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度坏法外道。根本百一羯磨云。外道求出家者。授与三归及五学处。僧中三乞。大德僧听。我某甲外道。从僧乞四月共住。愿僧慈愍故。与我四月共住。僧应安彼著眼见耳不闻处。为作白四羯磨。于四月内。著邬波䭾耶衣。食僧常食。准求寂例而作驱使。善见律云。此外道修得四禅。乃至能飞腾虗空。亦不得与具戒。要满四月。若佛法中修得须陀洹道。即日为受具。不须四月。若在外道。或闻说法。得须陀洹。来求出家。即与受具。若彼垂满四月。闻毁佛法。生欢喜心。闻毁外道。瞋恚。好往五不应行处。处更与四月。若结发外道。事火外道。不须四月共住。何以故。此二外道。有业。信因果。过去诸佛为菩萨时。出家波罗密。皆于此道学。若比丘。欲往外道处。步步突吉罗。中路悔还。忏悔突吉罗罪。得住。若往外道处。闻外道说法。不入其意。悔还。忏悔突吉罗罪。得住。若闻外道说法。心便好乐。受外道法。下至拔一发患痛。悔还。应灭摈。不得更出家。
不得度奴。
不得度贼。五分律云。有贼厌作恶业。求出家。听将至不识处。与出家受具。又云。授戒不相识者。应七日试看。
不得度负债人。善见律云。有人为偿债。得出家。
不得度五种病人。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
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善见律云。若有余方余国度出家。不须问父母。
不得度官人。善见律云。贪禄尽。得出家。若白王。王听。亦得出家犯比丘尼。贼心入道。黄门。畜生。五逆罪人等。未出家者不应度。已出家者应灭摈。
犯比丘尼者。善见律云。初坏者不得出家。第二坏者不障(谓犯清净持戒尼。则成重难。若尼先已破者。后乃相通。不名重难也)。
贼心入道者。僧祇律云。若自出家人。未曾入布萨自恣中。后有好心。得与出家受具。若曾入布萨自恣中。是名盗住。不听出家。若王子。大臣子。避难自著袈裟者亦尔。
若欲僧伽蓝中剃发。当白一切僧。若不得和合。房房语令知已与剃发。若和合。当作白然后剃发。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欲求某甲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剃发。白如是。
若欲寺中度令出家。当白一切僧。僧祇律云。不听不白僧度人出家。下至白上座八人。白剃发不白出家。越毗尼罪。二俱不白。二越毗尼罪。若出界度者。无罪(到戒场上亦名出界)。阿阇梨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求某甲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若在戒场上。有四比丘。或过四人。应作白。若唯三人二人。不须作白)。
白已。教使著缦条坏色衣。偏袒胡跪。合掌作是语。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随如来出家。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法僧。随如来出家竟。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亦尽寿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亦尽寿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婬欲。我某甲亦尽寿不婬欲。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亦尽寿不妄语。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亦尽寿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我某甲亦尽寿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亦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亦尽寿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亦尽寿不非时食。
如诸佛尽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我某甲亦尽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已上三归十戒。并是授戒阿阇梨教令说。次应语言)。
汝今已受沙弥十戒竟。当尽形寿顶戴奉持。终身不得犯。应供养三宝。和尚阿阇梨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上中下座。心常恭敬。勤求方便。坐禅。诵经。学问。劝助作福。开三恶道开涅槃门。于比丘法中。增长正业。得四道果(凡受沙弥戒。必须二师。如罗睺罗。尚以舍利弗为和尚。目连为授戒阇梨。余可知也)。
第二分云。房舍卧具。从大比丘下次第与。不得令沙弥坐卧织绳床上。若能爱护不污。听坐卧。
第四分云。沙弥应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者。应以出家年为次第。
僧祇律云。太小者。若减七岁。若满七岁不知好恶。皆不应与出家。太老者。若过七十能有所作。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若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应先剃须。后剃发。若欲新出家者。不得便说出家乐。应说出家苦。一食。一眠。少食。少饮。多觉。少眠。长寿能不。若言能。应与剃。从七岁至十三。名驱乌沙弥。从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从二十至七十。名名字沙弥。食及非时衣。等与。安居衣与半。若三分之一。
根本尼陀那云。年始六岁。虽能驱乌。不与出家。年满七岁。不能驱乌。亦不与出家。
善见律云。沙弥有十恶。应灭摈。杀。盗。婬。欺。饮酒。毁佛。毁法。毁僧。邪见。污尼。前九改过不更作。犹可受具。后一决不可。
受戒犍度云。时诸出家学道。未被教诫者。不案威仪。著衣不齐整。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小食大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有一病比丘。无瞻视者。命终。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听有和尚。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增益广大。当如是请和尚。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作如是语。
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如是三说。和尚当报言可尔。或言如是。或言当教授汝。或言清净莫放逸。
汝不犯边罪不(若破十戒八戒五戒中重戒者。诚心悔过。犹行进具。若破具戒。永不许受)。
汝不坏他梵行不(若坏比丘比丘尼梵行。不可忏悔若坏余五众梵行。亦许至诚忏悔)。
汝非杀父不(若弑义父继父等。仍可忏悔受具。若弑生身之父。不可受具)。
汝非杀母不(若弑义母嫡母继母庶母等。仍可忏悔受具。若弑生身之母。不可受具)。
汝非杀阿罗汉不(若弑三果以下。犹可忏悔受具。若弑无学。死不变容者。不可受具)。
汝非破僧不(若破法轮若主若伴。及破羯磨主。还俗复来。不可受具。若破羯磨伴还来。得受)。
汝非恶心出佛身不(此难佛灭后无。依旧文问。或云恶心毁佛形像。亦成重难。酌之)。
汝非是非人不。
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当问汝。汝随我问应答。若不实者。当言不实。若实。当言实。汝字何等(答言字某甲)。和尚字谁(答言字某甲)。年满二十不(满者答言满)。衣钵具足不(答言具足)。父母听汝不(答言听。若父母已亡者。应答言父母已亡)。汝非负债人不(答言非)。汝非奴不(答言非。若言是者应问主人听不。答言听)。汝非官人不(答言非。若言是者。应问犹食禄不。答言不食禄。若言犹食禄者。应问国王听汝不。答言听)。汝是丈夫不(答言是)。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汝今有此诸病不(答言无)。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
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慈愍拔济我。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善男子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当问汝。汝随我问应答。若不实者。当言不实。若实。当言实。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不。衣钵具足不。父母听汝不。汝非负债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失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汝今有此诸病不(应一一问答如前竟。然后为作白四羯磨)。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已忍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种子。
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净行。若比丘。犯不净行。受婬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门。非释子。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犯波罗夷亦如是。终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求刀授若人教死。叹死。劝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厌秽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复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非真实。非己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可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比丘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依树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
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汝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梨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众僧。和尚阿阇梨若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梨(尔时应结撮𢌞向已。令受戒者在前而去)。
第二分云。有八难事起及余因缘。二人三人听一时作羯磨。不得过(八难者。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余因缘者。有大众集。或坐具少。或房舍少。天雨漏)。
十诵律云。不得一时唱说。令四人得受大戒根本杂事云。不得四人同受近圆。何以故。以众为众而作羯磨。理相违故。
五分律云。听于布萨时。自恣时。僧自集时。受具足戒。不应以小似片事。与受戒人作难。先到受戒处者。应先与受戒。若二人俱到。年大者先受。若同年。和尚大者先受(坛中秉羯磨师。正中而坐。止惟一人。或有二比丘。各将一沙弥来求戒。则约和尚戒腊大者先受也。当知为此沙弥受具。则彼和尚便为尊证。为彼沙弥受具。则此和尚亦便为彼尊证)。若和尚复同(此有二意。一者二位和尚戒腊相同。二者或有大德多知。犹如优波离舍利弗等。许一年中受二三弟子)。应一时羯磨。先称名者先受(例如双生子。先出胎者为兄也)。三人亦如是。余事亦得羯磨三人。一切不得羯磨四人。
第二分云。无和尚不得受戒。
善见律云。若与受戒。得突吉罗罪。是人得戒。
萨婆多论云。若先请和尚受十戒法。和尚不现前。亦得十戒。和尚若死。闻不得戒。不闻得戒。若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和尚不现前。不得受戒。以僧数不满故。若僧数满。设无和尚。亦得受戒。
第二分云。二和尚乃至多和尚。亦不得受戒(一人止有一亲教师。譬如生身之父。不可多故。若于彼为和尚。于此为尊证者。俱所不论)。和尚九岁得名受戒。而众僧有罪。
南海寄归云。凡为亲教师者。要须住位。满足十夏秉羯磨师。屏教师。屏余证人。并无定耳。
律摄云。边地若有十人可得。取五人者。名善近圆。众得越法罪。若但有五人。斯名善受。若众数不满。不得以佛作数。佛陀僧伽。宝体别故。若狂聋人。及天授部等。将足众数。不成近圆(天授部。谓调达破僧伴也)。
萨婆多论云。佛不与人作和尚阿耆利。大爱道八法受戒。亦得称阿难作阿耆利(即阿阇梨)。
根本尼陀那云。若人身无难事。自言我有。是受近圆。诸苾刍得越法罪。若人实有难事。自言我无。不名受近圆。诸苾刍无犯。若作如是语。莫授我近圆。而为受者。非受近圆。诸苾刍得越法罪。未受十戒而受近圆。此人得戒。诸苾刍得越法罪(与四分同)。
第二分云。从不持戒和尚受具。不知者得戒。知者不得。
五分律云。有和尚阿阇梨罢道。后来就弟子求出家受具。先弟子应与衣钵。助使得成。亦听即与作师。彼更受戒者。应如法敬师。
第二分云。若于众中被举而休道者。欲还出家。若自见罪。应与出家。自见罪。应与受具。能忏悔。应与解羯磨。
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惟听为沙弥凡七种受戒。一见谛受戒(如憍陈那初解圣谛。即名得戒)。二善来得戒(如前释)。三三语得戒(佛成道未久。有人遇佛。自唱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即名得戒)。四三归受戒(佛初勅千二百五十人。各各别行化度诸方。若有发心出家者。三说三归。即名得戒)。五自誓受戒(如摩诃迦叶初出家时。未曾遇佛。但自誓云。谁有世间最正觉者。是我之师。我是弟子。即名得戒。得戒已后。方值世尊)。六八法受戒(大爱道等五百女人。受八不可过法。即名得戒)。七白四羯磨得戒(或更开尼为白八羯磨受戒。法与比丘尼为遣信受戒。边方为五人中受戒。即共有十种得戒不同)。佛法始终以白四羯磨戒为宗本。能继续三宝。作无边利益。是故于七种戒中。最胜最妙。最为尊重(善来。惟局金口。三语三归。惟局未制四羯磨前。八法。惟局五百比丘尼。自誓。惟大迦叶一人。见谛。惟五比丘。独此白四羯磨得戒。纲维佛化。使正法久住。三乘道果不绝也)。十诵律云。先受大戒乃至大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水。先受饮食。
善见律云。若比丘。实一腊。妄言二腊。依二腊次受利养。计钱犯重。
南海寄归云。从九月十六。至正月十五。为冬时(旧云。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从正月十六。至五月十五。为春时(旧云。十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从五月十六。至六月十五。为雨时(旧云。四月十六。至五月十五)。六月十六一日一夜。为终时(旧云。五月十六。此一日一夜中受具。犹得受后安居。到三月满便算一夏。譬如世人。腊月三十所生。亦算一岁。故以此为终时也。若五月十七受戒。则不得受后安居。但名无夏比丘。直待明年。方受或前安居或后安居。至三月满。方名一夏比丘。譬如世人。岁朝所生。直至年终。止名一岁也)。从六月十七。至九月十五。为长时(旧云。五月十七。至八月十五)。此谓佛家密教。与俗有殊。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创相见者。问云。大德几夏。答云。尔许。若同夏者。问在何时。若时同者。问得几日。若日同者。问食前后。同在食前。方问其影。影若有殊。大小成异。影若同者。便无大小。坐次则据其先至。知事乃任彼前差。若六月。十七明相才出受其近圆。同夏之中则为最大。由不得后夏故(旧云五月十七)。若六月十六夜将尽而得受戒。则同夏之中为最小。由其得后夏故(旧云五月十六)。
第二分云。比丘变女形。即以先受戒年岁。令入尼众。尼变男形。令入比丘众。变二根者灭摈。
五分律云。比丘变女形。若先犯共比丘尼戒者。应于尼众中悔。先犯不共戒。不须复悔。比丘尼根变亦如是。若式叉摩那根变。年满二十。应与受比丘戒。未满二十。即是沙弥。沙弥尼根变亦如是。若沙弥根变。或应与二岁学戒。即于尼众受二岁戒。或年未应与二岁戒。即是沙弥尼。
根本杂事云。若至三转。即非僧尼。当须灭摈。
第二分云。被贼等截男根及自落者。不应灭摈。自截。应灭摈。
五分律云。截阴及半。突吉罗。都截。偷兰遮。去一卵。偷兰遮。去两卵。应灭摈。
律摄云。苾刍修行之时。有二种烦恼或容生起。由忘正念。便忆曾经远境。起染爱心。造众过失。复由现前近境。起染爱心而犯众罪。了知起犯缘已。即于此事生对治心。令其除灭。若染缘强盛。不能除遣。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者。请受教诫。作意蠲除。若仍不息。当勤昼夜读诵闻思。简择深义。于三宝所。至诚供养。即长等处忘自劬劳。尽心供给。或游他方。或复减食。或往尸林。独居阿兰若。修不净观等。或为四念住。或作无常。死想。冀令烦恼除灭。若仍不除。应生惭愧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而复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养。又复诸佛。及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诸天神悉观见我。为此不应造众罪业。当自尅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其罪。勿致后悔。若作如前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应审自观察。或应舍戒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时。更造众多罪恶之业。定感当来苦异熟果。如经广说。应善修持。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十一
音义
闲三藏
闲。习熟也。
蠲
音涓。亦除也。又洗也。
异熟果
三界果报。并名异熟。共三义。一异时而熟。此生造业。后生受果。二异性而熟。因通善恶。果惟无记。三异处而熟。人中造因。六趣受果。
○总辨羯磨法
夫羯磨乃作法办事之名。一切僧事。皆依羯磨得成。故曰。有秉羯磨。有如说行者。斯则名为正法住世。又曰。不诵白羯磨者。终身不得离依止。是知比丘要务。莫先于此。而流俗相传。仅以对首说罪一事当之。讹谬甚矣。故特首明斯义。总示大纲。至于百一僧事。散在诸科。不烦重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