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受诸法。未能忘怀。名之为忍。此约生忍。又忍即忍可。忍即是慧。双忍事理。即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忍亦有三。谓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偈云信解真实。即谛察法也。色相圆满。前二忍果。放净光明。第三忍果。
△四精进。
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以勤及所起三业为性。
亦有三种。一被甲。二摄善。三利乐。初句通前二。以被甲精进。瑜伽释云。设千大劫为一日夜。处于地狱。为脱一众生故。次句即第三。下半通三果也。因既离身心相故。果能身徧十方。
△五禅那。
般若梵言。此翻为慧。推求谛理。名之慧也。此及后四。皆择法为体。
亦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二法空无分别。三俱空无分别。摄论以加行正体后得为三。约六度说。璎珞以照有照无及照中道。而为三者。唯约法空。三观之义。至下当明。
慧导万行。故云修诸行海。言具足者。具上三也。因如有目。故果获身智二光。能灭诸暗。
△七方便。
结叹德广。一数多。二深广。三用普。四结说。谓推功归佛。谦己无能。
△第九明天地征祥。谓地动兴供。显证上来佛成正觉。众海云集。各申庆赞。显佛高深。而下称机情。上叶佛愿。故世主为之兴供。天地为之呈祥。分二。先动地三。初动处。
△八叹佛往修十度行满。今得果圆。十一颂分二。初一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