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集注下

○四清净慧章判修证高下二初请问三。

初进问威仪。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二。

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二请后二。

初正问位次。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举所证觉性问能证位地觉心一味因果阶差二义既乖故须起问(圭峰)

二愿益未来。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

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二初明六即位次有二谓理同故即事异故六若知理同迷悟平等免于退屈若知事异因果不滥免生上慢又此六即收凡圣尽九界三道属初理即闻圆顿教属名字即五品观行即十信相似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总为分真即妙觉则名究竟即也斯是天台圆教判位宛与经合初理同故即三初法二。

初正示理同。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

圆满觉性三谛具足自性中也非性空也性有假也有是具义以性具十界循界性而缘起法法即性是则菩萨众生本是实相复何取证于其间哉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亦此谓也实相即是觉性异名(私注)非性者非前五性及贪爱等轮回差别之性性有者前差别性皆有圆觉循随也圆觉不守自生随缘徧诸差别之性诸性起时全觉性起故法身不增不减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无取无证者非当情之境(圭峰)

二征释所以。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以性夺修故菩萨众生二皆如幻指幻即性名幻化灭如荆溪谓本虗名灭也既皆即性同一圆觉故不复有能取证者(慈室)

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若不明随缘不变幻化即性只作遣荡释上文者何当此喻眼只是一谁为能见谁为所见(慈室)

三合。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圆觉自性性自平等性不自谓无平等者(竹庵)平等一性天然如是是外无有能平等者若更云有心外见法今学道人谁不谈性只为尚存能平等者所以未能绝念归一(慈室)二事异故六二初总明大意二。

初迷悟差别。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生迷倒五住烦恼也一切幻化九界因果也不达三障即是三德故曰未能除灭灭未灭者达与未达矣耳五即名达理即未达复约五即前后相望论灭未灭(私注)迷即不觉迷必对悟悟即始觉觉有深浅故名字解心虗通观行伏而未断相似麤惑先落分真断而未圆此四位中以幻修幻皆妄功用至究竟果功用方息对前理即六位宛然故云便显差别(东阳)

二复性一如。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诸佛同证寂灭之理随顺者与本相应无乖违也后二句亡能所实无寂灭之法亦无能寂灭者灭之令寂(圭峰)入无功用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复性平等犹如虗空(竹庵)二别示六即六。

初理即。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全体在迷名为理即纵禀权教觉性未明(东阳)不约凡迷即无地位故先标此翻之彰信我体元空妄想为有执为我故便生爱著我体所执我见能执(圭峰)妄想我者错认四大及爱我者执我之见既执此我保之为常生住异灭殊不自知从此身心遂造诸业憎爱造业心也五欲造业境也(慈室)

二名字即。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善友知识也教令禀教也开悟知解也知我身心是本觉性起亦圆觉灭亦圆觉解妄为真故云发明此生劳虑虽未能忘到此知全性而起故曰性自(慈室)发明起灭慧照朗然显发心性无始妄习一时悟现以冥真之慧照起灭之念起之与灭念念皆知翻前不知念念生灭即知等者此生灭心迷性之时性即起灭妄念还自劳役心虑(圭峰)悟圆觉性不离起灭故曰发明即达日用现行烦恼全是如来根本大智此举果证以教初心故曰教令开悟后二句直解为优(私注)

三观行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位顿伏三惑观与理冥故云劳虑永断得法界净既伏必断名为永断然此观解尚存能所故障圆觉不自在也随顺只是相应之义结名凡夫者天台定为圆教外凡亦名五品位具出法华分别功德品(私注)

四相似即。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能见前净解为碍故断解碍然能见智名曰见觉先断二惑(见思尘沙)得六根净似后真证如𨱎比金住此见觉还名觉碍碍于圆觉不自在也天台十乘有离法爱离此见觉入后分真问前位顿伏三惑此何二惑先断曰初心用观事理顿忘三观一心故能圆伏然智有微著惑有麤细约智明断不无前后故譬冶铁麤垢先去(私注)五分真即四十一地分证三德分破无明始从初住终至金刚分三初证理三。

初法。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有照有觉指前二位照是净解觉是见觉二皆有住故俱名碍称性之照故云常觉照而非照故云不住又照是所照者是能能所俱泯故云照与照者同时寂灭(私注)亦不可同凡夫故云常觉不同地前故云不住(圭峰)

二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断故无能断者。

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寂能照亦亡(私注)

三合。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断灭无灭碍者。

实相无念有照即碍若立能照照达妄念还成以碍灭碍如以声止声也又能观观即无明是所观即前有照有觉故曰碍心自灭诸碍后二句泯能所(私注)二忘教。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夫设言象在于得意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故以标月之指喻于言教谓见月须藉指端悟心须假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悟心忘教存指则失真月执教则失本心意令证实忘标故云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等者正明诸佛同以言诠显理故文殊般若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圭峰)

三结位。

此名菩萨入地者随顺觉性。

若云入地方破无明是别教义今是圆位借别名耳又四十一位之所同依故总云地(私注)六究竟即三。

初示境。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初二句总标也列十对法皆同真实一识智对无念则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则为失念是识也念本自空元自无念故皆解脱二成破对众缘相会曰成缘离曰破又进修曰成毁谤曰破缘无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三愚智对四邪正对五真妄对六染净对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七依正对八苦乐对九有性无性对有性者三乘性也无性者阐提性也非唯他日回心现齐成佛道十缚解对佛顶经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上之十对名相虽异其意不殊但缘佛证觉心心无取舍故得诸法普同圆妙(圭峰)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者总标三障即三德下别约德障离成十对当准圭峰疏解但此经明二乘作佛不异楞伽密对菩萨也(鄣南)

二明照。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

平等大慧深广如海此慧离念诸相皆空(东阳)

三结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结果位也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心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圭峰)二显入位法门三初圆修行相二。

初的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文有四节每节二句妄念攀缘取著外法也念则违觉故令不起若求真舍妄犹弃影劳形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响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眼不自见等(圭峰)此举十二时中至要之术金刚般若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鄣南)行者当知一切时处身心依正俱是法界常空假中如珠走盘无可留影性德妙行无越是矣(私注)

二依法悟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彼当机众若闻此方便心无疑惑体达分明领受任持则坦然合道亦同金刚经中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等(圭峰)

二宿植德本。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验今开悟顿契佛心方达宿因曩承熏习(圭峰)

三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由斯而得因果相摄决定无疑是以如来印言成就(圭峰)二偈颂二。

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

初颂理同故即。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二颂事异故六。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徧随顺

初二句颂总标次一句观行次一句相似二句分证二句究竟缺理即名字亦可以觉未觉兼之(私注)

三颂入位法门。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虗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后二句总颂位行虽差皆随顺智(私注)

○三不定行证四。

○初威德章显示行体二。

初请问三。

初进问威仪。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三。

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觉心焕发故曰光明一念顿忘即登圆住不藉劬劳肯綮修证也(私注)

二请后二。

初举喻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城喻圆觉门喻行门前说观行理趣分明今复咨询忽涉非分故先立理请更投机(圭峰)

二正请行法。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方便渐次问所修之行总有几种问能修之人(圭峰)

三显益。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三三展䖍诚。

作此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

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四初指体标行二。

初指体开解。

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夫大圆觉体最胜最妙徧一切法生佛一如十方如来皆由证此故云出生以理融行行无不同(东阳)无上妙觉者性德之体真妄同依徧诸十方出生如来者体量周含诸佛同证与一切法同体平等者体德徧具无非圆觉(私注)

二标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随其根性设教多端循谓循随性谓根性众生根性虽有万差而此三门一切收尽(圭峰)一即无差三即是差此乃无差之差无非是性故云循性差别当有三种(慈室)性德之行随根修入根既不等法亦何穷如病有千源药生多品然核论性德三谛天然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道者妙一切法至三即一至一即三处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大论则曰一心三智天台则谓即空假中此经则以静幻寂为行相也盖依谛立观全性发修依真立空破一切惑依俗立假建一切行依中谛立中观究竟一切性法界绝待然此三观既全性发实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俱破俱立俱绝对待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十方如来依此成佛无边行海圆摄无遗此经三种并存梵音一奢摩他华言翻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二三摩钵提此翻等至亦云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三禅那此翻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义当中观说虽次第用在一心全三之一一必具三次章纵有单复前后实解圆而行不定耳故此皆标悟净圆觉下文亦曰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又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识此意矣不唐驾说又此三皆以观为名者圆觉章云修此圆觉三种净观是名三观初首方便三种净观随学一事三文称观敢不依凭若奢摩他翻止辨音章云清净定轮者须知寂而能照照不离寂譬如止水无波然后能鉴虽定慧不二从别名观又观所依定故称定轮后偈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楞严三名与此不异各从经意三皆名止涅槃中三名义少殊一奢摩他翻止二毗婆舍那翻观三优毕叉翻止观等虽二名不同体亦无别禅那以双遮为离优毕叉以双照为等也(私注)方便者所修习法皆以此为门户故由之而治病以药病愈药何用哉圭峰依经立三观名一泯相澄神观二起幻消尘观三绝待灵心观同天台三观空假中也他云异者此明用心方便彼则推穷性相此不立境彼多生解今谓无有用观而不立境以观依境立故初心解则俱解后心行则俱行无非方便如前说天台诸文推穷性相此依龙树遣荡观门为破执故执若破何必推穷为求当理不敢分宗(竹庵)若不穷诸法性相妙观于何处用若不对乎三谛安知全境为智呜呼当宗尚昧况他人乎(慈室)

二正明行相三初奢摩他三。

初标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发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须了悟身中净圆觉性以为行本本即解也依解而修方为妙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故下标本皆同此矣(圭峰)此圆觉体万行根源苟非先悟则徒为苦行非涅槃因(东阳)此悟即解悟也(慈室)二释行二。

初修观破障。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觉心初建力尚尫微理宜取静安详方能展照以静澄念见分别之识烦劳动扰因静生慧故名静慧客非本性尘污自体身心尘妄不起名灭(圭峰)身心客尘者烦恼在心约取计说如身见等故云身心(鄣南)念境也觉观也若以三观对破三惑此当空观发一切智则客尘烦恼体是见思假破尘沙中破无明若准次章单修静行有曰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使入涅槃既云究竟涅槃合是三德秘藏以证验修必一观而三观三惑一体而破也楞严第一陈如委答客尘二字意指见思与今少异(私注)

二行成显德。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离根境内心自闲寂静清虗轻安调畅喧尘永息麤重长袪十方佛心于中显现者此明感应众生圆明性体与佛无殊但以妄情凡圣似隔今身心相尽妄念不生圆觉妙心凡圣交彻理实而言我之身心亦能徧现十方佛中今但约入观者为主故云诸佛于中显现(圭峰)寂静即真谛之体菩萨证此非小乘固执故云轻安世界依报也佛心正报也见思麤垢既尽则中忘而外融任运与十界凡圣依正同一真空故能眼见障外色耳闻障外声楞严明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亦此位证相镜喻寂静像喻依正(慈室)妙圆觉体德量徧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智明体显鉴净像生此亦三谛圆彰不止真空而(私注)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翻云止定之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寂静是显相止是释名此既修止三皆名观者此宗必具理事定慧皆无障碍故约止修观也(圭峰)定慧不二准文从别如前示焕疏用三止释此行三观释幻行求之过矣今所不用(私注)二三摩钵提三。

初标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二释行三。

初正示修发。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心性是识识与根尘各无自性故名幻化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变化等者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也根尘既消自他无二故能内发同体大悲悲从定起非其爱见故轻安畅适(圭峰)幻者即心识根尘大悲乃俗谛之体(慈室)觉知根尘幻化不实此定境也即起诸幻下正明修观起幻除幻自行断惑变化等者化他出假四教四门门门四谛知病识药授药方法一一投机故曰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然此幻相并须心观照知历历然后起用天台止观曰如来在昔以渐顿观心偏圆具足依此心观为众生说即其义也由起幻故下观成所发次章明单修幻行既曰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故不可单以俗谛定今所发(私注)

二重明离相。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一切菩萨等复牒所修彼观下正明离相非同幻故者约智忘境非同幻观等能照亦寂谓非同幻境之观亦皆是幻能所俱遣药病两忘故云幻相永离(私注)

三总结举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土喻性德苗喻观行观行增进如土长苗圭峰云如种谷等依土长苗收子之时苗土俱弃种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今谓经喻生长何以灭义消之耶况偈云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鄣南)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亦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圭峰)等至者幻智于彼所化之境平等普至也今直作假观释之(慈室)既前标圆解亦举一即三所谓一假一切假也圆觉章有云三摩正忆持(私注)

三禅那三。

初标解。

善男子若菩萨悟净圆觉。

二释行二。

初明修相。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者无知觉之明为能离也非心虑知非身觉触明者能离之体碍无碍境者能所俱遣亦可碍谓生死无碍涅槃也受用者属资缘世界者共居国土相在尘域者依正互相由藉而住自五品来生身得忍皆住分段纵入变易亦未离阴此皆属碍即无碍故如器中锽也但法文中未见即无碍义须下喻显译者之巧也如器下喻烦恼下合圭峰云锽字不定恐译人错遂为三释一依锽字音横训和训乐非器中声取其声势击罄之类其声锽锽然译人稍拙二作鑛音同即大钟也或写错以𨱑为锽三作簧音黄即笙簧之类以有簧之器非一故不局笙中簧乃云器中簧也此则译人不善此方音韵文字故字与音俱错他疏皆依此解今谓圭峰之疏多罪译师盖伤于博达矣且一代翻译文质相称无出觉救所译此经岂错一字遂受不善方言音韵之责广韵注锽字云说文音皇何得专以横音为咎耶世人鞔鼓内藏铁锽二条取声韵之远今经正取器微声大以喻即碍处达无碍也(鄣南)不取幻静至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显双遮二边正入中道受用下明中道观体周圆无际相在之相宜去声呼秪是身心等相一一即中虽局而徧(私注)

二示观成。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寂灭即中谛之体菩萨住此而不著故曰轻安(慈室)三谛俱中故名寂灭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者妙圆觉智契中道也自他等者此寂灭境虽徧一切法而离一切相计五阴名众生执长龄为寿命(私注)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云静虑正是双遮之体此亦直作中观释之(慈室)

三总结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门皆依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观行亦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佛及菩萨同证同修随机随事行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或一人具修多行然必皆依此三种业或具修三或单或复具如二十五轮所明(圭峰)既三皆圆觉又云圆证验非单浅次第之行随机同异行体唯三(私注)

四较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行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偏小属权圆乘称性日月爝火焉得与齐(私注)

二偈颂二。

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

初颂标解。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二颂行相。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颂总结。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无始者未曾悟故故下有生盲之喻妄想者无中横计我人等者统为我相展转约义故有四名四名复有二相一迷识境二迷智境初者情识所计谓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如金刚两论所说(天亲无著)迷智境者证悟觉性而带能所从麤至细展转遣之即此经说至文当知颠倒者真我本有迷之谓无妄我本空执之谓有由此下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由惑造业次二句由业招报后二句反于三道堕于二乘又总当二乘宗中生灭四谛初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由此便生憎爱二境者由执四相为实我体所以于自生爱于他生憎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于虗妄体重执虗妄者四大五蕴迷性妄生众缘假合是虗妄更于其上重执我人二妄生业至苦乐果故名为道业成即受生死流转厌流转者息缘断惑见涅槃者趣寂沈空(圭峰)三道流转此乃六凡妄见涅槃乃二乘界须知九界背性成迷尽成染污(慈室)此经四相对彼金刚谓迷智境若望中道究论能执亦是识情以众生无始未离念故故云妄想执有等又此虽约证悟了觉以辨四相似从麤至细展转浅深然详经意恐一一相各有麤细俱浅并深竹庵云此章除四颠倒我为根本我执有麤有细今现行麤执也至于地位中人微细执我自不知觉未能断除若尚在信解我相浩然况未真正麤执我相全同凡俗其增长我慢盖学佛者之大病也宜乎熟读此之一章现行执我如破家贼(手鉴文)憎爱二境者虽憎爱属心由心逐境迁以所显能故云也于虗妄体重执虗妄者认四颠倒为我体从我体起憎爱故云重执(私注)

二障觉成迷。

○二普觉章示作等四病二初请问三。

初进问威仪。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二。

初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禅病者四相(圭峰)禅岂有病在参者用心差错耳(慈室)

二请后。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贤圣隐伏正法将沈欲令广益当来是故悬兴此问又由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今问何等是善知识余文皆显令彼等者明所为也(圭峰)五问次第者夫学道必务师师必有法法贵修进修必离病病去行成利他有在复审其始如何发心天台有曰发心僻越万行徒施故以发心之问终焉然五问意求师为主余四皆因初问而发若不尔者前屡明圆觉法门及三种行诸轮修相又令勤断贪嗔等病但发心义未广明耳何必至此重兴诸问详后答意初唯广上求善知识以防末世邪师过谬次答秪是圆觉妙法就法显离作等四病行乃依师安心觉理修法意归前诸观相病亦即上自他憎爱于今但加能治之法及发心等至文皆见圣慈愍物曲尽于斯又此诸意法为至要作止任灭未始发挥苟得大纲群目皆正故总科此章云示作等四病也(私注)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

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二正答二初长行五初答求人二。

初教择师。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心者简余乘也知识者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欲修行者为行求解正知见者法句经云深解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来究竟平等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建立佛法是名真善知识心不住相等者离凡夫烦恼及二乘滞寂现尘劳者即贪等也心清净者现染而不染也示诸过者以同事摄如净名云入诸淫舍亦同华严婆须蜜等赞叹梵行等者或为利益或有别缘所作非仪𫏐乖真教秪得贬承非不得饰非说理以误凡下此乃不同邪人自造诸过复说非梵行事为其真实令无量人堕大险趣但为同事摄故虽现诸过常须赞叹真实梵行故论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即得成就等结成大益(圭峰)今有影附圣迹者纵心所为食噉非法自谓得无碍道内实庸愚此即坏见坏行无惭之人惜哉然末世之中四依罕值但能心不住相不坏正见善谙境观者亦堪依止(东阳)正知见者深达实相不著二边也阿者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等亦云正徧三菩提翻正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亦云无上正徧知(私注)

二劝承事。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不惜身命者如雪山舍身(涅槃童子)香城破骨(大品常啼)之类儒典尚有竭力事父致身事君何况为法常现清净顺行种种过患逆行心无憍慢者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効䖍诚或覩逆行便生憍慢故智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然为师之难为徒不易勿因此诫误敬麤人欲验真虗如前简择谙其道如此遵承又此药治徒师勿错服服之增病无药可治以缚解缚无有是处抟财等者前举身命之难此况身外之易抟者食也财谓钱帛古译讹略应云段食不起恶念者由前无慢故也憍慢若起恶念便生障覆自心法何能入心华等者觉心既明即慧光开发触向无染故曰心华称体无边照十方刹(圭峰)抟财者圭峰钞云准经意的说财食也食有四种此当段食食总段别以段拣余古译经论讹云抟食今此三藏承古作抟又不分总别谓抟即食仍略食字故云抟财咸师云天竺不用匙筯唯沈香水一盂饭一盂百味一盂香水润手而抟饭食此非译误(鄣南)抟聚也聚财宝畜妻子眷属耳此以常伦况前极劣前云过患乃贪嗔淫妄靡所不为尚不可慢况示同常道而生恶念耶(慈室)今恐抟秪是食慈室之解未敢去取又咸师义尚须考据(私注)四威仪中常现清净者不动日用三业四仪不染诸法自然一切常现清净(竹庵)二答依法三。

初标法离病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标以妙法释依圆觉圆觉是所依法故此法离于四病方可依故除病之问下自有答法病无边要唯此四随有其一即不堪为师(圭峰)虽曰知识所证实为弟子所依故下结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又此妙法须明离病盖出世医王慈悲深至不令杂毒而混醍醐(私注)二释四病相二。

初征。

云何四病。

二释四。

初作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初句标名若复下辩相言者意言也彼圆下指体以破后句结名下三节同(圭峰)作种种行者兴心运为身口相助八万四千波罗蜜门既不能以性夺修并属偏邪苦行下任止灭意无别途(鄣南)

二任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者如火热水湿之类各各差别之性又谓妄从他妄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圭峰)

三止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得诸法无性之性非即觉性非止合故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圭峰)

四灭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圭峰)作则三学六度名种种行任则生死涅槃无起无灭止则息念达性灭则断惑归寂岂为之病才执此念欲求圆觉故皆名病作如是言欲求圆觉二句正是病体(慈室)

三结示正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上四门皆是诸经劝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即此四中竝皆入道故净名曰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病除法在即正观也虽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惧落四中便不建志立节复有闻斯四过离四又更生情便任胸襟别为见解故云邪观又作是观者离四也他观者取四也(圭峰)若了性具之旨则诸行无作何四病之有乎是故情执则一切皆魔称性则四皆是药但乘之有法用之在人如贼为将此将须护将若为贼此贼岂存节节检之勿使生著依是修观则正反此则邪(私注)作止任灭无非妙药执之成病耳乃知得失其在谁乎正观邪观者肇论云见法实知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十六观经如此拣显以能诠文明观法故故云观也在此经正如肇论只取见法拣显邪正通名为观(竹庵)

三答修行。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虗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憍慢翳心即不入道又一念瞋百万障起非唯失道亦堕三涂故皆令断远离名逆亲近名顺又违情曰逆随情曰顺如虗空者心无改易(圭峰)标云欲修行者结云方入圆觉以所显能是圆觉行若论观相义备前章故知求师请法法是圆觉依法起行岂有异途初段重劝事师了知下示安心法重举师者乐道尊师又初心修行须求依止有咨疑地故身心平等者俱即法界众生同体者彼一如妙圆觉行由斯进矣(私注)

四答除病二初指病源。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自他憎爱前频明今复说者是种子故是入道微细病故由此种子难契圆明(圭峰)才有憎爱圣道难成深究根源故云种子(鄣南)

二示除法。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怨亲等观故心无二心无二故即除憎爱自他依正真妄诸法若能圆观一切平等则诸法上憎爱亦尽故云亦复如是诸疏皆引行慈为释空烦法相(私注)

五答发心。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虗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同金刚经中具四心也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尽于虗空一切众生广大心也彼云四生九类我皆令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彼云入无余涅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彼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不颠倒心彼云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诸佛因地皆发此心依此愿修方成正觉(圭峰)二偈颂二。

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缺颂除病文四。

初颂求师。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二颂依法。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三颂修行。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如佛出世长无偈有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乃追颂求师中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之文又今于事师起行中颂者经意互显师弟相成故(私注)

四颂发心。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末一句长无此有梵语般涅槃此名灭度肇师云大患永灭超度四流亦云圆寂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亦云寂灭生死永尽故(私注)

○四圆觉章显示方轨二初请问三。

初进问威仪。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二。

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二请后。

世尊我等今者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虽问灭后亦兼佛世故下答云若佛现在当正思惟安居者安置净居即道场也以何为首者问观首之方便(私注)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

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二初安居期限二。

初指前。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说。

灭后兼正像性谓种性即了因也伽蓝此翻众园说者普眼章云安处徒众宴坐静室(私注)

二正说四。

初要制三期。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菩萨逢益即为遇缘且赴若无胜利须建道场克志加功以期圣果则三期皆是自行为简利他故名他事亦可王贼命难名为他事定三期者过则情生疲厌少则功行未圆故重克三期亦无别义然约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约障尽难易配长期下根中期中根下期上根二约精进懈怠配者即反于此根有利钝期有远近对病设药斯之谓欤安置净居者欲使内外清净身心洁白事理称可(圭峰)大圣制此三期为令行者自量力能长能短何必须对三根耶又此但制日限不制身仪四三昧中即属诸经行法一科(鄣南)建道场法先当香泥涂地等故曰净居(慈室)

二道场修法。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佛若在世无劳设像佛既去世须假形仪大论引经云不于泥木生难思想安能知像性等虗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如斯运想则与如来在日无异三七日者正修之前习方便也(东阳)设形像者或画或刻托以存想如佛不灭又须达相非相是心是佛方得名为生正忆念庄严供具要在尽诚从略只云悬旛与华三七等者三期摄念之前方便礼忏礼佛乞求加被露罪乞除夙障当如诸经行法具有十科见光覩华闻声感梦或宝字印臂或金手摩顶遇兹胜境身心愈进故曰轻安然遇此境犹属方便楞严所谓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则受群邪是也一向摄念者正修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三期所修如是而(慈室)忏悔者具云忏摩此翻悔过若别说者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其所忏法不出惑业报等三障摄念者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圭峰)若约文配三种忏法心存目想取相忏也稽首求哀作法忏也一向摄念无生忏也然修圆觉者先开妙解然后起行是故前二不缺无生又此三七圭峰科为限内修行诸疏皆曰期外方便今详经意一向摄念秪是修上三观诸轮故今重举辩音章末三七方便但加施设形像等广于前耳此中却缺二十五轮标记结取盖前后互显修者当以诸疏为准稽首者首至地也周礼太祝辨九拜此当其一一向摄念者三期之内独一禅床单复圆修无非摄念(私注)三遇夏安居或于期内遇夏安居虽修大乘未全废小故安居日对佛陈词然既不系徒众终成依大文为二初教令依大二。

初标意。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然建道场或在伽蓝或于余处期限未满夏首临入众安居则乖誓约作念结夏又杂观心道场中人由此疑惑如来远念故为辨明为俗乖律即非因大废小无失徒众者六和也(圭峰)若同布萨则妨摄念若不入众恐违律范故此决云不假徒众(鄣南)

二作法律制安居二人对首作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处僧伽蓝大界内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今依大对佛其词异焉。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比丘梵语此含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尼女也谓女比丘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亲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即三归五戒之士女也小乘局于二众大乘道俗俱霑某甲者各称其名夫小大安居略有八异一所依异别界圆觉二假实异定实示现三住持异事相实相四结安异对首作法独自称名五成安异身不出界心不起念六失安异身出越界念起背本七还界异身不逾时及界念不间断而觉八所期异阿罗汉果无上菩提有此八异故云不依及为修等大因缘者不拘小节之意(圭峰)某甲者通慧僧录云借阴阳支干之数以拣昆仲之次物之始生曰甲则长称某甲物之初长其形未直曰乙故次称某乙此下至无系属故有三节初二句标次四句释后四句结实相圆觉平等性智涅槃自性其体一也盖以理为能表伽蓝等为所表不同小乘结界系属方所(鄣南)寂灭者佛行也同入下住持伽蓝安居等悉以理性简于事相故不局方所不系徒众(东阳)与佛菩萨三月安居故云同入平等性智者唯识论四智之一圭山引彼大圆镜智对今圆觉成所作智对身安妙观察智对心安则四智具足今谓唯识教道一途此是圆经虽一名偶同何烦曲会疏中此段故略不集(私注)

二结示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示现者谓安居日对佛陈词盖不废小权设如此(慈室)道场三期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圭峰)

四诫勿妄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三期所修不出三观彼所闻者前明内发寂静轻安大悲寂灭等其观成相尚不可著此外境界不可妄取(私注)二观首方便二初三观方便二初列示三初观至静二。

初正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觉亦如是例于静也应云如是初觉从于一身至一世界(圭峰)修奢摩他静为初首静极便觉等方便功成也前文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今云众生起念皆悉能知足显生佛唯心二文一揆(私注)

二诫妄。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二三摩忆持二。

初正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忆想有二意一乞垂加被二欲效修行发愿亦二意一设心广大二所期不退(慈室)三摩钵提从忆想入次起弘誓自熏成种若论功成应如前云便能内发大悲轻安文无者略(私注)

二诫妄。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三禅那数息二。

初正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徧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覩所受用物。

修禅那者从数息门入心中了知下功用也生住灭念文略异相一滴之雨此举最微况诸法耳凡修此门须调气息不涩不滑或入或出安庠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天台六妙门暨禅波罗蜜具明修法及证相等非此可备行者住寻(私注)

二诫妄。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三总结。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结云是名等也即知前段三观诸轮虽具释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期(圭峰)方便有二应以上文摄念之前三七礼忏为远方便以今三观初首为近方便(慈室)

二利钝修习二。

初利根徧修。

若诸众生徧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如来本所示生秪缘劝物修习今三观既备则万行圆故就此人名佛出又即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圭峰)

二钝根随学。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根钝障重故加忏愿而随学之若夙种不对故此观不得复习彼观(私注)二偈颂二。

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六。

初颂三期。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二颂修法。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此下缺颂遇夏安居。

三颂诫妄。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四颂方便。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五颂徧修。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六颂随学。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大科第三流通正宗之分法义周欲使广益他方远霑来世流传通泰展转无穷流则不滞通则不壅(圭峰)文四。

初善首请问三。

初进问威仪。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集注下(终)

No. 257-C 大方广圆觉经略疏序

元亨利贞。干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以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虗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法资始也。万法虗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虗。恢恢焉。晃晃焉。逈出思议之表也。我佛证此。愍物迷之。再叹奇哉。三思大事。既全十力。能摧树下魔军。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宝藏。然迷头舍父。悟有易难。故仙苑觉场。教兴顿渐。渐设五时之异。空有迭彰。顿无二谛之殊。幽灵绝待。今此经者。顿之类欤。故如来入寂光土。凡圣一源。现受用身。主伴同会。曼殊大士。创问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照斯真体。灭彼梦形。知无我人。谁受轮转。种种幻化。生于觉心。幻尽觉圆。心通法徧。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顿除妄宰。空不生华。渐竭爱源。金无重鑛。理绝修证。智似阶差。觉前前非。名后后位。况妄妄起灭。德等圆明者焉。然出廐良驹。摇鞭影。埋尘大宝。须设治方。故三观澄明。真假俱入。诸轮绮互。单复圆修。四相潜神。非觉违拒。四病出体。心华发明。复令长中下期克念摄念而加行。别徧互习业障惑障而销亡。成就慧身。静极觉徧。百千世界。佛境现前。是以。闻五种名。超刹宝施福。说半偈义。胜河沙小乘。寔由无法不持无机不被者也。噫巴歌和众。似量腾于猿心。雪曲应稀。了义匿于龙藏。宗密髫专鲁诰。冠讨竺坟。俱溺筌[(ㄇ@(企-止))/弟]。唯味糟粕。幸于涪上。针芥相投。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顷以。道非常道。诸行无常。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然佛称种智。修假多闻。故复行诣百城。坐探群籍。讲虽滥泰。学且师安。叨沐犹吾之纳。谬当真子之印。再逢亲友。弥感佛恩。久慨孤贫。将陈法施。采集般若。纶贯华严。提挈毗尼。发明唯识。然医方万品。宜选对治。海宝千般。先求如意。观夫文富义博。诚让杂华。指体投机。无偕圆觉。故参详诸论。反复百家。以利其器。方为疏解。冥心圣旨。极思研精。义备性相。禅兼顿渐。勒成三卷。以传强学。然上中下品。根欲性殊。今将法彼曲成。从其易简。更搜精要。直注本经。庶即事即心。日益日损者矣。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