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明入行成就。于中三。初总标章门。二此菩萨如实知下依章广释。三佛子菩萨随顺下总结安住。今初有十一林。以疏义颇难消释。今撮略疏义以为补义。
补义曰。按疏云此十一稠林。初众生心者为总。故论释心为依共。以是下十染净共依故。菩萨依此而知。故名为依。余十是别。此十通不出三杂染。言三杂染者乃惑业苦也。故论云依烦恼业生。然烦恼业是惑业。生是苦果。此通明十稠林义也。然下十林又束为七者。一烦恼林是惑。二业林即业。三束根解性欲四林共为业。四随眠林乃惑染种子。五习气林通染净习气。六受生林是苦果。七三聚林乃通约圣凡根性有定不定时。如是故后十林束为七也。故论释此七云。依共染烦恼染净等。依定不定时也。文有四节。一依共者谓根解性欲四林共是业故。二依染谓随眠。即烦恼种子名染。眠伏藏识令心染污故。三烦恼染净等即习气。四依定不定时即三聚林。然习气三聚二林通三杂染。故云余二通三。又云不出三者谓随眠是烦恼。根等是业。今习气三聚二林亦不出三离染也。此十皆名稠林者多故名林。难知曰稠。然此十名。如发心品辨。而习气通二义。一者残习。二者种子熏习。如下当辨。
第八不动地。所以来者。瑜伽云虽于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在修习得满。故次来也。又约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已上以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进入一乘故次来也。言不动者总有三义故。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谓任运故功用不能动。相续故相不能动。总由上二烦恼不动。与本分大同。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习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但有二义。由相于前已不动故。行即功用。摄论云由前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此则略无烦恼。无性释意云。第七地行动相不动。此中行相俱不动。解深密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法中不为现烦恼所动。此但约烦恼不动。十住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此即约人不能动。人亦是相。仁王名等观地者。上皆对他立名。此当体受称。即无相观。下经自有释名。故所离障亦离无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现相及土。此地能断。说断二愚。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于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证如名不增减。以住无相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证此真如。现相现土皆自在故。所成行亦名无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无相无功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