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明种性令知(二)
- 初总明科意(二)
- 初立理别科(二明)
- 二却用前科(三)
- 初立理成前(四)
- 初总标(然更)
- 二别释(五)
- 初疑细答麤失(一者)
- 二问悟答迷失(二者)
- 三结名不顺失(三者)
- 四经文剩长失(四)
- 初具出问答文(四者)
- 二印成理当(是则)
- 三正斥剩长(名将)
- 四会通别科(然答)
- 五义意繁重失(五者)
- 三约双存科判(然至)
- 四结偏取消文(今就)
- 二拣定染净(问五)
- 三约宗总结(二)
- 初正结
- 二引证
- 初立理成前(四)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总标因依(解曰)
- 二别释差等(二)
- 初所依二障(二)
- 初总释二障(二)
- 初略释名义(初中)
- 二广释体相(四)
- 初以论配属(体即)
- 二正引论文(二)
- 初明障体(故彼)
- 二明障相(染心)
- 三辨业用
- 四通释妨难(二)
- 初问难(问准)
- 二通释(二)
- 初略答(答上)
- 二广释(四)
- 初通辨二障(然通)
- 二出经意(经以)
- 三出论意(论则)
- 四结成本义(上来)
- 二别释理障(二)
- 初立理(次别)
- 二引文(故华)
- 初总释二障(二)
- 三能依五性(三)
- 初征
- 二释(二)
- 初总明未熏(解曰)
- 二熏成五性(四)
- 初二乘性
- 二菩萨性
- 三不定性(二)
- 初总标顿渐(不定)
- 二别释顿渐(二)
- 初依经释顿(若遇)
- 二补经释渐(反明)
- 四外道性(二)
- 初消此文(外道)
- 二会诸教(然余)
- 三结
- 初所依二障(二)
- 初总明科意(二)
- ○四略分修证之位(疏四)
- 初标章(此下)
- 二来意(已知)
- 三释名(言略)
- 四释文(四)
- 初申请(三)
- 初进问威仪
- 二正陈辞句(二)
- 初庆前
- 二请后(二)
- 初正问
- 二结益
- 三三展䖍诚
- 二赞许
- 三伫听
- 四正说(二)
- 初长行(二)
- 初圆觉无证(二)
- 初法(二)
- 初正明无证
- 二征释所以
- 二喻
- 初法(二)
- 二对机说证(二)
- 初总标大意(二)
- 初功用有殊
- 二功极不异
- 二证位阶差(二)
- 初且科判大意(二)
- 初总标(二证)
- 二别辨(五)
- 初小乘
- 二大乘始教(二)
- 初总标(二大)
- 二别释(三)
- 初五位
- 二四位
- 三七位
- 三终教(二)
- 初总标(三终)
- 二别辨(三)
- 初五忍
- 二六种性
- 三六即
- 四顿教
- 五圆教
- 二别释本文(二)
- 初明依位渐证(八)
- 初列四位(今释)
- 二配四相(此四)
- 三举意总标(然心)
- 四别明四相(初最)
- 五总摄(二)
- 初摄归根源(是故)
- 二摄归一念(二)
- 初正摄(然虽)
- 二通妨(然未)
- 六翻之以成四位(谓既)
- 七标示释仪(人以)
- 八正释文(四)
- 初信位(二)
- 初叙论(初信)
- 二释经(三)
- 初标具足凡夫
- 二明闻法觉悟
- 三明息妄随真(二)
- 初别释此段(解曰)
- 二总配论文(前即)
- 二贤位(二)
- 初叙论(解曰)
- 二释文(今云)
- 三圣位(三)
- 初叙论(三圣)
- 二释文(三)
- 初悟前非
- 二明证相(二)
- 初总释义(二)
- 初果门离言说相
- 二因门可寄言说(二)
- 初证理法界(五)
- 初能所历然(二者)
- 二能所无二
- 三能所俱泯(二)
- 初互夺释(三能)
- 二克体释(又直)
- 四存泯无碍
- 五举一全收
- 二证余法界(三)
- 初开能所(以证)
- 二合能所
- 三摄开合
- 初证理法界(五)
- 二别释文(二)
- 初不住证(三)
- 初法(六)
- 初略释(解曰)
- 二广释(四)
- 初引偈(故唯)
- 二以偈释经(智无)
- 三委释彼偈(此智)
- 四通妨难(彼文)
- 三结束为理智(又常)
- 四配前义门(此当)
- 五拣前重释(亦可)
- 六结指本论(此则)
- 二喻
- 三合
- 初法(六)
- 二不住教(二)
- 初叙义
- 二释文(二)
- 初标以喻释
- 二具以法合
- 初不住证(三)
- 初总释义(二)
- 三结成位
- 四果位(二)
- 初叙论(四果)
- 二释文(三)
- 初明境(三)
- 初述意(解曰)
- 二配论
- 三消经(二)
- 初总标(四)
- 初配总别(文中)
- 二直消文(谓若)
- 三配论文(即是)
- 四广释义(二)
- 初正释总标之文(然此)
- 二蹑前以释别列之文(然无)
- 二别释(后十)
- 初总标(四)
- 二明心
- 三结位
- 初明境(三)
- 初信位(二)
- 二明忘心顿证(三)
- 初对前释意(二)
- 初就机释(二忘)
- 二称法释(前是)
- 二引倒指同(亦如)
- 三正释经文(经三)
- 初忘心入觉(二)
- 初指示安心
- 二依法顿入
- 二验果知因
- 三即成佛智
- 初忘心入觉(二)
- 初对前释意(二)
- 初明依位渐证(八)
- 初且科判大意(二)
- 初总标大意(二)
- 初圆觉无证(二)
- 二偈颂○
- 初长行(二)
- 初申请(三)
- ○三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二)
- 初解释科段(二)
- 初解本科(二)
- 初观别(次四)
- 二障别(三)
- 初正辨别科(其所)
- 二牒前以释(故此)
- 三答通外难(然通)
- 二释别科(若约)
- 初解本科(二)
- 二开章释文(二)
- 初开章(文中)
- 二释文(二)
- 初二问答三观修行(二)
- 初示二观行相(四)
- 初申请(三)
- 初进问威仪
- 二正陈辞句(二)
- 初庆前
- 二请后
- 初问所修(二)
- 初三理
- 二正请
- 二明所为
- 初问所修(二)
- 三三展䖍诚
- 二赞许
- 三伫听
- 四正说(二)
- 初长行(四)
- 初标本举数(二)
- 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 二约随机之行为举数
- 二正释观门(二)
- 初总标三观(二正)
- 二别释二观(三)
- 初泯相澄神观(三)
- 初标本(二)
- 初约所依法本(解曰)
- 二约能修方便(十)
- 初具缘(若约)
- 二呵欲
- 三弃盖
- 四调和
- 五方便(方便)
- 六觉魔(二)
- 初依本文(觉魔)
- 二添起信(起信)
- 七治病(二)
- 初说病(治病)
- 二说治(二)
- 初治乖摄(二)
- 初正明治(二)
- 初标(今明)
- 二释(二)
- 初明止(止者)
- 二示观(四)
- 初气(观者)
- 二息(又十)
- 三想(又假)
- 四观(又推)
- 二决疑念(然上)
- 初正明治(二)
- 二治余二(或禁)
- 初治乖摄(二)
- 八正修(二)
- 初标彼此二门(正修)
- 二牒释彼法(二)
- 初坐修(二)
- 初对麤乱(修有)
- 二对余法(□修)
- 二历修(二)
- 初历缘(二者)
- 二对境(对境)
- 初坐修(二)
- 九善根
- 十证相
- 二正释(三)
- 初超行(三)
- 初明修意(解曰)
- 二正显示(问知)
- 三引论释(论云)
- 二功成(解曰)
- 三感应(四)
- 初直释(解曰)
- 二引例(故论)
- 三会通两文(经云)
- 四别释现义(止约)
- 初超行(三)
- 三结名
- 初标本(二)
- 二起幻消尘观○
- 三绝待灵心观○
- 初泯相澄神观(三)
- 三引例彰圆
- 四校量显胜
- 初标本举数(二)
- 二偈颂(三)
- 初七句标举
- 二六句三观
- 三七句引例
- 初长行(四)
- 初申请(三)
- 二明单复修习○
- 初示二观行相(四)
- 二三问答两重除障○
- 初二问答三观修行(二)
- 初解释科段(二)
- ○二起幻消尘观(三)
- 初标本
- 二正释(五)
- 初起行(二)
- 初释上六句(二)
- 初解经(解曰)
- 二会释(然彼)
- 二解下二句(三)
- 初约修治心行释(变化)
- 二约修学化行释(又变)
- 三与前相对释(又对)
- 初释上六句(二)
- 二成功(二)
- 初略释
- 二广释
- 三结通
- 四拣滥
- 五总结
- 初起行(二)
- 三结名
- ○三绝待灵心观(三)
- 初标本
- 二正释(二)
- 初起行(三)
- 初一句所依(解曰)
- 二明所难(次明)
- 三明所用(三)
- 初法说(二)
- 初解初句(四)
- 初直释(后明)
- 二明无比(二)
- 初就当体以明无比(明字)
- 二对诸法以明无比(欲言)
- 三辨说仪(故诸)
- 四结经意(今此)
- 二辨余六句
- 初解初句(四)
- 二喻说(二)
- 初正释(二)
- 初释喻依(二)
- 初标(喻中)
- 二辨(三)
- 初解锽(一依)
- 二释𨱑(二作)
- 三辨簧(三者)
- 二正释喻(后正)
- 初释喻依(二)
- 二引异释(悫云)
- 初正释(二)
- 三法合(仍法)
- 初法说(二)
- 二功成
- 初起行(三)
- 三结名(二)
- 初释此所结(解曰)
- 二总判三门(四)
- 初配前经(三观)
- 二会涅槃三相(二)
- 初标宗引经(然此)
- 二正会释(言小)
- 三会天台三观(又此)
- 四解唯三所以(二)
- 初正明(然此)
- 二问答(问若)
- ○二明单复修习(二)
- 初科分(自下)
- 二随释(四)
- 初申请(三)
- 初进问威仪
- 二正陈辞句(二)
- 初庆前
- 二请后(二)
- 初问所修
- 二明所为
- 三三展䖍诚
- 二赞许
- 三伫听
- 四正说(二)
- 初长行(二)
- 初科分(四正)
- 二随释(四)
- 初举意标数(今初)
- 二观网交罗(二)
- 初科分(二观)
- 二释文(三)
- 初三轮单修三观(三)
- 初澄浑息用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二庖丁恣刃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三呈音初碍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初澄浑息用观(二)
- 二主轮交络三观(二)
- 初总料拣(四)
- 初配结论数(次交)
- 二显示交络(然每)
- 三用科仪式(二)
- 初正明(今无)
- 二辨异(寂兴)
- 四正当科释(文三)
- 二别释观相(三)
- 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七)
- 初运舟兼济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二湛海澄空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三首罗三目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四三点齐修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五品字单双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六独足双头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七果落华敷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初运舟兼济观(二)
- 二七轮幻观为首兼于静寂(七)
- 初先武后文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二功成退职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三幻师解术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四神龙隐海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五龙树通真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六商那示相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七大通宴默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初先武后文观(二)
- 三七轮寂观为首兼于静幻(七)
- 初宝明空海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二虚空妙用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三舜若呈神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四饮光归定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五多宝呈通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六下方腾化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七帝青含变观(二)
- 初解观名
- 二释经义
- 初宝明空海观(二)
- 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七)
- 初总料拣(四)
- 三一轮圆修三观(二)
- 初解科名(解曰)
- 二释经文(圆觉)
- 初三轮单修三观(三)
- 三结成正因
- 四总示修习
- 二偈颂(四)
- 初一偈举意
- 二一偈观网
- 三三偈半结前因
- 四三偈半总示
- 初长行(二)
- 初申请(三)
- ○二二问答两重除障(二)
- 初标意(次后)
- 二释文(二)
- 初除我入觉(二)
- 初科意(初中)
- 二释文(四)
- 初申请(三)
- 初进问威仪
- 二正陈辞句(二)
- 初庆前
- 二请后(三)
- 初三问
- 二请后
- 三结意
- 三三展䖍诚
- 二赞许
- 三伫听
- 四正说(二)
- 初科分(正说)
- 二随释(二)
- 初长行(四)
- 初总叙过由(二)
- 初明过患本起(初中)
- 二明过患滋多(二)
- 初科分(二明)
- 二随释(四)
- 初展转生妄(三)
- 初释科文(解曰)
- 二配四谛(二)
- 初配(然此)
- 二释(二)
- 初通释(言生)
- 二别判(今此)
- 三正释文(三)
- 初集谛(二)
- 初正释(二)
- 初起惑(初集)
- 二造业(次二)
- 二引他(悫云)
- 初正释(二)
- 二苦谛(次苦)
- 三灭道(后灭)
- 初集谛(二)
- 二违拒觉心
- 三动息俱迷(二)
- 初正明(解曰)
- 二征释(二)
- 初征(解曰)
- 二释(二)
- 初直释
- 二转释(二)
- 初牒前辨分(解曰)
- 二正释(二)
- 初法说(三)
- 初正释(先法)
- 二反显(若冥)
- 三相对释(又前)
- 二喻明(四)
- 初随相说不断(后喻)
- 二称性说亲断(又有)
- 三梦喻二说(如梦)
- 四兼喻后文(□此)
- 初法说(三)
- 四结成障道
- 初展转生妄(三)
- 二别释四相(二)
- 初叙义科分(二别)
- 二依科随释(四)
- 初约事验我(二)
- 初标释麤相(二)
- 初征起标示
- 二约喻以释
- 二结指细相
- 初标释麤相(二)
- 二悟我成人(二)
- 初解科(二悟)
- 二释文(二)
- 初麤相
- 二细相
- 三了迹迹生(二)
- 初叙意科分(三了)
- 二依科释文(三)
- 初征起标示
- 二举喻征释
- 三指前对辨
- 四赞续如命(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依科释文(二)
- 初征起标示
- 二展转细释(三)
- 初以义正释
- 二以喻反释
- 三以法正合
- 初约事验我(二)
- 三存我失道(二)
- 初总标失道
- 二展转广释(二)
- 初科分(后展)
- 二随释(四)
- 初认我为真(二)
- 初正释其过(六)
- 初久修云何不证征
- 二认我取证非真释(二)
- 初辨法
- 二明喻
- 三取证如何妨道征
- 四受寂增喧悲脱释
- 五云何定知非脱征
- 六赞喜谤瞋验我释(二)
- 初解科(六赞)
- 二释文(二)
- 初标我未尽
- 二以境验知
- 二结成障觉
- 初正释其过(六)
- 二说病为法(二)
- 初正释其非(二)
- 初覆推(二)
- 初叙意(二说)
- 二释经
- 二决断
- 初覆推(二)
- 二成障觉
- 初正释其非(二)
- 三将凡滥圣(二)
- 初正明相滥(二)
- 初抑圣同己
- 二聘己齐圣(二)
- 初略释科意(二聘)
- 二依科解经(二)
- 初认其圣智
- 二验出凡情
- 二结成障觉
- 初正明相滥(二)
- 四趣果迷因
- 初认我为真(二)
- 四断惑成因○
- 初总叙过由(二)
- 二偈颂(四)
- 初一偈颂过由
- 二二句颂四相
- 三一偈颂失道
- 四二偈半颂成因
- 初长行(四)
- 初申请(三)
- 二依师离病○
- 初除我入觉(二)
- ○四断惑成因(二)
- 初略明科意(四断)
- 二依科释经(二)
- 初顺释(三)
- 初指配经文(解曰)
- 初正明断义(二)
- 初科分(然断)
- 二正释(三)
- 初所断惑障(二)
- 初通(初所)
- 二别(二)
- 初本(别者)
- 二末(三)
- 初略指二论(末者)
- 二总以标数(唯识)
- 三用论释经(二)
- 初指略标具(八识)
- 二正释本文(六)
- 初释根本(二)
- 初辨爱字(文云)
- 二释余三(二)
- 初释三字(三)
- 初贪
- 二嗔
- 三慢
- 二开慢数(二)
- 初标(此慢)
- 二释(三)
- 初七(谓依)
- 二九(九者)
- 三结(然七)
- 初释三字(三)
- 二释随惑(谄曲)
- 三辨数具阙(然根)
- 四辨经重意(二)
- 初正辨(又重)
- 二遮执(生死)
- 五惑数增减(又诸)
- 六展于前数(且依)
- 初释根本(二)
- 二断之行相(二)
- 初牒分(二断)
- 二别释(五)
- 初小乘(初小)
- 二始教(二始)
- 三终教(二)
- 初牒分(三终)
- 二别释(二)
- 初约相翻(四)
- 初定断处以开关(相翻)
- 二依关出过(此中)
- 三示破彼宗(二)
- 初破暗(前说)
- 二破秤衡(又秤)
- 四显当宗义(三)
- 初总标(若此)
- 二过(谓若)
- 三义(今以)
- 二约相续(三)
- 初总彰体性(言相)
- 二三时不同(三时)
- 三依论正释(四)
- 初顺释无断(论云)
- 二不断之断(若三)
- 三疏解经论(此事)
- 四结成正义(谓若)
- 初约相翻(四)
- 四顿教(三)
- 初口断本(四顿)
- 二悟其空(二悟)
- 三见其性(三)
- 初标(二见)
- 二□(二)
- 初示非断(不应)
- 二非不断(是真)
- 三结(非断)
- 五圆教(五)
- 初约所障(五圆)
- 二示能障(故能)
- 三显能断(能断)
- 四彰能证(证于)
- 五明能成(成就)
- 三断之位次(五)
- 初小乘(三断)
- 二始教(二)
- 初释文(次始)
- 二示断(二)
- 初明分别(二分)
- 二明俱生(二)
- 初烦恼障
- 二所知障
- 三终教(三)
- 初正明当教(二)
- 初略指(终教)
- 二广辨(然于)
- 二□教引小(二)
- 初抑上同下(又始)
- 二推上同上(又以)
- 三就实无断(今就)
- 初正明当教(二)
- 四顿教(二)
- 初顿悟(顿教)
- 二渐断(然惑)
- 五圆教(华严)
- 初所断惑障(二)
- 三释余文(次释)
- 二反释
- 初顺释(三)
- ○二依师离病(二)
- 初明科意(自下)
- 二别释经(四)
- 初申请(三)
- 初进问威仪
- 二正陈辞句(二)
- 初庆前
- 二请后(二)
- 初示意(解曰)
- 二别释(三)
- 初请问之意(于中)
- 二正请问(二)
- 初叙意(次正)
- 二释经(由前)
- 三明所以(后明)
- 三三展䖍诚
- 二赞许
- 三伫听
- 四正说(二)
- 初长行(二)
- 初开章叙意(四正)
- 二别释经文(五)
- 初指示明师令事(三)
- 初令识(三)
- 初标指(解曰)
- 二示相(二)
- 初明顺行(次下)
- 二明逆行(后)
- 三结益(结成)
- 二令事(二)
- 初举身命之难(二)
- 初正举(解曰)
- 二遮疑(二)
- 初正释(解曰)
- 二别议师资(然为)
- 二例身外之易
- 初举身命之难(二)
- 三显益
- 初令识(三)
- 二分别四病令除(二)
- 初会通科意(二分)
- 二正释经文(三)
- 初总标征起
- 二别释行相(二)
- 初示意(二别)
- 二别释(四)
- 初生心造作(四)
- 初标名
- 二辨相(二)
- 初正释行相(解曰)
- 二病所起因(此病)
- 三指体以破(破中)
- 四结名
- 二任意浮沉(四)
- 初标名
- 二辨相(二)
- 初正释行相(解曰)
- 二病所起因(此病)
- 三指体以破(二)
- 初正破(破中)
- 二诫劝(宜自)
- 四结名
- 三止息妄情(四)
- 初标名
- 二辨相
- 初正释行相(解曰)
- 二病所起因(此从)
- 三指体以破(三)
- 初破其无观(二)
- 初以例立(破中)
- 二正例破(念无)
- 二破其存止(又真)
- 三引例通破(悫云)
- 初破其无观(二)
- 四结名
- 四灭除心境(四)
- 初标名
- 二辨相(二)
- 初正释行相(解曰)
- 二病所起因(此从)
- 三指体以破(破中)
- 四结名
- 初生心造作(四)
- 三结名真伪(四)
- 初总标征起(解曰)
- 二别明行相(二)
- 初释无观(一者)
- 二释通局(二)
- 初局故皆非(二者)
- 二通故皆是(若能)
- 三正释其文(文中)
- 四问答通疑(三)
- 初正问(问为)
- 二正答(答二)
- 三引证(故菩)
- 三辨事师之心(二)
- 初辨科段(解曰)
- 二正释文(三)
- 初总示(应当)
- 二别显
- 三结益(如是)
- 四明除病之行(二)
- 初科意(四明)
- 二释文(二)
- 初所治(解曰)
- 二能治(二)
- 初等心观人
- 二等心观法
- 五显发心深广(二)
- 初会科段(五显)
- 二正解文(三)
- 初总标发心(□曰)
- 二别明心相(二)
- 初释科文(二别)
- 二正释(二)
- 初广大第一
- 二常不颠倒
- 三通结离邪
- 初指示明师令事(三)
- 二偈赞○
- 初长行(二)
- 初申请(三)
- ○三一问答道场加下下根修证(三)
- 初释科文(二)
- 初正释
- 二通妨
- 二指别科(若约)
- 三开章正释(四)
- 初申请(三)
- 初进问威仪
- 二正陈词句(二)
- 初庆前
- 二请后
- 三三展䖍诚
- 二赞许
- 三伫听
- 四正说(二)
- 初长行(二)
- 初答道场(二)
- 初结前
- 二正说(三)
- 初道场期限
- 二限内修行(二)
- 初道场行相○
- 二遇夏安居(三)
- 初标异声闻
- 二正陈辞句(三)
- 初正销文(解曰)
- 二料拣大小(然小)
- 三对辨宽狭(问大)
- 三结示休期
- 三诫取邪证(二)
- 初定所诫(解曰)
- 二正解释(非彼)
- 二答加行(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三)
- 初别修三观(二)
- 初别释(三)
- 初静观(三)
- 初修观成(三)
- 初释先取数门一句(三)
- 初标经意(解曰)
- 二释修息(三)
- 初标举列名(然修)
- 二修之仪式(据天)
- 三正明修证(五)
- 初次第相生
- 二随便宜
- 三随对治(二)
- 初正释此门(对治)
- 二料拣前后(二)
- 初前(二)
- 初正简(然上)
- 二会经(今经)
- 二后(此后)
- 初前(二)
- 四随旋转
- 五观心
- 三配属经(今此)
- 二释心中了知下三句(三)
- 初正释(心中)
- 二证同(二)
- 初正指同(论云)
- 二通妨难(问文)
- 三拣异(然论)
- 三释如是下余文
- 初释先取数门一句(三)
- 二起用功
- 三诫邪证
- 初修观成(三)
- 二幻观(二)
- 初正明观
- 二诫邪证
- 三寂观(三)
- 初修观成
- 二起功用
- 三诫邪证(二)
- 初结例本文
- 二广明证相(二)
- 初正明三观证相(二)
- 初当经略标(诫取)
- 二天台广释(二)
- 初略指同(天台)
- 二显证相(三)
- 初明初心证相(谓了)
- 二明究竟证相(后心)
- 三结释此经(今经)
- 二别明证有浅深(二)
- 初正明深浅(又彼)
- 二配释此经(今经)
- 初正明三观证相(二)
- 初静观(三)
- 二总结
- 初别释(三)
- 二徧修三观(二)
- 初略消文(二)
- 初所感胜缘佛出释(解曰)
- 二自心本觉佛出释(以即)
- 二广释义(二)
- 初指经总标(然前)
- 二牒章释义(二)
- 初约实义
- 二约对机
- 初略消文(二)
- 三互修三观(三)
- 初明修观不成
- 二令忏除惑业
- 三令随便互修(四)
- 初藉假入空
- 二藉空入假
- 三藉空假以成中
- 四藉中以成空假
- 初别修三观(二)
- 初答道场(二)
- 二偈赞○
- 初长行(二)
- 初申请(三)
- 初释科文(二)
- ○初道场行相(二)
- 初随相用心(三)
- 初佛在行相
- 二佛灭行相(二)
- 初备资缘(二)
- 初明正缘(次若)
- 二明助缘(悬幡)
- 二正明行相(四)
- 初总明具阙(二)
- 初阙(稽首)
- 二具(其最)
- 二备述八重(八)
- 初供养(二)
- 初标分(供养)
- 二释文(三)
- 初财供(财供)
- 二法供(三)
- 初正明法供养相(其法)
- 二校量财法胜劣(又新)
- 三明财法无别(然称)
- 三观行(观行)
- 二赞佛(赞佛)
- 三礼佛(二)
- 初标分(礼佛)
- 二释文(三)
- 初勒那七礼(七)
- 初我慢礼
- 二唱和礼
- 三恭敬礼
- 四无相礼
- 五起用礼
- 六内观礼
- 七实相礼
- 二清凉加三(清凉)
- 三判属今经(今经)
- 初勒那七礼(七)
- 四忏悔(五)
- 初释忏悔名(二)
- 初总
- 二别
- 二明所忏障(二)
- 初通标(灭除)
- 二别示(二)
- 初明三障(三)
- 初标分(三障)
- 二正释(三)
- 初烦恼(一烦)
- 二明业(四)
- 初释所忏业(巧作)
- 二明忏业相(三)
- 初伏(忏之)
- 二转(二转)
- 三灭(三灭)
- 三大小乘深浅相(然小)
- 四料拣对治品类(三)
- 初忏治罪(入善)
- 二智断障(若智)
- 三善防恶忏(及防)
- 三果报(三果)
- 三结示(此三)
- 二明四障(四障)
- 初明三障(三)
- 三明障起所由(然欲)
- 四正明忏法(二)
- 初总(然忏)
- 二别(二)
- 初标分(若就)
- 二释文(二)
- 初遮(一若)
- 二性(二)
- 初总示(二若)
- 二别明(二)
- 初理事(二)
- 初标分(起行)
- 二别示(四)
- 初事(初中)
- 二理(二)
- 初正明(理如)
- 二通妨(难曰)
- 三双明(普贤)
- 四总结(事忏)
- 二逆顺(二)
- 初双标二顺
- 二别释(二)
- 初顺生死(谓先)
- 二逆生死(次起)
- 初理事(二)
- 五翻罪为福(然上)
- 初释忏悔名(二)
- 五劝请(二)
- 初标分(劝请)
- 二释文(三)
- 初请转法轮(一请)
- 二请佛住世(二请)
- 三示其义意(然其)
- 六随喜
- 七回向(三)
- 初正明(𢌞向)
- 二所以(所以)
- 三相资(又此)
- 八发愿
- 初供养(二)
- 三生起次第(然上)
- 四结备述意(若不)
- 初总明具阙(二)
- 初备资缘(二)
- 三□□□□(三)
- 初略销文(末后)
- 二引例以□
- 三别释诣禅(天台)
- 二离相用心(二)
- 初以论销经(解曰)
- 二会通经论(然论)
- 初随相用心(三)
- ○第三流通分(二)
- 初总明来意(大文)
- 二科释经文(二)
- 初科分
- 二正释(五)
- 初庆闻深法请问流通(三)
- 初进问威仪
- 二正陈词句(二)
- 初庆闻所诠
- 二请问能诠
- 三三展䖍诚
- 二赞许伫听文感流通(二)
- 初赞许
- 二伫听
- 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二)
- 初标能说能护之人
- 二答所说所护之法(五)
- 初答名字
- 二答所至(二)
- 初标行所依
- 二依修所至
- 三答奉持(二)
- 初法
- 二喻
- 四答功德(二)
- 初科分叙意(四答)
- 二依科随释(二)
- 初以施宝校重闻理胜(二)
- 初举劣
- 二显胜
- 二以庆人校量说经胜(二)
- 初显意(二以)
- 二释文(二)
- 初举劣
- 二显胜
- 三以宿因反验信经胜(二)
- 初显意(三以)
- 二释文(二)
- 初明闻信
- 二验宿因(二)
- 初反显
- 二顺明
- 初以施宝校重闻理胜(二)
- 五答护持
- 四禀命加卫外护流通(三)
- 初力士众
- 二天王众
- 三鬼王众
- 五时众受持总结流通
- 初庆闻深法请问流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