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事品第二
(佛事者。或塑𦘕圣像。葢造佛[乃@共]。乃至礼敬供养三宝等。皆名佛事。下言佛物者。皆为此事而有也。佛为最胜之尊。事为最大之事。遵行者功德无边。违忤者罪报无尽。先问于佛事。后以法僧等事。而次第问之。凡三十七条问答○佛物可移问第一)。
问。(凡问之一字。即是目连尊者请问世尊之说)佛物先在一处。(佛物者。即指塑𦘕佛像。葢造佛堂。乃至本处佛前所供香灯幡葢钟皷等物也。若)有比丘。赍至余处作佛事。犯何事。(必得何罪)。
答。(凡答之一字。即世尊答目连尊者所问之言)犯弃。(极重波罗夷罪报。如上初篇所明。此以贪心为利。移此作彼。互有互无。因果有错。与盗佛物相同。故犯弃罪。所以)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动。(一切者。统该之说。犯罪亦例上。下开)若有事难。众僧尽去。(或有水火刀兵王贼等难。众僧必不能住者)当白众。若众听。得賷至余处。(佛事)无罪(众若不听。则亦犯罪。如上人王之物。尚不敢移。法王之物。理当尊重。故不可也○物易供器问第二)。
问。佛物(当指塑𦘕佛像余剩之物。可以)得买供养具(供佛)否。
答得(总是佛之受用。皆令施主得胜福故。若供神道等。即不得○造堂与赁问第三)。
问。佛物造堂。与直可赁否。(赁者。即今租典之谓也。物亦指塑𦘕所余等物。将此造成私堂人。或与直赁之。得所直物。私用可不)。
答。一切佛物得买。不得赁。(以佛不同世人。有所取物故。此堂当供养佛。如不造堂佛物所余。当买供具供佛则可。如造堂赁用。因果有差。与盗佛物罪同。断不可也。人或欲买此堂。应如下文五倍价。所得之值原作佛事。始得无咎○佛物借使问第四)。
问。比丘作佛事。(或在寺院或檀越家。供养三宝。礼忏诵经等。虽云法事。即是佛事。事完。檀越或以佛奴等而作谢仪。比丘)得佛奴牛驴马。(若自若他)得借使不。
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互用佛物故。如)不知得。(何以故)以非法得故。(以全不知是佛物。亦不知檀用有罪故得。知而故违得罪。佛奴者。用佛物买之。佛前使役者是也○僧地作篱问第五)。
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裹可住不。(僧地僧塔理应僧住。篱既属佛。僧可住否)。
答。若知(佛物)而故入犯堕。(如上众合罪报)不知不犯。若知故住。(或有知法者一谏。乃至)过三谏。犯决断。(此以残罪决定。断然不可改。故名决断。犯此罪者。堕大嘷呌地狱。亦如上说)过四谏。转犯重。(如上炎热地狱等罪。言谏者。应云大德此虽僧地僧塔。篱属千佛。用佛物者不善。勿住于此住地得罪。一违佛语。二差因果。断乎不可。如是一二乃至再三。和颜教诫。而开示之。令其知过。速改忏悔。故云谏。谏之不忏不改。即犯此罪。如为坚劳守护者。纵是佛篱。乃至佛塔。亦无所犯。忏僧残法。详明四分略解○故财施僧问第六)。
问。先佛堂坏。(颓毁曰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后有施主。重用己财作佛堂)用故财(所遗砖瓦木植等)施比丘。比丘可取不。
答言。不得。(以佛物故不得。计钱犯罪。又不得余用。毕竟何如。但以佛前随分用之。不废前人之功。亦可十分烂坏者。或也无过。僧护经云。昔有比丘。私取破佛刹〔住〕用搆己房。后感地狱之中。报为大柱焚之。慎诸○佛篱僧地问第七)。
问。僧地(僧家种作等地)佛物用作都篱。(总篱垣障护之)篱里先有井菓菜可食不。
答。不得。(井依下文。应作并。既是佛物为篱。即属于佛。故云不得。下开)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菓并菜。施僧得食。(供佛而后供僧。未供佛。僧不宜先食故)不要不得食。(或买用价何如)若买五倍价。(一钱五钱买食。斯价原用作佛事。无过)若知(是佛物)不(用价)买而(趣自)食。(者)计钱多少。犯罪(重轻。知而故违。贪食悋财。故得罪。律云。值五钱犯弃。五钱者。西域一文。准此方十六个小钱。一分银八文。算值一钱银者犯重。若减五钱。偷兰遮等。又云。西域之钱。有金钱银钱之不定。兹不繁引○佛债宜偿问第八)。
问。欠负佛物物云何偿。(当加利息否)。
答。直偿本物。(何不加偿)以佛不出入故。(所以)不加偿。(放债起息等名出入)虽尔故入地狱。(互用佛物。因果难逃故。下文引证)昔佛泥洹后(必是迦叶涅槃之后也。泥洹即涅槃之异称。有)一比丘。精进聪明。(行解俱全)有一婆罗门。见比丘精进聪明(有德。)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求出世解脱法故)比丘即受。其女姝好。(因美丽故)比丘后生染意。作不净行。(㛱媟之事。弃罪可知)共生活。(同住营业而已)用佛法僧物。各一千万钱用衣食。而此比丘极聪明。(因有行解)能说法。使人得四道果。(既能利人。何不利己。所以)自惟罪深重。(用三宝物等故。罪重)便欲偿之。即诣沙佉国乞。大得钱物。还欲偿之。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螫者咬而行毒也。此处即是业感所招)比丘知七步当死。(故云七步蛇)六步里便向弟子言。何处偿物。遣还本国。(所偿之处不一。故言何处嘱付)言汝偿物已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自知)谓是温室。(聪明有省故)便举大声经呗呪愿。(呗即梵呗。即此士之赞辞。地)狱中诸罪人鬼闻经呗者。(开悟而得解脱。故有)数十人得度。(出地狱)狱卒大嗔。便举铁扠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下结上文而诫云)以此騐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因偿故)虽复受罪。故得时出矣。(意含不偿。地狱难出。地有三过。一者贪心罢道犯重。二者用三宝物。三者难消信施故尔。然而犹藉经呗呪愿之功。而得至此。不得此功。犹亦未能出于恶道也。所以念佛经呪功德无穷。于兹可见○塔尘余用问第九)。
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不。(塔有多种。佛塔十三层。辟支塔十一层。罗汉塔四层。轮王有塔无层。此佛塔者。十三层也。阿含经中有三意造塔。一表人尊胜。二令他生信。三为报佛恩。故每勤行。打扫毋怠)。
答。得弃。不得余用(既言佛塔即是佛物故。当知彻物尚尔。大者可知矣。佛法深细。以至如此。防微杜渐。令人知因果明罪福。故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正在此也○佛物取息问第十)。
问(若比丘以)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不。(息者生义。如世俗放债求取利息)。
答。与佛物同体。(利由佛物而有。故云同体。用则)俱犯重。(何以故)出入合子。(子即利也)与佛由故。(有罪)无福。(何以无福)以坏法身。而为形故(佛物即属法身故。为形者。贪求佛物。而养色身故。呜呼比丘信施。犹恐难消。况又以佛物起息而用哉。故云俱犯重○给使佛奴问第十一)。
问。(若)佛图主(图者佛之形像也。执守塔寺者。为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丘。(比丘)可使不。
答。不得使。(何以故)以是佛物故(此是洒扫伽蓝。添香换水。佛前服役之净人。故云佛奴。所以比丘不得役使。擅用佛物。得罪弥重。图主亦不可擅自给出。慎之○佛作得食问第十二)。
问。(若)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不。(即取佛物用。买衣食得不)。
答。不得。(何以故)比丘(是佛之弟子。尚)无客作之理。何况取佛物(而作)衣食用耶(若比丘见佛堂倾圮。或圣像颓零。已有塑𦘕修葺之能。发心而为之。但取其功。不取其利。谓之佛作客作。乃类土工水匠之流。觅利糊口者。故无此理。违者得罪○白衣佛食问第十三)。
问。(若有)白衣与佛作得佛物。(在家佣赁客作以觅衣食者作毕。或佛分上财)用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不。
答不得食(彼既供众僧宜食。何以不得。虽经白衣之手。还是佛物故。此是白衣养家活计。在彼理当。若在比丘。知法犯法。亦应计钱犯罪。故云不得。非佛作者不论。审之○佛事觅利问第十四)。
问。(比丘若作)佛事法事。(或代佛行化。或与俗礼诵等事)得捉金银钱不。
答不得捉。(有贪慢心)犯舍堕罪(佛事法事或以礼谢世之常法。若取钱财。类于裨贩。亦同客作。有违佛制。故不得也。教中比丘只应乞食。不畜钱财。或彼为法。必有所施。不可却者。应转作净。别作功德可也。舍堕如上初篇罪报所明○施主作福问第十五)。
问。(若有)人施牛驴马奴(与比丘)造佛事。(刻雕佛相等)法事(印造经典等。比丘)可(得)受不。
答。得受使用。但不得费。(经中不得长养猫狸犬等。牛。马许受者。但随顺施主要福之心。一时方便。非常法也。人或可留。出家学道。牛等物类。卖即伤慈畜。恐不能多容。亦可当自知时)弓刀军器一不得受(伤残之器。必非所宜。亦犯所禁。戒之莫受○佛屋私寄问第十六)。
问。(若有)人施佛屋宅未用。(未曾供佛比丘)可(先自)寄住不。
答。不得。(信施供佛。所以不得)便是佛物(故占佛所有。亦得重罪。日常洒扫待供佛后。庶可随便○续明可息问第十七)。
问。(若有施主)续佛光明。(即是供佛香灯。灯能照日月所不照处。故曰续明)昼可灭不。
答。不得。若灭犯堕。(佛有常光。原无明暗。何以得罪。曰)虽云佛无明暗。施者得福。故灭有罪(施主求福本意。昼夜常然。汝若故灭。违他敬信。减他福故得罪无□。慎之○像前食卧问第十八)。
问。(若)非佛屋。(非佛正[乃@共]。或僧室禅房等)佛像在中。(比丘)可在(像)前(饮)食(寝)卧不。
答。得。(下例况)若佛在世。犹于(佛)前(受)食(寝)卧。况像(前)不得。(然而亦须傍肃。不得轻背。教中所制。立佛前不许坐。坐佛前不许卧故)但卧须障。(屏帐等类而遮障之。亦不得裸身放逸。谨洁无咎)若有灯光明。不得足光中过住。(此光属佛。践蹋佛光。有过无福故)若自(另)有(一)灯得(古人尚〔下〕敢揣殿影。况佛光乎。动止威仪。常懹敬畏。无令疎旷。失其正智。入佛知见。异妙方便。亦在其中。文淡义丰。于斯可见○阙游[乃@共]塔问第十九)。
问。(若比丘)上佛图佛塔佛墙远望。犯何等事。(如世俗人登高远眺。故云远望)。
答。不知不犯。若必(有)急难事上。亦不犯。(难者或有水火刀兵等事也或)知而(故)上。犯舍堕。(塔图之类。一者是佛物。二者佛像在于层层。亵凟圣贤故得罪俗尚不宜。况比丘乎。古德云。无事莫登三宝地。等闲休向塔中行。若非扫地添香水。纵有轮王福也轻。若遇知法者。一谅随即忏悔。改过则可)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故。上犯弃。(谏语随事可知。学者当知。慎勿轻视○指前用后问第二十)。
问(若比丘)指物造佛经。(或檀那所施等物)更得他物。(后人所施之物)不用前物。(但用后物)得尔不。
答。不得。以许(前物)便是(不然贪求无厌。因果有差。语言不实。有此三过。故不得也。不论佛物法物前后。所有俱用。为妙福德多故○佛缯私用问第二十一)。
问。(若比丘)得买佛上缯作衣不。
答。不得(此是信施。上供佛前幡葢等类。求福而来。比丘贪心无愧私取。即是盗用佛物。令人退心。理应犯重。戒之○形像好恶问第二十二)。
问。(若比丘)形相佛像犯何事。
答。一切佛像不问好恶。不得形相。其罪甚重。(似波罗夷逆罪)必不可为(形相者。形容观相。长短好丑也。一切者。即金银铜木等。夫如来相好。慈威变现。难可测量。未成而相则可。已成而相者。决不可也。加人父母。好丑妍𡟎。子得相乎。故得重罪。今之僧俗不知法者。此过甚多。慎诸慎诸○相成更作问第二十三)。
问。人(若缁若素等人)作佛像鼻不作孔。(或失之也)后人得作不。
答。不得(同上形相重逆之罪故云不得何也。已成故也。如人父母。根有缺减。子见不忍。亦不能再作故。世多愚见。以此可戒○佛墙倚物问第二十四)。
问。(前来比丘上佛墙有过。今)佛墙(上)得持(拄杖等)物倚不。
答。不得。犯舍堕。(墙即下文佛图墙。如今之寺院等处绘图三宝等像。庄严于[乃@共]〔字〕壁〔问〕者是。持物倚之。亦即轻慢圣像。故犯此罪。下文引证)昔有一比丘。入寺礼佛。有婆罗门知相。相(此)比丘。有天子(之福)相。便语比丘。(言)我有一女。嫁与比丘。(今共罢道还俗)比丘言。须我礼佛还。(怀此意者就应损福)比丘便持锡杖。倚佛图墙。入寺礼佛已还出。婆罗门便不复与语。比丘问故。与我女不。(索前所许)婆罗门言不与。(何不与耶)婆罗门言。向见比丘有贵相。故与。今无复此相。是故不与。所以尔者。消其功德故。(一者𧜼慢圣贤。二者怀意不端正。应尔也。下警谏总结)以是佛墙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无量功德(律中细行三千八万。于此可见。古云。染绿易就。净德难成。不矜细行。终累大端。初心入道者。当宜自慎○佛物人天问第二十五)。
问。(若比丘以)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
答。佛边得作(非佛边不得。以是佛物故。佛边天者。梵释等是。世人给孤独等。畜生金翅鸟等。受佛所化。常在座下。护法受教。故得作之无过○度不知本问第二十六)。
问(若)比丘度人。不知本来。(来历根源)后度知是佛奴。而不发遣犯何事。(后度二字应云度后。文顺)。
答。知而度犯重。(佛奴即是佛物故)若先不知。(则已)知便发遣。(忏悔无过)若不发遣(亦)犯重(知而不改其罪犹深故。若欲度人。必当察之。为要慎之○仍上再问第二十七)。
问。其人是大道不。
答。非(度人比丘因其故违佛制。不惧因果。无惭无智故。非大道也。然而佛奴者。别有用钱买。唤佛前洒扫使役之者。非今名。有行人发心。侍佛执劳运力者比也。今之学者慎毋错认。而便轻忽。行行之人而自招殃咎。何以故。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从行门。而入道故。思之○作像取物问第二十八)。
问。(若)自有私财。(泛举发心。造像之人不定僧俗。故云自有)顾比丘作佛像。作者(能作比丘)得取物不。
答。不得(此有二过。一因佛所得。即佛物故。二既有此能。彼此共作。功德为妙。若取物。便同客作。失比丘体。故云不得○佛幡佛事问第二十九)。
问。(若有信施)先上佛幡。(供佛之幡。比丘)得取用作佛事不。(幡者转也。转恶成善。故名曰幡)。
答。佛事得用。(或以别作佛前帐幔等用。或小幡执之。引道行香。皆为佛事。不以别用。可得然而)檀越不听。(则)不得(何以故。幡之功德。风吹一动。则有轮王报。此是檀越要福之本。故云不听不得。听则可也○通礼三世问第三十)。
问。得通礼过去七佛不。
答。得(何以)以法身同故(经中自有过去七佛现在七佛之中。又分过去现在。毗婆尸等是过去。拘留孙等是现在。言得者。以三世诸佛名号虽殊。法身无二故。但能志心礼拜。功德无涯。更无过未之别故。七佛名义。四分略解详明。兹下引○许三作一问第三十一)。
问。若人(施主)先许佛三会。(三作佛事。或三处道场。或三月等之三会)然后(比丘并之)作一会。(因惜费悋资。将三并一。虽尔不得了其三会心愿。亦不成其三番之名目)或三行香三布施得了(三会之事)不。
答言。不得。(何也)自违言有罪(一贪惜。二妄语。应犯舍堕。呜呼。末世比丘信心浅薄。视佛事为儿戏。宁不有诸自招罪咎。可不慎哉○忏罪越规问第三十二)。
问。(若)比丘犯决断。(十三僧残中之罪过)得佛地中忏悔不。
答。不得(佛地者。佛圣像前。非僧作法忏悔之所言不得者。准律中犯僧残。当强与波利婆沙。乃至摩那垂等。然后二十僧中与之出罪。少一人罪尚不除。况佛地忏悔。无众失仪。而可得乎。如沙弥菩萨戒人。有遇忏悔者不论○故寺齐畔问第三十三)。
问。(若有)久远故寺(年深湮没四围)都无垣(墙)障。(隔基址踪迹亦无)不知佛地远近。(广长深浅。一总无据。比丘)若欲(重)作者。云何得知齐畔。
答。不知。当以意作齐畔。以不知故。增损无罪(意谓知即当。依原额无过。不知当随施主财力多寡。亦可无咎○佛物神堂问第三十四)。
问。(若比丘用)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鬼子母)像。(作者)有罪不。(有鬼子母天。其母生子皆鬼。故以名之)。
答。同以佛物施人(其罪甚重。同上可知。以尊作𢍉。与堕落信施相类故。又且比丘不得祀奉神祇。此乃贪利失仪。断乎不可○佛前礼僧问第三十五)。
问。(若在)佛(前)塔前得礼比丘不。(比丘互相作礼可得耶)。
答。不得。(有何过咎)犯舍堕(葢天子殿前。郡邑分庭。臣佐吏民尚不以擑让。大圣像前乌可得乎。故犯此罪。今之比丘犯此者。不胜其多。宜自谨之。慎毋轻信而自招罪戾也。或彼此对佛作礼。犹可。直受人礼者。断不可也。更有今之梵刹。供养护法。于[乃@共]前僧众。反背佛礼者。更为不可。亦犯此罪。古之梵刹。元无护法而立之说。皆在左右。以表慈威。今之所作。有违佛制。不可不知。然而必不能改者。礼时应当方便回护。庶几可也○售像何罪问第三十六)。
问。(若)比丘卖佛像有何罪。
答。同卖父母(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今之比丘亦或有之。罪同五逆。安可为乎。古云。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梵网经中。应当教化取物赎之。今此非但不犊。抑且卖之。逆罪苦报。必不能免。戒之戒之。或云。佛大慈悲。卖亦不妨。邪见阐提。鉴斯可反○断堀营修问第三十七)。
问。(若)比丘自手断树堀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不。
答。尚不免地狱。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何以故)以故犯(佛)戒故(自手者。拣非倩人。律中堀土伐木。俱犯罪。地狱岂得免乎。或有急事。必伐者。三七日前。预当告知。可也。塔像等事。自有工人匠作。比丘摄心禅坐。是为本分。营修缀葺。而言犯戒者。一伤残物命。经中草系比丘当以为诫。二类同客作。有妨正道。故有罪而无福也○佛事竟。下法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