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整著涅槃僧(广如律文释)内法传云。其著裙法式。聊陈大况。即如有部裙制。横五肘。竖两肘。𫄟绢及布。随有作之。西国并悉单为。神州任情复作。横竖随意。绕身既讫。抬使过脐。右手牵其左边上角。在内牵向腰之右边。左边上裾。取外边而掩左畔(近右手边为右裾。近左手边为左裾)。两手二畔。举使正平。中间矗直。即成三𫌇。后以两手各蹙至腰。俱将三叠向后掩之。两角各抬三指。俱插向脊。使下入腰间。可三指许。斯则纵未系绦。亦乃著身不落。后以腰绦。长五肘许。钩取正中。举向脐下。抹裙上缘。向后双排交度前抽。傍牵左右。各以一手牢擪两边。缠彼两绦。可令三度。有长割却。少则更添。绦带之头。不合缉彩。斯谓圆整著裙。成萨婆多之部别。钵履曼茶罗著泥婆娑。即其真也。译为圆整著裙矣。其绦濶如指面。则靴绦韈带之流。或方或圆。双亦无损。麻绳之流。律文不许。凡踞坐小床。及枯之时。牵裙上。裙下角急抹裙缘。擪于胯下。但掩双膝。露胫无伤。高须上盖脐轮。下至踝上四指。斯乃俗舍之仪。若在寺中。半腨亦得。此之剂限。佛自亲制。非是人意辄为高下。宁合故违教旨。自顺凡情。所著裙衣。长伸拂地。一则损信心之净施。二乃慢大师之格言。设若慇懃。谁能见用。万人之内。颇一存心。西国裙衣。并皆横著。彼方白㲲。幅宽二肘。若其半故。贫者难求。即须缝两头令相合。割内开以充事。此著衣仪。律文具有其制。但且略陈纲要。细论非面不可。然四部之殊。以著裙表异。一切有部。则两边向外双𫌇。大众部。则右裙蹙在左边。向内插之。不令其堕。西方妇女。著裙与大众部无别。上座正量。制亦同斯。但以向外直翻。傍插为异。腰绦之制。亦复不殊。尼则准部如僧。全无别体(四部者。一大众部。二上座部。三根本说一切有部。四正量部。西国相承。多此四部)。
𫌇皱𫌇。质涉切。音折。衣𫌇也。皱。侧救切。音绉。蹙也。𫌇皱者。谓多作细𫌇也。
脚[跳-兆+专]亦作腨。同柱兖切。音传。字林云。腓肠也。即足肚也。
齐整著三衣(备如律文)尔时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风吹割截衣堕肩。佛言。听角头安钩纽。内法传云。其著法衣。及施[巾*勾]纽法式。依律陈之。可取五肘之衣。叠作三𫌇。其肩头叠处。去缘四五指许。安其方帖。可方五指。周刺四边。当中以锥穿为小孔。用安衣[巾*勾]。其[巾*勾]或绦或帛。麤细如衫[巾*勾]相似。可长两指。结作固心。余者截却。将[巾*勾]穿孔。向外牵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巾*勾]。内纽此中。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亦如衫纽。即其法也。先呈本制。略准大纲。若欲妙体其法。终须对面而授。衣之下畔。[巾*勾]纽亦施。随意倒披。是圣开许。两头去角。可八指许。各施一[巾*勾]一纽。此为食时所须。反𫌇胸前。纽使相合。此成要也。凡在寺内。或时对众。必无带纽。及笼肩披法若向外游行。并入俗舍。方须带纽。余时但可搭肩而已。屏私执务。随意反抄若对尊容。事须齐整。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勿安肘上。若欲带纽。即须通肩披已。将纽内[巾*勾]回向肩后。勿令其脱。以角搭肩。衣便绕颈。双手下出。一角前垂。阿育王像。正当其式。出行执伞。形仪可爱。即是依教齐整著上衣也。其伞可用竹织之。薄如竹簟。一重便得大小随情。宽二三尺。顶中复作。拟施其柄。其柄长短。量如盖濶。或可薄拂以漆。或可织苇为之。或如藤帽之流。夹纸亦成牢矣。神州虽不先行。为之亦是其要。骤雨则不霑衣服。赫热则实可招凉。既依律而益身。擎之固亦无损。斯等所论。要事益多。并神州不行。袈裟角垂。正当象鼻。梵僧纵至。皆亦雷同。良为绢滑堕肩。遂令正则譌替。后唐三藏来。传搭肩法。然而古德嫌者尚多。党旧之迷。在处皆有。其三衣若安短纽。而截长绦。则违教之愆现免。著横裙而去腰缘。乃针线之劳交息。所有瓶钵。各挂两肩。才至腋下。不合交络。其襻不长。但容穿膊而已。若交络胸前。令人气急。元非本制。即不可行。北方速利诸人。多行交络。随方变改。实非佛制。设有余衣。长搭肩上。然后通披。覆其衣钵。若其向寺。及诣俗家。要至房舍。安置伞盖。方始解纽。挂其衣钵。房前壁上。多置象牙。勿使临时安物无处。然其薄绢为袈裟者。多滑不肯著肩。礼拜之时。遂便落地。任取不堕物为之。𫄟䌷白㲲即其要也。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披著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著。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余服(其著僧脚崎法式。如尼戒中详释)。
入白衣舍母经云。比丘入檀越家之所行法。不应调戏。不应自恃憍慢。不应轻躁。不应无忌难所说。不应杂乱无端绪语。不应坐处远故。低身就他共语。复不应相逼坐共谈。不偏蹲跪坐。不大唤而坐。虽执威仪。不应示现有德相貌而坐。不应累䏶而坐。不应累膝而坐。不应累脚而坐。不应用手左右捞摸而坐。不应动脚不住而坐。不大瓮器上而坐。不与比丘尼独静房内而坐。不与女人独房内坐。不得下处坐。为高坐人说法。比丘应一切衰利中。常应忍辱。是名入家中比丘坐法。又比丘有九事。知檀越心。不应坐说法。一若比丘入他舍时。檀越虽为礼拜。知不实生恭敬心者。不应坐。二虽往迎逆。心不慇重。亦不应坐。三虽让令坐。知心不实。亦不应坐。四虽请令坐。安不恭敬处。复不应坐。五设有所说法言。及非法言。心不采录。亦不应坐。六虽闻有德。不信受之。亦不应坐。七若有所求索。知有甚多。而少与者。亦不应坐。八到其舍时。设有美食。不施设之。而办麤食。亦不应坐。九虽供给所须。如市易法与。亦不应坐(反上九事。应坐为说法)。比丘若入白衣舍时。如月光喻摄心。若入聚落行时。应卑恭惭愧而行。不应高心放逸。无有惭愧。散乱而行。摄心之法。譬如人足蹈高山。悬岩。绝崄。方寸之处。念念生怖。更无余念。亦如有人于峻极之处。临于深渊。但生怖心。更无余念。入聚落时。摄心不散。亦应如此。诸比丘。汝等摄心。入聚落时。如迦叶入聚落行也。如世尊说。若有比丘欲入聚落时。生如是念。檀越所有尽施于我。莫与余人处。愿多与我。莫与我少。愿施好者。莫与我恶。心恭敬故施。莫不恭敬而与。作是念已。入聚落中。所求种种。皆不如愿。于所求处。皆生退心。愁忧惭愧。苦恼不乐。若有比丘。欲入聚落乞时。不作如此念。所得多少好恶。如此等。不生愁忧惭愧苦恼之心。诸比丘。迦叶入聚落时。终不生如此等念。不生此念。故于好恶多少。一切事中。不生退心。乃至不生苦恼不乐之心。世尊即时动手于空。告诸比丘言。此手今空中回转。无碍。无系缚。诸比丘行世。心无碍无系缚。亦应如此。若人求财者。作心制身。然后乃得。若欲求福。系心苦身。后乃得报。若有比丘。于好于恶。心生平等。见他得利。如己所得。心生随喜。如此比丘。堪为世人作师。诸比丘。迦叶入聚落时。不碍。不缚。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欲得福者求福。如自己得利欢喜。见他得利欢喜。亦复同之。如手空中转。无碍无系缚。
胁肋胁。虗业切。险入声。谓身左右腋下也。肋。历德切。音勒。骨也。释名云。肋勒也。所以检勒五藏也。
●律藏卷第二十
恶兽舒救切。收去声。飞曰禽。走曰兽。又在野曰兽。在家曰畜。恶兽者。谓一切恶牛马犬虎狼狮象等。
蹲坐徂尊切。音存。踞也。谓尻不至地也。梵云嗢屈竹迦。此译为蹲居。即是双足履地。两膝皆竖也(尻苦高切。考平声。脽也。乃脊梁尽处是也)。
骄奢骄。坚姚切。音娇。逸也。恣也。傲也。自矜也。奢。诗遮切。音賖。侈也。泰也。
𦚞肘𦚞。区亮切。匡去声。应法师云。相承区放切。横举肘也。未详字出。礼记云。并坐不横肱是也。
戾身力霁切。音例。斜也。曲也。字从犬出户。而身曲戾也。律云。不得摇身行。摇身者。左右戾身趋行。比丘尼犯波逸提。
趋行逡须切。音咀。释名云。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暴象或作暴。同蒲报切。庖去声。猛也。骤也。猝急也。
抟饭抟。徒官切。音团。以手圜之也。
时噎于歇切。音谒。食窒气不通也。若噎时索水。应语须水。僧祇律云。若食上二师上座唤时。咽未尽。能使声不异者。得应。若不能得者。咽已然后应。若前人嫌者。应答言。我口中有食。是故不即应。若放恣诸根。含食语者。越学法。
啮半食或作囓。同鱼列切。音孽。噬也。僧祗云。若饼若[麸-夫+少]团大。当手中分。齐令可口。
庵婆罗果或云庵罗。或云庵罗婆利。正云庵没罗。此云柰也。肇师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苑师云。状貌似此土柰。其味如梨也。纂要云。旧译为柰。误也。此果多华。子甚少。其叶似柳。而长一尺余。广三指许。果形似梨。而底钩曲。生熟难知。可以疗疾。彼国名为王树。谓在王城种之。或翻为难分别。大经云。如庵罗果。生熟难分。此总有四句。释难分义。一内外俱生。二外熟内生。三外生内熟。四内外俱熟。又云庵罗树。及阎浮树。一年三变。有时生华。光色敷荣。有时生叶。滋茂蓊郁。有时凋落。状似枯死。
阎卜果亦作阎婆。中本起经云。阎逼果。此方无。故不翻。若依阎婆音翻之。此云双。
蘂叶心蘂。如累切。谁上声。华心须也。华外曰蕚。华内曰蘂。亦作蕊。
●律藏卷第二十一
犍度或云干度。或云婆犍图。此云法聚。谓以气类相从之法。聚为一段也。今此一部律藏中。义类相从者。分为二十聚。初从受戒聚。乃至杂聚。僧祇律云。䟦渠。䟦渠此翻品。品者法也。类也。亦谓其法义相同者。聚在一处。名为品也。
胡桃梵云播啰师。此云胡桃。汉。张骞。使西域。还至羗胡。持其种归。植之秦中。后渐生东土。故曰胡桃。其树株大。厚叶多阴。结实有房。秋冬熟时。收采碎壳。取肉食之。频食健身生发。多食动风生痰。实上外包青皮。染发及帛皆黑。树皮染褐色甚奇(俗云核桃)。
椑桃布眉切。音悲。又音卑。亦名椑柹。其叶似柹。而更大更厚。实有毛。开华黄白。结实似柹。而青黑长大。状似牛心。南土有青黄两种。荆州谓之乌椑。食之则润心肺。止渴。久服令人寒也。亦可为胶漆。岭南谓之牛心柹。
风梨按梨种类甚多。名亦不一。所谓鹅梨。乳叶梨。消梨。桀煤梨。赤梨。鹿梨。桑梨。紫梨。青皮梨。香水梨。棠梨。[卄/喿]梨等。凡梨之症。皆属冷利。勿恣噉之。令人寒中。称食则消风。逐热。除烦。除渴。兼以去痰。多食又能动脾。故曰。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谓也。
噏饭歙噏二形。同许及切。音吸。亦与吸同。气出为吹。气入为吸。引也。饮也。谓引食入也。广雅云。吸饭也。律云。噏饭者。张口遥呼噏。老子曰。将欲歙之。必故张之。是也。
苏毗罗浆毗尼母经云。治风病法。当用苏毗勒浆。此浆作法。先遣净人。捣大麦。器盛之。著水。经二三日小酢也。净滤饮之。但不听灌著疮上。摩得勒伽云。取根茎华果叶药。著一器中。酢已。澄清无浊。朝受乃至初夜饮。后夜亦如前说。僧祇律云。作苏毗罗浆法者。取[麸-夫+广]麦轻捣。却芒尘土。勿令头破。以水七遍净淘。置净器中。卧此浆时。不得著东及北。应著南边。西边。开通风道勿使臭气来。不得安著塔院中。及显现处。以呵梨勒。鞞醯勒。阿摩勒。胡椒。荜苃罗。如是比。尽寿药等。置中。以净㲲覆之。以绳鸡足系。以木盖上。受此浆时。随浆多少。以水中解。然后饮。不解。不听饮。若麦头不破。时及非时得饮。若破。时得。非时不得也。善见律云。先取阿摩罗。呵罗勒。鞞醯勒。谷者。七谷。取粇米为初作。余甘。蕉子。一切木果。一切笋。鱼。肉。蜜。沙糖。石盐。三苏。如此之物。悉和合为一。或内堈。或内小器皿。头盖泥。置三四年中。待其熟。熟时色如蜜色。以此治病。风癞。如是病为初。若服此药。饮食时。皆须肥味。一切诸药。无过此药最为第一。过中得服。若无病者。以水和得服。但不得灌著疮上(已上诸药果名。释在药犍度。及余处。此不琐注)。
苦酒即醋也。因有苦味。俗呼为苦酒。按醋。应作酢。而造有多种。故著多名。谓米醋蜜醋曲醋麦醋面醋桃醋葡萄醋。大枣蘡薁诸襍果醋。及糟糠等醋。诸醋中。惟米醋是正也。此等醋物。饮用之时。应以少水滴之作净。绢㲲罗滤之。色如竹荻。察知无虫者。时与非时。病及无病。随意饮用。
䑛饭俗作𦧇。同上纸切。时上声。以舌取食也。僧祇律云。不得反复䑛手食。若酥。油。蜜。石蜜。著手者。当就钵缘上摡。聚著一处。然后取食。不得𪢒指食。若食羮臛甜腻物著指。不得𪢒。如上摡聚。取食之。蜜石蜜盐著指头。得𪢒。无罪(摡音戏。拭也)。
污手捉食器凡一切饮食器。不得污手执捉。若现为垢行。后受秽殃。当须慎重。如护净经说。五百问云。昔有一执事比丘。恒知处分。当作饮食。常手拄器言。取是。用是。日日常尔。不忏。命终堕饿鬼中。有一比丘名无著。于夜上厕。闻呻唤声。问曰。汝是谁。答言。我是饿鬼。问曰。本作何行。堕饿鬼中。答言。于此寺中。为僧执事。问曰。汝本精进。何由堕此。答言。不净食。与众僧。问曰。云何不净。答言。众僧有种种瓮器盛食。见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物。犯堕罪。三说教诫。而不悔。转至重。以是故堕饿鬼中。两手擘胸。烈皮肉。抟喉吹𠹀。问曰。何以擘胸。答言。虫噉身痛故。复问。何以呻唤。答言。饿极欲死故。问曰。欲食何物。答言。意欲食粪。而不能得。问曰。何故不得。答言。以诸饿鬼推排。不能前。无著言。我知奈何。鬼言。愿僧见为呪愿。无著即还。向众俱说。众问曰。彼本精进。何堕恶趣。答言。以不净食与僧。而不悔故。愿与呪愿。后便得粪食。不复呻唤。以是证之。故知大比丘。不得手造饮食。及拄触僧器物。若非僧器。手受得行与僧。无犯。
弃洗钵水僧祇律云。若洗钵时。不得一粒泻弃地。若有者。应聚著板上叶上。若细粒。若[麸-夫+少]。不可得聚者。无罪。五分律云。有诸白衣。新作屋。欲得比丘钵中水洒地。以为吉祥。比丘不敢洒。佛言。听诸比丘以钵中无食水洒地。根本律云。佛言。若有人来乞钵水时。应洗净钵。置清净水。诵阿利沙伽陀。呪之三徧。授与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注云。阿利沙伽陀者。谓是佛所说颂。出圣教中。若读诵时。有大威力。但是余处。令诵伽陀者。皆此类也。即如河池井处。洗浴饮水之时。或暂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蹈曼荼罗。践佛塔影。或时己影障蔽尊容。或大众散时。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礼拜尊仪。或每食罢时。或洒扫塔庙。诸如此事。其类实繁。皆须口诵伽陀。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咸得恶作之罪。但以东川法众。比先不行。故因注言。知圣教之有在。其伽陀者。如有颂云。
涕唾涕。应作洟。他计切。音剃。鼻液也。涕。他礼切。音体。泪也。非此义。唾。吐卧切。拖去声。口液也。律云。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僧祇律云。当在无草地。若夏月生草普茂。无空缺处者。当在骆驼牛马等行处。及甎瓦石上。干草叶上。如上次第无者。当以木枝承。令粪先堕木上。后堕地。若大小便涕唾污手脚。得拭生草。不得大小便涕唾水中。若雨时。水卒浮满。当在土块上。及瓦石上。若竹木上。先堕木上。然后水中。若污手脚。得水洗。水中洗大小行。无罪。若入水浴时。不得唾中。若远岸者。当唾手中。然后弃。善见律云。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虽中用。旷远无人用。不犯。律摄云。若棘刺丛处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干草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为洟唾。若性多洟唾者。应向屏处。比丘尼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波逸提。
不立大小便五天竺人。小行之时。并是蹲踞。至于蕃胡诸国。亦多符此。其惟东夏方处不同。事非一定。而立者多。蹲者寡。若非蹲乡。而蹲者。嗤为不男。设非立方。而立者。见之亦不为怪。且如律制。不律为覆头著屣者说法。然而此处。以严冠备履者为恭。五天则却之是敬。据此二途。如何得不违圣禁。即宜顺时方。如五分。及说一切有部。俱有略教。是佛临将涅槃。乃为说之。故五分律云。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准此教意。则宜从方为净。无逆圣意。免被俗讥。持者得无留难。脱有才闻此说。不深思察。妄符圣旨。取余定禁。雷同斯教。此则非制而制。是制而开。废教之罪难免。智者深须慎之。故行宗云。大千界内。佛为法王。律是佛敕。唯圣制立。自余下位。但可依承。良以如来行果圆极。穷尽众生轻重业性。等觉已下。犹非所堪。况余小圣。辄敢拟议。犹如国家赏罚号令。必从王出。臣下僭越。庶民失信。亡败无日。佛法亦尔。若容他说。群生不奉。法不久住故也。
木屐竭戟切。音极。草曰扉。皮曰履。麻曰𪨗。木曰屐。或有帛屐。谓以帛为之。僧祇律云。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为我说法。不应语令脱屐。恐生疑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玉听无罪。五分律云。若多人著屐。革屣。不能令脱。但因不著者为说。不犯(屝音费𪨗音觉)。
富罗或言腹罗。或作福罗。应法师云。正言布罗。此译为短靿靴。五分云。不应深作𩍓。听至踝上。不得𩍓如靴。应开前(靿音拗。𩍓音雍)。
佛塔塔。托甲切。音榻。戒坛图经云。原夫塔字。此方字书。乃是物堕声(谓物堕落声也)。本非西土之号。若依梵本。𢊃佛骨所。名曰塔婆。新言窣堵波。是也。西域记云。窣堵波。所谓浮图也。旧曰𨱎婆。又曰塔婆。又曰私𨱎簸。又曰数斗波。皆譌也。有翻为方坟。又翻为圆[冗-几+豕]。或翻高显。义翻为灵庙。魏书释老志云。佛既谢往。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而有光明神验。谓之舍利。王臣収奉。竭香华。致敬慕。建宫宇。谓之为塔。犹宗庙也。故时称为塔庙者。是矣。今以浮图。翻为聚相。又名制底。亦名支提。或云支微。或云脂帝。或云制多。此皆梵音轻重之譌转也。旧翻为可供养处。或翻灭恶生善处。杂心论。与僧祇律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文句云。支提无骨身者也。按此亦不可以有无别立其名。凡西方佛及声闻说法入灭诸处。皆造立之。名窣堵波。及名制底。净法师云。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𧂐。即名此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据从生理。遂有制底之名。又云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甎土而成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堵波。义亦同此。旧总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譌矣。或可俱是众共了名。不论其义。西方释名。略有二种。一有义名。二无义名。有义名者。立名有由。即依名义而释也。名体一向相称。如释善入之名者。初依德迹。即是依义立名。次云。或共了知。即是不论其义。但据世人共唤为善入。即是无义之名。阿含经。明四支微。谓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入灭处也。目得迦云。给孤长者。请世尊曰。我以如来发爪。造窣堵波。若佛听者。我当营造。佛告长者。随意应作。不知云何而作。佛言。始从覩史多天下生赡部。化导有情。乃至涅槃。本生圣迹。随意应作。八大灵塔经云。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灵塔名号。汝当谛听。何等为八。所谓第一。迦毗罗城龙弥你园。是佛生处。第二。摩伽陀国。泥连河边。菩提树下。佛证道果处。第三。迦尸国。波罗奈城。转大法轮处。第四。舍卫国。祗陀园。现大神通处。第五曲女城。从忉利天下降处。第六。王舍城。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第七。广严城。灵塔思念寿量处。第八拘尸那城。娑罗林内大双树间。入涅槃处。如是八大灵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发大信心。修建塔庙。承事供养。是人得大利益。获大果报。具足称赞。名闻普徧。甚深广大。乃至诸苾刍。亦应当学(龙弥你。即岚毗尼)。
都子婆罗门村或云都夷婆罗门聚落。元是迦叶佛本生处(此村及起塔法。详如杂犍度中)。
高座徂卧切。坐去声。坐位也。广韵云。床座也。僧祇律云。高床。卑床。有二种。一者下床。名卑。二者麤弊。亦名卑。高者二种。高大名高。妙好者亦名高。
持𫓴𫓴。古文作𢦧。今作矛。三形同莫侯切。音谋。兵器。如鋋。而三廉也。酋矛长二丈。殳矛长丈二尺。而无刃。又夷矛长二丈四尺。僧祗律云。若比丘险道恐怖处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为说。无罪(鋋音禅。小矛也。殳音殊)。
持盖僧祇律云。盖者。树皮盖。多罗叶盖。多梨叶盖。竹伞盖。叠伞盖。孔雀尾盖。如是种种。能遮雨日者。皆名伞盖。若法师律师。风雨寒雪大热时。捉盖。为说法。无罪。
○七灭诤法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尼皆共学。
△现前第一
现前毗尼时诸比丘。人不现前。便作羯磨。佛言。不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若作羯磨。不成。得突吉罗。云何现前。法。毗尼。人。僧界。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云何人现前。言义往返者是。云何僧现前。同羯磨和集一处。不来者嘱授。在现前得诃。而不诃者是。云何界现前。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若诤事灭。更发起者。波逸提。若后来比丘。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而更发起者。与欲已。后悔者。皆波逸提。摩得勒伽论。有十种不现前作羯磨。一覆钵。二舍覆钵(谓俗人骂谤比丘等。僧应与作羯磨治罚。不相往来。若自见过。行随顺心。求僧乞解。僧应羯磨。为解)。三学家。四舍学家(如悔过法中释)。五作房(谓以故废寺地。羯磨与居士。任其更为僧作房舍也)。六沙弥(谓摈恶见沙弥。已上皆谓未受具人。不得闻羯磨法故。惟二解。及作房沙弥。但令在眼见耳不闻处立)。七狂(谓无知故。不须现前)。八不礼拜。九不共语。十不供养(谓比丘为非法。触恼比丘尼。尼不得面治比丘。但为遥作不礼拜等。三种羯磨)。
△忆念第二
忆念毗尼时有比丘不犯重罪。诸比丘皆言犯。问言。汝忆犯重不。彼不忆犯。答言。我不忆犯。长老。莫数诘问我。诸比丘故诘问不止。佛听僧为作忆念毗尼。白四羯磨。云何忆念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萨婆多论云。此是守护毗尼。余比丘不应出其罪过。不应令忆念。此谓由他数数令其忆念。故佛今听作忆念毗尼。使不复更问也。
△不痴第三
不痴毗尼时有比丘痴狂心乱。多犯众罪。后还得心。诸比丘诘问不止。佛听僧与作不痴毗尼。白四羯磨。云何不痴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者是。萨婆多云。此是守护毗尼。
△自言第四
自言治时比丘以天眼。见他比丘犯戒。不取自言。便牵出门外。佛言。不应如是。若于异时。亦不应如是。令彼伏罪。然后与罪。云何自言。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云何治。语言。自责汝心。生厌离者是。
△觅罪第五
觅罪相时比丘犯罪。前后相违。佛言。听僧与彼比丘作罪处所。白四羯磨。应如是与。集僧已。为作举。作举已。为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作法。如灭诤犍度)。作羯磨已。行三十五行。云何罪处所。彼比丘此罪。与作举作忆念者是。根本律云。求罪自性。摩得勒伽云。实覔罪者。先犯罪。已发露。后覆藏。萨婆多云。此是折伏毗尼(三十五行。如律文出)。
△多人语第六
多人觅罪若诸比丘。诤事现前。不能灭者。应多求知法比丘。行筹灭诤。以筹多表语。云何多人语。若用多人说。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者。是。萨婆多云。多觅毗尼者。多求因缘断。多处求断。从多处断故。名多觅毗尼。
△草覆地第七
如草覆地时诸比丘共诤。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入无限。彼诸比丘。后自作是念。我曹若还共问此事。或能令此诤事转深重。经历年月。不得灭除。令僧不得安乐。以是白佛。佛言。应灭此诤。犹如草覆地(作法如律文)。云何草覆地。此罪。更不称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鼻奈耶律云。有所犯过。于比丘僧中。如草布地悔过。重悔过。五分律云。彼鬬诤比丘。应来至僧中。偏袒胡跪。陈说其事。乞草布地悔过。三乞已。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师。一心听受羯磨。何谓草布地。彼诸比丘。不复说鬬原。僧亦不更问事根本。十诵律释云。布草有二种义。一鬬诤数起。诤人亦多。其事转众。推其原本。难可知处。佛听布草除灭。如乱草难可整理。乱来弃之。二者。有听上座劝谕诤者。使向两众。羊皮四布悔过。二众者。各有所助。故令各在一处。母经云。若比丘共诤。欲除罪者。先共鬬者忏悔。如草敷泥上。令人过不污。共和合忏悔。覆恶上。得生善。然后悔过所犯也。律摄云。若彼此两朋。共相纷竞。各执己见。恃怙慢情。有善苾刍。于彼此朋。各令息诤。更相忏谢。说悔其罪。起卑下心。不相举发。以草敷法。而除灭之(此七灭诤法。详见灭诤犍度中)。
所言诤者。律云。有四种诤。言诤。觅诤。犯诤。事诤。云何言诤。比丘共比丘诤言。引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语。遂彼此共鬬。是为言诤。云何觅诤(五分云。教诫)。比丘与比丘觅罪。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作如是相觅罪。是为觅诤。云何犯诤。犯七种罪。波罗夷乃至恶说。是为犯诤。云何事诤。言诤中事作。觅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为事诤。是中云何除灭。其言诤者。以二毗尼灭。谓现前。多人语。或一毗尼灭(谓现前也)觅诤。以四毗尼灭。谓现前。忆念。不痴。罪处所(或现前忆念。或现前不痴。或现前罪处所)。犯诤。以三毗尼灭。谓现前。自言治。草覆地(或现前自言治。或现前草覆地)。事诤。以一切毗尼灭。随所犯。律摄云。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为七灭诤法。既识诤事。及除灭法。苾刍要行。当总言之。此别解脱戒经。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其十事。谓遮止。不忍。不证。依仗僧伽。净信女人。受用资具。苾刍。苾刍尼。俗人相涉。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问。若苾刍依此十相。修行之时。有二种烦恼。或客生起。由忘正念。便忆曾经远境。起染爱心。造众过失。复由观前近境。起染爱心。而犯众罪。苾刍了知起犯缘已。即于此事。生对治心。令其除灭。若染缘强盛。不能除遣。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者所。请受教诫。作意蠲除。若仍不息者。勤于昼夜。读诵闻思。简择深义。于三宝所。至诚供养。师长等处。忘自劬劳。尽心供给。或游他方。或复灭食。于时时中。制断饮食。或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等。或为四念住。或作无常死想。冀令烦恼。因斯除灭。若仍不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犯小随小。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养。又复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诸天神。悉观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造众恶业。当自尅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其罪。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前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虽受信施者。无犯。然应审自观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仍烦恼不能除者。即应舍戒。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时。更造众多罪恶之业。定感当来苦异熟果。如经广说。应善修持(如是比丘。复有修行。解脱纲要。如律本五二十卷。大小犍度。并增一法中。当为修学。此不繁述。言异熟者。一切不善有漏法为因。能感无记之果。因果种别。名异。任运酬因。名熟。果异因熟。故名异熟。又因感果时。势力成熟。异于前位。名为异熟。旧言果报者。是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八
音释
矗
音畜。齐也。
縙彩
上音茸去声。下音采。五彩也。
胯
音跨。股也。
骤
音凑。奔也。
捞
音牢。
𠹀
音孙。叹也。
𢊃
音意。藏也。
桀
音杰。
五乘
佛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人天乘。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目录
- 世尊
- 毗舍离
- 猕猴江
- 名字比丘尼
- 相似比丘尼
- 自称比丘尼
- 善来比丘尼
- 乞求比丘尼
- 著割截衣比丘尼
- 破结使比丘尼
- 白四羯磨比丘尼
- 二形
- 黄门
- 偷兰遮
- 突吉罗
- 式叉摩那
- 沙弥
- 沙弥尼
- 灭摈
- 最初未结戒等
- 罗阅城
- 耆阇崛山
- 聚落
- 誉死
- 咄人
- 恶活
- 过人法
- 入圣智胜法
- 大姊
- 增上慢
- 舍卫国
- 祇树给孤独园
- 豪贵
- 大善鹿乐长者
- 偷罗难陀
- 阿姨
- 捉呜
- 酸枣
- 从腋
- 若捺
- 捉髀
- 阿修罗
- 尼师坛
- 革屣
- 僧伽婆尸沙
- 沙楼鹿乐长者
- 屏处
- 相倚
- 八事
- 至挽
- 夜叉
- 有刺
- 坻舍难陀
- 明相
- 命难
- 梵行难
- 拘睒弥国
- 瞿师罗园
- 阐陀比丘
- 慰次比丘尼
- 教增戒心慧
- 非法别众
- 非法和合众
- 法别众
- 法相似别众
- 法相似和合众
- 毗尼
- 无根
- 异分事中取片
- 阿兰若
- 精舍
- 诣官
- 一念顷
- 波斯匿
- 梵志
- 离奢
- 王舍城
- 僧伽蓝
- 摩竭国
- 缾沙王
- 种姓者
- 羯磨
- 褰衣
- 触娆
- 差摩比丘尼
- 拘萨罗国
- 蹑梁
- 煑羮
- 提舍难陀
- 贩卖
- 茎食
- 胡麻
- 黑石蜜
- 饭[麸-夫+少]
- 摩尼
- 毗瑠璃
- 珂贝
- 珊瑚
- 生像
- 干闼婆
- 同一师学
- 如水乳合
- 法语律语
- 二比丘尼
- 溉灌
- 华鬘
- 倡妓
- 唱和
- 俳说
- 鼓簧
- 吹贝
- 佯跛
- 或啸
- 沙门释子
- 婆罗门
- 四种诤
- 迦𫄨那衣
- 长衣
- 净施
- 尼萨耆波逸提
- 衣已竟
- 除僧羯磨
- 非时衣
- 非亲里
- 先不受自恣请
- 我曹
- 执事人
- 僧伽蓝民
- 优婆塞
- 口可受
- 五缀
- 贸至
- 求缕
- 酥油生酥
- 蜜石蜜
- 檀越
- 五衣
- 婆伽婆
- 愦閙
- 狼藉
- 六枚
- 大釜
- 大瓮
- 涅槃僧
- 栴檀输那比丘尼
- 橛上
- 象牙杙
- 破戒见威仪
- 黎奢
- 迦罗比丘尼
- 张㲲
- 䟦陀迦毗罗比丘尼
- 价直四张氎
- 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