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六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虽四相明病根尽显。若不识正知见人。则不值正法。不知正行。不去正病。不发正心。亦不得究竟成就。觉心未普。此普觉所以乘机发问也。快说禅病者。谓说得禅病极痛快也。禅本无病。由习禅者以病为法不得其门不能得入。故说为病。今一闻之后病根除。故心意荡然毫无疑滞得大安隐矣。世尊下正请。师者人以模[墓-旲+汜]邪正之所自出。故问求何等善知识为增上缘则不堕邪见。良以师为指南教为绳墨。故古人悟后要须得遇真善知识。深锥痛劄去其所重方是正法。不然便落窠臼。故药山云。才有所重便成窠臼。故问依何等法。且行以成德不可不择其要。故问行何等行。若所依之法有执而不去。则执药成病认病为法。不唯无益而且有损。故问除去何病。发心为入道之初。邪正大小全在最初一步。故问云何发心。若知此五种自眼既明。亦能普觉诸盲入于正道。若眼不明。是以盲引盲。未有不堕坑堑者。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畏道眼者。谓具五种性。则能辨龙蛇分邪正。决能直进不生怯故。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先答第一求何等人也。谓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欲求善知识为师依之而修。要先择正知见人为师。以师如良医善知药忌。师如导师善知通塞。故须先择也。所谓正知见者。谓离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离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萨根器。故虽现尘劳而不染尘劳。如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是也。示有诸过而赞叹梵行者。如净名经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是也。此皆内秘外现。与人作同事摄。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若求如此正知见人为师。则能与人抽钉拔楔换骨换髓成就菩提。故遇如是正知见人。应当不惜身命尽心供养。如雪山舍身神光断臂之类。此善知识具大作用。能实能权。或时以顺境化人现清净相则慈悲蔼然。或时以逆境接人现贪瞋相则棒喝交驰。所谓或顺或违皆名增上。如慈明之骂。德山之棒。临济之喝。汾阳之肉。志公之鸽。遇贤之酒等。皆逆行也。若遇此境不当便生憍慢不起恭敬。故智度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能开释深义解散众疑于我有益。则尽心恭敬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以人恶故不取其照也。纵使现种种过患尚不当生心憍慢。况复祇是取财物及有妻子仆从便生憍慢哉。若事善知识不生憍慢。即验此心稳贴不起爱憎平等一相。决能究竟入清净觉。觉华自然发明圆满清净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答第二依何等法也。此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方是正法。此四病者。即前所修三观及无修无证之圆觉。由执而不化遂转成病。故不起执心即病是药。若起执心即药成病。古德所谓通身是药通身是病也。言作病者是服三摩提药所成也。彼意自谓。此圆觉性必须劬劳肯綮作种种行度诸众生方得成就。不知彼圆觉性本非可作。妙性灵台不受熏炼。岂可修种种行而妄得之乎。此则迷天真而事窍凿。故名作病。言任病者是服圆觉清净本无修证之药所成也。彼意自谓生死本空不必更断。涅槃本寂亦不必求。故不求涅槃不断生死。但是任意而行。信缘而去。随诸法性。逢贪即贪。遇瞋即瞋。逢衣便著。遇食便吃。了无忌惮。不避讥诃。起如是心欲求圆觉。此则恃天真而不修。常居幻化不得解脱。故名任病。疏云。前则驱驰觅佛。此则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亦堕无记之性。七贤岂是大道。四皓宁为圣人。尚昧欲天。焉冥觉体。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止病者是服奢摩他药所成也。彼意自谓永息安心犹如木石。方能对境不生分别。得与一切法性契合寂然平等。欲以止息妄想而求圆觉。不知觉性如水上葫芦按著便转。如日中宝石色无定形。而欲以止契合之乎。起如是心求圆觉者名为止病。言灭病者此服禅那药所成也。止则但止徧计。灭则并灭依他。彼意自谓永灭根本枝叶二种无明。则身尚无所有况世界乎。以彼无明为器界之本。若断其源流则自绝。故欲灭尽无明以求圆觉。不知彼圆觉性不变而能随缘成一切相。头头上彰。法法上显。起如是心欲断尽烦恼求圆觉者名为灭病。所谓生心动念即涉迷倒。谓但有纤毫即是尘也。然则如何除此四病。前不云乎。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等。如是而修方离四病。故古德云。莫动著。动著即头角生。故离四病者则能离念。若能离念则见清净觉性。若于此法作如是观名正知见。若于此法略有沾带即堕四病。即名邪见。故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故知作止任灭亦是药亦是病。前四相约能证。故说证取方现我体悟超过一切证者等。此四病约所证。故说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任彼一切欲求圆觉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虗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答行何等行也。自具佛性为正因。善知识为增上缘。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外缘火不能发。故知供事善知识是第一修行。以善知识难遇如优昙华故也。言尽命者谓不惜身命。身命不惜何况其他。彼善知识若来亲近勿以其近之而生憍慢。若复远离勿以为远之而生瞋恨。近如四祖之访牛头。远如石门之骂浮山。若遇此二境而心不动犹如虗空。非真见自他身心平等无二者不能也。若能如是方得证入。若使近之不逊远之则怨。是斗筲之器非载道之具也。恶足道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末世众生精勤修习不成圣果者。由有无始我人憎爱种子为膏之疾。致令心不平等。执我执法。不得解脱。若尽憎爱怨亲等观心无有二则诸病皆除。若怨亲既等。于诸法中生死涅槃悉皆平等。则不二法门应念得入矣。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虗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答发何等心也。尽于虗空一切众生大心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不颠倒心也。若发此四心不堕邪见。是故修圆觉者。最初若无正知见人为导师则缘不具。若无离四病法为正因则因不具。因缘既具。若不尽命事善知识则行不满足。虽尽心事善知识。而我相不尽病根不除不能入觉。四缘既具方得自觉清净。若不发后四心。不能觉人而觉心不普。故必五行具足方得自觉觉他名普觉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心远二乘是颂求正知见人。法中二句颂求何等法。亲近五句颂事善知识行。不犯下颂发心。

此先答安居也。住世正法也。灭后像法也。法末末法也。具大乘性者昔具闻熏种性也。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而欲修行者。信是修行最初事。若不信便不修。不修便不入。故不信为不善之本。而信根为诸善之首。必信而后可说修行也。故欲修者必选择伽蓝安处徒众。伽蓝此云众园。若有度生缘事不得空闲。则随空闲时分而以正念观察。不立期限。此在普眼章中说。若无他事及他因缘。即当建立道场克定期限。如古人封纸衾。自誓此生不悟当不开此衾之类。期有上中下。必须安置净居离诸諠杂。若佛在世则不须设像。但当正念真如则触处无非圣境。若佛灭后必须设佛形像。心存目注如对圣容。不令心生散乱。如是三七日内一心礼敬诸佛行忏悔法。若见佛相或见光明则昏掉皆离。故得身心轻安。过三七日当一向摄心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也。上三期是修奢摩他安置净居法式也。若使安居结夏。当为清净菩萨止住之法。心远二乘。故不安徒众。唯是清净独居。独行独步。至安居日。即于佛前陈情发愿。踞菩萨乘者简小乘也。同入清净实相住持等者。谓与清净菩萨同入清净觉地住持大光明藏。即用此大光明藏为我自清净伽蓝。故不入众园也。昔赵州扫地次。有僧问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有一点也。故知一念不起妄识不行。则住清净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以涅槃自性空寂境界。本无处所。不依倚一物。故无所系属。若是八识王所即有系属故。一有系属即有染污。不得平等。以大圆觉为伽蓝。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今我下出不系徒众之所以。以我所修无上妙觉大事因缘与小乘志愿不同。如水火不同器故不同居也。或修圆觉者。不与万物为侣诸尘作对。独往独来。故不系徒众。此名菩萨示现安居修禅那之法式也。过此三月则任意所往即得事事无碍。问。何故修奢摩禅那者各有安居之式。而修三摩者无安居法耶。答。三摩修万行故不用安居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六(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