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一道至果者。释有二义。一者一因一果。二者万圣千贤。同修万行。更无异路。皆一道义。
疏若无此位行无成故者。淮下疏释。略有十义。一依唯识等。而有五位。一资粮位。即是三贤。从初发心。积集福智。为道资粮。为众生故。修解脱分善。二加行位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复修加行。即四善根。亦名顺决择分。三通达位。即是见道。谓初入地二种见道。四修习位。始从初地第二位乃至金刚无间心位。名为修道。五究竟位。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皆此位摄。二依摄论第六。说有四位。一胜解行位。始从十信终于地前。余三见究竟同五中后三。三依瑜伽四十七说。十三住者。一种性住。谓彼菩萨。性自仁贤。性自成就。菩萨功德。住持一切佛法种子。性离麤垢。不能现起上烦恼缠。二胜解行住。谓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菩萨行是。三极喜住。四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慧分上三种。谓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上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无相有功用住。十无相无功用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菩萨住。十三最上如来住。第二即是三贤。第三已去如次十地。四亦依瑜伽及显扬第七。于十三住。建立十地。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即前三住四行正行地。谓从第四住乃至第九住。五决定地。即第十住。六决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已后二住为到究竟地前六唯菩萨。第七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五依仁王下卷说。十三法师。各住一位者。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善觉摩诃衍。五德慧。六明慧。七尔𦦨。八胜达。九常现真实。十玄达。十一等觉。即八地。十二慧光神变。即当九地。十三观佛菩萨。义当十地及等觉。而佛非十三之数。六依仁王上卷。五忍者。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各各有上中下。如次酬三贤十地等觉境觉。七亦依仁王。五十二位。八依璎珞。四十二贤圣位。以不立十信。十信摄在十住中故。九依璎珞。六种者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又准下钞。(十八上半第二纸)复名六坚。谓信坚。法坚。修坚。德坚。顶坚。觉坚。复名六忍。谓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复名六慧。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名六观。谓住观。行观。向观。地观。无相观。一切种智观。亦有相承。说于六定。璎珞无文。言六定者。一习相定。二性定。三道慧定。四道种慧定。五大慧定。六正观定。此五种六皆以第五。当于等觉。(自此已下还是前疏)若依楞伽等。无复地位。十依此经。说四十二位。无别资粮加行等名。然所说位。依法性立。行布圆融。二俱无碍。释曰。不唯此经独彰地经。寔乃余教。各显阶差。欲导含生。同跻圣域故也。
疏言六相圆融者。今为作对。贵令易晓。一非一对。(总别也)似非似对。(同异也)辨非辨对。(成坏也)随举一相。摄余五相总号圆融。
疏普贤行品说一断一切断等故者。问信心满位圆断惑已。至住等位。更断惑不。若有前位不成圆断。若无后位便徒施设。有师答云。但前已断之惑。智照体空本清净故。说名圆断。约称法界缘起义边。假相常存。复说更互圆不断义。如镜中火无实烧热。体之与用。似惑本空。假相常存。似惑假有。此意智照体空一切皆空。说名圆断。假相常存。后位惑有。已答前难。今应问彼。惑体空义。本清净义。为属断义。为不断义。若属斯义。违教理故。体空义边。即同真体。具非所断。若云不断。云何智照体空本清净故说名圆断。更应问彼。所存假相。是所断法。若是所断。前位应断。不应至后。若非所断。后位还无所断之惑。于此难中。应设功力。今为通云。如孤舟澄江看月。二舟在北。千里同看一月。二舟在南。千里同看一月。在北一月非南。在南一月非北。前位所断之惑。非后位所断之惑。非前行布也。在北二舟。一舟住观。其月全住其北。一舟南行。至南舟所看月处。其北所看之月。随舟至南。与彼南月。冥合作一。住北之月。全住其北。而非分住。如前位惑。全在前位。而非分住。行布义也。来南之月。全来其南。而非分来。即后位惑。全即后惑。而非分。即圆融义也。在南二舟。一舟住观。其月全住其南。一舟北行。直至北舟所看月处。其南所看之月。随舟之北。与彼北月。冥合作一。住南之月。全住其南。而非分住。如后惑全在其位而非分住。行布义也。来北之月。全来其北。而非分来。即前位惑。全即前惑。而非分。即圆融义也。是知在北而有二月。旧住一月。新来一月。以新合本。同为一月。是知前位而有二义惑。本位一惑后位即来一惑。后位即前惑同为一惑。后位二惑。准此应知。在南而有二月。旧住一月。新来一月。以新合本。同为一月。在北之中。欲以掉挑其月。前位之中。欲以智断其惑。论彼月相本空。其性常湿。更不假挑。况挑与不挑无殊。论彼惑体本空。其性常真。更不待断。况断与不断常一。论彼月相假有。其状圆白。故须假挑。挑即成无。不挑乃有。论彼惑相假有。其状轮回。故须假断。断即成无。不断乃有。为除月相。方以掉挑。为除妄想。方起智断。在北掉挑其月时。非唯旧住北月独无。而从南新来。到北之月。亦无前位。智断其惑时。非唯本在前位惑独亡。而摄后惑至前位惑亦亡。是知一断一切断义得成。在南掉未挑月时。非唯旧住南月独存。而从北新来。到南之月亦存。后位智未断惑时。非唯本在后位惑独存。而摄前位惑。至后位惑亦存。是知一不断时一切不断也。勿难前位断竟后无所摄惑耶。无始常摄故。勿难在北挑竟何有来南之月耶。前已来故。前来法喻。随节指配。皎如在掌。勿滞常门趣轻笑也。
钞若成此十者。故下经云。所谓心不弃舍一切众生。乃至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是为十。(此即劝修法也)。
▲则顿成五十种行者。又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此十法。已则能具足十种清净十种广大智十种普入十种胜妙心十种佛法善巧智。(释曰。经中广列。如是展转皆由成就。始修十法故此云尔)。
▲言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生者。故下普贤行品经云。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嗔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嗔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下疏第八下半)释云。既一惑成百万障门。则一障一切障义。即惑惑皆然。今从重说。除嗔之外。更遍推求。无有一恶如嗔之重。故晋经云。起一嗔心。一切恶中。无过此恶。决定毗尼经云。宁起百千贫心。不起一念嗔。以违害大悲莫过此故。菩萨善戒经。亦同此说。言于他菩萨者。若于菩萨。起嗔过尤重。以令菩萨废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天魔见诸菩萨互相是非。过常大喜。标虽百万。略列百门。古人寄位分五。初不见菩提障下四十障。十信行。(准经障字有三十三后开八部故成四十)二不乐佛法障下九障。十住行。三不得菩萨诸根障下十一障。十行之行。四乐诽谤一切智语障下五障。十向行。五不乐与菩萨同住障下三十四障。十地行。故昔结云。菩萨万行不过此五。起一嗔心。一切顿障。此释非不有理。如贼心求法。岂独障于地耶。是知通障一切。信尚不起。况后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能障同所。亦皆无尽。故知百万犹是略明。
言十号之一者。瑜伽八十三。解十号云。一如来。(倣同先迹号)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三正遍知。(达伪通真号)七无上士调御丈夫。(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应根说法号)九佛。(三觉圆明号)十世尊。(处世独尊号)今当第七降生成道号也。
▲言法界亦二义一成上依处等者。清凉。或以宽释狭。如今文是。上言尘刹狭。下言法界宽。以宽释狭。狭亦成宽。或以狭释宽。华藏品文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上言法界宽。下言宝光等狭。以下狭释上宽。宽亦称狭。宜细详审。
▲言十力者。一处非处力等。
▲言无畏者。一一切无畏等。
▲言百四十不共者。瑜伽云。谓诸如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应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即其义矣。
▲言无尽之德者。故经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虗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言承恩重者。旷劫积修难行苦行。本为众生故。隐实显权。成道说法。种种曲巧。处处开悟故。用大悲力碎金刚体。祐及法界。留二十年。福荫含灵。潜形护持。称性华严。令见闻者当成佛道故。清凉云。一发心普被恩。(始自发心。终〔护〕极果。普缘众生。而为化境)二者难行苦行恩。(犹如慈母咽苦吐甘。谓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割身千灯。投形饿虎。香城粉骨。雪岭亡躯。如是身等事。皆为众生)三一向为他恩。(曾无一念为于自己。由如慈母但念子乐自然碎。经云。菩萨所修功德行。不为自己及他人。但为最上智慧心利益众生故回向)四垂形六道恩。(为证灭道应受无为寂灭之乐。而垂形六道遍入三涂以身救赎一切众生)五随逐众生恩。(上辨横遍六道。今约长刧不舍。如子见父。视父而已。无出离心。如来慈父。备将万行。随逐救摄等)六大悲深重恩。(故善财童子。谓无忧德神云。圣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忧念情至。忽见被人害截支体。其心痛切。不能自安等)七隐胜彰劣恩。(十莲华藏微尘之相。滴海难称无尽之德。并隐不彰。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三十四心。断见修惑。五分法身。觉树初圆。如老比丘。同五罗汉。故法华中。脱珍饰服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等。)八隐实施权恩。(圆顿一乘。隐而不说。乃以三乘人天小法。教化众生此上二恩。净名香积品彼来菩萨赞云。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等)九隐真现应恩。(故法华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慢而怀厌怠等)十悲念无尽恩(谓世尊。同人中寿应受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等。留三藏八藏之教。广益众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形像塔庙乃至舍利。一兴供养。千返生天等)自顶至足。从生至死。皆佛之荫。斯之恩德。何可报耶。得人小恩。常怀大报。(即涅槃经)不知恩者。多遭横死。(即华严经)具斯十义。故云恩重。
言一约事就义门。约别相事体之上。各各随义。以成三宝随一事体。义具三宝。故云同体。
▲言今举佛所住等者。属今文也。摄法从人故。
▲言二约会事从理门。会三宝差别之事。归一真无差之理。故云同体。
▲言今佛举法等者。属今文也。
▲言三约理义融现门者。约理体上。义开三宝。和融显现。故称同体。或理是佛法。义是法宝。融是僧宝。现通三宝。
▲言由此一门等者。属今文也。于所住中。三宝足矣。
▲言三门虽异并称同体者通。释上三。
▲言力持身者。舍利等也。
▲言通于诸乘等者。小权实乘也。
▲言归胜非劣者。约乘名胜。一乘也。约宝名胜。同体也。
言以是海会之上首者。初普贤者。下疏云。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又曲济无遗曰普。隣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普贤。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普贤。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而满。而运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穷未来际。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此约融摄。又云。而有十普。一所求普。二所化普。三所断普。四所行事行普。五所行理行普。六无碍行普。七融通行普。八所起用普。九所行处普。十所行时普。故新集称赞三宝六师文云。普贤菩萨忏悔师者冥真妙体称性海。遍尘方应物。严身随缘起。而相周沙界。灵山会上。后乘象王而来。觉树场中。先作师子之吼。皆彻果海。初心得号如来。总该因源。妙觉犹称菩萨。善心若发。应时现身。罪障纵深。暗中摩顶。如来光赞。众刹何异微尘。善财修因。多劫不喻毛孔。圆融三圣独表显于真空行布。六师偏忏除于妄有。或居坚固窟。谈具深真广之圆宗。或住峨嵋山。修即遍即常之胜行。或于宝威佛国。不来而来。或向华严法场。不遍而遍。神通叵测。群生而钦依。功德难思。得诸佛而敬礼。钞标上首。诚不虗矣。(上来所赞之事。并出众经)次文殊者。具足应曰曼殊室利。含有四义。一首具摄诸位故。二胜最极深胜故。三吉祥示居此土生有十征故。四德来自他体含万德故。又新集称赞三宝六师文云。文殊菩萨轨范师者。诸佛胜母。大觉祖师。该信知之法门。彻始终之佛境。即权之实。捞生常遍于十方。即实之权。化物久居于五顶。善财暂遇。顿发菩提胜心。龙女才逢。速登阿耨正觉。执如意宝。满含诚之所求。乘师子王。施有情之无畏。果成先劫。号称龙种尊王。道证今时。名曰摩尼宝积。过去弘法。又目妙光。未来证真。后称普见。受阇王之坚请。变珍馔而供多圣贤。禀释迦之微言。宝钵而化诸天子。既为佛陀祖师。岂非僧伽上首。(广赞如彼。事出众经)。
钞一切众生最胜良田者。良田之言。而有多种。故下疏云。于中佛塔菩萨知识父母是恩由亦敬田。众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贫孤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如世之田。若敬田有病。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论十四云。若怜愍施。谓于贫穷下贱及畜生。二恭敬施。谓于佛及法身菩萨等。三怜愍恭敬施。谓于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等。总収为二谓悲与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摄。无德可敬故。然此二田。以理䘖心。则等无优劣。故净名曰。施最下乞儿。犹如如来福田无异。无所分别等。若直就境论。则敬强悲劣。以恩深德厚故。如校量功德经说。若就于心。则悲田为胜。亲引悲故。故敬则田强而悲心弱。悲则田弱悲心强。各有其羡。俱为良田。若当是敬田。恩则胜德。故校量经云。供百罗汉。不及一生身父母。阿含中说。供养父母。供一生补处。功德齐等。若同是恩。在家则父母恩胜。出家则师僧恩胜。如舍利弗请问经说或约生色身及生法身。则优劣可知矣。若同是德田。别不普故。如梵网经说。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又由主则田异。感报胜劣。种种不同。恐繁不载。信知诸境福田。同大地而原湿无间。仰推三宝胜德。若拔壤而作卤宁参。钞指良田。斯之谓欤。
言良以普贤该因彻果佛前佛后者。该因遍六位之深因。彻果通五周之妙果。或该因得果不舍因也。彻果初心成正觉也。佛前。曲济无遗曰普。隣极亚圣曰贤。佛后。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言遮那心源者。性海果分也。
▲普贤行海者。缘起因分也。
▲言仰托三尊者。佛法僧也。或三圣也。
▲言疏中欲掩是非等者。通妨也。谓有难云。疏意欲指昔瑕。何不显说。故云疏中欲掩是非既尔。钞中何说传者须知得失。何须撰钞。诸徒诚请难以违文。何须顿叙长时弘传等。
▲言世路以多岐亡羊者。列子第八曰。扬子之隣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扬子之竖。(贱童)追之(追求也)扬子曰。嘻(许其反噫嘻伤叹也)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隣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耶。曰亡之矣。曰奚(何也)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扬子蹙(七六反)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恠之请曰。羊是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扬子不答。(知问非也)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扬。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扬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兄也)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问曰。仁义之道若何。伯(长也)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既昭且哲以保其身)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耶。扬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音囚浮也勇健于浮)操舟鬻渡。(贩卖渡人)利供百口。褁粮。就学者成徒。(学浮者多)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兹之类孰是孰非乎。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扬让之曰。(让者请也)何吾之问之迁。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本会扬朱之不言故问之仁义扬朱本会心都子所问故答以泅水而孟孙扬不闲丧生之道恠不答失羊之意故迷惑甚也)释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真。学本一而末异也。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者。哀哉。
▲言各呈其能者。文选云。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
▲言昔可尚也等者。意云。昔日章疏堪可尚重。我今何有言词。或云。昔可尚重。多人同解。我今解释。何有难词。
▲言五百比丘等者。出涅槃经。
▲三十二菩萨等者。出维摩经。
▲言如折金杖等者。脇尊者语。
言故经云者。金刚三昧经也。
▲言况华严性海等者。上之所明。犹通余教。况我华严不彰心观。
▲言不贵宗通唯攻言说者。宗通复二。一现量宗通。自获禅定。亲证法门。心冥至理。口为人说。则所教者多有证达。如解脱禅师。得佛光观。又得无生忍。故所教八百余人。皆获禅定。二比量宗通。因依师教。达甚深理。比譬度量。于境不谬。解符妙趣。示导含灵。则所教者亦有证达。近代禅师之类也。故圭峰云。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虑。差别法义罗列见于空心。虗隙日光纤埃扰扰。清净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也。
▲言唯攻言说者。心无妙解。口诵禅歌。念诸家章疏之文。状同缾鸿。昧一心寂照之理。势若云朦。以此诲人。岂获义利。苑公之类即其人也。
▲言不能以圣教为明镜至照经幽旨者。破刊定也。如圭峰云。迷之则触面向墙。悟之则万法临镜。若空寻文句。或信胷襟。于此一心性。如何了会哉。
▲言玄言理说等者。此经多有玄妙之言称理之说。刊定并谓。与随宜之谈雷同。以深为浅。失其大利也。合空廓自己有相心情。以求宗趣。刊定铭目。自出情怀。胷臆判断。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门也。
▲言不知万行令了自心者。如解脱长者。诫善财云。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乃至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猛焰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刊定反此。故云不知。
▲言一生駈駈但数他宝者。问明品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言或年事衰迈等者。如云。吾昔年来积学问。也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筭沙徒自困。即其人也。
▲言岂唯抑乎佛心者。佛说经心。令依教而悟理。随悟理成而观。今废教求禅。故钞云尔。
▲言用以心传心之旨者。即达磨之旨。此心即是一切众生本觉心也。师资相望。立以传名。此意用禅门传心之旨。开华严佛证之门。
▲言会南北二宗之禅门者。圭峰云。北宗意谓。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故彼宗主神秀。呈五祖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南宗意谓。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达磨所传清净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知非烦恼。悟时神变知非神变。然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迷此知。即起我相人相。计我我所。爱恶自生。随爱恶心。即为善恶。善恶之报。受六道形。世世生生。循环不绝。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精进。于解则见诸相非相。于行即名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由无穷名之为佛。和前见性偈云。菩提本无树。心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即斯义也。
▲言撮台衡等。者天台智者衡山思师空假中三观文也言虽入先生之门至犹迷衣内之珠者。上半即列子中事。已见上引。下半即法华之意。今当略陈。即第四五百弟子授记品。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等。繁不委序。而。
▲言善友者。唯下疏云。世之善友。略有七事。一遭苦不舍。二贫贱不轻。三密事相告。四递相覆藏。五难作能作。六难与能与。七难忍能忍。如来亦尔。为物随于六趣苦。而不舍。贫无法财而不见轻。本性客尘无不相告。善根未熟。则以权覆实。堪真实化。则以实覆虗。著弊垢衣。执持粪器。为难作能作。解髻明珠。为难与能与。生违佛化乃至多劫心无退动。为难忍能忍。
▲言杂以邪宗者。迷真异执教也。
▲言使圆实不分渐顿安辨者。真具分满教也。
▲。
▲言即用之体不成者业用既有德相独无即业用之德相不成故。
▲言交彻之旨宁就者。生佛交彻义不成也。
▲言却令相用二门无由成异者。真如但是德相之因。云何通与业用为因。
▲言以缘起相由之玄旨。(事理无碍义)同理性融通之一门(事理无碍义)。
▲言大缘起者。具足十门。体周法界。拣非内外。故名为大。
▲言非是重古轻今者。释氏六帖云。重古经今注引破邪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谈前而薄后。不非古之虗美责今之实论。信久远之伪辞。忽近今之实事。不知损马之要而竟儒墨之谈。膏旨之病。故难治矣。释曰。疏主不尔故云非也。
▲言不欲欺诬亡没者。故肇论序云。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言使质而不野者。出于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质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即其意也言不分通局者。性相共有。名通一宗。独有名局。
▲言或多用法相而复尽呼为权者。法相通权实故言即当既别者。圆融行布别故。
言天之日月易之乾坤者。显性相理齐。恐法相师是非心生故。或日明月暗干高坤下。意彰不齐故。
▲言三倒者。下疏云。见想心三倒也。谓于前诸事。起心分别。常无常等。名为心等。于常等境。取分齐相。名为想倒。于想执实。名为见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然小乘中。或说想心见三次第而起。或说一时。义分前后。心想非倒。由见乱故。立以倒名。虽诸说不同。皆依六识建立。若大乘中。亦有多说。一云依七识心义分三倒。谓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梦心有梦境起。即于彼境。妄取其相。说为想倒。于所取法。执实分明。说为见倒。依此三倒。于为无为境。起常无常等八种颠倒。诸宗异说。恐厌繁文。即斯义也。
▲言至如升兜率品等者。略示昔人不知之处。谓佛地经。佛有二十一种功德。无著等菩萨。立名解释。然观下疏。将论配经。若非贤圣。岂能如尔。法界品末。又重引释。义转幽微。
▲言然于四十二位等者。下疏配五十二位。今云四十二。抄写者误。或摄十信。入初住中。
▲言引六会经文等者。始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信住行向地及等妙二觉。而对释之。
▲言翻验昔解臆说尤多者。弹刊定也。谓彼将十信。却作十住等。
▲言五眼者。肉天慧法佛也。
▲言十眼者。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
▲言六通者。他心天眼宿住天耳漏尽神境通也。
▲言十通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过去劫。四知未来劫。五天耳。六不动往刹。七分别言词。八无数色身。九一切智。十灭定智通也。
▲言十信者。菩愿化力相威意福法智也。
▲言四智者。大平妙成也。
▲言九门六度等者。瑜伽九门。别显六度。清凉采用以释此经十度。
▲言九门者。一自性。(出行体)二一切。(能具行)三难行。(别显胜)四一切。(行差别)五善士。(作饶益)六一切种。(摄圣教)七遂求。(随所须)八清净。(摄成度)九二世乐。(现当益)。
▲言十通十忍等者。十通六通如前。
▲言十忍者。音顺无幻焰梦响影化空。
▲言五忍者。伏信顺无寂。十通十忍品中自会。须者应捡。
▲言十身融三身者。菩愿化力意即化身也。相威福兼报化也。即法身智通三身。局唯法报。
▲言十智融三智者。十智者。一无依成事智。二体无增减智。三体均益生智。四用兴体密智。五灭惑成德智。六依持无碍智。七穷劫利乐智。八知无不尽智。九巧令留惑智。十性通平等智。
▲言三智者。真俗中智也。就十智中。达事之用融俗智。照理之用融真智。证无碍之用融中智也。
▲言十门涅槃者。一体性真常门。二德用圆备门。三出没常湛门。四亏盈不还门。五示灭妙存门。六随缘起尽门。七存亡互现门。八大用无涯门。九体离两边门。十结归无住门。
▲言四涅槃者。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处。十中。体摄性净。用摄余三也。
▲言一智融于四智者。第四用兴体密一智。融大圆镜等四智也。
▲言三聚者。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也。良以二地三聚戒度成就。全离误犯之愚行时蚁行分路等。故名离垢。
▲言八禅者。色无色界各有其四。依定发慧。照了大乘无边妙法。故名发光。
▲言道品者。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也。
▲成无生之慧光者。发智大焰。烧烦恼薪。证无生理之慧也。
▲言诸谛者。一十五谛也。
▲言星罗十门目满三观者。一有支相续门。二摄归一心门。三自业助成门。四不相舍离门。五三道不断门。六三际轮回门。七三苦集灭门。八因缘生灭门。九生灭系缚门。十随顺无所有尽门。随一门中。而有三观。一相谛差别观。二大悲随顺观。三一切相智观。
▲言非是悬指昔三中乘所见者。拣异古人。谓昔人但指如中乘缘觉所观是也。今则不尔。依一乘解。或云非是悬指法华已前昔日三乘中间独觉所观之境也。
▲言权实双行者。止观齐駈。或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理量双行。
▲言七分该罗者。谓集作地分。净忍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
▲言无功之道者。故唯识云。法驶流中任运转故。十三住中无相无功用故。
▲言四十辩才者。法义词乐四无碍辩。各有十相。故成四十。言十相者。一自相。二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
▲言方尽种智之深玄者。究竟始觉也。
言始成正觉等者。小教则修满三祇三十四心断结创圆五分三十二相庄严。始教则历三贤而经十地。创过金刚之心。转八识而成四智。初得解脱之道。终教则觉心初起。妄念顿除。智理冥同。始本不二。顿教则咸遣如义之言。尽除寂静之念。初获得入。创合一心。圆教则真应无碍一多自在。混四法界。摄三世间。时穷念劫。处尽刹尘。念念新新。常成常觉。故云以诸宗始成以会之。
▲言二智。理量也。
▲言三智。真俗中也。
▲言四智。大平妙成也。
▲言兔章者。一所依巾。(真性)二幻师术法。(心识)三所幻兔。(依他)四幻兔有即无。(我法即空)五痴执为实。(迷执我法)下疏中即是马章。然兔与马。随应皆得。
▲言分三影以别之者。下疏引摄论释云。一水月喻。喻于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性故。二光影喻。喻于诸识映光弄影。影成千差。于境牵识。识变万殊故。三镜像喻。喻非定地果报好丑影异随质不同故苦乐果殊由业有异故。
▲言刹平等等出诸句以拣文者。准下疏释。则有五种四句。第一四句者。一刹相。二众生相。三刹无性理。四众生无性理。此四句为本第二四句者。一刹相即无性以事不存故。二刹相不即无性以不坏事故。三刹无性即刹以不守自性故。四刹无性不即刹以性不变故(刹上事理。分此四句。)第三四句者。众生无无性亦同刹说。第四四句者。一刹无性即众生无性以无二故。二刹无性不即众生无性以无可即故。三刹相即众生相理性融故。四刹相不即众生相不坏相故。第五四句者。一刹相众生无性。二刹相不即众生无性。三众生相即刹无性。四众生相不即刹无性。后四重四句中。初及第三句。是相融义。二四两句。当句为门。虽不相融。与彼相即。同一缘起。故成无碍。然为门不同。有多差别。理实诸句无不融通也。
▲言历境起愿以横竖次位而彰之者。彼有三十一愿。大同净行。历多境显之约横释。配六位彰之约竖释也。
▲言普贤三昧等者。第三品也。其定体用也。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虗空。法界海旋靡不随入。具无尽德等。故云穷妙中之妙。或是三十六普贤行品。抄写者误。与出现品。是平等因果故。彼品中明所治广多一障一切障故。能治深妙一断一切断故等。
▲言出现一品等者。故纲要云。然此一品。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极物本源。罄佛渊海。又下疏云。然此一品。文旨宏奥。能顿能圆。究众生之本源。罄诸佛之渊海。根本法轮之内。更处其心。生在金轮种中。复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并居凡类之心。以小功而速证。安得自欺。而不受长沦生死之中。今闻能欣。尤须自庆昔善等。是也。
▲言至如法界等者。显疏包含也。法界观文。(扗顺造)华藏观文旨归义理分齐。(贤首造)开键(文超法师造)关中。(维摩疏)开脉系表。应是生肇融叡等诸法师所造章疏。皆是性宗。开节血脉网系表显之文也。
▲言三玄挌言。周易真玄。老子虗玄。庄子谈玄。儒道正妙之言。不出于此。或挌言者。通指诗书也。
言上古妙义用而不言者。获盗法之𠍴也。故下疏(第九下半四十二纸内)云。从他闻言已解为盗法。观佛三昧经说。此人堕地狱。如箭射空。后学诫也。
▲言如破娑婆形如虗空者。藏品中。广叙世界体形。至此界云。形如虗空。而刊定破云。大小乘经论。但说虗空无形状。今既言如。译之误也。先师贤首。在其译场之内。故清凉出古意云。外书中说。六合之空。状如圆帐。古就外况。故无失也。如法华云。譬如梵王是众生父。如来岂不知妄计。但就常情所知尔。
▲言晋经失旨致古释词枝者。晋经云。譬如河水。不至彼岸。不来此岸。不断中流也。一远公云。前不趣二处是离有。后不住中流是离无。谓生死无处名中流。不住此无。故云不住中流也。二贤首云。如东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说言。不断北岸中流。以中无别体约岸分故。若尔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槃中流。由所度众生在此岸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说。今文分明。
▲何须叙昔者。(此破刊定)故唐经去。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等。下疏释云。生死即此岸。涅槃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发心之后成佛之前。十地三贤。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槃之中间名生死中也。有以烦恼为中流。约其漂溺。从因说也。(即生公释维摩意也)有以圣贤为中流。约受生死之人也。(什公释净名意也)有以中道为中流。约观行说。(肇公意也)斯皆清凉会余师释中流之义也。
▲言毒蛇螫手不得不斩者。通妨也。恐外难云。不许破他。清凉何故亦破他义。故此云尔。一云不得不斩于毒蛇。二云不得不斩于自手。若不斩之。毒气遍体。命难得济。表事之不已。不得轻浮。
言初中后善者。暗用经句。经云。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