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夷者僧祇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失道而已更不入二种僧数三者墯落舍此身已墯在阿鼻地狱故四分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此从喻也又云无余从众法绝分为名此篇异尼八重故曰四也。
毒谓三毒业即三业利己为乐唯自适故又此一戒无始染本其患弥重也三事即三毒虽起因三毒然成必在贪。
境交言外形相交内情顺畅戒疏云境交内顺非贪不辨故曰畅思事决决即办也非贪是何又痴属迷惑嗔是违忿故两不成。
损益如煞盗得利入己名益反此是损。
以下言亦因三毒起亦在三毒成。
广下彼云若为己身及诸眷属而取他物是名从贪若盗怨物是名从嗔劫夺下姓是名从痴。
及论杂心云父母老病谓煞无罪成论依王旧法约罪煞人自谓无罪皆是痴成人具瞋贪行煞可以例知。
摩摩帝即经营人盖不知教相痴心中犯贪痴因利故妄是贪迷无因果属痴又痴为贪嗔母故得不相离。
设下戒疏云大妄语戒本为利己贪痴起成兼瞋何爽故善生云若为财利自受乐故名贪怀怨名嗔畏此名痴据理贪妄得利为重痴妄畏死为轻瞋为中也。
煞盗下此二身口互造对自作教他两得相成然身为根本口为枝末所以然者损财害命身自独成不待语助故知身本口语教死言了未成待前断命等方得重罪由彼之身助我口犯故知枝末。
婬戒教他乐非自适又不犯重故非此例咄煞人如项羽咜娄烦之类也。
深河上应先难云若须身业助者如深河诳浅口造身业彼依而死何必身壮今释此义亦同前答要由彼身渡河死方成犯可以类知。
业性别者以三业体性各别故又若许通助一业自非究竟故。
言下示不竟义以口虽说了要假身故则口业非自究意如上即呪法过关等和利经亦成论自引也。
那罗陀具云那罗于陀罗国大论云大仙瞋时能令大国磨灭望煞本是身业今意造故是互也。
嘿妄本是口业今意造成。
答下成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又云是意业力故起身口恶等。
亦有下如有人施物告众言是圣人者起有比丘怀利而起是大妄収则身末口本判成口家之妄人也下应加若教人者四字方足。
大妄下若教人称己圣依利有润亦重。
自造身至彼境也。
他造彼就自境也自造弱脊比丘是也。
三犯皆波罗夷也。
余二他盗己自盗自也。
境差本期盗彼自物来差故结兰也。
自施取例自施于己既不成施自盗于自岂成盗也戒疏云自悭则成悭自物保惜故自施不成施自贪增自故。
十下彼云颇有杀人不犯夷耶谓自杀也。
顺正即顺正理论。
今下戒疏云有人解云不立进趣若然非本部正文也。
纵下今谓纵立进趣义亦无过以调部有结兰义故疏又云如律自杀不死兰缘差不成戒在故结若死有因同前进趣凡言进趣以因趣果不懈绝为名今既自害心称于境则进趣之义也但是命断戒谢不结夷罪不无前进趣因罪也。
自打谤义稀非犯。
自覆律有覆他麤罪得提今自覆虽得吉望不犯提名无犯不可难言戒在故不犯提也。
妄三自妄他正结重他妄自于己非犯自妄自招利义稀故亦非过。
皆下即心境不相当差殊乖缪之义。
错下如现缘二境相别显然及至造趣事容舛错即名众镜交涉为错。
误下若论误者心通前后不可双缘如前心谓此境后心谓彼境心想缪妄故谓之误。
勿下以婬戒不通境想但使男女正道罪皆极品。
虽心下示误。
虽境下示错若顺前标错义合先。
无寄言无所寄托于一境也则漫义成矣。
三趣人非畜也。
得前偷兰望前心未转异境来差但结方便兰也对后异境元无盗心于彼境上无罪可结后若知者理须还彼不还之时心境相称得重何疑。
错即无犯者如克心害张不欲害王现境历然心缘亦别及以杀具害张之时而彼王人忽然与我刀轮相应王命虽断由非心故错则不犯。
且缘下释误成犯也本欲害张张去王来缘王张解如害者犯以人想不差煞缘具故虽误犯重不同盗戒本主不称错误不犯。
故下论判不同。
非母即余人彼云欲煞母而煞他欲煞余人而煞母偷兰。
又云欲煞罗汉而煞凡夫欲杀母而煞父等皆兰。
答下意谓彼名错为误以误为错故见相反戒疏云此诸律名不足以定持犯取其事义方分错误故祇疏分犯有异盖立名互尔。
即下今家取彼律事义以显则错误之互彰矣。
错犯以二境俱现错向彼说容诳得利故。
犯误约迷心故说不犯三四禅以是根本禅故一切无漏禅定从此而起。
无克凡论克者对此犯彼不犯今既不简故不论克有克如本期煞人并盗人物今非畜来差望本无心异境非犯。
余人约煞论及财约盗论。
前言即指上煞盗二戒有克成犯文。
别章戒疏中广之。
何下何以初篇但立四戒耶。
前二即婬盗也以多因贪起立一瞋起煞痴起妄是故皆由三毒而起七支故成实云先行后三中后行前七中。
内外婬属内色是情盗属外境是非情故对此以立二也瞋对煞虽通内外罪非一品故曰不等如坏生种但得提罪是也。
局一以妄对非情则吉亦非犯故但一品。
孔雀即孔雀冠婆罗门也问阿难汝世尊何故为诸比丘制增戒学。
为下是答。
问中意云戒但防非何能除贪等惑结答文可领。
后四即触八覆随。
频婆或云瓶沙此云颜色端正亦云色像殊妙此则凡圣二王同立为本。
准下盗戒问王余三不问者是略无。
王材即国中要材僧祇盗飞梯是也。
二下即随国所断多少不定止如此方虽盗百千亦未至死故须问以国法也。
妄下前文王言妄语亦名不活则是治法今论不同者答王则通论妄语论则唯据大妄国民无称上人法之义故曰国不治罚又律论部别未可一致。
同下即同上本律盗戒中文也前言问王今言问大臣者亦律论不同彼论说云有一旧臣知王旧法出家为道于是世尊即问旧臣比丘也。
乃下顺既起贪则先故摄婬盗违则瞋起故有次煞贪瞋不了方复痴生故立第四又顺三毒之次第也。
弄下取例谓弄失精畜长衣小妄语皆是喜为列在篇首也。
二十年者彼论说佛成道十二年后须提出家在他国八年学道八年后还迦兰陀村是则佛成道已二十年方有还村犯戒之制。
僧祇下引制之次第亦婬在初等。
冬第五半即今十月二十七日下三可以例知。
人影此说步身影为度以分早晚或云脚影通慧云是商矩法如指归中鹿杖外道佛在毗舍离比丘患久看者心厌病言若能杀我者善看者言世尊制戒不得病言为我求持刀者看病往来鹿杖外道行杀故制已上年次不同者盖部别尔。
沙下即沙弥十戒煞戒在初与僧四重中淫初有异者俗戒即五八中数也自妻以在家戒但制邪婬故。
人同方便者下三众皆是吉故又十戒对具足名少分智学未广亦名少分不可全拟大僧也戒疏云行道少分似同而别又云小学未通教非极制所禁者从俗无过。
婬下即对婬修不净观对盗修少欲知足对杀修慈悲对妄修真实也观法如别所解。
善生下凡言任运者谓自造恶方便未就后更造善时先恶有任运成犯义也然经律出相不定有立无者故引经以明之。
受斋八支斋也。
先𠡠语是能授戒人先遮诸恶是所受戒人谓先令断恶方可受故恶若不断戒非成就何以经文自相矛楯耶答中长恶禁短善故此不发戒短恶不禁善故前说得戒各有其致非相违也。
邪胜善劣者望正起大邪心时善护则弱故也。
然论指杂心也。
四舍即作法形终二形邪见。
不遮不遮止令住也。
不悔不中道起悔往也。
种成在沙弥位时罪种子成至受戒后前事又竟则揽前因自成后果知任运之义不失矣。
信成遣信令作事成就也。
三事即杀盗妄。
无作由彼异缘成我身无作业故此约沙弥时。
教成在受具后故得三重。
不下于不善中可作四戒成根本义无记无心善性不作故非根本此约一念见前论故塞若前后起业三性则通任运边罪已成杀盗等业故障戒不起。
以善下释罪戒俱得义也。
日夜智论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又云受一日戒法是也大戒可作十戒以十戒尚制大戒可知。
何下意云十戒等不说制他妻者五戒已制故。
梵下以婬等夷残正是梵难体今恐犯此故开犯下篇如夏中有二难听破安居去初夷即婬戒反显下杀妄亦不可也岂可杀彼诳彼而自诠己命耶以下谓怨逼之时虽开境合要无心者不犯故律中三时无乐是也。
逼烧证损他物故须犯别处。
通开如大钞持犯。
别开如释相中。
或下此第一师义本依王舍结戒今须准彼国法何钱结重论云一切国法礼义以王舍城为正故虽然且未详王舍当时用何钱是亦通漫斯为不定又下第二师义但取五数是同随国满五皆重不定钱体也。
又下第三师此师体数俱不定既随王舍满五成重今随有佛法处准国盗几至死为限。
律师即论主也彼以后义为正今家取第二为准故戒疏云初解本钱何由可晓后解随国现断入死言亦泛滥难可依承可如多论中间一解随国用钱准五为限则诤论息自八十文以十六小钱当一大钱也。
随下以十六小钱若当一大钱及用之时为约何钱以判经论无文是于持犯之行亦难知了故。
成罪下大师约理通会此谓判罪宜通摄护须急也。
三天下除北洲以无我所心故余三洲皆以此五钱断重多论云抅耶尼用牛马市买卖牛得钱钱满得罪弗婆提用衣市买其法亦尔。
鼻下若据十诵取虎残犯吉由不断望故师子残不犯多论一切鸟兽食残取者吉亦部别异尔。
今下由四分无结非人罪文故古人妄判轻重云云今师取他部为定故大钞云若有护者望护主结五分取他神庙中衣他所护物他心未舍直五犯重多论取非人物五钱已上重兰四钱已下轻兰是知若望本护二主理须结重但望非人只结兰也。
解下准上论意双结二罪若于杀父上得逆兰杀夷二罪义不虗矣。
此理实异故曰定别不同此问。
盗杀二戒第三句境想何以盗不犯杀犯耶。
答下以盗缘非罪境故言无犯杀缘有罪境故下说有吉。
不同于煞戒者以杀戒作非人想其实无非人境须结后心吉者今不处分作处分想实亦非处分境云何一向无罪耶此中一问辞近意远照暎下文方晓厥旨答下处分本迷又对非罪境故一向不结作非人想不妨有心义同明自故须结吉下亦云起想当非人边有心无境是也。
问下处分本迷又属非罪境不结吉者何以掘地非地想亦是本迷复说有吉者。
又下正掘时作非生想则无罪可结后忽转作生想故结吉也。
问下正问前非人想可学吉也此问能反应前文复生下难密意在此答如文。
问意云若不从非人结者何以律云非人想兰。
答下谓转想望非人实无兰罪因转作非人想故律名为非人想兰。
四事即人非人畜生父母故善见云初有𦏪羊在树下后欲加害以心漫缘随有父人鬼畜来替半处以心漫故亦结逆等则四事明矣并二逆一违恩养二损福田又下指涅槃三十三文善见太子幽闭父王频婆娑罗七日已父王命终太子生悔大臣恶邪谓言无罪耆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兼二重以频婆证初果故曰煞须陀洹也。
五下彼律但结一罪亦同俱舍云煞父罗汉得一无间依止一故问如上涅槃如何通会答戒疏云谓显无间二因而成命既是一何得二罪直以逆名标此业重故言二逆其实无也广如彼疏。
若尔下打既于父比丘不犯提亦应杀尼于父无逆罪可如打故不就位显逆从恩违边结也。
一向不可杀者谓若通身变成可杀畜同上结提或变成不可杀畜但犯境强简以杀不得故但揽前杀父因不至果后境复强边结兰尔。
但下如知彼以通力变杌木作沙弥纵杀亦无罪以知变化实非情境例今暂变为畜须从本结以实非畜故又知变化故所以结夷逆也一往观文义似纯起本其远意为上论杀父是五逆数而出血破僧亦属逆位而不论法者故有此文今准戒疏应先问云三宝皆福田由损佛破僧得论逆者何故不言破法逆也。
将此下释。
如下取例也。
义下彼云菩萨道破佛法此间却尽复至他泥梨受无量罪又云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复至他方大地狱中如是遍于十方地狱等则知破法罪过于五逆故不入逆数也。
犯吉显逆须犯兰何言得吉。
答下前破小法得兰是欲破除令灭故如调达是也今言吉者是一期呵毁呰骂非全除灭是故轻尔。
初下释不得重义后下释犯重义也化人畜变化人杀者得兰律中杀畜犯提取不能变化者反验可知。
一下谓圣人修道德满证真斯极除断虗伪妄倒斯尽出观陈说言必称实义无欺负起诳妄过此身证也。
二下谓圣人定前方便理观事察自然闻彼异域奇相如调部云大目连告诸比丘言我入空慧定闻伊罗婆尼象王入难陀水声诸比丘言汝入空慧定而闻音声无有是处虗称上人法得婆罗夷又诸比丘疑故问佛佛言有是定而不清净目连无犯即是定前方便中闻而目连将为定体故十诵云目连善取入定相不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闻已疾疾入定作如是言我在定中闻乃至佛语诸比丘目连但见前事不见后事如来能见前后乃是随心思说故圣无犯。
如来下净名云有佛世尊常在三昧禅志不亏悉见诸国佛不自称说等又无量义经大庄严赞佛云意灭识亡心亦寂永断梦妄思想念故知大圣人则无想心语也。
亦下如向人说身证苦乐不妨迷妄违境而说是也。
想下凡夫想心非同圣人理解缘念之想以凡夫未断妄伪之心后违想说即结妄犯有斯别故不同圣也凡夫妄语随缘无量若用罪定名不出五位谓夷至吉也。
为二约世出世以分也。
然下示夷兰意谓对人用谋名利故重非人反此故轻其罪虽殊皆出世法。
余三即残提吉也戒疏云良以嗔谤凡情易起实无三根横构虗状以余重罪诳僧见犯欲令治殡永处众外情尤重故得僧残又以二篇所犯之罪诳僧闻见谤相既轻故得提罪戏笑不实乖越威仪情过为微故得吉罗。
广下彼云我于四果退失未得者兰是说圣而得轻也又云我无贪欲瞋恚愚痴得夷此即说凡而犯重也如是互通方达持犯。
初二即约出世对夷兰辨也。
四句一心境俱虗二心境俱实三心虗境实四境虗心实于此四中初句犯夷二三皆堕以实得道向人说及心虗违想说故第四句增上慢也由心实故开前大妄由境虗故开后得道故非犯也余下即约世法对残提吉辨也戒疏云以境虽是事通于内外加谤得残己三根为内他三根为外亦可意有见想为内见闻觉知为外皆非圣法不据前境但使心虗皆成妄语故文云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虽复著实不那心虗结残可知。
若尔下古人自难且如在俗家偏心授食戒中岂可受相难知相既易知何不同妄从知结而从言了。
即结者以古人欲要偏授从言了结故将此以诘又是妄戒种类故。
答下戒疏云尼以偏私曲情公于众中越次指授以成私染故曰系他即缘中六群尼索饭与六群是也又谤白衣故曰俗也。
首下正符戒疏今义也以妄语但取言了不必从知从信。
如下亦互造义古人受偏心授食尼言了即结今不用彼受时方犯以是口造身业故自言即戒本云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等。
语大妄戒中著余小妄小谤覆罪三戒何不著耶据戒有五位大妄大谤戒本所列自言小妄小谤戒本不出彼文略覆罪故下文云大覆小覆虽曰大小以九十中但立一覆戒故共成余三戒也加大妄大谤方成戒疏五位今文略大谤以谤戒列自言故但问余三也坏众且约妄论若通论者二篇麤重俱名坏众故戒䟽云上二罪重有坏众义俱僧治罚今则反前者谓小妄等三反前坏众及僧治也。
以下三对首治罪故曰自行合云共行以非对众故通言自尔又属小妄小谤故非坏众。
如下引证坏众故著如僧覆麤在九十中非坏众故不著尼覆麤在八夷数是坏众故著故尼覆麤戒云后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罪是也。
若初二篇俱是坏众何以杀盗婬三戒及僧残中除二谤外余漏失等十一戒不著自言耶。
答下计其义意坏众既同二篇俱著但由结集之时取坏众中相隐难知者著余杀等相显易知故不著也又重者方著轻者且略如大妄重则著小妄轻故略等义可通明。
当时有者以缘有故叙于戒本中提中指小妄等戒以缘无故不叙。
如下取例以证初戒即婬戒亦应开梦但当时无故戒本阙叙文云指戒本也。
以戒本云若问若不问不问自言既约有缘问自言无缘何须叙之答中为除疑故是须双出余戒无不问自言问自言无对故不须出大有理也。
僧残中七戒即漏失摩触麤语叹身媒嫁二房因虽三毒成必贪心。
二戒即无根谤假根谤若准戒疏此二亦通三毒今据的论故曰因瞋起也。
害贤曰嫉。
二戒即破僧助破。
次下即污家恶性。
欲生即贪欲心生。
毁下举九十中戒出。
即驱出邪下成实云若实有法而生无心是名邪见若说诸法断常是名边见。
等取身见及二取也成论问曰是邪见云何生答以痴故生是也准此可摄于破僧助破以从痴心生故罗汉以无故心犯也又见思惑尽故三毒非有此中。
身口二业皆以初句为总配次文为别记。
如身者下是总配漏下是别配。
自余下是总亦有下是别且初身心成者漏则方便动转是身标心究竟属心触则从发至足名身有爱染污曰心。
九戒即二麤媒谤四违谏也。
亦下大师云如后四谏纵设不言随满便结何待口也。
意下若据意地本通诸戒。
由皆有心方说为犯虽然亦有不取心及问心义故须别配。
僧下引证别配。
互染如能教有染重所教无染轻所教有染反重能教无染反轻。
媒下此引古义若准戒疏不问利非利俱同。
犯残如白二遣人媒合众同犯以是染之爱分故。
次下即二谤以损畅是同能所俱残。
善下示不同义慈地得残能教人也尼得吉所教人也以慈地令妹尼对僧重谤故。
义下古义谓古师因上善见结有轻重故立义云不同犯也若准今师理要同犯故戒疏云作业是重未可同于外部(即指善见)四谏意云若僧未设谏教令不舍但吉初谏已教莫舍故兰。
此问因后六戒上起意云如漏失摩触若教彼已成此则结兰未成但吉如何四谏作未成便结兰者。
解下彼即漏触。
违白下示分齐戒疏又云有僧残可趣能教之人无果可趣随语违命故但偷兰。
初下谓九戒遣人为己作者同于自犯如漏失摩触于己身之类也若四谏无有遣人为己违谏故所不论据戒疏中教遣两义分于亲疎何者彼云教者离己义疎遣者向己义亲故此中虽标教遣而局就遣义以明也。
余无离前七外曰余如四谏等是也类上可思故无任运。
初五即漏失摩触麤语叹身媒嫁。
十五一輙教二至暮三讥教四与尼衣五作衣六与尼屏坐七与尼期行八与尼同舡九食尼叹食十与女期并上五戒合成十五若准本部强安坐合为一戒应于露坐上加屏与女坐亦成十五戒初后即初从非亲尼取食第四兰若受女食。
高眄视十律有高视戒彼说佛入舍卫人民于楼阁上瞻佛六群仰看言某女白黑等因制。
畜下六戒是三十中。
藏下三戒指九十中第三即学家过受草。
净水即生草上及净水中大小便戒容有损主故属盗类十律六群于菜上便利即同草制是也。
憍奢耶即丝中微者蚕绵戒是也。
博即搏比丘。
打谓瞋打比丘。
初戒即取非亲尼食戒前约因交致染属于婬类今约本缘花色饥乏掩泥故配煞类。
净草水即便利戒望杀草损虫边名杀类。
第二即俗家偏心受食。
一切即骑乘不为说法等二十一戒也已上略配纵有不尽可例而知。
不越四类婆沙云二百五十戒以类而言有四种类以罪而言有五差也。
二房下古就事法共成二持犯今师约事法边各具二持犯余十一戒但是单持犯。
罪下以止作名虽有别而僧残罪体一而无异。
各别者古说端坐不作房是止持体对僧乞法是作持体是故名体各异今师不尔持犯所生皆从法起违顺教相故有犯持故戒疏斥古云安有端坐不修为持如煞盗等随境制御识达业相方成戒行号曰止持岂可卧地我不煞生便于生境能发随戒。
此下据理既斥古义事法共论今须于此就事法上各示双持犯相文之存略故单以句法略显一作持行恐后学尚昧其旨今为引戒疏明之彼云就房事明持犯者依教不越名止持验教知量名作持出于教量名作犯不顺教故名止犯此则量其度量显其违顺止作持犯名体各别(已上就事)次据法论恐犯教制如法无违名止持从僧乞法名作持故违不乞名作犯即此违教名止犯此亦名体各别止据无违作据顺教极分明也。
识法须乞白二也识犯知犯残也。
随下释作持义。
识下结上品义二罪法犯俱识则无不学无知二罪名上品持律以根本枝条俱不犯故得法得宜作乞望从僧乞法边号作持。
各下由于法犯疑及不识故有六吉二提皆是枝条望不犯根本及法犯上有四识句无罪比上之无罪比下之罪多故名中品持律识法如上。
疑犯谓疑不乞为犯残耶兰耶不识犯谓言不乞但犯兰等。
疑法疑乞法为白二白四等不识法谓言但乞单白也下品法犯俱迷结四提十二吉合十六枝条名罪多也望乞法无违边犹名下品作持于法上作持一行既尔余法上止持并事上二持及事法上两犯皆可准而作之。
婆论下彼凡有三义一为令二众有差别故二女人烦恼深重难抅难制若与制重则罪恼众生第三如钞所引以此义故但结提也。
尼重即夷据重境为言即从腋已下膝以上反余轻境但兰二麤中尼但犯兰故曰轻也。
二房以僧多利孤游造房事数故重尼则反前故兰。
独宿僧多独宿尼制有伴设造成时应无过量多论云二人共造不独宿故人无房量纵有过者轻而不重故曰尼则不尔。
媒下除前六戒外余七僧尼同犯残也。
三性若梦礼诵是善性若梦煞生偷盗等是不善性梦青黄赤白为无记性既通善恶等性必有感报如成实梦中成业今四分言除梦中者。
答下四分约总报不受故开残成见二论据别报须受故说成业亦不相违。
五吉对五过故一恶梦二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五分得五吉以梦故不犯残也僧祇云梦者虗妄不实若有实者于我法中修梵行者无有解脱以不实故得尽苦际是故开梦。
道俗分者即九十中尼女屏露二坐各制故何以彼坐则分此摩触尼女而得合制。
隐师即高齐昙隐律师甞撰钞四卷依慧光学者是。
若下示结罪之便意云若约比丘摩触对道俗二女俱残论尼摩触对道俗二男俱重结罪既便故不离也。
轻重不同者尼与比丘屏坐尼犯吉与俗男屏坐得提结罪既差是故须离五衣三衣外加祇支覆肩衣僧祇加覆肩水浴衣为五今问尼离五衣虽别结提是同可如僧戒制坐对二女虽别结提亦同。
僧下比丘离三衣犯提是重余二衣离但得吉是轻既轻重有殊与尼对道俗二男坐无别也何以此衣戒合制彼坐戒离耶受法以僧离五衣轻重虽别然加受是同故须合也。
屏下然屏露二女分者直是事中之讥有别故如僧对尼坐居士共嫌鸳鸯为喻与女坐比丘讥嫌以对缘讥别故分尔戒疏云僧对二女昼坐有教不教别尼对二男俱无故离不同衣有圣法对法以明同故离衣不分戒。
即下二期行戒也。
俗女无者即僧无援女之义所以不合又戒疏云尼行必假多伴为除讥丑俗女但有第三无滥过故所以分之触无相续。
成重义者谓再触非大婬何能成极重再盗有续义故说成大盗。
如下引证盗续成重戒疏又一义云内外起心异故分因果别问意云房衣食药是中下所依粪乞树腐是上行所依何以四制之依不行而不犯四开之依房舍有违结残衣等有违但提耶自分房等为中下之分也。
但下释重余下释轻。
五过者一须人经营妨修道业二长己贪结坏少欲知足三处处乞覔恼人非人四专任自由不乞处分容障僧事五或自损行违其慈道有斯五过房乃结残衣等反是故但犯提。
初后即无主有主房。
答下以房相虽同而前属无主后属有主又乞法虽同无主制量有主不制量合则难分故须开也若云乞法与过量各故分者且前无主房中何以量法合制而不分耶。
答下若据各得残罪边理合须分良由皆是生死之缘故合四罪加妨难二罪成四。
又下文略戒疏具云又显过量不过量俱有不乞罪处分不处分俱有过量罪又云下若据过量不乞二戒实异今于初过量戒后便列次戒不乞文者盖结集人意尔。
如下引例如律于大煞戒末云畜生不能变形若杀波逸提明知结集人通摄其境乘前戒经家义势结也。
迦留是后犯小杀者意云妨难之处作处分法为得成不。
若下古人反诘云若妨难处得加法者何故律云有妨难不应与处分。
本下是古自释意谓乞处分者本不防于妨难但防专任之过。
故下引证既但结二吉故昔曰得成。
首下从首师来即今义故戒疏云今解不成彼又云毗尼因缘三求无过则成持也。
此戒缘者正为妨难也戒本所列还分妨难及后广解妨难逾彰故律互有不成何况俱者必有作者与正法违眼看妨难卓然而云无有妨难大可笑也故知羯磨须离七非今事不如何可加也。
而下应先难云前言二吉此岂凡心将而言下释之。
答下以房非道之本故。
余处戒疏凡有三义一妨难可待无二可避余处三不可避者容全不作今举中一义也。
受下与上三义反之一青黄三角不可待无二即身自有不可余避三若小遮不开大受未成通化故不类也文亦举中义。
问下此因前云处分先成妨难后起以法先成不坏故所以蹑前而问。
答下不同离衣以要心有期病差必违前法故有失也。
如下证处分不失。
命下证离衣须失。
若下若云离衣病差法失者亦可以法被狂狂差法失云何狂止须僧法解。
答下原其狂者得法本不由心又无期限故。
病差法在既在须解得。
难生者显不防故。
必无长过者显能防故抑又乞法本防自专之过说净正防犯长之过故不可类不称人名但云于此四方相内结作大界故不尔正牒造房比丘名故。
问意云先处分某地作房及至造时侵著不处分地望不处分地还犯不乞法罪不小犯但吉。
然下斥第二解既曰一残知无不处分罪也此约分有过越可如律文不结必若全在别地作者重结无疑多论云处分处得作余处不得今师且据分越断古成非成不云何者犹言后用再乞不须乞耶僧委以僧委知沙弥时已乞故。
具下但满分戒别尔先乞法已自成故。
互过戒疏云然此互过是两口房广长俱过是一口也俱是一业终是一残可知。
此下今师别义戒疏云今准别论双单俱得元情专谤无妄心约心唯可结一罪若兼诳谤两种心须结残提前人即被谤者互随即随顺被举戒若尼随比丘得夷僧随尼者但吉若尔何故互谤皆残又僧打尼但同下众结吉者就位尼位卑故结吉。
谤下以枉治彼废于正修故结残也戒疏云打据位卑谤约修行是也问钞中但答谤重打轻之难未审互随僧夷尼吉轻重不等何耶答戒疏云尼随有教可倚故夷僧则反前故吉。
缘起即沓婆是圣故若谤此境故可言一向入狱何故律云彼人不清净加谤犯残耶。
答下律言谤不净得残且望犯下四篇为言望未犯上篇犹名为净。
又下彼实不净想心谓净若违相谤亦经残罪。
众法下取例以证且如羯磨众法彼虽有犯今但取见闻中净得应法事此亦例然。
今下彼虽实犯心谓之净违心言秽又下应难云谤取见闻中净犯残者打亦应取见闻中净何以打破戒而同犯提耶。
将又解下答就位持破虽殊同大僧位故大集云若道俗等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出万亿佛身血何以故以能示人出要道乃至涅槃故谤则不尔恐净者枉遭治罚是故须简。
问下正立难辞。
谓所下再腾难意以显相也。
若言下是立难。
但下是覆示难意。
又复下是逆难实净反前实不净作不净反前谓是净实是人反前是非人作杌木反前作人想望此则夷残俱不结今将此逆难前云何以前实不净心谓是净结究竟残实非人心作人想煞不犯究竟耶况煞谤心境俱违何故此俱不结前分轻重如何通会心虗以谤全取心虗成犯杀则要取心境俱实是故非人人想不成究竟如下证心境虗也。
过业果就者以沓婆往昔业缘受今谤也又慈地得恶食亦先业力故起谤于沓婆也以斯义故不证彼先无过也。
答下论其举罪假以见闻而用举之即此见闻能为举本故名为根。
若下意云既非见闻乃成谤者亦应立之为谤根耶。
答下凡根以生长为义今由嗔故生谤谤用嗔为根故谤不得名根也若云谤由嗔起以嗔为根者今举由心起应可心为举根耶。
解下据理以心为举根义亦应通但由心近而根远由先有见闻方起心举故是以但取远者为根尔。
此下指谤戒必由先有嗔心后加于谤故得以嗔为根。
若以先有为根谤是无根而起应可以无根为谤根答下既曰必不因无根起谤反显须从嗔故起谤。
彼下若是举罪必因见闻故起不可同例也。
自有见而非举罪者如无善伴举必非时之类既尔亦可有见闻等根具而非举根耶。
解下若有见等根故佛制举即见等为举根若无根者圣不许谤故无根不得为谤根也故曰不相成例。
唯表下意云见闻触知四种何独表明前二耶。
答下为触就合中知离则元无有楞严云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可得谤言嗅甞彼犯耶是故无触根。
若知下辨知有通别若见闻后知此知即落在见闻收故又若触后起知无谤义故岂谤云嗅甞彼犯而知故曰准上取解。
若直下由不从见闻起故又犯非意缘知此知不成谤证境是弱故有顺顺以不逆为义由见闻不逆故即是顺义此即顺后有知何不立顺知耶答如文有知彼戒云知而妄语是也。
答下但使违内想心不论外缘虗实也律云见闻触知违想说皆是妄语故知不专外境。
是下反证谤境既非别属法尘则显知根不为能对也。
通五尘者如见女人出入林舍生疑或隔壁闻与女人语生疑或闻比丘体有女人粧粉气或比丘边得食有不净酒肉等味或暗中取与疑触女手因此五事不分明故名疑根此亦反证上谤境不收法尘义可明矣。
又下谓闻根及闻上生疑具通四重故曰各有四事。
但下除见根外独说见疑故言但也。
以下谓盗相微隐非见疑所了故戒疏云盗非见疑了文中亦不说是也若约见根则通盗兼前婬煞成三故曰见根唯三等。
若下意谓若见根不通妄者何故小谤中云见根者或见与婬女麤恶语或见自叹誉等此则见根通语何云不得言见妄语耶。
此下是释。
问下此中连问三事一问何以但说从见闻后生疑二问何不说从见疑后生闻三问何不从闻疑后生见耶。
答中亦有三从。
虽同下答初问然闻本下答次问又见下答后问律云者指谤戒中文本有望彼先见是本有因见故说由说故闻故得从闻说见也生则不尔所谓从根后起属生。
又闻下如从彼闻说色香味触等故得从闻说见又不下上若许从闻说见何以不得从见说闻耶。
见下是释意谓见是局色境不同于闻说通诸尘。
又下声尘正属闻色等五尘不得并起如前即闻本对于声见疑非是声等不同谤初篇得残二篇得提。
枉灭枉曲灭摈也。
护心义一者俱属戒分故见论云夷残是戒下是威仪坏众一坏清众二坏众法戒疏云贩于众法过是不轻又云下三篇非坏众反显上二坏众不殊。
谤得三者即谤夷之残谤残之提下三之吉也。
得二者复上二得提下三得吉何不同耶又毁呰疑恼不受谏戒亦通上下篇聚而同结提者。
解下恐受枉治损彼是重故分三罪覆但坏众损彼是轻故但二罪泛恼不专对犯也戒疏云如骂车木师可是对犯也。
逆谓二逆即出血破僧三杀已在前收故疏亦云次明二逆十三难是也。
净人即所谤是净境故得残望僧虗解复得提罪。
然下若于十三难中实有则无覆说过以带难不发戒非比丘故。
问下何以覆他过重得提自覆过轻但吉者有本目于本戒也戒疏云覆他有本重制令露以戒自净故自覆本坏不须重制也。
自说上应先问云自说何吉说他何提。
将自下答。
若下引律再诘。
答文可领。
理行二教者如舍八正学余道是于理倚傍也说五邪乱四依是于行倚傍也又四戒各有倚傍如破僧则傍四依八正助破则倚有善斯从摈谤则滥同犯已诲拒谏则无德不须前九既无此滥故不立谏也。
二戒即破僧及助破意谓何以破中立二余污家等但立一者。
余二即污家恶性。
利咤即九十中利咤说欲不障道违谏亦是于理教有违应用犯残耶。
傍倚相滥如向所解。
前二正破助破也后二污家恶性也但破羯磨令僧不和故不同前二羯磨法轮俱破故又非下说污家有驱不驱之别故。
恃己下说恶性恃己陵物便言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等。
理教有违者倚傍婬欲即是道义而不达大乘婬欲性空而妄言不障还是有违又但口说欲而实未犯根本夷也此一科义今家所取。
若下意云若约随事重轻以分者调达可重四伴应轻何同是残又尼虽有二破据理称佛非因但是破之方便事义是轻何亦犯残。
又屏处违一人谏者但犯提以所谏通七聚何故不分事之轻重而同犯提耶以此推之不约谏事有轻重也。
如破僧下五法即尽寿乞食粪衣露坐等五。
初句者破僧犍度中凡有四句初句云若比丘非法言法坚持此法破和合僧彼自知非法想破便作非法想说乃至如此破者一切泥犁中受苦。
(此句心虗故重)第四心实轻者彼第四句云若比丘非法说法坚持此事破和合僧彼法想破法想说乃至此人不堕地狱(证心实也)此破僧既论心有虗实得罪轻重反验僧别两谏俱有虗实同分轻重但由僧谏违命是重故罪非轻。
不可下二句牒上义也。
若尔下正斥。
如下彼论具云利咤比丘先是外道弟子邪师遣入佛法中倒乱其人聪明利根不经多时通达三藏即便倒说云行障道法不能障道准此既曰利根遣入则心虗矣。
逆与说欲言破僧是逆故而与说不障道亦不同尔。
初解即约滥轻重解。
不同即残提一例合俱犯残。
以下释成轻重义。
经中即略戒经。
戒本即广戒本。
答下以略戒初制故曰因时言与广本虽似有违考其旨趣同归于善也以彼谏我非我以略教止之斯亦善也彼若谏我是我用广教成之斯亦善也。
但以下会通广略也彼论凡有六种不同一前人有爱憎二钝根无智三若少闻见四若为利养名闻五为现法乐但欲自摄六若为新出家者爱恋妻子(钞阙后二故曰等也)已上六种宜用略教。
若为下次第反上慈心反第一利根反第二广闻反第三利他具云若利安众生阐扬佛法反第四文亦略后二故又言等今足云若欲以化益使天下同己反第五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反第六如是六种则宜用广。
律下即瞻波说戒时比丘盗金莲叶于腋下乃至目连驱出佛言待其自言是也既尔何以戒本云强与波利婆沙者。
答下钞云僧残不尔罪是有余虽先无心得强法盖隣重罪速令净也。
而下前言不得强逼者为说戒众法心和事同有罪即忏停废说戒若自言发露已即堪预听说意推问随轻重治故大钞云若有犯过依过陈之为偪说戒后如法忏便依次为说是也。
中卷即忏法中。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