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三(入第五十二经)

言正觉者。略显五门。初释名。晋经名菩萨。存其梵语。此翻为觉。正拣二乘。成异菩萨。初会显。又单语菩提。但是所觉之道。今云成者。即理智契合之名。

△二明体性。梁摄论云。二智二断。为菩提体。智度论云菩提菩提断。但名为菩提。若依此经。通一切法。如文具之。三辨种类。或说唯一如智。契合无二相故。故净名云。夫如者不二不异。或开为二。大品明有性净菩提及修成故。或分为三。约三乘故。如十地论。或开为四。涅槃经云。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上智观得佛菩提。又四智菩提。亦是四义。或分为五。如大品经及智度论说。发心等故。或具明十。次品当明。唯十为圆。是此所辨。三除前二。四除前三。五除前四。余皆兼通。同教一乘之所摄故。若业用所现。无所不收。四明业用。文有十门而体用参显。各随别义。以立名目。今统收之。谓缘二谛断二障。证二空起二智。即群机现万像。具十身徧十方。周于毛端微尘等处。通因及果。业用无边。具如文显。五者辨相。即当释文。略辨十门。一总明体相。二印现万机。三体相甚深。四三轮平等。五因果交彻。六体离亏盈。七相无增减。八用该动寂九周于法界。十普徧诸心。十门之中亦司当门。别释文义。今且以初为总。余九为别。别虽九门。而释十义。初释第一。二释第十。谓举初括后。三从第二次第解释。第十一门释于八九二义。至文当知。今初总明体相。

八相之中。略举其二。故云乃至。此文正同净名之言。若弥勒得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一切众生即菩提。弥勒示迷此旨。但谓理诘之言。不知真得菩提。实如所诘。又前章中。以我等彼。故徧同彼量。今明以彼等我。故全现我中。是知一性平等。反复相成。此中之成。为理为事。若是事成。何以释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觉入涅槃耶。此是华严大节圆宗之义。不对诸宗。难以取解。然诸众生若于人天位中观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蕴实法。大乘或说心所现。或说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说唯如来藏具恒沙性德。故众生即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犹据理说。更有说言。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此宗。旧来成竟。亦涅槃竟非约同体。此成即彼成。若尔何以现在众生非即佛耶。若就众生位看者。尚不能见。唯心即空。安见第六圆教中事。譬如有人迷东谓西。正执西故。若诸情顿破。则法界圆现。无不成。犹彼悟人西处全东。若尔诸佛何以更化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无不化时。故下结云。大悲相续。救度众生。随门不同。种种有异。约成佛门。一切成也。又此众生乃是像上之摸。令其去摸。自见佛。亦见他成。如第十段。

△二释。

△九出现涅槃。转化既周。安住秘藏。为物示灭。故次明之。然大涅槃。盖众圣归宗冥会之所。寂寥无为。而广大悉备。形色绝朕。而识智难思。今以无名强名。亦为五别。一者释名。梵语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而言大者。横无不包。竖无初际。此约三德涅槃以解。若约义开。略明三义。一者体大。自性清净故。二者相大。方便修净。累亡德备故。三者用大。化用无尽故。般者入义。性入真入示现入故。若圆融无碍。即大涅槃。二出体。性涅槃既妙绝常数。恬怕希夷。虽回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义求。不出三法。即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以为其体。所以三者。翻三杂染故。成智恩断故。成法门法性应化身故。能证大智冥所证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种不离一如。德用分异即寂之照为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脱。圆体法身。约用不同。体不相离。故此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秘密藏。为大涅槃。

三显种类。虽理无不统义类尘沙。今自陿之宽。略分一两。或唯说一。即大涅槃。或说有二。自有三门。一余无余。二性净方便净。三真与应。或分为三。此有二种。一约三乘。二即自性真应。或分为四。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三无余依。四无住处。有余无余义通大小。今唯说大。于三种内。不明二乘。余皆具论。融而无碍。为大涅槃。如文具之。非独应灭。四彰业用。囊括终古。导达群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槃云。能建大事。则出现诸门。皆斯用也。然诸门广义。备于别章。略在文具。五释文。先长行。分二。初征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