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所来方。参而不杂。皆得见佛。各对目前。其犹百川各全覩月。同无异念。故曰一心。谛瞩钦承。瞻而且仰。不唯直覩丈六。乃彻见法界身云。
△第二总显德行因缘者。以上列中。随宜别叹。今方总显德行齐均。又与下别。得法门以为总故。前同生众中共集。善根亦是别故。又前共集。明主伴所由。今曾摄受。显眷属所以。影略其文。此文多势。且分为三。初离障见净。二受化根深。三德行圆备。初后是因。中一是缘。以因夺缘。大众自见。以缘夺因。佛力令见。因缘和合。无定亲疎故。因缘间说。又初段德行现深。后二因缘宿著。久摄今见。即缘成因。感应道交。故常居佛会。初离障见净。
别示摄相。于中向言劫海曾摄。何所摄耶。谓一一佛所。何时摄耶。种善根时。将何法摄。谓种种方便。摄相云何。谓教化成熟。教化约始成。熟就终摄。意云何。令其定立一切智道。道者因也。唯为佛果。修佛因耳。
△二德行圆备。前摄何益。令得圆故。于中。初辨因圆。文有五句。
结成见佛。谓德高十地。是以常见。非比量见。故日分明。不取色相名为照了。又尘毛刹海佛徧。重重有德斯覩。名分明照了。
△二入果海。此一段文。望前是别。总具德中。别入果故。望后是总。四十众中。解脱标故。今且属前。文二。初乘因入果。
亦有二义。一知不生等。内证真理。二无功用行。外应群机。然不生等。佛法之体。释有多门。略申一两。一别释以不生灭约境。不来去约行。
初不生灭。略有五义。一就徧计。由是妄执无法可生灭也。又情有即是理无。故不生也。理无即是情有。故不灭也。不灭不生。是一法也。又求徧计相不可得。故不生。能显无相性。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亦一法也。
二就缘起性。谓法无自体。揽缘而起。生即无生。既本不生故。无可灭也。又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缘起。故不灭。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又推缘无起故不生。能显无生性。故不灭。
三约圆成性。谓非是有为故。无彼生灭相也。又非妄心境。故不生。圣智所证。故不灭。又体非迁变。故不生。随缘令法起。故不灭。不灭即不生。为一物也。
四通就三性混融。于一法上。就徧计故不生。就圆成故不灭。就依他故。亦不生亦不灭。就三无性故。非不生非不灭。
五然此四句。合为一聚。圆融无碍。顿思可见。二不来不去者。约行。谓正智。背舍妄执。而无去。向证真理。而不来。又依体起用而不去。应机现前而不来。又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来。不来即是不去。无二为一味也。由此大智。无念应机。如摩尼天鼓。无思成事。故云无功用行也。
△二通释者。不生不灭。亦可约行。不来不去。亦可约境。谓妄念斯寂。犹若虗空。何生何灭。又虽起大用。见心无生。用谢。归寂了本无灭。又常称真理。寂照居怀。于此心中。有何生灭。约境释不来去者。犹如空华无可去来。又缘会即来。来无所从。故无来。缘谢而去。去无所至。故无去。又诸法即如。如岂来去。
△三展转释。又何以不生灭。由无来去故。何以不来去。由无生灭故。又既无来去。则非一异。不生不灭。则无断无常。智契前理。故无功用。不碍生等。故云行也。是则不生之生。生之不生。无功用故。常寂。行故常用。寂用无二。是于功用。得解脱也。斯为正法之要义。味难尽。无厌繁文。
△四观义解脱。
△第七称扬赞德。亦是发起序。文中有三。初总结威仪住三。初结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