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觉品第九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显得名。后辨释名。先得名者。梵本中名如来光明网能觉悟品。谓佛足下轮网相中放光。还名光网。照十方佛会。觉悟菩萨。令发意来此故。
释名者。如来是能放光主。光明网是所放光体。能觉悟是光业用。此断如来之光明网依主。或有财。简菩萨等故。是佛所有故。光明网之能觉悟。亦通两释。曾音声等觉悟故。光明有此觉业故。若总言如来光明网觉悟之品。唯依主也。
二来由者。略由二义。一由答前八问故来。谓一佛放光照遍法界。此答威德如日威光。一举能现一切事物。二光所现刹。答开示之意遍历诸句。三光现刹中有佛菩萨。答刹庄严。四文殊说法显佛功德及真实理。答佛性。五光所觉悟诸来菩萨。各于本刹净修梵行。答佛刹清净。六诸来菩萨本刹金色乃至平等色等。其中有依体立名者。答刹体性也。如以金为体名金色金刚为体名金刚色等。七诸来菩萨本刹各各别别成。名体亦异。此答刹成就。八光所照刹中。皆有百亿如来成正觉。此答佛大菩提。亦可众见世尊。遍空世界中。皆坐莲华藏师子座。是答佛住。佛知大众心念请已。各随其类为现神通令众皆见。是答佛威德。余如前说。
二显前二品名谛别遍。即是此品融遍故来也。谓前所明名谛一切方遍一切。今此品明佛及众会。一即一切前后共显。是故来也。
三宗趣者。以佛光照一切刹中菩萨为宗。觉悟彼诸菩萨令来此为趣。宗趣门中但说宗趣。不烦强说余法。
四释文者。此中光处照所大数有二十六节。于中前九别显。后十七同辨。则为十段。此非二十六度放光。亦非一放。而次第巡照。但一放光同时顿照尽空世界。然以言不并彰。说有前后。又为引机入法。令渐覩见故。说有二十六节也。
就初段中二。先明佛以身光照现事境令众目覩。后尔时一切处文殊下智光赞述令众悟法。或此智光之言。但是分文。非显经称。经名如来光故。今正文殊菩萨门故。前中二。初显能照之光。后照此下明所照之境。前中文云足轮下者。谓足下轮相中也。足下放光表三义故。一涉达所因起自足下。时行万行信为至初。为表说信故此放光也。二信望后住最为至劣。足下于身独为至卑。表说劣门故此放也。三表为本所依之义。谓身能步涉依足下为本。将诣菩提。信为根本。故此放也。下文云信为道元功德母。智度第九云足下放光者。身得住处。皆由于足。与此得也。言百亿光明者。显光数也。以所照世界虽无边限。然彼悉与娑婆世界及密训等。是得类刹皆有百亿四天下等为所照境。是故光明亦放百亿。
二所照境中二。先照现本刹染净等事。二如此处下现自法会普遍之相。前中三。初总标。次百亿阎浮下别显。后其中下通结。初中照是能照光。此三千等是所照境。然此界量诸说不同。若依真谛部异执记云。以一四天下为一数。从此一数至十。十至百。百至千。是小千世界。三倍小千。为三千。谓一倍至十小千。二倍至百千。三倍至千千。此为三千世界也。又作三倍增。以为大千。谓一倍至三千。二倍至百三千。三倍至千三千。此为大千世界也。若依长阿含第十八云。千日月。千须弥山。千四天下六欲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界名三千大千世界。杂阿含第十六。亦得此说。若依俱舍十一。释有二义。初明依处分量。后正明三千大千。言处量者。彼云夜摩等天宫依处量有几。有余师说。此上四天依处量同妙高山顶。有余师说。上倍倍增。有余师言。初静虑地宫殿依处等一四州。第二静虑等小千界。第三静虑等中千界。第四静虑等大千界。有余师言。下三静虑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静虑量无边际。言三千者。彼云齐何量小中大千。颂曰。四大州日月。苏迷虑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顺正理三十一。大同俱舍。然说三千大千。唯至梵天故。彼云圣教唯说至梵世故。依大乘中。亦诸异。杂集第六。佛地第六。瑜伽第二。智度皆同。前引长阿含等。若依显扬第一。大意同前。然说三千世界三灾所坏。故知初禅小千。二禅中千。三禅大千。若依金光明。三千世界遍无色界。彼云是诸仁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其香遍布。于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想非非想天。若依此经。唯至第四静虑。故次下云照百亿色究竟天。问此上诸说。何者为定。
答若约至教定量。则此经为定。若依各随机说。则一切皆定。
二别显中三。初辨照现人中。次百亿菩萨下明照现八想。后有百亿须弥下照现欲色天。初中三。一四州。二大海。三轮围。四州者。按俱舍等说。中印度当阎浮提中。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黑山北有雪山。雪山北有香醉山。香雪两间有阿耨达池。池侧有林。名为瞻部。树形大高。生果甘美。洲因林称。亦依果名。号瞻部提。提此云洲。缀文习古。犹曰阎浮。弗婆者。此云胜身。胜余州故。提如前说。瞿耶尼者。或曰瞿陀尼。瞿牛也。陀尼货也。交关货易用牛如钱故。郁怛罗句卢。此云胜生。亦曰胜处。以彼洲人。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佛本行集经第十三云。此阎浮提纵广正等七千由旬。西瞿尼八千由旬。东弗婆提九千由旬。北郁单越十千由旬。俱舍十一云。南瞻部如东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东洲如半月。三边如瞻部。如东边三百半。西洲圆无缺。径二千五百。北俱卢。畟方面各二千等。释曰。此中二千三半等数。皆由旬量也。四洲人面。各象当洲地形。二大海者。谓外醎海。三轮围者。帀此四洲铁围山。谓须弥山在四洲处中。四宝所成。北金。东银。南吠瑠璃。西颇胝迦。从此外有重金山。周帀围绕。一由干陀罗。乃至第七尼民陀罗。此七山外有四大洲。四大洲侧。各有二中洲。八中洲外。有八十亿小洲。此外方有铁轮围山。周帀如轮。此上九山。皆下入海。八万四千由旬。住金轮上。若依俱舍。九山入水。皆八万由旬。若论高量。唯须弥与入水等。余八望须弥。半半渐卑。谓由干陀山。四万二千。乃至铁围三百一十五由旬半。余一百八十步。此依三十里由旬计也。九山纵广。皆等高量。若依俱舍。高广数准折可知。
出其九山间有八大海。前七名内。广同内面山量。第八名外。广三亿二万二千由旬。此依十十变数量也。问一三千界内。计有万亿四天下。何故此中但云百亿。
答此之数量诸说不同。然有二种。一经论翻异。二数法差别。初翻异者。如俱舍翻洛叉为亿。此经译俱胝为亿。故此中云。光照一亿十亿百亿千亿等。梵本皆曰俱低为亿故。此中云。光照一亿十亿百千亿等。梵本皆曰俱低。测法师深密经记。第六中云。俱低相传释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谓此一俱胝三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百千数。
二数法差别者。按此方黄帝笇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变之。中等数法。百百变之。上等数法倍倍变之。诸经论中数乃四等。谓下中上上上上。下等数者。如俱舍第十二云。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祇耶。是其一数有一无余。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低。乃至十大䟦罗搀为阿僧企耶。印度俗中。亦同此说。又诸经论。亿万已前亦同此变。中等数者。百百变位。故大婆沙一百七十七云。积一至百千名洛叉。洛叉至百千。名俱低。百千俱低名阿庾多。佛本行集经第十二云。一百百千是名俱低。乃至广说。皆百百变位。二々一百百千者。一百千是万也。一百个百千是亿也。梵文巧略千字两用。又此经阿僧祇品。晋朝本云。百千百千名一俱梨。今此本云。一百洛叉名一俱低。斯并依中等数也。上等数者。千千变之故。大智度第四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佗。上上等数者。位位变之。谓将总位为后。别不数积。此别数等前总位故。此经阿僧祇品云。俱低俱低为一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佗。乃至广说。皆倍倍变。若依十十变数。则一三千界有百亿四天下。若依百百变数。则有百亿四天下。今计一小千界。有一千四天下。数此至百万。名为万。是则中千。总有十万。计十中千。乃有一亿。百中千有十亿。千中千有百亿也。
二照现八相中。但显五种。余隐略故。不说。问佛此放光。是成道后。第二七日。如何现前。生受出家。现后涅槃。
答下文云。佛于一念。显现三世一切佛事。八相微细也。一一相内具余七故。
三照现欲色天中及后总结。并易可知。
二现自法会中二。先现本会。二佛神力下现新集会。前中云百亿如成。亦如是坐者。此明一会遍一切处。非是多处。各别有会。余遍法界。世界中亦如是遍。此乃圆融自在法会。非余境界。
二集新众中。佛神力者。是前各随其类。现神通也。问前品已说文殊新集。何故今此更说新成。
答今言新集。只是前品新来说法所由事须还牒彼故。问此中现同前品文殊金色界来。复言文殊遍一切处。定不相违。
答法界之身常来遍不相障㝵何以。故即体即用故。此即佛以法界身。放法界光。令众以法界眼覩文殊法界身。如方为行所似迹境。
二颂中十偈总意显一切相即平等无差。于中分二。初一颂反显其义。后九颂顺释。初颂意云。答谓离染。外得解脱。不染著世者。此非证理之智眼。梵本云彼。圣道眼下九顺释中。一出佛体。即无体无体即体。二见刹及佛不㝵依。正历然而一性平等。曾无动摇。是不坏二相也。三即佛及所说平等也。四见佛及自身位平等第三句释无能证智无住法性。五知五蕴即无为。故不堕数。数即差别之异名。六远离世出世三见名超越。若知法者。知彼二性平等之法。七于回向菩提。能所心平等。大品云。须菩提言。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帝释难云。何故尔耶。须菩提言。不以世谛如幻梦说。但以第一义谛说。是二心虗空非心相。乃至云。若有二法。可有回向。譬如我东西行。南有止宿故。回东趣向东。与回向处有异故。可有回向。不得但有东而言回向。无有异故。八出众生生与我平等。九解了一多平等。谓解多由一起。解一由多生。无一不成。无一不成来多无多。亦无一多。彼一多相由生尽故。一多之念息。一多相平等。此会差别归平等性。是理事无㝵。非事事无㝵。应审其文。勿谬解也。
第二节光照十方各十佛土长行得义。十偈分二。初六叹佛德。后四叹菩萨。前中初一叹佛苦因为物求菩提。上半所为。谓无明故造业。贪爱故润业。生死境转。此二为彼除。此求菩提也。准梵本中。第二句应云爱刺。但随遂下半明能为可出。二欲佛为物转不退正见法轮。谓今生求一切法。离断常二边之见。故云普也。此颂亦即释前颂中第三句。谓与众生说此法。即是为物自求菩提。三叹佛精勤弘掉挃生。四叹佛慈力降魔。五叹佛大智断惑。唯在一念。六叹佛法皷警机。
后四叹菩萨德者。一游刹不取舍难。二念佛深广生喜难。三为佗苦己难。四护正法舍命难。初中意云游诸亿刹。化众生时。不坏无边有坏。亦不著者不取。不坏者不舍。以此游刹。是自在也。二念佛中。上半所念佛。谓德广如空。障尽常净。下半能念心。若忆念生喜。所愿皆满。三为佗苦己中。上半为物受苦之时处。下半为物受苦之心。谓若自业自受虽多时多处之苦。未足为难。此皆为佗故为难丰。四护法舍命中。上半正无我所时不㝵舍命护法。下半正舍命护法时了了见无我。
第三节。光照十方各百世界。长行同前。十颂分二。初一内德盈满。后九外化普周。前中初三句能调之人。末句所调之器。前中初二句了俗如幻。达真无㝵。次句于真心净。于俗无著。亦可俱净俱无著。下句所调可知。
后九是佛悲愿自在。其云或见者有多义。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一。二或同处各见。三或异时别见。四或同时异见。五或同时异处见。六或同处异时见。七或时异处异见。八或同时同处见。九或一人于同异处互处见多人所见。十或一人于同异俱见。时处见。一切人所见。以是普眼机故。然佛不分身无思普现也。九中一颂生时如暗夜月现。二行七步时现具德丈夫。三顾盻时观方现笑。四师子吼时说我独尊等。五出家时示行三事。一脱俗系缚。二修古佛行。三舍喧观寂。六坐道场时障尽德圆。七转法轮时因悲度生。八现神通时调伏难化。九入涅槃时示灭常在。第四节。照千世界颂中十偈。初一叹佛悲智德。上半智深。下半悲济。二叹佛身从无义义。所观智百生故。如来身非有而有。有即不有。三叹佛解脱等德。准梵本中。亦通胜解。此中有五。一解脱者。此复二种。一离缚解脱德。谓离三界贪故。心得解脱。离于无明故。慧得解脱亲。光意云由离贪心及无明故。证得无为解脱涅槃。涅槃二十五云。贪嗔痴心永断灭故。心善解脱。于一切法。知无障㝵故。慧善解脱。二无㝵解脱德。谓于一尘中。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兴世等十种解脱如佛不思议法品。说二明行者禅慧德。瑜伽三十八云。明谓三明。行谓止观二品。涅槃十七云。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菩提。足者名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菩提。又明者名呪。呪谓解脱者名行吉。吉谓阿耨菩提。足名果。果谓大涅槃。又明者名光。谓不放逸。行者名业。业谓六波罗蜜。足者名果。果谓阿耨菩提。又明者名三明。一菩萨明。二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毕竟空。行者。无量劫为众生修行。足者明见佛性。三无数者。相得无为德。谓佛所有六根三业及一切德不堕诸数。非待对法。事即理故。四无等伦者。超下位德。谓唯佛与佛。互望说等。余无齐匹。五世间等者。离过失德。谓因明比量。但依世俗分别名言。定有定无取相得失。故曰世间。今此显佛一切功德。超世名言。离有无相。故非彼法。能出其过。如说佛声。非定有无。非常无常。三科皆尔。假名三科。实离名相。法性生故。诸因量者。谓自他共等三种比量。比量虽有三支五分。因是量主。故曰因量。因明之称亦从此立也。四叹佛六根三业。一切境界。非是有为三科所摄。五叹佛离心境妄念德。以心境本寂本寂即是解脱。六叹佛寂而常用。七叹佛寂用无㝵。八叹佛无染了染。九叹佛平等度生。十叹佛非有遍有。
第五节光照十方十千世界。颂中十偈。教诸菩萨。尽十种行。一大悲行中四。一尽大心。二正救物。三令出离。四结勤令修。二信佛行。谓信坚亲近。三者乐佛德行。谓于佛功德。希望不息。由此明非相应之慧。四学念佛行。谓于四威仪。昼夜常念。此无间修也。五观三世佛行。谓三世诸佛得修行海。常观修学。心无厌倦。此无厌足修也。六学如实相观行。谓观我无我。二俱不著。所以者何。观彼二性。平等寂灭故。七学观众生平等行。谓于一切种种众生。等心观察。皆归一性。所谓无性。八学佛神通行。谓擎持一切刹。饮尽一切海。九学知诸佛国土行。谓观诸佛土所有色形体性覆际等相。即得法性故。云思惟。色与非色。一切悉知。或佛土中十八圆满内有色非色者故。或佛国土有根化法性等殊故。云色非色相也。十学知数多行。文易。第六节光照百千世界。颂中十偈。分三。初六颂叹佛即应而寂。次三颂半叹佛即寂而应。后半颂结知此法者益就。初六颂中。前五明身后一明身心。前中一叹佛难取。若以相等取佛。则乖真见倒也。于中三。一离威德取。二离色相取。三离杂种胜取。二叹应无限。谓色相虽应物。莫测其量。如前所引。普曜经说。应持量身。目连寻声。色相类知。三释疑。前之二颂乍似相违。谓前颂不许取相。后颂叹相无边故。此上半会前不违后。以即应而寂故。不可威德色强取也。下半会后不违前。以即寂而应故。乃身相具足随皆见。四明佛所有法超相故云微妙。是则心不能量。口莫能说。下半重释即应而寂故。非和合。即寂而应故。非不合。体性寂灭。重释应寂。五明六根三业得无为性。不可蕴界摄。戏论有二种。一四句中戏论谤。谓非非有非非无句。二言念戏论。谓于离言念法。而以言念称量。皆堕戏论。今此是后余可准知。后一明身心即应而寂中。皆可互标释。谓得身平等故外解脱。得心平等故内解脱。得身心平等故永住正念。或由正念。得平等也。内解脱故无著。外解脱故无系。或通无失。
二次三颂半即寂而应中。初一显心寂而应。谓他心智无照而照。说法利物。次二明身寂而应。于中。前颂随应现形一多互为。后颂无依之身。随染业行。见色种种。后半明心用而寂。第二句。梵本云。亦未曾分别。谓无分别智。本无分别而分别故。
后半颂总结。知上圣者。即为见佛。准梵本。应云。如是见佛身。此知如来法。正应云知如来自性。
第七节光照十方百万世界者。梵本中云照十百千。此是万后亿。前中间之数。谓百千为万。百万为亿。此死但是十百千。未至百百千。当知。犹在俱胝数。前即明此依百百变位。得无惑矣。偈中十颂分二。初五明离分别。后五劝众顺法观佛。前中初二明佛体甚深德具用广。后三明佛三业离妄。前中初内初句总标。后三句如次体深德具用广。后内初三句体深。末句用广。后三业中。初颂明意业。智是意所故。此有五。一光治所知。二净治烦恼。三洗荡余习。四分别不尽。方能断证。五此断证之智。离断常见。亦离能所断。证二见。下句结智乐人。二明佛身业离妄中显身与前智俱非分别所得。余句明见益。三明佛语中。转称性之法轮。此中有四。一转法轮处。二称性体。三称性用。四巧应机宜故。云方便说。
后五劝众顺法观佛中。初三观正法。后二观身土。前中初一深信诸法。离戏论分别。如此方是念佛菩提。二了差别相即无差别。谓一多差别。唯在心言。法本离言故。不可以一多而说。此会相归性也。三辨无差别之所由。即是释前颂意。云无一无多者。约体与名。体者谓多望于一。多不自多。由一故多。一望于多。一不自一。由多故一。一不自一。故无一可能有多。多不自多故无多可能有一。是故一多不能相有。体性既尔。名字亦然。故一与多。此二俱舍。二俱舍者。会相归性。由此普入佛功德也。问上下皆云。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此乃非耶。答彼约事事无㝵。此依理事镕融。各据一义。不相违也。后二颂观众生国土。初颂显依正归空。以国土寂灭。故曰无依。以众生寂灭故。无妄分别。后颂明此二俱空一异不可得也。
第八节。光照十方各一亿世界者。前第七节。梵本既云过百千照十百千。明知百千是中等万数。十百千是中等万后亿前之数百百千是中等亿故。此中梵本云。过十百千照一俱胝。胝中等俱胝翻为亿。后与下文百千百千及一百洛叉。名一俱胝同也。即彼洛叉。是中等万也。后第九第十节等所有亿名者。皆应准释。颂中十偈。皆赞佛权实双行善巧方便。初中叹无相示相方便。谓佛功德海平等一相。不㝵应机有多胜劣。此中有六。一能知智无等。二所知法无边。三超有。四到岸。五寿无比。六光无比。下句结善巧。二中虽常明三世境界。而不分别。三中虽劝生趣。住无生定。而亦不为定心所系。四虽善通达一切诸法。而常修习涅业平等。解脱即涅槃异名。五中虽劝众生向大菩提趣一切智。而化生证真无智无得。如称顺也。谛实性也。六中随说证语嘿无㝵。随语所及。即随证会。以证智至所言及处故。云一切行处悉已臻。此说法证双行也。若准梵本。言行双尽无㝵故。梵云一切处行决定发定发趣。七中虽住涅槃。而化周遍。此寂用双行也。八中以佛真实智。了知假时数时。数虽不实。不㝵于佛真智现。此真假双行也。九中同前真假。亦有名无名双行也。十中虽分明照了三世言说差别之相。而知彼相平等一味。此言无言双行也。
第九节。光照十方各十亿世界。颂中十偈。叹佛因果度生行。于中二。初一明果成度生行。后九明发因誓愿度生行。前中初二句因行圆。上句梵云极难苦行。次一句果满度到也。末句通结利佗能行。
后九中一誓断物或行。初三句举古佛。此行末句立誓。同古结行。梵本云。至仁勇猛直入中我亦当然。是其行悉断除言。与直入中。语异意同。谓佛直入生死海中。除断众生无明爱欲。二誓度放逸众生行。初二句行境。次句行所。末句立誓尽行及结。三誓为众坐说法行。初二句行境。次缘。末句起行及结。四誓度恶趣行。初三句行境。末句行心及结。五誓燃法灯照迷行。初二句行境。后二句尽行及结。六誓造法船救溺行。初二句行境。后二句尽行及结。七誓建法桥度迷行。初二句行境不见本者。本取我本。所谓无我。后二句尽行及结。问此中既云佛哀愍彼。何故前判后九是佛发因行耶。
答今言佛者。说佛因故。故云佛也。八誓度险道众生行。初二句行境。次句行缘。末句尽行及结。九信解法性度生行。初二句行缘。后二句尽行及结。第十节光照十方总结无尽世界。于中二。先明世界数量有十七节渐广至法界虗空。后彼一一下明诸世界所有物现。同前中知颂中。十偈分三。初四欲佛因果等流。次四劝物顺法见佛。后二叹佛体用广多。初中前二明等流果。后二明同类因。因果相配后二因中。前因感前果。后因感后果。谓由前因意业。顺观诸法性相。神力利物。获十力智。见劫平等。而不㝵三世之事历然故。云获相似果也。后因意业柔忍禅观法性。证业教物故。获常欢喜普遍宣扬等流果也。次四劝物顺法见佛中。前二求法宣说。后二闻法见佛悟真离著。前中先求后。说求。中谓求法为具众福除二见。更无别意故。云情无异句。标无异求。次二句显正所求。末句明顺求见佛。后说中。初二句说法益物。次句显正宣说时心不离实际。末句顺事理故得见佛也。义利者。令众生得离恶摄善故。此世佗世益故。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对中。皆先义后利应知。后二中先闻菩提分而悟真。后见十力空而悟真。前中初二句闻菩提分。次句悟真。末句悟故见佛。后中会上求说闻等三见佛义。若见佛如幻。此即离著真见。若取相分别见。如盲见非见。初三句取相不亡故不见。末句离执故见。后重赞佛身普遍无尽中。前颂明用应无尽。上半喻显举众生随业受身无尽。下半法合明佛身随器应现无穷。后颂明体真普遍。上三句喻显。末句法合。佛体湛然遍而无易。上来三品明答初十果问竟。
无余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究竟故。
第六正教甚深中。先问后答。问中二。初直难。后然其下遮难。前中二。初总告勤首。后佛教下正显相违。前中以勤修速脱故问此菩萨也。后相违中二。先按定。后云何下相违。前中二义。一佛教唯一断惑之法。二感者。同见此理共许故成按定。准涅槃经。见有眼见闻见。今此闻见后相违中亦二义。一违教力。邪机见断惑之教而惑不断。二违同见。谓见教同而断惑不同故。云不即悉断。后遮难者。是文殊假说之言。而谓勤首设汝救云虽多同见一断惑教。然由见教者勤情有殊故。断惑不等者。理亦不然。救在文外故。此遮云然其色等。于中文二。初明见教者不别。谓皆禀五蕴界系惑传故。云无有差别。故不可偏以勤惰救难。后是则下明教法唯二。故反显云若言唯由勤惰有迟速者。是则不由教一与不一何殊。应不借此一味教。般下答意由教力勤力因所成断无断断无断无方断故。颂云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答中十颂分二。初一许说开章。谓上半除伪称实而说。下半开二章门。后九依章别释。于中初一颂释前速解脱章。文显可知。后八颂释前难出难章。于中一樵湿火灭喻。喻惑障厚淳者𫏐得闻教。即望惑灭。由障厚故。不能复进。所闻速失。二钻火频息喻。喻闻教数间断生意良难。三阙缘求火喻。喻于教不能正闻受持。四閇目求见喻。喻对明师我慢懈怠不能咨启。五无手足欲遍射地喻。喻无信手以持定弓。无戒足以遍步惑地。以劣闻慧箭。射破厚烦恼地。不可得法望灭一切。八端坐望遍腾空喻。喻离闻望自悟。
第七正行甚深中。先问后答。问中二。初总法首者。谓欲明行法故。而此菩萨。后如佛下正显相违。于中二。初直难后难。后能受持下遮难。前中二初按定。后何故下相违相。前中心领义理名受。受已恒观不失曰持。由此受持。悉能断惑。此理共许故成按定。后相违中三。初总显。次随贪下别明。后势力下结成。初中云既常观察正理现前则应悉断烦恼。无由间起。何得亦有不断者。般次别明中十一句。总相言者。持法本望灭惑。今乃旧惑不除。更增新起惑。法能灭惑。其理安立。文中一于诸有情及资具名等。爱乐染著故。二于诸有情被讥毁等。起植害心。不安隐故。三于真俗境。不如实知。随毁誉等故。四恃财法等贡高陵物计己胜故起解法等慢。五于自遏恶。不欲他起。恐失利誉。藏其短故。六因他语难。或为余缘故。愤发现前。乃至执杖故。七由先忿发。结怨不舍故。八于财法等已之者。生不忍耐。戚行转故。九于财法等秘恡不能舍故。十为求名利。憍现有德。诡诈惑乱故。十一为罔冒他。曲顺其情。憍设方便故。结成中。云势等者。谓虽闻义理。以诸惑势力强故心随被起。是故诸惑常不离心。此显唯闻教。其力少不能令惑灭也。后遮难者。是文殊假纵之言。救在文外。而谓法首云。纵汝救云受持正理是善心。贪等是不善心。善恶既殊故。不妨持法。而复起惑者。此亦不然。此中文未回。应云何故复于能受持法心行之内。起诸烦恼。谓解法是善心。起惑是不善心。此二心僧理则可尔。何故正于自法涅槃我我所心中起惑我我所贪等。上来难者。偏以自法。应断惑而不断为难。下答意不可偏取解法即断惑。要赖依法起行所曾故。惑方能断。如灯破暗缘曾方破由从缘故。破即无破无破方破此亦然矣。
答中十颂分二。初一劝听略说。后九就喻广明。前中初句劝听。次句叹问。摄顺一正理。故云如实。下半略说。谓非唯多解义理即断烦恼。要及修行方成断证入证也。法喻也。
后九喻中。皆上半喻说。下半法合。初中水漂渴死喻。喻畏行难而不行失于常命。谓三时舍命得于常命。以不坚身。易坚固身等。善戒第一云应生畏处不生畏故。二饭他自饿喻。喻说修行他依自不依。三善毉自病喻。喻自解治法而不治。四贫数他财喻。喻广说菩萨行自涅槃无片修行。五王子饥寒喻。喻虽解义理然以诸障所障。不能修行故。无道火之焰。灯如之味。不能资显法身。为饥寒尔。梵本云。如有生王宫。应获曾之乐。乃受饥寒苦。多闻亦如是。六韵乐脱他喻。喻说法益他不自益。七盲书示他喻。喻与他悦他证自不证。八船师溺海喻。喻与他说法他济自不济。九巧说德行自阙喻。喻为他说德行自身无德行。
问准上所说。毁责多闻。有人乘此说多闻有过。其理如何。
答愚者不了。将为毁责。智人了达。正赞多闻。所以此多闻是成种觉正因。故责不依行向。若多闻为非。岂应责不依行。其犹阎罗责罪人偈云。汝得人身不修福。如至寂所空手归等。斯岂责彼得人身乎。此亦如是。又下文第三地中。盛赞多闻。岂一望教前后相违。故文云菩萨见诸众生随烦恼大苦失涅槃乐。思惟救法。不离无碍解脱。不离一切法如实觉。觉不离无行无生慧光。光不离禅观察智。智不离善巧多闻。是故菩萨陪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乃至行法。为求法故无所恡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说法者。生难遭想。为法悉舍内外所有。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佐。无有勤苦而不能受。广说如彼。又如善财广求诸善知识。意在多闻。若得多闻。则识流无流法可弃可修般法正法可舍可依。知佛方便说。正直说。密意说。显了说。有余说。无余说。随自说。随他说。世俗说。胜义说。权说。实说。如是遍智方能普应众生种种根欲。与菩提心相应。若不尔者。心便劣故。与大菩提不相应也。如婆沙三十二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罗。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第八正道甚深中二。先问后答。问中二。初总告知首者。谓所显正道智为其体故。问此菩萨也。后于佛下正显相违。于中二。初直相违。后而终下遮救辨违。前中二。初按定。谓智是众助道主故。云为上首。此理共然。故成按。后如来下显其违相。知既上首。则唯应赞智。余度非首。何亦同赞。为无正助胜劣耶。为有正助谬赞助耶。文中十句。六度四无量名释如章。后遮难者。是文殊假纵之言。而谓智首纵汝救云知虽上首。然以根性宜果故。略随佛赞者。理亦不然。救在文外故。此遮云。而终无有唯以一法得出离成菩提者。谓若由诸度。各独出离。容各别赞。既不如是。何各赞耶。此则难者。以正则赞难下答者。以随根性分异各随赞胜答。
答中十偈分二。初一叹问许说。谓上半叹问应机。下半牒问许说。后九正答前问。于中二。初二颂标随非随二章。后七颂依章别释。前中初一据非随按接引接实而说。正助论要。谓三世佛无有以一法而得出世者。今经本第三句中。准梵文。脱以字故。翻直本云。不有以一法已出。说中尊亦不现出有。亦不当出。复回文应云。过去未来世。现在说中尊。无有以一法。出现于世者。后一依随根接引。各别赞中。言随其所应度者。显引摄方便故。且随赞非即究竟。唯此一也。余文可知。
后七别释中二。初三颂释前依权随根各赞。后四释后依实正助皆要。前中初二颂半。明众生各有烦恼偏重处及欲乐不同。佛即就彼先治引摄。故此治引。于此相应。即于此赞。于余则非。余亦如是。文中六度四无量准释可知。后半颂总结别赞。乃顺曾修之义。后四颂据实释中。各上半喻显。下半法合。初中万行之本。不越防恶进善。施为进善之首。或为防恶之初。此二若坚万行有据故喻室基也。二中由忍外顺违。则外坏。不能破坏善法。策进自励则内行增顺故。以城郭防外养内为喻。三中菩萨众。或唯赖定慧降伏故。喻王力能静中外。四中四无量行利他。即菩萨自利故。喻轮王也。
第九一道甚深中。亦先问后答。问中二。先明告贤首者。能会此违唯柔顺胜惠故。问此菩萨。后诸佛下显相违相。于中二。先举法直难。后无有下遮救逆难。前中二。先举共许以为按定。谓诸如来因皆齐一故。云一道。感果不殊故云而得出离。后云何下正示违于果违因故。于中三。初总标。次所谓下别显。后各有下总结。初中可知。
次别显中十事。此十多分同上世界成就品中诸门所显。
又第一世界异者。此有十种。一染净。二大小。三形状。四体性。五所依。六庄严。七佛出。八劫住。九转变。十无差别。今略显二门。余如成就品说。初染净异者。如下文寿量品说。始从娑婆释迦佛土。终至胜莲华界首佛刹。总有百万阿僧祇重麤妙差别。谓纯染纯净半染半净多分染净少分染净等。二大小异者。如释迦佛土。唯一三千界。法华第四说。法明佛土。如一恒沙三千界量。智度云以三千界为一数。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数。性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数至无量恒沙。为一世界种数种。至无量十万恒沙。为一佛土。释曰。准智度。释法华法明佛土。是世界性土。若准上文华藏界品说。藏刹海中有世界海。征实数世界是毗卢遮那佛化境者。按智度。以恒沙为量。数至无量十方。此以刹海尘数为量。尘是一刹。殊非比也。更有多重称普贤等境。如理应思。
第二众生异者。即前染净诸刹种种差别人随异。或唯地上。或地前。或通前二。或兼二乘。或曾凡夫恶趣等故等。
第三说法异者。如十卷楞伽云。佛告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何以故。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有佛国土。直尔示相。名为说法。乃至云。有佛国土。动身名为说法。广说如彼。又如维摩香积品说。说法多种。曾如第一教体门辨。
第四调伏异者。即如前说。随土净染。众有胜劣。各随起病。设对治门故。
第五寿量异者。如佛名经第七卷说。梵声佛寿十亿岁。月面佛寿一日一夜。余广如彼。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无量无边。法华第二云。华光佛寿十二小劫。第三云多摩罗䟦旃檀香佛寿二十四小劫。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多劫。第四云法明佛寿无量阿僧祇劫。普明佛寿六万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寿无量千万阿僧祇劫。
第六光明异者。或光色不同。或远近照异。或常放差别。如释迦佛有常光放光。普明佛唯有放光。以常放故。无别常光。如法华第四说。阿弥陀佛唯有常光。以彼常远照十方国。不得放故。
第七神通异者。谓诸如来随染净刹众生异故。现通亦异。
第八众会异者。此有三种。一根类。二多小。三会数。初根类。不如前众生界异说。二多少忘。或菩萨多声闻少。或反上。佛名经云。弥留胜王佛。初会声闻众。八十亿百千那由他。师子佛初会声闻众。有九十九亿等。广说如彼。或三乘众多。人天众少。或反上。或僧多少随刹净染故。佛寿修从故。三会数者。如佛名经第七云。弥留胜王佛四会说法。华胜佛一会说法。声德佛三会说法。放焰佛十会说法。或一经多会说。或一会说多经。广显应知。
第九教仪异者。此有三种。一立乘教别。二位名同异。三互说不说。初谓有佛唯说一我乘。或有说三。或有说五。或曾说三五。会归于一。或说无量。故下文云。十方佛土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或有佛说渐教。或有说顿教。或有僧说。权实亦尔。二位名异者。谓诸世界众生名。宜闻不同佛名谛名乃至一切法门名字。藏经立称。皆各差别。三互说不说者。如根净土中。不说地前诸对治教。会涅槃等。或于藏教。有说不说。谓有佛土。无杀盗婬。彼佛不说。得犯方制因缘经故。无有文字言说佛土摄机示相令会经故。有修多罗。亦示相。本生。本事。曾成佛身。示未曾有。方广大用心诸用不请自现。无余五种。广说应知。
第十法住任异者。如华光佛正像法各三十二小劫。光明佛正像各住二十小劫。山海慧佛正法二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无量千万阿僧祇劫。广如法华第二三四中说。更有应说。上来别显竟。
三总结可起遮救者诸文殊。恐贤首救云。诸佛因行虽皆曾具。然由愿乐各异故。感刹等殊。为遮此救故。云无有不具等。谓若以愿乐各异故。界亦异者。则应诸佛因行互有胜劣。互背。若尔不应得界果齐等。谓海不渴。不应成佛。不得名为应正等觉。理既不然故。云无有不曾一切佛法而成菩提。盖知诸佛因果。曾同异义。言因同者。一切行海皆同修故。因异者。用彼同因。皆同回向。种种应机果故。因果者。行海同行感果同故。异果者。由将同因回向成体种种应机果故。谓断于彼同果之体。能与种种见异之机。为增上缘。令得随见故。此如锦窠线。又如十乐佛。常同常异。融无障㝵。今文殊于二种因果中。以因同果异。作相违难。贤首以因同果异。作相顺答。非但不相违。亦乃极相顺。所以者何。若无同因。异果不成。无可以回向故。若无异果。同因无用。又此遮救文亦是结成前难。会释应知。
答中十偈分三。初文殊二字标告问者。次法常尔下牒问中共许。后如本下八颂正答。初中谓今问者领答故。先呼其名。二牒问共许中二。先想牒。后一切无碍下别牒。前中二。初三字明诸佛共同之事。不待因成故。云法常尔。此不待因成之事。诸佛无异故。云唯一法。别牒中二。先两句牒前唯一道而得出离。后一颂出离果不异之相。此中言一者。同类之一。非一二之一。余文易了。
三正答中二。先七颂别明。后一颂总结。前中三。初二颂明异因果之应感。次二颂明同因之果应感。后三颂通辨同异业果。初中前颂明异因感异界。上半因。下半果。后颂明异果应异见。上半能应果。下半所应机。次二中前颂明同因之果非劣所见。后颂明彼因果唯德齐及分阶佛境者方覩。后三中二。先一颂半明三因所见刹等异。颂文巧略举刹摄余。故但说刹。三因所。谓一感者因行心乐异。二佛共同异业力。三佛地同异果力神威神力即二果力也。后一颂半明由因见刹等异。举随机心。摄余因缘。颂文略故。初后各两句苦明见异所因。中间两句明所见果异。前中上二句顺释。下二句反显。谓由心异故异见异。非佛使然。后一颂总结。云一切刹中见佛种种异者。皆如上说法。如是故。
第十佛境界甚深者。上来九段问答。明文殊一人别问九菩萨。各别文殊一人。此则以总显于别。别设显总。总别共成信中观解也。今此一段问答。明九菩萨共问文殊一人。文殊一人文殊通答九菩萨。此则以别显总。总复显别。总别共成信中观解也。文中三。初明诸菩萨同问文殊者。非上首。无以明佛境。故问之也。二我等下明问答次第。谓九菩萨是总之别。前已各说。文殊是别之总。今次当演。三唯愿下正显问词。于中二。初总标。后何等下别列。前中云妙辨才者。剖析分明曰辨。称根合理曰才。说契佛境入玄为妙。如来者如上说。境界者略有二种。一所缘。二分齐。此中通二。准文可知。后别中十一句。一总。谓佛境深广彻理遍事故。别中一因是佛因非余分故。二佛所度生佛所缘故。三诸器世间佛所缘故。四缘三世平等境之智故。五理事镕融无㝵法界法故。六佛知一切众生言音性相。以一切众生言音为说法言音。不坏相而无相。唯佛境故。七佛能证智唯佛能知故。八佛能证智证所证如此唯佛所证故。九佛现世照世唯佛事业故。十三世总心佛一念知尽非余境故。
答中十偈次第答前十一句。初一答前总句上半标理事。二境下半明二境所证。谓佛境界。唯有二种。一理。二事。理是事理。则至近难测故。初句云深也。事是理事。则小分亦无限。次句云量等空也。理事非即故。次句云众生证入也。理事非离故。末句云入无所入。众生即如。不待更入故。二答因境界中。有三义。一称法性。二炽盛修。三无间顺故。无终极。如文可知。三答度境界中。物心乐皆令获益此非余境。四答入境界中。佛于众生及器二种世间。智身潜入密作利益。或现色身显益于物。五答三世平等知境界中。上半明知用。下半显知体。六答法境界中。上半明所缘无㝵理事之境。下半彰从能了以得名。七答说境界中。佛了世言音。即相而无相。八答智智境界。谓所智性净法界非染识智。非妄心境。唯佛能知为众生说。九上半答之证境界。证谓能证。于中上句明障无不离故。云非业非烦恼也。下句明理无不契。能证智寂故。云无物也。所证相尽故。云无住处也。此能所俱泯。方为佛证也。下半答现境界中。虽能照智寂及所行境泯。即以此能所平等。而现世间。是故常行世间。而无所行。是名现世照世也。十答广境界中。上半明可知广。上句能依心广。下句所依时广。下半明能知智广。上句举疾知。下句委细智。上来初文殊问九菩萨。九菩萨答为别相。后九菩萨问文殊。文殊答为总相。正辨十甚深竟。
第二明明现诸事者。谓前品云。如来之下光照此三千界内四洲大海围山八相欲色界天等其中所有悉曾明现。是也。此中略显九种。初一总句法。即是下八种法多类不同故。皆云差别。二业者。一流无流业。二就流中善不善业。或是营为种种生业。三世间者。谓五趣器世间。四身者。谓五趣总根。五根者。谓二十二根及利钝等。六受生者。谓四姓家。或贤不贤圣非圣等。七持戒果者。人天身及端严无缺陋等。八犯戒果者。三途身及缺丑陋等。九国土果者。谓器世间别处种种国界洲郡县屋宅等。如是种种差别。佛光照故。悉明现会众观也。上来明现诸事竟。亦是前品所明光二十六节之初节也。
自下第二明结通中二。初结东方。后南西下结余九方。此结亦是前品从第二节已志光所照处。此中略举十数。其量分齐。如阿祇品说。余文可知。上来满段。总明第一信中解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