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下刹种及梵本中。皆有十不可说。今阙十字。或是译人之漏。或是传写之失。下标种处亦然。
△二别显庄严。准后总结。应云一一香海各有若干庄严。今文略无。若桉文取义。一切之言。即一切海。总以妙宝而为其底等。文有二十句。前十明海体状。一底。二岸。三网。四水。五华。六垽。七声。八光。九人卫现通。十结广无尽。
彰净因之意。使倣而行之。前半智境。严即无严。谓自受用土。周徧无等。法性之土。体性无生。二皆无相。后半悲应。无严之严。严徧法界。无住之住。常住刹中。
△三所持刹网。释品目世界之言。又前明本刹。今辨末界。故兼染净。文三。初告众许说。
即食能令住。约法。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又此互出。显佛净土十八圆满十五摄故。言十八者。显色形色。分量方所。因果及主。辅翼眷属。任持事业。摄益无畏。住处游路。乘门依持。
云何摄耶。此具因缘。即因圆满。依住即是依持。形状即当形色。体摄二种。一摄显色。七宝光明。为体性故。二摄果满。随类之果。可知。约佛大圆镜智相应净识之所变故。故上偈云。或一念心普示现为体。庄严摄三。谓一摄住处。如来庄严为住处。二摄辅翼。菩萨严故。三摄眷属。有余众故。清净摄三。一摄事业。谓作有情之义利故。二摄摄益。谓现证解脱。灭彼烦恼及灾横故。三摄无畏。谓内无灾横外无怖畏故。此中依住摄二圆满。一摄主。二摄乘。或说一乘等故。方所分齐。二名全同。行列即路。趣入即门。力持谓任持。劫住转变。十八中无。义同于果。及事业摄。亦可成二十圆满。于理无违。谓劫住穷未来故转变。即如来神通变化。世界海普清净转变。即圆满义。其无差别。彼文虽无。即由此故。方显圆满。余皆随宜。故云各各。无差既同。云何各各。所无差事。有多种故。若将此十。对成就品十。亦得相摄。恐厌繁文。又上诸文一一段中。具多圆满。一一融摄。故异余宗。
△二随门广释。但释其三。谓依住形状体性。余七虽略。义已上说。今初分二。初列。
△三地面香海者。上之大海既是藏识。今明心华之内摄诸种子。一一种子不离藏海。故有多香海。然一一具于性德。故皆有庄严。长行分二。初总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