△掘地第十
(此是共戒。尼同制)。
已掘地未掘地已掘地者。谓地曾经被掘。虫类隐散。草木不生。故云已掘地。义名不生地也。未掘地者。谓地未经被掘。故云未掘地。或曾被掘。时经四月。被雨水渍。虫类草木滋生如本。还名未掘地。义名生地也。如律摄云。生地者。谓未曾经掘。若曾经掘。被天雨湿。若余水霑。时经三月。是名生地。若无雨湿。及水霑润。时经六月。亦名生地。异此非生。十诵云多雨国土。八月地生。少雨国土。四月地生。除是名不生地。萨婆多云。四月及八月。此是雨时。地相连著。润势相淹。能生草木。故义名生地。余无雨时。日炙干燥。风吹土起。而不生草。故义名不生地也。又生地者。胡本云。实地。不生者。云不实地。善见云。真地非真地。真地者。无有沙石瓦砾纯土。是名真地。非真地者。多有沙石瓦砾少土。是名非真。若地被烧。亦名非真地。若地有沙石。云何可知得掘。应取少土。以水洮看。若四分石。一分土。可得掘。若石上土。厚四寸。燥得取。若雨已经四月。不得取(石虽四分。要必无虫草。得掘)。
镢斵镢。丘缚切。匡入声。大鉏也。斵。竹角切。音捉。削也。说文云。斵斫之也。
镰刀力盐切。音兼。古云。新月似磨镰。是也。
掐伤苦洽切。嵌入声。爪刺也。本作掐。误作掐。掐。他刀切。音滔。非此义。
知是看是知是看是者。此是净语。谓比丘欲有所取时。当令彼净人自知。自看。所应掘。所应置处。然比丘之法。不得直言。掘是置是也。故五分律云。若比丘。一一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若不解。复语言。汝看是。若不解。复语言。我须是。若不解。复语言。与我是。萨婆多论云。凡欲取菜草土。当遥言。某处有好者。净来。若到边指示。即犯也。
△坏鬼神村第十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鬼神村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谓虗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云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故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村者。聚也。一切鬼神。托树而住。犹若人村也。有福而灵曰神。无福而钝曰鬼。又有福者。依大树。无福者。依小树。乃至草药。戒因缘经云。有神依树根。有神依树枝。有神依树皮里。有神依树皮裂中。有神依树蓓蕾。有神依树叶。有神依树华住。有神依树果。一切药草树木。尽有神。神所以依住者。食其香故。正法念处经云。树下住鬼者。由见人种树。为施人作荫。恶心斫伐。取财而用。故堕树中。常被寒热也(此亦一报耳。非一切恶心斫伐。而堕树中也)。
坏村律摄云。坏者。是拗。拉。拔。掘。斩截。摧伤。之总名也。根本律云。佛告阿难陀。营作苾刍。所有行法。我今说之。凡授事人。为营作故。将伐树时。于七八日前。在彼树下。作曼荼罗。布列香华。设诸祭食。诵三启经。耆宿苾刍。应作特欹拏呪愿。说十善道。赞叹善业。复应告语。若于此树。旧住天神。应向余处。别求居止。此树今为佛法僧宝。有所营作。过七八日已。应斩伐之。若伐树时。有异相现者。应为赞叹施舍功德。说悭贪过。若仍现相者。即不应伐。若无别相者。应可伐之。若营作苾刍。如我所制。不依行者。得越法罪。如上无别相现者。听伐。皆是使人伐。非比丘自伐也。五百问云。比丘自手断树掘地。作佛墖寺。及造形像。有福不。答。尚不免地狱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以故犯戒故(曼荼罗。此云坛。特欹拏者。是将施物供奉之义。亦是施颂。颂如后百事弃洗钵水句中出。以此呪显之)。
阿梨陀善见云。黄姜也。
忧尸罗或云嗢尸罗。此云茅香根。正法念处经云。是泠药草名。善见云。忧尸罗者。香莩也(音孚)。根本律云。香附子(嗢。忧。二字。梵音是一也)。
贸他致咤雀头香也。
卢犍黄连也。
陀楼楼。或作卢。善见云。陀卢者。外国草名也。
舍摩罗菩提树也。
婆醯陀善见云。贝多树也。菩提。贝多。此二种树。惟见交广有。余方不见。贝多。如一百事。多罗句中释。
苏蔓那华或云苏摩那。又云须曼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善见云。其华香气。与末利相似。中阿含经云诸陆地华须摩那华为第一。
苏罗婆善见云。不得此草名也。
蒱醯那蒱。或作菩。善见云。菩醯那者。是外国草名也(凡言外国。皆北方胡语也)。
罗勒勒。或作芳。香菜也。俗以避石勒讳。改名罗香。本草云。北人呼为兰香。术家取羊角。马蹄。烧灰。撒于温地。遍踏之。即生罗勒。俗呼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此有三种。一种堪作生菜。一种叶大。二十步内闻香。一种似紫苏叶。
蓼卢绞切。音了。辛草也。按蓼类有多种。谓天蓼。多生水傍。苗茎高尺余。叶大色赤。白马蓼。叶大同前。卑湿之地亦生。水蓼。生浅水中。叶大有黑点。毛蓼。冬根不死。叶上有毛。白蓼。红蓼。香蓼。禾蓼等。萨婆多论。以蓼。蓝。罗勒。胡荽。名自落种子。由其自落。乃得生故。根本律。名开裂种。谓兰香芸荽等。皆由其开裂。芽乃生故也。僧祇律。以罗勒蓼蓝。名心生种。由其心生故。若净时。他以手揉修。即名净也。
覆罗种此是虗中种也。谓甘蔗。竹。苇。藕根。瓮菜。及余虗中生者。余律。以蔗竹苇藕。是节生种摄。皆由种节。而得生也。涅槃经云疐子(节。作音接。谓愽接枣梨之类是也)。
子子种子还生子者。是也。根本律云。谓稻。麦。大麦。诸豆芥等。此等诸子。由子故生。故名子种。律摄云。异子种。谓谷麦等。谓异类诸子是也。又释谷麦等。因开裂方乃生芽。是开裂种摄。其异子种者。如因牛角。能生荻等。或因羊毛。而生青稊。于牛粪聚。生青莲华。从异类生。名异子种。故论云。若物从似因生。如从稻生稻。从麦生麦。若物从异因生。如倒种牛毛。则有蒲生。种角苇生。长阿含经云。有何因缘。世间有五种子。有大乱风。从不败世界。吹五种子来。生此国。故世间有五种子出。起世经云。尔时有阿那毗罗大风。别于他方成住世界。吹五种子。散此世界中。散已复散。乃至大散。所谓根子。乃至子子。此为五子(此方牛粪。唯生青菌。不发莲华)。
黑缥匹沼切。飘上声。青白色也。释名云。浅青色也。
若拨北末切。般入声。捩开也。
△异语恼他第十二
(此是共戒。尼同制)。
一坐食谓比丘受头陀法者。不数数食。及小食等。唯受一坐食法。于一坐中。食令满足。更无坐食。设未满足。有因缘起者。亦无更坐食。故名一坐食。
不作余食法食余食者。谓比丘食正食竟。尚有余残食。或檀越送食。时未过中。若比丘食未足。或食已足。而欲食者。即应将食至一未足比丘所。或复已足。而未起座。对彼作余食法。而食之。若受头陀法比丘。不受此余食法食。唯受一坐食耳。律云。若比丘见和尚阿阇黎等。应起迎。除一坐食。若作余食法不食。若病应作如是语。大德忍我。有如是因缘。故不起。五分律云。若比丘轻三师。及戒。一一波逸提。十诵律云。不恭敬者。波逸提。萨婆多论云。不恭敬者。胡本记云。恼他也。律摄云。恼他者。谓彼本以恶作事。令他生恼。
△嫌骂第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有爱恚怖痴有爱者。谓心存憎爱。若相可意者便与物。不相可意者不与物。有恚者。谓意怀瞋恚。若恚恨彼者。则不输与。无恚恨者。则便遗之。有怖者。谓情存怖畏。若畏其威者。则便与物。无怯者。则不与之。有痴者。谓心怀愚暗。智无分晓。应与物者。不与。不应与者。便与之。
讥嫌讥。坚溪切。音鸡。诽也。诮也。谴也。又伺察也。嫌胡兼切。音贤。憎也。不平于心也。
△敷僧卧具不举第十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
十七群比丘时罗阅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共为亲友。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贫者八十千。中有一童子。名优波离。最为大者。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时诸比丘。即度令出家。授与具足戒。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唯优波离童子。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优波离。或云和利。或云和提)。
鸟啄竹角切。音捉。说文云。鸟食物也。
土坌亦作坋。同房刎切。焚上声。尘塕也。
摩摩帝旧翻为寺主。净师曰。梵云毗诃罗莎弭。此译为寺主。谓是造寺之人也。僧史略云。详其寺主。起乎东汉。白马寺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东晋以来。此职方盛。故梁武造光宅寺。召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此乃东夏之规。非关西国本式。元西国以上座为尊。造寺名主。若有事至。共众评议。众许方为。不允即止。并无独任之私。方符大圣之弘化也。
毳纻俗作苎。同直吕切。除上声。麻也纻。科生数十茎。宿根在地中。入春自生。一岁三収。剥去皮之外表。但得其里。缉以织布。亦草名。此草可以为绳也。
△僧房不举卧具第十五
(此是共戒。尼同制)。
虫啮五考切。音咬。与𫜪同。啮也。别作咬非(啮音孽。噬也)。
水涨知亮切。音障。大水貌。又水之泛溢也。
师子梵云僧伽彼。此云师子。智论云。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著。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从住处出。偃脊嚬呻。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以威麞鹿。熊罴。虎豹。野猪之属。大哮吼时。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𪷽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远逝(云云)。
△强夺止宿第十六
(此是共戒。尼同制)。
嫌迮迮。侧格切。音谪。迫也。萨婆多论云。此戒体。正戒不得强违前人意。有所为作。若为恼他。故闭户开户。闭向开向。然火灭火。然灯灭灯。若呗呪愿。读经。说法。问难。随他所不乐事作。一一波逸提。必以恼他心故。成罪。
△牵他出房第十七
(此是共戒。尼同制)。
牵出苦坚切。音愆。挽也。引而前也。五分律云。若将其所不喜人来共房住。欲令自出。若出若不出。皆突吉罗。若牵无惭愧人。若欲降伏弟子而牵出。不犯。律摄云。若于门徒。或于余人。为诃责心。冀其惩息。牵出房时。无犯。然不应令出其住处。应以五事呵责门徒。谓不共语。不共受用。不受承事。遮善品。舍依止。有五过失。应呵责。无信心。有懈怠。出麤言。亲恶友。不恭敬。若不应呵而呵。应呵不呵。得恶作罪。若无破戒罪。但难共语者。应为拽缰法。而折伏之。应遣智人。就彼开谏。令其息恶。而来忏谢。舍前五事。应忍恕之。不应恕而恕。应恕不恕。皆得恶作罪。若已近圆人。不行恭敬。不堪教诲者。应与六物。驱令出去。若是求寂。与上下二衣。亦驱令去(曳缰法者。谓暂舍置。不与共语。如恶马难调。即合缰杙。而舍弃之)。
△重阁坐脱脚床第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重阁上根本律云。谓居重阁危朽棚上。律摄云。谓是草室棚阁。显非牢固。复不防备。若屋牢固。为防备者。无犯。萨婆多云。凡比丘坐卧法。一切审详。不审详。必有所伤。兼坏威仪。突吉罗。
脱脚床苾刍尼律云。谓此床脚。不连上盖。律摄云。谓插脚床。虽是插脚。逆㨝牢者。若脚下安替。或仰置者。无犯。萨婆多云。若用一切輭物。支床脚。不犯。若用甎石瓦等物。能伤人者。用以支床脚。犯(此以棚阁不坚。复是脱脚之床。或是脱脚尖者。纵身坐卧。床脚陷落)。
△用虫水浇泥草第十九
(此是共戒。尼同制)。
虫水律摄云。总有二种虫。一谓眼见。二谓滤得。斯等滤用。或可去虫。或取无虫处用。或可信人言。水无虫。斯并无犯(可信人。谓是持戒者。宁自失身。不伤他命)。根本律云。若苾刍河池水处。多有虫鱼。杀心决去其水。随有虫鱼。命断之时。皆得堕罪。若于此水处。堰之令断。于其下畔。随虫命断。同前得罪。
浇泥坚姚切。音骄。漓也。言用水者。用有内外。内用者。饮食之属。外用者。浇灌。浣濯洗浴之属。此中用者。是外用。内用者。如下戒制。
△覆房过三节第二十
(此是共戒。尼同制。余律或云不共。尼得突吉罗)。
窻牖窻。或作牕。同初庄切。音疮。窻者。助户为明也。牖。元九切。音有。在墙曰牖。在屋曰牕。穿壁为之也。
覆苫苫。诗廉切。闪平声。盖也。又编茅以覆屋曰苫原天竺所造室宇台观。板屋平头。壁泥石灰。覆以甎墼。或苫茅苫艸。及以板木。又其户牖垣墙。图画雕镂。种种奇制不一。
二三节节。子结切。笺入声。制也。限也。节度也。二三节者。犹二三限度也。根本律云。始枞治地筑基。剏起墙壁。是湿泥者。应二三重。布其模墼。若过者。得堕罪。萨婆多云。凡作房法。有三品。上中下。覆房法。各自有限。若下房以中上房覆法者。以镇重故。兼顿成故。若用草覆。草草。波逸提。若中房。以上房覆法者。亦以镇重故。得罪如前。若随上中下覆法者。以顿成故。房成已。一波逸提。若不顿垒墙成。无犯。律摄云。或时干墼。及以熟甎。木石等成。便无限齐。若湿泥者。于其限外。著一团时。便得恶作。若徧布者。便得本罪。虽是湿泥。覆以草席。虽遭雨水。无惧崩隤。或时施主须遣急营。限齐虽过。斯皆无犯。
刻镂郎豆切。音漏。雕刻也。
△僧不差教尼第二十一
(此是不共戒)。
大迦旃延新云摩诃迦多衍那。苑法师云。迦旃者。一宗之姓氏也。延。此云胤也。言此尊者。是彼种族之后胤也。阐义钞云。迦旃延。此云文饰。亦云扇绳。母恋此子。不肯改嫁。如绳系扇。净名疏云。此翻不定。或翻离有无。破我慢心。什师曰。南天竺婆罗门姓。善解契经者。按破僧事中。阿私陀仙外甥。名那罗陀。闻仙教示。遂从出家。而作弟子。后时仙人染患。医药不差。诸弟子众。请师遗诲。其师告曰。我虽出家。希求甘露。然由未证。愧无所获。今释迦所生童子。必当获得无上妙果。能以甘露滋益众生。汝诸弟子。可诣彼出家。若出家已。勿恃豪姓种类。勉励精勤。常修梵行。为得法故。专精加行。若此行成。当获甘露。作是语已。说偈命故。时那罗陀。如法殡已。便诣婆罗痆斯城住。与五百摩纳。为其教示。婆罗门。薜陀呪。其那罗陀。本是迦旃延姓。因号迦旃延时菩萨成正觉已。迦旃延诣于佛所。佛即唤大迦旃延。而便以法教示。令度生死大海。住于最上寂静究竟涅槃。遂以立名为大迦旃延。于论议中。最为第一。或云敷演第一(波罗痆斯。旧云波罗奈。摩纳。此云年少也)。
劫宾那此云房宿(音秀)谓父母祷房星而生也。慈恩云。此云房星。房星现时生故。又翻房宿(音夙)。谓初出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值雨。寄食陶师家。后佛化作老比丘来共宿。为之说法。闻法得道。从得道处为名也。具德经云。声闻中。言直无隐。警诫诸苾刍。劫宾那苾刍是(先则因星得称。而后共宿。二义为名也)。
摩诃拘𫄨罗智度论云。秦言大膝。摩罗陀。次生一子。膝骨麤大。故名拘𫄨罗。舍利弗舅。与妹舍利论义不如。拘𫄨罗思惟念言。非妹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尽。时人见爪长。因呼为长爪梵志。增一阿含经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第一(拘亦作俱)。
离越越。亦作曰。或云离婆多。正言颉𨽻伐多。此翻室宿。北方星也。谓父母从此星。而乞得子。故以名焉。常乐坐禅。故称为坐禅第一。增一阿含云。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文殊问经云。离婆多。此云常作声(然未识其义)。
般陀或云槃陀伽。或云周罗般陀。具云周利槃陀伽。此云小路边生。又翻继道。以其兄生路边。弟生继于路边。故名继道。根本云。大者梵云莫诃半托迦。此云大路。小者名朱荼半托迦。此云小路。旧云小者名周利槃特迦者。譌也。善见律云。般陀者。汉言路边生也。何以故。般陀母。本是大富长者女。因与给事奴子私通。遂偷珍宝。共逃他国。安处住止。一二年中。即怀胎欲产。思念忆母。欲得还家。奴壻不从。待壻采樵。私叛半路。便生一男。夫逐共还。其后未久。以复怀胎欲产。复叛半路。复生一男。壻逐共还。其二儿并于路边生。故便字为般陀。兄弟二人。年渐长大。共其父母。还于外家。外家翁婆。年老无子。临欲终时。以家业悉付二儿。即便命终。其兄复以家业付弟出家。出家不久。即得阿罗汉。其弟后时厌俗。从兄出家。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后。兄摩诃般陀自念。此人于佛法无缘。当遣还家。即牵袈裟。驱令出门。门外啼哭。不欲还家。尔时世尊。以天眼观看众生。见周罗般陀。应可度缘。往至其所。问云。何以啼哭。般陀答以兄驱因缘。佛知非声闻能度。是以牵出。世尊安慰其心。即以少许白㲲。与周罗般陀。捉此㲲向日而曝。当作如是念言。取垢取垢。世尊教已。即入聚落受毗舍佉母请。世尊临中。观般陀将得道果。即说偈言。
周罗般陀。遥闻此偈。即得阿罗汉果。婆沙论云。兄授一偈。经四月。诵不得。兄诃摈出。尔时世尊。见啼愍之。即以神力。转彼所诵偈。更为授之。寻时诵得。过四月所用功劳。复别授以除尘垢颂。而语之言。今日苾刍从外来者。汝皆可为拭革屣上所有尘垢。小路敬诺。如教拭之。一只极净。一只苦拭。而不能净。即作是念。外物尘垢。暂时染著。犹不可净。况内贪欲瞋痴等垢。长夜染心。何由能净。作是念时。彼不净观。及持息念。便现在前。次第即得阿罗汉果。问。小路何缘。如此暗纯。答。尊者小路。于昔迦叶波佛法中。具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悭垢。覆蔽其心。曾不为他授文解义。及理废忘。由彼业故。今得如是极暗钝果。有说彼尊者。曾于婆罗痆斯城。作贩猪人。缚五百猪口。运置船上。渡至彼岸。及下船时。气不通故。猪已死。由彼业力。如是暗钝。有说。彼尊者。昔余生中。曾已闭塞瞿陀兽窟门。令不得出。在中而死。由彼业故。暗钝如是。又处处经云。佛言昔者朱利般特比丘。学问经于二十四年。唯得五言。然解。垢不忧。何以故。由本宿命。更见五百佛。悉通知众经。但由闭藏经道。不肯教人。后被病二十四日。临死时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依知五言尚尔。何况乃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计也。分别功德论云。此比丘。能隐形变不现。故称为第一也(如上虽说不一。然人于多生中。莫不为之)。
大爱道比丘尼如舍堕中释。增一阿含经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学。国王所敬。所谓大爱道瞿昙弥是(瞿昙弥。是其姓也)。
差摩比丘尼亦作谶摩。此云安隐。又翻忍行。是波斯匿王女。昔波斯匿王。与梵摩达王。常共忿诤。各将四兵。住河两岸。各立标相。时二王夫人。各生男女。端正殊妙。王大欢喜。求相和解。共为婚姻。作是要言。从今已去。更莫相犯。乃至子孙。后时梵摩王子。年始七岁。欲求纳娶。时女闻已。白父王言。人身难得。乃至佛世难值。唯愿大王。莫置女身。在诸难中。令女永离善知识。唯愿慈愍。听我出家。王言。汝在胎时。吾以许彼。由汝之故。二国和解。今若负信。彼必还当与我作雠。时王即遣语梵摩王。七日之内。速来纳娶。王女闻知。心怀忧恼。著垢腻衣。即上高楼。长跪合掌。向祇洹言。如来世尊。慈悲怜愍。一切众生。我今苦厄。愿垂哀愍。而见救济。尔时世尊。遥知王女。求哀救济。即现女前。种种说法。心开意解。得阿那含果。至七日已。王子将数千万人。赍宝来娶。于时不觉女身在虗空中。现十八变。父王见女。深生惶怖。即听出家。其夫王子。亦生信敬。自悔咎罪。而听出家。女闻是语。即诣祇洹。求佛出家。佛即听许。作比丘尼。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请佛说彼夙缘。佛言。迦叶佛世。有一妇女。常与夫诤。后于一日。各相劝勉。诣比丘所。受八关斋。因共求愿。使我等辈。在所生处。尊荣豪贵。于鬬诤中。常共和解。发是愿已。随寿长短。各取命终。共生王家。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夫主公者。今梵摩王是。彼时妇公者。今波斯匿王是。时夫主者。今王子是。彼时妇者。今王女差摩比丘尼是(出百缘经)。增一阿含经云。智慧聪明。所谓谶摩比丘尼是。于五百阿罗汉比丘尼中。最为上首。
提舍瞿昙弥比丘尼提舍。或作翅舍。或作机梨舍。又作吉离舍。瞿昙弥。或云憍昙弥。或云瞿答弥。如上释。大论云。翅舍憍昙比丘尼。本白衣时。七子皆死。大忧愁故。失心发狂。有部律云。婆罗痆斯城。有一长者名曰瞿答摩。大富多财。娶妻未久。妇遂有娠。月满生女。虽仪貌端正。而瘦减常人。诸亲总集。与之立字。众皆议曰。此女形瘦。是瞿答摩女。应与立字。号曰瘦瞿答弥(据此。则提舍翻瘦)。世尊观彼根性。随机说法。于四谛理。令其解悟。获预流果。求请出家。佛便听许。付与大世主。即令出家。并受近圆。教读毗奈耶。如法教诲。彼即䇿勤。一心无倦。观知五趣。轮转不停。诸行无常。毕归磨灭。断三界惑。破五趣轮。证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于我弟子苾刍尼中。瘦瞿答弥。持律第一。增一阿含经云。行头陀法。十一限碍。所谓机梨舍瞿昙弥比丘尼是(尼无住阿兰若法。故云十一)。
波梨遮罗夷比丘尼杂阿含经云。尸利沙遮罗比丘尼。别译杂阿含云。动头比丘尼。入得眼林中。在一树下坐。时魔王化作摩纳。至其所。语言。九十六种道。汝乐何道。比丘尼答言。此道我都不乐。时魔即说偈言。
时比丘尼。即说偈言。
时魔念。比丘尼知我心已。即怀忧不现。
诉弥比丘尼或云素弥。未详翻。
数那比丘尼未详翻。
苏罗比丘尼或云苏摩。此言善。或言善摄。或言端正。又翻为月。别译杂阿含云。苏摩比丘尼。乞食讫。欲向得眼林。时魔王。即化作婆罗门。在路侧立。而问言。欲何所至。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诣彼寂静处。时魔即说偈言。
时比丘尼入定。观知是魔。即说偈言。
时魔念比丘尼。善知我心。怀忧还宫。具德经云。于所修持。善得天眼。苏摩苾刍尼是。
遮罗夷比丘尼遮罗。此翻行。亦云动。杂阿含云。遮罗比丘尼。入安陀林坐禅。时魔波旬。化作年少。至遮罗前。说偈言。
时遮罗知是魔。欲作娆乱。即说偈言。
时魔念比丘尼。已知我心。即怀忧不现。
婆遮罗比丘尼或云䟦遮罗。此言贤行。或云优波遮罗。此翻近行时此比丘尼。诣得眼林中。在一树下。端身坐禅。尔时魔王。化作摩纳。往比丘尼所。问言。阿利耶。欲何处受身。尼答曰。我都无受身处。魔即说偈言。
时比丘尼。复说偈言。
时魔作是念。比丘尼善知我心。即怀忧还宫(出别译杂阿含经)。
尸罗婆遮那比丘尼尸罗。此言清凉。又言清净。或云试罗。此言美玉。美玉亦洁净义。增一经云。奉持律教。无所加犯。即波罗遮那比丘尼。杂阿含云。尸罗比丘尼。入安陀林。坐一树下。时魔波旬。即化作年少。至比丘尼前。而说偈言。
比丘尼知是恶魔。欲作留难。即说偈言。
时魔念比丘尼。已知我心。内怀忧戚。即没不现。
阿罗婆比丘尼大论云。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众中。有比丘尼名阿罗婆。是地中化生(此显人中有四生。卵生者。如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湿生者。如庵罗婆利女。生于华中。胎生者。如常人生。化生者。如此比丘尼等是也)。
摩罗毗比丘尼未详翻。
未泥比丘尼未详翻。
婆泥比丘尼婆尼。此言辩了。
戒戒是防止身口之法。谓能持戒。坚固清净。则戒体成就。而无持无犯也。
定定即禅定。谓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而离诸散乱也。
智慧智慧。即无漏智慧。谓修此无漏智慧。则能断三界烦恼。而出离有漏生死也。
解脱解缚得脱。故名解脱。谓不作诸业。则脱诸累缚。而得自在也。有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余。烦恼既尽。理本无为也。
解脱知见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若照了识心。皆是虗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也。如上五分法身。若众生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五蕴色身。而成五分法身。所谓转色蕴。成戒身。转受蕴。成定身。转想蕴。成慧身。转行蕴。成解脱身。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也。广如经论释。
愦閙愦。古外切。音脍。乱也閙。奴教切。铙去声。不静也。扰也。
十二因缘亦名缘起。又名缘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蕴积集而生(此名为缘起初义)。生法师云。因。谓先无其事。而从彼生也。缘。谓素有其分。而从彼起也。天台云。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次当释差别义)。
一无明。谓过去世。一切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意。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识是心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其名。而无体相也。色是色质。即身形也。谓由托胎。揽父母赤白二点。至后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具有身根及意根。而未有眼等余四根。六处未圆。皆是名色摄。故名为名色。
五六处。亦名六入。谓从名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
六触。谓从出胎已。六根触对六尘。虽此触对。而未起分别了知。生苦乐之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因六尘。触对六根。若起分别了知。则纳受前境。好恶等事。然虽了别。尚未有起淫贪等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由分别了知诸尘境界。渐生爱染。则贪种种胜妙资具。及婬欲等境。而未广徧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因贪欲之心转盛。于五尘境。念念驰求。是名为取。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忘。谓之有。三有者。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十一生。谓因现世所作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谓由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妙玄问。云何不说病为支。答。一切时。一切处。尽有者。立为支。亦有人从生无病。如薄拘罗。生来不识头痛。况余病。是故不立。问。忧悲是支不。答。非也。以终显始耳。如老死。必忧悲。故天台云。老死则生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纯大苦蕴积集皆灭。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涅槃云。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三世十二因缘者。谓无明行二支。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现在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因。生老死二支。是未来果。其余三世展转互为因果。乃至二世。及现在一念心起。具十二因缘。广如论明)。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二
音释
砾
音力。小石。
洮
音陶。
鉏
音徂。
蓓蕾
上音倍。下音垒。乃始华也。
拗拉
上于巧切。凹字上声。拉折也。下音蜡。折也摧也。
芸荽
上音云下音绥。
揉
音柔。以手挻也。
疐
音帝。与蔕同。尔雅云。枣梨曰疐之。礼记云。为士破瓜。疐之直除疐而已。若薯蔕之类也。
诮
在笑切。樵去声。以辞相责也。
谴
牵字去声。责也。诮也。
嬉
音希。戏也。
塕
翁字上声。尘起也。
弭
音米。
颊
音劫。面旁。
髦
音毛。
嚬呻
上音贫。下音身。
麞
音章。
棚
音彭。栈也。阁也。
㨝
音屑。
隤
音颓。下坠也。
逃
音陶。避去也。
雠
音酬。报也。仇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三目录
- 难陀
- 教授
- 贾客
- 半由旬
- 不差
- 嫉妒
- 相遗
- 遗余
- 针贸
- 催促
- 或啸
- 熨治
- 鸳鸯
- 同期
- 估客
- 泛涨
- 提婆达乃至迦留罗提舍
- 黎师达
- 赞叹
- 得食食
- 衬体衣
- 涂脚油
- 与姑
- 鬪竞
- 入火光三昧
- 长者
- 大德
- 无住处村
- 病者
- 田殖
- 沙㝹
- 三种药
- 撩理
- 饭[麸-夫+少]
- 羮饭
- 迦罗
- 四人
- 伽若那女
- 乞食比丘
- 佉阇尼
- 五种正食
- 作余食法
- 五种足食
- 贪餮
- 嗜食
- 非时
- 蒱阇尼
- 黑石蜜
- 罽尼
- 服吐下药
- 晛出
- 迦罗尊者
- 残宿食
- 钵盂
- 孔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