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一

诸界结解篇第二

诸界结解篇。

篇目中如文三种人中含七故云诸界结谓心业要缘解即舍本期业。

此篇明界界别众多随位以摄文列三种人衣食也据律前后依缘显相今集法者举例次之。

释标中初科初示总位据下次明例集律前后者人衣二界出前布萨犍度食界出后药犍度举例次者同是界故例即类也。

先明摄僧者良由法假人弘弘之有本若非限约何知和别故前结界用通僧体于此别住必奉六和和相显者勿过三业所以因之令无别众人既同依众法斯辨资济开通理有成务外衣内药形别有须故次摄僧两缘随立各题教意在文易显。

次科初别叙人界即明立界显彰和别众法之本理必居先僧体即和合也人下次合叙衣食二界先法后事故二在后又外资常用内药有时故先衣后食各下二句即点注文。

就初中约义以分总别又二。

初总叙致四门料简一制结意二列数释名三位分大小四结解差别。

摄僧界总义四门第四结解差别是悬科别释无别有文故后释结解竟结云此即初义第四门小界中亦然准知此科通该诸界以一一界皆有结解即是差别也。

言制意者夫羯磨说戒正法住持由僧弘演方能远被义须通遵理无限隔以事杂据缘界约通滥纵有同和影赴难克徒损正业不被前缘上圣知机开随境局作法分域一开后凡有作业非界不成故制崇和益在斯矣先开后制意可见也。

制意中初叙僧法同遵但下二明因机制教又二初明机生众中事起缘来不一故云事杂阎浮洲境统为自然故界通滥以界广故影赴难克以奔驰故损废正业以身应事如影赴形故云影赴上下次明立教望前自然本制通集故局结名开望后作业必须依界故还复成制。

二释名列数。

初名者明了论疏解云本音四摩此正翻云别住是也诸本云布萨界及戒场者非正本音所以名别住者谓此住作法与余住不相通各不取欲故得名也。

释名中初科初引教翻名正翻别住义如后释下出二名徧见诸律故通指之云诸本布萨界则局就本缘为号戒场则通收众行为名并非正翻故特标简所以下示义则知此名通该场小。

今从律本云界者加法约处除彼局此故曰界也故文云界者白二羯磨唱制限者是也。

次科示名所出义同上解下引律证即五现中文。

就列数为二若论自然约界四种不同定量六种差异如上缘中说今宗是作法略说为三随位离之则成七界如上相摄门中说。

列数中初旁出自然故指如上今下正明作法三大三小戒塲为七指上相摄即悬义中。

三定量大小者。

三位分大小。

初三大界若小随机大者须制四分云大界广远僧坊极多及至说戒同集一处应十五日说者十四日先往不得受欲以明相故准此为言应强百里。

大界示量中初科初以义定四下次准文决隔日方到百里有强故下取诸文三由旬量则百二十里也欲不隔明如上示。

五分明文云时有结无边界者佛制极远应三由旬由旬乃是中梵量名正音逾缮那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也犹此古亭岂局里数大分为言四十里也相传为定僧祇善见量同五分过者不成明了论中三由旬者隅角量取也。

次科为二初示极量五分因滥故制齐限蹑释由旬以定里数轮王停舍与此间古亭即今之馆驿也智论由旬有三品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若据俱舍止十六里准教酌中故云大分僧祇善见同三由旬如钞所引过不成者此示制也明了下二明量法隅角量者为取四圆若四方量则四隅有余故。

十诵云我听一布萨和合故结界也若一𤘽卢乃至十𤘽卢若山上僧坊结界山下十𤘽卢亦得安居山下僧坊结界山上安居亦尔多论纵广同十𤘽卢舍必使此中布萨羯磨时不生疑心设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结但定岸相然后结也尼结大界极远一𤘽卢以恐远险易陵辱也。

三中十诵多论竝云十𤘽卢彼宗一𤘽卢有二里止齐二十里(旧以杂藏五里释者误也)下约山寺上下互明但在十𤘽卢内同一法界故竝得安居恐疑高下不相摄故特此决之(旧约山嵓上下不相碍释甚非文意)问此前太狭何以引之答或彰部异或证宜狭或显诸部皆立分齐不可通漫或有别意学者更裁多论三段初示量同前必使不生疑者此示不广之意二明得合河道三明僧尼不同尼界极齐二里外不得钞云必有难缘可用僧祇三由旬内(以界宽广于中安居容可避难)

问界中有村河得合结不。

问中如上多论明得结欲引诸文故重发问。

答四分云不得隔驶流水此明制也除常有桥船梁此明开也如上多云但定岸相僧祇中但洲五处标结甚明文也。

初答中四分驶即急疾梁亦是桥小大分之僧祇但洲水中孤绝者彼明五标两在水中三在陆地如戒塲中具引。

言村得不者四分明文除村村外摄衣有文明知摄僧不简村也五分白衣新作堂舍为得吉利故或非人所恼故佛听诸比丘于中布萨说戒准此知界摄也多论云凡结大界所以通聚落结者以界威力故诸恶不得便善神所护为檀越故通结聚落也准此以言良由僧德所动作业圆成善根所熏界神护卫不可轻也。

次答有三初准四分摄衣羯磨由村在界故须牒除次准五分俗舍既许布萨理必结界后据多论即明通摄所以诸恶即魔邪变怪等事准此下疏家显示神护之意。

五百问云界内病比丘不能僧中求结一屋者僧应先解大界与结别界还结大界不持衣者不得入中亦除佛地由佛僧位殊不相摄故中国佛院列异僧表故有佛地塔地僧地限域各别此方未行何得混杂义须限约。

三别界中初科论文前示缘开仍教结法次明护衣且据作法摄衣为言若据自然则通彼此三简佛地由下疏家伸意西土三宝地别仍斥此方混滥表即外也。

又如明了论围轮别住者先结三四小别住讫周帀安相四边开路即名兰若地此外结大别住围之如铁围山绕四天下准此诚文一大界内随结五三皆得成也。

次科初引论围轮别住即下所引十七之一兰若翻为空处即中隔自然下举喻显即彰名义铁围应法师云梵言柘迦罗此云轮山故曰围轮准下决判可解。

二戒场量者善见云容二十一人减则不听此据极小为言二十出罪兼所为者故局此耳彼论又云场内不得安僧住处有惭比丘须折却唯置佛殿。

戒场中初明小量且据一众行事备足故不听减若兼二众须容四十一人彼下次示广量既制僧住显知非狭。

三种小界其量不定随集多少依坐而结受戒极小下至十人说戒四人自恣五人余更足数任时而约不开身外恐有诃人又不同前以是久固此别济一时作业。

三小中初示量又下对简比前二界相反可知。

余如后解。

就摄僧界文又分三初为自然劳倦众取济机开立大界界限制约事杂烦多又开戒场上二常途难济非务故开小界各如文次当自分别。

二别释总标中各据本缘叙三次第界限制约制必集故事杂烦多众数起故非务即目难缘非常有故下文既广故略指之。

就初大界文又三种即本二同余二随结其义如位。

大界标中对注可见。

就初又二即结解也。

就初结中以是众同之本作业之基生善灭恶之良缘住法依僧之净地其缘具也得成遂于前言其相乖也必颠覆于后辙有人立义薄列四门丛杂交加难晓成败得在浮沈失在现行故直叙通披文获事且位十门一相是非二形体状三竖标域四唱方隅五集僧法六不受欲七加法消文八法有无九显失不十结不成。

初本二同结法中初科为二初叙界功前四句初句示摄僧次句彰成法第三句明辨事第四句显胜处住法依僧即二同也次四句明成坏前言即初结之法后辙谓向后行事有人下二明缘相初叙古薄略其文亡不知所立列门既少事无条绪故云丛杂也隐显互见故云得在浮沈行事难明故云失在现行故下显今委备搜文获事谓捡寻诸教得所合行之事十门中初二是处三四即事五六是人自余并法。

初定相者意在依标识体了知同别。

善见八种一山相者大如须弥小如象大若作标畔岂直指山此还不识分齐据理约边约峰指别处所使有尺寸如明了论说二石相者大如牛许小者三十秤漫石不得应别安石作准此据山理有通别也三林相者草竹体空不坚实故极小四树连接亦须依边不可通指四树相者枯朽不任极小高八寸形如针大无自生者新种亦得五路相者穷途不得通于车步短齐三四村者亦任作六蚁封相者极小高八寸者得七江相者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为相四月不雨常流不断者亦得作八水相者谓自然池若入田水不以为相。

初门善见山相是总体义须别指峰峦岩巁以为分齐如了论者即下所引一丈五尺别安石等二中漫石谓无棱角者准下决前山相不可漫指三四两相并前简不堪后显体量四树上为林独株为树五中穷途不得谓极底路人绝草生失本相故任字平呼六中蝼蚁运土成聚谓之蚁封七中好王正法治世雨不失时莫测水之深浅故不可用八除田水以不常故然此二相于事难显或约堤岸或取涯畔或立别标从总为名云江等。

四分列相则十余种如空处露地草𧂐钉杙皆非久固不可依承一时规域作业便解得准律文若久住处拟后追访可通律论两有兼济。

四分十余委如钞记且举四种以明非固更有荆棘汪水粪聚等皆非久固之物一下约义通之如空露等止可暂用故云得准律也然律列树林山岩等与论大同故云可通律论即如论中小树蚁封岂是久固草竹穷途等何妨暂时今以意定若论暂用诸物皆通若取久永必须别选。

二界形者随方斜角竝悉得成。

故善见五相一方二圆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

第二界形善见鼓与半月以物象之。

明了论中其形十七皆谓曲直重沓等略显五三以为神解之路一长圆别住地形细长两头圆也逐此地相一丈五尺别立石周帀如此依石唱之先结布萨界后结不失衣等二四角别住三水波四山五岩六半月七自性八围轮九二绳十四厢等皆约其物体即标列名岂唯十七随相无量知名便罢余如彼论。

了论长圆或一丈或五尺趣举远近以彰立相言水波者标相屈曲状如波焉自性即兰若空处二绳谓两处绳围中间连续四厢即四向有屋中有空庭且列十种余即一门方土比丘尼优波塞垣墙满圆颠狂竝如钞记具解皆下疏家总示结略指广。

三竖标域者结界之本在此一门得在玅者诸缘竝具漫有所指尠入法仪。

三竖标中初科斯乃结法正陈本意乖此则心无所缘法无所被故知为要。

若欲竖者前识三量一者界标即唱者之所据二者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者界体即作法之依地或标即体相在标外或标异体相在标内若论其相必在体外引此附事何有不成欲知和别夏限衣药晓此三便有界也不识标体虗指山林或约城邑不缘其事得其语矣奈无义何。

示量中初科前分三量初是周回标物二谓四围外表羯磨牒云四方相内是也三即所围内地循外为相则标下即体就里为相则标与体异标体容有异同体相必不相离故云相必体外也引下次示成否在于明暗。

今竖其标若在聚落多依墙域随约内外竝成处所若在空野多依林泉随约标树终识尺寸竝为相也若有戒场先竖三相周围各别互不相接无则一重任时远近。

竖法中初文前明标相聚兰两别莫不皆取分齐分明若下次明戒场有无立相多少有场三相如后自明。

问二界不接中间一标得两相不。

有人云一肘上大者得成如明了论疏一山一石东西各结又如十诵有问者言得竝结不佛答周帀说为内外相者是也。

问答中古解局量不许减小仍引了论山石东西证知标广下引十诵周帀分相验须相远。

今解此文不许接者恐两界相通得有隔何论大小如前二绳绳即体也可以情通云山石者亦恐相涉耳须得意也。

今解中初通十诵如下次释了论彼尚用绳为标则知山石未必须大。

四唱方相。

律使旧住者唱谙练方隅有所分次虽是旧住未了前缘不妨新客深闲内外依标而唱义当旧者律制堪能岂局客主竝识标体及相三种通别。

第四唱相简人中初通律意虽下次约义决当犹同也律文凡作羯磨皆云众中堪能者作故可取证竝下示堪能之相标即体为通标异体即别。

五分中使一比丘唱四方界相又唱除内地为安戒场故须除也今时结者内外两相前后别唱所除之外相是空地事最显也至文更述。

次唱法中初引文示除内地者唱外相相中牒除内地即不唱内相也今下示今法唱两相不须牒除至文述者即戒场中。

五集僧相。

五百问云不得夜结结亦应成恐非不显又云欲结时四角标头安人立望不使人入入则不成当先结戒场等亦以人杂是非不可通练非数何损是数可遮耳。

五明集僧引诫中初引论有三前定时节恐非不显者谓别众不足暗处难知必灯烛分明理应无损又下次明捡察恐入自然当下三明先后亦下疏家显上时节捡察之意非数等者谓不得满者不集无损得满之人别则成遮。

若六种自然相中结者标狭相宽尽自然集故僧祇七树之外异众不犯可以准收若标宽相狭者尽标集之。

次明集中初文有二标狭则相在标外须出标集标宽则相在标内须出相集。

有人言尽自然亦得以相外标内是无法地未是法被何劳远集。

次科古谓标宽相狭未结在自然外不妨作法结虽同法界结法成故不须集。

今解云虽在自然之外非别所收然作法文中通牒标内拟成二同唱时结时别众在内律无所开何得非别界为法本义必深防既无正文亦须比用故僧祇避难界云三由旬内彼有比丘若呼来若出界去然后结之无问相之内外有尼界者不妨必有僧界内有比丘但不出界亦不须唤此则明文召集不可人语有依也。

三中初以义通唱相所围结法所牒明非异处故判成别界下次引比例众法所依故为法本僧祇难界三由旬集岂非据标尼界两不相碍僧界义须隔出此下准判所谓依法不依人也。

六不得受欲者有三义。

一结界众同之本理须通和余法众同之末竝依后起故不开欲也。

六明欲法初义明其制急。

二者自然本弱僧事不行不开一结用通僧界诸务不立故此白二乃是前开欲是末缘必凭僧起界是作法强故摄之。

二中初叙僧法不许自然唯一结界事须开耳首冠诸务故云前开欲下次明欲法必须法地僧本欲末从本故胜。

三者结界本兴为存限域依正两报附此而知若开欲结终非委练故十诵云作羯磨人死余不知相者应舍更结非欲之致可见意矣。

三中初正明为知界相此义最长常途即以处为依报人为正报今云两报即摄三界依报则摄食摄衣知其持犯正报则摄僧作业知其和别故云附此而知故下引证文据明矣。

七加法消文就分为二初标后释。

初中结初大界者标也大界有三人法在前故云初也。

七中释标可解。

就释分五谓缘开制相结也。

僧会疲极者缘也律缘说戒初依自然随身立界终成混乱若论说听须总一集致百千众一时奔赴竟不定处徒费时功如上教兴也。

文中初缘初依自然即始制统通随身立界即次分六相初不定处听作戒堂后复移易故云竟不定也指上教兴即前制意。

文云听随住结者以自然通漫未是相收随所住处立相加结有大利益一则审知说处二则分于限域三则身心不疲四则不废正业略有弘义理故开之。

开中初叙教意下列四益竝翻自然弘即训大通收上四。

文中尽集不受欲者上虽开结欲是别缘恐同法界故又制也。

制中开复制故云又也。

是中旧住下第四相也初文后义。

相中分文从是中至随有称之是文应须下是义。

初中律本令唱相及论临机附事不合。

释文中点律通漫而无唱之法式故云附事不合。

自义设下准文行事此一作业最是群宗故须铺列使可观采解界后法准此依用。

义设中初科初示文意诸法之本故曰群宗解下次指余法解界后者即余大界及戒场等竝同此也。

若欲结者还引十缘次第至八方可加唱疏者疎也疎决疑壅必不晓者披文见意未劳烦隐虗丧累世恐不委观更重张之一量结界标体相也二量集处唯在自然三量召法鸣槌诸相四明僧集约标约界唯四人僧五明和合集者非别六明简练须晓非数七明欲法非是所行八须标相引文告令。

次科排缘中初叙重意仍解疏义以显须明前虽总示犹虑未晓故云恐不委观一下次正列缘四集僧中界狭约标标狭约界余竝如前。

四分唱人无名十诵五分列者为欲举名牒所唱相此不称者恐滥为别亦有牒名义亦通得莫非成僧故后云结大界也名是缘耳唱相不得羯磨文中牒故如五百问云五僧者以唱相者在四人外今不称名即为僧故四人亦得耳。

唱法中初文为三初明诸部不同各出所计亦下次显通意谓羯磨词中前纵牒名后正结界所为自别牒亦不妨名下三彰滥所以谓唱相若称羯磨必牒若止四人行事恐谓所牒非数能秉非僧故云滥别五百问论十诵同宗制必五人正防此滥今不称法中不牒永无疑滥故云四人亦得。

注云屈曲随称者以不委分齐通约山水从门直过内外起非终乖作业徒设处所广如钞显至时引之委示后悟。

次科通约山水谓漫指标物从门直过谓不随屈曲如寺正门两边墙阔门𨸄半中外唱直过则𨸄外有界容有不集别众之非内唱直过则𨸄内非界容有失欲破夏离衣之过故云内外起非事钞虽详大略尽此。

唱相三徧律无定约论知制限一徧足明僧中行事乞唱都是先缘僧别乃殊三徧无爽。

三中三一既无明据故准乞法例之僧别虽异先缘是同意令审悉知界分齐。

五明加结缘正文二。

初显何人秉法四位分之二约位定人二约法定用。

五加结法初缘能秉中初科约位定人谓夏次上下约法定用即学解优劣。

若上座者如五分说即上无人母论约夏局就德显不可依也故十诵云上座一人补如来也必有所坏次座亦得如身子法轮大将时亦预说上二不堪诵律次三非谓诵文必兼识义也若不诵者虽不连字累纸而晓达成败故文云堪能作也不诵文本尚简有能何况谨诵不简通塞。

次科初释上座五分十诵文通老少是今所取母论局者彼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至四十九名上座十诵中上座众首替补佛处末世庸鄙安可滥当必下释次座有所坏者谓前上座神昏德缺不堪任故智论说舍利弗是第二转法轮大将或时替佛说法说戒弥勒下生经云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身子华言以母身躯好子从母号故云身子上下释诵律上二不堪句绝若下释不诵律下准选能决上诵文必兼解义位虽四别解能必同通塞即是明昧。

若据余律上座说戒持律羯磨者以上座昏朽秉御是难依文诫约有同佛世四分总列竝据有能应预未闲亦通学悔。

三中初示余律即是五分持律羯磨还简堪能上座说戒则通昏杇如来在世亲临说戒今推众首事有同焉次明本宗总列即前四位应预未闲谓得满者非堪能故学悔秉法如上明。

九问集缘十答云结大界羯磨以界含大小声教须分不可混也此一既尔余例取通。

问答二缘通问别答余皆例尔。

二正加中又须详解由识此义如镜鉴形前晓集法达九等之参差次显缘非了众相之成败后解圣教照文义之通塞斯之三镜总羯磨之宏纲必晓此踪则后文无所复用不能顿略示有所须故诠叙耳读须见意也。

正加中初文又二初略示前下次广明初二句蹑前集法羯磨九品阶降不同故云九等(旧云始称量终第九者非)次二句蹑上缘成缘非即十缘七非后二句即叙当文文义通塞如下自明斯下通结必解此三纲纪在手则何用后文行事所须不可顿略故复叙之至论秉御大纲尽此矣诫令见意其意如此。

就分为二初依文相解羯磨本后重列诸门释其疑妨。

就前又二初单白者牒事告也既非轻约义须详述故又羯磨和决方定。

初白分五。

一大德僧听者恐妄缘事无情同秉故初总告诫耳识也。

二此住处下牒缘告众拟成本业也。

三若僧时到僧忍听者法事契会谓时到也详集同举谓忍听也今约心和劝听可也前约身和劝听闻也两声别召事义亦乖不解两缘名非数也。

初解文相单白第三句初通释法事契会等者谓能所相应称可众心故今下别点听字平去两音前后须别。

四僧今于此相内结下单牒根本劝僧同决不可迟疑也。

第四句初科可解。

前第二句缘本双陈者住处比丘缘也唱大界相本也及至第四缘是傍疎本是亲正故直举示决通和相也。

二中蹑前第二对辨双单缘谓先叙因由本即正陈所为前是告众义必双标后决成和文须单举。

列二同者结界所为非正结事当时为说戒故便结此界因牒入法律本多然戒相竝是不可怪也。

三中初示意结界本出布萨犍度因集说戒奔驰疲顿故听别结即以二同牒入羯磨如下文云不著亦得明非羯磨所被正缘律下举例律本羯磨多用缘起牒入法中如冶谏等故曰多然又诸戒相竝用前缘牒入戒本如盗杀等举之可知故云竝是。

五白如是者事达僧更无余虑故结上务知作业也。

第五句如是二字指示之辞谓所白事如是而即结上也。

就后羯磨又分为三初从大德僧听下至谁诸长老忍明作业将决情事须和还牒白中第二缘本双牒以告情也二今僧于此相内下至不忍者说还牒白中第四单本重告大众劝僧和决语默表情不可久也三僧忍下众情陈露默显通和故牒本情持之在事也。

次释羯磨初解为三段初陈情告众二审众可否三显众和言情事者情谓能秉之心事即所被之事所被自分情非情别今望能秉一切羯磨竝须心和通为情事语默表情者语则表别默则表和即文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说说即语也众情下二句释僧忍至竟字前审说默众既无说即显情和故为成相故下一句释僧忍默然故持下一句释是事如是持持谓同心秉行非轻尔也。

有人解云羯磨为二从初至结大界竟明前白委告缘本具彰今重举陈显成业处还牒前白劝僧和默二僧忍默然下结前两告业成后语就前体中又分为四初大德僧听告众静缘二此住处下至同说戒牒二双告三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下劝僧同和共成作业必所不忍亦须陈说四僧忍下既久默事决可知故单牒本成前默相。

次师中初麤分为二前体后结蹑前白法对显羯磨白是委告且使众知羯磨劝和正显成业结前两告总收白羯磨也业成后语即结词也就下次于初段复分四别牒二双告即缘本也。

有人解为三从初至谁不忍者说总牒缘本劝僧通和语默之间足显同别故白四法约说制三可以例知二僧忍下至结竟字牒前忍默表业成就作法至此是竟处也岂至三说即是作竟召令忍默不忍便说寻声即说安有法成故至竟字结前默相此义定矣三僧忍默然下不异前解。

后师中由前二师竝将僧忍下为结成文则知皆以说字为法竟处今此分三初至说字止显同别仍举白四三说例知非竟二指定成处仍责前解未为尽理三同次师故略指耳。

上三消判各有指南后释附文可依行也。

结断中上二句通示三释下二句别取后解各有指南言其所示皆有理也昔黄帝与蚩尤战蚩尤作大雾迷其四方黄帝作指南车一指于南则余方可辨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出崔豹古今注)言附文者示可取之意谓约义分节文相甚亲比前二师则为优矣。

就此分五一有无二通塞三增减四成败五释疑初。

有无者。

次列诸门初门有无但明白法第二一句有则五句无则四句若白四中白竝是五句唯单白及白二白或四或五句故须明之。

白中文五第二句者牒时有显晦有则牒缘牒本无则略之连唱第三若僧时到至第四句方牒其二总告结白故律文中竝牒缘本故若有缘起如前结界须比丘唱若有乞辞诸受忏等第二句中并牒缘本故具五句若诸差人无因缘者但有四句如前述也。

白文中初示文相显晦即是有无若五句白则第四句单牒根本若四句白则双牒缘本故云牒二总告等仍指律文诸白证之若有下次出所以如前述者即指当科无则略之等文。

羯磨文中无可为论。

次羯磨中一切羯磨定具五句故无可论。

二辩通塞者文义为二。

次明通塞通谓白与羯磨前后纲要文义咸同塞谓两间缘本随事各异故文别义同。

如单白中第一第三第五此之三句文义通一百三十四白也依文谨诵何有亏盈。

白中初科亏盈即加减也。

第二第四此之二句文局一事义通诸务试为举之。

次科标举中文局一事谓结说受各不相同义通诸务谓缘本双单诸白无异。

如结界云旧住比丘谓初缘也牒方相者谓事本也说戒白云今僧十五日亦是缘也布萨说戒亦事本也受戒白云某甲从和尚乃至清净衣钵具足等竝缘也今从僧乞戒即事本也如是例通缘本是一自可知也。

第二句中略举三法余自例知然据单白缘本可分若羯磨前白则缘本不同如结界白比丘为缘牒相为本及至羯磨人相竝缘结界是本受白亦尔从和尚等为缘乞戒为本若论羯磨从乞皆缘僧受为本随义栽取不可一例。

至第四句中单牒根本略去前缘纵有双者结翻非净何以括耶故结界白云于此相内结大界岂非本所为事也说戒第四云和合说戒亦是本也受戒第四云僧与某甲受具亦是本也本义是通受说文异。

第四句中初总示据义唯单或有双者结集翻传治文不净何下次别列后二句结示通局。

极知费辞意取解了达则后不看文览事便作可谓称量羯磨其致在于此乎。

结诰中初二句示意达下彰益仍举律制称量羯磨意在明解如前释。

羯磨之辞亦同斯举大德僧听谁诸长老忍僧忍者默然不忍者便说僧忍作某竟此字前文义皆通中牒缘本义通文局僧忍默下文义亦通通据白二白四两羯磨也。

羯磨中初科前后俱通共有五句中牒缘本即三中间通据下简去单白但通二法耳。

俱通易解莫非谨诵文局义通更牒一两。

别明中初文上二句指纲要下二句标缘本更牒一两即下所举结界受戒对前单白故云更也。

比见诵者受法烦拏头踵回互例失求和尚此犹未见疏也若见不致此辞故作法时十人通练片有差殊即须诃说岂唯戒师独秉斯教有非不识作业不成相似比丘满洲信矣。

次科初叙过有三烦拏即调弄音声过拏谓牵引令长也头踵回互即前后颠倒过踵即足跟例失求和尚词句脱失过谓受法中多不牒某甲从和尚求受具足戒直云今从僧等也此下斥非又二初责其不学故下示其成否十师通练则成有一不识则否无戒满洲文出大集形服滥道故曰相似。

何谓义耶羯磨法中谁诸长老忍前缘本双牒长老忍僧后单牒根本劝僧和忍此义通也。

三中初科长老忍前即第二句后单牒本即第四句僧忍下再单牒本诸法皆尔故云义通。

约文结界此住处比丘为缘僧今结界为本谁诸长老忍僧今结界下直明结相竟不牒于旧住此略说缘也结界既尔白二同然。

次科白二中前举结法后二句例通。

受戒亦然谁诸长老忍前还诵白中第二缘本双牒长老忍后单牒本云僧今与某甲受戒者默然不忍者说此一既尔白四例然。

白四中分文同上且举受法余准例之。

据此模轨岂有浮乱然时有烦略者但翻译治文不净故失剪耳。

四中初指前可准然下决通乖异言烦略者谓有羯磨第二句单牒本者如净地之类或第四句双牒缘本如分亡物付分羯磨是也理不当然过在翻人耳。

三增减者。

三明增减纲须揩准缘则不定但不乖义增减皆通。

有人诵语一准羯磨以律本云当随文句勿令增减等。

引古中彼滞文相一槩不许。

今解当依义理不可从人据前通局门中文义俱通者增减不得若少一字所言无诣也文局义通中莫不牒其缘本随时立法多增少略俱顺和法何以知乎如结大界即列二同戒场小界摄僧义一岂得二别何得不列也准此增著亦得如五分结场增文同一布萨等减却二同亦得如诸界等结大界字此不可略正是业本如是例知。

明今中初指斥当依义者取中当故不从人者涉偏情故据下正明又二初示纲定言无诣者乖理趣也文下次明缘不定初叙通所以何下举事释成且取结界以示可否初明可增减二同之语场小不列加之不妨故引五分以为明准大界具列减亦无害反如场小文皆不列故云如诸界等结大下次明不可减未句指例令通余法。

四成坏门者。

四明成坏纲则顺成违坏缘则违通成坏。

如前文通不可改动事义相缠增损俱败故文云勿令违法也。

纲中缠犹续也下引律文即古所执彼则通证纲缘今唯别证纲耳。

余文局中以事条是别标举应机梵本唐辞翻传单复随其意义尚写经中如翻三衣为卧具敷具略得其相失其本体等故随其事得应法缘虽少增减不失事义皆得成也。

缘中初科初标事别梵下次示理通且举三衣以明差互犹为正经则验缘中改作无过经中即指戒本若作离衣六年羯磨或梵或华随牒通得又如说戒布萨互牒皆成故下结示通成但取应事不局文言。

故诸部羯磨文义通者竝无异辞文局义通部别乖各意可见也如此开张举例自委。

次科诸部羯磨纲同缘别可验牒缘随机不局。

五释疑门。

问羯磨文中前后竝云僧听僧忍中间何以言长老忍者答事达在僧成不在别别须语默僧唯六和假用未彰还从别举故曰也或有文云大德忍者终问别人随时称谓也。

五释疑初问僧是告众长老嘱别故问通之答中初正答法虽僧秉有一不和则不成就故云成否在别也或下次会异。

问如欲辞称事不成结界称事云说戒者故知余法若作不成答与欲前总说事则局故今结大界者后称事故不似欲中与羯磨欲故律云僧今结界同一住处说等。

次问中引前欲法例难结界不当称事既局说戒不通余事答中初叙欲法在前总赴一切僧事故云前总今下次明结法结后方称与欲全异缘因说戒故牒二同据本结法实通一切。

所以列二同者答凡结界意人法须一故文云同一住处摄人依处同一说戒摄人依法也。

三中初科问答即显二同举处举法用摄人和。

问何故但云同说戒不云同羯磨者。

次科问中和法有二不当偏牒。

答未有说戒不有羯磨但举说戒即义通也。

答中初解意明说戒必兼羯磨举一含二不须重举。

又有解云同一住处三业是依无别众也同一说戒命行见具无乖法也表六和具显本结也羯磨别缘通为不一说戒所及僧别同持为成本和故云说戒。

次解中初分二同各摄三和命行即利与戒也羯磨下对校出没羯磨为别人所为兼不一说戒通僧别专为成和合所以牒不牒也。

有人云说戒明异界详集也故律中界外戒场闻疑俱召也若逃叛者俱有罪失故云同一说戒若作羯磨唯同界同无异界同以诸界僧不假羯磨若犹须集用结何为终为烦虑也。

三中即约通别两集明著不著说戒法中界外场上见客比丘或闻或疑不求不唤说戒得成有罪此制能别也逃叛有罪此制所别也。

有人言结大界中不牒二同亦成作业由因说戒故结随牒如小界戒场不言二同亦得成就大界要牒方得成者余不称者悉应不成。

四中元因说戒故牒入法不因羯磨故不牒耳非正结事不牒通成如下引二界为例此难可知。

问内有诸界相即列多应须改更何得依诵答不须云云以除内地约身而论皆是界外古人有言以相望相相有内外以体望相相在界外则可知矣。

四问谓大界中或有戒场别界昔人须于结法缘中牒除某处今家不尔故问示之答中初斥古烦约下示今义但云于此四方相内简他地钞中加云内外相内若准今文不加为定古下引证相相对望则有内外两别体相对望则内外两相俱在体外耳。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一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二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二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四

诸戒受法篇第

释受法篇。

篇目中若据本文始于三归终至尼受法有多种如疏总括不出四位故云诸戒受谓所受之心因法即能授之仪式如疏自解。

就篇分二谓标列也。

初又分二即标释也。

戒法有几而言诸者约人则七众不同约体则四位阶级故二众大受为一位同奉具戒无愿也二众沙弥为一位同奉未具有愿也两部在家为一位同奉五支之戒也净行信心为一位同奉九支斋戒也由体同故根转戒存报殊仪异就缘类别故曰诸也。

本文标题释诸字中初科初牒问约下释通又二初总示人即受人体谓法体故下列别四位每一位中各兼男女余三则人法齐等第二则兼收式叉七众备矣初云无愿获具足无愿求故问道定二戒岂不忻求答今此且望别脱中极定道心戒不假缘受随功自感故非所论问准善戒经比丘具戒为菩萨方便岂非有愿答心虽企求教有分齐且据当教故云无愿二明沙弥有愿反上可知三在家五戒不断正婬但名婆塞简下八戒未彰净号四九支者若据诸教皆名八关克实有九故云九支由下通结上二句明体同故合根转戒存通该四位男女互转不复重受可验体同下二句明缘异故离文列受法一一位中各有不同至下自见。

问式叉别位理有异持何不在者答今据体论如上分四式叉增其学法据本但唯十戒如何知之以转根验还同沙弥也。

初问中以前四位独遗式叉故须问决重加六法出过小众故云异持答中初指前通答式下显同小众既云增学明不发体钞云六法是其学宗戒体更不重发还约转根证同小众。

问体同沙弥自有常学何须增法有违缺戒答由于女报性涉虗羸即授具足恐有轻犯故增戒法加辅灵神必事陵践随法更学。

次问中常学即十戒也六法制行二年中间有犯还复从初故云有违缺戒答中初叙报劣故下次明制法辅助也灵神即心识下云六法练心恐轻犯故二年练身恐有胎故。

所言戒者谓禁约止善为宗虽有作用终须谨摄有越常规无非制约故云止也有人言防非禁恶为戒者非无一相然佛有戒未必防非戒通善恶不可偏解余如别显。

次释戒中初示今义禁约言通止善名局以局简通即知善戒由止成善故云止善虽有等者会通作持依法离过还归止摄则知止善通收二持有下斥古解初引古非无一相但得止义故然下正斥上二句斥防非戒必防非人何有犯故知须假行人随中严奉始可离非故云未必也次二句斥禁恶屠猎所持亦名为戒今云禁恶但局善戒故云偏解下句指广即事钞中卷戒疏初卷也。

所言法者法谓楷模凡所准酌咸有缘相故也。

三中初示义凡下指文下诸事法散在教文今师详括布列成仪缘谓成缘相即法相。

所言篇者谓章句分齐之名自古无纸用竹编简韦连束之随章为束即号为篇故字体犹存竹也后汉蔡伦方捣树皮为纸初也。

四中初释名自下指事简即竹片韦即皮绳捣皮为纸起自后汉故云初也。

所言第者谓是居处王侯之宅从此得名篇次在此故云第也。

五中俗中第宅第铺皆取居处次第之义。

所言三者从文其实次二约义乃是三前。

六中从文次二谓从初集法来即当第三约义三前谓从正宗来即当第二。

不觉顺世间言故得勒兹消判余前后文可从此例也。

示意中初点前言不觉者明非意也顺世间言者随俗谛也勒约也余下指例前后九篇宜同此释。

所言戒法理通下释成俗受也古来集法多削在家便制疏云律制内众不被外部今据律文通收清信禁束三业为道阶梯理须明练是非通塞成败何以知耶如来设教类同空界随立一相摄修皆尽五戒被俗之法五体通道之规持犯相扶难遮齐则由斯弘义事必书绅恐涉生常故前标释可通鉴也。

释注中初略判古下二委释初引古今下叙今又三初明所据三归五八竝见受戒犍度为道阶梯十具渐次故律被内众兼明导俗故今集法据此为量何下次推教意同空界者虗空有二义一无边义喻周徧也二包含义喻摄机也且举五戒显上一相广摄之义被俗法者约相局也通道规者据体通也善生经云此戒甚难能为沙弥大比丘菩萨戒而作根本是也但婬分邪正罪无篇聚至于大重小轻方便趣果义则不别故云持犯相扶字或作符注引善生具问遮难与道不异故云齐则由下三明须立弘即训大书绅出论语彼云子张书诸绅(谓凡闻师教则书于绅带示不敢忘也)恐涉等者出注意也。

就篇分二谓道俗也。

就初俗中位分三别初受三归二受五戒三受八戒。

初三归中诸师冥目诵习授之讨论经论大有弘致既为师匠义须通博使受成济彼我无虗背此师心多符妄习故为分途启疎户牖披文见意是为得也。

次科俗法三归叙引中初文初指非心无所晓冥目诵文恐遗忘故讨下次责昧教经论即下引多论等既背圣教每事师心心即妄习符犹顺也故下示文意分途即下诸门户牖即门下之义。

古人有言文疏之作当从三易一章句易读二文字易识三辞义易达则为尚也今世笔者反成三难章句蹇涩牵引梗舌一难也多专俗习不涉本文苍雅篇统目所未瞩弁辨甄蠲文理全别不羞多列令人心惑二难也援引事义翳文略指相似余辞未能显别自非对读更须解出三难也故摘瑕累意存通教岂事藏密方称能也余如常引经即其伦。

次科初引古三易沈隐候云(沈约字休文封隐候)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出颜氏家训今疏倒列之也)今下斥世三难牵引谓句长梗犹碍也俗习谓世俗相传无典据也苍颉篇尔雅玉篇字统四皆古贤字书彼皆未见并皮变反乃古制皮冠辨与辨同谓罪人相讼古疏竝作辨字用之甄字训简蠲字训除彼亦一混而用翳文谓不显所出略指谓引词不备相似余词等谓隐而难见若欲解者须用本文对读不然又须注解故下显示今意初二句示离过次二句明异古后二句显从要上句明不广破下句标今所法谓同经论直显其义也。

何以然乎故萨婆多云三归五戒乃至别脱由佛出故开立此法但轮王梵王说世间法惠利众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升超越世境法王出世不为世善要断烦恼远出界系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集生有本此其意也故律云为调三毒令尽故制增戒学也母论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戒唯具戒者不行于今余四通有。

三中初句征上直显之意故下引文以示归戒功胜不可隐略论文初举归戒所出文略十戒故云乃至别脱即具戒也但下比校优劣初明世教之劣轮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待佛出故劫初即有报在人天故未超世教法王下次明归戒之胜莫非断集脱苦修道证灭也四分三毒尽集因断也母论三归该通五法足彰功胜独后一种八年制断故不行耳。

上来叙引其致今初翻邪义须分之初明业体二归依本意三约境宽狭四境通真伪五作法不同六对趣分别准多论中随义分六。

义门分章结前标后分章为六准多论者竝是论文时参解释但彼无科约今疏以义分之耳。

初中多论曰言三归者以何为性。

初门引问中性即是体。

有论者言教无教性此就所发教之业从体明性故若淳重心有无教也无教者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辨无由教示方有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今时经论多云无作义例同也。

初解中三初正定体教无教性彼论续云受三归时胡跪合掌(身也)口说三归(口也)是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此就等者疏家断也教为能发由教发得无教故云所发教之业即以无教为性也无教者下二释名一发谓初念续现即第二念教犹使也谓非教使之然任运自然酬因感报故也(世云无由教示于人者非也)今下会异即善生成论杂心等也余如戒业章中。

又云三业为性谓从初发业者为名故云互跪合掌口说三归是身口教因具而发能存于有故名为性。

次师中初示体三业即是前教谓下今判故下引证但云身口意在二中因下示立所以具即身口有即来报。

又云善五阴为性者色身恭敬识想受中缘法翘注竝由善本便生善行无贪等三摄御斯法能生后有故因得名也由诸众生依法受归随其心力有善业起扶助形命若轻浮心体是无记不发无作。

三师中初示体色身恭敬即兼口说三心缘法此明初受故为善本行心摄御随起奉持五阴备矣因以名焉斯法即三归功德由下释所以依法受归即初受也随心力者即随持也此师亦据能发明体虽兼色阴发必由心故下准论证成心起。

二解归意者。

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𠡠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第二归意中初文初句示境所归下显义如人下举喻众生下合法上三句合上获罪于王下二句合上投向地国魔有四种天阴恼死未归三宝皆系属焉。

论云我境即四念处他境即五欲也我教谓心师也他教谓师心也魔者梵本具彰云魔阿罗此方略之置上字后人加鬼不入字书依唐译之则云杀者能损众生法身慧命也。

次科四念为我境者是佛所教可依住故即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四皆如实而观故云念处五欲为他境者是魔所住故佛则以心师法魔则舍法任心魔是略梵据字本体从手从石世谓鬼趣相传加鬼篇韵有之知非古也翻名释义在文易解。

彼论又云如昔有鸽为鹰所逐移入佛影泰然安乐在身子影战怖如初乃至如来习气尽故久修慈悲能为物护。

次科引缘意彰唯佛是可归故准论初在舍利弗影后入佛影故云移也今文互倒取其意耳乃至者彼云所以尔者佛有大慈悲舍利弗无故佛习气尽舍利弗未尽故佛阿僧祇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修苦行故文但举佛三胜对之可见。

问如上所列审能护者提婆出家本归三宝何造三逆入阿鼻中答夫言救者救于可救恶深罪定是以叵救。

引问中初问上二句蹑前提下正难提婆达多此翻天热生时诸天心热故三逆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打杀莲华色尼即杀阿罗汉(旧将教阇王杀逆为三者非)生入阿鼻一劫受苦是则三归不能护之也答中以其难救故所不救。

问若罪叵救无罪未须何须能救答调达初归三宝心不真实常求名利自号为佛有竞化过虽有神力息机不救故经有说解心能改志性未回终名拔济如此之人不名阐提又如阇王造逆入狱以归深信阿鼻罪灭转在黑绳如在人中七日受尽又调达虽在阿鼻以本归心受苦亦微有时暂息故知三宝所归无虗。

次问有罪不救无罪不须救义安在答中初约不救释息机谓不施用也故下次约能救释又二初约开解释解心改者了知正道故志未回犹行邪行故阿阐提此云无信又下二约转业释阿阇世此云未生怨囚杀父母造二逆业后于佛所忏悔受归转阿鼻一劫之长为黑绳七日之短(俱舍疏云先以黑绳拼量支体后方斩锯故以为号)调达亦尔虽不能易处亦由归佛力故苦微有间如报恩经中佛令阿难往狱问之调达云我在此得三禅乐然此小教且据实论若约大乘莫非权行经云示现三毒及邪见等是也。

三宽狭者。

论云通归三世佛同法身故不独归释迦以是别故不名归也。

第三门初宽狭者释迦境狭三世境宽小教明三世以六佛为过去释迦为现在弥勒为未来十方现在教所不论若归一境余则无心故不名归。

若尔有诸天等于七佛中各自称言某佛为师我为弟子者答言不尔诸天别语何足为定亦称一佛为师亦有言归三世佛者直以一佛为证何妨意表实通三世故毗沙门说归依三世佛也。

问答中论云若尔诸天自说我是迦叶佛弟子拘留孙佛弟子如是七佛中各称等答中初通示别语即各称也亦下别释虽皆称一而通局有异故非一定下引毗沙证成通意。

四约境真伪者。

第四境真伪者法身佛灭理法第一义僧名真境也色身佛经教法凡夫僧名伪境也。

论自问曰何以所归名归依佛此释三宝名义也因又答云归依者回转也即归一切智无学功德也。

明佛中初科初引问此下疏家点示也答中初释名义众生无始背舍三宝今回昔心转向圣境故若约大乘一体三宝反照自心即名回转如别所论即下示所归戒定熏修因成果满五分法身名一切智无学功德问此中归佛而云无学者答无学之名义通大小然小教谈佛与二乘人断证同故如鹿苑初度五人名六罗汉若尔与下第十义僧何异答断证虽同三乘位别二乘实证佛是权方。

又问为归色身为归法身答归于法身不以色身为佛故。

次问答中依法身体现起色身若归色身则逐末忘本若归法身则本末俱得故云不以等也。

问何以出色身血得逆罪耶答以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害色身得逆罪故智论云如泥铜等体无记也非感罪福以成法身相随前敬慢有罪福也。

三问以出佛身血约损色身而结罪故答中初约义释法身无相假色以彰如物在器伤器则损物故下引证彼明形像可为今例。

又问何所归者名归法耶答归于断欲无欲灭谛涅槃是也。

法中初问答中三果见思通名为欲断欲即学人无欲即无学由断故无无即灭谛出世之果灭即涅槃寂灭之理此所归法体也。

又问为归自身尽处他身尽处耶答自他尽处俱可归也。

次问尽处即上灭谛为归自最后所证为归他境成就者答文可见。

尽处者谓灭谛体即三谛所无之处是也由诸众生闻佛正教依观修行集因既倾苦果便丧诚由正道之所对治病除药灭即尽谛也若药不除又是其病如筏喻者可以情求故取自他法所成德即三谛所无方为正法不但言说为法既是非情知何用功。

牒释中初文为三初总示法体灭谛尽谛翻传异耳二由下别叙修证初明苦集二谛所谓知苦断集集因即三毒四住苦果即三界六道诚下次明道灭二谛所谓修道证灭正道即三学八正病即苦集药即道谛尽如病差三若下重遣法见又三初举喻金刚般若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通喻四谛苦集如此岸灭如彼岸道喻船筏不舍船筏非至岸矣故曰可以情求故下二显体法所成德法即八正苦集病亡修道药遣二执破空理现前即三谛无处是圣所证不下三遮妄灭理体寂故是非情非口议心缘所及故云知何用功。

上明自身尽处即初果受归谓倾三结三随结转也今时下凡所受归者俱是他身所尽处。

次拣凡圣中初明圣人归自以自证故三结即三谛下各有结惑结惑既破三谛乃亡转归灭理故云三随结转今下次明凡夫归他由自未得故归他证。

须如此知识不诵语而得成归鹦鹉之喻往往亲瞩宜改辙也。

三中初句劝学不下斥非鹦鹉能言鸟也但学人语不知其义往往亲瞩言多见也。

问为归俗谛僧为归第一义谛僧耶答不以俗谛为僧以杂烦恼故要以第一义谛僧。

三僧中初问内外两凡薄地凡夫名俗谛僧初果去名第一义僧由证第一义谛无生灭理从所证为名论云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则通收四果四向也答文可解。

若尔佛与提谓受归之时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当归依今解以俗谛为第一所依处故言未来僧又欲尊重俗谛僧故言未来有实而言之真谛僧者常在世故。

再难中引佛为提谓长者授归之词既言未来即世俗僧违上答也解中有二初约所依释以真依俗故举俗召真又下次约尊重释恐谓未来无真实僧于世俗僧輙生轻慢真僧常在何限未来。

五明作法不同者。

善见云三归有二种一别受者言归依佛归依佛竟余二归亦如是也二总受者如常三受三结也。

第五善见总别二受随意准行。

多论云受三归者先称法后称佛者不成若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成受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不成。

多论彼先问云佛以法为师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答法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是以佛在初余如疏引无知失次迷心故成有解故倒故心不成。

问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别答虽有一义相有差别以三宝而言无师大智一切功德是佛宝尽谛涅槃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智慧是僧宝。

次问中准戒疏三宝有四一体理体化相住持然一体局大乘理体通大小且就教限理体无别以为问端三宝互望佛僧无体同归一法则无三别欲明互倒何意不得答中初标示一即据体别乃约相以下别释佛僧能证法即所证能中师资位分故三恒别佛云无师大智对下僧宝从佛所闻专自利故法云无为简异佛僧皆修证故所以二宝皆称功德彼论又云以法而言无师无学法为佛宝非学非无学法为法宝声闻学无学法为僧宝。

又问称于佛法不称僧者乃至互少得成归不答不成受也。

三问答中乃至互少谓称佛而不称法或称法僧而不称佛。

若尔五分何为有一语二语岂非渐耶等此是教法初兴制后不得乍得重受更增法故。

次科五分有一语二语受具故引为难答中初兴后废故后不得乍得犹言宁可谓宁可从后重增不宜从初减少也。

善见云若师教言佛弟子不正而言弗者成受三归若俱弗则不成受若师教言佛弟子答言尔或不出声或语不具皆不成归或言音不同如伧吴两俗不相解者应教其义如是不杀弟子答言解而能持亦得受戒。

三中初约音讹明成否弟子言弗师正资谬故得成受若俱弗者师质俱谬故受不成若师下次约异音辨成否第列四异后言音不同即方俗异语教使解义既得受戒例亦成归伧仕衡反字书云吴人谓中国为伧中国即指京都今之北人与南吴音异也。

多问得从三师各受一归不答不得。

四问多即多论三师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异故。

又问得一年半年受不答得随日多少受三归也。

五问彼宗五八局时三归通故。

又问从师受归乃至五日三归限满故是师不答一从受法终身是师如报恩经损叶之喻。

六问恐疑限满师义绝故答中指经喻者彼云受具戒时失十戒五戒否答不失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乃至始终常是一戒随时受名譬如树叶春夏则青秋黄冬白随时异故树叶则异而始终是一叶今借彼喻此以有归无归虽殊而始终是师耳。

六对趣者。

五趣为言皆得受也除报重者自余山间空远轻系地狱皆成三归除不解者。

第六对趣正明中修罗徧在五道故但云五趣(旧云除地狱者非)除重报者别简下趣以人天二趣自可受故文举轻狱鬼畜类知除不解者通简五趣以人天不解亦不成故。

多论云龙受三归为优婆塞又云龙畜生摄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经中说受八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四分龙受三归及贾人等皆翻邪归非得戒也成实云余道众生得戒律仪经说诸龙亦受一日戒故善见中诸龙及神得三归五戒也。

次科多论初明唯许受归又下次明不听受戒无所晓者畜类多愚不堪持奉准下得归亦取知解虽经等者即善生中龙受八戒论家防难以意释之斋即八戒然是成论所据即如下引四分佛初成道贾客献蜜初受三归次为龙受今正明龙畜因引之耳下引二论归戒皆开善见神者即是鬼趣。

义准多论据无知者人犹不得何况鬼畜如余得者谓有知解律中制罪尚结偷兰以能变化知解人语可以类也。

三中义准总判诸文初判多论如下次释成见二论律中杀畜提盗妄竝吉若有知解通结偷兰由能奉持故开得戒。

二就文中初标后受。

初中受三归者得法被身为佛弟子无戒可持文中多论下显本从魔归心正觉具列三宝体者以妄作者多故偏列云知真归也又引善见者释成作法不易依缘而受亦不难也。

次解中标文三段初示立法分齐次释多论归正觉者对上从魔且明佛宝正觉即华言也妄作多者人师授法不知体相故三宝多种唯明理体故云偏列简住持化相故曰真归如上义门真偈中说又下三释善见难易成否在于明昧故须师学始可授人。

授法文列得法属者明作法之时知三说无作便生故能所不昧于作业也。

次释授法初科三说者此据初念前通名为作无作便生即约次念彻至尽报也能授所受知业成处故不昧也。

后三结者嘱授叮咛令持在怀不滥承奉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次科初示结意故下引证西土外道多事天神今既向佛故云不归等。

下释有归无戒者为除世疑受五戒者但依前诵止是翻邪无戒可得又引母论的处灼然不容晦惑彼我无益也。

三中初释除疑有人用此授人五戒故特决之又下次释引证初二句点文有加无加用分归戒即此诚文是准的之处灼明也下二句诫斥晦暗也。

二明受五戒法义分为五一戒德高胜二简器堪能三作法延促四发戒时节五约相显持。

第二五戒列义门中五义悬科文相如下配之。

二随文释义约文为三谓标法相也。

就初标中受五戒法计是能授文列所受故随列也。

次释标中初科计是能授者以今立法令师解故然文中列相约所受故随列者示无他意也三归八戒同标所受例此通之十戒后始标能授亦是随列无别所以。

文列经施不及持戒者明戒德高胜即初门义也。

释注标指中注引经云亦善生文。

所以然者初受戒时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尽形不盗者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化他即名法施徧众生界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牒释中初科初总示以初受时立誓断恶徧生境故财法无畏是为三施尽下二别列不盗不妄取即是施财不杀无侵恼即施无畏此二自行令他倣之即法施也财施济彼困穷无畏令他安乐此二即慈悲也法施使彼开悟即智慧也三者既备其胜可知财下通结初句示财施局狭一不具三施二不徧生境集下明财施生过集则不免贪求散则宁无取舍得者则喜不得则嗔能开烦恼故不及戒。

又云由戒故施净者智论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麤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故云六波罗蜜在心不在事等。

次科引论前明破戒行施之损以利求利谓贩卖治生恶求谓邪利活命多求即贪婪无厌恶因恶果报应必然文列牛羊等且举余报若下次明持戒行施之益清净则离上诸过佛果则反上恶果故下引证还即论文施戒忍进禅智为六波罗蜜翻到彼岸修此六法能至佛果故若心不净虽行六事非波罗蜜故云在心不在事然此为破垢心之人非谓废除事行今人不修戒施妄以此语文饰非一何谬哉。

二当于受前问下至应随为受来简人相即义门第二也。

文列善生简人中还约性重者为问也故彼经中问戒相者以法行务意存始终不取受具致有随缺观其志力察其智愚量功进法不徒虗受故文云虽随言能当须久处六月供养出家智者审知可教待限满和僧为受由能所知量愿行齐具依法而受不负众生目验不堪强令受戒致使毁污二俱沈溺可谓虗妄善恶其踪叵追诫之哉。

次科释善生中两段初释问难注中四种乃性重中极重之者白衣有犯障戒不发不列大妄非彼犯故见病弃去可摄杀中故下次释问相注中先叹戒功次示戒相后问欲受何戒即问戒相也今释后段初明分受所以受具谓具受五条也随缺谓受毁犯也故下次明简练此约出家欲受十戒当先试练即如多论先以五戒调伏身心信乐渐增方受十戒是也供养即是给侍众僧出家智者即和尚师僧和僧受者即法同单白由下三正彰问意前叙如法之益能所即指师资愿行即目受随负违也目下后彰非法之损任情非法善恶两兼故云虗妄事无实迹故不可追。

如成论中五逆罪者贼住污尼毗尼不许者是人为恶所污能障圣道故不许出家若为白衣得善律仪不遮修行施慈等善有世间戒准此有过如文不合必忏荡二教无违但业重障深不发具戒也。

次成论中初引文若十三难通障道戒五逆贼污七难不障俗戒故特简之文中初明制出家意以出家人必取圣道故若下次明通在家意且令诱接住善道故施慈等者布施修慈皆世福故准下次义决虽通五戒必约忏净为言有过不忏如注所简故云不合二教即世教与佛制也恐疑忏净容可出家故约深重释通教意。

文列阿含等下明行净纳法也但无始无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顺违俱罪故须前忏使心清净方堪圣法。

次行净纳法中先忏后受经论并然故注云阿含等妄起不觉谓之无始无明业苦所依故为生死之本动念违理作恶违事澄心顺理修善顺事违罪可知顺有罪者以凡心学道本惑尚存造理则取舍未忘行事则我人难拔所以顺违二俱有罪义须忏净以应净法故云故须等。

问前翻邪三归直尔即授此五戒归如何简略者答翻邪背邪初心难拔欻然回向宜即引归若更覆疎容还旧迹五戒不尔先以归正心性调柔堪思我倒故须简略方入道门以五体有亏三乘无托仍随分受皆是任时能接机布教可准知也故智论涅槃皆明忏法从死生际至涅槃际随时为述。

问答中前受归法不制简能与此不同故须问决简谓简取略即略去答中初答三疎不简覆疎谓反复疎理旧迹即邪道五下次答五戒须简初彰异一曾受归法不虑退还二为入道门须简净器五戒是圣道之基有亏则三乘无托恐有轻犯故须简略仍下准例以体净者犹须量能听随分受明知虑犯故制简之故云可准知也故下引证经论明受皆先忏悔验须简择不容滥预无始有识名生死际究竟果满名涅槃际略举始末以摄中间所有过恶一时尽悔此即悔词然非一定故令随述。

将解作法即解义门第三也。

若准多论五戒三归不具分受则不得戒纵引经证谓持二三不言受体如是释者义有未融如比丘受具不能全持可名少分。

第二法中初科受缘渐顿中初文初引彼计不具分受谓不受五而受一二则不发戒体纵引经者论家防难即下善生明分五受彼谓受时具发五戒但由随中持有多少故有一分少分等如下蹑斥谓若许受体具五随行不具而名少分即应比丘具受分持得名少分比丘耶当知全分定约受体耳融通也。

成论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顿无渐此事如何论答随受一二三皆得律仪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满分是也准斯明渐五师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罗唯受不杀例也。

次成论中初牒前义以为问端顿谓具受渐即分受答中正答律仪即戒体善下引证分即支义五法一体总中彰别故名为分准下义决以前三归不许互缺异师别受竝判不成恐谓同彼故准决之薄俱罗此翻善容以彼好容仪故婆罗门种天竺国人昔毗婆尸佛时曾作贫人持一诃棃勒果施病比丘服讫病愈以此因缘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今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后母恶之尝就母求饼被投于饼炉父见救之火不能死又尝从母求肉被投釜内汤不能死又尝牵母衣被推于河中大鱼吞之会父买鱼剖腹了无所损水不能死后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年一百六十岁未曾有病葢从昔尝持一不杀戒故受斯报准知分受理无所疑。

若准多论不得重受依成实四分俱开重受故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证也。

次重受中亦以两宗对明得不多宗五戒其必尽形故一受义无重加成宗不尔任时长短随受随增末利此翻为奈由昔施奈得今果故二三重受事见本律。

又如多杂二论解云五戒一受佛制定故必须尽形八戒必一日夜不可乖也如成实中亦随日受乃至尽形故十诵中或日或夜受五戒等竝获善也。

三延促中初合引二论以同宗故五戒尽形不可促八戒日夜不可延故云佛制定也(旧解制定谓不可受一二者义见前科不可滥此)次引成论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随日也仍引十诵用彼证此即皮革中文或日或夜者有受日不受夜有受夜不受日则知五戒不局尽形如后八戒中具引。

就文作法又分为二初三归誓发戒之缘后三归结是嘱非体。

次释作法分文中前誓是缘正发戒体后结为嘱意使坚持。

初文将欲受戒初须说缘境宽狭令受者志远见相明白如具法中说。

指缘境中以前四戒竝徧有情上发唯酒一戒亦徧无情发竝同具戒先须开导志远谓立誓要期见相谓识知境量。

文中分五。

我某甲者陈名自谓也如律文中皆自誓受者多论文云听五众受两俱得也故俱舍论必从他受如后说也。

次释词句称名中初点文如下次明自他本律智论皆听自誓多论俱舍竝制从他虽云两得准下八戒无师故开有则不许故指如后。

二归依佛下明回向境界有人说云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诸众尊随德叹美乃是加敬任缘亦得。

二归境中初释文有下示异三归加语见杂心论今时又云两足尊众中等无非叹德去留皆许。

三举日夜者显期时节也。

三中特彰日夜明通延促也。

四一戒五戒者明随力所持少满等戒此正是本誓立意防割之愿也优婆塞者此方传于西梵音耳诸经不同取声伪僻正从本音云邬波塞迦唐翻善宿也故成论云此人善能离破戒宿古录以为清信士者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称取意得矣在言少异。

四中初总示少满谓少分满分此正本誓显余竝旁缘也优下次别释翻名有二初明正翻前正梵名后引成论释义宿谓住止之处即喻恶因果也(旧云举夜摄日者非)有作优波或云婆私或无迦字皆伪僻耳古下次引义翻取意虽得对梵有差故云少异。

五如来下略举三号结归正本也。

五中初科佛具十号文举三故云略也如来正觉世尊是为三号正觉即佛华梵异耳结归正本恐滥邪缘。

问前归三宝后更举者答以三宝名通九十六道后须显正非同前滥故重别列。

问中正列三归后重举佛遮疑故问答文可解九十六者外道通数。

言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佛也至真者体悟无邪也等正觉者道同三世也此实我归余非敬也。

牒释中初释如来乘谓能证智如实道即所证理悟理起修从因至果故云来成佛也若金刚般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乃就理为言当知理无去来修有始末故须两会不可偏求次释正觉真简邪伪等简偏小。

言三授者前受既轻三加誓愿不同律文一说便获竝由机有利钝故使受缘多少可以知矣。

释三授中前受轻者谓心浮薄即钝根者律文一说谓最初开化利根之者竝下会通可知。

告令戒体者令知得时节不比由来说后戒相方云受戒也依此文中开第四门义。

次发戒时节中初科初示意不下遮非多论云有言三归竟说一不杀戒尔时得戒以势分相著本意受五故有言说五戒竟得戒恐有执此故特拣之彼论自云诸说中受三归得者此是定义即今所取也依下点义门。

多论问曰不受三归得五戒不答不得也要先授归方得戒矣所以说戒名者欲使知名令护行故后三结者付嘱也八戒十戒例亦同此如具戒法要用白四方得后说四依四堕十三僧残为知故。

引论中初科多论问答初定发体必在三归所以下次明说相结归别有所为下例二戒仍举具戒通证说相四堕彼宗谓夷为堕故论释云犯四重者由与魔鬪堕在负处故(有改为四重者非)又彼说前二篇是戒分故四分唯说四重据根本故。

凡具戒者不以三归得也要由多缘多力白四羯磨功德深广故此据制后为言八年前亦由三归发具戒也。

次科初引论释以三归少缘少力故须羯磨方发具戒多缘力者论云三师十僧白四羯磨等是也此下疏判如上所解且据八年后为言。

三明示相者即第五门义约文为二。

初就相告令随戒分五尽形寿明所期也不杀生者所制境也是汝戒者能防本也结以属人能持不者牒缘问也答言能者明自誓也一戒既尔余竝例同。

第三明相告令中初文随戒分五一一戒下五句竝同唯境为别三云能防本者释下戒字结属人者释是汝字。

约此问答从他受也律中云世尊我今归依佛法僧尽形不杀乃至不饮酒此令自誓八戒既开此应得也观时进不义非抑塞接俗之化随机而举可也。

料简中初科初指上从他律下次明自誓成论八戒亦通自誓文如后引观下示通意。

多论中四是实戒一是遮戒所以同结戒者由酒是放逸本能犯四戒迦叶佛时有优婆塞饮酒故婬他妇盗杀鸡人问答云吾不作也又能作四逆唯不破僧又得乱报失一切善业由多缘故与性戒罪同例智论酒有三十五失。

次科初总分实即性恶所下别释以遮戒无量唯酒同结故特示之初征由下次释有四意初意引缘婬他妇是邪行盗鸡杀人答吾不作即妄语又能下即次意不破僧者以立邪三宝须自作佛若饮酒者人不信故又得下即第三意论云虽非宿业有狂乱报失下即第四意论云废失正业坐禅诵经佐助众事故由多下总结智论三十五失现财空竭众病之门鬪诤之本倮露无耻丑名恶声覆没智慧所得散失伏匿尽说事业不成醉为愁本(醉中多失醒后忧愁)自力转少身色渐坏不知敬父不知敬母不敬沙门(异道沙门)不敬婆罗门不敬尊长不知敬佛不知敬法不知敬僧朋党恶人疎远贤善作破戒人无有惭愧不守六情纵色放逸人所憎恶众所摈弃行不善法弃舍善法人不信用远离涅槃种狂痴缘死堕恶道当来狂𫘤(上三十五句每句一种有云三十六者非)

五戒之中所以列不妄语余不断者佛法贵实由此人清净口业不妄语故当知余三亦断也。

三中初征意佛下次释通四业俱断重者标之此据本宗成论为言若多论中发身三口一具戒方断七支。

余相广文如钞中。

次指略中文见导俗篇注指善生六重者彼云一杀二盗三邪婬四大妄五不说四众所有罪过六不得沽酒二十八轻者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躭乐饮酒三不瞻视病四见乞者不与五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六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七不持六斋八四十里内有讲法处不往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饮虫水十一险难处无伴行十二独宿尼寺十三为财命打骂奴仆十四以残食施四众十五畜猫狸十六畜养畜兽不净施未受戒者(俗人作净施)十七不畜三衣钵锡杖十八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为自给故)十九市易贩卖斗秤不平二十于非处非时行欲(非处即余道非时即六斋受戒怀妊等时)二十一商估不输官税二十二犯国制二十三得谷果不先奉三宝二十四僧不听说法赞叹輙自作二十五在五众前行二十六僧中付食与师选择美好过分二十七养蚕二十八行路见病者舍去竝得失意罪。

三明受八戒法初以义分后对文释初义分五一释名简法二要期立志三功益之美四受法差降五显其戒相。

三八戒分文中义门有五前三唯义后二兼文即上对文释也。

初名云戒云斋云关者众名乃异莫不摄净归心也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则能治之业言八斋者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静摄其虑如世闲室亦号斋也言关斋者即禁闭非逸静定身心也。

释名中初科初总示三名或处单称或处连呼云八关斋戒竝如经律呼召不同息缘离过善法内增故云摄净归心也言下次别释初释戒义所防是过能治即行次释斋义有二齐取专注心无差别清取离过绝诸杂想世中斋馆亦取闲静之意三释关义从喻为名如世门关防姧止宼即禁闭义也。

有人言寻名定义容有别也斋者过中不食为体戒者防非止恶为义此得其语未详其趣过中不食乃就缘防何关斋体据从多论前八为戒第九是斋即离非时以为斋体者约义用故便得名也故论说言劫初之时此之六日诸恶鬼神大有势力吸人精气故有智人教令不食因静节故精气得全至佛出世犹行此法故于不食重加八戒。

次科初引异说彼有二过一者斋则别在非时戒乃局收余戒而不知斋戒名通二者过中既为斋体余戒竝是义用而不知诸戒各具体用此下次示今斥过中不食八中之一体是遮戒节食清身恶缘可离故云缘防岂得妄判通为斋体据下三引彼所执虽是论文而不体意约义用者论取静节以为斋义因本节食而加八法故为斋体仍引智论昔缘为证据本令全不食佛教离非时虽依世法须知自异。

多论云受八戒人在七众中何众所摄虽无终身戒而有日夜戒应名优婆塞若得名者又无终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为中间人也即七众之外更有木叉八戒是也以义推之位五戒上。

简法中论文初标问虽下答通彼宗五戒定须尽形名终身戒八戒唯一日夜故名日夜戒若下转难止下重释望非终身不当与名望有日夜不可无名在可否之间故云中间人也五十具戒位通七众竝须尽形所以日夜不在其数若尔受八戒者究竟何名答如受法云净行优婆塞岂非名耶上据多宗五八局时故在七众之外若取成宗通收俗众非七外矣。

二要期立志者。

多论若欲受者先自恣色声或贪噉饮食种种戏笑如是放逸然后受者不问中之前后皆不成斋若无心自放逸遇善友受者亦成若将欲受难事不得待难解受者亦成。

第二要期明缘难中初放逸成否前明不成据论受斋必在清旦然期心放恣前亦不成况中后乎色声饮食即是欲尘若无心者非因受斋而故放恣前后皆得若将下次明遇难成否如王贼系闭等缘心通事碍中后开成。

善生云若诸贵人常勅作恶若欲受斋先遮断后方成就若不遮者则不成也成实云有人依官旧法或为强力令害众生谓无罪者亦得杀罪以缘具故准善生经受善戒者必断恶戒由受猪羊鸡狗猫貍等事竝恶律仪能失善戒故。

次断恶中初引善生明成否贵人即王大臣常勅作恶谓行杀戮鞭捶等事次引成论以遮疑依官旧法如宰官秉政依国典刑或为官所使刑戮于人痴人多谓自无有罪下准善生同恶律仪竝须禁断猪羊家畜即屠者戒猫貍野兽即猎师戒受恶戒者既失善戒故受善者必先断恶。

三明功益者。

多云经说作阎浮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

三功益中多论举事校胜阎浮王即转轮王彼云于阎浮提中一切人民金银财宝于中自在彼国一钱重十六分故经论中多举为比。

善生云除五逆罪余罪皆灭或前教杀于后受斋正受便杀以戒力故虽复一时不得杀罪据此以论成大忏也由于一期誓心清净行同无著故能割断诸业罪也。

善生中对罪显功初明能灭往业五逆业重故独简之或下次明能敌现罪初引文问前云若不遮恶受则不成今何教杀而得受者答前云常勅作恶同于恶戒恶强善弱故禁善不生此暂作恶恶弱善强故得戒罪灭此据不立任运犯者为言若据律文教他任运则罪戒俱得据下示意一期非尽形也心净离正婬也行同无著者下依俱舍列相云如诸佛不杀生等若八斋经则云如阿罗汉不杀等则知无著之名通三乘也。

智论云譬如輭将将兵终竟无勋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葢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此良由五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

智论对五戒显胜初立喻勋即功勋葢谓掩覆他人之功五下合法良下出所以欲为生死本绝欲则超生故唯约婬以分胜劣时少则不及尽形行多则加彼三戒仍断正婬。

成实云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止之曰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六斋神之日奉持于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

成论天王即帝释是三十三天主故据论帝释先说偈佛方止之文中引倒偈云六斋神之日谓天神下降日也则为与我等帝释自谓受持八戒福与同佛呵止之若漏尽人可说此偈则与三乘圣人无漏福等帝释天福所不及也。

就文为三谓缘法相也。

初标缘云引阿含证明受法式即义门第四也。

次就文释标缘中初科点文示义注引善生大同阿含文略不牒。

言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者即黑白两月俱有三日如智论中四天太子帝释下如钞说也。

释中初科智论白月三日初八四王使者下十四四王太子下十五四王自下黑月亦尔观察世间善恶奏闻帝释而非帝释下也指如事钞见导俗篇。

多论五众通授者皆是弘法之人成智二论开自受者非谓常途故彼文云若无人时得心念受明缘开也。

次科多论定从他受彼云夫受斋法必从他受于何人边受五众边受成智二论竝开自受文约无师义兼缘碍。

俱舍云欲受斋者清旦从他受下坐随后说布萨护故论解言要日初出受之若先作意斋日必受食亦得从他受者由观他因缘不起犯戒心故应互跪合掌若无敬心善法不生故除病时开随施戒人语者师资道成授受有仪非轻法故。

三中初引论文有四清旦是定时从他即假境下坐是具仪(注作下心字误)随说即作法布萨翻净住即是戒义明了论云在身口名戒在心名护是也故下次引论解次第四节各显教意当自分之。

又云一日夜者以五种三归文相丛杂故须简定义无混乱故准多宗必一日夜不通过减纵引十诵皮革所见本居诸人昼夜互受苦乐两果竝云不能全受八戒五戒或于半日夜者以俱舍论解但得善行可爱果不得戒也依文成实随力多少者接俗之教不可约之如上说也。

四中又云即牒注也注标论云即是多论初出彼宗之局初示意故下引据彼论云以佛本听一日一夜斋法以有定限不可违也纵下通妨初引难彼论自难云若尔如皮革中说等即十诵皮革犍度说亿耳沙弥在旷野行见诸饿鬼皆是乡党本居之人或日受乐夜受苦或日受苦夜受乐竝云等者亿耳问故诸鬼答也半日夜者谓曾受五八或受日不受夜或受夜不受日岂非五八不局时耶以下次引释多论自通曰本生因缘不可定又曰迦旋延欲度亿耳故作变现感悟其心非是实事此释理迂故引俱舍通之谓彼受乐止是泛善既不全受故不得戒善行是因可爱即乐果依下次准成宗二戒竝通时日多少前文示故此指之。

正受法中受结为二。

正受中初科受结二者前三归是受正纳体故后三归是结重嘱累故。

初文可解言净行者以所期时奉持九支同诸佛戒故云净也何以不言如来正觉者五戒初离邪缘故以正隔之今于五上重增胜行复何须也。

次科初句指略即上三归前释故言下牒释以同佛戒故名净行私释对前五戒未断正婬故加简之何下示异由五戒后具列三号今文既阙故此通之若尔不受五戒直受八戒非是重增理须加唱若谓五戒初离邪缘故须简正何以十戒又复著耶私释作法加简非正受词前除后加义应通得文中且据一往释耳。

三明相中文分为二初列相示二阿含下明愿引也所以须二者行足愿目事缘相假虽奉胜行无愿引心则令此业随缘坠地故经论中盛弘此意至时长引证非徒。

三明相中初科为二初正分文所下次出所以行足愿目举事喻法以显相须行愿二法经论广明不可具述嘱令长引徒虗也。

前相中如俱舍论分别者即义门末也故彼文云戒分三位前四名戒分离性恶故次一名为无放逸分若善受戒由饮酒故扰动诸学处故后三名修分若不受下二分有何过由饮酒故即便忘失是事非事念也离庄严者谓非旧庄严也若常所用庄严不生极醉乱心也若用高胜卧处及歌舞音乐随行一事破戒不远也若依时食离先所习非时食也忆持八戒即起厌离随助之心若无第八此二不生也。

列相总示中初科初标指由八戒相诸出不同文依俱舍故须标定即前义门第五显戒相也故下引论判释初通分三分诸学处即前后诸戒修分谓约事䇿修助成性重故若下次别显后二初反征由下显过又二初明第二分酒能乱性不辨是非容犯诸戒故离下次明第三分次第三戒各显过失非旧庄严谓华璎等俗中常习是旧庄严今竝离之存常所服用故云非也高床长慢乐音动情皆近破戒依时食者即不过中忆八戒者无他念故即灭恶也起猒离者不乐世缘即生善也若不节食饱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

有离非时食余为八戒以开观歌舞及庄严为二此本论不同增一中不过时食为第六合前严身及观乐也若依多论斋以过中不食为体八事照明故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故言八斋不言九也若受斋鞭打众生虽即日不行待明当作皆斋不净以要言之若身口作非威仪事即名不净若心起贪瞋害觉虽不破斋斋不清净若不修六念等亦名不净。

次科初云有离等即是多论谓非时之外展七为八则有九支开歌舞庄严者对下增一合为一故此本论者即文中所列是依俱舍以合高床观乐为一故云不同增一中列数则同离合列次与今全异多论列数如前文中但出离开之意谓一日节食以八事检束方显清心奉斋之行故云照明等支持犹佐助也上示名体若下次明持奉有三初身口犯待明当作即要期业若心下二明意犯违情故嗔恼他为害(论本作害有改为痴非也)上二皆作犯若不下三明止犯以受戒者当须逐日念佛法僧及天戒施故。

就相文中随戒文二初如诸佛至不杀生举胜境所行也二某甲下引上同问答之相显成持誓有本云我某甲一日夜不杀生亦尔者直述契上同于佛不假问答亦成说相余竝准此。

别释中初科为三初分文云诸佛者经开显得通指故有下次点别本契谓要誓也余下三指例。

第三婬戒者以自他俱远故有人云邪婬者此五戒相由制他开自故八戒云邪者误也。

第三中初正释五戒断他妻八戒二俱断有下次指误今世有授五戒反除邪字愚教人也。

第五戒相有人加辛肴者正文无此既受净身焉噉膻臭理不可也。

第五中斥非加辛肴者如云不饮酒及辛肴等即五辛俗馔理自不噉明不须加也。

第六华璎油涂者中梵以为美饰此方所重衣服装挍脂粉涂面以为修身如论离旧庄严义须准的。

第六中初科西梵华油通于男女此方脂粉唯是女流皆旧庄严依论离之故云须准的也。

西梵露首徒跣为恭之极其犹此土有罪之人东华所贵在修整巾履衣裳以为重敬有人行事去取于中然剑履不登于殿为致敬也亦须改从正法唯人不可依也及说相时士女既绝华璎涂身当须改语云离旧严身具等亦通收彼此也。

次科初示两土异仪有下斥世人妄判彼谓东西敬仪俱成太过取东华则违于圣教依西梵则此土非宜但略如巾履不至过甚故云去取于中然下正斥此方俗礼带劒著履不得登王者之殿则微同跣露故令改正须具五法如后所引及下教受时改语还依论文通收彼此即华梵也。

第七离高胜床及观听倡伎者合二散慢缘为一戒也。

七中总示云散慢者观听是散高床为慢。

阿含中八种床金银牙角等严饰故胜佛及师僧父母从人故胜俱不合升也有余文中高广床者约相辨离高即八指以上广谓方三肘者不可俱有单高亦制文列高者即简尺六下开用又言胜者即列八种不必高大如用师父所机褥即是长慢故特制也。

别释中初科初引文示阿含八床金银牙角为四佛师父母为四从人为胜但取尊长受用不必严饰升登也有余文者四分诸律皆名高广大床高一尺六广五尺四此是制量过此量数则为高广文列下次牒文释初释高义即前诸律须约分齐文不言广准理不开又下次释胜义即上阿含不必局量机亦床类褥谓敷坐之物亦不许也。

又作倡伎乐者倡谓俳优以人为戏弄也乐谓金石八音之所奏也伎通男女即奏乐者。

次科牒释中俳优有云排遣人忧字义全乖依文但是戏剧人之通名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谓之八音奏进也。

有本去人加口因随字唤以为唱者唱谓导引之辞全非乐务有人即召倡字以为唱者此不识字知何不道倡音为昌与唱全别字义俱乖不可通滥脱在有识俗士传授戒训文字纰缪未成师诱故须远慎也。

次科初改斥字音曲导引谓之为唱有下次斥音误知何不道征起下文脱下三劝慎纰正作𧧺匹夷反亦谬也先令学知则临事无谬故云远慎。

第八戒中不言斋者中梵但有断食之方义当此域斋齐之训引诚义也故国家每祀天地神祇令诸祭官清身入斋宅其闲室不行杖捶诃叱之事酒脯之费不择晨昏故翻经者取其一分清身之义用以译之云关斋也。

八中初出文意谓离非时即诚实义故下示斋名初引俗中斋名即取清闲专一之义有散斋有内斋如别所辨宅居也取一分者明非全同也。

二明愿中自他两利也由持斋德对治恶趣者灭戒难也八难者灭障闻思难上明自益也他恶摄取善惠人者行大道心也使成正道者不从他方便唯一乘法也将来三会者缘遇慈氏近可寄心。

二明愿中初文初总示由下别释初释自利戒法唯人得受故恶趣为戒难闻思修慧须生善道值佛闻法具根正信故八难为闻思障如遮难中自明他下次释他利行大道心即菩萨行方便是二乘权教一乘即佛道实教岂唯八戒一宗立教皆用此意学者宜知三会者弥勒下生经云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会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补释迦处故云近也。

下引事证者由愿为前导行即后随若鸟具翅而陵虗如车具轮而致远缺一不济也。

释注愿行相须一不可缺鸟翅车轮法喻可见注云因引证者即上经文而多古字传写误也。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四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五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