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下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此庆闻赞谢也。以闻佛圆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众心。神力所加。照破无明。各各自心光明顿现。此所以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也。下请入门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此问行也。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未闻能证之行。故今特请入门之方便也。城喻圆觉。门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证之行。即楞严之最初方便。所谓随方取便。乃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乃圆修顿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为中下故请渐次。意在开三观门。即下单复圆修二十五轮。皆渐次也。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

正示。

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本无迷悟平等无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正入证之门也。然觉性徧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但随机圆摄。不无其要。故但有三门。然此三门。即楞严三观。谓空假中也。且二经列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下义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三观次第各照故为渐。其实本无三一次第之差也。后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乃悟后称性修。非迷中修也。谓菩萨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净圆真心。依此不生不灭真心。安立观行。净治历劫无明习气。以此为修。唯约称性为修耳。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此示空观行相也。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时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故云取静为行。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故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云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故如客尘。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最初工夫。一念顿证无生也。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示入观之效也。以圆觉妙心。向以幻妄身心无明遮障。今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故云内发寂静轻安。到此十方廓然。则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诸如来心显现。如镜中像。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结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静义。在因名止。在果名定。义当空观。

次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所悟净圆觉心。而为行本。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此示假观行相也。心性识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发起智照。照彼识与根尘。本来不有。皆因无明之所变现。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指枝末无明也。既了自识及根尘悉如幻化。则例观一切众生。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谓幻智。此幻者。推根本无明。谓依如幻始觉之智。顿破根本无明。变化等者。谓除灭无明。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广作度生佛事。现十界身。普应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谓证真如。从真如起利生事业。而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不取众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此示观行增进之相也。以证性未圆无明未净。渐渐深入。故云渐次。以对待未忘。先遣所观之境。犹存能观之智。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然所观既妄。能观亦泯。若存能观。犹未离幻。故云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能所双忘。境智俱绝。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喻增进之相也。谓菩萨观行。境智双忘。一真独立。则法身真地。智种灵苗渐渐增长。土喻法身真地。本觉真如如种子。观智增明如苗长。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结观名也。梵语三摩钵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

三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此正示中观行相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内忘其智。不取静相。境智俱忘。身心寂灭。皆无障碍。故云了知。知觉明。乃根本无明也。谓对待既忘。能所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以离境故超碍。离智故超无碍。毕竟寂灭。故云永得超过。锽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不碍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以明即碍处能达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碍法身。故云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以喻法身出碍也。烦恼约生死法。谓身心世界也。涅槃约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槃。不相留碍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三德圆证。涅槃常乐。故云寂静轻安。心心随顺妙觉寂灭。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结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总结方便之渐次也。谓此三法门。皆是随顺亲近圆觉之方便。即如来之因地。诸菩萨之万行。或渐次。或偏圆。皆依如是三种事业。或单复圆修。若一念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顺修习。

此结行显胜也。偏圆修习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乘。不若暂闻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次以偈重宣。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总颂标立三种观行。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此颂三种行相。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地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此总颂结名。

圆觉经直解卷下(终)

No. 258-A 刻圆觉经解后䟦

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是则众生清净觉地。即诸佛本起因地。但以无明障蔽。日用而不知。故劳我世尊。特特现身三界。俯顺群机。指示各人本有佛性。以众生迷来久矣。无明日厚。障蔽日深。非观照无以通之。故设三观妙门。为悟心之要。良由根钝不能圆修故。散出一代时中。初说空观。以破见爱烦恼。次说假观。以破尘沙。后说中观。以破无明。又以先后历别渐次不能圆证一心。故说首楞严大定。以统摄三观。圆照一心。顿破无明。是为圆顿法门。然其文该三藏。教摄五时。十界圣凡。迷悟因果。纤悉备殚。而学者智浅心麤。以文广义幽。艰澁难通。况离言得意。妙契一心者乎。若夫至简而精。至切而要者。无尚圆觉之最胜法门也。其文不过一万三千余言。统摄无边教海。该罗法界圆宗。彻一心之源。历三观之旨。偏正互换。单复圆修。搜穷妄宰。批剥禅病。而悟心妙门。一超直入。是所谓法界之真经。成佛之妙行也。顿悟顿证。如观掌果。西来直指。秘密妙义。此外无余蕴矣。凡学佛者。莫不以此为指南。昔圭峰禅师。著有略疏。则似简。别有小钞。若太繁。然文有所捍格。则义有所不达。义不达则理观难明。理观不明则恍忽技岐。而无决定之趣矣。予山居禅暇。时一展卷。深有慨焉。于是。祖疏义而直通经文。贵了佛意。而不事文言。故作直解。以结法缘。草成。适新安觉我居士程君梦旸。闻而欣仰。乃因居士吴启高特请以梓之。予因叹曰。佛说持四句偈胜施恒沙七宝之福。以宝乃有漏之因法乃成佛之本。较之天渊。此吾 佛金口称赞也。程君法施之福无量。当与虗空等矣。敬题于后。令观者知所自云。

时天启二年岁次壬戌仲夏望日

中兴曹溪嗣法沙门憨山释德清撰

No. 258-B 大方广圆觉经直解后序

原夫。羲画文系。圣人缘此标言。什译安研。梵氏因而衍教。非生智识。莫问钻求。夏虫不可语氷。火齐方能照夜。自汉征宵梦华徙胡像。八声九部。篇籍竞埒于五车。四辩三空。授受不摹于一贯。望门而入者。每挂于眉。寻岸而登者。厥踬其步。虽慈云普荫法雨频倾。而能借洒润以𤀹心。仰覆被而超神者。抑亦鲜矣。若乃圆觉真经。尤是佛祖妙谛。圆何所圆。觉何所觉。至矣哉。孰得而思议焉。维唐圭峰禅师。了其旨归。精为疏注。可谓独竖幡幢。直提今古。然镜华水月。何常有定影定形。美玉钝金。不妨于再雕再铸。属有匡庐大师憨山者。禀姿擢干。秀含耆阇崛之山。涤虑澡情。净引阿耨达之水。猛力精进于披铠。戒行莹彻于怀珠。一泛慧舟。长游觉海。牙签缣袠。现于坟开。壁坏者。靡不赅融。玉检金函。载夫地涌。粒藏者。悉从淹洽。稔持圆觉。透其包括。西来务殚参穷。阐是圆灵上品。句详节解。理串脉联。拔新濯故之余。笔华逐宝华齐坠。相印合符之际。字叶等贝叶呈芬。显隐毕彰。光明逈放龙宫遽失其深。鹫岳讵云其峻。盖真源实相。久伴于跏趺。故辟户开牖卓立。夫见解比常。踞座挥。吐论展义。洋洋匹长河之潟流。隐隐拟洪钟之待叩。兹者藉银不律。代铁如意。劙鸿蒙之未分。收象罔之所得。遂令四八慈容更生欢喜。二六大士共作威仪。洵乎先悟后悟俱具法眼。此说彼说。总启禅关。且天孙鲛人。不必同机。而织摩尼缨络。允堪并箧而珍。圭峰无二。憨山惟一矣。旸也。根凡不颖。器钝欲镕。睇法桥。企足知趋。对经藏。墙面难覩。捧斯注集。得未曾闻。窃意憨师婆心最热。佛愿克弘。特付枣梨。为广流布。又溯憨师。劫来灾难。凭向磨礲。业非设阨于推山。自应消危于醉象。因缘阐发盛护慈悲。大众奉传宜加默体。沾甘露以解惑霜。傍慧炬而躧觉路。则人不负师旨。师可报佛恩矣。凡若干卷。勒成一部。题曰圆觉直解。其佗所注。儒书释典。行于世。未易缕数。幸宝轮之常转法。并金铎不难辨声。倘云此为文字之禅。则世谁称缄默之慧。敬图赞叹。致妄敷扬。

明天启壬戌中秋日新安内史程梦旸拜 述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