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事理无碍观中疏文分三初总标二一理遍于事下别释三上之十事下总结今初言十对皆悉无碍者谓一教义无碍二理事无碍三境智无碍乃至十应感无碍今且约事理无碍者事理是所诠法中之总故又诸处多明理事无碍故为成四法界故。
上七八二门下用前四门会前佛身无为有为别中无为义也然大品亦云须菩提白佛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是有为为是无为佛答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须菩提有为无为不合不散皆其义也。
后引华藏偈下半云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今但引尘含法界便是总义以教义理事境智及广狭相入等即法界故问但言法界宁知非是理法界耶答曰以下半云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明知是含事法界耳。
●一尘尚具况一叶耶者举细况麤释成玄妙耳又妙严品喻佛身云譬如虗空具含众像此举佛身具足诸法也又晋经性起品云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虗妄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现是故说菩提无量无有边亦约佛身心具也又普贤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国土所有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据能令之言但似业用总由德相本自具足即是德相令物见之即为业用下德相业用准之第十行云此菩萨于其身中现一切刹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八十云善财见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十方一切世界三千界中地水等轮诸山河海人天宫殿种种时劫诸佛菩萨如见现在世界如是前际后际一切世界中悉尔明见乃至十方刹尘中现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佛出兴一切菩萨及闻佛菩萨众会言音斯并同时具足相应门也。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于中三初正明次引证后重科拣初中二先正释即如理之遍如理之包。
●后舒摄同时下句数料拣例上广狭故云思之若具作者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摄以一摄一切故三即入即摄同时无碍故四非入非摄以入即摄故非入摄即入故非摄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绝前五以是行境故行起解绝故。
三从前之十门下会通德用遮其异释谓由刊定记别立德相业用二种十玄故今通之明但一重自含德用不须分二于中有二先别明后结成前中亦二先以互通释非两别后通染净辨二双融今初先两句标。
●后约佛下释谓佛体上之用即德相故如有音声词辩之用即德者相故若令众生见于即入无有障碍故相名用。
二互遍相资义者即同体门文中亦四初正释言此一即具多个一者如十钱为缘一钱当体自是本一应二之时乃詺初一以为二一应三为三一乃至应十为十一故有多一。
●若此一缘下第二反成也若无十一本一不能应余九故。
●此则一一下第三例余也如一既有十二三四等亦各有十故云一一各具如十钱为喻其法界差别无尽法中各各遍应故随一一各具法界差别法也。
●下文云下第四引证即忉利天宫偈赞品真实慧菩萨偈文下半云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此证第三门义故今但引上半。
二别释中具足十玄今初从以前九至具足也即同时具足相应门言多种义门者有本有末有同有异有入有即四句六句等合前九门为同时门也以是总故随阙一义缘起不成故下之九门各先释义后结属。
●言由住一遍应故有广狭自在门者即前本门第二门也住一故狭遍应故广。
●言就体就用者就体故相即就用故相入并通同体异体。
●由异体相容者即别取前第四异体相入门中一半之义然入通能入所入多就能说容亦有能容所容亦就能说然所入即是能容所容即是能入今微细门但取容义不取入义故云一半。
●异体相即具隐显门等者释此隐显疏有三重此即初也若尔相即应同隐显耶答上来九门但有即入同异四义用斯四义以成十玄故一义中容有多义此中由此即彼故此隐彼显由彼即此故彼隐此显由相即故成隐显义成门已竟义则不同谓相即要此彼合一隐显则彼此皆存如东方入定定身在东西方定起起身在西故二不泯况具下二义尤异相即也。
●又就用下第二番释隐显也谓正论入门即义如虗空故谓若更存即则入义不成谓即则泯一入则二义不坏故正即无入例上可知。
●又由异门下第三番释隐显义由同异二体义乖故二门不得并立事须隐显可知。
●又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具帝网门者同体相入一中已含于多更入异体故有重重之义同体相入如镜已含多影更入异体如含影之镜更入余镜故有重重无尽义也余门可知。
第三义理分齐中疏文分二先总明大意后今显别教下开章别释前中分三初结前生后二总显深广三结属所摄今初两句前句结前谓前教摄中不别明摄者以五教第五指于此经义当已摄况诸师立教皆以华严为圆故知圆摄后未知下一句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