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20-A 序
夫一大藏教岐而为三。曰经。曰律。曰论。虽有顿渐大小之殊。皆从佛口出。以言显道。以道立行。总归之心地法门(而已)。犹若宝鼎三足。缺一则倾且覆。抑何以立言行树道德。作禁戒之隄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为正法关钥。诸佛以之同证。菩萨以之同修。众生以之同具者。以戒为体。以戒为用。显其用则行无不立。明其体则道无不备。审毗尼之严净殊胜。于理于事。实践实履。无丝毫假借。调御正法以寿世者。是以吾佛如来出大圆音。诸菩萨弘宣波罗提木叉。启廸像季众生。迷而为愚痴。悟而为智慧。真妄同源。自他普觉。乃至世出世间一切果因罪福。靡不外乎是经。必须行解相应。然后弘范三界。化导天人。惟律藏为甚深妙旨。此大部六十卷。离而为四。故曰四分。戒本乃大部中第一分之统要也。自西域优波离尊者亲承佛嘱。传至东土。南山澄照悟真允堪元照诸大圣师后先弘化。历代帝主所钦赐褒崇。载诸盛典。元明以来正法凌彝。迨启祯间。千华老人乘愿轮而来。为东南半壁。憧憧受毗尼法者。到处蜂攒蚁聚。化被之盛。兆乎是矣。
清朝嘉运肇兴。继千华而起者。南来见者和尚。大其家世。扩充模范。四方禀法之士不啻如星拱月。似鸟附凤。四十载旺化南都。千万众而得定公和尚一人焉。公丱岁脱颖。博综内外典籍。攷核律藏全书。采法苑之精华。阐诸经之奥旨。发前贤底蕴。继后启之芳规。自学地而据师位。虽万指云臻。不忘苦心。励志阅有二十余夏。而关要告成。岂止加惠来学。即近世唱导之师星分碁布。忽于行解。汲汲于弘戒虗式。而实图利养者。得覩是书。立能启其茆塞。而登康衢。足征定和尚护持正法之心诚良且溥矣。呜呼余生谫劣芜陋。不文之言。奚足为是书之重。然窃喜南山之道言行相符。复观全鼎于今日。以救三学之通獘。作季法大光明幢者。吾于华山。三世幸千载一遇云尔。
康熙戊辰岁春仲润州夹山弟大珍拜撰
将释此律。大科分二。初释题目。二入文。初释题分二。初释律题。二释人题。初释律题分二。初明四分。次释戒本。
今初。
所言四分者。此律大部有六十卷。分为四分。第一分二十一卷。其中所明比丘二百五十戒缘起开遮轻重等法。
第二分十五卷中明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法及受戒犍度说戒犍度(所言犍度者。此云法聚。谓以相类之法聚为一处。故云法聚也。善见名骞陀迦。僧祗云䟦渠。于诸经中名品。名虽差别。义无有二也)。
第三分十三卷中明十六犍度法。谓安居自恣皮革衣药迦𫄨那衣拘睒弥瞻波呵责人覆藏遮破僧灭诤比丘尼法犍度等。
第四分十一卷。其中所明六犍度法。房舍杂法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毗尼毗尼增一等法。
今此戒本即大部中第一分。单明比丘二百五十戒法也。即取其经册数目为名。故云四分。
次释戒本。
言戒本者。就于初分比丘戒中。但明戒相。兼续七佛略教诫经。流通世间。俾初学比丘诵习。令知广略教诫。识相守持。不亏戒体。至于半月布萨。诵此戒本以为恒规。故将二百五十条章。别集成本。故云四分戒本也。
然有通别二名。先明通。次明别。谓一大藏制教。通名为律。梵语毗尼。或云毗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调伏(谓调炼三业。制伏过非。调炼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或翻为灭。灭有三义。一灭业非(谓不杀盗等故。律中有犯毗尼。有诤毗尼)。二灭烦恼(律云。调伏贪等令尽。是故如来制增上戒学)。三得灭果(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南山云。毗尼翻调伏及灭者。是从功用为名。非正翻也。正翻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轻重。开遮持犯。非法不定。犹如王法科条之制。翻彼柰耶之语。名之为律。
戒因缘经云。鼻柰耶。鼻秦言去。奈耶秦言真。去若干非而就真。故曰真也。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
故知才举一法。三学全收。若无戒善。定慧不起。又此戒法凡有三种。一者律仪戒。亦名波罗提木叉戒。二者定共戒。亦名禅戒。三者道共戒。亦名无漏戒。
律仪戒者。律是遮止。仪是形仪。能止形上诸恶。故称为戒。亦曰威仪。威是清严可畏。仪是轨范可则。亦曰调御。使心行调善也。
定是静摄。入定之时。自然调善。防止诸恶。
道是能通。发真以后。自无毁犯。如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是道共力。此二戒法既是心上胜用。力能发戒。道定与律仪并起。故称为共。
今毗尼藏。正诠律仪。亦摄定道。由持净戒。禅定智慧自然发生。则律仪为因。定道为果。由禅无漏力。性业遮业悉得清净。则木叉为果。定道为缘。
萨婆多论云。此波罗提木叉戒。若佛在世则有。佛不在世则无。禅无漏戒一切时有。波罗提木叉戒从教而得。禅无漏戒不从教得。乃至云。波罗提木叉戒但佛弟子有。禅戒外道俱有。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在。世间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禅无漏戒不尔。是故于三戒中。最为殊胜。
善见云。毗尼藏是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已释通名竟。
次明别。
别者。谓僧祇五分萨婆多十诵善见根本毗尼母戒因缘经等。名之为别。今此戒本。通则同名为律。别则名为四分。已论通别竟。
复明经律立题。义该单复而有七种。谓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者。以人立题。如阿弥陀经。以法为题者。如般若涅槃。以喻为题者。如梵网经。
复三者。人法为题。如文殊问般若经等。法喻立题者。如妙法莲华经等。人喻为题者。谓如来师子吼经等。具足一者。谓人法喻。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今此戒本。则人法为题。人名昙无德。法名四分律。亦可言单法为题。谓略去人名。但言四分戒本也。本题释竟。
次释人题。
言姚秦者。秦乃国号。姚是姓也。谓主姚兴。今言姚秦。以别余秦也。言佛陀耶舍者。此云觉明。罽宾国人。婆罗门种。年十三出家。常与师远行。旷野逢虎。其师欲走避。师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有余㱴(音自)。其师密异之。至年十五。日诵经二三万言。常外分卫。废于诵习。有罗汉重其聪明。恒乞食供之。嗣从舅氏。习五明诸论(一声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工巧明。五内明)。世间法术靡不综闲。后受沙勒国太子供养。待遇隆厚。罗什后至。从舍受学。甚相尊敬。什既随母还龟兹。耶舍留止。顷之王薨。太子即位。时符坚遣吕光等。西伐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沙勒王自率兵赴之。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罗什为光所执。舍乃叹曰。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其忽覊虏。相见何期。停十余年。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什在姑臧。遣信要师。为国人留之。欲行而不克。复停岁许。后语弟子云。吾欲寻罗什。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因命弟子。取净水以药投中。呪数十言。与弟子洗足。乘夜发行数百里。始旦。问弟子蚛。何所觉耶。曰惟问疾风耳。国人追不及。行达姑臧。而什已入长安。闻姚兴劝为非法(言非法者。谓姚兴爱其才识过人。劝令。罢道。而什弗从)。乃叹曰。罗什如好绵。何使入棘林中。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兴未纳。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诏征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即遣使招迎。厚加赠遗。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然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则不敢闻命。葢兴媵妾逼什故也(媵音孕。凡女随嫁曰媵)。使还覆之。兴叹其几慎。重信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候。延于逍遥园中。于时罗什出十住经。一月余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共相征决。辞理方定。并出长阿含等。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至十月解座。缘佛陀耶舍先于本国诵四分律。不賷梵本而来。秦司𨽻校尉姚爽欲请译出。姚主以其无梵本。疑其遗谬。姚主即以药方一卷民籍一卷。可万余言。令其诵之。一日集僧执文覆之。不谬一字。众服其强记。由是耶舍口诵梵音。佛念笔受成文。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为四十五卷(今分作六十卷)。舍为人端雅赤髭。善解毗婆沙。时号曰赤髭毗婆沙。既为什之师。亦称大毗婆沙。后还外国。至罽宾。得虗空藏菩萨经一卷。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后不知所(按莲宗七祖。初祖中云。尊者义熙八年先逝。同佛来接。远公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远公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逝也)。竺佛念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少好游方。备贯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梵音义莫不兼释。故义学之誉虽阙。洽闻之声甚著。符氏建元中。有僧伽䟦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赵政请出诸经。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是澄执梵文。念译为晋言。质断疑义。音字方明。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复请昙摩难提。出增一阿含。于长安城内。集义学沙门。请念为译。敷析研核。二载乃竟。自世高支谦已后。莫逾于念(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东汉质帝时至雒。译经共九十五部。月支国沙门支谦。三国时至吴。译经共八十八部)。在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故关中僧众咸嘉焉。后自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及曜胎中阴经等。始就治定。意多未尽。遂尔遘疾。卒于长安。远近黑白莫不叹惜。释题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