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𫎪或作达[日*亲]。又作达𠋆。义当施颂。有云。报施之法。名曰达[日*亲]。导引福地。亦名达[日*亲]。佛言。不应食已默然而出。应为檀越说大𫎪。乃至为说一偈(偈如律文)。十诵云。食时应为施主呗赞呪愿。根本律。佛告诸苾刍曰。苾刍苾刍尼等。每食了时。说铎欹拏伽陀(谓施颂也)。净师云。世尊在日。亲为呪愿。但至食罢。必为说特欹拏伽他。是将施物。供奉之义。特欹尼野。即是应合受供养人。是故圣制。每但食了。必须诵一两陀那伽他。报施主恩。旧云远𠋆者。譌也。诵云。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
(陀那。此云施)。
僧祇律云。僧上座应知前人为何等施。当为应时呪愿。若为亡人施福者。应作如是呪愿。
若生子设福者。应如是呪愿。
若入新舍设供者。应作如是呪愿。
(天竺凡造新舍。随力办供。请僧入中设食。为先受用。生福乐果)。
若估客欲行设福者。应作如是呪愿。
二十八宿。并日月。三十二天女。并四天王。八沙门。八婆罗门。八大国刹利。八帝释女等。当护汝等。得利早还(此中星宿日月天女等名。俱出彼律。若欲称彼名。为呪愿者。可于第三十四卷讨之)。
若为娶妇施者。应如是呪愿。
若出家人布施者。应作是呪愿。
若为寿日设供者。可依五道经。佛说偈言。
(若施园林房舍等。如房舍揵度中。世尊劝喻偈。而为呪愿之)。
五分律云。上座斋了。量其前事。为檀越呪愿。食。施。得具足果。增一阿含经。佛告诸苾刍。嚫愿有九种德。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谓信成就。誓愿成就。亦不杀生。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所谓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所谓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如是达嚫。成就此九法。获大果报。至甘露灭尽之处。夫为施主。欲求其福者。当求方便。成就此九法(据诸经律。皆云食讫呪愿。唯辩意长者子经。长者子请佛及僧。下食未讫。有乞儿来乞。佛未呪愿。无敢与者。遂生恶念。瞋恚而去。佛令从今已后。嚫讫下食。此亦量前事而为。未可舍诸。以从一也。北方诸胡。檀越设供。食前令一唱导师。广为呪愿。斯其事也)。
媟𪥿媟。先结切。音屑。慢也。污也。又鄙媟也。方言云。媟狎也。谓相亲狎也。𪥿。杜谷切。音读。通俗文云。相狎习。谓之媟𪥿也。
称叹布施如大论云。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是布施之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无有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增一经偈云。
赞叹檀越如经所说。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行于法施。在家菩萨。行于财施。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具此五施。福报无尽。获福庄严。得净妙果。增一经云。檀越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获五福报。经言。何谓施命。人不得食时。颜色憔悴。不可显示。不过七日。奄忽寿终。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长寿。生天世间。寿命延长。不中夭伤。自然福报。财富无量。何谓施色。人不得食时。颜色憔悴。不可显示。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间。颜色暐晔。人见欢喜。稽首作礼。何为施力。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间。力无等双。出入进止。力不耗减。何为施安。人不得食时。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隐。生天人间。不遇众殃。其所到处。常遇贤良。财富无量。不中夭伤。何谓施辩。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辩。口说流利。无所窒碍。慧辩通达。生天世间。闻者欢喜。靡不稽首。听采法言。是为五福之报也。法句喻经云。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饍。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故智者。黠慧人。而能行布施。
赞叹天天者。天然。自然清净光洁。最胜最尊。寿命延长。衣服鲜晔。食天须陀。随念而至。身如金聚。宫殿宝成。辉光照耀。乘之游戏。空中往来。如百千日。五欲自恣。应念而得。快意自在。眷属围绕。而受天乐。如是胜妙果报。皆由先修清净最胜之因。归命三尊。修于施。戒。闻。慧。奉行十善。供养二亲。和颜悦意。不恼于他。感斯胜报。如六道伽陀经云。
赞叹父祖凡为父祖。积德于子孙。子孙当念其德。须用报之。因祖有父因父有己。所谓祖者。大父也。父者生我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摩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恩。昊天罔极。佛言。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若人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无有怨心。此子犹不足报父母之恩。故经云。若有供养父母。得无量福。现在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增一阿含云。孝顺供养父母。功德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一等。又经曰。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若欲报父母恩者。当劝父母。于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令信。信者令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安住。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若父母亡过。当求方便。以资冥福。供养三尊。请僧[言*奉]经呪愿。或设食饭僧。如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座众具。尽世甘美。以著盘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初受盘时。先安在塔前。众僧呪愿竟。便自受食。先亡藉福。永离恶道。如大盘经中说。瓶沙王。须达居士。波斯匿王等。依目连盘法。造七宝盘。盛满百味饮。食奉佛及僧已。七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若如是者。名为报恩。是为子孙知恩。以报恩也。
赞叹佛法僧(赞叹三宝。临时随机为说。如常可知。此不繁述。今略录二颂。以明大意)。
千佛因缘经云。
增一阿含经云。
福田论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谓之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谓之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谓之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名为宝。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绝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变改。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
食上法其食上法受请之仪。律文自备。诸部互陈。法皆大同。事或小异。今以义净三藏。亲游西方。目击诸国。所设供仪。受请之式。录之于左。令晓圣方之承范。与东夏之不同也。彼云。凡论西方赴请之法。并南海诸国。略显其仪。西方乃施主预前礼拜请僧。斋日来白时到。僧徒器座。量准时宜。或可净人自持。或受他净物。器乃唯铜一色。须以灰末净揩。座乃各别小床。不应连席相触(床高七寸。方可一尺。藤绳织内。四脚皆圆。若其瓦器。曾未用者。一度用之。此成无过。既被用讫。弃之坑堑为其受触。不可重收故。西国路傍。设仪食处。残器若山。曾无再用。不如襄阳瓦器。食了更收。向若弃之。便用净法。又复五天。元无瓷漆。瓷若油合。是净无疑。其漆器。或时贾客将至西方。及乎南海。皆不用食。良为受腻故也。必若是新。以净灰洗。令无腻气。用亦应得。其木器。元非食物。新者一用。故亦无愆。重触有过。事如律说)其施主家。设食之处。地必牛粪净涂。各别安小床座。复须清净瓨瓮。预多贮水。僧徒既至。解开衣纽。安置净瓶。即宜看水。若无虫者。用之濯足。然后各就小床。停息片时。察其早晚。日既将午。施主白言时至。法众乃反𫌇上衣。两角前系。下边右角。压在腰绦左边。或屑或土。澡手令净。或施主授水。或自用军迟。随时济事。重来踞坐。受其器叶。以水略洗。勿使横流。食前全无呪愿之法。施主乃净洗手足。先于大众行初。置圣僧供。次乃行食。以奉僧众。复于行末。安食一盘。以供呵利底母。其行食法。先下姜盐。姜乃一片两片。大如指许。盐则全匕半匕。藉之以叶。其行盐者。合掌长跪。在上座前。口唱三钵罗佉哆。上座告曰。平等行食。其授食之人。必须当前并足。恭敬曲身。两手执器。及以饼果。去手一磔。即须悬放。自余器食。或一寸二寸。若异此途。理不成受。随受随食无劳待遍。次授干秔米饭。并稠豆臛。浇以热酥。手搅令和。投诸助味。食用右手。才可半腹。方行饼果。后行乳酪。及以沙糖。渴饮冷水。无问冬夏。此乃众僧常食。并设斋供。大略皆尔。然其斋法。意存殷厚。所余饼饭。盈溢盘盂。酥酪纵横。随著皆受。古来相承。设须盈富。若无盈长。不如不设。斯乃施心弘广。得报还复丰多。无乖理也。必其贫窭。及食罢行[日*亲]。随力所能。既其食了。以片水漱口。咽而不弃。将少水置器。略净右手。然后方起。欲起之时。须以右手。满掬取食。持将出外。不简僧佛之物。圣遣普施众生。未食前呈。律无成教。又复将食一盘。以上先亡。及余神鬼。应食之类。缘在鹫山。如经广说。可将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洒而呪愿曰。
持将出外。于幽僻处。林丛之下。或在河池之内。以施先亡矣。然后施主授齿木。供净水。盥漱如法已。僧徒辞别之时。口云所有福业。悉皆随喜。然后散去。众僧各各自诵伽他。更无法事。此是西方一涂受供之式(食罢余残。施主任将者。则令小儿将去。施贫饥类。随应食者。与而食之)。或可施主延请同前。于其宅中。形像预设。午时既至。普就尊仪。蹲踞合掌。各自心念。礼敬既讫。食乃同前。或可别令一人在尊像前。长跪合掌。大声赞佛。唯叹佛德。不杂余言。施主乃然灯散华。一心虔敬。用磨香泥。以涂僧足。烧香馚馥。尤不别行。皷乐弦歌。随情供养。方始如前。准次餐食。食罢将其瓶水。遍沥众前。上座方为施主略诵陀那伽他。斯乃复是两涂西方食法。然而西国噉嚼。多与神州不同。但可略据律科。麤陈梗概。然南海十洲。斋供更成殷厚。初日将槟榔一颗。及片子香油。并米屑少许。并悉盛之叶器。安大盘中。自㲲盖之。金瓶盛水。当前沥地。以请众僧。令于后日中前。涂身澡浴。第二日过午已后。则击鼓乐。设香华。延请尊仪。棚车辇舆。旛旗映日。法俗云奔。引至家庭。张施帷盖。金铜尊像。莹饰皎然。涂以香泥。置净盘内。或持香水。虔诚沐浴。拭以香[(畾/(冗-几+互))*毛]。捧入堂中。盛设香灯。方为称赞。然后上座。为其施主。说陀那伽他。申述功德。方始请僧。出外澡漱。饮沙糖水。多噉槟榔。然后取散。至第三日。禺中入寺。敬白时到。僧洗浴已。引向斋家。重设尊仪。略为澡沐。香华鼓乐。倍于昨晨。所有供养。尊前普列。于像两边。各严童女。或五或十。或可童子。量时有无。或擎香炉。执金澡鑵。或捧香灯。鲜华白拂。所有粧台镜奁之属。咸悉持来佛前奉献。问其何意。答是福田。今不奉献。后宁希报。以理言之。斯亦善事。次请一僧。座前长跪。赞叹佛德。次复别请两僧。各升佛边一座。略诵小经半纸一纸。或庆形像。共点佛睛。以求胜福。然后随便各就一边反𫌇袈裟。两角前系。澡手就餐。威仪法式。牛粪涂地。观水濯足。及所餐噉。行食法用。并举西方大同。然彼多缝净叶为槃。宽如半席。贮粳米饭。一升二升。亦用为器。受一升二升。擎向僧处。当前授与。次行诸食。有三二十般。此乃贫窭之辈也。若是王家及余富者。并授铜盘铜椀。及以叶器。大如席许。肴馔饮食。数盈百味。国王乃舍尊贵位。自称奴仆。与僧授食。虔恭彻到。随著皆受。更无遮法。若但取足而已。施主心便不快。见其盈溢。方为意满。粳米饭则四升五升。饼果等。则三盘两盘。其亲属隣伍之家。咸赍助供。或饼或饭。羮菜非一。然一人残食。可供三四。若盛设者。十人食由未尽。众僧亦既食了。盥漱又毕。乃扫除余食。令地清净。布以华灯。烧香散馥。持所施物。列在众前。次行香泥。如梧子许。僧各揩手。令使香洁。次行槟榔。荳蔻糅以丁香龙脑。咀灂能令口香。亦乃消食去癊。其香药等。皆须净瓶水洗。以鲜叶裹。授与众僧。施主至上座前。或就能者。以著觜瓶。水如铜箸。连注不绝。下以盘承。师乃手中执华。承其注水。口诵陀那伽他。初须佛说之颂。后乃通人造。任情多少。量时为度。须称施主名。愿令富乐。复持现福。回为先亡。后为皇王。资及龙鬼。愿国土成熟。人物又安。释迦圣教。住而莫灭(伽他如上大[日*亲]句并取下意应为)。若不然者。既违圣教。不销所餐。乞余食法。时有行处。然后行其[日*亲]物。或作如意树以施僧。或造金莲华以上佛。鲜华齐膝。白[(畾/(冗-几+互))*毛]盈床。过午或讲小经。或时连夜方散。辞别之时。口云娑度。兼唱阿奴谟柂(娑度。即是善哉。阿奴谟柂。此云随喜)。凡见施他。或见施已。咸同此说。意者前人既呈。随后庆赞。俱招福利矣。此是南海十洲。一涂受供法式。或初日槟榔请僧。第二日禺中浴像。午时食罢。齐暮讲经。斯则处中者所务。或可初日奉齿木以请僧。明日但值设斋而已。或可就僧礼拜。言伸请白。斯乃贫乏之流也。然北方诸胡。覩货罗。及速利国等。其法复别。施主先呈华盖。供养制底。大众旋绕。令唱道师。广陈呪愿。然后方食。斯等虽复事有疎繁。食兼广略。然而僧徒轨式。护净手餐。大徒法则。并悉相似。即如东夏斋法。遣疏请僧。虽至明朝不来启白。准如圣教似不慇懃。必是门徒。须教法式。若行赴供。应将滤罗。僧所用水。并可观察。既其食了。须嚼齿木。若口有余腻。即不成斋。虽复饿腹终宵。讵免非时之过。幸可看西方食法。拟议东川。得不乏宜。自然明白。无暇详述(南海十洲。是南天竺外海中洲也)。
又准如律教。若苾刍食了之时。皆须诵特欹拿伽他。随于静处。或坐或立。或可经行。先诵小经一纸半纸。次诵伽他。诸以寺舍房宇。布施众僧。造寺之主。及护寺天神。国主百僚。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一切众生。若先亡者。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生覩史多天。见慈氏尊者。脱徙尘劳。悟无生忍。其现存者。愿无病长寿。福智庄严。愿我自身。无诸障恼。常持净戒。不犯尸罗。于小罪中。心生大惧。于所犯罪。悉皆发露。尽未来际。不失信心。逢善知识。愿生中国。离于人难。常存正见。至求解脱。恒与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以此福。普施一切。同出有流。证无上果。若于每日。不作如是念诵发愿者。是懈怠人。不销信施。
陀婆树其木甚坚。如紫橿檐木等。此方无也。以彼树皮。用为染衣。
婆荼树亦作婆陀。如药犍度中释。
揵陀罗此云香树。或云干陀。即是赤色树。取皮以染衣也。
毕钵毕钵。如前释。此应是毕钵罗。即菩提树。树皮染衣。亦作赤色。
阿摩勒余甘树也。皮叶染衣。色赤带青。余如衣犍度中释。
树根如胡桃根等。及余一切根。唯除大色根。本草云。胡桃树皮。染褐色甚奇。
茜草茜。与蒨同。仓殿切。音倩。染绛之草。说文云。茅搜也。本草云。茜草。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搜。一名蒨叶。似枣叶。而头尖下濶。三五对生。节间茎叶俱涩。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草木疏云。齐人谓之茜。徐州人谓之牛蔓。旧生乔山之谷。今近处皆有之。或圃人作畦种之(藘。音闾)。
卤土咸土也。若衣垢腻。听以卤土。若灰。若土。若牛屎浣之。律摄云。其浣衣法。苾刍不应令客浣衣人。浣洗衣服。恐坏衣故。浣衣之家。亦不应住。可自为灰水。安洗器中。若手若足。徐徐浣濯。若于衣上。被香泥污。或余腻物。应用汤水。及灰屑等。浣之。
禁满按此本是器物。但未详何出。元非梵音。亦非此方之言。疑是胡国之语。应是小釜也。若依字释者。禁是陈酒之器。长四尺。广二尺四寸。通局。足高三寸。漆赤。中画青云气。菱苕华为饰。斯其古样也。
染衣法律中诸衣。并一切绦带之流。皆使染作袈裟色。而畜持之。内法传云。凡是出家衣服。皆可染作干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蘗黄等。此皆宜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或复单用枣心。或赤土赤石。或棠梨。土紫。一染至破。亦何事求余。而桑皴青绿。正是遮条。真紫褐色。西方不著。律摄云。其染衣法。先取木皮。洗去尘土。打搥使碎。日曝令干。三遍煑汁。别安三处。先用初汁。次用第二。后用第三。欲染之时。应取少汁。安于器中。方可捉衣。斟酌少多。令衣遍湿。不应以衣于多汁中。而染其衣。亦不急捩。令衣坏损。既捩去汁。更柔数遍。方晒曝之。晒衣之法。横系细绳。衣边搭上。劈竹夹之。其夹随意多少。汁流下边。还翻向上。勿令垂渧。应数数看。若衣重大。应于柴木之上晒之。数数翻转。新衣应用新树皮汁。日中曝之。故衣应用旧树皮汁。阴处而晒。待其干后。以少水湿。柔色益鲜。好色不脱。若于寺内为染作时。染汁污地。牛粪涂拭。若石灰地。应须水洗(凡为染汁。不问皮叶。要令熟煑。使汁稠浓。欲染之时。先以温水。或淡染汁。柔湿其衣。使均。捩干。柔遍。然后著衣汁中。就器急柔令遍。勿使滞积。其汁须热。滤滓方染。既其染已捩水[暻-京+恭]干。或再或三。染令如法)。
●律藏卷第五十
○房舍揵度法
夫房舍之建立者。乃佛大慈。愍诸弟子。安修道业。福利檀那也。本以情通十方。意存普供。但阎浮提内。所有如来弟子。皆共受用。非若今时。剏得一寺。建得一院。以为己任。遮他客住。纵有老病者至。亦黜门外。不顾慈心。且护寸土。无同法爱。逆和敬道。现违圣教。后招异熟。经律俱有明条。如来金口亲说。惟除兰若杜多。一钵独宿严薮。随缘自活。如师子王。游行为碍者。不预斯例也。然而客至。未常遮遣。由宜宽情接待。方顺兰若本法。凡其造寺比丘。名曰寺主。唯知寺务。所有片事干于众者。悉白僧伽。众共听许。方如事作。曾无私任系属一人。故西国伽蓝。每至夏初。去前七八日。共分房舍。随其次第受之。年年此法。夏夏皆尔。是以圣教初流此土。法皆倣彼。及乎末代。人多固己。恁取自情。致失大慈之洪规。深乖六和之恭顺者久矣。
五人即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也。
草𦮽𦮽。古沃切。音谷。禾皮也。
王舍城如初篇中释。萨婆多论云。此国于十六大国最胜。故名王舍城。又此国。本有恶龙。作种种灾害。破人民舍宅。唯王宫舍不坏。故名王舍城。又本此人民饥馑。食狗虵人。种种杂肉。以是故。有诸罗刹恶鬼入国。作诸变异。王即立制。不听食此。诸不净肉。兼立种种礼仪法服。王法胜故。故名王舍城。又此国山中。有五百辟支佛。五百仙人。以仙圣多。故名王舍城。又佛在此国。于道树下。坐师子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此国地神。有大力势。常护此国主。故令此国强盛。异国归向是国。故名王舍城。善见律云。劫初时慢他多王。瞿贫陀王。如是圣王为初。于此地立舍宅。故名王舍。又此国。若佛出世时。及转轮圣王。此地立成国土。若无圣人出世者。此地夜叉为主。此国城邑。人民有八亿万户。邑外属王舍城者。有八万聚落。国土纵广。三百由旬(西域记云。王舍城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城虽毁。基址犹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
迦兰陀竹园迦兰陀义。如初篇释。善见律云。竹园者。种竹围绕。竹高十八肘。四角有楼。兼好门屋。遥望叆叇。犹如黑云。故名竹园。中本起经云。此园本施外道。国王追悔。欲以奉佛。大鬼将军。敕夜叉。挝打外道。怖而舍去。后奉佛受之。过去因果经云。诸僧伽蓝中。竹园最为其始。法显传云。出旧城北。行三百余步。道西是迦兰陀竹园精舍。西域记云。山城北门。行一里余。至迦兰陀竹园。今有精舍石基甎室。东开其户。如来在世。多居此中。说法开化。导凡拯俗。今有如来之像。量等如来之身。精舍北行。二百余步。至迦兰陀池(亦名曰鹭池)。如来在世。多此说法。水既清澄具八功德。佛涅槃后。枯涸无余。池西北行。二三里。有窣堵波。高六十余尺。傍有石柱。高五十余尺。上作象形。石柱东北不远。至王舍城。菩萨藏经云。佛告阿难。我今于此竹园中。转此菩萨藏经。不退转轮。断一切众生疑。阿难。过去诸佛。亦皆于此。虗空地分。说菩萨藏经。阿难。所有贪瞋痴众生。入此竹园。不发贪瞋痴。众鸟入者。非时不鸣。洴沙大王。与诸婇女。入此园中。共相娱乐。自觉无欲。诸女亦尔。时王欢喜。每作是念。愿世有佛。当以园奉上于佛。佛于中住。我当闻法。何以故。可供养者。应住此园。非五欲人。所应得住。是园无有虺虵。蜈蚣。蚊虻。毒螫。若住其中。无复毒心。亦是竹园。不共功德。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二
音释
憔悴
上音樵下音萃忧患也。
暐晔
上音委光盛也下音叶光曜也。
臛
熇郝二音。
蘗
音栢。
皴
音亲。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三目录
- 毗摩那房
- 象形房
- 床梐
- 缝𦈠
- 作枕
- 舍㝹床
- 䟦磨草
- 蛇蝎
- 衣架
- 蝙蝠
- 燕鸟
- 棂子
- 横槩
- 摩醯陀罗像
- 三腊
- 作棬
- 洗脚处
- 水盆
- 须达多
- 亲友
- 尸呵城门
- 侨客
- 祇陀
- 决价
- 䟦阇国
- 三亲友
- 不礼白衣
- 应礼
- 数岁
- 平地
- 不燥
- 小屋
- 弃虱
- 不串
- 井索
- 浴室
- 香泥
- 汲水
- 𣚃橰
- 厕屋
- 作杷
- 㪻取
- 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