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二十处
钞今现见虗空遍一切处如生灭变异。评曰。大钞云无生灭变异。此中悮也。
科三重法界中。二牒经释中三。初略示观门。二对释经义。三正释。评曰。此前二科在真空绝相观下分之。所以后二观皆以略示观门配释经义。定知科家悮也。应合于牒经释中分三观。于初观下分二。初略示观门。二释经义。于中复分二。初会义。二释文。于释文中分二。初色相空净。二空色同如。方允当也。
钞注问前说此识有三位。何故于三能变中。举异熟。于此中。反举藏之名也。故云。评曰。据大钞无此注语故。引正于摄持因果自相故也。今略钞既加此说。问意更引次论显执藏之过迷时释相独受此名。虽加此注。而失记引论。今为足知。应加麤书云。此释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
钞准前棱伽起信等意(云云)。评曰。合云准后棱伽等。以大疏钞即在前释见尘时。一并引释。故大钞云准前。今略疏分在释眼识毕故牒。钞方称释此文。故小钞合修改也。
钞乃至名青等。评曰。准大钞云乃至名青等识故。此脱藏字耶。
钞又以依心意意识转故等。下注云相是六尘。评曰。此五字应注在次非末那之行相下。此注中止可注云如上所引五意思之。
钞引楞伽分别事识下注中云故前云合转相为见尘。评曰。不应云前云。以大疏钞则在前。此钞前未有此文。然合转相为见尘。
钞今此经论等。本不是欲解释。谓但欲显观行成时觉既圆明心即清净等。评曰。若大钞作此标。此经论等。即约楞伽起信。此经叙意。通标经论等而唯释以此经意。止合标云今此经本不是等。思之。故大通释云。论中欲叙染法生起纶次。经中(云云如此抄)然论及楞伽。约随流说。此经约反流说。其生起纶绪则无差也。钞二无见有对色五根四尘。注云声香味触等。评曰。合云色香味触。此是四微故。声非报分。又不恒有故。四微不用此声字悮。
疏唯意所取法尘一境通一切。然大疏亦云法者一百数中唯除五尘。(已自标列)余皆是法也。评曰。据此二疏正取法通一切义说故。大钞云第六法尘。此是第六识所缘之境。故极宽通。通于色心内外三世三量。无非此境。故云皆是。百法论以余法各有名位故。但举法数处所摄色。处界门中。以十一处十七思摄十八界故。唯八十二。今唯以六尘所摄故。但除五尘。余皆总取。即九十五也。若直就第六心境能缘所缘而言之。即九十九法。皆是意之所缘法也。(上是大抄)然观今略钞。牒释云。唯意所取。乃至法处所摄者。(上牒疏牒疏无此文)而今钞释意以通义非约尘境之义。故不取也。故为取法处所摄之色。正如百法论中。各有名位。但取法处所摄色也。此释敌休与大疏并今疏相反。今观略钞意为正。应有后改之疏。但前疏以流行故。疏以钞相违也。思之。
钞十力章中云。若一一和会。繁碎难之。若要广解。即检大钞。评曰。大钞亦不和会。却指在补阙卷中。钞分别名诸定中有一心行等。评曰。大钞云分别诸定中。此多一名字也。
钞转治不转治。大钞牒云转治如婬欲中欲慈心等。此脱二字也。
钞散心中摄一心若不尔者名不转治。据大钞云。沉没心中欲摄一心。此云散乱心定悮矣。何者成转治故也。
钞无畏中。注云。诸天外道有此疑者。评曰。大钞注云以不见故至诚言安立等。此为正也。今所注定非。何者。文云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此是一句)是佛不见难家小因缘可畏。非谓对上是法不知乃至不见也。故当如大钞注为义耳。
钞四无碍知注中。此下不具引经文。但直释疏中取意用者。此后人妄加。此后三段引文。皆是经具。捡古本略钞无此语。
钞又一下三行相等(云云)。评曰。疏既云又一法智二比智。钞释合云又一法下三智约类以分法义。经云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现见智也。观如故云现见。谓观差别闻如故不异也。)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比智也。比即类也。观前能观之智亦无实故云类也。然所知境即二谛。能知法比即无碍体。立名不同前后已。前后皆明所知。此明能知从体)然今钞悮引行相释疏。又以三世顺返释法知名。何失智至此也。钞今且略举十相中五注下云一二三六七。评曰。以经有十相。一自相二同。三行。四说。五智。六无我慢。七诸乘。八菩提地。九佛地。十住持地。(后九皆下相字)今注合云一二五六七也。由钞引第三悮故今亦悮也。总明次下一科。理合移在第三牒文别释后。为第四总明次。第一列数。第二出体。第三别释。第四名次。文理宛顺。又何却附在第七释正道中耶。思之。科三乘因法分二。初释助道。二解余文。评曰。既释余文。如乃至下注云。三身四智五眼等。岂非果法也。故不应科在因法中。应合于随文释下分三。初果法。二别释余文。以经并是举果因结云清净。故合为一科。如是乃至之言。如是既是指上因果。乃至方是超过。既如是止前足知别是一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