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二征列中。有十种差别观察。此十略以三重释之。有总别。初一句为总。本为众生故。余九为别。皆众生事故。二染净。前八为染。后二为净。三能所依。前五推能依至所依。后五依所依立能依。初中。一观众生假名差别。假有三种。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假为空诠故先观之。因成假有二。一五蕴和合假名某甲。则入众生空。二阴亦因缘而有则入法空。二空所显即是真如。不坏假名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言相续者。由前阴灭后阴续生。念念续生假而非实。亦入二空真实。言相待者待非众生以说众生。入实亦然。此一推假入实。余九例知。二法界者即染法界。此就别义。若净法界通为十依。则十与法界。究竟无别。三世界者彼假名众生所住依报。四依正所依虗空。五染净所依是本识界。后五依此所依。立后能依。故此识界前后两向。向前依正教。向后为染净依。后五中初三句。由烦恼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界差别。著欲著受及著想故。三界唯心故。后二广大信解成净分依他。前是胜心信解。依烦恼不染。与声闻同。后大心信解。依不舍众生。不同声闻。今即前云广。则护侠兼济之心。大即是护小心。成大菩提。则二心俱异二乘。又皆言界者通理事也。事则曲尽差别。理则一一入实。即清净法界。故皆为明门。

二征列中。文有十句。论摄为四种智。初自住处毕竟智。谓大乘是菩萨自所住处。深心相应为住。毕竟即是不退。二同敬三宝毕竟智。谓证三宝同体成不坏信故。三有二句明真如智。谓见第一义证二无我故。一但有蕴等诸行而生灭流转。故无人我。二即此蕴等诸法本来不生。故无法我。四余六句明分别说智。谓是教智故名为说。知世谛故名为分别。分别染净故。初二句是染。后三句是净。末一句具染净。即是四谛。谓初二句名随烦恼染。即是苦谛。世间依报。有生正报。谓依正二报随烦恼集因所生故。业与烦恼二俱集因。亦可因业有生是集谛。三生死涅槃双观苦灭二谛。后三句道谛。观众生一句。论云诸佛世界中教化众生。自业成熟故。准此应云观诸国土化众生业。则不滥前因业有生。后二句自利行。初句约事。观烦恼无始故为前际。涅槃无终故为后际。后句顺理。观烦恼本空。无有损减故无可尽。涅槃性净。非新增益。自性尽性皆无所有尽。

自下大文第三对治修行增长分。有二。初护烦恼行。后菩萨修行如是下护小乘行。前是大智自利异凡。后是大悲利他异小。此二相导。成不住道。无所不至。故摄至一切处回向也。今初。即修菩提分法。菩提是觉。分是因义。有三十七品。为诸乘觉因故。亦名道品。通于大小。言三十七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明此体性虽三十七品。但依十法而为根本。谓信戒念精进定慧除喜舍思惟。由信二。戒三。念开为四。精进定慧此三各八。余四各一。故成三十七。言信二者即一信根。二信力。言戒三者即八正中正语。正业。正命。念开为四者一念根。二念力。三觉支中念觉。四八正中正念。精进八者即四正勤。五精进根。六精进力。七精进觉支。八正精进。定有八者谓神足为四。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觉分。八正定。慧有八者四念处为四。念以慧为体故。五慧根。六慧力。七择法觉分。八正见。见即慧故。余四各一者即除喜舍思惟也。由前疏云初护烦恼行即菩提分法。以寄位修后各有文。故首列于此。今经初治颠倒行。名四念处谓身受心法。然念以慧为体。修身观等为修习。破四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系以为其果。此身等四前三即三蕴。而合想行为法念者。为明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故。要此四者。治四倒故。谓观身不净治于净倒。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三治可知。破此四倒行四正行。开实相门。应观此身法性缘生色。故一色一切色。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若三乘缘生但各各缘生。今法性缘生法性融故。令一色一切色。是则对治法药有四。法性观智名之为念。一谛三谛名之为处。只一念心广远若此。故深观念即坐道场。更不须余。机宜不同故说余品。今经但云观身。不言净不净等。从通相说。显包含故。

第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言四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辨之。瑜伽云如是于四念住中惯习行故。能除遣麤重颠倒。能了达善不善法。从此无间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等。此来意也。谓以精进为体。故总名勤。言非外道无益勤苦。故名为正。虽是一勤随义分四。前二勤断二恶。是正恶行。后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二善二恶皆所缘境。亦名四正断。后二是修。而言断者善是断处。正修行者断懈怠故。约大乘说勤观法性。除实相之外皆名为恶。二恶不生弃舍。二善得生增广。是正勤果。

上四勤。

下四神足先叙意。第四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言四神足者谓欲定念思惟也。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定制。则所欲自在。此来意也。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往能还。以腾跃勇徤能得能证。世间胜法。世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举喻也。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欲等四定能证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此释名也。神足所缘即种种变事。神足自体即三摩地。若辨其相则欲勤心观皆是助伴。欲谓猛利乐欲。勤为精进无间。心即是定谓专心守境。观即是慧。由闻教法内自简择。由欲增上力证心一境性。名为欲定。余三亦然。勤观心性名为上定。皆从加行受名。此四加行即前正勤中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等。以发心中。持此能生心定持太举故。策心能生观定。策太沉故。是以随一念处有四正勤。随一正勤有四神足。

上叙意。

下释文。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摄无尽行。离障成德。穷尽生界。为利乐故。果有二种。一离障果。从护烦恼生。二成德果。从护小乘生。前中又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皆言生者烦恼染犹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离彼生。今初离惑。先显所离。就所离中。所起执著出没是此总相。余别相。总中执著是前地中解法慢也。论云我知大知。我知谓我能知。大知谓执所知。大法出没是前地中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义故。谓修起彼定。没者三昧灭义故。谓定所除。今计我能修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恃以成慢。别有五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本即所有身见。至蕴界处。于中身见为总。我等为别。别中我人等四为人我慢。蕴界处三是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义故。一以此慢为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覆为二我及六十二见之本。此中身见若约实位。此地断第六识中俱生身见及所起过。以分别起者初地断故。二思惟者明起。谓不正思惟而起慢故。三观察者明行。谓心行缘中多观所得。若法若定。求觅胜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所见。我所者起于我想。取彼胜相属我故。财物者如畜财者受用护持故。上三事防护自所得。五著处者明过。谓心坚安处法定二事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后二随助慢心。后结离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无不离也。

上离烦恼生。

下明离业染生。

后一偈结说。

第四𦦨慧地竟。

第五难胜地。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寄罗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于始终以摄中间。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既观缘起。寄同缘觉故。二前明觉分相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三前得出世未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言难胜者。深密云即由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极难胜。初分经云善修菩提分法故等。摄大乘论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智。真谛智是无分别。知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令修合。能合难合。名极难胜。瑜伽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庄严论云于此五地有二种难。一劝化无恼难。二生不从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显扬论云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成极难成。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上诸经论多举难胜之法。未知何等无能胜耶。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不能坏故。此对人显胜。亦兼于惑。烦恼魔故。然诸经论言异义同。皆辨真俗无碍。故此地中。断于下乘般涅槃障。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涅槃。此障五地。令人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一纯作意厌生死愚。二纯作意向涅槃愚。由斯证得类无差别真如。亦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教化行。此二无碍故得无差别法身之果。

后解释中。疏依本论摄十为七。初一为根未熟众生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四谛(言十六行者。苦下有四谓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者谓集因生缘。灭下有四者谓灭静妙离。道下有四者谓道如行出)二为根熟堪说大者。为说法空第一义。三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是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违。故名相谛。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历然差别。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立谛。谓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念。今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生无生等道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生名为无生。即无生智也。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如从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等者为疑。外疑六地上乃至佛地未曾证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镜像观智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得本质故。

上不住道中。初所知法中。智清净胜竟。下利益众生勤方便胜。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