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种种贩卖者。以时易时。以时易非时。以时易七日。以时易尽形寿。以时易波利迦罗。
以非时易非时。以非时易七日。以非时易尽形寿。以非时易波利迦罗。以非时易时(如是互相贸易准知)。卖者。价直一钱。数数上下。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三钱。重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五钱。买亦如是(律摄云。言种种者。谓作多种贩卖。或贱处贱时多聚财货。贵时贵处转卖规求。或瞻相时宜。预知丰俭。乘时射利。以求活命。故曰种种贩卖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贩卖心。二决作贩卖。三卖已得利。
定罪 此中犯者。种种贩卖得者。舍堕。
不得。突吉罗。
舍忏不还等。得罪同前。
僧祇云。若肆上物先有定价。比丘持直来。买置地时。应语物主言。此直知是。若不语默持去。越毗尼罪。
若彼物应直五十。而索百钱。比丘言。我以五十知是。不名为下。
若比丘知前人欲买物。不得抄买。买者越毗尼罪。
若作是念。此后谷当贵。籴时越毗尼罪。粜时舍堕。
若恐某时糓贵。我今籴此糓。依是得诵经坐禅行道。到时。谷大贵。食长与二师。或作功德。余者粜得利。无罪。买钵买药等亦尔。
五分云。若欲贸易。应使净人语言。为我以此物易彼物。又应心念。宁使彼得我利。我不得彼利。若自贸易。应于五众中。若与白衣贸易。突吉罗。
根本云。若为利买。不为利卖。买时恶作。卖时无犯。
若不为利买。为利故卖。买时无犯。卖时舍堕。
若向余方买物而去。元不求利。到处卖时。虽得利无犯。
律摄云。若卖买时。不依实说。或以伪滥斗秤。欺诳于他。得妄语罪。获物之时犯盗。凡持财物。欲卖买时。先须定意。无求利心。随处获利。悉皆无犯。
尼陀那云。苾刍不应为他俗人断价。不应酬价高下。若无俗人代酬。应可二三得自酬价。过此得恶作罪。
萨婆多云。此贩卖罪。于一切波逸提中。最是重者。宁作屠儿。不为贩卖。何以故。屠儿正害畜生。贩卖一切欺害。不问道俗贤愚持戒毁戒。无住不欺。又怀恶心。设若居谷。心恒悕望天下荒饿霜雹灾疫。若居盐。贮积余物。意常企望四远反乱王路隔塞。夫贩卖者。有如是恶。此贩卖物。设与众僧作食。众僧不应食。若作四方僧房。不得住中。若作塔作像。不应向礼。又云。但佛作意礼。凡持戒比丘不应受用此物。若此比丘死。此物僧应羯磨分。问曰。不死时不受用此物。何故死便羯磨。答曰。此贩卖业。罪过深重。若生在时。众僧食用此物者。虽复犯戒。有僧福田中。故与受用。以受用故。续作不断。故僧福田中不听受用。今世无福。后得重罪。以此因缘。不敢更作。比丘既死。更无贩卖因故。是故听羯磨取物。若贩卖物。作食噉。口口波逸提。若作衣。著著波逸提。若作蓐敷卧上。转转波逸提。
比丘尼舍堕。三小众突吉罗。
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与五众出家人贸易。自审定不相高下。如市易法。不与余人贸易。若使净人贸易。若悔者应还。若以酥易油。以油易酥。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论云。为佛法增上故。为止鬬诤故。为成圣种故。为长信敬故。而结此戒。
○第二十一畜长钵戒
总释。
此是共不共戒。僧十尼一。大乘为利益众生故。不同制。
律摄云。情贪积聚。既不自用。复不施人。增长烦恼。妨修正业。为遮断故。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畜钵。好者持。不好者置。畜钵遂多。诸居士讥嫌。沙门释子求欲无厌。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不得畜长钵。时阿难得苏摩国贵价钵。欲奉大迦叶。以大迦叶常畜此钵。而迦叶不在。白佛。佛问大迦叶。何时当还。答言。却后十日当还。佛言。自今以去。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释义 瞋恚者(僧祇云。瞋恚不喜。九恼事也)。若自夺。若教人夺取。还我衣来。不与汝(夺者强取也。或手夺。或口夺。或手口俱夺。谓本有希望。而与衣。情既不遂。而返夺之也)。若比丘还衣。彼取衣(衣入手成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情非折伏。二瞋恚夺取。三衣离彼身藏举已。
定罪 此中犯者。若自夺。若教人夺。取藏举者。舍堕。
若夺而不藏举者。突吉罗。
若著树上。墙下。篱上。橛上。龙牙杙上。衣架上。绳床上。木床上。若小褥大褥上。若机上。若地上。敷取离处。舍堕。
不离处者。突吉罗。
舍忏不还等。得罪同前。
僧祇云。合与别夺。别与合夺。合与合夺。别与别夺。别夺者。得众多波夜提。
合夺者。得一波夜提。
若比丘与比丘衣时。作是言。汝住我边者与。若不住者夺。若汝适我意者与。不适意者还夺。为受经者与。不受经者还夺。一切无犯。
若比丘卖衣未取直。若钱直未毕。还取衣者。无罪。
若夺俗人衣者。越毗尼心悔。
萨婆多论云。夺四众衣。突吉罗。
此戒体。比丘先根本与他衣。后为恼故。暂还夺取。舍堕。衣舍还他。波逸提忏。
若先根本与他衣。后根本夺。应计钱。成罪(根本与者。谓实意与彼衣。非有希望而与也。根本夺者。表非折伏暂夺也。计钱成罪者。谓直满五钱。成盗罪也)。若先暂与他衣。后便夺取。无罪。
若和尚为折伏弟子。令离恶法故。暂夺衣。无罪。
比丘尼舍堕。余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不瞋恚言。我悔不与汝衣。还我衣来。若彼人亦知其人心悔。即还衣。若余人语言。此比丘欲悔还他衣。若借他衣著。无道理还夺取。若恐失衣。若恐坏。若彼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命难梵行难。如是一切夺取。不藏举。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二十六过七日药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犯。大乘比丘同学。此是制罪。
律摄云。因病药事。贪烦恼故。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诸比丘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世尊听诸比丘时与非时服五种药。当食当药。不令粗现。
起缘人。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大论云。是长老常患眼痛。乞食常度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驻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水神往白佛。佛弟子常骂我。言小婢驻流。佛言。毕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彼即合掌。语恒神言。小婢忏谢。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彼合掌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非心憍也。具德经云能苦中善行悲行。毕陵伽婆蹉是)。在罗阅城。多有所识。亦多徒众。大得酥油生酥蜜石蜜。诸弟子积聚藏举。处处流漫。房舍臭秽。诸长者讥嫌。比丘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第二十贩卖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如前。
律摄云。因贩卖事。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䟦难陀在拘萨罗国道路行。往一无住处村。以生姜易食。食已去。时舍利弗亦在此国乞食。至卖饭家。默然住。卖饭人见已。问言。大德。何所求欲。报言。居士。我须食。彼人言。持价来。报言。居士。勿作此言。我等所不应。彼人言。向者跋难陀以生姜易食。食已去。大德何故不应。舍利弗惭愧无言。又舍卫城中有外道。得一贵价衣。持至僧伽蓝贸易。䟦难陀语言。明日来。即其夜浣故衣。捣治光泽如新。晨朝易之。外道得衣还。所止园中。示诸外道。中有智慧者。语言。汝为他所欺。此外道即持衣欲相还。䟦难陀不允。外道讥嫌。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