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瘀音饫。血雍病也。
黤音黡。青黑色。
泯音闵。灭也。尽也。
三种色一可见有对色 可见有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有对于眼故也。
二不可见有对色 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
三不可见无对色 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于意识分别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
螫音释。虫行毒。
陷咸去声。坠堕也。
凿曹入声。穿孔也。
桁音杭。械也。械夹足及颈皆曰桁。
弶强去声。设罟于道。以掩鸟兽也。
摾与弶同。
拨般入声。发也。
龙子梵语那伽。此云龙骂意。经云。是四因缘。一多布施。二多瞋恚。三轻伤人。四自贡高。海龙王经云。龙王白佛言。我从劫初。止住大海。从拘楼秦佛。时大海中妻子甚少。今者龙王眷属繁多。佛告龙王。其于佛法出家者。违犯戒行。不舍破戒者。多生龙中。直见不堕地狱。拘楼秦佛九十八亿。拘那含牟尼佛八十亿。迦叶佛六十亿。于我世中九百九十亿。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属不可称计。
阿修罗秦言不饮酒。有大势力。常与天共鬬。旧翻无端正。谓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又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论皆譌也。
犍闼婆此云香阴。亦云凌空之神。不噉酒肉。惟香资阴天帝乐神也。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今作此神。
夜叉此云勇健。又云暴恶。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地行。二虗空。三天夜叉。亦多瞋狼戾。好嗜酒肉。而行布施。堕地行夜叉。若人刚愎强梁。而行布施。车马代步。堕空行夜叉。若人妬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飞行夜叉。中义翻疾行。其行速疾。一念能百千由旬。有光迅速。如流世人。谓之流星。口中出烟。世人谓之帚星。
墼音吉。土墼未烧塼坯也。
杀戒楞严经云。又诸世界六道众生。乃至尘不可出等。相杀相偿。结讐连祸。苟或止之。故不相续。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碍。不断杀故。受此鬼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鬼神多杀。不免苦轮。杀生食肉。是众生冤。如何不断得菩提路。无有是处 五岳者。众山之宗。高而尊也。霍山即天柱。山为衡山。衡山南岳也。东岳泰山在究州。西岳华山在弘农 河南省河南府陕州。别号弘农 北岳恒山在定州中。岳嵩山在颕州 四渎者。江河淮济为四渎也。江水出岷山。河水出积石。山自干位来。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淮水出河南汝宁府信阳县。至直𨽻淮安府安东县入海。济水出常山。
岷音民。山名岷山。在岷州溢洛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曰岷山。
辩才名四无碍智。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才。
一义无碍智 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碍。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无碍智 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励音例。勉力也。
人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法界次第云。次名色而辩五蕴者。以迷惑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仁王经云。色名色蕴。心名四蕴。通称蕴者。以积聚为义。隐覆出世真明性慧。而增长生死。积聚不绝。故名为五蕴。至汉以来翻经为阴。阴者葢覆义。吾人心之异名也。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之为色。谓眼耳五根和合积聚而成。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之为受。受有六种。从六尘相触而有意根。为内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受于一根中有违有顺不违不顺。受于顺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不违不顺生不苦不乐受。
三想阴 能所领之缘相应。名之为想。想有六种。意识与六尘取领相应之相。和合积聚而成六想也。如意识著色想色。与著声想声等。
四行阴 行者迁流造作之义。造作之心能趋于果。名之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六为思。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眼耳六识于识诸尘境。了了分别。和合积聚。故生从识结。灭从色除。生者生相无明。灭者灭相无明。金刚后心成佛方断。菩萨利生由此未断。从识结者。由识而想而行而识也。如人穿衣。自内而外。如人解衣。自外而内也。三昧经云。五阴本无所有。随处所著即为阴。成败如幻。一切无知。知是者计无所有矣。
人入六入者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偶。识入其中。名入。入以涉入为义。以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于根尘。则为能入。根境俱为识之。所入又有二义。一根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为识之所入。以是诸经名十二入。便于初学故。楞严经云。以根为入者。葢根有胜义根。亲能生识。又根能受境。故偏名入。又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法界次第云。以二根六尘。分内外亲疎。二皆名入。谓内六入名根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入。根以能生为义。眼耳鼻舌身意并有能生识之功故。通名为根。外六入名尘者。此之六法疎故属外。为识所游涉。故名为入。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尘。又云。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烟云尘雾等名色入。鼓瑟悲喜风雨等名声入。香花叶果等名香入。酸甜苦辛为味入。冷煖轻重粗细澁滑为触入。受想觉观贪恚痴生死老病正身正命为法入。三昧经云。入犹空野。以所受乐。谓云为入。其入虗空无积处。若知本来身净。计无所入矣。
人界十八界者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虗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不为惑染所迷也 开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故开为十也 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法。尘者属于心。故开之为八也。
一眼界 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 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 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 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 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 谓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 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 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 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 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 触即触著。谓身所觉冷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 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为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 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为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 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 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 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 谓识依意根而能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谓五阴六入十八界皆是凡愚之法。故云人法也。
十一支道一支道者 谓身念处依身始观。是名身念处。如净眼人。于一门仓。观见诸谷胡麻米豆 如是比丘观此身中。从顶至足。皆是不净观。此身中但有发毛爪齿乃至骨髓。如是忆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观三根集业。贪根集业。恚根集业。痴根集业。若贪作业贪。共贪绪贪集贪。因贪缘身口意。是非圣业。是有漏业。是集非灭。瞋恚愚痴亦如是。若成就此业。父母具足有漏心。向阴欲受生。彼阴灭处。母胎初生识有。色共彼识四大所造色。谓色由意生受想。思触谓名如是色。共生共起。彼不从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来。不从父母出。不从业出。亦非余处出。因众缘和合。因集因业。因业父母出。如春后月。无有云雾。日中时有人持火珠。以干牛粪。坌上便有火生。有光出。如是观火不从东方。乃至不从牛粪中出。如是众缘和合。火生光出。比丘如是观名色。不从东方。乃至不从业出。众缘和合。因集因业。因业父母生。便有名色。七日时是胎始膜。后七日如云。复七日初肉。复七日始坚。乃至四十九日身支节具足。若母怀妊。或九月十月爱护重身。己便生子。母以血养 圣教以母乳为血也 复便能食。能食已诸根增长。诸根增长已。如是渐渐发白面皱。多诸苦患。死命迫促。以如是方便。知法无常。有为缘生。尽法变法。离法灭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如是慧者。正观不放逸。勤念正知。若依贪妄想断。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如是思惟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假名为人。眼耳鼻舌身意非人。离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为人。如舍有梁椽墙壁非舍。离梁椽墙壁亦非舍。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为舍。比丘缘木。缘竹。缘绳索。缘泥。围绕虗空。假名为舍。比丘如是缘骨。缘筋。缘血肉。缘皮肤。围绕虗空。假名为我人。以如是方便。知此法无常有为缘生。尽法变法。离法灭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如是正慧见。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如实念忆念。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如是思惟。缘有眼假名为我。无眼亦不假名为我眼。非我离眼。若是我眼。应当有异。以眼非我故。眼无有异。若无眼亦不假名为我。以眼非我离眼亦非我。以是故。缘眼假名为我。无眼亦不假名为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如世尊说眼为我者。此事不然。耳鼻舌身心亦复如是。如是慧者。正观不放逸。勤念正智。若依贪妄断。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道。乃至何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即前文自言。念在身正忆念也。
二支道者。定慧二支道也。何谓定 烦恼未断者。欲染断正断寂静瞋恚愚痴烦恼障碍覆葢诸缚恶行灭。正灭寂静。如秋时多起尘土云雾。即时雨堕灭尘土。云雾正灭。寂静定亦如是 何谓慧 如实人若智分别色。如实分别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明眼人上高山顶。若观东方如实分别。南西北方如实分别。如是慧分别色受想行识。是名慧。是名二支。向涅槃道。
三支道者 三三昧三解脱门已释本文。故不重出。
四支道者。
一身念处 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 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二住处不净。谓观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中住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如臭秽。不从华间生。不因瞻卜有。又不出宝山是也 三自体不净。谓观此身。以四大不净所成。犹如世间饮食。不可久停。终成不净。设以四大海水。倾洗此身。终无香洁。大智度论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是也 四外相不净。谓观此身。现见外相。皆是不净。九孔常流种种秽恶。如眼出眵泪。耳出结矃。鼻出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如破皮囊。满盛不净。大智度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也 五究竟不净。谓观此身。非唯现在不净。审实思惟。至于死后。捐弃塜间。烂坏臭秽。尤极不净。大智度论云。审谛此身。必归于死处是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
二受念处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智慧名之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是为受念处。
三心念处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是名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之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若声闻经中明四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断一断断 谓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
二律仪断 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
三随护断 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
四修断 谓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其生长诸不善法。自然断除。是名修断。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 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 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 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
一慈无量心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 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 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 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四禅定初禅天。即色界离生喜乐地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二禅天。即色界定生喜乐地也 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淡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三禅天。即色界离喜妙乐地也 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徧满身中也。
四禅天。即色界舍心清净地也 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四空定一空无边处定。即无色界第一天也 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虗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二识无边处定。即无色界第二天也 谓此天厌空无边处。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三无所有处定。即无色界第三天也 谓此天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四非非想处定。即无色界第四天也 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碍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四向道者谓向苦道难行。向苦道速行。向乐道难行。向乐道速行也。
何谓向苦道难行 如比丘性多贪欲瞋恚愚痴故。数受忧苦。以圣五根钝行故。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苦道难行。
何谓向苦道速行 如比丘性多贪欲瞋恚愚痴。行道防欲染瞋恚愚痴。故爱忧苦。以圣五根利行。速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苦道速行。
何谓向乐道难行 如比丘性少欲染瞋恚愚痴。 欲染瞋恚。愚痴少故不数受忧苦。以圣五根钝行。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乐道难行。
何谓向乐道速行 如比丘性少贪欲瞋恚愚痴。行道。缘欲少故不数受忧苦。以圣五根最利行。速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乐道速行。
四谛者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也。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之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苦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禅门也。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葢十使九十八烦恼等。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生死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真灭度也。灭理不虗。故名为灭谛也。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能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脱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二道相扶。能通至涅槃。审实不虗。即名道谛也。
四断者一戒断 如比丘眼见色。不应取想。不分别。令发眼根。常自摄行。莫依希望世忧恶不善法。慎护眼根戒。耳鼻舌身亦尔。意意知法。不取分别。令起意根。常自摄行。莫依希望世忧恶不善法。慎护意根戒。是名戒断。
二微护断 如比丘取善相生微护。若膖胀。若青瘀。若赤黑。若烂坏。若离散。如是观善相生微护。是名微护断。
三修断 如比丘修念正觉。依离欲。依无染。依灭爱。择法精进喜除定正觉。修舍正觉。依离欲。依无染。依灭爱。是名修断。
四智缘断 如比丘或在树下。或露处。如是思惟。身不善恶行报。今世后世堪忍。断身恶行。修身善行。口意亦尔。是名智缘断。偈曰 戒护缘修断 自性如来说 比丘行是法 尽一切苦际 是名四断智。
五支道者。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根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 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 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䇿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 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 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 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五力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 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 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 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 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发禅定是也。
五慧力 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何谓五解脱处一若世尊为比丘说法。若师说。若慧净行者说。若随顺如来说。若师若梵净行者说。听已受法受义。受法受义已生悦生喜。生悦生喜已受乐。受乐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初解脱也。
二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如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通利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者得解脱。诸漏未尽者得漏尽。是名第二解脱也。
三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广为他说。如比丘随彼所闻法通利。广为他说。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三解脱也。
四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梵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非先所闻法通利。广为他分别时。先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别随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别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四解脱也。
五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非先所闻法通利。广为他分别时。非先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别时。善取定相。善思惟。善解时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五解脱处也。
何谓五出界一谓比丘念欲时。心不向欲。不清不住不解。念出欲心。出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欲出解起。缘欲生有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欲界。
二念瞋恚时。心不向瞋恚。不清不住不解。念不瞋恚心。不恚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瞋恚出解起。缘瞋恚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瞋恚界。
三念害。谓比丘念害时。心不向害。不清不住不解。念不害。不害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害出解起。缘害生有漏燋热。彼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害界。
四谓比丘念色时。心不向色。不清不住不解。念无色。无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色出解起。缘色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色界。
五谓比丘念自身时。心不向自身。不清不住不解。念自身灭。灭自身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自身出解起。缘自身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自身界。名为五出界。
何谓五观定一如世尊说法入定观。世尊有此入定观。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观身。从顶至足。乃至薄皮皆是不净。是名入初定观。
二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但观人骨。此身中有骨齿爪。是名第二入定观。
三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但观人识。识住此世住他世。识未断。不离二世。是名第三入定观。
四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复观人识。识不住此世住他世。识断离此世。未离他世。是名第四入定观。
五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复观人识。识不住此世。不住他世。识善断离二世。是名第五入定观。
何谓五起解脱法如比丘观身不净想。观食不净想。观诸行无常想。观世不乐想。观身死想。如是五法亲近多修学。能得解脱。是名五解脱法。
六支道者。六念法也一念佛 谓念佛具足十号○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 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趋涅槃。是名念佛。
二念法 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趋涅槃。是名念法。
三念僧 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趋涅槃。是名念僧。
四念戒 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趋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 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恡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趋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 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趋天道。是名念天。
六出界者第一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慈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为瞋恚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慈解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瞋恚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瞋恚心。善慈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二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比丘我悲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为害心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悲解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为害所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为害心。善悲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三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喜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为不乐心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作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喜解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不乐所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不乐心。善喜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四 我舍解心。我故为爱恚所覆亦如是。
第五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无想定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有念想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无想定心。亲近多修学已。作乘作物已。谨慎已。识已。善进已。若有念想识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一切想。若无想定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六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灭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彼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作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灭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疑惑箭。若断我慢。若多修学无量。是名六出界。
云何六明分法一无常明分法 或在树下。或露处作是思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五受阴观无常行。如世尊说。有为法三相。生住灭。如是思惟生住灭。调心修令柔輭。柔輭已。思惟色受想行识无常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无常想明分法。
二无常苦想明分法 或在树下或露处。如是思惟色无常。若无常则是苦。受想行识亦如是。若是五受阴观苦行。如世尊说。若色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若受想行识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及种种诸苦。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为无常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无常苦明分法。
三苦无我明分法 或树下露处。如是思惟。色无常即是苦苦。苦即无我。受想行识无常亦如是。若于此想五受阴观无我行。如说色无我。色若是我。色不应受苦患。色应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是调心修令柔輭。柔輭已。思惟色受想行识无我。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苦无我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苦无我明分法。
四食不净想明分法 食有四种。谓抟食。触食。思食。识食。受抟食时。如食子肉。观不净想。触思识食有解体想。思惟依离欲染。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食不净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食不净想明分法。
五一切世间不乐想明分法 谓于一切世间。厌离不乐。地狱世畜生世饿鬼世人世天世众生世。厌离不乐。断离不受。如世行人。若想忆想。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明分法。
六死想明分法 或树下露处。如是思惟。我是死法。有死过患。若余众生亦有死法。有死过患。若地狱畜生饿鬼天人及一切众生往来生死。得名众生者。皆有死法。有死过患。如是思惟阴舍身。忆念死思惟死知死解死觉死。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死想。亲近多修学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谓死想明分法。
何谓六悦因法如比丘悦已生喜。喜已得身。得身已除身。除身已受乐。受乐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是名六悦因法。
何谓六无喜正觉念正觉乃至舍正觉。是名六无喜正觉。
七支道者。七觉分也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分 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虗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喜即懽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懽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 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虗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 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虗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 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何谓七想一不净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别不净想。令欲心退没不展。当渐渐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背舍离厌已正住。是名不净想。
二如食不净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心知分别食不净想。于抟食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食不净想。
三一切世间不乐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别一切世间不乐想。世间种种想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如是心知分别一切世间不乐想。令世间种种想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
四死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作是说。心知分别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贡高。以命根定。堪忍常住心。贪著命根。如是尽断无余。是名死想。
五无常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别无常想。于利养名誉恭敬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如是心知分别无常想。于利养名誉。恭敬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无常想。
六无常苦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作是说。如是心知分别无常苦想。于懈怠窳墯。不信放逸。不懃不观。等生恐怖。大畏切逼。想如临死。举力观无常想。是名无常苦想。
七苦无我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大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如是心分别苦无我想。于诸有识身及诸外物。计我我所。生憍慢等。俱离寂静正解脱。是名苦无我想。
何谓七定因缘法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为七定因缘法。
八支道者。八正道也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 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虗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六正精进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背舍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徧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证。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虗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虗空处定。故云虗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虗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纯。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小。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肨胀时。悉见一切肨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 好丑知见。如初胜处中释。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 余如前释。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观色相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千万死尸。若观一肨胀时。悉见一切肨胀。乃至坏烂剥落亦复如是。好丑胜知胜见如前。葢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除灭欲界烦恼。令无遗余。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工力转胜也。
五青胜处 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相。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 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 谓行人观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赤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白胜处 谓行人观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白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九支道者。即九次第定也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二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三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四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五虗空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虗空处定。心与虗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入无边虗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六识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既得虗空处定已。心缘虗空。虗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虗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虗空处○过一切无边虗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虗空处也 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 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虗空处也 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 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
九想观如前杀戒中明。
十支道者。即十想也前三想为断见谛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惑说。后三想为修无漏道者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之圣果也。
一无常想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想。名无常想。一切有为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是二皆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想 观一切有为法苦智慧相应想。名苦想。若有为法无常者即是苦。常为三苦八苦之所迁逼。故名苦也。
三无我想 观一切法等无我智慧相应想。名无我想。若有为法悉是苦者即无我。以无自在故。亦以苦从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中我不可得。
四食不净想 观诸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故有。如肉从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亦皆随事观之。悉是不净也。
五世间不可乐想 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智慧相应想。名为世间不可乐想。有二种世间。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有过恶不可乐也。
六死想 观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死想。若一期果报。常为二种死之所逐者。则出息不保入息也。
七不净想 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想。名为不净想。若观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
八断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断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无烦恼者。当断结使。证涅槃也。
九离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离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离生死者。当离生死。证涅槃也。
十尽想 观涅槃结使及生死尽智慧相应想。名为尽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结使及生死永尽。结使及生死业尽。即证涅槃也。
十直者谓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是名十直。
十一切入亦名十徧处定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徧一切处为成就。谓二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徧一切处者。从所观境徧满得名也。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徧一切处定。前四。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徧一切处皆青。余三定亦尔。后六。谓于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徧。余五定亦尔 十一切者。以一想上下纵广无二无量。何谓地。谓地界地大是名为地。何谓一切。若尽无余方便。是名一切。何谓一。若独非余界。如人入地一切入。是为一。何谓观心。不分散不相离一向地想。何谓上下纵广。上谓虗空。下谓地。纵广谓四方。如人若上下纵广皆思惟地。知解受地。是名上下纵广。何谓无二无量。上无二。下无二。纵广无二。上无量。下无量。纵广无量无二。唯有地想。无量无边阿僧祇。无边无际。于无异想。是名无二无量。余准知。
十一支道者。十一解脱入也第一 如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有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一解脱。
第二 如比丘灭觉观内。正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就二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觉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下五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二解脱。
第三 如行人离喜舍行。念智正智身受乐。如诸圣人解。舍念乐行。成就三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三解脱。
第四 如行人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觉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四解脱。
第五 如行人慈解心徧四维上下。一切慈解心。广大尊胜。无二无量。无怨无恚。如是思惟此慈解心。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五解脱。
第六 谓行人悲解心徧四维上下。一切悲解心。广大尊胜。无二无量。无怨无恚。如是思惟此悲解心。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六解脱。
第七 喜心。
第八 舍心并同前不异。
第九 谓行人离一切色想。灭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何谓若干想。若诸众生诸物诸境界诸清净诸烦恼。是名若干想。成就无边空处。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九解脱。
第十 谓行人离一切空处。成就无边识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十解脱。
第十一 谓行人离一切识处。成就无所有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十一解脱。
第十二 谓行人离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非想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觉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十二解脱也。如人求一宝藏。得十一宝藏。如是求一解脱。入得十一解脱。入如长者舍。有十一门。为火所烧。猛𦦨炽盛。长者长者子意欲出。时于诸门中。自在得出。行者亦如是。于十一法门中所欲出处。随意得出。应求一解脱。得十一解脱。故名十一解脱也。于十一支道中。随修一法。便得道果。非谓全修诸法。而得解脱。故云从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也。
殒音允。殁也。
大妄语戒楞严经云。如是世界六道众生乃至三摩提不得清净等。三摩提亦曰三摩底。此云等持。即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三摩提。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亦翻等持者。谓离沉掉曰等心。住一境性曰持。大妄语者。自谓已得上人法。贪其世间尊胜名利也。内贪名利。欲他重己。则成爱魔。内起邪见。以己均圣。则成见魔。未得谓得。得谓得道。指理言也。证谓证果。指位言也。须陀洹果等阿罗汉道辟支佛乘。盖小乘理至阿罗汉而极。故言道也。虗妄称尊。求彼礼忏。希供养故也。人于果人前忏悔。必盛陈供养故。是一颠迦此翻极恶。又名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即无信阐提。断灭善根。如贝多罗树。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大妄语永绝善根沉三苦海。即三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