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文殊章正明圆顿行证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二字者。蹑前之语。显通序。兼别求之故。下诸章之初。皆云于是也。即从座起等者。从法空之体。起悲济之用。以己最胜之顶。礼佛最卑之足。敬之至也。右绕者随顺之义。表顺觉性。三匝敬佛一体三宝也。长跪者安危不易。叉手者信解合体。心境交参。权实合也。
正述请问三。初问如来因行。二问菩萨发心。三问末世离见。初问如来因行。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果具万德。偏举大悲。咨询法要。本为法众故。具足十号称世间尊。求证圆觉故名法众。佛昔初发菩提之心。圆照本源。染体悉净。依此造入无上觉城。故云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也。
二问菩萨发心。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大乘之体即是本觉。于觉悟中。发菩提心正念真如。故云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三世诸佛。皆从本觉因地法行。远离诸病。病由何生。瞥尔取证病体随生。都不发心岂离诸病。一发心后永不退转。不退转故诸魔不娆。夫大教发心。当信一切法。唯心体具。全心发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世事纷纭。即大圆觉也。
三问末世离见。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佛灭度后。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即为末世。去圣遥远。深可悬忧。故显益中偏垂结指。夫求道者必正其因。因若非真。果终不克故。若欲断无明成佛果。谁不由期正道乎。故使末世不堕邪见也。
三三展虔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正语而礼威仪也。五体。四肢及首。若惟一度。未展䖍诚。若过于三。礼烦则乱。故三周终始。显示真心。佛虽以知。垂范应尔。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先赞后许。再言善哉者。善之至也。善男子者。顺理曰善。男子刚断。汝等者。虽一人之言。言众人之意。得正住持者。安心觉海。任持万行。诫令审谛。勿杂于缘。
二受旨。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既蒙许说。愿乐欲闻。洁己虗心。收视反听。而寂然也。赞许伫听之文。下十一段皆同此释。
三正答二。初长行二。初广答初问二。初总示二。别释总示中三义。初标示二。初依体立教。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如来于法自在。更无有上。陀罗尼翻总持。谓圆觉体中。有尘沙德用。从本以来持之不失故。大即当体无边。门者出入义也。非别有法从中流出于外。但依圆觉玅性。能通显示诸功德门无有穷尽。名为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涅槃及波罗蜜。依之六度万行。能生物解。名为教授菩萨也。
二照性断惑。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觉相性也。圆照修也。全性发修。以修契性。性非染污。故云清净。无明体空毕竟寂灭。故云永断无明。成道者。觉智徧满。一成一切成。一佛既尔。十方诸佛。咸皆然也。
二别释三。初委明惑相体虗二。初明惑相三。初征。
云何无明。
不了一法界故。名曰无明。有通别枝本正使习气。今约圆照。正断根本。别惑通别及二习无不该摄也。
二释二。初标定。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法界众生未能契性。尽属一切。起无初相。故名无始。以悟为迷。故名颠倒。情窦一凿。狂澜肆流。错乱多途。计执非一。故云种种。今且按定其非。但云颠倒。未显其相。倒有所执。颠则荒狂。如人乍至川原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东为西。既一方迷。余方俱转。忽然醒悟还是旧方。返推此迷。了无始迹。无本来处。无今去处。故云易处也。
二释相二。初法喻示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四大和合。假名为身。缘虑之心因尘故有。如影逐形。故云缘影。众生不知圆觉妙心亘彻三际周徧刹尘。妄执身心。起诸结惑。如弃大海认一浮沤。前喻迷方。今譬华月。翳目所喻即上颠倒。颠倒故执。由翳见华。文意法理莫不如然。
二即喻显迷。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月喻例华亦应云月实无二。揑者妄执。经文影略故不具之。既执华从空生。不知从翳而起。翳则实是华生之处。非真实华。但恠空里有华。不觉眼中有翳。外嫌身心苦恼。不知内蓄迷情。故名无明。
二显体虗三。初标体虗。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善恶之性。本体元虗。
二约喻显。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虗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先约梦事。喻无明本空。次提空华。显梦无生灭。故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前据能见翳目。称实华生处。今约所对虗空生灭叵得矣。何以故。无生虗故。
三结流转。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虽曰无生。由妄见故说名轮转。
二释圆照觉智三。初达妄本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修圆觉者。牒前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即无轮转无生死法也。亦无身心无生死人也。既知空华。岂有轮转。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超凡成圣。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不计身身同虗空。不计心心同法界。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也。
二结成玅观。
彼知觉者犹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知觉空者。泯彼能观。知能观空。亦空华相。如火之木。然诸薪已亦复自然。此空观也。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假观也。有无俱遣。中观也。言虽前后。用在一心。言虑顿忘。故云净觉。觉智契理。故云随顺也。
三征显所依觉体。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徧十方故。
前明玅观必全境发。境若不显。观故无所依。是以征显令谛观一。又观是圆照。境即觉相。观若非觉。照不名圆。境若不圆。此相非觉。虗空性故常不动故真谛也。真性如空。本来不动。如来藏中等俗谛也。体具诸法。清净本然。生灭既忘。知见宁及。如法界性等中道也。究彻三际。圆徧十方。绝待难思。互融互摄。是三即一。举一即三。魔佛同途。依正何别。前云有无俱遣。中观双遮。此曰究竟圆满。中谛双照。观谛互显。徧十方故。
二结酬三意。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上问有三。广答因行。而牒酬之。无余蕴矣。二重颂。非孤起偈也。或为钝根重说。或为未来。或为增明前说。凡言长行偈颂相望。例有五对。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今经问目皆长有偈无。答皆长广偈略。余随相当。对文当指。
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二。初颂广答三。初颂圆照觉智。
二颂惑相体虗。
长行先释无明。偈中先颂觉智。以智照惑。故言了达。
三颂所依觉体。
即得下二句。长先偈后。成道亦无得。长先偈。又如梦中下四句颂空也。觉徧下二句颂假也。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故云徧十方。众幻下三句颂中也。具乎遮照。众幻灭无处遮空也。成道亦无得。遮假也。本性圆满故。双照二边无所缺减也。问下威德自在章。方立三观。如何此中便具出之。答名出下文。义贯初后。
二颂结酬。
故经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故知九界实造佛界权施。皆圆觉性之所发现。诸大乘教诠旨咸然。故云。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一字法门海。墨书之不尽。并由理具。方可云为。
二广释前难二。初明幻灭觉存释前二难三。初喻显。
上五字所诠。谓圆觉是法。大方广是义故。文中标结指陈。只言圆觉。下六字属能诠。修多罗了义是叹教胜能。良以。宗本体用。是法义之宏纲。诠旨功能。了言象之皎镜。事周义尽须建五名。简要标题且存两号。大方广是体相用。各有二异。大者当体得名。常徧为义。常则竖通三世。徧则横该十方。谓圆觉体无有边涯绝诸分量。强名大也。意言此觉有广大义有方圆义。谓体大而用广。理方而用圆。方是正直不偏。圆乃无亏无缺。亦可大方是体广圆为用。谓体大而正直不偏。用广而圆满无缺。上三字是别。圆字是总。明此圆觉即是总别之德。具彰法义之门。故名大方广圆觉。后能诠修多罗三字总指诸经。了义二字叹此一经。是决择究竟显了之义。无过上也。故名修多罗了义经。
罽宾。梵语。亦云羯湿弥罗。北印度边鄙之名。此翻贱种。本贱役人自立君长故也。沙门。梵语。此翻勤息。勤者勤修戒定慧。息者息灭贪嗔痴。佛陀多罗。梵语。唐言觉救。以长寿二年龙集癸巳。持梵本经。至神都东京白马寺。译成两卷。其度语。笔授。证义。润文。诸德广评。大义别录。总成一卷。同缘实相。约行收机。大分三段。共十二章。初二章明圆顿行。中四章明渐次行。后六章明不定行也。译之言易也通也。梵为华耳。周制达四方。东方曰寄。西方曰狄鞮。南方曰象。北方曰译。今翻西语曰译。由汉世多事也。经文大分三段。始如是我闻至平等法会为序分。于是文殊师利下至圆觉章为正宗分。于是贤善首下讫经为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