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立教差别中三。一叙异说。二辨顺违。三显正义。就初门中。略叙一十九家。勒为六门。
第一立一音教门。自有两家。一后魏菩提留支云。如来一代说法不离一音故。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是故圣教虽多差别。不离一音也。二东秦罗什三藏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故。
第二立二种教门。自有四家。一者齐朝武丘山隐士刘虬立渐顿二教。谓云如来一代所说。无出渐顿。华严经等是其顿教。余名为渐。渐约五时。以显其相。一佛初成道。为提谓等说五戒十善人天教门。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说三乘差别教门。如为声闻说四谛教等。三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空相教门。四佛成道已四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华经。明破三皈一教门。五佛临涅槃。一日一夜。说大涅槃。明佛性常住教门。如是约时。次第说故。名之为渐。
二隋朝诞法师等。亦立渐顿二教。与前稍异。谓若约直往顿悟机。大不由小。所说唯是菩萨乘教。则名为顿。若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则名为渐。
三西秦昙牟谶三藏。立半满二教。谓依涅槃经喻显大小乘教如半满字。隋远法师亦同此立。
四唐初南印法师。亦立二教。一屈曲教。谓释迦经遂机性说随计破著故。如涅槃经等。二平道教。谓卢舍那经遂法性说故。如华严经。又此二教。略有四异。一主异。谓释迦化身。与舍那十身异故。二处异。谓娑婆界中木树草座。与华藏界中宝树宝座异故。三众异。谓地前菩萨二乘凡夫等杂众。与唯十地菩萨众异故。四说异。谓局处之说。与通方之说异故。广显差别。如彼华严疏。第三立三种教。亦有四家。一后魏光统律师。立渐顿圆三种教。谓初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方说常。先为说空。后说不空。如是渐次故名为渐。二为根已熟者。于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等。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于如来无㝵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其门人遵统。亦同此立。
二玄奘三藏。依解深密经。立三时法轮教。初为发趣声闻乘者。于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十六会。说诸般若。此即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了义法轮。此如测法师解深密记第一中叙。
三真谛三藏。依金光明经。立转照持三法轮教。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于波罗奈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于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于成道三十年后未涅槃前。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经。此时具有转照持等三种法轮也。
四唐吉藏法师。立三法轮教。一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佛初成道说故。二枝末法轮教。谓佛成道已。五十七日后。于波罗奈林。转四谛法轮故。三摄末皈本法轮教。谓法华经。如来成道四十年后。说会三归一理故。
第四立四种教门。于中自有五家。一齐朝大衍法师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萨婆多。二假名宗。谓经部教。三不真宗。谓般若教。四真宗。谓法界真理佛性等教。
二陈朝智𫖮禅师立四教云。一三藏教。此教明因缘生灭四谛理。正教小乘。傍教菩萨。乃至云此之三藏。的嘱小乘故。名三藏教。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故。二通教。通同也。三乘同禀故。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初门。正教菩萨。傍教二乘故。大品云。欲学声闻者。当学般若等云云。三别教。别是不共之名。不共二乘人说故。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实四真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声闻在座。如聋如哑。乃至云非如方等大品二乘共闻而教菩萨兼欲简非圆教。名为别。不名不共。四圆教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理事具足。不别为最上利根人说故。华严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乃至广说。具如𫖮师别行四教中辨。
三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彼依法华譬喻品说。以临门三车。为权教三乘。四衢等授大车为实教。大乘权实合论故。立为四。故云若不尔者。诸子出宅。各应得车。无宜更索。谓羊鹿是权。可使出门。不得牛车。是实如何齐素。又若四衢等授即是三中牛者。且二子先自无心得大。是不期而会。求牛正当无志。何说非本所望。又若不尔者。经不应言。初以三车引诱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如来亦尔。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又不应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不应言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解云恶世本愿方说三乘。不尔诸佛唯说其一。明知三中之大。非实教大也。具释如彼法华疏中。
四隋朝笈多三藏。亦立四教云。一四谛教。谓四阿含等诸小乘经。二无相教。谓诸部般若。三法相教。谓楞伽经等。四观行教。谓华严经。
五唐新罗国元晓法师。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然三乘共学名三乘教。不明法空。名别相教。通说法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于中未显普法。名随分教。复明普法。名圆满教。具显如彼华严疏中。
第五立五种教门。自有三家。一齐朝护身法师。立三宗教。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上三教同衍师说。四真宗教。谓涅槃经。说佛性常住等故。五法界宗教。谓华严经。说法界法门故。
二唐初波颇三藏。亦立五教。一四谛教。谓小乘经。二无相教。谓般若经。三观行教。谓华严经。此上三教。同笈多说。四安乐教。谓涅槃经。说常乐故。五守护教。谓大集经。说守护正法事故。
三有古德。亦立五教。一小乘教。二初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五大都影响天台。唯加顿教令别尔。然以天台呼小乘为三藏教。其名谬滥故。直目为小乘教。通教但被初根故。改为初教。别教被于熟机故。改名终教。圆教之名仍其旧也。所立顿名。不据根机。入法非渐故。引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又引楞伽云。初地即八地无所有何次。又云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哩住显不二等。是其顿也。(其相同此)。
第六立六种教门。唯有一家。谓耆阇法师。云教有六种。一因缘宗教。二假名宗教。此上二教。同衍师说。三不真宗教。谓诸大乘通说诸法如幻化理故。四真宗教。谓说诸法真空理故。五常宗教。谓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义故。六圆宗教。谓法界自在缘起无㝵德用圆备故。
第二辨违顺者。前之所叙一十九家。虽各有凭教理成立。中间非无名义可不。故此略明顺违之相也。
初一音教中两师俱依本质教说若□唯识教分本影。则非唯一音。影像多故。随闻者识聚集异故。若依无㝵法界。则说听圆融。令互相摄一多无㝵也。
第二二教门内。初刘虬立渐顿中云。初时但说人天教者。此判若唯对一类机。理则无爽。若用五时刻定全断。便乖提谓密迹等经。彼经皆云。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若十二年中说三差别。则深密应非说三差别。真谛记中。佛成道后三十八年。说解节经故。若十二年后三十年前。说般若空教者。龙树菩萨。释大品经。则不应云诸比丘众闻说般若各脱三衣施佛。不犯缺衣者。由是十二年前未制广戒故。又与真谛引教相违。记中说佛成道七年后。即说般若经故。又云说般若时。未说破三皈一教者。何故大品云。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若都不退空复不异。何故得有三乘差别不唯一乘。须菩提言无二无三。若闻不怖。能得菩提。据此已说何言未耶。若三十年后。说破三皈一教者。深乖前引大品所说。若临涅槃时。唯说佛性常位了义者。遗教应非临涅槃说。此上且约随说乖妨。大都此人未识佛法。谓不知如来本质色声。闻同时异。应一切时处。但与诸机作增上缘。非目前后说大小法故。不识佛也。又不知影像教。但结集家。随机见闻故。前后大小之相故。不识法也。由不知判教多失。诸有同者准此应知。
二诞法师等渐顿教者。教既有凭。义复无失故出现品云。若即说深法。众生恐怖。是故如来渐降法雨。如摩那斯。若顿说大乘法。如大庄严。又法华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是故以方便。分别说三乘等。广说应知。文既至义。教复极成。无过故也。
三昙牟谶三藏立半满教者。文义令依涅槃所说。既亦教义至极。无所违也。
四江南印法师等。立平道屈曲二种教者。义宽断狭。多所违犯。何者谓云。释迦说经。皆是遂机随计破著。舍那说经。皆遂法性。自在而说。若尔者。涅槃法华维摩楞伽密严胜鬘佛藏经等。皆释迦说。应不明于如来藏性实相法界等。华严梵网既舍那说。何故华严于四谛普贤行等品。皆云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又问明净行梵行三贤十地离世间入法界等诸品之中。不应皆说对治行法。梵网应唯遂法性说。不随杂类畜生等器方便而说。亦不应说化身佛礼报身佛请问法等。四异中众处两异皆违经说。七处并是娑婆界故。出现品云。十方诸佛赞普贤言。能说此法。今此会中。有佛刹尘数众生。发菩提心故。发心功德品中。亦同此说。准此故知。有地前器。是此师所立。多违教理。甚难依也。
第三三种教门内。四说之中。初光统立渐顿圆者。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但顿。渐顿可分。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此则于一渐根生熟为异。无顿义也。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生必至熟。熟必从生故。或应一切皆是渐根。无有不从生至熟故。又圆机既是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此经此释。便有自教相违。出现品云。今此会中。有佛刹尘数众生。发阿耨菩提心故。又发心功德品。及离世间品。皆云我等诸佛悉共同心。护持此经。令现在未来诸菩萨众未曾闻者皆当得闻故。释曰。此未曾得闻之辈。应是地上。既尔必唯被上达分阶佛境者耶。
二玄奘三藏三时法轮。祇可唯是渐教。唯论三性。一法唯为一机。不可以为定量剖判一切佛法。测法师。解深密记宗趣中。叙清辨护法两家判教云。问诸部般若宗明无相。此经了义浅深何别。清辨解云。深密等经。明有所得。浅而非深。诸部般若显无所得。为最甚深。护法判云。二时所说无相之理。理无浅深。而说深密为了义者。约三性义。决判诸经。有无道理。显了说故。名为了义。非无相中有浅深故名为了义。又成唯识记第八卷中会释云。清辨菩萨。说解深密为不了者。有所得故。诸部般若名为了义。无所得故。而彼经中。说深密等。为了义者。以对机根。说三性义。易可了知。劝令受觉。于一时间。说为了义。非约尽理名为了教。释曰。准此所叙。故知深密不能定断一切佛法。若不尔者。则众生界中无顿机故。又使佛无圆音应故。又不能断佛性常住法界解脱具分真性如来藏等无量法门。约时尅教难极成也。若谓三时约义浅深不据时节者。深密不应说初昔今故。彼第二云。世尊初于一时。在波罗痆斯国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乃至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密相。转正法轮。乃至云。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又前叙异说中。引深密记。辨三法轮。时处前后。历然差别。如何拒讳也。三真谛三藏。三时法轮。尅定年月。断教浅深。会同前说。
四吉藏法师。三法轮中。若初时唯是根本法轮。无技末者。何故此经入法界品云。譬如饿鬼至恒河边而不见水。设有见者。见其枯竭。此喻声闻在根本教法界会中。虽不见闻佛菩萨境。然能见闻自分境界。又此所立亦违密迹提谓等经。彼经皆云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若四十年后。总是会末皈本教者。佛临涅槃。不应更说遗教诫经。又此所判为渐为顿。若为渐根。则不应说先大后小。若为顿根。则不应有以后会前渐次之相。又按无量义经。佛一切时。说大说小。机一切时。有大有小。各别自闻。各别获益。是故约时尅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种教门内五说之中。初衍法师四教。第一名因缘者。此名宽滥。何教之内。不说因缘。经部标为假名宗者。仁王大品皆立三假。岂唯经部。又不真之与假名。难表差别也。
二智𫖮禅师四教。初名三藏教者。按立此名。本依智度。谓对迦陀延尼子弟子。而言三藏中如是如是说。非谓一切也。故彼论一部文中。通名小宗。或云声闻法。或云二乘法。或云小乘法。或云三藏法。当知小乘之名。随自宗语。三藏之称随他宗言。非共名也。而𫖮禅之徒。不晓此意。务存诡异。误制教名。自成四失。一滥涉大乘失。谓若小有三藏。则名三藏教。大既有三藏。何不名三藏。二大无三藏失。谓小乘有三藏。独名为三藏。大不名三藏。大应无三藏。三特违至教失。谓法华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既以小乘。为能别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属小。诸大乘经皆无偏目。小乘为三藏者。阇王下卷。及入大乘论。皆破小乘。不许立三藏也。四有不定失。谓智度十一。龙树自云。如提达呵多等。亦以三藏声闻法摩诃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狱。是事云何等。又经量部。唯立经律二藏。经诠慧处。是对法故。大众部师。说有四藏。三藏之外更立杂藏。通诠三学故。犊子部师。亦立四藏。于三藏外。立呪藏故。成实论宗。立有五藏。于三藏外。更立杂藏及菩萨藏。准上诸部。立藏多少。数既不定。何得都名小乘为三藏教。故今与作不定过云。为如一切有部立三藏故。小乘定名为三藏耶。为如经量部等不立三藏。小乘不定名三藏耶(有喻云云)又若此教傍教菩萨。则应一切菩萨皆因小起。总无顿机。无简言故。二以三乘同禀名为通教。此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者。小宗之中。亦说声闻辟支菩萨。同禀小教。亦应名通教耶。又佛说般若时。二乘在会。为闻生空。为闻二空。若唯生空。则与菩萨异。何名同禀。若言闻之虽异。以同会故名同禀者。则诸教皆尔。何直般若。一音异应岂不然乎。亦不可说闻二空教获二乘果。行果杂乱故。又别圆两教。岂亦不说因缘。即空无生。四直谛理。三别教。以不共二乘人的化菩萨。二乘在座。如聋如哑。此教明因缘假名者。圆教应共二乘人说。非的化菩萨。又别圆二教。所相因缘。应不即空。应执一切为实有也。四圆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理事具足。不别为上利根人说者。华严为是别教。为是圆耶。若别非圆。则应说因缘假名。不说不可思议因缘。二谛中道所说。理事应别不具。不为上利根人说。若圆非别。二乘在会。应不如聋。若亦圆亦别。有前相违。或无四教也。
三光宅云法师四乘教者。一三之名。备陈众典。权实之说尤著法华。能诠则凭于实教。所诠则当乎了义。权实合论。总目为四。依乘立教。理极成也。
四笈多三藏四教。四谛之名大乘亦有。无相之理楞伽不无。楞伽虽有。法相宗岂存乎相也。四谛无相皆是观门。何独华严。唯明观行僧祇寿量住处等品。说何观耶。若谓宗明。则诸经甚众矣。
五晓法师立四教中云。唯明生空。名三乘别教者。此但是小乘教。何用三名。若言是三中小与大别故名别者。有大乘经。为异小乘。唯说法空。彼亦应名三乘别教。又云具显二空。名三乘通教者。一乘亦应名为通教。分满教中具二空故。一三虽殊。空无异故。又不共二乘名一乘者。法华维摩涅槃等经。应非一乘。彼经会中有声闻故。
第五立五种教。三说内。初护身法师五宗教中。初之三教。会释如前。衍师所说。四五两教。但是部别之宗。非通宗之教。
二波颇三藏五中。初二同前笈多所会。余之三教。亦但一部之宗尔。
三古德五教中立顿。既引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等。及楞伽云无所有何次等。又云呵教劝离毁相泯心。乃至云如净名嘿等者。当知此并亡诠显理。何复将此立为能诠。若此是教更诠何理。若言以教离言故与理不别者。终圆二教岂不离言。若许离言总应名顿。何有五教。若谓虽说离言不㝵言说者。终圆二教亦应名顿。以皆离言不㝵言故。又此顿望诞及光统所立之顿。便有两重。以彼渐顿机中皆有劝修离言者故。盖知此所立顿。但是余教所诠法性。非能诠教也。
第六耆阇法师六宗教中。初二同前衍师所会。第三第四只是一义。谓不真如幻约喻显空。真空理性。就法说空。法望于喻。岂二门也。第五恒沙功德。与第六无㝵德用。此之二宗相望稍别。亦无过也。
第三显正义中二。初以理成立。后问答分别。前中古来立教各据不同。或依言音。或约时机。或就别宗。或据乘立。此之多类。具述如前。今依所诠法性。以显能诠差别。谓有全隐全显分隐分显。以立四教故。宝性论第四云。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如生盲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辟支佛。四初心菩萨。今之所存。依此而立。初迷真异执教。当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彼声闻及辟支佛。三真一分满教。当彼初心菩萨。四真具分满教。当彼识如来藏之根器。(准法华。譬喻品内三品大乘。当此第三教法。彼四衢等授一乘。当此第四教。大宝积经无尽慧所问会中。及宝性论第四。皆云初心菩萨教者。当此第三教智度论三十七云共教者。〔互〕当此第三教又云不共者。当此第四教。解深密第二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又云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等。此二时教既俱大乘。有了不了。当知二中。有权有实。性各随宗。诤了不了。大乘权实。终自有凭宝性等云初心教者。约根胜劣。名其初终。非据修行初终时位。不尔凡夫于兹绝分)。
初迷真异执教者。谓世及出世情非情类。莫不皆依真性建立。而诸凡夫。福慧微薄。于正法中。不中不得真实。于虗妄法。横起推求。谬执异因。将为正道。无利勤苦。不免轮回。由先业力。坚执不舍。此等皆由迷真所致。故密严经第二云。诸仁者。意在身中。如风速转。业风吹动。遍在诸根。七识同时。如浪而起。外道所计胜性微尘自在时等。悉是清净阿赖耶识。由先业力乃爱为因。成就世间若干品类。妄计之人执为作者。此识体相。微细难知。未见真实。心迷不了。(此经宗意。以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故。以阿赖耶名。名如来藏也)就此教中有二。先叙西域。后述此方。前中西方外道。色类总有九十五种。其中执有异因。传习文教者。有十一□□□论师计。立二十五谛。谓从自性三德。变成大等二十三法。真我于中但能受用。而非作者。此计自性。为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二胜论师计。立六句义。谓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于实句中。真我能为作者。互能受用故。此真我。是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三涂灰外道计。三界中有所一切大地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之所生故。此天是实。是常。是周遍。能生万物。是涅槃因。四围陀论师计。围陀此云明也。彼计那罗延天能生四姓。煞生祭祀梵天。得生彼天。是即涅槃故。那罗延是一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五时散外道计。一切万□□时生灭。是故时即是常。是万物因。是涅槃因。六方论师计。方生世人天地。后灭还入于方。是故方即是常。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七安荼论师计。世间最初唯有大水。时有大荼安出生。如鸡卵金色。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能作一切有命无命。故此梵天是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八无因论师。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故此自然是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九口力论师计。虗空为物因。从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殁后还归虗空。是故虗空为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十宿作论师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往日本业因缘。是故若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槃。是故宿作为一切因。广破此计。如涅槃经第四十说。十一路伽耶论师计。色心等法。皆是极微所作。是故极微为万物因。是常。是涅槃因。此上诸计。若广分别。具如瑜伽第六显杨第九第十婆沙第十一第十二金七十论等。叙西域竟。第二述此方者。除伪书之外。说天地万物本所从生。莫出于易老庄也。此三家。大意略同。而文稍异。初依孔丘。述易为万物之始。生于万物故。易系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二依李聃计。自然为万物因。则万物无非自然故。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计道即自然。或道次于自然)三庄周计。道为万物因。则道无不在故。庄子内篇太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释曰。此上三家所计。物生自虗万无而响像学人摸塔释教。即谓如藏随缘是彼无生万有。若此者岂唯不识如来之藏。抑亦未辨虗无之宗。何则如宁有生生万物耶。如宁先无有后方生有耶。如宁有所在而无不在耶。(有无在〔有〕非即离故)如宁展转生诸法耶。(空即蕰故)如宁可传有可得耶。(离名言故。无所得故。若谓无传传无得得者。爱之与见。何不尔耶)道岂同如体相用耶。相即相在耶。主伴隐显耶。纯杂微细耶。重重无尽耶。同时具足耶。既于如藏。未能巨细。许别建立染净同如随缘。深可悲愍。与夫执砾为宝谓蠹知文。其何爽矣(一切外道。不说因缘无〔性有〕空空有有不即〔不〕不离。摸搭之人。持由迷此。若〔谛〕心不可为说。虑其窃真饰伪故也)。
第二真一分半教者。谓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唯说生空所显之理。虽一切有部及多闻部说三无为。分别论者立四无为。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等部说九无为。化地部说真如等九。而择灭等。皆是凝然。生空所显。仍有数量。以其根劣。未堪闻说二空所显无分限真故。智度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起信论云。法我见者。依二乘根钝。如来但为说人无我。涅槃第五云。以诸声闻无有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释曰。当此教机虽不同前别执异道。然由未闻真具分义故。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所依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乃至云以此三毒为因缘故。起于三业。三业因缘起于三界。是故有一切法。又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乃至云是谓为生死诸法之根本。此据染根本说。具如中观第四引。又二十部中分别说部。立一切凡夫圣众生皆以空为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出。(如佛性论第一卷说)经部师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因。然有三说。一根本经部计。六识及色不相应并心法。受熏持种。二末经部计。识类受熏持种。三复有末计。双熏事类。具如顺正理第八卷说。上座部计。色心前后各各自类。前为后因。因果义成。如成唯识第三中说。又计微细意识为染净因。捡犊子部计。补特伽罗为染净因。故宗轮云。犊子部说。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说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移故。萨婆多计。杂染清净依未来藏得建立捡。又说随眠为杂染依故。俱舍十九云。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广说如彼。经量部计。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如宗轮说。释曰。此教虽有多部异计。莫不皆迷真具分义故。别建立染净之因。问此教若于真如随缘不变义中。唯说生空所显之理。名真一分半者。智度论说。当云何通。三十二云。问声闻法中。何故不说如是法性实际。而摩诃衍法中处处说耶。答声闻法中。有说处。但少尔。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故是事有等。答虽有此说。由四义故。但为真一分半。一者诸大乘经多分说。彼二乘智劣。佛不为说法空理故。二者彼小教中多分不说法无我故。三者智度所引但是少分说彼无故。四者彼虽说名而不释义。隐密相故。如摄大乘。亦引彼说阿赖耶名欣喜爱乐。岂即由此都名满分。故今所立依多分说。第二教竟。
第三真一分满教者。谓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具说不变生法二空所显真性。当此教机。虽不同前执法有体。而二空所显还是凝然故。成唯识第九云。真如者。真谓真实。显非虗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具住。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虗妄义。释曰。由此真如。但是不变无随缘故。故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根本及涅槃因故。无性摄论第一。引阿毗达磨大乘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无性释云。此引阿笈摩。证阿赖耶。名所知依。无始时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也即种子也。是谁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故。后当言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所摄。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住持义。是所依义。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无假依言。护法论师释前颂文。与无性异故。成唯识第三云。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颂显为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法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释曰。此教既说依生灭识成世出世。是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说佛三身具常无常。以有为智证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真俗二谛迢然别故。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释经空义。但约所执同时四相灭。表后无非断非常。果生因灭。根本后得。缘境断惑。决定不同义说双观。而实别照。既说有为不即无为故。亦不说流即无流。佛果说有有为无流。众生识中建立本有无流种子。理行二性根本既异。是故五性毕竟差别。说众生界有佛化境各殊。如是义类广有众多。皆由真性唯凝然故。准释可知。
第四真具分满教中有二门。一理事无碍门二事事无㝵门。初中圣教说。真如随缘。作一切法。不失自体。诸法即真。不㝵生灭。所以者何。由无自性理。诸法得成。由诸法成。方显无性理。为显此义。诸圣教中。总有三说。一依理成事。二会事归理。三理事互成。且说初者。如宝性论第四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此有诸道及证涅槃果。坚慧论师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起信论意亦同此说。密严第三云。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于藏识。为因而得生。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此经问明品中。显一心生种种果。意亦同也。二会事归理者。法华方便品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仁王观空品云。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虗空法同法性听同一切法皆如也。维摩菩萨品。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又观众生品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此经十忍品云。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与法性。无有相违。涅槃第八云。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闻已。生二法想。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乃至云。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第八回向云。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涅槃四十云。无相者。谓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无自他相。乃至云。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名为法界。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三理事互成者。此经第四回向中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相。第七回向云。法性不违相。法相不违性。法生不违性。法性不违生。离世间品云。于有为无为。不生二想。佛所摄持。密严第三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维摩弟子品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乃至广说。大品三十九云。诸法平等所谓无相。须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为是有为。为是无为。佛言。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须菩提。是有为无为二法。不合不散。释曰。由上教理。显有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不同前教。说生灭智证无生灭理。不说如外智证智外如。缘境断惑。不二而二。说能所断。二而不二。说为内证。照惑本无。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若依此释。无能所断证方为真断。证始本无二之智。应用无边说无尽智。非唯二四等。如是智体。非相能迁。非为无为。三界唯心。依第一义。非唯生灭识。理行二性。不二而二故。凡有心悉有佛性。但有流心。会自本性。成无漏智。非无漏外有别有漏心能得无漏法。无此失故。不别立有为无漏无因缘种。是故乘破三殊。姓无五异。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更无二执。三性一观不待别修。同时四相。灭非后无。因果即空即有非断非常。如是义类。广有众多。不可繁文。应准思择。
二事事无㝵门者。谓此事彼事。或由法性力所致。或由神通等转变。是故互望于同类异类中。有相即相在等相作相入等。然此总依三相以显。一体事。二德相。三业用。初体事者。谓色心时处身方教义行位等。此通二种。一纯净无漏。谓佛菩提。从无生智。证净法界所起依正。此即德相所依体事也。二通染无染。此即业用所依体事也。二德相者。谓相即相在等。由佛菩提无染依止。莫不皆以真如为体。真如既具过恒沙德。真所起事德量亦然。是故此事德相一同真性。无㝵自在。三业用者。谓佛菩提证得净法界故。成就通明三昧解脱。而能于彼染净体事。示现自在相作相入等。上来略显事事无㝵。若广分别。明行相证成。如下第七显义中说。
第二问答分别者。如别行三教对辨中说。上来真具分满教了。上来总辨第三大段立教差别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