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佛在舍卫国阿湿婆等䩭连聚落行恶污家比丘举过令舍利弗等往彼摈举当作法时谤僧不受以过白佛诃谏制戒。
【疏】就戒缘中分四初明污家相二比丘举过下明摈出相三当作法时下明起谤缘此正戒之过非也四以过白佛下明制戒也科约此四入于戒本须明识之不尔诵持一乱也。
【律】诸比丘当语是比丘言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
【注】时舍利弗为诸居士说法令得信乐食讫集僧为彼比丘作举作忆念便与罪如上作羯磨已驱出聚落当作法时便起谤言余同犯者不驱而独驱我便作是言。
【疏】二诸比丘下过既彰显愚俗昏心致令贤善无由投造故须摈出白四作法注中具解不劳云云。
【注】佛在拘睒弥国尊者阐陀恶性拒谏反言我应教诸大德何以故我圣主得正觉故比丘举过白佛便诃责已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我圣主得正觉来过起所由二比丘举过明诃制戒初中所以云我圣主者本是佛家使人也故见云佛是我家佛我将佛入山学道不见诸长老一人侍佛者乃至得转法轮故法是我家法与僧竞故不云僧也僧祇云我常随佛佛唯教我我当受持如是陵慢。
【注】若未白前恶性不受人语一切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若初谏便舍非法诃谏非法非律非佛所说者若为无知人诃谏时应语彼言汝和尚阿阇梨所行亦尔汝当更学问诵经若其事如是若错说者皆不犯。
【疏】就辨相中开不犯云若其事如是者谓同戒本道德胜缘非可妄谏。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先俗友妇斋优婆私形并端正各有系意时到诣彼共屏覆坐说非法语毗舍佉母闚见起过疾往白佛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言毗舍佉母者多云此人聪明已入道迹常闻佛说听法五利一得未闻法二清净坚固三除邪见四得正见五解深法故来屏听不以嫌疑见云毗舍佉母有十男十女各有二十儿孙合四百二十人国中称之婚法准则。
【注】是中自言所趣向处所到处若坐若卧若作若不自言并如忧婆私所说治也。
【疏】就注解中言所趣向处者谓向彼女家道行也所到处者至女家也若坐若卧犯残提也若作者犯夷罪也交互明罪有无不定罪犯随篇疑须举处故言并如可信语治。
【疏】第三依位别解就初三十八门分之初明三十九十俱因财犯有舍不舍别二同活及僧犯之多少三自作教人四重犯有无五舍忏方法六持犯方轨七僧尼不同八沙弥任运。
【疏】就初门中由具三义得入三十何者为三一属己之财二财在生过三舍还用得故九十之中二十七戒虽因财食不具三义何者是邪因食十四因财十三。
【注】佛在舍卫国听持三衣不得有长六群比丘畜多长衣或旦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衣服积而藏举比丘举过佛便诃已因开重制。
【疏】就戒缘中六群比丘者以本六人同共朋游即以为号如竹林七贤之类也多论云二人善解算数阴阳说法论议而性多欲难途䟦难陀是也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昙而性多痴迦留陀夷阐陀是也二人善于音乐种种戏笑说法论议而性多瞋马师满宿是也五是王种迦留陀夷婆罗门种俱是豪族共相影响宣通佛教。
【注】初制畜长因阿难得一贵粪扫衣欲奉迦叶恐犯故以迦叶十日当还因听畜长齐十日。
【疏】注解所由因迦叶故多云迦叶为营五大精舍时治竹林身不在故问罗汉已办福业何为答有五义一为报佛恩二为长养法三为灭少修自高者四为折伏弟子憍心五起来世福业故。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持衣嘱亲友往人间行彼为出衣晒之比丘问言佛听畜三衣不得有长此是谁衣具答被诃白佛竟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文相可解。
【律】若比丘衣已竟迦𫄨那衣已出(并是上解)三衣中(僧伽棃郁多罗僧安陀会衣者有十种也)。
【疏】戒本八句。
【疏】一是犯人二受持竟三开缘谢。
【疏】四所犯戒境注解但列三名衣有十种谓衣财也羯磨疏钞广明衣法具有十例及受持相不可重出可同彼也。
次科初二句明一界谓同一作法摄衣局有处者谓有法处则是衣界不妨下明多界谓别别蓝院各自辨护即是若干亦由诸碍不可通护故云彼此等也何下引证同界即一界异界即若干界也乃至下自然例同谓屋舍等一一皆有同界异界准下会异。
【注】不犯者僧作羯磨明相未出若手捉衣若舍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夺想若水陆道断急难若贼恶兽强者所执或命梵难若不舍衣及不至掷石及处不犯也。
【疏】不犯之中通明不犯有七一别人作法离或对首及心念二对僧作法离有二初有缘乞法如上所明二共作迦𫄨那法离三者对处作法离即不失衣界广如羯磨疏钞中四兰若恐怖离五王路隔塞命梵等缘如下开说六迦提赏劳离七如五分僧塔胜缘也。
【注】佛在舍卫国但三衣比丘有僧伽棃故烂十日中间便不能辨听畜长衣为满足故六群比丘取同衣不足者浣染点净寄人游行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疏】就缘起中木是但三衣人为衣破故纵得衣财十日之内不足不成所以齐月来畜为满足故六群闻之因遂起过取同衣不足者如十诵云以色不同体不相似故犯今制但令得作何待色体俱同也。
【注】佛在罗阅祇莲华色尼持食往山与诸上座彼有比丘著弊故纳尼脱所著贵价换之后著弊衣为佛怪问诃彼比丘因制此戒。
【疏】就缘起中明华色因缘律中母女同夫多云远劫以华覆食施辟支故愿常端正为人敬重又得沙门功德由不净愿今得同夫愿得功德故今漏尽。
【疏】论犯六缘一非亲居士虗心辨价二情有期限三知有期限四嫌少劝增五彼为增价缕六领受犯。
【疏】问衣中劝增钵无增者答衣资身义宽喜增故制钵资食狭希故不制。
【疏】若尔乞钵之罪不应同衣答钵无多用全乞恼深故制此劝增中非全一钵纵犯但轻。
【注】佛在舍卫国有二居士夫妇共议欲与䟦难陀买衣乞食比丘闻已具告彼到 家语令共作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辨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辨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戒相成犯开通并如前戒)。
【疏】戒本七句如前无异。
【律】十过限急索衣戒。
【疏】第十过限索衣价戒。
【疏】然宝璧精华世情所重长贪妨道生患处深特非出道之所宜畜然施主奉施以为衣价恐犯畜宝无宜自受故付俗掌令知净物寻索忽切情无容豫迭相催促逼恼前人故作制限三语六默必过索得是轻禁网过重障深宁容不制。
【注】佛在舍卫罗阅城大臣与䟦难陀亲厚往来遣送衣价彼将衣价付净主已因事急索致令被罚诸俗讥嫌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大臣所厚后明因索致罚起过之缘诸俗讥下明诃制也僧祇多论云䟦难陀俗时知射法兵法瓶沙王二大臣遣五百人从学得通多持财宝来报其恩以宝付优婆塞家贫借用诣官言之索时牵挽俗人共责。
【律】若比丘杂(若毳若劫贝若衣及余缕杂也)野蚕緜作新卧具尼萨耆(是中舍者若斧若斤剉斩和泥以涂壁也)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成者俱犯不成者吉罗为他作成者吉罗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得已成者斧斩和泥以涂埵也。
【疏】戒本五句。
【疏】一能犯人。
【疏】二杂野蚕绵此正戒家境也杂作尚犯何况纯者野蚕尚犯况复家蚕以踈制亲也所言杂者如注具解僧祇云经纬间穿羊毛亦犯见云杂憍奢耶一毛亦犯憍奢耶者丝中极微者若准此方名为忽也。
【律】若比丘以新纯黑(若生黑或染黑)羺羊毛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为他犯相并如前戒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得已成者若割裁坏若细薄叠作两重若小坐具若作褥若作帽作𧙕作摄热巾或作裹革屣巾一切不犯。
【疏】戒本五句。
【疏】一人。
【疏】二以新纯黑羺羊毛者所制境也纯则不杂杂作非犯羺谓小羊羔也。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或生白或染白)四分尨。
【注】头上毛耳上毛若脚上毛若余尨色毛也欲作四十钵罗卧具者二十钵罗黑十钵罗白十钵罗尨乃至作二十钵罗卧具准上可知也。
【律】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若为他作并同上也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应量作若得已成者余同前戒。
【疏】就戒本中分二立法有三句后制加二句。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嫌故卧具或重或轻或厚或薄不舍故者而更作新常营求藏积众多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人情所同无问边表故今见者藏覔非一文相流世将三百年始于今日闻有戒约作三衣者须过六载可谓雷霆震地自不闻耳或是往业迷他或是教授传暗故有兹耳。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而更作新(若自作教他为他并同前戒)除僧羯磨。
【注】有比丘得干痟病粪扫卧具重不堪持行佛言从僧三乞更作新者当白二与之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犯吉罗不犯者僧听及满六年减六年舍故更作新若得已成者若无若他与作俱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作新卧具下立法也三不舍故者犯本也。
【疏】四除僧羯磨者开缘也故注中以粪扫衣故有病难持。
【注】佛在舍卫遣人请食常法请后徧行诸房见故坐具处处狼藉无人收摄由诸比丘嫌其厚薄轻重更作新者乃制故者揲新六群违制比丘举过佛制此戒。
【疏】就犯缘中初明大圣行房见过二立制加揲三六群起教四举犯制约。
【疏】所以如来不受请者多论五意一为入寂室故二为诸天说法故三看病比丘故四为结戒故五为看房舍卧具故比丘行后知佛行房必自肃慎不令非法又欲断盗贼知佛行房不起恶故。
【注】佛在迦维罗卫六群比丘取羊毛使尼浣染擗之时姨母尼为染毛故污色在手往佛所礼足而立佛知故问诃而制戒。
【疏】就戒缘中姨母为染至佛所礼足而立者多论云所以制者与诸比丘增上法故若诸尼众执作浣染废修正业则无威仪破增上法又止恶法次第因缘各令清净故所以不坐者女人敬难情多又佛不广为女众说法又尼至佛所一切皆立为止外道诽谤故又女人鄙陋多致讥疑所以不坐。
【注】佛在罗阅城有一大臣为䟦难陀留其食分儿以五钱取食䟦难陀来取钱寄市肆上居士共嫌比丘诃责王共臣论佛广说喻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取钱肆上为过起所由二居士共嫌已下明王臣共论说喻诃制故律本云佛告大臣若见沙门释子以我为师而受金银钱宝者则决定知非释子又杂含云若有沙门受畜金宝当知五欲悉是功德清净余广亦同钞又涅槃云若能远离八毒蛇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净果报非肉眼见等。
【律】若比丘自手捉钱(上有文像)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彼有信乐守园人若优婆塞当语言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若彼取还与比丘者当为彼人物故受勅净人使掌之若得净衣钵应持贸易受持之若彼优婆塞取已与比丘净衣钵者应取持之。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若不语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罗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如上舍法若彼人不肯与衣者余比丘当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应还他物若又不与自往语言佛教比丘作净与汝汝应与僧塔和尚知识及本施主不欲令失彼信施故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手捉者戒之业也三钱及金宝戒防境也四教人受下同上业也下二可知。
【注】佛在舍卫国时䟦难陀往无住处村以生姜易食食已持去舍利弗后至乞食檀越以䟦难陀事征之惭愧无言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起中分二初以衣食起过后举过诃制前又分二初至惭愧无言已来明䟦难陀生姜易食缘二又共外道即明此人贸衣过起前中由䟦难陀易食致比丘法猥滥不行谓非乞食之士及舍利弗后乞即以前事征之致使尊者无言也。
【律】若比丘畜钵减五缀不漏(相去两指间一缀也)更求新钵为好故(若满五缀不漏更求新者吉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于此住处僧中舍钵已单白受忏便说罪名种相责心生厌离钵若好者应夺留置取最下不如者与之便作单白以钵次第向上座易之持上座钵与次座若与彼比丘如是展转乃至下座也。
【律】波逸提(比丘尼同犯)彼比丘应往僧中舍展转取最下钵与之令持乃至破应持此是时。
【注】僧以下钵白二与彼应守护不得著瓦石落处倚杖刀下著悬物下道中石上果树下及不平地不得著户牖内户扉下若状下状角除暂著不得著两床间及立荡钵乃至足令破彼不应故坏故失非钵用者吉罗不犯者若五缀漏若减漏求新者若从亲索若从出家人索若为他他为己不求而得若施次得若自有价买畜者皆不犯。
【疏】戒本六句。
【疏】一人。
【疏】二本钵未满五缀相五分云若本无缀乃至四缀更乞如上钵者亦堕若乞五缀得吉注中相去两指间一缀准此为量纵未缀而量过亦不名犯。
【注】佛在舍卫国䟦难陀缝僧伽棃乞线遂多持线使织自作繀看织居士讥嫌比丘举过诃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为成衣乞缕遂多雇织作繀非出家仪故为过始佛制比丘随得而止今违圣教贪积故制十诵中无衣乞缕作衣犯吉岂非织作妨道也。
【律】若比丘自乞缕线(彼在处处乞缕线者十种衣缕)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
【注】若织师与线者俱亲里不犯与线者非亲吉罗看织自织作繀吉罗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二俱亲里若自织作钵囊革屣囊针毡禅带腰带帽𧙕摄热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乞三缕线下三可知。
【疏】注中开亲以离损谤之缘故也下开织中但为小细过非深故至于妨道非不是损。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织作衣彼比丘先不受自恣请。
【注】若居士与比丘贵价衣听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随意也。
【律】便往织师所语言此衣为我作与我极好织令广大坚致我当多少与汝价是比丘与价乃至一食直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若求衣不得突吉罗尼同犯不犯者减少求从亲里索出家人索他为己者是也。
【疏】戒本七句一犯人二衣主三令织四彼比丘下犯相五若得衣者结犯下二可知。
【注】佛在舍卫国难陀弟子善能劝化䟦难陀意欲共游行便先与衣余比丘言彼痴不知诵戒说戒布萨羯磨后去不随彼即夺衣比丘诃举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所列痴相有四位者初二防未起非后二除已起罪也就初中不知诵戒者自行未闲也不知说戒者众法仪则迷也就后中不知布萨者不识念对治罪也不知羯磨者不识从僧乞灭也皆冥不知故言痴矣。
【疏】然口腹之累道俗同弊知教慎行世中稀耳故晋慧远至死不饮蜜浆非律不开以律文亲须目见遂讨寻将及奄从物故斯人可叙余固亡言乍可非时噉饭知非其罪可涤不可无病饮浆迷教终难忏荡故涅槃明罪非有非无良由惭愧之倚仗也。
【疏】第二手口两受十门不同初制意二对药三授人四作法五净秽六长短七强弱八通塞九净不十单复。
【疏】初二受意者手受五意如下戒说口受多意防护手受过时不失又防不受残宿恶触内宿二提两吉罪不得生广说其相不可诵也。
【注】佛在舍卫比丘秋月风病动形枯生疮佛言有酥油生酥蜜脂听有病缘时非时服佛在罗阅祇毕陵伽徒众大畜流漫道俗讥责白佛诃制。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非时来听服药缘二佛在罗阅下明过制结就前药中有人解云脂是时药不同苏油今解是七日分僧祇五分同说脂也。
【律】若比丘有病(谓医教服尔所种药)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齐七日得服(八门句义如前衣戒)若过七日服者尼萨耆。
【注】此应舍药与僧已白治罪竟还彼药法至第七日舍与比丘彼应取食若过七日酥油涂户向蜜石蜜与守园人减七日者白二还之比丘当取涂脚然灯用。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如上舍用等差别也。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病缘僧祇云病有四百四也水火风杂各有百一风病用油热病用苏水病用蜜杂病用三故云医教服也三残药者列名相也四齐七日服给其限也五过七日服明乖法也下二可知。
【注】佛在舍卫比丘兰若处为贼所打并夺什物佛令留一一衣置村舍内六群寄衣游行同徒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置衣村内开缘也下明犯相初明打夺什物者有人数衣钵满十非也什谓物之总号不局衣裳文彰人物多者积聚一处并名为什。
十二制意有六初中二利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二中翻上二利即成两损三中初总示内外即道俗若下别释初释损道又下次释损俗四中迹涉爱憎缘见次意五中初叙𢷤谤二人逃走即三闻达及摩醯沙走入王宫回避二人改过即迦留陀夷及阐陀逆迎也二人现在即阿湿卑与富那婆蹉今下正彰须谏六中自理者明非憎爱谏彼者令止谤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