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一

记四上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二

【律】八不得覆头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九跳行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跳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入室如似鸟雀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跳行(双脚跳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若为人打若有贼若恶兽若有棘刺度渠壍或度泥而跳过。

【律】十不得跳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十一蹲坐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请僧就舍设食六群蹲坐比座手触却倒露形居士嫌言不惭露形似婆罗门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白衣舍内蹲坐(若在地若床上尻不至地)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尻边生疮若有所与若礼若忏悔若受教诫者。

【律】十二叉腰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叉腰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沙门自称我知正法以手叉腰如人新婚得志憍放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叉腰(匡肘故也)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脇下生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道路行者。

【律】十三不得叉腰(以匡肘故妨比座比丘也)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十四摇身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摇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摇身如主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摇身行(左右戾身趋行也)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病或为人打戾身避杖或恶兽触或逢担刺戾身避或度坑摇身过或著衣看齐整者。

【律】十五不得摇身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十六掉臂行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掉臂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掉臂如王长者比丘举过佛诃而制。

【律】不得掉臂行(垂臂前却而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为人打举手遮或恶兽担人来举手遮或浮渡渠以手招唤伴。

【律】十七不得掉臂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十八露身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不好覆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所著衣服不好覆身如婆罗门比丘举告佛因诃制。

【律】好覆身入白衣舍(若在村落身处处露)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被系若风吹衣离体者。

【律】十九好覆身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疏】十九祇中若有露者应作方便令取物女人作者起避去。

【律】二十八溢钵受羮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取饭过多不容受羮居士讥言如饿贪食人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平钵受羮(溢出流污)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钵小堕食案上平等受者。

【律】二十九不等受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自下饭入内取羮还食饭尽时与羮复还取饭饭还羮尽讥似饿人比丘举过因诃制戒。

【律】当羮饭等食(彼不等者饭至羮尽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正须羮不须饭须饭亦尔或日时欲过或命梵二难疾食者。

【律】三十不次受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不次取食居士讥言不厌足譬如猪狗牛驴骆驼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当以次食(彼不次第食者钵中处处取食食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或患饭热挑取冷处若日时欲过若命梵二难疾食也。

【律】三十一挑钵中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下食六群受食当挑钵中令视空相居士讥言不厌受食如牛驴马骆驼猪狗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挑钵中(置四边挑钵中央至钵底)而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患食热开中令冷若日时欲过若命梵二难疾刳中食者。

【注】三十二为索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自为索食如饥饿时居士讥言何有正法受取无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无病(有病开自为索食)不得自为索羮饭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若病若为他他为若不求而得者。

【律】三十三饭覆羮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受羮居士识次取羮比丘于后以饭覆羮居士讥言受取无厌如饥饿人何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诃责制戒。

【律】不得以饭覆羮更望得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请食或正须羮有时正须饭者。

【律】三十四嫌视比座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得少比座分多语居士言汝今请僧自恣多少居士有爱报言我等与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不得视比座钵中(是中视者谁多谁少)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比座病若眼暗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者若自有病开。

【律】三十五不系钵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受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钵藏之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律】当系钵想食(谓非左右顾视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比座眼暗如前方便或看日时或命梵二难欲逃避左右看视者。

【律】三十六大揣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大揣令口不受居士讥言不知厌足如猪狗骆驼驴牛乌鸟比丘闻举佛因制戒。

【律】不得大揣饭(口不容受)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日时欲过命梵二难疾疾食。

【律】三十七大张口待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比丘食未至先张口居士讥言不惭无厌如猪狗骆驼牛驴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大张口待饭食(饭揣未至先大张口)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日欲过命梵等难疾疾食者。

【律】三十八含饭语戒。

【律】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含饭语居士讥以猪狗骆驼乌鸟为譬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含饭语(饭在口中语不可了令人不解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噎而索水或命梵二难作声食者。

【疏】三十八僧祇若僧问使声不异者答之不尔咽答五分益食时听须不须。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三

【律】五十三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四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五不得为褁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六不得为叉腰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七不得为著革屐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八不得为著木屣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九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佛塔中宿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宿佛塔中有惭愧比丘举过白佛因而诃制。

【律】不得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守护故止宿或为强力者所执或命梵难故止宿者。

【律】六十一藏财物佛塔中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藏物置佛塔中少欲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坚牢故藏著佛塔中或强者所执命梵二难者。

【律】六十二著革屣入佛塔中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著革屣入佛塔中有惭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著革屣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强者所执唤入佛塔中。

【律】六十三不得手捉革屣入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四不得著革屣绕塔行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五不得著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六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七塔下食污地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塔下坐食留食及草污地而去以过白佛因制不得坐食又作塔作房若施池井施食众僧集坐迮听塔下坐食不应污地也。

【律】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一坐食及不作余食法比丘病比丘听著脚边一处出时持弃者。

【律】六十八担尸佛塔下过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担尸从塔下过护塔神瞋乐学戒者以过白佛因诃而制。

【律】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或须此道行或为强力者所呼而去。

【律】六十九不得塔下埋死尸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不得在塔下烧死尸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一不得向塔烧死尸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二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三持死人衣床塔下过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住处神瞋行头陀者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粪扫衣比丘浣染香熏持入者。

【律】七十四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五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六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七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式叉迦罗尼。

【注】如上有三事不犯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道由中过若为强力者所持去并无犯。

【律】七十八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九不得向佛塔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不得在佛塔四边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一不得在佛塔下涕唾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二不得向佛塔涕唾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三涕唾佛塔边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佛塔四边涕唾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佛塔四边涕唾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鸟衔或为风吹去者。

【律】八十四向塔舒脚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向塔舒脚坐乐学戒者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向塔舒脚坐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中间有隔或为强力所持者。

【律】八十五安佛下房戒。

【注】佛在拘罗国六群安佛在下房在上房住行头陀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安佛像在下房在上房住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持佛像在下房在上房住或命梵二难者。

【律】八十六人坐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七人卧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八人在座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九人在高座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人在前行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一人在高经行处在下经行处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二人在道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三携手道行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携手在道或遮他男女居士讥言无有正法如王大臣豪贵长者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不得携手在道行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比丘患眼暗须扶接者。

【律】九十四上树过人戒。

【注】佛在舍卫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于树上大小便神瞋伺便欲断命根比丘以过白佛因制不得树上安居及绕树大小便若先有大小便处听。

【律】不得上树过人除时因缘式叉迦罗尼(不犯者或有病或命梵难上过人者)

【律】九十五担杖络囊戒。

【注】佛在舍卫䟦难陀络囊中盛钵贯杖头肩上担居士谓是官人皆下道避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著肩上而行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病或为强力者所逼若被缚若命梵二难者。

【疏】九十五戒杖络囊中开羯磨方得持也此谓恒杖非是时须如打露驱毒可亦加法。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三(终)

【疏】余以轻生簉筵正法昔在童稚即有信心无缘携接致及过学年十有五方得寻师十六诵经十七剃落大业余历蒙受具戒于时佛法梗塞寺门常闲致于律教无处师寻但在守文持犯不识大唐御世时遭俭约乍欲投听志不自由武德四年方得预听才得一徧便欲坐禅和尚教曰戒净定明慧方有据始听未闲持犯焉识汝且专听吾自为汝知僧役务又往听律十徧心乐禅思不忘昼夜闻持犯处多贯心怀至于文句并不寻究又欲坐禅和尚又曰更听十徧可遂汝心又往律筵依位伏业时首律师亲命覆读自顾愚暗文句缺然至于义理依语谨诵未是心证何容覆讲遂不敢受听二十徧时经六载贞观初年周游讲肆寻逐名师若山若世遂以所解造钞三卷未及覆治人遂抄写贞观四年远观化表北游并晋东达魏土有厉律师当时峰岫远依寻读始得一月遂即物故抚心之痛何可言之乃返沁部山中为择律师又出钞三卷乃以前本更加润色筋脉相通又出删补羯磨一卷疏两卷含注戒本一卷疏三卷于时母氏尚存屡遣追唤顾怀不乃返隰列同法相亲追随极众乃至三十达于河濵一夏言说又出尼注戒本一卷遂尔分手唯留钞本余并东流巡涉稽湖达于京邑十六年内母氏云崩性不狎喧乐居山野乃因事故遂往南山至二十年方得岩隐有乐戒者乃复相寻祈广其文事不获又出羯磨并疏四卷永徽初年又请戒本及注解疏情不能又出戒本含注并疏四卷值患停废心志辽落昏忘非一为求不至永徽二年九月十九日方为疏讫粗得开其大务决事行用颇有准承余今暮年旦夕为命故以历之亦绝笔有据耳。

No. 714-F 分会含注戒本疏记䟦

曾听天皷自然鸣。又闻钟皷俟桴方鸣矣。毗尼为言亦复如是乎。性则无问而自说。遮则待机说之。是并正遍知者所以令然也。于兹有岁星宿戊午。孟冬之一日。有客调律吕。敲予蓬门来者。启扉窥之。则断金臭兰之徒也。问讯竟。客叉手改端云。自佛法东渐。南山之正流溢于四海。律教隆盛。持犯开遮灿然维新矣。凡普天之下。释门之缁素。孰敢不祇奉乎。且终南之遗书。其大者三。所谓钞及二疏也。于中戒业二疏本末异卷。后进之英达踟踌照校矣。于粤有律师字禅龙。固执一字权。普泛四等航。其慎独也。效乎艸系焉。其爱物也。比于鹅珠焉。将济学徒费劳。甞会羯磨疏记。以流行天下云云。予窃谓客云。汝与彼龙公分会之场耶。客云尔也。复问律师何为不会注羯磨耶。客云未审何意。予谓希冀本文俱会即可乎。将不可耶。客云如我惟忖。芝祖科文正科疏文。不系本文焉。其为此耶。余云此何伤斯在。且举其例。如天台法华会本。依文句科以会经本。随荆溪科以分文句。今亦举一千从。依疏牒文以会注及戒。随记科释。分会疏文。且钞是宗钞。岂会戒本乎。疏是注疏。宜牒会本文。不可一准耳。客云唯尔。一言以著书诸绅矣。客退暂时云。今注戒疏记阙之会入。须作此之分会注戒俱赋矣。余云。原夫戒体玄微。德用难思。不曰高乎。越彼之太虗。不曰深乎。方之于沧溟。恢恢焉。晃晃焉。逈出言象之外也。今也将提短绠而临于深井。挑小管而窥于广天。吾恐不知量招罪于大方。与厥贻讥乎后世。孰若其屏德无声无臭。且夫小慧者德之贼也。名是实之宾。苟求虗誉。遂劳同志。言不得其门而臻彼奥。则无有是处。徒弄文章。终失醇粹。请勿受言矣。客愤然进席。悱然抵掌云。钞记既会。业疏亦成。第所残阙个书耳。汝今当仁岂让他。起予鞭吾。恰急于魏帝之贵幼弟也。如予斗筲之器。虽不以足贵。而扬桴击皷。虽欲不鸣。其岂可得遂乃谩诺矣。退而倩想。自小学薙染志学入律以来。长被佛祖旷恩。夙浴三学法水。实知罔极矣。焉敢不谢之乎。是亦非宿因所令然耶。况复戒则定慧之本原。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戒足不全。若为发趣。欲全戒足。则岂舍之。大哉戒德。方行资始。百论盲跛之譬。牟子之说行之解如之何乎。苟守一隅而固辞。则早晚使挑慧矩苍生照正行之路。因而利其器。从事于斯矣。而戒本注疏文段钩鏁。不唯一重。殆病符合。而赖绎文逐节排布。疏记循科分会纶次。今将法彼曲成从天地易简五部俱会。一览使普矣。兹稔功成。更以异本校讐。犹恐爽灵鉴多矣。恭候后喆之琢磨。非敢功于比先辈。才酬佛恩。少答祖德矣。冀称性微勋。弥编法界。佛日增辉。法寿无穷矣云尔。

赞阳日内山阴沙门释种莲合即静阁毫于灵芝寺遍照光院方丈于旹宽保二年星舍壬戌盂冬谷旦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