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僧祇品第三十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今初一品。先问后答。问中二。先牒佛所说。后世尊下正明咨问。今初。所以心王问者表数不离心。数与非数皆自在故。又显此数统收前后。辨超胜故。所以偏问十者。举后摄初显无尽故。前后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来演说。但问本数。已摄诸转。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
二正明咨问。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
第二答中四。一赞问成益令入佛所知。数者以是圆教所明深广无涯。唯佛方测。不同凡小所知。如黄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已说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无数。此有百二十四。倍倍变之。故非余测。故数之终寄不可说。况复偈初更积不可说。历诸尘刹。以显无尽。所以佛自答者自表难思故。又明此品统语因位终德。故佛说之。
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时心王菩萨唯然受教。
二诫听许说。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阿伽罗阿伽罗为一最胜。最胜最胜为一摩婆(上声)罗。摩婆罗摩婆罗为一阿婆(上声)罗。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上声)罗。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界分。界分界分为一普摩。普摩普摩为一祢摩。祢摩祢摩为一阿婆(上声)钤。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弥伽(上声)婆。弥伽婆弥伽婆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为一毗伽(上声)婆。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瞻婆。毗瞻婆毗瞻婆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为一毗婆诃。毗婆诃毗婆诃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为一毗佉担。毗佉担毗佉担为一称量。称量称量为一一持。一持一持为一异路。异路异路为一颠倒。颠倒颠倒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为一毗覩罗。毗覩罗毗覩罗为一奚婆(上声)罗。奚婆罗奚婆罗为一伺察。伺察伺察为一周广。周广周广为一高出。高出高出为一最妙。最妙最妙为一泥罗婆。泥罗婆泥罗婆为一诃理婆。诃理婆诃理婆为一一动。一动一动为一诃理蒲。诃理蒲诃理蒲为一诃理三。诃理三诃理三为一奚鲁伽。奚鲁伽奚鲁伽为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达攞步陀为一诃鲁那。诃鲁那诃鲁那为一摩鲁陀。摩鲁陀摩鲁陀为一忏慕陀忏慕陀忏慕陀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为一摩鲁摩。摩鲁摩摩鲁摩为一调伏。调伏调伏为一离憍慢。离憍慢离憍慢为一不动。不动不动为一极量。极量极量为一阿么怛罗。阿么怛罗阿么怛罗为一勃么怛罗。勃么怛罗勃么怛罗为一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伽么怛罗为一那么怛罗。那么怛罗那么怛罗为一奚么怛罗。奚么怛罗奚么怛罗为一鞞么怛罗鞞么怛罗鞞么怛罗为一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钵罗么怛罗为一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尸婆么怛罗为一翳罗。翳罗翳罗为一薜罗。薜罗薜罗为一谛罗。谛罗谛罗为一偈罗。偈罗偈罗为一窣步罗。窣步罗窣步罗为一泥罗。泥罗泥罗为一计罗。计罗计罗为一细罗细。罗细罗为一睥罗。睥罗睥罗为一谜罗。谜罗谜罗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为一谜鲁陀。谜鲁陀谜鲁陀为一契鲁陀。契鲁陀契鲁陀为一摩覩罗。摩覩罗摩覩罗为一娑母罗。娑母罗婆母罗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为一迦么罗。迦么罗迦么罗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为一阿怛罗。阿怛罗阿怛罗为一醯鲁耶。醯鲁耶醯鲁耶为一薜罗婆。薜罗婆薜罗婆为一羯罗波。羯罗波羯罗波为一诃婆婆。诃婆婆诃婆婆为一毗婆(上声)罗。毗婆罗毗婆罗为一那婆(上声)罗。那婆罗那婆罗为一摩攞罗。摩攞罗摩攞罗为一娑婆(上声)罗。娑婆罗娑婆罗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为一者么罗。者么罗者么罗为一䭾么罗。䭾么罗䭾么罗为一钵攞么陀。钵攞么陀钵罗么陀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为一乌波䟦多。乌波䟦多乌波䟦多为一演说。演说演说为一无尽。无尽无尽为一出生。出生出生为一无我。无我无我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为一青莲华。青莲华青莲华为一钵头摩。钵头摩钵头摩为一僧祇。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四正答所疑。于中二。先长行明能数之数广多。后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今初。问乃举后难知。答则始终具说。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故光明觉品云过一亿。梵本皆云俱胝。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胝当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万等下数法。则通有百三十七数。由前易故略不说之。俱胝以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数名。更无别理。末后云此又不可说不可说者。若类前具牒。便有四个不可说。故译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说不可说为译之巧。
尔时世尊为心王菩萨。而说颂言。
二偈颂百二十偈。大分二。前六明普贤德广说不可尽。余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数多。后一偈半显所数广。今初。积数自有十重以显无尽。是知上至不可说转。尚约顺机。据佛所知实无尽故。言十重者一初积不可说至不可说。然此应积最后不可说不可说转。而但积不可说者。有二义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数故。二次三句。将上所积充满一切不可说中。于中初句标。后二句释。谓何者是一切不可说。释云不可说劫中说不尽者。三半偈将上诸不可说一一是一刹皆碎为尘。四半偈即前一一尘有不可说刹。五半偈将前诸尘中刹一念徧碎为尘。六念念碎尘。复尽多劫。七一句明所碎尘。复有多刹。八一句即此多刹复碎为尘。九半偈以多算数经于多劫数上诸尘。云如是数。十以上诸尘数劫。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劫。如是重重无尽无尽。
第二显所数广中。略举三重。一将上诸劫赞一普贤之德不尽。二况一尘中有多普贤。三况徧法界尘皆有多故。若不称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乱。
第二有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即广显变化之相。于中二。前九十一颂明果德无碍。因位善穷。后不可言说诸如来下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无碍。后菩萨悉能下因位善穷。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报自在。
后明依正融摄即入自在。于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现正。
二十一偈半正中现依。初现莲华光明。
后净土之用。
三五偈依中现正说法。
四明现时常住。
五十偈半明自在调生。
第二因位善穷中二。先半偈结前生后。
余偈正显因德。于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网身土。是起行处。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诸刹等者。称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刹而无外。不坏相之多刹安徧悟者之一毛。内外缘起。非即离故。
二五偈三业勤勇行。
三应器摄生行。
四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五广行十度行。
六二偈半游刹自在行。
七四偈明调伏众生行。
八七偈半三业深净行。
九八偈半愿智自在行。
十一偈结德无尽。
第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中。先果后因。前中三。初六偈总叹佛德。
二别明依报。
三三偈别明正报。
三明因德趣入于中二。先自分行。
后胜进行。且从相显。略科。然上诸德。德德圆融。无尽无尽。惟忘怀体之。
上阿僧祇品竟。
初来意有二。一通。谓前三品别答前问。此下三品总明等觉深奥。二别。谓前既智圆证极。此品校量行德难思。故次来也。又难思佛德。菩萨尽穷故。亦为远答变化海故。故下偈中广显变化大用。又通显一部之数量故。二释名者。阿者言无。僧祇曰数。全带数名。若晋本云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品。兼能问人。即人法双举。及菩萨所问之算数。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数之创首。经论多用。故以标名。又显此数即离数。故寄无数标名。三宗趣者。寄数显德分齐为宗。令知普贤诸佛离数重重为趣。四正释文。此下三品总题深奥。即为三别。此品明胜德无数。次品明尽一切时。后品遍一切处。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萨德。次品正显佛德兼明菩萨。后品唯明菩萨。所以尔者。亦是等觉亦名佛故。位后普贤是佛菩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