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起者。佛从凡夫时。最初所起之心。因地者。佛之初地。法行者。佛之妙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乃伸请也。于是者。盖指平等法会之处。运前起后之辞。梵语文殊。此云妙吉祥。从座而起者。乃是从法座。而起悲济之用。悲愍众生起教之故。顶礼佛足者。以至贵至尊之顶。礼世尊至卑之足。此敬之至。右绕者。表顺佛法之理不背。三匝者。表归依三宝断三毒等。长跪者。表安危不易。叉手者。表人境交参。又从座而起至三匝。此表洗身业。长跪叉手。表洗意业。而白佛言已下。并表口业也。此一段文。皆是结集人缀缉也。大悲世尊。方是文殊赞佛也。大以拣小为义。慈能与乐。悲能救苦。问。何故不云大智大悲耶。答。盖文殊请问意。为末代众生。行利他之行。不是自利。故赞云大悲。且如小乘之人。有智无悲。大乘之人。悲智双运。唯佛全行利他之行。得称大悲。譬如有人落水。若小乘之人。见之便不肯救。由小乘人已知无量劫来。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自一脱离三界之后。更不敢再入。所以不救。若菩萨人见之。便先自著脚。然后救之。乃自利利他也。若佛见之。即便入水。令速出离到安隐处。故谓之大慧也。世尊者。具上九号为世所尊。故曰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者。愿以希求乐欲为义。法众即十万大众也。文殊白佛者。告佛慈悲方便宣说。当初未成佛时。创初根本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也。大凡圆顿之教。修行仪式。必先发三重因地。何谓三重因地。一了悟觉性。二发菩提心。三修菩萨行。谓先顿悟自己分上本有灵明广大真实圆觉之性。顿信本无无明。顿信本无生死。此谓之大悟觉性。然后方发菩提心。梵语菩提此云觉。既了悟觉性。却于行住坐卧。折旋俯仰。起居问讯。动容㗛语。一切处。一切时。常起觉悟之心。此之悟心。要得念念与最初所悟本觉相应。所以本生和尚云。只这动转施为。还合得本来主人公也无。若也合得。十二时中无虗弃底道理。若合不得。吃茶说话往往作茶话会。若得契合。此谓之发菩提心。此心便是大智之心。其次方修菩萨行者。谓于一切处。念念慈。念念悲。利乐有情。饶益群品。教化成熟。不舍摄受一切众生。修菩萨行。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先是文殊了悟觉性。遂乃南游一百十城。参见五十三人善知识。凡见一善知识。皆先自云。我已先发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修何等法。行何等行。云何发心。又如起信论云。了二觉。发三心。修五行。亦同今来经文。谓问我佛世尊。于无量劫中未曾成等正觉之时。创初根本因地。如何发起一念修习心地法门。如何行清净离相称性法行。何故文殊始初发问。便问此事。却为最初发心修行一著。最为要紧切。宜子细寻得真正路。然后方行。所谓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若还不辨邪正。忽被朋友引去。薰得邪见无明种子。才到眼光落地之时。沦入地狱。百劫千生无由解脱。如人种瓜。须是预先子细寻取好种。若错用苦种之时。纵是得瓜。还成苦味。何以知之。圭峰云。夫欲求果者。必先观于因。因若不真。果还是妄。又楞严云。因地不直。果招迂曲。所以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由彼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宗门中谓之打底。不遇作家。到老番成骨董。纵饶精进勤苦。一时错了。所谓不省这个意。修行徒苦辛。以此推之。是知文殊大智。首先问佛最初发心修行一著。开示利益后代众生。岂小补哉。
陀罗尼门者。藏经曰总持门也。今圆觉为大陀罗尼门者。总摄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显真宗本体也。善则顺理。男子则刚断为义。此即指对告文殊菩萨。为善顺刚断之男子也。无上法王者。法以轨则为义。无明烦恼。一切不净垢浊。当用无上真空轨则之法洗去。王者自在为义。无上者。谓世间之法莫能先之。故曰无上。且例如铁轮王之法。但于一天下而得自在。铜轮王之法。但于二天下而得自在。银轮王之法。但于三天下而得自在。金轮王之法。但于四天下而得自在。以至梵王帝释之法。但三界内而得自在。出三界之外。便不得自在。唯佛之法王。不但三界内。三界外以至刹刹尘尘无数世界而得自在。故曰无上法王。此即指佛也。大之一字。乃绝对待之大。非拣小之大。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门。以出入无拥为义。圆觉者。谓众生十二时中。虽具有此圆字。只是不觉。何以知之。序云。终日圆觉而未甞圆觉者凡夫也。菩萨念念证此觉字又不圆。何以知之。序云。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唯是菩佛圣人。有圆有觉。以有圆故。则德无不周。以有觉故。则灵源不昧。何以知之。序云。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然此圆觉。上至四圣。下及六凡。无有一众生不具。但以凡夫尘经未出。宝藏犹埋。既不自知。枉受贫苦。惟十方诸佛证此。全得其用。故今但标无上法王有大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世之为王。君臣朝会。统摄万邦。光宅天下。法王启运。寂默以证真。舍金轮而驭大千。耀玉毫而制法界。涅槃云。法无上者涅槃是。众生无上者佛是。陀罗尼者。天台云。三昧与陀罗尼。乃相成之法。相成乃互具也。法华云。普现色身三昧。与陀罗尼。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者又名三摩提。翻正心行处。亦云调直定。盖无始以来常曲不端。得此三昧。故云正心行处。陀罗尼翻能持。集聚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又云遮持。能遮一切恶不善根令不起故。又翻总持。若名若义。行地功德皆悉任持。故号总持。但三昧专论持善。陀罗尼兼遮恶义。或相应或不相应。分二名义。行法云。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又此陀罗尼三昧。唯佛菩萨所行之法行。持此法门。得成佛道。所以不共二乘也。门者未必专取出入为义。自凡修因得入圣果以立门义。有云。方便门解脱门普门婆罗门等。岂专一义。今取遮恶持善。如世兵甲之器。外遮鎗刀。内固名利。衣甲即今之圆觉也。遮其外恶持其内善。但此觉性。俱摄百界千如善恶性相故。得遮六凡之恶。持四圣之善。究论善恶。乃全性之善恶。诸佛所以不断。佛若断此之恶。普现色身从何而立。当知圆融觉性。运一切善。遮一切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名为圆觉者。既陀罗尼名为圆觉。圆觉(亦可)为陀罗尼。但诠名有异。其体本同。如火名热亦名为烧。陀罗尼遮恶义。圆者如珠走盘。圆无际故。觉者乃相义。如十镜环绕。中燃一灯。灯体交参。东西莫辨。须知圆觉以百界千如为体。缘生性具各各自圆。但迷之为无明。悟之为法性。故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又须知照用同时。众生无始无明业识。非圆照觉相。以何遣迷。以何破障。故裴相国云。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
众生因妄执之故不唯迷惑。自己虗空之性亦且不知。他之翳目实是空华生处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乃展转倒见也。由者因也。故字出所以。谓妄执见空中有华。所以之故。盖眼无二。用只见空中有华。却失了广大虗空之性。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者。非者不也。唯者独也。不独是迷惑。虗空广大之性又却迷彼实华生处。要知。实华生处者。只在眼翳上而生。此喻说。若法说之时。因妄执四大幻身。所以之故。便失了广大灵明真空之性。不独是失了自己真空之性。又且不知四大幻身来处。要知。四大幻身来处者。只在一念不觉。无明妄心之上也。然此一段经文之意。法喻未全。今分开此段经文为二。本喻。后补喻。本喻中又二。一空华喻显。二四大法合。一空华喻显者。良由妄执空华。所以之故。不独是失了广大虗空之性。又且不知实华生处。未审实华自何而生。只在眼翳上生。何以知之。岂不见道眼病见空华。二四大法合者。良由妄执四大幻身。所以之故。不独是失了自己无漏无为清净法身。又且不知四大幻身来处。未审四大为身自何而来。只在一念不觉。后补喻中又二。一第二月喻显。二缘影法合。一第二月喻显者。良由妄执第二月所以之故。不独是失第一月。又且不知第二月生处。未审第二月自何而生。只在揑目上生。何以知之。岂不见道天唯一月揑者妄见。二缘影法合者。良由妄执六尘缘影。所以之故。不独是失了自己常住真心。又且不知六尘缘影来处。未审六尘缘影自何而来。只在一念不觉执心上起。如此方见经文法喻俱全也。
四明聦讲师曰。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至实华生处。如人不识真金。认𨱎为金。又不识瓜。认瓠为瓜。金𨱎不辨。瓜瓠不分。不识真空。认华为空。以由迷真起妄。执妄为真。此犹众生不知自己是佛。迷为众生。造种种业。轮回生死。若达无明业性本空。则无是生死轮回。病者是无明。只知无明业识。不知是自己真空。故以翳目见是空华。若知华从翳生。则知空不生华翳。不知翳目生华故。以惑此虗空自性。若知华从翳有。则不迷实华生处。只缘是一著不到处满盘空用心。
有知无知。一无所著故。曰有无俱遣。净觉随顺者觉性清净不立我相故。能随顺一切无所迷执。如孔之绝四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因上文知是空华一句。又恐修行之人错会。坐在有知有觉之中。遂于此处展转拂去其能执踪迹。文有四重。一拂觉妄之智。二又泯其能拂之心。三遮断灭之见。四总结离过。依此四重拂迹。离过用心。方是真正创初根本因地。如文云。彼知觉者。犹如虗空。此第一重也。知虗空者。即空华相。此第二重也。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此第三重也。有无俱遣。此第四重也。意谓彼知是空华之人。虽然悟知得地水火风四大虗幻之法。皆当体即空。如大虗空中。都无有物。虽然觉知妄法皆无只这能知。如虗空之心。亦不是真实。便与前不觉空华一般。由前不觉之心。是于觉性上。添得一个浓色空华。此觉知之智。又是于觉性上。添得一个淡色空华。浓淡虽异。而空华即同。谓之泰山虽去微尘犹存。又谓之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前念是病。后念是药。病已虽除药岂存之。乐天云。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如僧问赵州云。沈沈绝照时如何。州云。堕坑落壍了也。晦堂云。妄病若忘真药尽。洞然明白旧时人。古云。药是病。病是药。到头两事俱拈却到此。又不可说是我分上一时无灵灵真知觉性。若作此解。何异外道断见。然则于十二时中。毕竟如何用心。但将前不觉妄执四大之心。并次知觉执无之心。一时拂去。情尽见除。面前依然露堂堂。活鱍鱍回避。不及底道理。便是本来面目圆觉之性。可以随顺勿背逆。可以保护勿遗失。可以承当勿蹉过。如是则兴运心行扣寂课虗。合掌低头聚沙画地。莫不皆以成佛道。如斯修习岂非正因。所以修山主云。是柱不见柱。非柱不见柱。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
四明聪讲师曰。彼知觉者。知者智也。觉者照也。此之智照亦云始觉。全本觉起。即是凡夫见前一念无明业识。修三昧者。以此为境。以此为观。为生为住为灭。又此妄觉别无有体。以无明为体。此无明亦本无体。故云犹如虗空。又须知知虗空者。即始觉也。此始觉复觉虗空即空华相。此谓之智照于境。境复照智。智照于境。曰空华相。境照于智。曰犹如虗空。所以凡修行者。不可癈此境智。若不用此境智。则无始以来无明业识。如何消殒。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也。以此知觉性虽从不觉而起。以全本觉起于修觉有。破惑之功是不可癈也。业惑若尽如汤消水。能所俱亡。有无双遣。唯真如智独存。良由修圆觉者。观性德苦药。而兴与拔以即理。毒害为所消伏。修性德三因名性德行。报应二身即名法身。盖以性而泯于修。苦则拔无拔相。毒则消无消形。行乃则修无修。佛乃即证无证。故得有无俱遣。方名净觉随顺也。
御注。大方广者。无量无边之广也。盖圆觉性体周遍法界。如大方之广故也。圆者。圆照具足。觉者。虗明灵照。修多罗者。按诸注疏。乃总括诸经之辞。了义经者。赞此一经。是究竟了达之义。
西蜀复庵晖禅师类解讲义曰。经题十有一字。以八义释之。一约体用。二法义。三能所。四名义。五立名。六取舍。七问难。八总収。第一体用者。于中又有从体起用。及摄用归体。谓大字一字属体。方广二字属用。此从体起用也。其次圆觉二字属体。上大方广三字属用。此摄用归体也。第二法义者。欲释诸经论。必须明释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今经题中。圆觉二字属其法。大方广三字属其义。谓当体虗明广大常住本觉法上。有此之大义方义广义。其次经之一字属其教法。上修多罗了义五字。是叹教法胜能之义也。第三能所者。谓修多罗了义经六字。属能诠之文。大方广圆觉五字。属所诠之义。又有总别。修多啰三字属总。谓指一代时教。了义经三字属别。谓别叹此圆觉经。谓此经乃是一代时教中。诸部宣说胜谛决了究竟之义。非是宣说世俗因果不了之义。所以云。修多罗总指诸部。了义者别叹斯文也。第四名义者。又分为二。初唐。后梵。谓大方广圆觉了义经八字。即此方唐言也。修多罗三字。即西域梵语也。大以当体得名。常徧为义。当体觉性无边。强名为大。常则竖通三际。徧则横徧十方。方以就法为名。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持则任持自性。于生死海中而此性不曾生灭。广则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则无外。博则普徧。圆以不偏得名。满足周备为义。觉以不昏得名。虗明灵照为义。此皆就唐言释名义也。其次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与契合合机合理也。经者有贯串义。有摄持义。谓贯穿诸佛所说之法。摄持一切众生之类。故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也。第五立名者。且诸经得名。或佛自立。或结集人立。或兼斯二者立。今经题目。据下贤首章中有其五名。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二名修多罗了义。三名秘密王三昧。四名如来决定境界。五名如来藏自性差别。以此推之。是知此经之名乃佛自立也。第六取舍者。经中虽有五名。首题唯取其二者。良以宗本体用。是法义之宏纲。诠指功能。乃言像之皎镜。事周义尽。须建五名。以要标题。且存两号。遂存前二略去后三。此译人巧意也。第七问难者。又分为二。初难本题。后难别题。难本题云。修多罗与经。但唐梵之文有异。今双置题目。岂非重叠耶。答上则总指诸部。此则唯目当经。对总叹别。故非重也。次难别题中。又分为二。初难法义。后难三大。难法义云。且大方广佛华严经。彼经题目。以大方广三字为法。佛华严三字为人。今经何故却以大方广三字为义耶。答彼经对人故称法。此经对法故称义也。难三大云。华严经说三大。起信论说三大。与今经说三大。是同是别耶。答配属三大。约法则同。释义随宗则别。起信论就凡上建立三大为宗。华严经就玄上及事上建立三大为宗。(凡一字皆具十义)今经就本觉体上建立三大为宗。故不同也。所以起信约凡以为心。圆觉约佛以标名。华严不逐机宜。直显一真法界也。又起信大分约因位说。圆觉与华严大分约果位说。第八总収者。意谓。此二十八纸能诠之文。乃是吾佛大圣人。于一代时教诸部中。特为顿机之者。宣说决了究竟真实常住之义。欲使后代顺佛法修行之人。诵此能诠之文。解此所诠之理。如说修行。于一切处。决疣溃痈。挑疴去毒。遣障除疑。证自己广大灵明真实常住圆觉之体。于此体上。发起如是大义。如是方义。如是广义。从此超凡入圣。一得永常。尽未来际。自利利他。受用无尽也。
四明聪讲师心镜曰。大方广圆觉者。此经廼穷理尽性之书。洁净精微之教。部虽属于方等教。味唯归一圆。瞿昙示因地之良规。妙德启修行之正路。故襃之以大方广。实之以修多罗。今言圆即大也曰规。觉即方也曰矩。盖圣人用此模范。众生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也。又圆是圆融。觉是觉性。真觉之性。圆融之道。如大海水澄湛圆融。楞严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又圆则寂也。觉则照也。照而常寂故曰圆。寂而常照故曰觉。觉取照义。圆取寂义。照而寂。寂而照。寂照同源。故曰圆澄觉元妙。此非独取广大无边之义为圆觉。须知众生旅泊三界。生死结根。无明业识。非圆觉寂照之功幻翳空华孰能销殒。故圆觉之义。义尽于斯。修多罗者。此翻契经。契理契机。故曰契经。了义者。法华以前。圆觉之外。皆不了义。盖权实未融故也。今既闻开显。同法华之圆。并为了义。所以事理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岂复有过于此。经者径也。经由圣人心口。故得万古同遵百世不易。准佛地论解。则能贯能摄。此方儒书。则训法训常。余如常释。不复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