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

五兜率天宫会

六他化自在天宫会

二十六十地品。寄相显实

意曰。地体亡言。将旨就诠。寄十地修行相。显不可思议地体。一念事行三心齐具。可为玄矣。十地菩萨。云集摩尼宝藏殿。将三贤作加行。无升天偈赞。用等觉为胜进。

经中。金刚藏菩萨。入大智慧光明三昧者。欲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即十地法相。天亲菩萨。造十地论解十地经云。若金刚即藏名坚。量云。十地信悲慈舍有法。不可破坏宗。坚实生长故因。由如树心。若金刚之藏名坚。量云。十地善行有法。不可破坏宗。坚实生长故因。由如胎孕在藏。意曰。经中说。字是名句文。因十地名句而起正解。因解而起正行。因行而入地智。天亲论主。剏造六相义。令入智地为总相。余九为别相。乃云揽别为总。分总为别。同带总名。功用各异。共成一缘。各住自位。诸法常寂灭坏也。世界常安立成也。正同常异。正总常别。无碍之义则可见矣。经中。十方诸佛与智增辩摩顶增威。从三昧起告诸菩萨言。大愿决定。大善决定。无杂决定。不可见决定。广大决定。究竟决定。十地相也。若智光明。是最上道随证智也。

意曰。十地带数释也。若地之极喜喜。是加行智。若地即极喜。是根本智。若极喜之地。后得智。若极喜即地。泯同真界。余九地各有四释。准知。良由一切众生本有智光明地法。则金刚藏分别说也。于智光明中。说十地名。不复分别。

一解脱怪默腾疑请法深难受止。二解脱月叹众生闻请不堪有损止。三解脱月如来护念请字母智根本。四大众同声请。五佛光说偈请。金刚藏云。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论中科为九分。一三昧分。入定。二加分。与智。三起分。事讫。四本分。略名。五请分。勤重。六说分。示相。七地影像分。四河十山大海宝珠。八利益分。见闻为种。九重颂分。

意曰。十地中名句文有法。字字契如宗。难说难示故因。如空中鸟迹。谓空处之迹。迹处之空。互相属著不相离性。以为地体。取空太宽。取迹太狭。言言见谛。是智行非虑境也。

十地通行十行。一信。二悲。三慈。四舍。五知诸经论。六善解世法。七惭愧。八庄严。九供养诸佛。十如说修行。

一极喜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于住地心中。发起供养诸佛等十种大愿。见诸众生心堕邪见。慈心修舍。于内外财无所恡惜。推求后地相及得果。如炼真金数数入火。多作阎浮提王。能动百佛世界。

二离垢地。十种方便。心入心中。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于住心中。修起十种善业。一性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婬。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悭恡。九不瞋恚。十不谤三宝。十善无二。用心不同。一下三品修。四大洲受生。有总别报胜劣苦乐间起。二中三品修。从四王至他化。欲心微薄苦少乐多。三上三品修。色界至有顶。舍念清净无有欲想。四上上品修。断分别是预流果。断俱生后三果。五上胜品修。缘觉果。百劫炼根。入见不出。证无学果。六上极品修。菩萨道前伏二障俱生。修道渐断。七不善业道。故意杀生等。永断其因。因有三品。上品地狱因。中品畜生因。下品饿鬼因。后得为人。有二种报等流。一者为短命。二者多病。故意偷盗。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用。故意邪婬。一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故意妄语。一者为他所诳。二者被人诽谤。故意两舌。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故意绮语。一者语不明了。二者言无人受。故意恶口。一者言多争讼。二者常闻恶声。故意悭恡。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故意嗔怒。一者为他所害。二者求其长短。故意诽谤。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心怀谄曲。永断其因。不受其果。

三发光地。起十种深心为加行。于入心中。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于住心中。如说修行。乃得佛法。虽修世行。但随顺法故行。而无乐著。修起四禅八地定。厌下地为苦麤障。忻上地为净妙利。用七种作意四无间道。伏下欲界九品俱生惑迷事。用初禅未至定为加行。入初禅根本定。四禅共有十八禅支。初禅三禅有五支。二禅四禅有四支。其定光明如炼金法出火秤两不减。此地多作忉利天王。

三界九地者。

△一五趣杂居地。有四洲六欲天。五受间起。忧苦极多。喜乐舍少。嗔欲心俱。意有忧受。俱无轻安乐报。若修则有。故名散地。

△二离生喜乐地三天。一大梵。二梵辅。三梵众。用寻伺。治欲界忧受。有五。寻伺喜乐一心。

△三喜勇浮动地三。一光。二少光。三无量光。用内净一心。治去寻伺。有四。内净喜乐一心。

△四离喜妙乐地三。一净。二少净。三徧净。治前喜受。开内净为舍念。正知识身受乐一心。

△五舍念清净地三。一无云。二福生。三广果。凡圣杂居。上有五天。唯不还果人居。一无烦。二无热。三善现。四善见。五色究竟。舍念行舍一心。

△六空无边地。二乘及邪见人居。空想治色想。唯有舍受一心。

△七识无边地。作无边想。治于空。唯有舍受及一心。

△八无所有地。四蕴与识。皆尽治之。舍受一心。

△九非非想地。无麤有细。八万劫报尽还来。舍受一心。

四焰慧地。观察众生界法界为加行心。于入心中。断烦恼障。证无摄受真如。住心中。以大智慧。观三十七品助道法。

佛于双林树间。入般涅槃者。四枯四荣。皆除世间贪忧。八倒俱无。若能观身。净与不净俱不可得。即见佛不曾入般涅槃常住世间。深观念处。即座道场。众生根异。更说余法。于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一一开解众生。于第六识中俱生二见。到此地中永不现行。更以大慈心。知恩报恩。如真金作庄严具。多作须夜摩天王。

五难胜地。起十种平等心为加行。于入心中。断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知真谛俗谛无差别智。愍诸众生不能厌离。曲以五明工巧。利益世间。一内明。知因识果。二因明。破邪立正。三医方。疗病。四工巧。书数。五声明。字错谬。如上妙真金用砗磲磨莹。作知足天王。

六现前地。观十种平等法。而为加行心。于入心中。断麤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于住心中。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三界十二因缘无有自性。从无明支至老死支。皆是智光明。则身语意善不善行动用之中。皆是般若现前也。

经中。金刚藏如星罗十门说十二支。天亲论主以月满三观释之。

若依地论。相谛差别观中。有支相续门。解经成答相。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者。成也。不正思惟起于妄行。答也。于第一义谛不了名无明。相也。二一心所摄门。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归本也。如来于此一心。分别十二有支。流末也。若依一切智相观。科经不同。一切种智观。科经不同。文势多端。不可具述。

意曰。能引无明行。所引识等五。能生爱取有。所生生老死。识名色六处触受种子。是前前世中。多念薰下。忽然为无明行。一念招聚。随业强者。先润爱取有。润时则次第。于一生总报中生起。此十支因二支果也。若三世说者。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造爱取有因。本来世有生老死果。虽然因果无差。于此般若现前。

名色支义也。贯起十二支。收一百法。知五蕴之多少。明缘性之宽狭。

△一支性俱杂。收九十三法。色蕴为色支。四蕴为名。除六无为灭尽定。

△二支杂性不杂。收二十八法。支杂性处触受。然是无记。不杂善恶性。想全三少分者。想是任运报生无记。色少分者五根五尘。行少分者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者前七识并意处触受。

△三支性俱不杂。收二十法。想蕴全。色少分五尘。行少分收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前七识。余十一支义理。恐繁不述。此地善根。如真金用毗琉璃宝磨莹。多作善化天王。

七远行地。起十种加行心。空中有方便慧。有中起殊胜行。虽善修空无相无愿。而慈悲不舍度生。于入心中。断微细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于住心中。以大悲智。修起一切菩提分法。虽念念住无相中。少有功用。如转轮王游四天下。若是八地报得行。任运成就。如大梵天王游千世界。不假功用。从初地来。但以愿力超过小乘。今七地中。以自力超过小乘。如王太子艺业成就。能念念入灭定。亦念念起。如以真金用妙宝间错。多作自在天王。

八不动地。善修清净道。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为加行心。于住心中。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相用烦恼不能动为。深行菩萨。世出世间心念不生。诸佛世尊劝请七事。汝未曾得。勿复放舍于此心门。是时菩萨一念所生智业。从初地至七地。用阿僧祇功德。不及一分。何以故。先以一身起行修行。今此以无量身修行。以善巧智观一切境。于诸趣中示同其形。普现色身三昧而为说法。远离身想分别。以三世间而为十身。一切众生本来共有。一身若具九。则十身有百也。且如一牛具有十身。一还债。是业报身。二水艸不阙。是众生身。三皮毛筋角。是国土身。四从高而下。是虗空身。五步步踏实。是智身。六力困而卧。是声闻身。七见黄叶。是缘觉身。八举意利他。是菩萨身。九忽然亡。是法身。十一具前九。是如来身。若说修成。如来身上自具十身。谓菩提愿化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此地菩萨成就佛身业自在。有金刚力士常随侍卫。如真金作大宝冠置在阎浮提圣王顶上。多作大梵天王。

九善慧地。以无量智观察境界为加行心。于入心中。断利他门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真如。于住心中。观众生稠林行。皆如实知。以四十种辩才。说三乘法。教化众生。

意曰。在心为智。发言为辩。于一毛尘具四十种辩才。则前为所是法。后是能为义。词则训释不谬。乐说则听者开解。

△一自相有二。总法别义。

△二同相有二。性法相义。

△三行相有二。现在法过去义。

△四说相有二。略说法解义。

△五智相有二。现量法比知义。

△六真谛法俗谛义。

△七权三法一乘义。

△八教道法证道义。

△九真身法应身义。

△十住持智法行门义。

△佛说一百法皆具。万像皆具。不学而知。但闻其言未见人哉。此地菩萨。得十种总持。作大法师。处于法座。于一音中现种种音。令诸众会皆得解了。情无情物皆演妙音。成就如来语业自在。如真金为大宝冠在转轮圣王顶上。为二千世界主。

十法云地。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入受职位。为加行心。于入心中。得离垢三昧。断于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于住地心。受胜职位。三昧现在前时。大莲华忽然出现。量等百亿世界。菩萨座此华时。大小相称。身诸毛孔普放光明。照法界。从足下入。十方菩萨即知成佛。十方诸佛。放眉间光。入此菩萨顶。名曰受职。成就佛意业自在。具上上微细智。能安受摄持十方诸佛大法明大法照。于一念顷。周徧十方示成正觉。解脱言。若菩萨神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是时金刚藏菩萨。入佛国土体性三昧。其身量等虗空。时诸大众。见菩提树及一会菩萨俱在金刚藏身中。得未曾有。金刚藏言。菩萨神通如一块土。如来神通似大地土。不可云喻。如上妙真金以大宝庄严置在大自在天王顶上。多作摩醯首罗天王。

△八地影像分。地中行成智性。是所喻法。池山海珠。是能喻依。依上之义是影像也。是地之影像。以见边之喻似地中教证也。池喻所修行愿。山喻修成功德。海喻无漏智德。珠喻转尽性德。池喻始则非一终则非异。山喻能依非一所依非异。上皆无差之差。海喻十德不同德无别物。差即无差。珠喻唯一智性前后增明。无差不碍差。池是圆家渐。山是圆中渐。珠喻渐圆。海喻圆圆。天台。以华严为渐圆。位位成佛。以法华经为圆圆。上是法圆。不说地位。下机圆。普被声闻。华严。以法华经为渐圆。会三乘归一乘大海。华严本法因该果海为上圆。果彻因源为下圆。

一愿行定悲有法。不可破坏宗。无滞碍故因。如池流四河入海。

二十行随地增有法。本无胜劣宗。差别得名故因。如大海十山。

三十地无漏智有法。广大无边宗。称性修故因。如大海十德。

四十地智性有法。不生不灭宗。全真性故因。如宝珠十德。

七重会普光明殿

佛自入刹那际三昧者。无际之际。信心最初之际。不见刹那为短多劫为长。诸法空故。二行永绝。住于佛住。得佛平等。则无障处。普眼问者。欲见普法故。初则闻名不见推求不见观察不见静座不见。后如来教起见方者。若舍境别求。则未识普法真体。若见一法入于一切名曰普。一切入一名曰贤。乃真见也。

二十九十忍品。智慧深玄

意曰。前二品业用广大。此品智慧深玄。忍体即智。前三忍法说。后七忍喻明。

一音声忍。智解于教。

二顺忍。止观起行土二加行。

三无生忍。是根本从初地立。

四如幻忍中。喻有为无为法从因缘生。皆是所喻。喻有五重。一巾喻真性。二术喻业思。三幻相喻报。四生灭喻依他即圆成。五愚小为有法。土五各有二义。以成四句。一所依。性有相无。俱存俱夺。二业上。用有体无。俱存俱夺。三报上。相有实无。俱存俱泯。四幻报。生即是死。俱存俱泯。五愚小。上情有理无。俱存泯。今令知术是起因悟像果无实成相即是性。遣愚小为有。归本来真性。量云一切有为无为法有法。非实有体宗。从因缘生因。同喻如幻事。

五如焰忍。一空地喻如来藏。二阳气如无明。三空与气合心上现报。四水即是无。五凡小为有。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言说显示。如阳焰。

六如梦忍。一悟心如本识。二眠如无明。三梦如缘起法。四梦非有似有。五令梦者为实。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想所现故。如梦所见。

七如响忍。一谷喻如来藏。二声如机感。三响应佛说法。四有而非实。五取著为有。量云。如来音声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感显故因。如谷响。

八如影忍。一镜喻真心。二面如思业。三影似所起报果。四正有常无。五当情为有。量云。业所招果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似有故因。如镜中现像。

九如化忍。一空喻真性因。二悲心化者缘。三无而忽有。四用有实无。五著相为有。菩萨变化有法。非实能度宗。似有度用化迹故因。如空中变化事。

十如空忍。此空义不开五法者。为与无为双遣也。量云。世出世间有法。对待不实故宗。远有近无故因。如太虗空。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