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5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

说经教主。即佛也。亦曰婆伽婆。亦名薄伽梵。佛顶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应当总号薄伽梵。诸经多称为佛。盖译师取与不同。非有他也。今定说经。定是何身所说。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有二种。理体法身。用中法身。报身亦二种。有自报他报。应身亦二种。有胜应。有劣应。今定用中法身。亦曰他报。亦曰胜应。三身一体也。亦云。即生身为尊特身佛。盖释迦。来此南阎浮提。八千返。亲近父母生身。五十年说法。三百会谈经。只此丈六四八之相。华严云。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吾名悉达。但大小乘机见不同。大乘住地菩萨。用业识见之。即此丈六。即尊特身。即用中法身。龙女所赞。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二乘凡夫。只用六识。见是父母生身三十二相。说小乘法。同一座席。二见不同。但此尊特身有二种。一者示现尊特。如光明法华。圆光一寻。能照无量。凡穷一相。皆不可得。如应持不穷其顶。目连莫究其声。外道欲量佛身。南山斫丈六竹量之。佛头在丈六竹上。古云。斫尽南山竹。仍旧长丈六。二者现起尊特。如十莲华藏海。微尘相好。又十六观经。真法身。高六十万亿。眼如四大海水。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皆是现起尊特也。不思议德。岂容凡夫以有思惟心之所测度也。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即法身德。光即般若德。明即解脱德。此之三德。会无量三谛法。归秘密藏。包一切善法曰藏。三昧翻调直定。正受者即正心行处也。三昧梵语。正受华言。今华梵双举。其实一切圣贤。皆用三昧正受。为出入之门。以无分别智。缘无相理。故曰正心行处。光严者。即了因智慧也。住持者。即缘因福德也。一切如来。皆用缘了二因。庄严本有正因而成佛。是诸众生者。诸之一字。不一之辞。该十法界。皆云众生。佛亦谓之无上众生。性净之理。故曰觉地。在佛曰果。在众生曰因。今将佛果。对众生因地。并具圆觉妙明之性。无身心相。故曰寂灭。亦无差别相。故曰平等。经中凡言十方。即是十法界也。今言十界。界界融通。入妙圆觉。故曰圆满。只一本觉真如佛性。随染净缘。故曰不二随顺。于不二境。正明现土。即秽为净。即娑婆秽。为寂光净。行法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灭受想处。净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又十六观经。佛与韦提希夫人。现诸净土。或有国土。纯是莲花。或有国土。如玻[王*梨]镜。或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岂非即此灵山。便是报国。无上报事。不须坏此灵山。突出寂光。恐人狐疑。不免谆复晓之(以后列名位)

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此问观法。故云法行增深观)如来本起因地有二种。一本门因地。如法花本门寿量。如五百千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抹为微尘。一尘为一劫。我成佛来。复过于此。此非凡力所及也。二迹门因地。远推自大通前覆讲。及遇阿私仙。舍身为床座。采薪汲水。为求妙法。及中间遇然灯。买五茎莲花供养。布发掩泥。蒙记为释迦牟尼。舍身求偈。剜灯问法。饲虎代鸽。如是足迹可寻。今云本起因地。乃迹中因地。此等皆以慈修身。非秽浊之行。故曰清净。法行者。深观也。法句经云。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心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此非深观。忍力修心。安能解黏去。而成佛道。故得妙德发扬。意在规凡入圣也。

二问。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菩萨发心。如善财南求。见五十三善知识。皆云我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如常啼东请。求般若波罗蜜。卖身割肉供养昙无竭。闻法证无生忍。菩陀波伦。打骨取髓。以求般若。此等皆是菩萨。为法亡躯。远离诸病。行法经中。阿难亦发三问。一问。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二问。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三问。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此三问略尔。广如彼文。同是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三问。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法华云。此经佛在世时。犹多怨嫉。况佛灭后。去圣逾远。圣贤隐伏。附佛法外道增炽。多学邪空。诃佛毁教。不存土木。毁灭缘生。引不吉人。恣行非法。谓婬怒痴。尽是菩提。岂知一慢尊容。长沦暗道。一轻圣典。永坠邪林。自坠见坑。复引盲者。当此之际。孰能关正。故文殊不愤。特启激扬。为末世众生。箴此见病。故设此问也(问毕三展诚)

世之为王。君臣朝会。统摄万邦。光宅天下。法王启运。寂默以证真。舍金轮而驭大千。耀玉毫而制法界。涅槃云。法无上者。涅槃是。众生无上者。佛是。陀罗尼者。天台云。三昧与陀罗尼。乃相成之法。相成乃互具也。法花云。普现色身三昧。与陀罗尼。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者。又名三摩提。翻正心行处。亦云调直定。盖从始以来。常曲不端。得此三昧。故正心行处。陀罗尼。翻能持。集聚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又云遮持。能遮一切恶不善根。令不起故。又翻总持。若名若义。行地功德。皆悉任持。故号总持。但三昧专论持善。陀罗尼兼遮恶。义或相应。或不相应。分二名义。行法云。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又此陀罗尼三昧。唯佛菩萨所行之法。行持此法门。得成佛道。所以不共二乘也。门者。未必专取出入为义。自凡修因。得入圣果。以立门义。有云。方便门。解脱门。普门。婆罗门等。岂专一义。今取遮恶持善。如世兵甲之器。外遮鎗刀。内固名利。衣甲即今之圆觉也。遮其外恶。持其内善。但此觉性。俱摄百界千如善恶性相。故得遮六凡之恶。持四圣之善。究论善恶。乃全性之善恶。诸佛所以不断。佛若断此之恶。普现色身。从何而立。当知圆融觉性。运一切善。遮一切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为圆觉者。既陀罗尼名为圆觉。圆觉亦可为陀罗尼。但诠名有异。其体本同。如火名热。亦名为烧。陀罗尼。遮持义。圆者。如珠走盘。圆无际故。觉者。乃明义。如十镜环绕。中燃一灯。灯体交参。东西莫辨。须知圆觉。以百界千如为体。缘生性具。各各自圆。但迷之为无明。悟之为法性。故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又须知照用同时。众生无始。无明业识。非圆照觉相。以何遣迷。以何破障。故裴相国云。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

三世十方。故曰一切。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圆照者。照之一字。即三观也。空观破一切法。假观立一切法。中观妙一切法。此三观。名三而体一也。故云圆照者。圆融圆妙。三只是一。一即是三。此三。立则俱立。破则俱破。亦云始觉。楞严云。妙奢摩他。空一切法也。觉相者。即真谛。俗谛。中谛。三谛也。此三谛。亦一体异名。全本觉而起。谓之不思议境也。此之境智。境如砧。智如槌。砧槌𬬻鞴。发跃中间无明业识。谓之淳朴。安能不变。无明即明。烦恼为菩提。苦道即法身。不得此妙境智。无明不断。佛道如何得成。今人担簦负笈。只笠腰包。行尽无限之山水。坐消数载之春风。达磨到梁。常以四卷楞伽为标准。故得十方诸佛。三世如来。莫不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是知经教。不可偏废也。今恐多有不晓境观。错用身心。一生空过。再出境智。为入道之要。莫嫌多事。然此境智。人皆知之。所解终成二物相合。盖以不晓境智之体故也。欲知境体。须简顽境。及偏小妄心。假立真如。此境。安能与智不二。今依马鸣。立境体者。所谓本觉。其智体者。所谓始觉。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此觉是性。全性起修。名为始觉。论云。始觉者。即同本觉。既云离念。岂有思议。既等虗空。无所不遍。岂有一时一尘一心。而非本觉及始觉耶。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所观境。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能观智。境智名别。其体不殊。是故能所。二非二也。此不思议境智。一切如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成于佛道。到此不可不苦口也。

○普贤菩萨章

诸经中。多先列文殊普贤者。盖二圣来此土。佐辅释迦。凡说经处。无不居其左右。如观音势至。辅弼弥陀。二圣乃净土中良伴。文殊成正觉。号龙种上尊王佛。观世音号正法明王如来。普贤势至。未详所闻也。凡此圣流。皆下乔木出幽谷。降尊就卑。共成一化。慈熏众生。发明圆觉。今第二章。普贤菩萨启请。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异前章。更不重列。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普贤者。伏道之顶。其因周徧曰普。断道之后。隣于极圣曰贤。又翻徧吉。从座而起。请问世尊仪式。并如前释(下发三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至)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徧吉因闻前章。知是空华。即无身心受彼生死。动宿疑情。启扬三问(一问以幻修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至)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太虗水月。并喻体空。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故经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灭之。答意。还以幻智。灭此幻心。普贤方且兴难云。既以幻智。灭于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穷(二问能所有无俱遣。身心幻智俱灭。既无身心。遣谁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至)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既用幻智。灭自心幻。心智俱灭。幻观幻境俱遣。复谁作主宰。云何复说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问师。如何是佛。师云。佛在眼前。尔自不见。曰如何不见。曰为汝有我在。是故不见。曰如和尚无我。还能见否。曰才分尔我。转加不见。曰无尔无我人。还能见否。曰既无尔。又无我。教谁能见。今之幻心。亦复如是。以声止声。如谷答响(三问若修幻智。则灭幻心。若都不修者。如幻身心云何解脱。则此身心。常受生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至)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古德云。要免心中閙。应须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免心中閙。三世十方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尘。若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郁头蓝弗。得非非想定。居山为飞禽所恼。居水边。为鱼龙皇惑。念欲杀是禽鱼。后退堕作飞狸。形如大鹏。一飞何啻九万。两翅収录众生。如夜蝙蝠。拾于蚊蚋。善星比丘。往昔为菩萨子。今生近佛。一向毁谤。生身陷入地狱。此等并无师教为缘。纵任妄心。以受轮转。此虗妄心。不依圆照观力。破此业识。则永沉生死。故启三问。慇懃发明(次请修之方便)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至)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真歇科为第四问。今谓。此因发上三问。如寻病根。今此愿为。如请药方。若能依此法印。无明心识。氷泮云消。故作结上三问也。今请世尊。处方合药治病。故云愿为末世。方便渐次修习(次展诚)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请为礼。诚至意切(次〔诚〕所听)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至)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义大乘圆顿。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无体。虽然无体。水月宛然。昔猿猴。见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池内。我等救之。一人攀树枝。次第相绾。直至池底。树枝忽断。众猿堕水而亡。皆由众生愚痴。探于水月。不识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渐次令诸众生(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若非诸佛方便。点示如幻三昧。究其体性。幻实幻虗。灭幻法门。则我等永受轮转。故诫之谛听(次正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言幻者。盖三种幻。一者。四性无生幻。二者。一理随缘幻。三者。以性夺修幻。前二种。属偏前衍门之幻。为权实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夺修之幻。此幻乃圆具诸法。偏发由熏。以性夺修。法法无作。亦谓之性德行。一尘应色。无非法身。自他依正。不逾秘藏。方为色香中道。起对法界。此非虗幻之幻。乃依圆觉妙心而起。此幻为之有本之幻。不同无本之幻也。一切众生者。十法界之众生。即四圣六凡也。众生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蕴。六根六尘。谓之种种幻化。此种种幻。全本觉妙明真心而生。故云。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地狱饿鬼。刀山劒树。镬汤炉炭。全是圆觉妙心。大用发生。观经云。地狱猛火。化作清凉风。调达地狱种性。法华授记。为天王如来。龙女畜类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经论。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夺修。如何销释。只谓众生。无始无明。强生隔碍。至以生佛体殊。色心不泯。若也顺性。圆修觉观。寂照之功。始觉有力。体用显现。成就自性。本具圆觉。然后迷悟体用不二。波水湿性无殊。其或不然。精义必无二。至当止归于一也(次引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此喻。圆觉妙心中。本无众生。亦无诸佛。只为真如。不守自性。无明熏发。本觉妙明。转作无明。故有生死。今于生死中。具有菩提种性。遇佛出世。及善知识。教修圆觉寂照。复观生死结根。知是空华。此生死空华。亦复从何而有。此亦全本觉。大圆觉性而生。非别有生处。氷从水结。妄从觉生。犹如空华者。空华是妄。从空而有者。且指觉性。此觉性。亦是妄觉。未可认为真觉。亦是月外之月。其实名为始觉。又如空华。从眼翳生。此翳无根。体是无明。此无明。又从法性而生。故云从空而有。暂指为真。虽为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为始觉。有破妄之功。缘被眼翳之累。真还成妄。若始本一合时。无明法性俱遣。境观双亡。无复差别(次释疑)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幻翳若灭。幻华亦随灭。病除也。空性不坏者。此空性名为始觉。毕竟不坏。且存药方。故云不坏。修显极时。复本妙明。始本一合。有无俱遣。境智双融。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次合法。谭本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境也。即一念阴心是。此幻阴心。亦起作幻智。还照幻境。亦一念也。谓之境照于境。智照于智。如燃火杖。亦复自燃。智起为幻。灭幻为智。灭幻之智。非智不灭。故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灭幻之智。智即是幻。如汤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谓欤。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指众生四大五阴。色心依正。种种诸法。皆名为幻。故云诸幻也。尽灭者。诸幻从觉生。觉生即幻灭。灭幻之觉。犹如虗空。故云不动。须知诸幻。本从翳生。翳灭幻灭。翳幻本一体。翳幻从觉起。觉还灭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还将心药医。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顶经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与今文会如上答以幻修幻竟(次问谁为修行)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至)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此答第二问。问云。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从诸觉生。觉只是一。何云诸觉。推其问中云。若诸幻性。缘上幻性。有种种曰诸。今以幻智。灭于诸幻。故觉亦有诸。故云诸觉。依幻说觉。觉亦名幻。故云犹未离幻。此觉妄觉也。亦云始觉。属修也。今家以性泯之。以性夺之。故修与觉。并皆为幻。此觉既从妄而生。还能灭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觉。妄既灭了。此觉亦须自灭。如猎犬相似。猎既尽。其犬自烹。妄既尽觉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无主。但能尘销觉圆。不须复问谁作主宰修行也。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上文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若无觉妄之智。如渡无船。安能到岸。须用此妄觉。如火燃木。无此觉智。旧病仍生。众生长受生死。但今文。若说有觉者。有觉亦妄。是妄皆除。到此圣凡情尽。若羚羊挂角。灵龟曳尾。绝踪绝迹。方见圆觉。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上问中云。诸幻尽灭。则无有心。将谁修行。今意。除其幻。了其生死。何虑无修行人。偈云。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舟乃自行。岸实不动。如上答第二问竟(次远离幻化)

善男子一切菩萨(至)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此第三问。上文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今乃劝云。应当远离。应当。即劝修也。众生若不依教修观。无明业识。如何解脱。则轮回无际也。若依师教。以教照心。则远离一切幻化生死。况生死结根。如铜墙铁壁。非幻智。如何得出。故说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现前六根六尘。故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根尘既净。觉圆满故。即上文。净觉随顺也(向下经意。通途征释。上来三问。总是执心。但去情执。诸幻自灭。不加针艾。其病自苏也)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以上四离四幻。皆是征释幻心执情。执情不遣。幻妄复生。此之幻智。展转微细。眠伏藏识。最为难遣。今为四离离之。诸家解释不同。今用天台解法华经。知法常无性。用龙树大论缘生四句。解知法常无性云。无自生性相。无他生性相。无共生性相。亦无无因生性。性相。无相亦无。故曰实相。实相。即今圆觉妙心也。今观此四维四幻。即龙树四句性计也。一者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即论中云无自性也。既远离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尘境界。虗妄浮心。若执之不远离。即计自性也。今既以性夺修。即自性计。根尘一一无作。六根清净也。即自性离计也。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者。远离心。即始觉也。亦即从妄中起此觉也。即妄觉之智。此远离心智。虽从性起。大似从外而有。似有能觉。即论中。计他生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复远离也。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中。共性计也。远离属他。为幻属自。自他共成执计。破云。离时既无。共时安有。既非共生。计执自亡。故云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云。无因性计。计其无因而生。即非有非无。不因有无而有。此谓之无因故。此谓之计。自然执也。破云。此非无因不生。有因缘故亦可得生。即今文远离。是观是智。离幻一句。是妄是境。既远离。则无观智。既云离幻。则无有妄心。若执境智。计之为执。今复远离。故云。无无因性。亦复远离也。故大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上四离四幻。皆计四性。自他共离。四离若有一计。四四十六。四幻亦各有四计。亦有十六。四幻四离。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无根。皆从圆觉妙心而有。今反观圆觉妙心。从我心有。今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不住结使。不离使海。虽离烦恼。不离烦恼。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下引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以木钻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灭。今云二木相因。所因之木。譬妄执心。即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观。即幻智。即能观观也。能所相即。境与观合。境观相研。中间无明阴妄方尽。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观也。砧槌自分能所。中间无明虗妄。即物也。𬬻[錹-月+用]既发。砧槌现前。中间之妄心。无逃避处。不得不消。妄心消处。真觉妙明显发也。二木相因。一木是远离。即能观观也。一木是所观阴境。故云一切幻化虗妄境界。阴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尽者。火喻空观。能坏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经云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心。即上能空观。若更执此能空观。药还成病。故须远离。即二重能所也。灰飞。喻空观。本是药能治病。病去药亡。又复执此药。药还成病。药病之执如灰。亦云执空之病。既空一切相。复执于空。此为之空病。圭峰云。本烟在前。灰在后。谓译师之倒。今谓不然。正是灰前烟后。何谓也。此是药病。灰尚有形相。喻远离为幻。此幻尚麤。故以喻灰之。非译师之倒。此药上之病。亦须远离。此第三重能所砧槌也。烟灭者。喻上药病。更合新药治旧药病。此是新药病。空上空病。故云离远离幻。有两个离字者。便见药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还成障。亦此经菩萨为解碍也。可谓大聪明人前。果有三尺暗。故云亦复远离。此四离四幻。但分麤细。此四离等。如铁铜银金为鎻。虽分贵贱。鎻义是一。并须去除。若于此四外。更起计著。又如之何。亦须断除。今且云四者。事不过三(次结四离四幻。亦是合法)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至)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以幻修幻。合两木相因也。诸幻虽离。不入断灭。合上火出木尽。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合灰飞。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合烟灭也(次结幻离)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至)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总结普贤三问。若能依此四离四幻修行。故得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虗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虗空本不动

(此答第一问。此幻修幻)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此答第二问。诸幻尽灭。无人修行)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此答第三问。永不修行。云何解脱。后通途引譬。四离四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木火灰烟四皆并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