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时诸比丘。因饮食过度。身患湿病。博物志云。若杂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钟。食逾少。心逾明。食逾多。身逾损。故食不可过度。要览云。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故君子慎言语。节饮食。内法传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从多食而起。或由劳力而发。或夜餐未泄。平旦便餐。或旦食不消。午时还食。因兹发动。遂成霍乱。呃气则连宵不息。蛊胀即终旬莫止。然后乃求多钱之肾气。觅贵价之秦胶。富者此事可为。贫人分随朝露。病既成矣。斯何救焉。纵使卢医旦至。进丸散而无因。扁鹊昏来。遗汤膏而宁济。火烧针刺。与木石而不殊。震足头摇。媲僵仆而何别。斯乃良由不体病本。不解调将。可谓止流不塞其源。伐树不除其本。枝条弥蔓。求绝无因。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觉四候乖舛。即以绝粒为先。纵令大渴。勿进浆水。斯其极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为期。义无胶柱。若疑腹有宿食。叉刺脐胸。宜须恣饮熟汤。指剔喉中。变吐令尽。更饮更决。以尽为度。或饮冷水。理亦无伤。或干姜汤。斯其妙也。其日必须断食。明朝方始进餐。如若不能。临时斟酌。必其壮热。特讳水浇。若沉重战冷。近火为妙。其江岭已南。热瘴之地。不可依斯。热发水淋。是土宜也。如其风急。涂以膏油。可用布团。火炙而熨。折伤之处。斯亦为善。熟油涂之。日验交益。若觉痰癊阗胸。口中唾数。鼻流清水。糟糁咽闭。尸满枪喉。语声不转。饮食亡味。动历一旬。如此之流。绝食便瘥。不劳炙顶。无假捩咽。斯乃不御汤药而能蠲疾。即医明之大规矣。意者以其宿食若除。壮热便息。流津既竭。痰癊便瘳。内静气消。即狂风自殄。将此调停。万无一失。既不劳其诊脉。讵假问乎阴阳。各各自是医王。人人悉成祇域。至如鸾法师。调气蠲疾。隐默者乃行。思禅师坐内抽邪。非流俗所识。访名医于东洛。则贫匮绝其津。求上药于西郊。则惸独亡其路。所论绝食。省而且妙。备通穷富。岂非要乎。又如痈痤暴起。热血忽冲。手足烦疼。天行时气。或刀箭伤体。或坠堕损躬。伤寒霍乱之徒。半日暴泻之类。头痛心痛。眼疼齿疼。片有病起。咸须断食。又三等丸。能疗众病(丸如前诃黎勒句中说)。此等医明。传乎帝释。五明一数。五天共遵。其中要者。绝食为最。旧人传云。若其七日断食不差。后乃方求观世音。神州多并不闲。将为别是斋戒。遂不肯行学。良由传者不悟医道也。其有服丹石。及长病。并腹块之类。或可依斯。虵蝎等毒。全非此疗(恐有用丹石之人。忍饥非所宜也。又飞丹则诸国皆无。服石神州独有。然而水精白石有出火者。若服之。则身体爆裂。时人不别。枉死者无穷。由此言之。深须体识。除虵蝎毒。自有硫磺雄黄雌黄等药治之。无宜绝食)。而绝食之时。大忌游行。及以作务。其长行之人。纵令断食。随路无损。如其差已。后须将息。宜可食新煑饭饮。熟菉豆汤。投以香和。任饮多少。若觉有冷。投椒。姜。荜茇。若知是风。宜著荆芥。医方论曰。诸辛悉皆动风。惟干姜非也。加之亦佳。准绝食日。而作调息。讳饮冷水。余如药禁。如其噉粥。恐痰癊还增。必是风劳。食亦无损。若患热者。即熟煎苦参汤。饮之为善。茗亦佳也。若绝食不捐者。后乃随方处疗。苦参汤。偏除热病。酥。蜜。油。特遣风疴。其西天罗茶国。凡有病者。绝食。或经半月。或经一月。要待病可。然后方食。中天极多七日。南海二三日矣。斯由风土差互。四大不同。致令多少。不为一槩。未委神州。宜断食不。然而七日不食。人命多殒者。由其无病持故。若病在身。多日亦不死矣。曾见有病。绝粒三旬。后时还差。则何须见怪。绝食日多。岂容但见病发。不察病起所由。壮热火然。还将热粥食饮。带病强食。深是可畏。万有一差。终亦不堪教俗。医方明内。极是讳焉。其斯之谓。智者思察。用行舍藏。闻而不行。岂医咎也。行则身安道备。自他之益俱成。舍则体损智微。彼我之功皆失也(医明者。西国五明论中之一数。名曰医明。乃广明医术也)。
患风时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须烟筩。听作。律摄云。此筩法。长十二指。应以铁作。或一嘴双嘴。吸烟入鼻。可治诸疾。若鼻中洟出。即以酥油灌之。目得迦云。时有苾刍身婴病。若医教食大麻粥。苾刍白佛。佛言。医人处方。听食麻粥。或是蔓菁根茎华叶。及其子实。并除风疾。咸应作粥。而噉食之(本草云。菜中之最有益者。惟蔓菁耳。常啖食之。令人肥健。通中益气。下气消谷。其根治热毒。风肿。消渴亦可解除。但食多令人胀满。又云。过食动气。若卒肿毒起急痛者。取大根削去皮。捣如泥。醋煑三沸。急搅出。傅肿处。帛裹。日三易。若一切热肿毒。取生根一握。盐花少许和捣。傅肿上。日三易。若男子阴肿如斗大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捣傅之。即差。其子主治黄疸。利水。又治霍乱。除膨。去目睛青盲。消症瘕积聚。若急黄。压油一盏顿服。蜘蛛咬伤。捣末酒服。故蔓菁园中。无蜘蛛。是其相畏也。常服明目。洞视。肥肠。用子三升。醋三升。煑令熟。[暻-京+恭]干为末。井华水服方寸。若黄疸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用生子为末。熟水调下方寸。日三即差。若风𤺋入腹。身体强。舌干燥硬。用子三两为末。每服温酒下一钱。心腹胀。以子一大合捣熟研。水滤取汁一盏。顿服自愈。若阴黄。汗出。涕唾黄。取子为末。平旦以井水服一匙。日再加至两匙。以止为度。若风痰。以子为末。温水调一匙服。良久吐出涎沫。若虗劳眼暗。取三月华阴干为末。以井华水。每空心调下二钱。久服可夜读。故仙家取子制服。辟谷长生。余能种种疗治。如彼书说。此不繁述。言方寸者。匕也。谓作匕法。正方一寸。用抄散也)。
患疟疟。鱼约切。音虐。痁病也。然此病。有寒有热。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四日一发。或二日连发。住一日者。此等皆如医方处治。若鬼发者。则寒热日怪。梦寐不祥。多生恐怖。言动异常。即以疗疟病鬼呪治之。呪曰。
须蜜多(一)阿腻咤(二)迦知腻咤(三)呜呼那须蜜多(四)支波呼睺须蜜多(五)伊知腻咤咤须蜜多(六)莎诃(七)
若行此法。须五色缕线。呪作七结。若痛从头下。先系项。系脚。系手。令大急之。呪水三徧。𠹀之。即差(应诵呪一徧。结一结。诵七徧。结七结。然后以系之。𠹀。音巽。含水喷也。或可用比丘尼律中之呪。呪之。若非鬼病可用方药治之。方有多种。而最简要者。不烦多药。不劳煎煑。用好常山一钱。丁香三分。冷极多者五分。甘草三分。俱剪碎。以好酒头半碗浸之。用纸封碗口。一宿。或打露亦佳。若当明日发。今夜浸之。次早天将明。温煖。向东服之。睡息。是日即止。屡验。其渣晒干。犹能治二三人。若是小儿。不能服。囊药带项亦止。或以药酒拭唇)。
看病时有白衣病。来至伽蓝中。比丘为看病。诸比丘白佛。佛言。听方便喻遣。若称誉佛法僧者。能作事为作。僧祇律云。尔时尊者。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大德比丘病者。当云何看视。佛告优波离。大德比丘病。不得著边陋小房中。及著隐回处。应著显现房中。共行弟子。依止弟子。常侍左右。扫洒房中。巨磨涂地。烧众名香。勿令臭秽。敷置床座(拟问疾者来坐。然问疾之人。亦不得久住)。若比丘来问疾者。应与前食后食。非时来者。应与非时浆。若有问事。病者应答。病人力劣。应侍者答。若优婆塞来问讯者。应言。善来长寿。语令就坐。而为说法。汝大得功德。如世尊说。看持戒病比丘。如看我无异。若有供养。为呪愿受。若病人患下。问病者。不得久停。应速发遣。若病人不能出。应畜三除粪器。一授病人。一持出。一洗已。油涂日[暻-京+恭]。如是递用。一人应户边住。莫令人卒入。一人在病人边住。时时为随顺说法。其大德比丘。应如是看视(十诵云。看病人应随病者先所习学。而赞叹之。不得毁呰。退本善心)。复问世尊。小德比丘病。当云何看视。佛言。不应著显现处。臭秽熏外。不得著僻猥处死时人不知。应安人中。若病人有二师。若共行依止弟子应看。若无者。众僧应差看病人。若一二三人看。若病人衣钵外。有医药直者。应取还供给。若无者。众僧应与。若僧无者。彼有重价衣钵。应转贸轻者。供给之。病人惜者。应白众言。大德僧。某甲病比丘。不知无常。悭惜衣钵。不肯贸易。白僧已。輭语说法。使得开解。然后贸易。若复无者。应乞与。若不能得者。应僧食中。取好者与。若复无者。看病人应持二钵。入村乞食。持好者与。是名小德比丘病法(途中病法。详在彼文)。律摄云。若病人贫。无药直者。师主知识等。应为办之。或施主边求。或用僧伽物。或窣堵波物。或幡盖等庄严之具。依价卖之。以供药直。若后病差应偿。若无力者。不还无犯。大师之子。是父财故。若看苾刍。供给病者。除性罪已。余皆应作。若病者命欲终时。其看病人。应移病者。置私卧具上。善为方便。勿令瞋恼。若索衣钵等。应急呈现。身亡之后。所有丧事。若亡者无物。用僧伽物。或看病人为病者乞。若有病人。为病所困。便将衣钵。随处布施。其受施者。不应即分。应于余日。问其进不。若重索者应还。若言不取者应分。然诸病人。及瞻病者。所有行法。随教应作。不依行者。得恶作罪。僧祇云。佛告优波离。病比丘中。有不得如法看便死。得如法看便活者。是故应好看。务令如法安隐。即为施命。是故看病。得大功德。诸佛赞叹。如生经。世尊以偈赞曰。
杂譬喻经云。昔有沙门行草间。有大虵言。和尚道人。道人惊。左右视之。虵言。道人。莫恐莫怖。愿为我说经。令我脱此罪身。虵曰。道人闻有阿耆达王不。答曰。闻。虵曰。我是也。道人言。阿耆达王。立佛塔寺。供养功德巍巍。当生天上。何缘乃尔也。虵言。我临命终时。边人持扇堕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此虵身。道人即为说经。一心乐听。不食七日。命过生天。却后数月。持华散佛。众人怪之。在虗空曰。我阿耆达王。蒙道人恩。闻法得生天上。今来奉华报佛恩耳。是以临终之人。傍侧侍卫者。不可不护病者心也。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什师曰。外国法。从生至终。所作福业。一一书记。若命终时。傍人为说。令其恃福。心不忧畏。彼自念从生至今。常行正命。必之善趣。吾将何畏也。是故宜须顺护。勿令失善。随愿往生经云。佛告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土者。当先洗浴身体。著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旛盖。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譬喻。善巧言词。微妙经义。苦空非实。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无有实。又如电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心所愿。无不获果(余如房舍揵度小屋句中略释)。
木𣗋多朗切。音党。应作𥯕。乃大筩也。应法师云。以木若瓦为之。短濶于桶也。
与匙仁之切。音时。寄归传云。西方食法。唯用右手。必有病故。开听畜匙。其筯则五天所不闻。四部亦未见。而独东夏共有斯事。俗徒自是旧法。僧侣随情用不。筯既不听不遮。即是当乎略教。用时众无讥议。东夏即可行焉。若执俗有嗤嫌。西土元不合捉。略教之旨。斯其事焉(言略教者。文录在后)。
○迦𫄨那衣犍度法
不邪命邪命者。谓以邪法得利也。此有五种邪法。求利活命。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以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复有四种邪食活命。一下口食。谓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不净活命。名下口食。二仰口食。谓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名仰口食。三方口食。谓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名方口食。四维口食。谓出家人。学种种呪术。卜算吉凶。如是活命。名维口食。以上相违。名净命食。
不以相得为求利养故。诈现奇特相。或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或现坐禅。持戒等相。以求利故。现此邪伪。是名为相。非此获利。名不以相得。百喻经云。昔者夫妇。有三幡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幡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掠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汝。世人闻之。无不嗤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诈现静默。为虗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掠。丧其善法。遂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著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激发吉逆切。音戟。激感也。所谓感激也。
经宿摩得勒伽云。过安居竟。有三业。谓衣。器。迦𫄨那衣也。安居中得。不得用作迦𫄨那衣。如佛所说。经宿衣。受迦𫄨那衣。不成受。云何经宿。谓过十夜。或经一夜。
谄曲丑剡切。音讇。谄谀也。面从曰谀。佞言曰谄。解脱道论云。谄曲者。如其心念。虗相推举。善言称赞。贩弄好恶。为调要利。排谐相悦。引利自向。此谓谄曲。
辗治正作𨋁。尼展切。音碾。车轹物也。转轮治谷也。今此借用。应作展。之辇切。旃上声。舒也。开整也。
五条十隔律云。五条作十隔。如是衣。僧应受作功德衣。若复过是者。亦应受。言过者。或七条。二十一隔。或九条。二十七隔。乃至二十五条。一百二十五隔。应割截作。不得缦作。十诵云。若以不割截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作迦𫄨那衣者。不名为受。律摄云。要是新衣。已浣染者。未曾披著。及非急施衣。若僧伽胝。或嗢呾罗僧伽。或安呾婆娑。此中随一。咸须作了。若未了者。不合舒张。五肘及过。斯成应法。若体疎薄。往返盖尸。帖叶缦条。先曾披著。犯舍堕物。破碎被柔。及以补替。并不应张。若十五日得已成者。亦得作羯耻那衣(此有部律。十四日白僧。十五日差人作衣。十六日张衣)。善见律云。十六日明相出。将迦𫄨那衣裁来与众僧。比丘应语衣主。须针线染色。作衣比丘多少。檀越闻已。应供养作衣比丘饮食。为僧受迦𫄨那衣。应知受法用。若衣裁者。应先浣。与众多比丘共割截簪缝治。即日染成。点净已。应受。若衣未成。应唤一切比丘共成。不得说道德。作留难。唯除病者。律摄云。乃至能行二三针者。皆共助作。成已。至十六日。其张衣之人。应以涂香烧香。及华彩。严饰供养羯耻那衣已。置净盘上。擎向众首。在上座前。捧衣而住(云云)。僧祇律云。应襞叠此衣。著箱中。众华散上。母经云。自恣后。得作四事。一解大界。二还结大界。解界有二种因缘。一为大水湮没相坏。不知处所。二为贼难故。诸比丘皆出界外。故须结解也。三受迦𫄨那衣。四安居竟。受敷具。是事自恣后因缘。善见律云。何以于迦𫄨那衣。如是殷勤。谓诸佛所赞故。往昔有佛名为莲华。有声闻弟子名须阇多。作迦𫄨那衣未成。莲华如来。与一万六千比丘。围绕共作。如律本说。受此衣已。得五事利。有部律云。获十种饶益。一畜长衣。得过十日。二畜长衣。得过一月。三得离衣宿。四得上下二衣。随处游行。五得多畜三衣。六得别众食。七得展转食。八不受请。得自往食。九得非时入村。不嘱授。十得法学家。随意受食(余详羯磨法中)。
在僧前受谓受功德衣。要在众僧前受。非一人前受。亦非一人受。非二三四人前受。亦非二三四人受。凡住处。下至要得五善比丘同界。一人受差。四人羯磨。成受。不得界外自受。若过五人。说欲者。成受。若出界外还。闻僧已受功德衣竟。即便随喜。亦得成受。十诵云。若减五人受迦𫄨那衣。不得名受。若四比丘。第五白衣。不名得受。若沙弥非比丘。外道。摈人。不共住人。乃至出佛身血人。作第五人。不名受迦𫄨那衣。善见云。若住处不满五人。得唤余寺众僧足数受。得足数。客比丘不得受。若住处有五比丘。若过五。不解受迦𫄨那衣法。得余处请一知法比丘。使羯磨受。得为羯磨。自不受。亦不得衣分。若同布萨界。有多住处。不得别受迦𫄨那衣。应和合一处受一。僧祇律。听大众一万二万。和合难者。众多人。得别作迦𫄨那衣。一切如大众。但称众多为异。四人已上。不得别作。又听一人独住者作(按四人一人。诸部无文)。摩得勒伽论。听余处比丘。闻某处受迦𫄨那衣。发随喜受。亦成受。有五种人不名受。谓无腊人。破安居人。后安居人。余处安居人。摈人。若余处自恣已。至余处得受。但不得住处利。根本部。总有十种人。不合同受羯耻那衣。一未有夏人。二破夏人。三坐后夏人。四余处坐夏人。五张衣之时。不现前人。六行徧住人。七徧住竟人。八行意喜人。九意喜竟人。十授学人。复有十人。但得利物。不获饶益。谓以求寂替前第四。便成十人。有五种人。利及饶益。悉皆不得。谓三种舍置人。余处坐夏人。僧伽破。非法之党(饶益。如上十种)。
与一比丘谓僧获迦𫄨那衣物。应与一比丘。为僧作持功德衣人。若人多施衣物。应取一好者。作迦𫄨那衣。余随意羯磨分之。善见云。僧持迦𫄨那衣与谁。应与衣坏者。若衣败比丘多。败衣比丘中老者与。若无老者。腊数大者与。不得与悭贪者。十诵云。应先立受迦𫄨那衣人。若有五法。不应立作受迦𫄨那衣人。一随爱。二随瞋。三随怖。四随痴。五不知受不受。反上应立。又五比丘。不得作迦𫄨那衣人。一无岁。二破安居。三后安居。四摈。五别住。
迦𫄨那旧翻功德。按梵音。本含多义。未可直翻。迦𫄨声近迦提。迦提是星名。是星直此月。此月所得衣。于此月初。受作功德衣。还受斯号。据正梵音云。求那。此翻功德。今以迦𫄨那。直翻为功德。由见未可。故上古传来。名表非一。是知迦𫄨那。不可以一义翻之。或翻云坚固。又云坚实。或云荫覆。又名难活。以贫人取活为难。舍少财入此衣功德。胜如以须弥大衣聚施。翻功德者。以此衣力。能持五事功德。或云彼坐夏有功。以五利赏德。故古翻为赏善罚恶衣。赏安居。善比丘众。罚破安居。非法者。不得也。有言赏前安居众。罚后安居者。此义未必然也。其后安居人。不及迦提月解坐。而此功德衣。要是迦提月所得之衣。复在迦提月受。若过此时。不得受。非后安居人无善功德也。新云羯耻那。律摄云。有何因缘。故此衣名作羯耻那耶。谓是坚实。精妙之义。然由大众舍所持衣。此能荷负。令无违犯。有斯力用。故名坚实。或由此衣。体精妙故。十诵律。优波离问佛。是衣有何义故。名迦𫄨那衣。佛言。是衣名字为迦𫄨那。何者是迦𫄨那。以是衣受迦𫄨那。何者是迦𫄨那义。衣名是迦𫄨那义。生九心故。名受迦𫄨那。八因缘故。名舍迦𫄨那。如毗尼中说。是迦𫄨那衣住处。名荫覆。荫覆义云何。迦𫄨那衣住处。荫覆僧得衣物等施。
出功德衣(如律文出)根本羯磨云。佛言。至腊月十五日。张衣之人。白僧伽言。诸大德。明日当出羯耻那衣。仁等各守持自衣。既至明日。僧伽尽集。作前方便已。令一苾刍。单白羯磨(作前方便者。谓六方便法。一问僧集不。二问和合不。三问未受大戒者出。四问不来者说欲。五问僧今何所作为。六答出功德衣。此之六法。遍一切羯磨前。唯除结界。阙者不成。据诸羯磨。准事应答。改第六句。答云某羯磨。余悉同上)。
○拘睒弥揵度法
夫士处世。审察为先。育德之本。言行是要。审察得慧。则是非理穷。言行有轨。则举躁皆规。晦其慧。无以鉴邪正。非其轨。无以定祸福。祸福乖。则善恶靡分。邪正昧。则贤愚难别。䛻言诡语。覩之莫辨。是以近恶朋。远贤士。狎习时深。言行日浊。如附草虫。随芒赤绿。心使炽然。情结弥盛。发言如鸩毒。怀忿若修罗。唯忧自不胜人。岂知己非他是。强力诤讼。不避贤良。是故世尊亲临诫谕。不受一言。舍之遐逝。心无顾恋。固封己见。偏执自情。失释子之六和。乖大悲之四摄。敬顺尚无。焉获沟坑之道迹。浊行未除。宁感洁净之乐报。是则人天无路。道果不收。地狱是径。鬼畜趣因。因果历然。岂容不信。不信则无劳滥披法服。鬬乱僧伽。自丧德于终身。负遗殃于长劫。斯等过患。其谁之咎。良由罔察。失言行轨。致使祸及自他。名流万世。若诸智者。欲思悛革。秉正圣慧。审察是非。以和为道。履忍为阶。敬世尊言。如法律教。奉五正诲。除五违犯。谦下自卑。顺僧伽训。永蠲怨竞。得无诤乐。如襍宝藏经云。
伽奢国亦云迦尸。又云迦尸。或云加赦。或云迦施。又云迦施罗。如二篇中释。
梵施梵是西音。施乃此方之言。梵音具云。梵摩达哆。此云净施。亦云净授。故诸经多云梵授。或云梵达。此皆华梵存略之言。于梵摩字。去摩存梵。于达哆音。去哆存达也。
拘萨罗国此是舍卫城之国号也。伽奢。拘萨罗。二国相隣。皆波斯匿王之所统也。
长生余处多云。长寿王子名长生。今律云。长生王子。名长摩纳。长字乃从父得名。摩纳。此翻年少。长寿王经云。昔有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有太子名曰长生。以正法治国。无刀杖之恼。不加吏民。风雨时节。五谷丰饶。有隣国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法。国民贫困。谓傍臣曰。我闻长寿王国。去是不远。炽饶富乐。而无兵革之备。我欲今往攻夺其国(云云)。佛告诸比丘。时长寿王者。我身是也。太子长生者。阿难是。隣国贪王者。调达是。调达与我世世有怨。我虽有善意向之。故欲害我。阿难。与彼本无恶意。故至相见。即有和解之心。菩萨求道勤苦如是。至见贼害。无怨恚之意。自得致佛。为三界尊。
怨仇古文述。同渠尤切。音求。匹也。雠也。尔雅云。仇雠匹也(雠。音酬。报也)。
四部兵谓象。马。车。步也。如九十事中释。
富卢醯侈增一阿含云。名曰善华。此人原是国师。婆罗门种。乃长生王旧臣。堪任国事。后为梵施王夺国。将去也。
恶声鼓谓打破败鼓声。犹如驴鸣。是不吉之兆。现其死相。乃西国之刑规也。
车辗辗。音释如上。车轹物也。所谓輘轹。车之陵践也。
如野象昔有一大象。为众象所恼。若欲饮水。其众象子。前混令浊。若欲食草。其诸象子。于前食噉。践蹋污秽。彼象念言。我今为群象所困。宁可避去。念已。即去。向空静林。常得清水美草。犹其离恶群伴。逝向他邑。住空寂林中。而得快乐。佛因以此为喻也。法句譬喻经云。
阿难邠坻邠。卑民切。音宾。亦作阿难宾坻。即给孤独长者。如衣揵度中释。
随举比丘谓随顺被举人。名随举比丘也。
阿㝹婆陀㝹。音羺。是僧非时集会。或云法会从事也。非时者。除布萨自恣。余一切时僧集。共作羯磨法事。或云阿奴谟柂。此言随喜。谓僧所作法事。随而生欢喜。今不听不见罪比丘作随喜僧事。母经云。非时集会者。除食时。粥时。甜浆时。是余一切作法事时。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是名非时集。若非时僧集。上座应问。诸大德。何故非时僧集。诸比丘答曰。有如是等法事。应当作。故集。上座应作羯磨。若白一。若白二。若白四。是名非时集法。复有二种聚会。一众竟夜说经论义。一众默然端坐禅思。复有五日一会。法会时。有上中下三众尽集。集已。皆敛容整服端身静坐。兼复各相恭敬。威仪法则。观者无厌。能生人善心。此是五日聚会法也。
●律藏卷第四十四
○瞻波揵度法
伽尸国如上释。
婆娑婆阿育王经。婆娑婆。翻为天主。此或外国音。按天主。梵语非婆娑婆也。十诵云。阿叶摩伽国。聚落名王萨薄。是中有旧比丘名共金。
十三种人此十三种。总名难人。障出家法。从犯边罪。至二根者。是也。
驱出摈出也。母经云。摈出有二种。一永摈。二为调伏故摈。调伏者。未忏悔中间。及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𢷤出。调伏羯磨。此人若刚强。永无改悔。尽此一身。不复得同僧事。尊者波离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于僧事无缺。而强摈者。此事云何。佛言。𢷤有二种。一者善摈。二者恶摈。如摈十三种人者。名为善摈。与此相违。名为恶摈。是名摈出羯磨。若比丘为调伏故。摈出者。后时改悔。求僧除罪。顺僧教敕。不敢违逆。能使众僧齐心欢喜。僧即集。为解摈羯磨。更作听入僧羯磨。尊者复白佛言。摈出忏悔。此事云何。佛言。为调伏者。听使忏悔。永摈者。不听忏悔。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九
音释
呃
音额。
媲
音闭。
僵朴
上音姜。下音付。
䊤糁
上音旦。下音糂。
诊
音轸。视也。
惸
音穷。独也。单也。
痁
音苫。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目录
- 卢醯那
- 䩭离那国
- 僧刍
- 依止
- 阿摩梨
- 质多罗
- 善法比丘
- 胡麻滓
- 不见罪举
- 清净已来
- 若相似
- 蔓㝹
- 教敕
- 徐行
- 入波罗夷说中
- 如法僧要违犯
- 如法僧要诃说
- 五事
- 伽耶山
- 泥犂
- 一劫
- 散若
- 射师
- 婆罗树
- 贼帅
- 偷兰遮悔
- 噫自止
- 芭蕉
- 儜人
- 駏驉
- 嫌隙
- 修罗咤
- 伏藏
- 阿修罗捉日
- 修波罗
- 涌浪
- 洄澓
- 宝渚
- 佉陀罗
- 白净王
- 摩耶
- 破僧
- 说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