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就有十二戒具二持犯何者是邪例有七阶初有羯磨故得说罪教尼二受功德衣故得背请别食三有嘱法故得非时前后入他家四作余食故无足食劝足五作口法故七日尽形无残宿不受上列五阶十罪也十一净施问主著十二僧事与欲起。
【注】佛在释翅瘦释子象力善能谈论与外道论议不如时便反前语若僧中问复违反语梵志讥无正法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因论善法便行妄诳以为因起况余杂事而得成信五分亦云我实知非耻堕负处是何言也佛制戒者为止我倒今反助我重加妄习何由脱免。
【注】若说不了吉罗尼同犯三众吉罗不犯者不见言不见乃至知言知等八种若意有见想便说者不犯。
【疏】四波逸提下结罪相中说不了吉者自说不了前人妄解皆轻也下开通中初列八种反上成持若意见下反上六缘所得也余相如钞。
【注】佛在舍卫六群于断事人前种类骂彼忘失前后惭愧不语比丘以过白佛便引牯牛以譬畜生得毁不堪进力等便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缘后引牯牛为譬下类上也论云畜生古时皆能语者以世劫初先有人天未有三恶并从人天中来宿习故语今多从三恶趣来所不语。
【疏】六缘成犯一是比丘二说鄙事三屏两传四作离间意五言了六闻知。
【注】佛在舍卫六群传他彼此语令众鬪诤不能除灭比丘以过白佛便引野干鬪乱二兽况复于人便诃责已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约人为缘二引畜形上可解。
【注】佛在舍卫阿那律行寄婬女舍宿女裸身来娆尊者升空彼惭愧忏悔说法得道比丘举过佛便诃制此戒也。
【疏】就戒缘中升空悔罪者明无学人与女同宿尚有陵染何况凡夫十诵云佛告那律汝虽罗汉应离女宿如熟饮食人之所贪女人欲男亦复尔也。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共长者讲堂宿时乱心睡形露为彼调弄白佛因制佛在拘睒弥便开二三宿重结此戒也。
【疏】就戒缘中初同俗宿过起令制后在拘睒弥国因罗睺遂开三宿十诵告诸比丘沙弥可怜既无父母汝若不愍何由得活若遇苦恼亲里亦瞋云但能畜不能守护为二利故得与同宿一为沙弥二为白衣来僧坊故。
【注】佛在罗阅城有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在下行坐六群比丘以所犯事向白衣说之有过者及余比丘皆惭比丘举过佛故诃制。
【疏】就戒缘中以二篇相向俗说故同类皆惭故僧祇中俗人讥偈出家已经久宜应修梵行童子戏不止如何受人施。
【律】若比丘知他(不知者开)有麤恶罪(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也)向未受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注】除麤罪以余罪说者自说麤罪余人罪一切吉罗不犯者若不知若众曾差若非麤想若白衣先已闻者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犯三向未具四除僧法五结罪。
【律】若比丘与女人(如上)说法过五(色受想行识无我也)六语(眼耳鼻舌身意无常也)除有智男子(解麤恶不麤恶事也)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若向非人畜生说过亦尔不犯者若五六语有智男前过说若无有智男前问应答广说若授优婆夷五戒乃说五戒法与受八关斋说八关斋法八圣道十不善法女人问义不解广说并得。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女除异趣三过语四有智男子五结罪。
【疏】就注解女人如上即同宿中女未命终者不同婬触女也戒本释女中注文但云如上恐人滥用故须简别以婬触二戒觉睡死坏并通犯故。
【疏】所言说法者俱非世中一夜乐说也谓所说法除倒去执所以解中五阴无我六根无常也若泛论世论虽多无罪故僧祇中说五语己愿速尽苦者提愿安乐住无罪据此可类知也。
【注】佛在旷野城集僧告言有一比丘修治屋舍而自斫树非沙门法诃责制戒。
【律】若比丘坏(若斫截堕落并名为坏也)鬼神(非人是也)村。
【注】一切草木是鬼畜所依村有五种根种枝种节种覆罗种子子种。
【律】波逸提。
【注】若生生想自断教他断自炒煑若教人并堕生疑者吉罗草木七种色自坏教他坏者堕生疑及想吉罗若钉杙著生草树上若以火等并堕若断多分生草木者堕断半干生者及不言知是看是一切吉罗不犯者若言看是知是若断干枯草木若于生草木上曳材曳竹正篱障拨堑石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杖遮开若以瓦石拄之而断伤草木若除经行地土若扫经行地若以杖筑地而误拨生草断者无犯。
【疏】戒本五句初人二坏三鬼神四村境五结犯。
【疏】注解第三非人者缘斫神树即为戒本。
【律】若比丘嫌(谓面见不闻处言有爱恚怖痴也)骂(背面耳闻于不见处而设骂也)波逸提。
【注】若不受上座教嫌骂吉罗不犯者实有事恐后悔恨语令如法发露便言有爱等若戏错说者并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犯人二嫌三骂四犯余文相引钞并可解。
【律】若比丘取僧(众僧物为僧属僧三种也)绳床(有五种旋脚直脚曲脚入梐无脚)木床(亦如上说)若卧具(或用坐或用卧)坐褥(拟常用坐)露地敷若教人敷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波逸提。
【注】彼以僧物付知事云我今付授汝守护看若都无人当举屏处若无屏处必知无坏当持麤者覆好者上若即时还便应随雨中疾及时还者应往也彼次第作如是方便应去若不作者初出门堕若方便还悔一切吉罗若二人同坐下座应収不者犯二罪上座犯一堕若俱不收二俱堕余床踞床机等不收及卧具表里一切吉罗若露敷僧物而入房思惟吉罗不犯者僧物露敷去时语旧住人摩摩帝经营人令知如上方便一切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僧物三露地四舍去下结犯。
【疏】解僧物中三种如上回僧物中但取已舍与僧者余但犯轻。
【注】佛在舍卫客比丘在边房敷卧具宿不语便去卧具烂坏虫啮色变见过白佛因制此戒。
【律】若比丘僧房中敷僧卧具(谓绳床木床卧褥坐具枕地敷下至卧毡)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
【注】彼应语旧住比丘言与我牢举若无人不畏失当移床离壁高榰床脚持枕褥卧具置里以余麤者重复若恐坏败取卧具等置衣架上竖床而去若不如是出界堕罪欲去还悔吉罗若即还二宿在界外第二宿明相未出不自往不遣使掌护者犯堕。
【律】波逸提。
【注】不犯中如上方便已在界外水陆道断命梵等缘者开。
【疏】戒本四句同上辨相文易明也。
【律】若比丘知(不知者开)先比丘住处后来强于中间(若头边若脚边若两脇边)敷卧具(草敷叶敷下至地敷卧毡)止宿念言彼若嫌迮者自当避我去作如是因缘非余非威仪波逸提。
【注】谓随转侧脇著床结堕不犯者先不知若语已住先与开间若间宽广不相妨阂若亲旧人教言但敷我自语主若倒地若病转侧堕上若力势所持若被系闭命梵二难并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三后来强敷四念言下作恼意五结罪。
【注】佛在拘睒毗阐陀起屋虫水和泥教人和长者见嫌无有正法害众生命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水有虫若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
【注】若以草土掷虫水中若虫酪浆清酪浆若酢以浇泥草一切皆堕教人亦同。
【律】披逸提。
【注】不犯者不知有虫作无虫想若虫大以手动水令虫去若漉水洒地若教人漉者一切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知三有虫所损境四若浇泥下明犯。
【疏】就辨相中具二或以草土就虫水和或以虫水浇于草土纵有池流大水虽不作泥而以草土掷中随以虫鱼皆犯堕罪此不就损命中制是深防制若彼命断自依畜戒正得一堕余文相可知。
【注】佛在拘睒毗阐陀起房重复不止屋便摧破居士嫌言檀越虽与受者应知足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作大房舍(多用财物)户扉牕牖及余庄饰具(刻镂彩书)指授覆苫(有二种纵覆横覆也)齐二三节若过者。
【注】彼比丘指授三节未竟当至不见闻处若不至不见闻处三节竟堕。
【律】波逸提。
【注】若互舍见闻处吉罗不犯者如上指授离远者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房舍已下作之方法三指授下开成持相四若过下违教结罪。
【律】若比丘僧(一说戒一羯磨)不差(不于僧中白二羯磨)教授(八不可违法律具出文)比丘尼者波逸提。
【注】若于说戒时座上问答已若僧差若随尼请彼比丘克时到尼亦克时迎若违俱犯吉罗若闻来者当出半由旬迎供给所须不者吉罗若僧不差非教授日与说八不违法吉罗若不差与说法者堕若僧病不和合众不满应遣人礼拜问讯尼众病等亦遣礼拜问讯若不吉罗比丘尼等二众吉罗不犯者比丘尼众如上方便已而为水陆道断诸难不容礼拜问讯者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僧三不差四教授五结罪。
【疏】就解第四八敬之文指于律本恐好事者未见前后故略为三门初制意列相二敬之次第三得罪轻重。
【律】若比丘为僧差(一教授一羯磨)教授(众僧中差白二羯磨)比丘尼乃至日暮者。
【注】彼为僧差教授尼日未暮当还除教授若受经若诵经若问若以余事乃至日暮除尼若为妇女余人受经等至暮一切突吉罗也。
【律】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教授尼至日未暮便休除妇女已为余人若船济处说法尼自听者若与估客夜说法若尼寺中若因人请值说便听者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僧差三教四乃至日暮下结罪。
【注】佛在舍卫乞食比丘威仪具足尼见生善而数请比丘不受后僧分衣便以衣与尼尼輙受之彼嫌责尼数数向人说比丘以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尼与僧衣推而不受后僧试与望同僧心尼輙受之大乖本望故科为罪多事多患其相若此。
【律】若比丘与非亲里(如上解)比丘尼衣(十种如上)除贸易(以衣易衣易非衣易针易刀若缕线下至药草一斤)波逸提。
【注】比丘尼等吉罗不犯者与亲里尼衣共相贸易若与塔与佛与僧无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非亲三尼四衣物等文中不明尺寸而于过咎大小俱提五除贸易六结罪。
【注】佛在舍卫六群比丘与六群尼人间游行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便诃制。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期(言共至某村城国士)同一道行(村间有分齐行处是)从一村乃至一村。
【注】随分齐众多界一一堕非村若空处行乃至十里堕若减一村减十里多村间同一界行及方便共期一切突吉罗。
【律】除异时波逸提异时者与估客行若疑(疑有贼劫盗)畏怖(怖有贼劫盗)是谓异时。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处若往彼得安稳若力势所持命梵等难者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与尼期三同道行四除异时五结罪辨相重释可知。
【注】佛在舍卫六群比丘与六群尼同乘船上水下水居士共嫌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若入船里堕余方便吉罗)除直渡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不期若直渡彼岸若入船船师失济上水下水若往彼岸不得安稳或为力势所持命梵难缘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与尼期三同船四结犯。
【注】佛在舍卫时拘萨罗国有无住村居士作住处常供一食六群数受居士言我本周给一宿住者比丘举过白佛因而制戒。
【律】若比丘施一处食(在中一宿也食者乃至时食)无病(病者离彼村增剧者)比丘应一食若过受者。
【注】咽咽结堕除食已受余[打-丁+亲]身衣灯油尽突吉罗。
【律】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一宿受病过受食若居士请住我为沙门释子故设此食若檀越次第请食若儿女妹妇次第请或今日受此人食明日受彼人食若道断等难者。
【疏】戒本三句初施一食处有比丘者是人也二无病缘应受此是犯人三过受结犯。
【律】若比丘展转(谓是请也有二种若僧次请别请)食(饭[麸-夫+少]干饭等)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不能一坐食好食令足)施衣时。
【注】自恣竟无迦𫄨那衣一月有衣五月若复有余施食及衣也。
【律】是谓时。
【注】若不舍前请受后请咽咽堕若不舍后请受前请咽咽吉罗不犯者病时施衣时若一日之中有多请自受一请余者当施与人言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若与非食或不足或无请食者或食已更得食或一处有前食后食皆开。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展转三食四开缘五结罪六重解。
【疏】就解展转但言请也既列二请俱有背罪若受请已自食浓粥自食己食或食僧食彼生恼微不犯背罪先许后违但犯吉罗故五分云若食常食食别房食无犯。
【律】若比丘别众(若四人若过四人也)食(饭[麸-夫+少]干饭等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下至脚跟劈也)作衣时。
【注】自恣竟无迦𫄨那衣一月有衣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
【律】施衣时(同前戒也)道行时(下至半由旬内有来有去)乘船时(下至半由旬内乘船上下者)大众集时。
【注】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五人十人乃至百人长一人为患也。
【律】沙门施衣时。
【注】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及从外道出家者是。
【律】此是时。
【注】若无别众食缘当起白言我于此别众食中无因缘欲求出若余人无缘亦听使出若二人三人随意食四人若过应分作二部更互入食若有别众因缘欲入寻起白言我有别众食因缘欲求入佛言当随上座次入有缘不说吉随别众食咽咽结堕尼同犯不犯者如上具列开缘若二人三人更互食若说有因缘去者开。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别众三食体四开缘五结罪六逐缘重解。
【律】若比丘至白衣家(有男有女)请比丘与饼[麸-夫+少]饭若比丘须者当二三钵受还至僧伽蓝中应分与余比丘食。
【注】若不持食还者告诸比丘某家有归妇食有贾客道路粮若食者食已应出持还者齐二三钵若持一钵二钵来者一一示告语乃至己持三钵来慎勿持还。
【律】若比丘无病(谓不能一处坐食好食竟)过两三钵受持还僧伽蓝中(出彼门犯堕方便悔者吉罗)不分与余比丘食者(而独食者吉罗)波逸提。
【注】若不问归妇贾客路食若不语余比丘吉罗不犯者两三钵受若病过受问己共分使知村处若自送僧寺中得受若送尼寺中得受无犯。
【疏】戒本分二立法四句一能受比丘二与饭[麸-夫+少]三取分齐四制共食之戒本五句一犯人二无病三取过三四独自食五结罪。
【注】佛在舍卫说一食法五种食中令饱足后犹憔悴佛言听瞻病者又食病人残食又开作余食法有贪餮者不知食法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作余食法来明佛开诸比丘食缘二贪餮下明起过也不知食法者随不知足不足正不正具几成余不成等也。
【注】佛在舍卫兄弟同作比丘其一贪餮嗜食不知足食不足食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彼以过责此心怀恚见彼食已便强劝食又以过责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弟贪起过兄以过责而怀恚强劝反更责兄是知从谏如流不可得也即以为法不可妄言。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他比丘足食已(食有五种如上)若受请(亦有五种如上)不作余食法殷勤请与食长老取是食以是因缘非余。
【注】若先不知不足食想若与令弃若与令举若遣令与人若未作法令作若病人残食若己作法食不令他化。
【律】欲使他犯。
【注】若彼受食之咽咽二俱堕若与食彼弃之或受而举置若受与余人若彼受己作法食若病人食欲令他犯持病人残食与若作余食法己与欲令他犯如上缘一切与者吉罗。
【律】波逸提(尼等四众突吉罗)。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若他二种足食已三不作余食法下明劝结罪。
【注】佛在罗阅祇迦罗坐禅乞食疲苦食先得者比丘于小大食上不见觅之具说所由比丘白佛佛便诃言汝虽少欲后来众生相法而行因即制戒。
【疏】就缘起中此戒不受以坐禅人为缘起者约情为论轻戒而重观门故佛言后来众生相法而行非法而行何可妄也。
【注】佛在舍卫䟦难陀以商贾为檀越便语云欲得杂食彼商主问何患思此报言无患但意欲耳商贾讥嫌比丘以过白佛便诃制戒。
【律】若比丘得好美食乳酪鱼肉若比丘如此美食无病(病者乃至一坐间不堪食竟)自为身索者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病人自乞为病人乞得而食之或己为他他为己若不乞而得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出四种美食加比丘者律本互现二若比丘结犯人也三如此下明无病缘四结罪。
【律】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明相出至食时)后食(从食时至日中)诣余家(有男女所居也)不嘱授余比丘。
【注】若独一房中嘱授比近住者同一界共住也。
【律】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如上)作衣时(亦如上)施衣时。
【注】自恣后无衣一月有衣五月除此已余时劝化作食并衣施者是也。
【律】是谓时。
【注】彼先受请已前后食不嘱授入门犯堕余方便吉罗不犯者如上开缘嘱授比丘若无比丘不嘱授至库藏处聚落边房若至尼寺至嘱家若众多家敷坐具请比丘若难缘者开。
【疏】戒本六句一是比丘以前受请二食前后三不嘱授四除余时五结罪六余时下逐开重显。
【疏】就解食中分前后相依如时经正在时中故是食时。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本俗友妇斋优婆私各端正俱系意后至其家彼妇严身夫主极爱比丘食已坐住其夫便瞋舍去比丘以事白佛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在食(男以女为食女以男为食)家(如上)中有宝(砗磲码碯真珠琥珀金银)强安坐者(当舒手得及户应坐)波逸提。
【注】若盲聋互有吉罗不犯者若食家有宝舒手及户处坐若有二比丘为伴有识别人或客人在一处若不盲聋或从前过不住病发倒地力势所持或被系命梵难故不犯也。
【疏】戒本三句。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以念前戒应手及户处坐即在户扉后与斋优婆私坐共语比丘闻语讥嫌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并如前戒)在屏处(若树墙壁篱棚若衣及余物障也)坐者波逸提。
【注】若在食家舒手及户令乞食比丘见余辨相开缘同前戒。
【疏】诸相中解如前戒。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与斋优婆私露地共坐乞食比丘见嫌之具向诸比丘说以过白佛因而制戒。
【律】若比丘独(一女人一比丘)与女人(人女有智命根不断)露地坐(谓在见闻屏处)波逸提(辨相开缘并如前戒)。
【疏】戒本句自分取。
【律】若比丘语余比丘如是语大德共至聚落(有四种村如上也)当与汝食(是时食)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语言汝去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以此因缘。
【注】若方便舍见处至闻处吉罗互作亦尔见闻俱离方犯堕罪也。
【律】非余方便遣他去者波逸提。
【注】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自送食与若破戒等若命梵难方便遣不以嫌恨故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许与食三将入村为辨食四彼比丘下方便驱出五结罪。
【律】若比丘四月(夏四月也)与药(缘者药请)无病比丘(病者医所教服药也)应受若过受。
【注】若夜药有分齐夏四月应受若夜无分齐随施时应受不论药分齐也。
【律】除常请(其人作是言我常与药也)更请(断已后复更请与之)分请(持药至僧伽蓝中分与之)尽形寿请(我当尽形与药)波逸提(不犯如前开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四月文列夏中僧祇随三时中或一月半月有过皆犯三与药明其所请四若过下辨违相也五明开缘六结罪。
【律】若比丘往观军阵(若戏若鬪也军者乃至一马一车一步也)除时因缘(若须有白若有请唤)波逸提。
【注】若不避者吉罗从下至高道至非道不见吉罗方便不见亦尔若见犯堕不犯者若有事往若被请去势力将去若先前行军在后至便下道避若水陆道断恶兽贼难水大涨若为力势所系缚或命梵等难不下道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观军注中真戏俱犯三除缘如后四结罪文相可解不看即是纵下道避偷见亦犯。
【注】佛在舍卫六群有缘至军中宿居士言我等为爱欲故有此耳沙门复此何为比丘举过白佛因而制戒。
【律】若比丘有因缘听至军中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注】不犯者得二宿至第三宿明相未出离闻见处若水陆道断命梵等难不离无犯。
【疏】多论若不开者便诽谤云比丘有求不唤自来无所求时虽唤不来若往说法令悟道果故开往也。
【注】佛在支陀国娑伽陀为佛侍者诣编发梵志龙室宿于夜降龙明且以示拘睒弥王后游其国值与黑酒醉卧路中佛说十过已制戒。
【疏】就缘起中以罗汉为缘起者如此圣人降龙威德尚为酒毒招讥损道况余凡学焉可妄霑故制不以草滴口中何论椀盏也。
【注】佛在舍卫十七群在阿耆罗婆提河中嬉戏浇𪷽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楼上见王言看汝所事者夫人言是始出家或痴无知也即以石蜜奉佛便诃责制戒。
【疏】戒缘中如余三律云十七群并得无学水中戏笑生世讥过何论下凡故举上圣以约凡下也。
【注】佛在波罗犁毗国那迦波罗侍佛左右诸佛常法若经行时供养人在经行道头立彼初中后夜白佛令还便反披拘执怖佛明旦集僧因制此戒。
【疏】戒缘怖佛者欲明轻怖极圣尚遭况余下例义须灭迹又显佛无怖心怖在能怖约同人相无论怖与不怖皆结重提。
制意中初叙开意抟食亦名段食由食此食脂腻外流积聚尘垢故成不净澡沐者并洗濯之异言如俗字书濯头曰沐今取通意不局身首清身去患故能增道外无垢染故能生善但下二明制意数洗有二过一翫著色相即乐世也二无心厌背即违道也。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相谓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语言即出露地拾诸柴草然火向之株内毒蛇火气逼出遂惊掷火烧佛讲堂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缘起中由不得随意语故出外聚向遂烧讲堂轻致重害不可不慎故世中所坏多为火损不尔久存世界亦尔火为凡贪不可触也此是观行如何著之。
【律】若比丘无病(病若者须火便身是)自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除时同缘波逸提。
【注】彼于露地若草木枝叶纻麻刍摩若牛屎糠粪[麸-夫+弋]中一切然者波逸提若火置草木乃至[麸-夫+弋]中亦堕若被烧半焦掷著火中及然炭者突吉罗若不语前人知是看是亦吉罗不犯者语言知是看是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时因缘看病人煑糜粥羮饭若在厨屋中浴室中熏钵煑染然灯烧香一切无犯。
【疏】戒本辨相极分明大可解耳。
【律】若比丘藏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注】不犯者若知彼物相体而举若在露地风雨漂渍举之若物主慢藏衣物狼籍为诫敕故藏之若借他衣而彼不收𫌇恐失故举之或以此衣钵诸物故有命梵等难故藏一切无犯也。
【疏】戒本三句二出所藏物言下至戏笑上至生怖失意三结罪余如钞中所引。
【注】佛在舍卫六群真施亲厚比丘衣已后不语主取著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语主还取著波逸提。
【注】不犯者真实施语主取展转施者随意取之。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施与五众三取用四结罪。
【律】若比丘得新衣(若体是新衣若初从人得者)应作三种坏色一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
【注】律注云此言净者若染作色言净若已成色净衣应以余物异色趣揲一处作标识故言净自下若衣非衣是不用物尽应点标帜净畜言重者氍氀毾㲪谓是衣中之重者。
【律】若比丘不以三种坏色若青若黑若木兰著余新衣者波逸提。
【注】彼不作三种色便著者堕若重轻衣不作点净而著者吉罗若非衣钵囊革屣囊针线囊禅带腰带帽韈摄热巾褁革屣巾不作净畜者吉罗若以未染衣寄白衣家吉罗不犯者得白衣染作三种色余轻重乃至巾作净畜也。
【疏】戒本分二先立法三句一比丘二得新衣三须三坏色成沙门相正戒本三句一犯人二不以三色坏三结罪。
【注】佛在舍卫六群取杂虫水而饮用居士讥嫌比丘举过白佛诃而制戒。
【律】若比丘知(不如有虫不犯)水。
【注】除水已杂虫浆苦酒清酪浆渍麦汁饮用同犯之。
【律】有虫饮用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先不知若无虫想若虫麤触水使去若漉水饮用者无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三水有虫四饮用五结罪余诸相状可捡钞中。
【注】佛在舍卫䟦难陀与比丘亲友数犯向说不语人知后䟦难陀共鬪便言犯罪不忍便说比丘举过白佛便诃而制。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无犯)他比丘犯麤罪(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覆藏者。
【注】若知他犯麤罪小食知食后说食后知至初夜说初夜知至中夜说一切吉罗若中夜知至后夜欲说而未说明相出波逸提除麤罪覆余罪自覆罪除比丘尼覆余人罪者一切吉罗。
【律】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先不知不麤罪想若向人说无人向说若发心向说明相已出若命梵二难者无犯。
【疏】戒本三句可知下辨相历然不分自别。
【注】佛在罗阅城有十七群童子大者年十七小者十一以信出家比丘即度受大戒不堪一食夜啼佛觉问知夜过集僧便立法制戒。
【律】年满二十应受大戒。
【注】佛言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寒热饥渴风雨蚊䗈毒虫及以恶言若身苦痛不能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以一食若满二十堪忍如上众苦事。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不犯也)年不满二十受大戒者此人不得戒彼比丘可诃痴故波逸提。
【注】其受戒人知年不满和尚及僧亦知然众中问汝年满不报言或满或不满若疑若不知或默然或僧不问是中四种若知若疑和尚波逸提众僧突吉罗若谓不知俱不犯若受三羯磨竟和尚犯堕若中间若白未竟若为作方便若剃发若集僧和尚一切吉罗众僧亦尔比丘尼波逸提不犯者先不知信受人语若傍人证若信父母语若受戒已疑者佛言当数胎中年月数闰月若数一切十四日说戒以为年数满者开。
【疏】戒本分二初立法二正本三句一人二知三年不满下与受结提。
【疏】初中年减二十不堪忍苦缘如文具列。
【疏】次计通以十四日布萨为岁一年无闰半月小大准得有十八大布萨减得十八日通计十九年四月得三百四十八日用二十八日为月则三百三十六日为一年余十二日在帖频大闰中残十七日则成一月一日通前数之则为二十年五月一日。
【注】佛在舍卫六群鬬诤如法灭已后更发起比丘举过白佛故制此戒。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如法灭者不犯)诤事(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也)如法忏悔已(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后更发起者波逸提。
【注】说不了了突吉罗除此诤若余鬬骂发者若发已诤除二众若余人诤而发起者一切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先不知若观作不观想若事实尔语言不善观等若戏若错说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是四诤简余鬬诤不能陷僧三如法灭四发起结。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不结要者并不犯)贼伴(若作贼还若方欲去)结要共同道行(结要者共要至城若至村道者村间处处道)乃至一村间波逸提。
【注】若行至村间处处道行至一道犯无村空旷无界处共行十里者犯若共行村间半道若减十里若村内若方便共要若不去一切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逐行安稳有所至若命梵力势并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是贼三共要四同道五结罪辨相具解可知。
【注】佛在舍卫梨咤恶见生僧谏不舍佛令白四举之六群供给所须共同羯磨比丘举过佛因诃责故制此戒。
【律】若比丘知(若初不知后不犯也)如是语人(作如是言我闻世尊说法行婬欲者非障道法故)未作法(若被举未为解)如是邪见(作如是见知世尊所说法非障道法)而不舍(众僧诃谏而不舍恶见)供给所须。
【注】有二种若法若财法者教修习增上戒意智学问诵经财者供给衣服饮食床褥医药。
【律】共同羯磨(同说戒等)止宿。
【注】屋有四壁一切覆障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障不一切覆或不尽覆不尽障。
【律】言语者。
【注】若比丘先入屋彼人后入若彼人先来若俱入随脇著地一一堕。
【律】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若不知若屋一切覆无四障或半障或少障或一切障无覆半覆少覆或半覆障少覆障露地若病被系者命梵难无犯。
【疏】戒本十句一人二知三如法语人四未作法五如是邪见六不舍七供给八同法九止宿十结罪。
【注】佛在舍卫䟦难陀二沙弥共行不净自谓从佛闻法行婬欲非障道比丘举过佛令白四设谏不舍灭摈六群诱将畜养比丘举过佛诃因制戒。
【律】若比丘知沙弥作如是语我从佛闻如是法若行婬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如是言汝莫诽谤世尊诽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沙弥世尊无数方便说婬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至再三谏令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而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应语此沙弥言汝自今已去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随逐余比丘如诸沙弥得与比丘二三宿汝今无是事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若比丘知(不知者不犯也)如是众中被摈沙弥(摈者僧作灭摈白四羯磨)而诱将畜养(若自畜若与人畜诱者若自若教他)共止宿者(如上解也)波逸提(尼同犯开缘并如上)。
【疏】戒本六句一随摈比丘二知三沙弥谏举事四若比丘下明诱将畜养五共宿六结罪。
【疏】就第三中分二初明僧屏谏法六句二彼比丘语下明摈出法。
【注】佛在拘睒毗比丘如法谏阐陀时作是言我今不学此戒当问余智慧持律者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律】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是语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若说而不了了吉罗比丘尼同僧犯)若为学故应当难问。
【律】不犯者彼谏者痴不解语言汝还问和尚阇梨学问诵经若其事实尔者不犯。
【疏】戒本三句一拒人二前人劝三如是语下明不受语相反欲难诘违故结罪。
【疏】十诵云五种人不应为说毗尼或试问无疑问不为悔所犯故问不受语而问或诘问并不须答。
【律】若比丘说戒时(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戒时若诵时故)作是语大德何用说此杂碎戒为。
【注】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欲诵者当四事十三事余者不须诵何以故。
【律】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诃戒故波逸提。
【注】若不了了吉罗毁呰毗尼者波逸提毁呰阿毗昙及余契经者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语言先诵阿毗昙然后诵律余契经亦尔若有病者须差已诵律当勤求方便于佛法中成四沙门果后当诵律不欲灭法若错说者并开。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明说戒时三作是语下明结罪相。
【注】佛在舍卫六群中一人当说戒时自知罪障恐发举故先诣清净比丘所言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比丘举过佛制此戒。
【律】若比丘说戒时(若自说若他说若诵戒时)作如是语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重与波逸提若不与者突吉罗)语言长老汝无利不善得汝说戒时不用心念(用意思惟)不一心两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若未曾闻广说今始闻若戏笑若错说者开。
【疏】戒本六句。
【疏】一人。
【疏】二他说戒时律中自他说诵时若据自说无不摄耳正有妄语实久知之而言始知。
【律】若比丘共同羯磨已后如是言诸比丘随亲友(同和尚阇棃坐起言语亲厚者是也)以众僧物(僧物如上物者衣钵针筒尼师坛下至饮水器)与者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尼同犯不犯者其事实尔随亲友以僧物与若戏笑若错说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同法三后谤四以僧物下明相五结罪。
【注】佛在舍卫多比丘集论法毗尼六群相谓看诸比丘似为我等作羯磨从座起去比丘唤住而故去以事白佛便诃而制戒。
【律】若比丘众僧(一说戒一羯磨)断事未竟(有十八破僧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不与欲(若营僧事塔寺事瞻视病人者听与欲)而起去波逸提。
【注】若断事未竟动足出户外者犯堕一足在户内方便欲去而不去吉罗尼波逸提不犯者若与欲若口噤若非法羯磨若为僧塔寺和尚阇棃同学作损减不与欲而去者得。
【疏】此唯断四诤事不与欲者提余者吉罗如戒本钞说。
【注】佛在舍卫六群听诸比丘鬪已而向彼说令僧诤事不能除灭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若比丘余比丘共𩰖诤已(𩰖诤有四言覔犯事也)听此语向彼说者。
【注】听者屏听他语若听彼语从道至非道从高至下若反上句往而闻者。
【律】波逸提。
【注】若不闻吉罗若方便欲去共期一切吉罗若二人在暗地共语隐处共语在前行共语若不弹指謦咳惊者一切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若作无利非法羯磨欲知故听。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先共诤已三听此语下结罪。
【注】佛在舍卫六群一人瞋恚打十七群一人被打大唤比房闻之具说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瞋恚故不喜打比丘者(若以手石杖等打也)波逸提。
【注】除杖手石若以户钥曲钩拂柄香驴柄挃者一切吉罗尼同犯不犯者有病须椎打若食咽须椎脊若共语不闻而触令闻若睡时以身委他上若来往经行时共相触若扫地时杖头误触者开。
【注】佛在舍卫外道在道行因止息忘千两金而去比丘见之为持去以金还之便言金少王断罚谪夺金入官比丘举过白佛便诃制此戒。
【律】若比丘宝。
【注】金银真珠琥珀砗磲码碯琉璃贝玉生像金银也。
【律】及宝庄饰(铜铁铅锡白蜡以诸宝庄饰也)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
【注】时毗舍佉母脱宝衣佛所听法存法忘衣比丘白佛听为不失坚牢故举之。
【律】及寄宿处。
【注】时比丘道行金师家宿成金未成金在前竟夜不眠守之白佛佛言为牢故应收举。
【律】波逸提(尼同僧犯)若在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捉宝及宝庄饰自捉教人捉当作是意若有主识者当取。
【注】若二处得宝应捉之识囊器相数知多少若有来者问相应者与之不相应者言我不见若不知囊器褁系相不看方圆新故者一切吉罗。
【律】作如是因缘非余。
【注】不犯者若僧伽蓝中寄宿处如上捉举方便若是供养塔寺庄严具为牢固收举一切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宝者三自捉教人四开不犯五结罪六逐开重解。
【注】佛在舍卫䟦难陀非时入村与居士摴蒱得胜居士悭嫉故讥嫌之比丘举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若比丘非时。
【注】时者从明相出至中时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也。
【律】入聚落(村聚有四种如上)不嘱比丘者。
【注】时有僧塔寺事瞻病事佛言当嘱比丘若独处一房当嘱授比房。
【律】波逸提。
【注】若初入村门犯堕一足入内及方便共期一切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营僧塔病事嘱授比丘若道由村过启白若唤请命梵等难缘无犯。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非时三入聚四不嘱比丘五结罪下具释要白界内若无比丘净人亦得知其去处有可寻求余如钞说。
【律】若比丘作绳床木床(五种如上)足高如来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过者波逸提。
【注】若自作教他作成过犯堕若不成若为他作一切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作足高八指若减若他施截而用之若脱脚者。
【疏】戒本三句一比丘二教诸比丘作尺量法三若过下结罪。
【注】佛在舍卫六群作兜罗贮蓐居士讥以杀生无有慈心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律】若比丘兜罗(白杨树华柳华蒲台华是也)贮绳床木床(俱有五种如上)大小蓐(为坐卧故)成者波逸提(自作教他并如上尼同犯不犯者并如上开缘所说)。
【疏】僧祇乃至挽却抖薮令尽不尽者以手霑水摩将令尽然后悔过乃至随坐一一提若道行风吹著衣含坐者越应拂去之。
【注】佛在罗阅祇有信工师为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因废业无衣食世人讥言望其得福而反得殃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刳刮成者波逸提。
【注】若自作教他作成犯如上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铁铜铅钖白镴若竹若木若苇若舍罗草用作针筒不犯若作钖杖头镖𪷽若作伞盖子及斗头镖若缠盖斗若作钩若刮污刀若如意若玦纽若匕若杓若钩衣鍸若眼药𫔇若刮舌刀摘齿物挑耳𫔇禅镇熏鼻筒如是者并不犯。
【疏】尼多住寺不喜游行作希故轻。
【律】若比丘作尼师坛(敷下坐也)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二磔手广一磔手半。
【注】时迦留陀夷身大尼师坛小对佛说之便听更增也。
【律】更增广长各半磔手若过裁竟波逸提。
【注】若广长俱过互过自作教他作成犯堕不成吉罗为他作成不成吉罗尼吉罗不犯者若减若叠他得裁也。
【疏】戒本四句。
【疏】初人。
【疏】二作尼师下教诸比丘作之限约。
【律】若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衣者波逸提是中如来衣量者长佛九磔手广六磔手是谓如来衣量。
【注】若广长应量互不应量并犯余自作教他尼作并如上不犯者从他得成衣裁割如量若叠作两重者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明人二明与佛衣等三结罪四更出佛衣定量。
【律】诸大德我已说九十波逸提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下)。
【律】诸大德是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疏】正宗第六提舍尼篇。
【疏】先略序之且作七意一解来意二置四所由三先后次第四持犯方轨五佛僧制异六约行分别七僧尼有异。
【疏】初来意者上虽威仪行成若更不修远避嫌疑离诸讥过则心怀染著不外生善故。
【注】佛在舍卫世俭谷贵饿死无限莲华色尼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三日并与比丘遂饿在道面掩泥卧俗人讥嫌比丘举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缘起遭饿乞与比丘信重之深三日失食僧祇云尼大福德日别乞食供五百僧失食倒地小病不开黄烂人贱开尼乞食。
【律】若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如上所说)比丘尼若无病(亦如上)自手取食(二种食亦如上)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注】若自手受咽咽犯比丘尼突吉罗不犯者受亲里尼食若有病若置地若使人授若僧伽蓝中与若村外与在尼寺中与如是受取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村中三非亲尼四无病五自取食六咽犯。
【注】佛在舍卫众多比丘与六群白衣家食时六群尼索羮饭越次与六群比丘言与此羮与此饭比丘与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至白衣家内(有男有女者是)食(如上说)是中有比丘尼指示与某甲羮与某甲饭是比丘应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姉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彼比丘尼言大姉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注】若不诃而食咽咽犯尼吉罗不犯者若语言大师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尼处分若不故作偏为彼此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白衣舍尼越授三比丘语言下作法诃四若无一比丘下默受不诃合众同罪。
【注】佛在释翅瘦尼拘律园城中女人持食供养贼于道路触娆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应语令知便即制戒。
【律】若比丘在阿兰若(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肘量法故也)逈远有疑恐怖处(疑有贼盗恐怖)若比丘在如是阿兰若处住先不语檀越(佛言应语诸妇女莫出道路有贼恐怖也)若僧伽蓝外不受食(若已出城应语言莫至僧伽蓝中道路有贼恐怖故)在僧伽蓝内无病(若故持食来者听病人受)自手受食(若有施主以食置地若教与人)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尼吉罗不犯者若来受教𠡠听法自食令授也)。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明兰若三先不语下在险受食四应向下结罪也。
【律】诸大德我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诸大德是众式叉迦罗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疏】正宗第七众学篇中。
【疏】五门分之一列数释名二诸部同异三自他四持犯五僧尼。
【疏】就初所以此篇不别显数者但威仪微细量等尘沙何有约数定其名目故总目之为众学篇故诸部中名数不定且约人之喜犯举百列之集在篇中为罪纲纪自余杂位随相尼律威仪法聚四万二千或八万种或周法界方便根本动念有境境必戒护护有三时前后方便无非恶作翻恶成善即是二持持须托境故云众学。
三治灭法此正对病用药前后交参世传灭诤难解止是此科今为图示皎如指掌若览此图则从来之难一朝忽易也。
现前一种通三诤该九品除下品言犯不秉羯磨但有三法余七并加羯磨皆具五法自言一种局后犯诤通治二品自余五种单对一品上云七药四诤各分九品诤如上分药九品者言诤二药觅诤四药犯诤三药则为九也。
【律】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已说四波罗夷法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已说二不定法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说九十波逸提法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已说众学式叉迦罗尼法已说七灭诤法此是佛所说戒经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注】此即广教流通文也恐情疎放故总结以示之。
【疏】大段第三言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下广教别流通也还牒九段反束告知举教所出劝说流通也。
【疏】次释第二大段略教行法文分三段第一从初若更有余佛法至应当学来明略教发起序第二从忍辱第一道下至广分别说来略教正宗第三诸比丘下劝修流通也。
【律】若更有余佛法是中皆共和合应当学。
【注】此谓略教之别序也创佛利机未劳麤显直举纲要闻皆会道。
【疏】就初略序文云若更有余佛法者。
【疏】一解据上释迦所说为本望下六佛在释迦之前谓之为余故曰余佛法也明此劝信修学与下略说作兴致之由故名为序。
【律】诸比丘自有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戒者当于中学(此谓略教之流通分)。
【疏】第三诸比丘下明略教流通也自为者独拔厌世也乐法者修善教也乐沙门者息恶士也有惭者隐不起过也有愧者外无非违也乐学戒者总摄上五成斯行本也当于中学者明上略教为行者所依可受而从必有成济也。
九十单提义门有七初门总配中标云三业而但列身语者以意业通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