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三就犯缘中分二初还本村行不净者是其犯相后诸比丘下明诃责相。
【疏】就诃责中初明比丘后明佛者欲显比丘同徒同住过犯先知故前列也如来三达知见常圆示同化仪位尊殊隔义无先知故在后列又解理越常情绝于钻仰今为同徒所诃分当己位容可励己克意不为后明佛诃者玄轨之教出于高轨切磋之益义存我友亦彰比丘言无虗设互相敦崇用成同济之道余语略之下更不解。
【疏】如来诃辞文又分二初明教主以法不得信举輙即诃责恐生诤讼故亲集僧问取其自言二佛诃已下方明其相。
【疏】就初集僧多论五意一现佛不自专輙故二众量结戒犯者心伏故三凡事众和令法久住故四为肃将来倣佛成规众量不专故五诸佛法尔于法有仪故。
【疏】以此义推未制广前无问道俗以无教违随作性恶但犯业行故经云是杀生是杀生报等此岂唯俗不摄道邪而出家犯重俗人者轻由有无作戒可违故又违略教是以律文最初犯戒明违略也如善生云二人同罪不受戒轻受戒者重违佛语故。
【注】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善来比丘受大戒白四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
【疏】言名字比丘者善见云此是总名通邪正及未具也如请比丘以设檀会沙弥未具入比丘数是名字比丘也又如涅槃虽未受十戒亦得受请故知通名。
【疏】言相似者如善见云谓犯重者内实破戒威仪相貌似持戒者其实破戒故名也。
【疏】言自称者十诵云有贼住者剃发披衣自言我是比丘也。
【疏】言乞求者如善见云既出家已随须衣食如法行乞以四海为家居离于邪命故曰求乞。
【疏】著割截衣者有二利故一毁全相离自贪故二既碎杂不为王贼之所剥故常得资身有长道故。
【疏】破结使者修道进德惑尽解满理解心明永无业恶即发具戒从缘而感故曰也。
【疏】言善来者道成初果亲感至圣金言命之便得具戒故曰也。
【疏】受戒白四者即如今时感戒者也。
【注】是中比丘者若受大戒白四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法中是比丘义也。
【疏】次解第三是中比丘者明此婬戒犯重比丘也。
【疏】有人云是中者总举八种也若受大戒者别标定也前列八种或有名滥如沙弥外道虽名比丘不犯夷也或有相滥似割截等或时行滥如乞求破结等或言说滥如自称也或时体滥如善来羯磨也上列诸位不必犯重或时少分或复全非皆非共比丘义所以结中偏牒第八释成戒本若比丘也。
【注】佛言我为诸弟子结此戒已宁死不犯是中共余比丘一戒同戒等戒是名同戒义也。
【疏】注中释之不过教行我为结戒教法同也宁死不犯行法同也今随教行两释其相。
【疏】先就教者如佛制教数虽极多咸明止恶名为一戒对人共学名为同戒莫不数齐名为等戒如十诵云同入比丘学法者百岁比丘与初受者同初受戒者与百岁者同又同心同戒同说波罗提木叉故。
【注】佛言云何戒羸不舍戒若有比丘常怀愁忧不乐梵行厌比丘法意欲在家便言我念父母妇儿亲里村落城邑园田家业我欲舍佛乃至学事等是也若作是思我今舍戒是戒羸而舍也。
【疏】注解中前明戒羸不舍相若作是思下后明戒羸而舍相文中可解耳。
【注】佛言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如是犯此法者不复成比丘故名也。
【疏】就注解中分二初释罪名后方便欲行下释成不相。
【疏】就初所以将罪以况断头者过之重也如俗极刑勿过大辟谓斩首也约刑制戒两以通之故钞引云如人有头受诸尘也若不毁重能有见谛反此毁坏永不能见故以类也。
【疏】二明疑心者初是人物对境生疑为人非人物为人畜生物为人无主物。
【疏】三明双阙者初盗人物非人物替阙境缘也就非人物复生疑心为人物为非人物阙心缘也二畜物来替为阙为畜邪三无主物替为主无主邪并例准知如此处解余戒不释。
【注】佛在罗阅城有檀尼迦在闲静处草屋坐禅为人持去乃作全成瓦屋佛令打破便诈宣王教取彼要材为王臣人民诃责无使入村勿复安止比丘以过白佛因斯如上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盗缘二为王臣下诃犯之相缘中又二初作瓦屋打破盗戒远缘二便诈宣教下正是所犯。
【疏】就远缘中明静居坐禅者欲显盗相动心禅行尚尔况余滞境其过弥繁世俗常言顾雍拜万户封家人不知葛亮受三郡赏库无石贮斯岂道邪知足若此可以自励。
【注】贼心取也有五种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盗他心又五种取决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见便取倚托取或依亲友强力若以言辞辩说诳惑而取者是。
【疏】律中具出二五盗心。
【疏】初云黑暗心者谓痴心也愚于教行不肯修学故于盗境生可学迷律云随作结根本是也即如上引知事比丘互用佛僧物随满犯重也言邪心者谓邪命也贪心规度为财说法即是以利求利恶求多求外现清白内实邪浊故五分云谄心取财是盗也言曲戾心者即瞋心也与少嫌恨现相索多或示威怒相是也言恐怯者谓迫喝也或说地狱恶报或说王官势力而得财者如摩得伽云强夺取是也言常有盗心者恒怀规夺得物乃休也。
【注】以王立法若取五钱若直五钱物罪应至死佛随王法盗满制重也。
【疏】注中依王法故制有此位取钱者即五钱体也直五钱者财准钱法也犹如唐律随有犯者皆约绢估以从尺寸方定刑名也注云盗五死罪准此行盗驱摈不别事同死也。
【疏】问今杀父母为知得逆为不知耶答漫心无简若对父母心虽不知以称本期何无逆罪如善见中初有羺羊在于树下后欲加害心乃漫缘随有父人鬼畜来替羊处以心漫故亦结逆等若对克心不知无罪故伽论云非父母想若杀得出家不犯逆。
【疏】问如十轮经杀辟支佛不同罗汉者答以声闻人因声入道一能说法二能现通三令他得道益深利广故结夷逆辟支不尔故杀同人如涅槃云缘觉之人志乐独处若化众生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所宣说不能说法令人得果以此文证福田狭故。
【注】自称说有信戒施闻智慧辩才过人人法者人阴人界人入也上人法者诸法能出要成就也。
【疏】就注解中言自称说有信者释上行妄语者言也信谓理解不坏之信戒谓八正定道之戒施谓亡我之施闻谓道分无漏闻慧智慧谓思修坏正之智辩才谓四无碍辩非凡所得也此之六相唯圣所感在凡人上故曰上人法故。
【注】自言有念在身若正忆念若坚持戒若有欲若不放逸若精进若得定若正受若有道若有修若有慧若有见若有得若有果。
【疏】就注解中此胜法之相耳。
【疏】有人依解广竖义章动经他日意所异也举宗以明持犯为正自余随律之经略知名相而已诸经论师自分宗体彼尚不解律刑此岂横知他学纵有前闻亦不得述费时损日徒张无益自宗犹困于未闻况余经论何由道尽可谓不识分量也须臾死去莫浪多事故今但释其名也。
【注】若作是虗而向人说前人知者波罗夷不知者偷兰若遣手印若遣使若书若作知相若知者其犯亦尔若于不能变形畜生向说得突吉罗下四众如前说不犯者增上慢人若业报得若不言我得或戏笑说疾说屏说欲说此错说彼是也。
【疏】初自作轻重中若遣书印者西域人指并贯环印见相知心义应假语。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比丘以佛前制便在内外伺诸妇女将至房中手捉扪摸乐者便笑有不乐瞋恚骂辱诸比丘举过白佛便集僧制戒。
【疏】就戒缘中俗女讥笑有二相者如萨婆多云诸女何以来者一以世俗忽务出家住静安乐故二善友知识闻法故三僧房严饰可观故何故入房者谓出家人断欲清净信无疑故何为笑骂者一有欲心多少故二为知识非知识故三乐覆乐露故四有亲有难无者无故如是应知。
【疏】释戒名者婬欲鄙恶极是不善故名为麤今说其状表彰于口故曰语也。
【疏】犯缘有七一女人二作人女想三有染心四麤恶语五麤语想六言章了七前人知解。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闻佛已制前二戒故便于女前欲心向彼说麤语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缘中列前二制者释成后犯缘也如上解之。
【疏】论犯八缘一人男女二想实三为媒事四知是媒五言了六受语七往说八还报犯。
【疏】阙缘可解。
【注】佛在罗阅祇迦罗比丘本是大臣善知俗法城中嫁娶尽往[言*恣]问时婚娶者逢对好恶便愿迦罗受于苦乐居士讥诃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迦罗本知姻媾相禄休咎故虽出家还寻本业斯积习生常不言有过如今屠贩之士迷利故所以行可不然哉故律中先客书者不得畜笔先客缝者不得畜针先客木者不得畜斥斧等并制恶习也又言婚对好恶愿受苦乐者俗人无识不谓往缘既得违顺便言媒人与我苦乐斯为过兆故制在兹由诸比丘与迦罗类故彼言有涉也。
【注】女人有二十种母护父护父母护兄护姉护兄姉护自护法护姓护宗亲护自乐为婢与衣婢与财婢同业婢水所漂婢不输税婢放去婢客作婢他护婢边方得婢是也男子亦有二十种并同上列。
【疏】注解中女男两相各二十种先明女者以好合之来男多求女故随求处所以先明。
【注】佛在罗阅祇听诸比丘作私房室旷野比丘便作大房乞求烦多恼乱居士乞既难得遂斫神树神及比丘以事白佛因往旷野诃责引喻便制此戒。
【疏】就犯缘中初明随开造房便乐大作恼乱居士遂斫神树即是二趣俱恼之缘也多见二论云树神儿子游戏上下遂斫儿臂神大瞋怒将欲加害夜往佛所闻偈得初果言佛诃责引喻者喻有二初举龙鸟以下况上也后举赖咤比丘不往亲乞以亲况疎也讲时依律叙之亦有助光行迹矣。
【律】若比丘有难处妨处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己不将诸比丘指示处所若过量作者僧伽婆尸沙。
【疏】就后犯本亦分十句初犯人二难三妨所以立法最末论此中而先述者答立法在后行之次第由僧处分止为妨难也此中论初作之次第非所起也余句易识可解耳。
题中上三字是律题标所宗故次四字是戒本题示所解故疏之一字正目今文若约人以简律及戒本二并佛言上加四分则起于部主含注及疏乃始于南山余如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