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别解文义二。
初总释经序。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其为相也。则无去无来。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其行。慈悲喜舍。四无量法运其心。方便之力难思。圆对之机多绪。混大空而为量。岂筭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无得而称者。其唯大觉欤。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山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祥绝瑞。既日至而月书。贝牒灵文。亦时臻而岁洽。逾海越漠。献𫎩之礼备焉。架险航深。重译之辞罄矣。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指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有学无学。志绝窥觎。二乘三乘。宁希听受。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普光法堂。爰敷寂灭之理。[糸*丐]惟奥义。译在晋朝。时逾六代。年将四百。然一部之典。才获三万余言。唯启半珠。未窥全宝。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覩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文。粤以证圣元年。岁次乙未。月旅沽洗。朔惟戊申。以其十四日辛酉。于大徧空寺。亲受笔削。敬译斯经。遂得甘露流津。预梦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戌之辰。式开实相之门。还符一味之泽。以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缮写毕功。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大乘顿教。普被于无穷。方广真筌。遐该于有识。岂谓后五百岁。忽奉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所冀阐扬沙界。宣畅尘区。竝两曜而长悬。弥十方而永布。一窥宝偈。庆溢心灵。三复幽宗。喜盈身意。虽则无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然因言显言。方阐大千之义。辄申鄙作。爰题序云。
△二别解文义者。然此经。文富义博。势变多端。况一义一文。包摄法界。是以古德用十例科判。欲显难思。其第一名本末部类。但显此经无尽。非科今文。前已具明。故今略之。加前后钩锁。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𫌇叠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其本会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无尽科。
初本部三分者。谓序正流通。初品为序分。现相品下。为正宗分。流通有无。古有七释。一光统律师。以法界品为流通。由入法界广无边故。二隋远法师。以法界品内善财下。属流通。寄人显法故。三裕法师。以法界品后偈。为流通。以叹德无尽故。四有云。末后二颂。为流通。以结说无尽。叹德劝修故。五或云。经来未尽。故无流通。六或云。以余眷属经。为此流通。以彼是此所流出故。七或云。此经总无流通。以法无尽。说无休息故。故诸会各无流通。不同大般若。诸会皆有流通故。此上七解。各是一理。而前六皆有。第七独无。若义会之。应成四句。一有序正无流通。如第七。二唯正宗无二分。由自初暨后。皆显玄微。并悟物故。初虽列众。而叹佛德。后虽寄人。有修相故。三具三分。四俱不可说。即言亡言故。约义包含。不可局取。今依具三以分。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授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笃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无尽。故受之以流通。非唯一部。当会当品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虽六解皆通。今依第二。以寄人进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初之一解。令正宗中。阙于证入。第三但属善财之一相故。末后二偈。但结偈中佛德。非通一部。十行等末。类有此偈。经来未尽。未必在后。眷属流通。但约义故。故依远公。
二问答相属科者。古云。此九会中。大位问答。总有五番。第一会中。大众起四十问。或当会答尽。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二第二会初。有四十问。至第七会末答尽。名修因契果生解分。中间虽有诸问。并是随说随问。非是大位问答。不思议品。不问因故。三第八会初。起二百问。当会答尽。名托法进修成行分。四第九会初。起六十问。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现相答。名顿证法界分。五福城东善财求法等。别问别答。名历位渐证分。古德。以善财。犹属正宗故。今既判入流通。则前唯四。兼取流通。以为五分。未爽通涂。
三以文从义科者。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二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品辨因。出现品明果。名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名五位因。后明八相果。名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证入因果。因果二门。俱证入故。各分因异果。亦为十也。
四前后𫌇叠科者。一部分二。谓前九会是本会。亦是佛会。佛为主故。从文殊。至福城东已后。并是末会。亦是菩萨会。以诸善知识为会主故。二就前中亦二。初八会。明所成解行。后一。显所证法界。三就前中复二。初七会。明历位修成行。后一。明圆融周普行。四前中复二。初明修生因果。后普贤下二品。明修显因果。五就前复二。初明修生因。后不思议法等三品。明修生果。六就前复二。初明位中因行。后十定下六品。明位后之行。七就前复二。初明地前比行。后第六一会。明十地证行。八就前亦二。初位前十信行。后第三会已去三会。明入位三贤行。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后问明品下三品。明能依能信菩萨行。十就前中复二。初会明佛依报果。后名号下三品。明佛正报果。
五前后钩锁科。亦分为十。一第一会为依报因果。前明依报果。后毗卢遮那品。辨因。二更取毗卢遮那。及第二会初三品。为正报因果。前因后果。三以名号至菩萨住处。名依起因果。依于本有而修起故。前果后因。四从问明品。至随好品。明差别因果。前因后果。五取不思议下。至普贤行品。为圆融因果。前果后因。以不议等。与前为果。果别于因。与后为果。则一一融摄。然有六义证成。一因果相属科中。多先果后因故。二四十八后。未有证成。普行后有证成者。结属前故。三普贤行品初。无别发起。便即蹑前云。略示如来少分境故。四以义明之。不思议法。显佛德难思。一一圆融故。五前虽有问。不思议品初。重念问故。六第二会初。已有三业。为差别果故。由斯六义故。普贤行品。得属前因。六取普贤行。及出现品。为平等因果。前因后果。七取出现及离世间品。为出现因果。前果后因。成佛涅槃。亦因现故。非说真成。由离世间为因。方能现世。八离世间品。为成行因果。通辨行故。具因果故。九取离世间品。及法界品。为法界因果。前因后果。由离世间。称法界故。故因不依位。果唯证入。十法界一品。自为证入因果。先果后因。其善财已下。亦为无尽因果。先因后果故。历事至普贤一毛。因则无尽。普贤说佛德过虗空。而果无尽。以为流通。故不明之。
六随品长分科者。长分有十。一通辨教起因缘分。二现相品下。明佛果无涯大用分。三毗卢遮那品。举彼往因证成分。四名号下三品。明大用应机普周分。五问明品下。至十地品末。明诸位差别令修分。六十定品下。至随好品末。明差别因圆果满分。七普贤行品下二品。明普行因成现果分。八离世间品。明因果超绝世间分。九法界品中前分。明大众顿证法界分。十尔时文殊下。明一人历位渐证分。
七随其本会科者。亦为十分。一初会。名举果令信分。二第二会。明能信成德分。三第三会。初贤十住分。四第四会。中贤十行分。五第五会。上贤十向分。六第六会。圣位十地分。七第七会。因圆果满分。八第八会。普贤大行分。九第九会初。行成证入分。十善财下。善友教证分。
八本末大位科者。本会为九。末会有五十五。总为六十四分。
九本末徧收科者。先九会为九分。文殊为六千比丘说法。为第十分。及善财历一百一十善知识。总一百二十分。若开诸龙。及三乘会。及弥勒。后文殊普贤三人。便成一百二十五。以慈氏云。此长者子。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则弥勒已前。有一百一十故。及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友。其分数弥多。若合为一。则一百二十六分。
十主伴无尽科者。一一会。一一品。一一法。皆结通十方。如此间说十方虗空法界。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尘中。皆如是说。此结主经也。又彼一一会等。皆有他方尘数菩萨。而来证法。此结伴也。即主伴相与周徧法界。重叠无尽。是则段数亦无尽无尽也。
上来十例各显一理。然亦无尽。若依常用。应依三分。谓初品为序。现相下正宗。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明流通。序中就文分二。初此土序。二结通十方无尽世界序。初中复二。初证信序。后尔时如来道场下。发起序。然此二序。广如常解。
今但略陈。初证信者。若原其所由。则阿难请问。如来令置。如智度论及大悲经说。若核其所以。意有六焉。一为异外道故。外道经首。皆立阿优。以为吉故。此约如是。二为息诤故。智度论云。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故。今废我从闻。闻从佛来。故经传历代。妙轨不辍。此局我闻。三为离增减过故。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决定。非谓传闻有增减失。四为断众疑故。真谛引律云。结集法时。阿难升座。变身如佛。众起三疑。一疑大师涅槃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说此如是我闻。三疑顿断。既言我闻。即非佛明矣。上二义。通约信闻。五为生信。故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此局后四。六为顺同三世佛故。此通六种。若准佛地论。科为五事。一总显已闻。二教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教起处。五显所被机。今依智论。开初总显已闻。作信闻二种。为六成就。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然信闻二事。文局初首。义通九会。时主二种。文义俱通。处众二事。文义俱局。随相则尔。约实互融。
上来略依三分二序。然此经体势少异。故依五分释文。而合后二。名依人证入。就第一举果分中。或科为十。一教起因缘分。即初一品。二大众同请分。三面光集众分。四毫光示法分。五眉间出众分。已上在第二品内。六普贤三昧分。七诸佛同加分。八法主起定分。九大众重请分。已上在第三品内。十正陈法海分。在后三品内。若以义从文。且分为三。一教起因缘分。二现相下。说法仪式分。三世界成就下。正陈所说分。就初分中。亦分为十。初总显已闻。
佛境如空。故云广大。有感斯至。为无不及。显教皆从法空所流。是故所流。还周法界。非智不显。故云佛力。
△第五明教主难思。前但云佛。未显是何身佛。又前但云始成正觉。未知成相云何。故今显之。谓具十种深广功德。即是遮那十种无尽法界身云。徧于法界。成正觉也。非权应身。文二。初总辨。
△第九总释名题分二。初解经题。二明品称。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