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意者。为答普光十顶问故。义如前释。前二已明定通用广。今此辨其智慧深奥。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忍谓忍解印可。即智照观达。寄圆显十。
三宗趣者。智行深奥为宗。为得佛果无碍无尽为趣。然此忍行。约位即在等觉后心。为断微细无明烦恼。若约圆融。实通五位。寄终极说。体即是智。不同余宗。忍因智果。虽是一智。随义别说。二三四五等。诸教不同。今此圆教。故说十忍。
四正释文。文有长行偈颂。前中有四。初举数叹胜二。初举数。
由知法幻成二种行。一忍智现前。云了平等。二幻用无碍。云成通化。云何平等。释有三义。一理事平等。如巾马无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头足俱巾。巾无别故。如贤圣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说。
△二广三。初喻二。初明性无即体空义。
△初来意。为答第二会中十通问故。以二品明业用广大。前定此通。义次第故。亦由依定发通。
二释名者。通即神通。谓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妙用无极。寄十显圆。晋经本业俱称十明者。委照无遗故。然通与明。经论皆异。故智度论第三云。直知过去宿命之事为通。若知过去因缘行业为明等。今以此经。通即委照。亦得称明。如文广说。故下经云。非诸菩萨通明境界。晋经意存顺义。今译务不违文。
三宗趣者。智用自在为宗。为满等觉无方摄化为趣。
次正释文。长分为四。初标告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