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62-A 圆觉经句释正白首卷
教理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指上之月大圆觉心。是心也。即根尘。即法界。绝思惟。冥敷量。本一切皆证。而无分于诸佛众生者也。爰因迷念皆证之各各不无。遂各各执有。未思各各不有。斯各各不无。失所无证之皆证。是曰无明。如所皆证之无证。则曰妙觉。无明妙觉分名。诸佛众生立别。然实无所别也。无明者。无皆证之明。似有不有。妙觉者。妙无证之觉。真无非无。非无滥同似有。妙觉无明。不有原本真无。无明妙觉。即此迷。还此悟。法非相待。功无两操。是故当经。无明伏断。妙觉成就。性相双显。指空华比二月。呼醒梦人除于梦事。譬钻火喻消氷磨明镜垢现诸镜光。渐次非所语也。究竟其须知乎。括要言之。于圆觉中无取觉者。离彼我人众生寿者。斯则断无明之元首。洁清明之慧目。涅槃自性清净境界。超过化佛幻影。入住法身三昧。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者哉。云何无取。则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之得无憎爱。成就有无俱遣净觉随顺之因地法行。斯则指上之月大圆觉心。得不迷闷者哉。若不尔者。离四病法。圆三观修。了悟于名言间耳。求实证于根尘之无坏杂。徧满法界。自各各不有。自各各不无。如百千灯光照一室融布无碍者。未之能也。是用前陈教理。以便初心。
圆觉经句释正白科文
总科
- ○全经开(三)
- 一序分
- 二正宗分(二)(文殊圆觉十一章)
- 一彻因断证(二)(文殊普觉十章)
- 一在断智行(二)(文殊弥勒五章)
- 一智断显真(文殊一章)
- 二行断绝妄(二)(普贤弥勒四章)
- 一离幻绝妄(二)(普贤眼二章)
- 一决疑离幻(普贤一章)
- 二示法离幻(普眼一章)
- 二显觉绝妄(二)(金刚弥勒二章)
- 一决疑显觉(金刚藏一章)
- 二示法显觉(弥勒一章)
- 一离幻绝妄(二)(普贤眼二章)
- 二在证性修(二)(清静普觉五章)
- 一性证如空(清静慧一章)
- 二修证无碍(二)(威德普觉四章)
- 一圆摄无碍(二)(威德辨音二章)
- 一示圆摄行(威德自在一章)
- 二示圆摄修(辨音一章)
- 二圆离无碍(二)(净诸普觉二章)
- 一示圆离心(净诸业障一章)
- 二示圆离法(普觉一章)
- 一圆摄无碍(二)(威德辨音二章)
- 一在断智行(二)(文殊弥勒五章)
- 二该果净观(圆觉一章)
- 一彻因断证(二)(文殊普觉十章)
- 三流通分(贤善首一章)
别科
- ○初序开分(二)
- 二通序(三)
- 一指法重宣
- 二表己述闻
- 三分时别闻
- 二别序(三)
- 一尊号显法
- 二标处彰佛(二)
- 一回身性土
- 二现行性土(二)
- 一该果彻因(二)
- 一该果光严
- 二彻因本际
- 二接因回土(二)
- 一徧行随顺
- 二现土教授
- 一该果彻因(二)
- 三列众显因(二)
- 一初佛与俱(二)
- 一彰数同因
- 二称名扬德
- 二次众入住
- 一初佛与俱(二)
- 二通序(三)
○二正宗分文殊圆觉十一章
○第一文殊章
- △智断显真开(二)
- 一序述兴门(二)
- 一序门蹑次
- 二序门周三(二)
- 一序述仪音(二)
- 一序问威仪
- 二述请教益(二)
- 一请教因行(二)
- 一请教彻因
- 二请教了因
- 二结益末世
- 一请教因行(二)
- 二序结终始
- 一序述仪音(二)
- 二序述垂答(二)
- 一长行列示(二)
- 一初序赞许(二)
- 一赞请教益(二)
- 一赞教因行
- 二赞益末世
- 二许答嘱受(二)
- 一嘱令谛听
- 二受教默然
- 一赞请教益(二)
- 二次述正答(二)
- 一示教因行(二)
- 一如来因行(二)
- 一本起清净(二)
- 一示所本起(二)
- 一标本惟觉
- 二标起惟觉
- 二示所清净
- 一初标断妄(二)
- 一示能断照
- 二示所断妄(二)
- 一征释(二)
- 一初征
- 二次释(二)
- 一释妄性相(二)
- 一妄性真闻(二)
- 一出诸妄性
- 二喻显迷真
- 二妄性本妄(二)
- 一出诸妄相
- 二喻显本妄
- 一妄性真闻(二)
- 二释妄因果(二)
- 一迷真因果(二)
- 一迷实相因
- 二迷真性果
- 二立妄因果
- 一迷真因果(二)
- 一释妄性相(二)
- 二结名
- 一征释(二)
- 二次彰清净(二)
- 一无明本虗(二)
- 一非实有体(二)
- 一标显
- 二喻明(二)
- 一喻生无体
- 二喻灭无体
- 二本无生处
- 一非实有体(二)
- 二生死惟名
- 一无明本虗(二)
- 一初标断妄(二)
- 一示所本起(二)
- 二因地法行(二)
- 一标所修法
- 二示能修行(二)
- 一达妄照觉(二)
- 一达妄本空(二)
- 一妄能所净(二)
- 一所执妄净
- 二能执妄净
- 二妄本性空
- 一妄能所净(二)
- 二照觉如空(二)
- 一照觉宝相
- 二照觉净性
- 一达妄本空(二)
- 二顺觉成行(二)
- 一顺觉徧满(二)
- 一遣惑随顺
- 二释遣成顺
- 二结名成行
- 一顺觉徧满(二)
- 一达妄照觉(二)
- 一本起清净(二)
- 二菩萨发心
- 一如来因行(二)
- 二示益末世
- 一示教因行(二)
- 一初序赞许(二)
- 二重颂总挈(二)△
- 一长行列示(二)
- 一序述兴门(二)
- △二重颂总挈(二)
- 一序欲重宣
- 二述说偈言(二)
- 一挈旨示教(二)
- 一挈旨如来(二)
- 一挈旨本起(二)
- 一挈旨示所本起
- 二挈旨示所清净
- 二挈旨因地(二)
- 一挈旨示所修法
- 二挈旨示能修行
- 一挈旨本起(二)
- 二挈旨菩萨
- 一挈旨如来(二)
- 二挈旨示益
- 一挈旨示教(二)
○第十二贤善首章
- △流通分开(二)
- 一别详问答(二)
- 一序述兴问(二)
- 一序问蹑次
- 二序问周三(二)
- 一序述仪音(二)
- 一序问威仪
- 二述请教益(二)
- 一庆前闻法
- 二申请四事
- 二序结终始
- 一序述仪音(二)
- 二序述垂答(二)
- 一初序赞许(二)
- 一赞所申请
- 二许答嘱受(二)
- 一嘱令谛听
- 二受教默然
- 二次述正答(四)
- 一名字奉持(二)
- 一先彰经体
- 二后列经名
- 二流布教地(二)
- 一果极佛海
- 二因周法界
- 三修习功德(二)
- 一彰劣显胜(二)
- 一因度胜劣
- 二果证胜劣
- 二极胜显胜
- 一彰劣显胜(二)
- 四护持经人(二)
- 一嘱示护持
- 二众禀护持(二)
- 一道场众(二)
- 一禀命威仪
- 二陈辞护持
- 二世界众(二)
- 一诸天祐护(二)
- 一禀命威仪
- 二陈辞护持
- 二诸鬼折护(二)
- 一禀命威仪
- 二陈辞护持
- 一诸天祐护(二)
- 一道场众(二)
- 一名字奉持(二)
- 一初序赞许(二)
- 一序述兴问(二)
- 二通结信受
- 一别详问答(二)
圆觉经句释正白首卷
二正宗分开二。一彻因断证清净开二。一在断智行清净开二。一智断显真清净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当文二句标所修法。善男子一句。如来云云一句。如来因地者。指己成佛前居因地中。修圆觉者。修于自性圆觉令得平等清净徧满成就。更无他法以当修习。
二示能修行开二。一达妄照觉开二。一达妄本空开二。一妄能所净开二。一所执妄净。
当文二句照觉实相。彼知云云一句。知虗云云一句。彼知者。彼修圆觉之人自心了达之知。觉者己本性觉。犹如虗空者。性觉清净如虗空相。此句圆照觉相。如虗空者。了达实相。即空华相者。泯诸妄相。此句证入实相。
二照觉净性。
经题如来广彰有五。今举前二。仍略陀罗尼三字。盖以大方广圆觉者法之宗。修多罗了义者诠之绝。标宗绝诠经义见矣。末世众生或以获闻经名开悟自性圆觉。或以先闻经名不昧向后敷宣得于佛所彰名晓了真实。有斯饶益。不嫌广略。所谓大方广者。乃圆觉自性常所独露不迁遍至之也。非大之外别有方广大之独露也。以唯一也。既唯一焉。复何所迁。是为方也。既唯一焉。岂不遍逢。是为广也。亦非方之外别有广大方之不迁也。以恒在也。既恒在焉。即乃遍逢。是为广也。既恒在焉。即乃独露。是为大也。亦非广之外别有方大广之遍至也。以无外也。普无外焉。即乃恒在。是为方也。普无外焉。即乃独露。是为大也。法本非一非三。而即一即三者也。如斯契会。方得圆觉自性之所为大方广者。修多罗梵语。此翻契经。所谓契理契机之圣教也。了义者。乃极宣之谓。于理于事无不究竟显了。全彰一实。不涉余诠。犹纯醍醐。不襍他味。经之一言。训常训法。乃贯乃摄。贯彼极宣之言。摄持所化之机。尘劫同遵。非可改易。是为修多罗了义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