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云。菩萨自心随思即显。故无分量。佛境亦尔。随机显现。若身若智何有量耶。智假思显。性无缚脱。不为相缚。后无脱故。
△二喻显。文有三。初二喻于无缚无脱。后一喻于无量无边。无量无边通前二段。前中分二。初降雨无从喻。
义有多含。一无碍行者。即理之事。真如行者。即事之理行。前即行相。后即行体。前是即智之悲。后是即悲之智。前即真之欲。后即欲之真。融而无碍。为如来行。
△二双释二行二。初释真如行。真如之名。言含法喻。文中有三。初牒名以解。
言正觉者。略显五门。初释名。晋经名菩萨。存其梵语。此翻为觉。正拣二乘。成异菩萨。初会已显。又单语菩提。但是所觉之道。今云成者。即理智契合之名。
△二明体性。梁摄论云。二智二断。为菩提体。智度论云菩提菩提断。但名为菩提。若依此经。通一切法。如文具之。三辨种类。或说唯一如智。契合无二相故。故净名云。夫如者不二不异。或开为二。大品明有性净菩提及修成故。或分为三。约三乘故。如十地论。或开为四。涅槃经云。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上智观得佛菩提。又四智菩提。亦是四义。或分为五。如大品经及智度论说。发心等故。或具明十。次品当明。唯十为圆。是此所辨。三除前二。四除前三。五除前四。余皆兼通。同教一乘之所摄故。若业用所现。无所不收。四明业用。文有十门而体用参显。各随别义。以立名目。今统收之。谓缘二谛断二障。证二空起二智。即群机现万像。具十身徧十方。周于毛端微尘等处。通因及果。业用无边。具如文显。五者辨相。即当释文。略辨十门。一总明体相。二印现万机。三体相甚深。四三轮平等。五因果交彻。六体离亏盈。七相无增减。八用该动寂九周于法界。十普徧诸心。十门之中亦司当门。别释文义。今且以初为总。余九为别。别虽九门。而释十义。初释第一。二释第十。谓举初括后。三从第二次第解释。第十一门释于八九二义。至文当知。今初总明体相。
上来所现。一定为门。余定亦尔。定门既然。悲智总持等门亦尔。以是故有无量界矣。是谓高而无上。广不可极。
△九周于法界。释上无量。无量有二。一广多无量。一毛含多。徧法界故。二无分量。皆不生故。文三。初明一毛含多。
△五明出现境界。正显分齐之境。兼辨所缘之境。依初义者。前约智以显心。今此正明智用分齐。依后义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缘。由所缘无边故。显分齐难思。分齐难思故。方穷所缘之境。二义相成。函盖相称。文中有三。长行分三。初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