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第十法云地。所以来者。瑜伽意云。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在证受。今勤修习得圆满。故有此来。论云于九地中。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觉满。此是胜故。以八九二地同无功用。故对之显胜。有此地来。又一乘中居最极故。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注雨义。约法就喻。则有多义。云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空亦四义。一喻真如。二喻麤重。三喻法身。四喻黎耶。摄大乘论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此喻含水义。总缘一切法契经等智不离真如。如云合空。总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推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霪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故金光明云。法身如虗空。智慧如大云。而瑜伽云。麤重之身广如虗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同摄论第二义。而无性释以智覆空。此以法身者智满则法身圆满。起信论云显现法身智纯净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亦以法身喻云。庄严论云于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徧满阿黎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虗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此从法身未及佛故。立赖耶名。瑜伽又意云。言大云者未现等觉。若现等觉。能雨大雨作利益故。是则密云不雨。含德而。然诸释虽众。不出三义。谓以智慧含德。徧断诸障。徧证法身故。所覆麤重即所离障。谓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斯即二愚。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智云即悟入微细秘密愚。断此障故。便能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罗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云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证如。皆一所遍虗空。其旨一耳。

第二正说。论分八分。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摄前九地。所修总为方便满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德无量。徧举受职之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四入大尽分。是地满行。望前诸地行穷尽。今复地满。尽之极故。五释名分。此地学穷辩德显称故。六神力有上无上分。地满足。妙用自在。形前无质。形佛劣故。七地影像分。以喻显法。如因影像知形质故。八地显益分。彰说殊胜。劝修趣入故。后之二分通该十地。将前摄后故云此地有八。若依前长科后二分通。则此地分二。先明地行。后彰地果。地行之中止有六分。如上所列。六中初一是入心。余是住心。出心即调柔果。今初分中二。先总明。后善满下别显。今初。无量智者阿含广故。观察觉了者证智深故。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后得智名偏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种行。今于上二决择思修。别中十句摄为七相。初三七八三处合故。七中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谓初三句明证助不住。诸地同修故。初句证道。无漏白法故。何以得证。由次句助道。何因助成。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后六别相。谓二广行大悲。即普徧随顺自利利他相。此总前七地合为一相。以七地差别之相。八地之初辨。故此总举。普徧释广。随顺释行。大悲利他而成自业。故云自利。三一句令佛土净。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地。以亲证此。故多举之。四一句教化众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五有二句善解相。谓解达真如。是佛所行处故。善顺如来。能证寂灭行故。六无厌足相。常勤观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胜进故。前地云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故。七地尽至入相。谓十地证穷故。同前诸地。结行入位。属十地。故云名为得受职位。上一方便作满足地分竟。

第三明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今初有六。一座。二身。三眷属。四相。五出处。六得位。六中前五自分德。后一上摄佛果。前中初三位体。次一位相。后一位用。前三即依正眷属。今初。随何等座谓大莲华王座故。于中二。先明主华。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实莲华。二其华下量相。三以众如下胜相。具德故。四超过下地相。生处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义相。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如世莲华开敷菡萏为第一故。八非诸天下功德相。菩萨德招故。九毗瑠璃下体相。十其华下庄严相。二十三千下明眷属华。

补义曰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不属迷悟。故圣凡平等。依正不二。染净融通。具有恒沙称性功德。一一周徧圆融该摄。事事无碍。与法界等。故统曰法界。但众生迷此一心。而为恒沙染缘故有生死。惟我毗卢遮那旷大劫来。先悟此心。名为普光明智。依此大智而为行本。建立万行。故以十信为基。以历三贤十地。大智深证。惑尽真穷。故本有如来藏心顿然显现。名证法身之体。酬此胜因故内感卢舍那佛广大微妙庄严之报身。外感华藏庄严之报土。此转凡成圣之极则也。今说菩萨十地因穷。将证法身。堪能克绍法界之家。名受职位。故此位菩萨。能入百万阿僧祇三昧。智与理冥。行极道圆。故但以三昧融前差别之行。摄入平等法界。故此三昧现前时有大莲华忽然出现。而华具十相。而为全德之象。其犹周易干之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象也。其疏释文有据。而通途大义未暇及此。

第三愿智果竟。

此品大科有十分。前尽十地文。七说分竟。后第八影像分。以别说难晓。以喻总明。故有此分。

下大文第八后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下。地影像分。于中四喻。谓池山海珠。喻四功德。前二阿含德。后二证德。前中池喻修行功德。即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胜功德。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三海喻难度能度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故。谓大海难度。十德皆徧。故名能度。大海难成。由揽十德能成智海。故云大果。此释法喻兼含矣。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转至法云。障尽证坚固。又十地有三。一是修地。因前果后故。初二喻显之。二是成地。随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喻显之。三是法地。就佛智法开之为十。故海喻显之。以后一融前二。无有障碍。又此四喻皆喻十地。与彼佛智非一非异。无差别之差别。而旨趣各殊。初一喻始异终同。次山喻能所依别。所依之地则一。能依之山不同。此则无差之差。上二喻有能所依。下二直喻地智。不立能所。三海喻。全一佛智之体。而十德不同。德非别物。又互相徧不同于山。斯乃无差别之差别。差即无差。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异。唯一智体前后增明。喻虽无差别不碍差别。又初喻前后体别。前非是后而后包前。次喻前前非后后。后后非前前。而同依一体。海喻前后虽殊。而前后相徧。珠喻前后一体。而前前非后后。后后必具前前。初一即是圆家渐。次喻圆中渐。珠喻即是渐圆。海喻圆圆也。四喻圆融。上来所解。在论虽无。理必应尔。若得斯旨。不疑十地差别等相。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呪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发光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𦦨慧地亦复如是。一切道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由干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难胜地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远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差别世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