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乘。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覩所受用物。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圆觉菩萨章。通前纶贯于此一部经文大意血脉者。盖第一文殊一章经文。通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解。第二普贤经文。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行。为文殊是能证之智。普贤是所起之行。遍周法界。若唯有解而无行者。一似沙井而无润。若有行而无解者。似空有云而无雨。唯是解行相应。方可进修入道。譬如结网而终是取鱼。褁粮而必须前进。故有普贤开行。其次第三普眼一章经文。依文殊之解及普贤之行。修我法二空观。兼倣修华严三重法界观。既入观门。恐有疑情。故有第四刚藏菩萨。起三疑请问。第一疑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莫是从真起妄否。第二疑云。众生无明本有。何因缘故复说本来成佛。莫是说妄为真否。第三疑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莫是先真后妄否。故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既刚藏有此三疑。而世尊遂将空华一喻。通答三疑。以金鑛一喻别答第三疑。然刚藏有此疑情者。皆由无始轮回根本未曾断也。故有第五弥勒菩萨请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未审如何是轮回根本。世尊遂告云。轮回根本。莫不皆由贪爱二字。使令断去贪爱。贪爱既断。即便有证入。既证入必有差别不同。故有第六清净慧菩萨请问。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世尊遂告之。以凡贤圣果四位阶降。当时会中有一类上根之人。闻佛如是广开方便种种法门。便能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一时超梦幻。出轮回。直趣无上佛果菩提。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行。其次在座更有一类中根之人。虽于前六章经文中。闻佛如是开解了。但以根劣故。不能证入二空之观。于是有第七威德菩萨请问于佛。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且如上根之人。已证入二空及法身观。而中根之人。未审有何方便而得证入。世尊遂示之。以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静幻寂三观行相。既知此三观行相之后。而尚未知一人具修三观。三人各修三观。为复有次第。故有第八辨音菩萨请问。云此诸方便。于圆觉门云何修习。世尊遂告之以单修复修圆修。共有二十五轮。被二十五种机。行人既入三观诸轮。必有所悟。既有所悟。便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有第九净诸业障菩萨一章经文。特为行人。除去四相。四相既除。方可用心修习。而用心之处。觉由未普。复有是非。若不依相指教。即堕四病。故有第十普觉一章经文。为行人除去作止任灭四。病四相既除。四病亦遣。其觉方普。当时于佛会中在座。有一类中根之人。闻佛开示如是四章经文。便能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入圆觉。其次在座。更有一类下根之人。虽已于初六章经文中。闻佛说二空等观。并其次四章经文中三观诸轮。于观中断障遣惑除病破疑。种种法门悉皆开解。但障重习深。不能证入。由此经者。若只接得上根之人。接中根之人不得时。不得谓之圆觉。若接得上根及中根之人。不能接得下根之人。亦不谓之圆觉。唯是上中下三根之人。一时普被。是觉方圆。故曰圆觉。故有第十一圆觉菩萨。为下根之人。请问佛云。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世尊遂告之。以上中下三期道场。于道场中。加功练行䇿发进修。不过亦是修前静幻寂三观也。当时在座有一类下根之人。闻佛宣示道场加行法门。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入。所以云一法巧被三根。经云。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䗈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方谓之圆觉也。然大科云。初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次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后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也。
四明聪讲禅师曰。诸佛出世为度生故。度生须说法。法即教。谓之修多罗教。教法诠理。诠理以辨性。见性以成佛。所以种种经论。开人眼目。教眼开即解心通。解心虽通。无行则孤。故须依解以立行。解行相资。如膏助明。目足并进。清凉到已。今圆觉菩萨。闻前开士一一立义。各伸其问。各陈其说。故吾佛拈华摘叶。开明觉性。圆觉大士。择所未闻。假设权宜。请问建立道场。安居处所。若用三观。何种为首。末世众生。进道仪式。一经旨趣。总括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