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音菩萨章
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不出世。梵音自何而闻。既无闻以何法修。既无修。如何有证。证者可出三界火宅之苦。辨音已离苦人。若不度生。非菩萨心也。是以吾佛。示劝证三转法轮。虽一音举畅。其间随类各解不同。辨音且于圆觉门。问几种修习。劳吾大觉。括尽生死结根。修证病源。将三种妙药。互换汤事。总二十五种。若无心人。则二十五。皆属剩法。既未离膏肓。圣贤欲垂救药。故有此章进问也。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辨音。因闻威德。问三观义。且只就三种根性。释尊开示。亦是随所问而言之。若论机有浅深。根有利钝。何止于三。故得辨音再问几种修习(下戒听)。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至)默然而听(向下摠示二十五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至)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论觉性。本自圆融。一切如来。修显清净圆极之理。无高下。无修习。及修习者。能所俱绝。佛不度生。大圣慈悲隆重。观众生心。具如来藏性。汩没时长。故特开方便门。示圆觉性。故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玉。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摸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今佛方便。欲示众生种种藏性。广开无量。今处中。且示二十五种。单修复修具足修。但事不过三。不出只是三止三观。三谛三境。根有利钝。观有浅深。或一或二或三。诸轮绮互。若天王三目。如梵伊三点。今出三止三观。先异同。后皆易晓。一止有二种。大止。小止。小三止者。一止息止。从破惑得名。二停止止。从能定得名。三不止止。从谛理得名。此出小乘经。大三止者。此是天台智者。影傍三观。立此三名。一体真止。破见思惑。证真谛理。二方便随缘止。破尘沙惑。证俗谛理。三息二边分别止。破无明惑。证中道理。奢摩他。即体真止。凝其心。安其理。即毕竟空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虽名为定。体属于慧法。菩萨出假化物。用观法。亦翻观。亦翻慧。义亦归于止也。禅那。息二边分别止。禅那翻静虑。静即止。空也。虑即观。假也。空假不二而修。名中道也。三观者。即空假中。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于一心中。宛有三用。空者破一切法。彰其荡相也。假者立一切法。彰不坏诸法也。中者妙一切法。彰世间之相常住。荆溪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如璎珞经。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皆一心三观之明文。今二十五轮。正为修圆觉者。皆依顿教大乘。觉性而修也(向下明二十五轮。单修复修具足修)。
实相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虗照。因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矣。故圣人设教。非秪一端。或止或观。或云谛境。或云止观。病既多端药亦随转。威德。随顺觉性。承佛圆音。启三观雄规。导四门之正路。故有此章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