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贤首品第十二之下
第八有胜三昧下八十九偈半。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智契解脱之门。慈熏身语意业。故得身同法界。大用无涯。毛光触物。为益万品。徧于时处。缘者会之。是谓菩萨圆建立众生也。大文分五。初一偈标名总辩。二所收光明下别明一毛光明业用。三如一毛下。类显一切毛光业用。四如其本行下释成分齐。五若有闻下闻信光益。今初。就所益说故名安乐。下文正辩。
就第二段中。初明一毛光明业用。略辨四十四门光用。分为十段。初有二光显示三宝。二有四光令发大心。三有二光总圆福智。四有二光入理持法。五有六光六度行圆。六有七光四等救摄。七有一光总彰三学。八有八光杂彰万行供养为先。九有六光令六根内净。动与理会。十有六光明六尘外净。触境皆通。今初有二光显示三宝。
第二有四光四十四句。令发大心。即四弘誓愿。于中初名济度下是誓度众生。次名灭爱下是誓断烦恼。次名欢喜下是求菩提。次名爱乐下是学法门。
第三有二光总圆福智。
第四有二光。入理持法。初一慧入二空。后一具四总持。
第五有六光五十六句。明六度行圆。
第六有七光五十六句。明四等救摄。初一光慈与乐。二有三光悲拔苦。三有二光令生法喜。四有一光令成大舍。
第七有一光总彰三学。万行三学摄尽故曰普闻。
第八有八光四十四句。杂彰万行供养为先。前五供敬田。后三施悲田。
第九有六光内净六辰。动与理会。
第十有六光三十二句。外清六境。触境皆道。戈者平头戟也。铤者小矛也。
第二如是等比下结略显广。一毛之用光有尘沙。
第三如一毛下。类显一切毛孔业因。及结用所依。谓三昧力。此上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门。上明四十四门竟。故末此一句类显一切毛光。谓一毛如此。况多毛乎。
下释成光之分齐。
此下第四释成光之分齐。谓既有如是等光。今何不见。以有缘者见如用覩光。无缘不觉。盲瞽常暗。于中二十八句分二。初偈四句总明。如其本行牒前往因。所得光者牒前果用。若有宿缘及曾同行者。则随其所见。如是差别。次六偈别显。初二偈法说。后四偈喻说。有二喻双明见与不见。皆有法合。如日喻。喻光为益因。合中谓法日常明。有智慧者心不住法。如人有目则能得见。有三类人则不能见。一者凡愚。二邪信外道。三劣解二乘。皆无因缘。如人无目。后宝严喻。喻光正益。明法宝常存。由福无福。有处不处。
第五一颂明闻信光益。谓信仰解了不生疑惑则成佛果。不以不见疑菩萨之无光。不以极苦莫救谓光明之无益。亦不高推果用谓菩萨不能。故云永断诸疑。
上来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门竟。
第九有胜三昧下有六偈。明主伴严丽三昧门。亦是出现三昧。文分三别。初一偈标门显意。次有妙莲华下四偈。明一方业用。于中前三法说。后一喻合。既言量等三千。则不坏次第。劣于十地及等觉也。以十地受职华等百万三千。等觉华量周法界。显此在信位故云不坏次第。次如于一方一偈类显十方。
第十有胜三昧下三十四偈半。明寂用无涯三昧门。约处名为方网。约相是为寂用。亦总显上来动寂无二故。文分为三。初一偈标名总辨。十方交络出入纵横。故名为网。次或于东方下三十二偈半。三显业用。末后一偈总结难思。就业用中分三。初或于东方二偈。于十方处交络出入。明于器世间自在。二尽于东方下有二十句。明智正觉世间自在。三于眼根下有一百零二句。通显三世间自在。分四段。初于眼根下四十八句根境自在。次童子身中下二十六句他身自在。次鬼神身中下十句微细自在。次一切尘中下十八句器界自在。是名无量功德者下四句总结难思。
补义曰。此方网三昧理最幽玄。疏有多释。总不出止观定慧理事无碍。所谓欲辨无碍。先须明识定慧。此中云三昧起者观也。入正受者定也。定慧虽多。不出理事二门。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事定门也。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然依理成事。则十法界染净依正事法。全一理成。故多事唯是一理。故得理事无碍。是以菩萨入定契理。由理徧故定亦徧。故一入即多入。若以观照事。则全事全理。故一事即多事。故一处起即多处起。由理事圆徧。故入处即起处起处即入处。出入自在无碍故自他平等。大小相含。微妙难思。疏虽多番对释。而义不出此。故总指云但能知事理无碍根境一如。念虑不生。自当趣入。此入法界之妙门。学者固当深思。久久必当悟入。
第五一切如来喻况玄旨。亦名举劣显胜分。以上所说普贤行德。穷于佛境。盖是信满之位既越常规。乖于视听。滞情封教取信无由。故举斯近事以镜玄趣。令开悟也。有七十九偈。分为三段。初二偈总标喻意。二有七十六偈别显喻相。后一偈结显说德。自声闻现通喻起。至龙王游戏共二十喻。各喻菩萨一德。疏文具明。
大文第三第一智慧下九颂校量劝持分。此广大用。人皆有分。见而不习。诚为自欺。故中人可劝而进也。于中分二。初一偈结前所说。次此法下八偈明信受难得。于中初一总显。后八别明。言希有者佛出悬远。已难可遇。唯初成顿说故希有也。奇谓初能具后。特谓逈出诸乘。次半偈举小喻大。次有以三千下举事校量。后一校量余行之难。唯明诵持。
上喻况玄旨已竟。
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顶。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随喜。
大文第三显实证成分。于中有四。一动世界大机发故。二蔽魔宫唯佛境故。三息恶道利乐深故。四佛境现证契佛心故。于中摩顶赞善随喜。即三业皆证。劝物信行。此品意彰信满即该彻佛果功德。以显圆融具德。以为入住胜进。故此位但名方便。
贤首品竟。
第八有胜三昧下八十九偈半。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智契解脱之门。慈熏身语意业。故得身同法界。大用无涯。毛光触物。为益万品。徧于时处。缘者会之。是谓菩萨圆建立众生也。大文分五。初一偈标名总辩。二所收光明下别明一毛光明业用。三如一毛下。类显一切毛光业用。四如其本行下释成分齐。五若有闻下闻信光益。今初。就所益说故名安乐。下文正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