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者。长行不言。且据因行。今具举因果耳。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者。此二。长行亦无。谓今明不定行证故。约渐顿明二十五种。若圆顿行证之人。并于此法不信顺者。则不可言无。不因此得成菩提。故曰唯除等。
三颂结劝。
前法未生圆解。终不能成圆教圣果。博地凡夫。故可知也。正法末世者。正宗佛法之末世也。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取证相。则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法。了达四病。虽则末世还同正法也。
二征释五。初久修如何不证征。
夫生死轮回本由憎爱。欲求解脱须尽二源。起憎生死亦是我憎。今爱涅槃还是法爱。弃苦欣乐。憎爱虽殊元是本习。滞著修道。佛果岂圆。调伏心源即生死根。因由著处似涅槃相。此乃爱寂憎喧。名不解脱。
五何知证法非脱征。
佛若在世。无劳设像。佛去世时。设立形像托以存想如佛在日。须达相非相。是心是佛。方得名为正忆持念。庄严供具悬旛与华。三七等者。三期摄念。夙障损除善根增长。住于正念修摄其心。对佛陈词求哀忏悔。
初教令依文二。初标意。
遇善境界者感应也。即与信相应。名善境界。身心调畅。轻利安和。神清气爽。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念修摄其心。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必定毗尼经云。持声闻戒破菩萨戒。持菩萨戒破声闻戒。故不假徒众。
二作法律制安居二。
是经五名。唯教行理。第二约教。第三显行。余皆名理。前二如上总题并文殊章已释。秘密中道三昧统摄万行。故名为王。决定境界唯佛极证。如来藏自性本具诸法。故云差别。无差之差也。佛敕斯旨。汝当奉持。
二答至于何地。
△威德章显示不定行证体用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