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23
- 钞科分(二)
- 初题目(二)
- 初标钞题(四分)
- 二举述号(终南)
- 二本文(三)
- 初序分(三)
- 初如来在日教兴(二)
- 初约制道叙教兴(二)
- 初显说处(原夫)
- 二示被机(二)
- 初指别益(写冶)
- 二指通益(慈风)
- 二今机别叙教兴(三)
- 初爱道五百初请度缘(时有)
- 二如来鉴机恐陷正法(盖大)
- 三庆喜哀请八敬令传(阿难)
- 初约制道叙教兴(二)
- 二末后渐将讹善(洎如)
- 三今师遂伸撰述(三)
- 初师承有据濡毫被机(余忝)
- 二遮烦取要勒成篇卷(若文)
- 三正立宗本傍取会通(今所)
- 初如来在日教兴(二)
- 二正宗(二)
- 初通列篇目(劝学)
- 二随篇别解(三十)
- 初劝学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三)
- 初分门
- 二别解(三)
- 初顺益(二)
- 初引大乘经论(二)
- 初约四经明(第一)
- 二据二论辨(大智)
- 二引小乘律论(二)
- 初明二律(此律)
- 二引两论(成实)
- 初引大乘经论(二)
- 二违损(二)
- 初总引诸经(第二)
- 二别明律论(二)
- 初引本宗(此律)
- 二引异部(十诵)
- 三业报(二)
- 初辨威仪(第三)
- 二明戒分(佛告)
- 初顺益(二)
- 三结劝(总计)
- 二释聚篇至三十杂篇○
- 初劝学篇(二)
- 三流通○
- 初序分(三)
- 初题目(二)
- ○二释聚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二)
- 初通列七聚(七)
- 初八弃(第一)
- 二僧残(第二)
- 三偷兰(第三)
- 四二提(第四)
- 五提舍(第五)
- 六吉罗(第六)
- 七恶说(第七)
- 二别问名义(二)
- 初问答名异体同(问曰)
- 二别释能所名义(二)
- 初从能治行立名(二)
- 初合明(言毗)
- 二双结(此上)
- 二就所诠行立名(二)
- 初释因果二名(三)
- 初通标(此下)
- 二合解(言尸)
- 三双结(二)
- 初对论强弱(虽因)
- 二互摄理通(若欲)
- 二示受随两义(二)
- 初结前生后(上明)
- 二正明受随(二)
- 初明受(言受)
- 二辨随(二)
- 初总释名义(二随)
- 二分示二种(三)
- 初标显(随有)
- 二历明(二)
- 初示二持(所言)
- 二明两犯(言止)
- 三双结(故二)
- 初释因果二名(三)
- 初从能治行立名(二)
- 初通列七聚(七)
- ○三结界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三)
- 初定量(第一)
- 二大界(二)
- 初牒名开章(第二)
- 二随章正辨(六)
- 初简缘(第一)
- 二立相(二)
- 初引文(二)
- 初示界相(第二)
- 二辨界形(见论)
- 二义判(二)
- 初立相随时(义云)
- 二唱结离过(然须)
- 初引文(二)
- 三唱形(第三)
- 四集僧(第四)
- 五辨欲(第五)
- 六作法(第六)
- 三戒场(二)
- 初牒名分章(第三)
- 二随章别释(二)
- 初竖标(第一)
- 二立图(三)
- 初叙意示图(第二)
- 二覆显三相(今依)
- 三结属宜通(上来)
- 三择非(第三)
- 四唱相(二)
- 初唱结戒场(二)
- 初示唱法(第四)
- 二加羯磨(上座)
- 二唱结大界(二)
- 初示唱相(次结)
- 二加结法(上座)
- 初唱结戒场(二)
- 五解界(二)
- 初解无场大界(第五)
- 二解有场大界(二)
- 初明二解法(若有)
- 二通示失否(此律)
- ○四集众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释(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三)
- 初鸣稚(四)
- 初引教显功(第一)
- 二维那打法(既知)
- 三翻辨华梵(西传)
- 四作相义通(五分)
- 二集僧(二)
- 初作法摄(第二)
- 二自然摄(二)
- 初明可分别(第二)
- 二不可分别(二不)
- 三分齐(二)
- 初通明四僧(第三)
- 二结简净秽(义云)
- 初鸣稚(四)
- ○五足数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二)
- 初释众(二)
- 初通列二部人数(二)
- 初他部及义加(第一)
- 二本宗自列相(此律)
- 三他本共列相(和尚)
- 二简辨应法是非(三)
- 初未言开足(义云十)
- 二示自言相(义云自)
- 三避恶离过(义云若)
- 初通列二部人数(二)
- 二简相(二)
- 初通简内外(第二)
- 二别简坐立(若欲)
- 初释众(二)
- ○六受欲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二)
- 初欲缘(二)
- 初牒释(第一)
- 二问答(问无)
- 二说法(二)
- 初明屏处受欲(二)
- 初健者广说(二)
- 初别明(二)
- 初明自说(第二)
- 二辨转他(次明)
- 二通问(问欲)
- 初别明(二)
- 二病人开略(二)
- 初通示略法(此律)
- 二别问现相(问余)
- 初健者广说(二)
- 二辨入众说仪(二)
- 初示仪(对众)
- 二问答(四)
- 初问合说成否(问对)
- 二问多坐多立(问欲)
- 三问遇缘失否(问睡)
- 四问事讫不来(问与)
- 初明屏处受欲(二)
- 初欲缘(二)
- ○七十戒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二)
- 初释名(第一)
- 二出家(七)
- 初推功离苦(第二)
- 二制听和合(五百)
- 三立法请师(次请)
- 四严地施座(清净)
- 五辞亲革俗(欲出)
- 六说法披剃(入道)
- 七礼庆悦情(度人)
- 三受戒(二)
- 初集僧和白(第三)
- 二正明受法(三)
- 初受前方便(五分)
- 二正受说相(我某)
- 三别示余法(既知)
- 四受衣(二)
- 初受舍衣法(第四)
- 二受舍钵法(受钵)
- 五说净(第五)
- 六舍堕(第六)
- 七说戒(三)
- 初示通别二说(第二)
- 二辨五德十数(二)
- 初明五德(爱道)
- 二辨十数(僧祇)
- 三明式叉对首
- 八安居(第八)
- 九受日(第九)
- 十自恣(二)
- 初就众别自恣(二)
- 初五人已下通别法(第十)
- 二四人已下对首法(对首)
- 二示受诵赏罚(母论)
- 初就众别自恣(二)
- ○八学戒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五)
- 初翻名(第一)
- 二乞戒(第二)
- 三秉法(第三)
- 四六法(第四)
- 五行法(二)
- 初年十八(二)
- 初明三法(第五)
- 二十八法(僧祇)
- 二伸问答(二)
- 初问授法仪轨(问受)
- 二问年减开成(三)
- 初正问成否(问学)
- 二义斥今非(义云)
- 三遮其妄引(二)
- 初正斥妄引(或有)
- 二辨年十二(三)
- 初正明(相造)
- 二问答(问何)
- 三义解(义云)
- 初年十八(二)
- ○十具戒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二)
- 初由藉(第一)
- 二本法(二)
- 初牒章分文(第二)
- 二随章正释(十)
- 初请师(二)
- 初通叙请意(第一)
- 二别示请法(三)
- 初明请二师(二)
- 初和尚(先明)
- 二阇梨(注次请)
- 二问师名义(问何)
- 三简德秉宣(二)
- 初选德摄人(僧祇)
- 二诘彼白读(问诸)
- 初明请二师(二)
- 二戒缘(二)
- 初先陈缘境(第二)
- 二开彼心怀(知所)
- 三安置(第三)
- 四白差(第四)
- 五出问(二)
- 初差问所因(第五)
- 二威仪出问(三)
- 初问前方便(今正)
- 二正问遮难(二)
- 初问难(一汝)
- 二问遮(问巳)
- 三问章示察(又当)
- 六白唤(第六)
- 七乞戒(第七)
- 八和白(第八)
- 九问难(第九)
- 十正受(六)
- 初标结导发上心(第十)
- 二引论证持优劣(智度)
- 三示量内外推功(当广)
- 四检校离非从正(正作)
- 五秉法授体记时(知是)
- 六缘难开加三二(此律)
- 初请师(二)
- 三至僧(二)
- 初牒章叙由(第三)
- 二别陈问答(二)
- 初总标(就中)
- 二别列(二)
- 初问僧来成受(一问)
- 二问俗舍结受(二问)
- 三问本法受名(三问)
- 四问本法僧寺(四问)
- 五问俗相开受(三)
- 初总陈问答(五问)
- 二双结得否(二)
- 初问得受(问云)
- 二问不得(问云)
- 三纵夺归宗(今两)
- 六问开别送往(六问)
- 七问尼须结界(七问)
- 八问本法安置(八问)
- 九问请师方法(九问)
- 十问乞戒仪轨(十问)
- 四戒相(三)
- 初示说八四(二)
- 初说八弃(第四)
- 二示四依(次当)
- 二受已告陈(汝已)
- 三义设余行(义云)
- 初示说八四(二)
- 五退舍(三)
- 初本宗对内众(第五)
- 二婆论通余人(婆论)
- 三示无知伤叹(今时)
- ○十二受衣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十七)
- 初制听(第一)
- 二功能(第二)
- 三释名(第三)
- 四财如(第四)
- 五体如(第五)
- 六色如(第六)
- 七量如(第七)
- 八条数(第八)
- 九隄数(第九)
- 十重数(第十)
- 十一作法(第十一)
- 十二受法(第十二)
- 十三舍法(第十三)
- 十四得失(第十四)
- 十五补浣(第十五)
- 十六敬护(第十六)
- 十七坐具(第十七)
- ○十三受钵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七)
- 初制意(第一)
- 二体如(第二)
- 三色如(第三)
- 四量如(第四)
- 五受舍(第五)
- 六失法(二)
- 初正明(第六)
- 二问答(问但)
- 七护法(第七)
- ○十四净施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五)
- 初施主(二)
- 初通标简略(第一)
- 二别明展转(二)
- 初牒名分列(今且)
- 二束位对人(前三)
- 二请法(二)
- 初对道(第二)
- 二对俗(次钱)
- 三说净(二)
- 初对首(二)
- 初对尼说(第三)
- 二俗对说(婆论)
- 二心念(五分)
- 初对首(二)
- 四存亡(第四)
- 五失法(第五)
- 初施主(二)
- ○十五说戒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六)
- 初时节(第一)
- 二缘集(第二)
- 三仪式(二)
- 初牒章叙意(第三)
- 二依章列释(九)
- 初铺设召集(此律)
- 二因辨行筹(十诵)
- 三入座说偈(初入)
- 四水汤盥掌(年少)
- 五唱白行筹(维那)
- 六请差升座(彼维)
- 七散洒供养(香水)
- 八未受退告(供养)
- 九审问送心(戒师)
- 四差使(二)
- 初明差使往来(三)
- 初作法差往(第四)
- 二立嘱授人(四分)
- 三受教归告(尼明)
- 二辨尼众说法(二)
- 初和白离非(次说)
- 二说终告散(若说)
- 初明差使往来(三)
- 五客旧(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客来说仪(第五)
- 二问有缘开起(问说)
- 二别简(二)
- 初说法诵经(若众)
- 二识疑发露(若于)
- 初问答(二)
- 六略说(二)
- 初明僧法(二)
- 初难缘开略(第六)
- 二众主告示(若众)
- 二别人法(次明)
- 初明僧法(二)
- ○十六安居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八)
- 初制意(第一)
- 二结时(二)
- 初定时结罪(第二)
- 二示过依人(二)
- 初择处离过(明了)
- 二告俗请僧(三)
- 初正明(僧祇)
- 二引证(故五)
- 三例叹(义云)
- 三夏闰(第三)
- 四对首(二)
- 初前安居法(二)
- 初合明(第四)
- 二问答(问所)
- 二后安居法(后安)
- 初前安居法(二)
- 五心念(第五)
- 六忘成(二)
- 初引律(第六)
- 二义断(义云)
- 七及界(第七)
- 八移夏(三)
- 初总明二难(第八)
- 二移处结成(若至)
- 三问答除妨(二)
- 初问忘不受日(问遇)
- 二问遇难不还(问遇)
- ○十七受日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六)
- 初受缘(二)
- 初三宝请召(第一)
- 二私缘通塞(僧祇)
- 二互用(第二)
- 三受法(二)
- 初正明(二)
- 初受辞(第三)
- 二彰示(此对)
- 二问答(二)
- 初问羯磨开受(问尼)
- 二原圣意斥非(义云)
- 初正明(二)
- 四得重(第四)
- 五逢难(第五)
- 六五利(三)
- 初叙名(第六)
- 二彰利(五利)
- 三示过(僧祇)
- 初受缘(二)
- ○十八自恣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十)
- 初制意(第一)
- 二时节(第二)
- 三集僧(第三)
- 四差使(二)
- 初明广法(二)
- 初差使告僧(第四)
- 二传教归众(尼说)
- 二辨略法(若大)
- 初明广法(二)
- 五简人(二)
- 初示二种五德(第五)
- 二显差二所以(五分)
- 六秉法(三)
- 初先定仪轨(第六)
- 二集欲问宗(问僧)
- 三正宣羯磨(大姉)
- 七五德(二)
- 初五德白和(第七)
- 二行坐草法(次明)
- 八自恣(第八)
- 九略法(四)
- 初略法如非(第九)
- 二五人只差(上明)
- 三四人对首(若界)
- 四独住心念(若依)
- 十杂法(二)
- 初别问说辞(第十)
- 二正明杂相(若僧)
- ○十九师徒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十三)
- 初师徒名(第一)
- 二依止意(第二)
- 三免依止(第三)
- 四合依止(第四)
- 五通行法(二)
- 初本宗通行七法(第五)
- 二他部几谏二师(僧祇)
- 六白事法(二)
- 初白师法(第六)
- 二随师法(见论)
- 七请经法(第七)
- 八报恩法(二)
- 初师严修敬(二)
- 初执劳申奉(第八)
- 二失礼贻殃(若有)
- 二师过须离
- 初师严修敬(二)
- 九无师法(第九)
- 十简师法(二)
- 初通示阇梨(第十)
- 二别简二师(义云)
- 十一请师法(第十一)
- 十二摄师法(二)
- 初相摄轨仪(第十二)
- 二料简去住(十诵)
- 十三诃忏法(三)
- 初诃畜如非(第十三)
- 二惩责离过(义云)
- 三折摄适时(此律)
- ○二十致敬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十)
- 初敬寺(四)
- 初内违外失(第一)
- 二引示名处(古德)
- 三慢毁招殃(五百)
- 四翻辨众号(地持)
- 二敬佛(三)
- 初敬造乖方(第二)
- 二规模应法(又佛)
- 三王匠如非(二)
- 初两如获福(敬福)
- 二双非失祐(问居)
- 三敬法(二)
- 初人法变讹(二)
- 初学习忘本
- 二抄写乱真(或有)
- 二经律彰报(故敬)
- 初人法变讹(二)
- 四敬僧(二)
- 初彰过(第四)
- 二引证(二)
- 初引多文示非(故大)
- 二引二典修敬(大悲)
- 五定尊(二)
- 初示尊𢍉呼召(第五)
- 二明上下坐仪(僧祇)
- 六致拜(二)
- 初翻名(第六)
- 二释义(二)
- 初礼敬合宜(二)
- 初三法品式(智度)
- 二礼绕如非(五分)
- 二语受离过(僧祇)
- 初礼敬合宜(二)
- 七八敬(二)
- 初求度元由(三)
- 初昙弥致请(第七)
- 二庆喜遭谪(母论)
- 三推不开意(见论)
- 二申敬方法(三)
- 初叙别(然法)
- 二别陈(中含)
- 三问答(阙何)
- 初求度元由(三)
- 八报恩(第八)
- 九医药(四)
- 初开所乘(第九)
- 二明医治(见论)
- 三辨余术(五分)
- 四示药饵(患吐)
- 十殡终(二)
- 初明遣殡(第十)
- 二示所呼(僧祇)
- 初敬寺(四)
- ○二十一随戒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别明(七)
- 初八弃(二)
- 初通标(二)
- 初标简所释
- 二通示戒数(尼总)
- 二别释(五)
- 初大婬戒(二)
- 初牒名列缘(婬戒)
- 二随难别解(二)
- 初明犯(二)
- 初明自业(此律)
- 二辨教他(若比)
- 二不犯
- 初明犯(二)
- 二盗杀妄(二)
- 初杀戒委明(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难释(二)
- 初明犯(二)
- 初标列(此中)
- 二随明(十三)
- 初示佛物(第一)
- 二明法物(二)
- 初引文(第二)
- 二义决(义云)
- 三显僧物(第三)
- 四三宝互(二)
- 初总示(第四)
- 二别明(二)
- 初二宝唯塞(宝梁)
- 二僧物通塞(五百)
- 五当体互(三)
- 初他部(第五)
- 二义判(义云)
- 三本宗(此律)
- 六像宝互(第六)
- 七物自互(第七)
- 八辨出贷(第八)
- 九明宾客(二)
- 初待道俗法(第九)
- 二给病仆法(十诵)
- 十示人物(六)
- 初掌护损失(第十)
- 二寄借破损(十诵)
- 三属贼成否(有人)
- 四未抄持出(僧祇)
- 五自他输税(僧祇)
- 六狂施不得(伽论)
- 十一非人物(第十一)
- 十二畜生物(第十二)
- 十三明盗业(第十三)
- 二不犯
- 初明犯(二)
- 二杀妄通略
- 初杀戒委明(二)
- 三摩触戒(二)
- 初牒名列缘(摩诃)
- 二随难别解(二)
- 初明犯(若尼)
- 二不犯(二)
- 初引文(十诵)
- 二义设(义云)
- 四八事戒(二)
- 初标名列缘(八事)
- 二随难别释(二)
- 初明犯(此律)
- 二不犯
- 五覆藏戒(二)
- 初牒名列缘(覆藏)
- 二随文别解(二)
- 初明犯(二)
- 初引文义辨相(二)
- 初引文辨覆藏(十诵)
- 二约义明发露(义云)
- 二对异众不成(十诵)
- 初引文义辨相(二)
- 二不犯
- 初明犯(二)
- 初大婬戒(二)
- 初通标(二)
- 二僧残○
- 三舍堕○
- 四单提○
- 五提舍○
- 六众学○
- 七灭诤○
- 初八弃(二)
- 二结示○
- 初别明(七)
- ○二僧残(二)
- 初通标简示
- 二别指随明(七)
- 初媒嫁戒(二)
- 初标名列缘(媒嫁)
- 二随难别释(此律)
- 二言人戒(二)
- 初牒名列缘(言人)
- 二随难别解(二)
- 初明犯(此律)
- 二通塞(若被)
- 三度贼女(二)
- 初标名列缘(度贼)
- 二别示第一(十诵)
- 四四独戒(二)
- 初牒名显总(四独)
- 二分四别示(二)
- 初历明犯相(二)
- 初独渡河(二)
- 初标名举缘(先明)
- 二列相具解(四)(如文)
- 二独入村(二)
- 初牒名标缘(独入)
- 二列相具释(二)
- 初单示前一(一是)
- 二合显后三(二者)
- 三独宿戒(独宿)
- 四独后行(独在)
- 初独渡河(二)
- 二别示不犯(三)
- 初开渡河(次)
- 二开村宿(入村)
- 三开独行(独行)
- 初历明犯相(二)
- 五受染心(二)
- 初标名列缘(受染)
- 二引文定犯(僧祇)
- 六劝受染(二)
- 初牒名标缘(劝受)
- 二列相略解(一是)
- 七污家戒(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引文委释(二)
- 初明犯(二)
- 初引律(此律)
- 二引论(婆论)
- 二不犯
- 初明犯(二)
- 初媒嫁戒(二)
- ○三舍堕(二)
- 初通标简示
- 二别举随明(九)
- 初离衣戒(二)
- 初牒名列缘(离衣)
- 二具辨第三(二)
- 初合明三碍(人衣)
- 二别释界碍(二)
- 初约当宗解(二)
- 初通列(四者)
- 二简辨(二)
- 初简强弱(前中)
- 二辨势分(此律)
- 二据他部明(四)(如文)
- 初约当宗解(二)
- 二畜宝戒(二)
- 初标名列缘(畜宝)
- 二随难别释(二)
- 初列相通制(宝是)
- 二开畜得否(八)
- 初田宅(次明)
- 二园池(第二)
- 三盐粟(第三)
- 四奴婢(第四)
- 五群畜(第五)
- 六钱宝(第六)
- 七床褥(第七)
- 八釜护(第八)
- 三贸宝戒(二)
- 初牒名列缘(贸宝)
- 二引文示相(此律)
- 四贩卖戒(二)
- 初标名列缘(贩卖)
- 二随难别示(二)
- 初释贸(二)
- 初语易成净(十诵)
- 二还使如非(十诵)
- 二彰损(五百)
- 初释贸(二)
- 五回僧僧(二)
- 初牒名列缘(廻僧)
- 二别解二物(二)
- 初明僧物(此律)
- 二辨余物(五分)
- 六乞苏油(二)
- 初标名列缘(乞苏)
- 二义详犯否(义云)
- 七食作衣(二)
- 初牒名略缘(回现)
- 二别显犯相(若居)
- 八畜长钵(二)
- 初标名列缘(过畜)
- 二二三别示(十六)
- 九贸还夺(二)
- 初牒名列缘(贸衣)
- 二一四别示(十诵)
- 初离衣戒(二)
- ○四单提夺(二)
- 初通标简示
- 二别举随明(百一)
- 初小妄语(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二恶骂戒(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三两舌戒(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四共男宿(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五未具宿(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六同诵戒(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七说麤罪(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八说法过(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九掘地戒(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解犯相
- 十坏生种(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别示犯否(二)
- 初论犯(二)
- 初明种净(二)
- 初通列种净(此律)
- 二对种分净(僧祇)
- 二定轻重(若以)
- 初明种净(二)
- 二示开(见论)
- 初论犯(二)
- 十一露地敷(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随释
- 十二屏处敷(二)
- 初举号(屏处)
- 二示缘(具六)
- 十三强敷戒(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随释
- 十四用虫水(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随释
- 十五别众食(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随释
- 十六非时食(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随释
- 十七残宿食(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随释
- 十八不受食(二)
- 初标名示缘(不受)
- 二通辨诸相(四)
- 初能授是非(见论)
- 二所受通塞(此律除)
- 三错误不成(此律下)
- 四别明三失(此律受)
- 十九共屏坐(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共露坐(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一观军阵(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二饮酒戒(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三水中戏(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四击攊他(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五不受谏(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六恐怖尼(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二十七减半浴(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八露然火(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二十九藏衣钵(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三十著白衣(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三十一断畜命(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三十二饮虫水(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三十三贼期行(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三十四拒劝学(二)
- 初举号(拒劝)
- 二示缘(具五)
- 三十五毁毗尼(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三十六不摄耳(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三十七赏后悔(二)
- 初标名略缘
- 二随相别释
- 三十八屏听诤(二)
- 初标名略缘
- 二随相别释
- 三十九瞋打尼(二)
- 初标牒犯缘
- 二引文随解
- 四十手搏尼(二)
- 初标牒犯缘
- 二引文随解
- 四十一捉遗宝(二)
- 初标名列缘(捉遗)
- 二正论犯否(二)
- 初定犯相(婆论)
- 二示开缘(二)
- 初示收举(此律)
- 二明舍遗(僧祇)
- 三显伏藏(若治)
- 四彰取受(僧祇)
- 四十二非入聚(二)
- 初牒名列缘(非时)
- 二随释犯否(二)
- 初明犯(二)
- 初引文示白法(十诵)
- 二因解聚村名(智论)
- 二不犯(此律)
- 初明犯(二)
- 四十三过量床(二)
- 初标名列缘
- 二别示犯否
- 四十四食䔉戒(二)
- 初牒名列缘(食䔉)
- 二随相别解(二)
- 初推释重轻(所以)
- 二彰开离过(僧祇)
- 四十五剃毛戒(二)
- 初标名略缘(剃三)
- 二引文通显(二)
- 初简示(母论)
- 二杂明(剃发)
- 四十六净过分(二)
- 初牒名标缘
- 二随相别释
- 四十七供水扇(二)
- 初牒名标缘
- 二随相别释
- 四十八乞五谷(二)
- 初牒名标缘
- 二随相别释
- 四十九观伎乐(二)
- 初牒名标缘
- 二随相别释
- 五十屏共语(二)
- 初牒名标缘
- 二随相别释
- 五十一坐不辞(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五十二辄坐床(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五十三入暗室(二)
- 初标名简屏暗(共男)
- 二文义定制听(五分)
- 五十四恶心诅(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五十五椎胷哭(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五十六覆同床(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解
- 五十七恼客旧(二)
- 初标目(故恼)
- 二列缘(具四)
- 五十八同活病(二)
- 初标名示缘(同活)
- 二引律通释(五分)
- 五十九牵他出(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通释
- 六十无事行(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通释
- 六十一不知请(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通释
- 六十二露洗身(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通释
- 六十三不看衣(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引文通释
- 六十四障施僧(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六十五辄著衣(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六十六与外衣(二)
- 初标名列犯缘(与俗)
- 二示文义判诫(十诵)
- 六十七遮分衣(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六十八与外食(二)
- 初牒名列犯缘(与白)
- 二约文义消叹(五分)
- 六十九为俗使(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七十自妨绩(二)
- 初标名列缘(自手)
- 二随相通示(二)
- 初正辨制开(十诵)
- 二义评伤叹(义云)
- 七十一俗床卧(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七十二宿不辞(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七十三度身女(二)
- 初标名列缘(度妊)
- 二委示听否(十诵)
- 七十四度童女(二)
- 初牒名列缘(度童)
- 二引论通解(婆论)
- 七十五不二岁(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七十六不说六(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七十七度遮女(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七十八不事摄(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七十九受已离(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八十未满度(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八十一度人谤(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八十二三不听(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八十三不与学(二)
- 初标目
- 二列缘
- 八十四多度人(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辨
- 八十五不请教(二)
- 初举号(不半)
- 二示缘(具三)
- 八十六不诣恣(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辨
- 八十七不依安(二)
- 初标目(不依)
- 二列缘(具三)
- 八十八不白入(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辨
- 八十九骂比丘(二)
- 初牒名列缘
- 二随相别辨
- 九十骂尼众(二)
- 初标目(骂尼)
- 二列缘(具四)
- 九十一使男治(二)
- 初标名略缘制意(不白)
- 二引律示相指前(五分)
- 九十二背请戒(二)
- 初标名略缘(背请)
- 二正辨开制(若受)
- 九十三家生妬(二)
- 初牒名列缘(于家)
- 二二律定犯(十诵)
- 九十四香涂身(二)
- 初标名略缘
- 二原佛制意
- 九十五著妇严(二)
- 初标名略缘
- 二原佛制意
- 九十六乘乘行(二)
- 初标名略缘(乘乘)
- 二示相开得(五分)
- 九十七不著衣(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九十八不安居(二)
- 初举号
- 二示缘
- 九十九呪活命(二)
- 初标名列缘(诵呪)
- 二引文定犯(十诵)
- 一百辄问义(二)
- 初标名(先不)
- 二制意(制意)
- 百一尼不敬(二)
- 初标名略缘(百夏)
- 二显礼原制(若不)
- 初小妄语(二)
- ○二十二匡众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五)
- 初教有兴废(二)
- 初释兴(第一)
- 二辨废(若法)
- 二简知事德(三)
- 初总叙诸德(第二)
- 二别明知事(宝梁)
- 三不具成损(若不)
- 三秉教通塞(二)
- 初诸义通塞(二)
- 初依教辨通(二)
- 初通俗治(第三)
- 二局道治(涅槃)
- 二随情辨塞(二)
- 初治罚成非(或饮)
- 二知解离过(有知)
- 初依教辨通(二)
- 二九种治法(二)
- 初先叹方时教替(自大)
- 二结告示于治法(然将)
- 初诸义通塞(二)
- 四僧食通局(二)
- 初通明僧佛(二)
- 初正约僧辨(二)
- 初叙教本通(第四)
- 二献佛供馔(二)
- 初正明(初献)
- 二问答(义问)
- 二别就僧辨(二)
- 初述意彰过(今时)
- 二引教别明(二)
- 初悭给如非(二)
- 初别引四经(四)
- 初僧护(故僧)
- 二宝梁(宝梁)
- 三本行(本行)
- 四佛藏(佛藏)
- 二合引律论(五分)
- 初别引四经(四)
- 二集受离过(二)
- 初鸣稚各集(若大)
- 二受食遮偏(僧祇)
- 初悭给如非(二)
- 初正约僧辨(二)
- 二局请成非(注今时)
- 初通明僧佛(二)
- 五入众服仪(二)
- 初明入众(第五)
- 二辨服仪(二)
- 初叙意(夫论)
- 二别示(二)
- 初外饰非仪(惟佛)
- 二怀非无咎(见论)
- 初教有兴废(二)
- ○二十三翻净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九)
- 初制意(第一)
- 二净处(二)
- 初牒章总举(第二)
- 二随义别明(四)
- 初不周净(一离)
- 二檀越净(二檀)
- 三处分净(三处)
- 四白二净(四白)
- 三加法(二)
- 初牒章注简(第三)
- 二依位正陈(二)
- 初结法(三)
- 初示仪(若欲)
- 二唱法(上座)
- 三问和(律师)
- 二解法(若后)
- 初结法(三)
- 四辨过(第四)
- 五翻净(二)
- 初总示所翻(第五)
- 二问答显过(问比)
- 六对缘(四)
- 初恶触(三)
- 初食器合示(第六)
- 二对器以明(盘缘)
- 三约人杂辨(十诵)
- 二自煮(二自)
- 三内宿(三内)
- 四内煮(四内)
- 初恶触(三)
- 七互堕(第七)
- 八俭开(第八)
- 九净生(三)
- 初总示净法(第九)
- 二净一通成(僧祇)
- 三问答种相(问种)
- ○二十四受药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别释(六)
- 初药体(四)
- 初时药(第一)
- 二非时(二非)
- 三七日(三七)
- 四尽形(四尽)
- 二受意(二)
- 初标分(第二)
- 二合释(初手)
- 三受法(四)
- 初时食(第三)
- 二非时(二受)
- 三七日(三受)
- 四尽形(四受)
- 四说净(二)
- 初加受通塞(第四)
- 二开忘非触(初若)
- 五通塞(第五)
- 六重受(第六)
- 初药体(四)
- ○二十五讣请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十一)
- 初简请(二)
- 初明二请(二)
- 初牒章总举(第一)
- 二随位别明(二)
- 初明僧别损益(二)
- 初正明(二)
- 初叹僧次福大(虽开)
- 二受别请过多(比丘)
- 二简人(五分)
- 初正明(二)
- 二对僧别料简(二)
- 初标示(十诵)
- 二离明(二)
- 初寺上(二)
- 初约人别分
- 二别请对别(别请)
- 二门外(门外)
- 初寺上(二)
- 初明僧别损益(二)
- 二作四相(婆论)
- 初明二请(二)
- 二释非(二)
- 初明大尼(三)
- 初请处如非(第二)
- 二受讣杂相(僧祇)
- 三佐给请家(僧祇)
- 二示下众(见论)
- 初明大尼(三)
- 三讣会(第三)
- 四至家(二)
- 初检仪就座(第四)
- 二拟圣敷陈(二)
- 初义准(义云)
- 二引文(二)
- 初引宾头卢经(今依)
- 二引诸文补助(从此)
- 五就坐(二)
- 初僧讣坐仪(二)
- 初先诫现僧(四)
- 初引圣为凡(第五)
- 二随坐检校(又往)
- 三师资表敬(五百)
- 四戏笑非宜(僧祇)
- 二次集外客(五分)
- 初先诫现僧(四)
- 二佛陈正轨(长阿)
- 初僧讣坐仪(二)
- 六净食(第六)
- 七香愿(二)
- 初示行香(第七)
- 二释呪(十诵)
- 八受食(五)
- 初受食作观(二)
- 初受食量计(第八)
- 二立观通别(伽论)
- 二佛食所属(见论)
- 三叹施幽显(增一)
- 四存亡获益(中阿)
- 五食时离过(此律)
- 初受食作观(二)
- 九食法(第九)
- 十哒嚫(二)
- 初因疑开说(第十)
- 二两食随明(二)
- 初小食(此律粥)
- 二大食(此律若)
- 十一还法(第十一)
- 初简请(二)
- ○二十六届寺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二)
- 初入寺(三)
- 初迎客问主法(第一)
- 二礼敬入房法(客受)
- 三制限安付法(僧祇)
- 二仪式(二)
- 初摄护四仪(二)
- 初总示(第二)
- 二合明(二)
- 初向奉行住法(僧祇云头)
- 二离非坐卧法(僧祇云不)
- 二策勤三业(母论)
- 初摄护四仪(二)
- 初入寺(三)
- ○二十七忏悔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六)
- 初八重(二)
- 初标章(第一波)
- 二列释(三)
- 初示忏仪(二)
- 初忏已护持(第一忏)
- 二引缘彰净(二)
- 初引小乘(阿毗)
- 二引大乘(治禅)
- 二明忏法(二)
- 初恳露乞求(第二)
- 二众详与法(上座)
- 三显行法(三)
- 初标举(第三)
- 二别明(一不)
- 三结简(与波)
- 初示忏仪(二)
- 二僧残(二)
- 初标章分别
- 二随位别明(六)
- 初释名(第一)
- 二乞忏(三)
- 初先请二师(第二)
- 二折露三乞(忏尼)
- 三和僧与法(羯磨)
- 三夺事(二)
- 初诫勅(第三)
- 二白行(三)
- 初初白(既示)
- 二已行(若已)
- 三告客(若行)
- 四杂行(二)
- 初标简(第四)
- 二正明(三)
- 初执劳安置(至布)
- 二开白舍行(若大)
- 三互敬失夜(此律)
- 五出罪(三)
- 初责谢(第五)
- 二乞法(后乞)
- 三与法(羯磨)
- 六诫勗(第六)
- 三偷兰(二)
- 初牒名分位
- 二依位别论(二)
- 初罪轻重(二)
- 初标分(第一出)
- 二正辨(二)
- 初方便(二)
- 初牒章分叙(第一从)
- 二随相委明(二)
- 初结前生后(上来)
- 二轻重分途(三)
- 初上品(初篇)
- 二中品(若从)
- 三下品(第二)
- 二独头(二)
- 初合明三品(第二)
- 二通会二文(此律)
- 初方便(二)
- 二忏仪式(二)
- 初标列
- 二离明(二)
- 初具论第一(二)
- 初标叙(第一)
- 二别明(七)(如文)
- 二略辨二三(二)
- 初小众忏(第二)
- 二一人法(第三)
- 三叙吉罪(此方)
- 初具论第一(二)
- 初罪轻重(二)
- 四二提(二)
- 初牒章标列
- 二随位别明(二)
- 初忏舍堕(二)
- 初标分叙列
- 二依位广陈(七)
- 初简财(二)
- 初约长物简(一简)
- 二就贩卖简(次贩)
- 二舍财(第二)
- 三舍罪(六)
- 初省己应法(第三)
- 二说相彰报(然后)
- 三定罪约人(如是)
- 四别问对罪(问何)
- 五斥古雷同(比来)
- 六正明忏罪(四)
- 初请忏主(若欲)
- 二辨舍罪(次舍)
- 三示忏诃(次忏)
- 四明告诫(忏主)
- 四还衣(第四)
- 五忘物(二)
- 初忘物相染(第五)
- 二科简长贩(此谓)
- 六舍宝(第六)
- 七杂法(二)
- 初二舍是非(第七)
- 二权巧离过(若知)
- 初简财(二)
- 二悔单提(二)
- 初牒名分列(第二)
- 二约位随明(三)
- 初请悔陈露(今且)
- 二舍罪方法(如是)
- 三告诫责护(忏己)
- 初忏舍堕(二)
- 五提舍(二)
- 初标请略余(第五)
- 二述悔指诫(大姉)
- 六吉罗(二)
- 初牒章分叙(第六)
- 二约义泛明(二)
- 初出种相(三)
- 初从生(如从)
- 二独头(若独)
- 三问答(问答)
- 二示忏仪(二)
- 初明忏故误(二)
- 初忏故作(二)
- 初请词(具修)
- 二舍罪(次舍)
- 二悔误犯(次明)
- 初忏故作(二)
- 二辨露识疑(二)
- 初发识(若犯)
- 二露疑(次发)
- 初明忏故误(二)
- 初出种相(三)
- 初八重(二)
- ○二十八送终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开章
- 二列释(六)
- 初制看(第一)
- 二简人(第二)
- 三供侍(第三)
- 四安置(二)
- 初供须赞劝(第四)
- 二立院安形(如西)
- 五诫法(第五)
- 六殡终(六)
- 初哀恸(第六)
- 二吊敬(若外)
- 三覆尸(五百)
- 四殡送(见论)
- 五葬法(西国)
- 六像塔(五百)
- ○二十九二衣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依篇释(二)
- 初分门
- 二别解(十)
- 初制意(第一)
- 二简物(第二)
- 三共财(第三)
- 四嘱授(二)
- 初牒章标列(第四)
- 二依章别释(三)
- 初嘱通善恶(初节)
- 二嘱通前后(二嘱)
- 三嘱通成否(三嘱)
- 五轻重(二)
- 初牒章述过定宗(第五)
- 二分门随位别解(三)
- 初约本科分(今立)
- 二据义处判(二)
- 初三支义判(而义)
- 二七位类分(七)
- 初丝麻毛绵(三)
- 初褥毡绣绮(此摄)
- 二囊厨线袋(僧祇)
- 三俗色形服(白衣)
- 二铜铁瓦木(二)
- 初受用诸具(第二)
- 二供养众具(义准)
- 三田宅园林(第三)
- 四皮物(第四)
- 五畜生(第五)
- 六奴婢(第六)
- 七四药(第七)
- 初丝麻毛绵(三)
- 三结会异同(上来)
- 六负债(二)
- 初牒章总述(六负)
- 二随位别明(三)
- 初辨须索(所以)
- 二明负贷(二)
- 初亡宝互负(十诵)
- 二亡别负贷(十诵)
- 三判还否(僧祇)
- 七赏劳(二)
- 初牒章示德行(第七)
- 二明人物是非(二)
- 初引文会释(二)
- 初评合否(有二)
- 二示所与(此律)
- 二约义料简(二)
- 初德物料简(义准)
- 二辨人进否(五分)
- 初引文会释(二)
- 八时节(第八)
- 九分法(二)
- 初牒章分别(第九)
- 二依位别明(三)
- 初羯磨(二)
- 初五人法(二)
- 初赏劳(四)
- 初合叙赏分(第一)
- 二集物普召(今之)
- 三舍判问答(看病)
- 四量德赏劳(三)
- 初问答离过(具问)
- 二正加赏法(知此)
- 三义断如非(义云)
- 二分物(二)
- 初与法(次明)
- 二分法(二)
- 初正明与法(五分)
- 二问答释疑(二)(如文)
- 初赏劳(四)
- 二四人法(母论)
- 初五人法(二)
- 二对首(第二)
- 三心念(第三)
- 初羯磨(二)
- 十杂法(二)
- 初定僧俗中物(第十)
- 二判俗舍中物(义云)
- ○三十杂篇(二)
- 初牒篇名
- 二随篇解(二)
- 初分章
- 二列释(八)
- 初僧物(二)
- 初正明(第一)
- 二引证(五分)
- 二乞食(第二)
- 三升座(第三)
- 四说法(二)
- 初观机简辨(第四)
- 二答缘恊时(十诵)
- 五净地(第五)
- 六遇贼(第六)
- 七济生(第七)
- 八杂事(十)
- 初火灯然灭(第八)
- 二舍离五悭(成实)
- 三四恩四辈(阿含)
- 四大小洗漱(五分)
- 五明诸过益(又不)
- 六对彼檀越(母论)
- 七履用严浴(僧祇)
- 八营主须宜(此律)
- 九五乱敬式(大五)
- 十头陀少欲(见论)
- 初僧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