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宗趣通别者。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先明其通。后显于别。前中通论一代佛教。诸部异计。各是一宗。谓十八本二。各不同故。以义相从。更复合之。然隋朝大衍法师。总立四宗。一因缘宗。谓萨婆多。二假名宗。谓即经部。三不真宗。谓诸般若。四真实宗。谓法性真理佛性等教。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显实。初二小乘。后二大乘。各初浅后深。此亦有理。但收义不尽。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今总收一代时教。以为十宗。
第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等。彼立三聚。一有为。二无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又立五法藏。谓三世为三。无为为四。第五不可说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说。为有为无为故。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以诸外道。所计虽殊。皆立我故。
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立诸法不离色心或立三世无为。或分五类。皆无有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又于有为之中。立正因缘。已破外道邪因无因。然西域邪见。虽九十五种。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生等。或计六句和合生等。或谓自在梵天等生。或谓时方微尘虗空宿作等。而为世间。及涅槃本。统收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沙婆。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若计一者。则谓因中有果。若计异者。则谓因中无果。三则亦有亦无。四则非有非无。余诸异计。皆不出此。虽多不同。就其结过。不出二种。从虗空自然生。即是无因。余皆邪因。此方儒道二教。亦不出此。如庄老。皆计自然。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以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若谓万物自然而生。如鹤之白。如乌之黑。即是无因。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者。太极为因即。是邪因。若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计阴阳变易。能生万物。亦是邪因。若计一。为虗无自然。则亦无因。然无因邪因。乃成大过。谓自然虗空等。生应常生故。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从痴有爱。流转无极。迷正因缘故。异计纷然。安知因缘性空。真如妙有。言有滥同释教者。皆是佛法之余。同于涅槃。盗牛之喻。乳色虽同。不能善取醍醐。况抨驴乳。安成酥酪。广明异计。如瑜伽第六。显扬第九。第十。婆沙十一。十二。及金七十论。说中百等论。亦广破之。今但说正因缘已。总破诸计。是知佛法之浅浅。已胜外道之深深。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耳。其过未之法。体用俱无。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前现在之中。法在蕴为实。在界处为假。其成实论。经部师。即是此类。
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是假。以虗妄故。出世反上。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无实体故。
七三性空有宗。谓徧计是空。依圆有故。
八真空绝相宗。谓心境两亡。直显体故。
九空有无碍宗。谓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真如随缘。具恒沙德故。
十圆融具德宗。谓事事无碍。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故。然此十宗。后后深于前前。前四唯小。五六通大小。后四唯大乘。七即法相宗。八即无相宗。后二即法性宗。又七即初教。八即顿教。九即终教。十即圆教。又第七。亦名二谛俱有宗。谓胜义真实故。不无世俗。因果不失故。是有。如深密瑜伽等。第八亦名二谛双绝宗。谓胜义离相故。非有世俗。缘生如幻故。是无。如掌珍颂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等。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九二谛无碍宗。如维摩法华等。义如前显。然十宗五教。互有宽陿。教则一。经。容有多教。宗则一宗。容有多经。随何经中。皆此宗故。若局判一经。以为一教。则抑诸大乘。又夫立教。必须断证阶位等殊。立宗。但明所尚差别。前之五宗。执法有异。故分五宗。断证次位不离八辈。合为一教。余义如前立教中辨。
第二别显宗者。一切诸经。各自有宗。今此别明此经宗趣。然楞伽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者。斯言遣滞。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略以二门分别。先叙异解。后申今义。前中略举十说。一衍法师。以无碍法界为宗。二裕法师。以甚深法界心境为宗。谓法界门中。义分为境。诸佛证之。以成净土。法界即是一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是故初品中云。无尽平等妙法界。皆悉充满如来身。末后明入法界品。故知唯以法界为宗。三有说。以缘起为宗。法界缘起。相即入故。四有云。以唯识为宗。经说三界唯一心。现心如工𦘕师故。五敏印二师。同以因果为宗。谓此经。广明菩萨行位之因。及显所成果德。下文不离此故。六远法师。以华严三昧为宗。谓因行之华。能严佛果故。七笈多三藏。以四十二贤圣观行为宗。说其行位。令成观故。八有说言。以海印三昧为宗。逆顺理事。乃至帝网。如海波澄一时现故。九光统律师。以因果理实为宗。以因果。是所成行位。理实。是所依法界故。十贤首。以前各互阙故。总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谓前之二师。但得所依法界。三四二师。但明缘起。五六唯明因果。七唯因修。八唯果用。并皆互阙。故贤首。意取光统。而加缘起法界之言。由光统师。以因果即缘起。理实即法界。故不开之。贤首。以因果是缘起中别义。理实是法界中别义。故加总名。以法界。有事理及无碍故。缘起体上之用故。所以加之。
二申今解者。依后二师。而颇为改易。若取言略摄尽。应言法界缘起不思议为宗。若取言具于第十师。加不思议。此则摄一总题。理实即大方。缘起即方广。法界总该前二因果。即佛华严。观其总题。已知别义。而法界等言。诸经容有。未显特异。故以不思议贯之。则法界等。皆不思议。故为经宗。所以龙树指此。为不思议经。斯良证也。净名但明作用不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未显法界融通等不思议。故不同也。
若就题中。分体宗用。则以理实为体。缘起为用。因果为宗。寻宗。令趣理实体故。法界总摄上三。今释前义。略分为二。一释名。二显义。今初。法界名体。广如本品。今略申其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二法俱含持轨。二界则性分不同。互用皆通。二显义中。曲有四门。第一别开法界。以成因果。谓普贤法界为因。遮那法界为果。是故因果不离理实法界。于中十事五对。即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二差别因果。三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五证入因果。下当指文。而此因果。互为宗趣。一经始终。不离因果故。但因果为宗。不违所依法界。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法界门中。亦有十事五对。互为宗趣。一教义相对。谓举教为宗。显义为趣。或以义为宗。显教为趣。以辨义深。令教胜故。二人法相对。举人为宗。令知法为趣。举法为宗。令得人为趣。三理事相对。举事意令趣理故。举理意在融事故。四境智相对。举所观境。令成观智故。举修成智。令证同真境故。五因果相对。举彼修因。令证果故。举其胜果。劝修因故。五对别明。是宗之趣。五对相即。为宗即趣。上五周因果。不离此五对之法。即事理法界。况因果无性。当体同真。所以但用法界为宗。亦不违因果。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亦有十义五对。一无等境。此有二位。一在缠。性净法界。为所信境。二出缠。最清净法界。为所证境。二无等心。此亦二义。一大菩提心。为普贤行本故。二信。悲智等。随行起故。三无等行。此亦二义。一差别行。各别修故。二普贤行。一即一切故。四无等位。此亦二义。一行布位。比证别故。二圆融位。一证一切证故。五无等果。此亦二义。一修生果。今始成故。二修显果。本自具故。此上五对。各初句为宗。后句为趣。又上五中。初一真法界。二即缘起。又二三四皆缘起因。后一缘起果故。光统具用二义为宗。无所违矣。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俱离。性相混然。无碍自在。亦有十义。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相为宗。离相为趣。或离相为宗。亡因果为趣。下九准思。二由离性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三由离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宛然。则以非法界为法界也。四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即法界。时因果历然。则以非因果为因果也。五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隔。迥超言虑。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现前。烂然可见。七由五六存泯复不异故。超视听之妙法。无不恒通于见闻。绝思议之深义。未甞碍于言念。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因果各同时。全摄法界。无不皆尽。九因果各全摄法界时。因果随法界。各互于因果中现。是故佛中有菩萨。普贤中有佛也。十因果二位。各随差别之法。无不该摄法界故。一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皆各总摄无尽无尽。帝网重重。诸法门海。是谓华严无尽宗趣。上之四门。初一。即体之用。次一。即用之体。三。即体用双显。四。即体用镕融。又初一即因果缘起。次一即理实法界。三即双明。后一即不思议。既以第四融前。则四门一揆。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双照双遮。圆明一观。契斯宗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