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问答分别。
问既言超情。岂得可知耶。
答法藏师云。略举十门。摄其纲要。谓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然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就初门中。有十义具足。一教义具足。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异。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应感。具足此上十法。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后如终等别。随一各具余一切义。参而不杂。成缘起际。慧苑师云。此门为总。后九是别。
二广狭无碍者。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无碍自在也。如一微尘。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也。是故。或唯广无碍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俱广狭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绝前四。以是行境故。(下皆准此)。
三一多相容门者。则此一法舒已。遍入一切法中。即摄一切。令入己内。舒摄同时。既无障碍。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慧苑师云。一多相望六句。谓一中有一。多中有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一多中有一多余大少等准之)。
四诸法相即门者。谓此一事。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全彼一切法。即是己体。一多相即。混无障碍。经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由此缘起。妙理始终。皆齐得如。即得终穷。终方原始。又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得一切。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终心即作佛者者。即其事也。如同体一门中即摄一切无尽者。
为一时俱现耶。为前后也。
答于一门中。一时炳然。现一切者。属微细门摄。隐暎互现重重。属因陀罗摄者。余义即因即异即多即少即有即无即始即终。如是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仍随举为首。余即为伴。道理一不差失。旧来如是。
问若一门中即具足一切者。余门何用。
答余门如虗空。何以故。同体一门中。并摄一切。无不尽故。
问此同体中所摄一切者。但应自门中一切。岂可摄余门中一切耶。
答既摄自一切。后摄余一一门中。无余一切。何以故。法界缘起无一一切。并不成故。此但论法界家实德故。不可说其边量。此经偈云。不可言说诸劫中。演说一切不可说。不可说劫犹可尽。说不可说不可尽。又偈云。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一切刹尘微尚可算其数。十方虗空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良由一乘法门得一即得一切故。因果俱齐。无先后别故。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可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明知因果俱时。相容相即。各摄一切。互为主伴。深须思之。此事不疑。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云云无量)。
问此等叹因中德耳。岂可即果德耶。
答此一乘义。因果同体。成一缘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果不得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不得果故。非因也。
问处处果分不可说。但说因分者。何故。十信终心。即辨作佛得果法也。
答令言作佛者。但初从见闻已去。至第二生。即成佛行。终心因位穷满者。于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由是因体依果成故。但因满者。即没于果海中也。为是证境界故。不可说耳。此如龙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等。于三生中。即尅彼果义等。广如经辨。
问上云。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之中。已有此义。与此何别。
答三乘望理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人法等。皆悉同时。同时(十重)作佛。然此一念与百千劫。无有异也。宜须思之五隐密显了门者。谓一能摄多。则一显多隐。一切摄一。则一隐多显。多显不俱。隐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经云。于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尘三昧起。如第一钱中十钱名为显了。第二钱望第一钱中。十即为隐密。何以故。见此不见彼故。不相知故。虽不相见。然此成即彼成故。名俱成也。
六微细相容门者。此上诸义。始终同别。前后逆顺等一切法门。于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犹如来箭齐头现了故。经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入胎。乃至流通舍利。皆悉显现。又云。于一尘中。微细国土。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宜如理思)。
七因陀罗网门者。谓此一一微尘之中。各皆普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所及。如帝释网天珠明彻互相影复现影而无穷尽。经云。如因陀罗网世界等。又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智正觉世间)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山。世间不迫迮。(器世间)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众生世间)又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无量刹海处一毛。皆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云云)此等并是实义。非变作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余变作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是。非分别情谓境界也。(可去情思之)。
问上云。于一尘中现无量刹等者。此是一重现而已。何成重耶。
答此方说华严时。一切尘中亦如是。彼微尘中。说华严时。亦云一切尘中亦是说如是。展转重重。无尽无尽。
问若据此文。重重无尽。有何分齐。云何辨其始终等也。
答随其智取。举一为首。余即为伴。据其首者。即名当中。余即眷属。尽穷法界因陀罗成也。
问此义与上微细。云何别耶。
答齐头炳然现者。微细摄重重隐暎互现因陀罗摄。此等诸义。并别不同。宜细思之。
八托事显法门者。谓见此事。即是见于无尽法界。非是托此别有所表。经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所起等。
问三乘之中。以有此义。与此何别。
答三乘托异事相。表显异现。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道理。更无异也。具足一切理事教义。无不摄尽者也。
九十世隔法门者。此上诸义。遍一切法。复该一切时。谓三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也。以时无别体。依法以立。法既无碍。时亦如是。经云。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劫。回置过去世。又云。无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无量劫等。又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等。(云云)此上诸义。悉于十世。自在显现。成缘起故。得即入也。
十主伴圆明门者。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主伴随生。经云。此大莲华。有世界海尘数华。以为眷属。又云。大威光太子。(晋经普庄严童子)闻佛说一切法界无垢庄严经。有世界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又如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具德。然此有二义。一同类。二异类。初同类者。如说十住。十方各有十刹尘数菩萨来证。同名法慧。我我等佛所。亦说十住。大众眷属。名味句身。等无有异。是故当知。一十住经。十方各有十刹尘数修多罗等。以为眷属。如一十住。余一切处所说十住。皆摄尔许尘数眷属。十住既尔。余十行等。一一品会。皆有证法数量。准释可知。二异类者。谓随一方一界为一类机。说一会法。既结通十方等说。故非主经。然亦与主为胜方便。故为眷属。是故。主经必十方尘道同时同说。伴经不尔。随方各别。是故。一一主经。各有尘数眷属。亦古章疏中。说诸藏纯杂具德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义门无量。不可具陈耳。
上来所明十门义等者。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如初既尔。余广狭等九门。皆各具前十时。但随门异耳。是故。一一门中。各有百千等。思之可见。(谓如一事法带自十义。具此十门。则为一百。余教义等。亦各准之。故成千门。如教义等望自类十义。及同时十门有此千门。彼同时等亦望自类十门及教义等亦成千门准思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