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入第七经下半)

方便者。唯约净也。若约随宜摄物。佛应统之。则净秽皆称佛土。若就行致。唯净非秽。

然净有二种。一世间净。离欲秽故。以六行为方便。上二界为净土。二出世间净。此复二种。一者出世。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便权教说之。无别净土。约实言者。出三界外。别有净土。二乘所居。智论有文。二出世间上上净。此谓菩萨即以万行而为方便。以实报七珍无量庄严而为其上。今此正明菩萨。兼显二乘。

然出世上上净中复有二种。一者真极。佛自受用。相累兼亡。而为方便。二者未极。等觉还。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未极之中复有二种。一八地上一向清净。以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故其净土色相难名。二七地还未出三界。无漏观智有间断故。非一向净。若依瑜伽。入初地去。方为净土。三贤所居。皆秽非净。此分受用变化别故。约此经宗。十信菩萨即有净土。故今此文。始自近友。终成佛力。皆净方便。故通万行。

然净方便即是净因。长行亦可为等流果。如云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刹中。故即十事皆净相也。

然望庄严有同。约门别故。望具因缘。当知亦尔。

又起具因缘。通于染净。此则唯净。庄严多约其果。清净多约其因。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恶。故于世界。此如洗涤。彼如粉绘。

△二释。

○华藏世界品第五

△初来意者。前品通明诸佛刹海。今此别明本师所严依果。答世界海问。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准梵本。具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徧清净功德海光明品。译者嫌繁。乃成太略。处中应云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品。谓莲华令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华藏。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刹海尘数清净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深广故名为海。有云世界依海。故立海名者。恐非文意。以下云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华中故。

其梵云严具。即是能严。其徧清净功德海光明。即显严之相用。依体有用。故致之言。今文举体摄用。但云华藏。

约事可尔。何因刹海。相状如期。略举二因。一约众生。如来藏识。即是香海。亦法性海。依无住本。是谓风轮。亦妄想风。于此海中。有因果相恒沙性德。即是正因之华。世出世间未来果法。皆悉含摄。故名为藏。若以法性为海。心即是华。含藏亦尔。然此藏识相分之中。半为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觉受故。如来藏识。何缘如此。法如是故。行业引故。

二约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藏二利。染净果法。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如之。

是以出现品中。多将世界。以喻佛德。细寻文意。乃由佛德。世界如之。

三宗趣者。别显本师依报具三世间。融摄无尽为宗。令诸菩萨发生信解。成就行愿为趣。余如前品。但总别异耳。融摄之相。亦见前文。贤首立华藏观。复有十德。大同小异。如彼文说。

四释文。一品分三。三段如次。释华藏庄严世界之名。今初华藏因果自体二。初长行二。初举果属人。显因深广。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至)是毗卢遮那如来。

谓指此刹海。是我本师。修因所净。然因深广。有三胜相。

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

一长时修。刹海尘劫故。不唯三祇。

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

二于多劫。一一遇多胜缘。不唯胜观释迦等佛。

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

三于多胜缘。一一净多大愿。愿净国等。不唯净一无生忍等。由上三重。故云深广。然瑜伽起信等。约三乘教。一方化宜。一类世界。定说三祇。今约一乘。该通十方。及树形等界。故云刹海尘数。是以宝云经言。我为浅识众生。说三僧祇劫修行。然实经无量阿僧祇劫。修诸胜行。又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无尽。时亦无穷。况念劫圆融。文应尅执。

二彰果体相者。植因既深。果必繁奥。然所依刹量。诸教不同。小乘但一娑婆。三乘有大小之化。或色究竟为实。或他方别有净邦。今一乘十佛之境。大小无碍。净秽相融。且依一相。说有边表。实则一重横寻无边。况复重重尘含法界。然准下别显。应有十事。一所依风轮。二风持香海。三海出莲华。四华持刹海。五绕台轮山。六台面宝地。七地有香海。八海间香河。九河间树等。十总结多严。今文之中。唯阙一河。文且分四。第一能持风轮。第二所持香海。第三海出莲华。第四华持刹海。然其刹因有其总别。见上文。为显别义。且明一因。成于一果。

△今初风轮之因。即大愿等。亦如前释。于中文三。初总标数。

诸佛子此华藏庄严(至)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

△二略列名。

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至)一切宝色香台云。

平等住者。一徧持诸位故。二称实性故。余名可知。风并在下。宝在台面。以力遥持。

△三别举最上。

诸佛子彼须弥山微尘数风轮(至)名殊胜威光藏。

举最上者。胜力能持香海。故立其名。

△二所持香海。

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

以摩尼发光。普照一切。严海底岸。及宝色香水。故立此名。又藏识名海。其德深广。故流注名水。刹那性故。又佛性名水。远熏名香。闻未证故。涅槃亦云。有人闻香。

△三所出莲华。

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蘂香幢。

蘂放异光。又发胜香。高出降伏。故立此名。又所发万行。一一觉性。故曰光明。皆能普熏。即香义也。

△四所持刹海。

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至)地海众树各有区别。

四方均平。总显形相。清净坚固。彰其体性。金刚围等。别明所有。即下别显。此为其本。一山。二地。三海。四树。各别区分。即总显多严。但阙一河。以下有别显。故此略明。下亦略颂。

△二偈颂。然长行偈颂有十例五对。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为八。九或超间。十或颂重颂。故释颂文。不可一例。上下准之。此文略有四例。一宿因现缘。经离颂合。二所成果相。经略颂广。三现缘风轮。经广颂略。四山地海树。经有颂无。十颂分二。初二颂上因相。

是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即说颂言。

世尊往昔于诸有(至)今此世界无诸垢。

即辨因招果也。

△二余偈颂其果相四。初颂风轮。

放大光明徧住空(至)以昔愿力空中住。

皆上句所持。下句能持。初半偈以果持果。后偈兼明能成之因。前半离障愿。令清净故。后半无碍愿。依空住故。

△二颂香海。

种种坚固庄严海(至)普诣十方光炽然。

寻此了名。

△三有三偈半颂莲华。

光𦦨成轮妙华饰(至)普应群心无不尽。

初一偈半释种种光明蘂。则显此华。以宝为体。次一偈释香义。就法以明。宝中出佛。佛出世主。如从质发香远熏之义。后一释幢义。演佛是高出义。调生是摧伏义。

△四有二颂。明刹自在。总颂上所持刹海。

华藏世界所有尘(至)所有庄严从此出。

初偈自在。一一称性故。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也。心尘准思。宝光现佛者。依正互融故。后偈结归普因。故能含摄。

△二别显安布庄严。文六。初轮山。则是本师清净戒德内摄外防之所成也。长行中三。初总举所依。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至)住日殊王莲华之上。

山所依处。即地面四周。日珠王者。所依处地。故旧经云。依莲华日宝王地住。亦有言。大华之上。别有此莲。为山所依。义似不顺。所以地受此名者。前华名种种光明蘂。偈中云光𦦨成轮。又云一切宝中放净光等。明知此华以宝为体。是则如日轮之珠王。以为莲华也。斯即总华之称。

△二别显体相。

栴檀摩尼以为其身。

前取坚利。且云金刚。今明具德。略有十相。上句身为总形。摩尼圆明。栴檀芬郁。皆戒之德也。

威德宝王以为其峰。

山峰。谓秀出孤绝。威伏诸恶。

妙香摩尼而作其轮。

山轮。古有二义。一山弯曲之处。二山腹朓出。如师子座。半月为轮。准下偈文。轮居山下。为山所依。

𦦨藏金刚所共成立。

成山之缘。上举三事。各别有体。今显金刚内含光𦦨。徧成其体。如世土石杂而成山。金刚徧故。得金轮名。上四自体圆满。下六外相庄严。

一切香水流注其间(至)摩尼为网周帀垂覆。

并在山间。文显可知。

△三结德无尽。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众妙庄严。

△三应颂有十。分二。初六山体相庄严。颂前别显五。初一总颂围山。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世界大海无有边(至)此由如来神力起。

初句所围。次二句能围。后句出因。言无边者。有其二义。一总相显多。故云无边实有边表。二说有围山外者。是无边之边。不碍理而即事故。今云无边者。是边之无边。不坏相而即理故。

△二有一颂。颂前山轮。

摩尼宝轮妙香轮(至)清净轮围所安住。

△三有一颂。颂前山体。

坚固摩尼以为藏(至)内外映彻皆清净。

△四成山缘。

金刚摩尼所集成(至)放净光明普严丽。

△五有二颂。颂前水等诸严及加衣等。

香水分流无量色(至)光云四照常圆满。

△二四颂辨山妙用自在。亦显依正无碍。即颂前结文。

无量无边大菩萨(至)佛自在力或令徧。

△二台面宝地。即体心性定之所成也。长行三。初标所在。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至)大轮围山内所有大地。

△二别显体相庄严。

一切皆以金刚所成坚固庄严不可沮坏。

一地体。标以金刚。释以坚固不坏。徧华藏地。尽是金刚。故上菩提场地彻华藏也。

清净平坦无有高下。

二地相平净。下八皆庄严。

摩尼为轮。

饰以宝轮。

众宝为藏。

畜以宝藏。

一切众生种种形状诸摩尼宝以为间错。

间以异宝。

散众宝末布以莲华。

散宝末。布莲华。此二文显。

香藏摩尼分置其间。

分置香藏摩尼之宝。

诸庄严具充徧如云(至)所有庄严而为校饰。

充以庄严具。但云诸严。严有多少。三世佛国之严。而为严者。显无尽之严具也。

摩尼妙宝以为其网(至)如天帝网于中布列。

覆以宝网。隐映庄严。网有何用。普现佛影。此网何相。如天帝网。而布列也。又此帝网重现无尽。成上普现如来境界。及上一一境界。皆无尽也。

△三总结。

诸佛子此世界海地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

△二偈颂。十颂分二。前七颂前别显三。初四颂前八句。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其地平坦极清净(至)普覆于地为严饰。

小不次者。显前无优劣故。或重或广者。显义无方也。恐繁不配。可以意得。

△二颂严具如云。

密云兴布满十方(至)于此宝中无不见。

△三一偈。颂如天帝网。

其地所有摩尼宝(至)一切国土亦入中。

谓一宝既收一切。则彼刹诸尘复摄一切。即重重也。

△三总结。

妙宝庄严华藏界(至)如是一切诸神变。

结其所属。初偈结属道场。次属佛力。后结能知之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