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句释正白卷下之上

二在证性修清净开二。一性证如空清净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清净慧菩萨从证因断显。恐断未究竟清净之诸来法众迷究竟证之清净执恡证不舍迷闷觉心。有所兴问希佛教益证中差别令末世众生不迷证之差别知所究竟清净成就彻因果证圆满觉心。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庆闻现益。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当文三句庆闻现益。大悲世尊云云一句。本所云云一句。我等今者云云一句。广说者。备指前闻。如是不思议事者。觉心性相。微妙深奥不属分别思惟尘影缘气。此句述佛显真。本所不见云云者。指向幻妄根尘识界所发见闻非本见闻净性不了觉心实相。此句悲昔迷妄。我等今者。现前法众同闻法时。蒙佛善诱者。诱引入也。引入圆满觉心究竟清净。身心泰然者。泰安逸也。离诸尘劳烦恼自在住持。得大饶益者。成就游戏寂灭大海一切无碍。此句述众承益。

二申请后益开二。一请教殊证。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当文二句请教殊证。愿为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诸来者。在会菩萨众生也。云重宣者。以在断在证。本无有二觉心。成就能断之究竟即是所证之究竟。前闻教理备彰显最上了义究竟断妄无有余蕴。今为断未究竟诸来法众免彼执证迷断之究竟清净。因失证之究竟清净。更请宣证差别令彼知所证是何证得。能知所断是何断以不两迷于究竟清净。故云重宣。法王准前释。圆满觉性者。无取舍得失之断证因果。此句是前请重宣圆满。以便知于证之差别。所证者能心。所得者所法。云何差别者。何为众生之证得。何为菩萨之证得。何为如来世尊之证得。此句是正请重宣差别。以不迷于觉心圆满。

二结益闻教。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当文一句结益闻教。此圣教者。指请重宣之证得差别。随顺者。随所证得之差别顺修于圆觉菩提。开悟者。不迷于所未证得执恡乃所证得失本圆满菩提。渐次者。次及也。由众生之证得次菩萨之证得。由菩萨之证得次如来之证得。能入者。由如来之证得能入大圆觉海成就圆满菩提。合文上科共成申请后益科竟。前合庆闻现益科摄属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管于序述仪音科竟。

二结终始。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问仪音科共成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与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列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

当文三句赞请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余释准前。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摄属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殊证开二。一圆满觉性开二。一法本平等开二。一一性徧满。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

当文六句。一性徧满。善男子一句。圆觉自性一句。非性性有一句。循诸性起一句。无取一句。无证一句。圆觉自性者。自有之性非依他性。此句标本。非性性有者。非菩萨众生性之性有所圆觉自性。此句彰离。即乃性空真如不变义。循诸性起者。循随也。随诸众生性菩萨性差别起现。此句显即。即乃性有真如随缘义。然唯随缘故不变。唯不变故随缘。若变则有穷尽。何能徧满随缘。在随缘则于今现有。足征无始不变。是故自觉之性。不属他有。缘有于他全离全即。无取者。无能。此句人空。无证者。无所。此句法空。亦得合五句为一句。以非性性四句皆依圆觉自性显故。亦得合五句为三句。圆觉句为本句。非性二句为因句。无取二句为果句。以果者因因而至也。有非性之全离因则有无取之人空果。有循诸之全即因则有无证之法空果。任分任合。皆无失于一性徧满义。

二一相寂灭开二。一推本寂灭。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当文二句推本寂灭。于实相中一句。实无云云一句。实相中者。圆觉性中无方清净无边虗空之平等无二。此句示乃一相。实无者。语实则无寄简幻有。菩萨众生者。圣凡名相。以相因性有。既非菩萨性众生性所有之圆觉性。此之性中何有彼诸众生菩萨之相。是故实无。此句示乃寂灭。以唯寂灭。斯成一相。故此推本。

二发明寂灭开二。初征释。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当文三句征释。何以故一句。菩萨云云一句。幻化云云一句。何以故者。此句征问。以现在有诸菩萨众生名相。今云实无。故须征明其所以无。皆是幻化者。菩萨众生由无明显出。无明本幻所由显出者。即是由幻所化。故云皆是。此句释明菩萨众生名相非实所以实无。幻化灭故者。无明惑破。菩萨众生名相不立之时。无取证者。幻相无性。无性之法。灭则全灭。无有不灭之者。以能取证。此句释明非实之菩萨众生。全归寂灭所以实无。

次喻合。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当文二句喻合。譬如云云一句。性自云云一句。譬如眼根。喻实相。不自见眼。喻实相无二无取无证。以唯实相无二更无取证故实无于菩萨众生而皆是所幻化。此句喻明全归寂灭之菩萨众生本一实相。性自平等者。一相实性。无平等者。无能证性。此句合明以一性故一相。乃实无于菩萨众生之能证性。而全归寂灭。合文上科共成发明寂灭科竟。前合推本寂灭科摄属一相寂灭科竟。连合一性徧满科管于法本平等科竟。

二行求随顺开二。一因迷成差。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当文二句因迷成差。众生云云一句。于灭云云一句。众生迷倒者。迷方易处之本末无明非顿破所无明同于如来之二障永断。总未能除于一切幻化。此句幻垢未清净。于灭未灭者。事理二障伏断深浅。妄功用中者。有于修证能所。便显差别者。成立菩萨众生。此句寂灭未现前。

二果顺无二。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当文二句果顺无二。若得云云一句。实无云云一句。若得者。拟望之辞。如来寂灭随顺者。法界海慧圆合一切无诸生死涅槃。此句断妄究竟。实无寂灭者。无所证觉。及寂灭者。无能证觉。此句觉心圆满。合文上科共成行求随顺科竟。前合法本平等科摄属圆满觉性科竟。乃答所请重宣之圆满觉性者。

二差别顺性开二。一住碍随顺开二。一解碍凡夫开二。一标行开二。一从迷开悟开二。一迷妄耽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当文四句迷妄耽欲。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曾不云云一句。故起云云一句。妄想我者。发业无明。爱我者。续业无明。此句本具忘惑。曾不自知者。无因发觉。念念生灭者。幻心无常。葢悟心无常则不随之轮转。未知生灭是乃执有生贪。此句是无于慧照。故起憎爱者。迷心随轮从违顺境起计取惑。耽著五欲者。攀缘五尘欲境驰求忘返。此句现行缘染。

二悟觉知劳。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当文四句悟觉知劳。若遇善友一句。教令云云一句。发明起灭一句。即知云云一句。若遇者。拟幸之辞。善友者。入尘教化菩萨。此句发觉缘因。教令开悟者。菩萨教化令之开悟。圆觉净性者。实相如空平等不动。无诸身心幻垢能所。此句示真。发明起灭者。轮回境界无明识心。此句示妄。即知此生者。现前身心寿命。性自劳虑者。性身命种性。自由也。劳六根我执。虑六识攀缘。葢六根性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有此劳根乃生分别妄识为续业轮性不断生死。受此果报身命。此句悟知生灭。合文上科共成从迷开悟科竟。

二息劳解净。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当文三句息劳解净。若复云云一句。即彼云云一句。故于云云一句。若者。不定有。复者。转至。以因善友教令开悟知于生性之劳虑即可直断无明入净觉性。今乃解净碍觉。是又一种迷端。故云若复。劳虑永断者。行想阴灭。得法界净者。众生浊净。此句所发解因。即彼净解者。即所得之法界净生胜解心起证取知见。为自障碍者。不得直断无明入自觉性究竟清净。此句依解成障。属无明理障之有所知愚。故者。解自障碍之故。于圆觉而不自在者。自在无碍义。失乃圆照无碍智光。此句违因般若。前合从迷开悟科共成标行科竟。

二结名。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当文一句结名。此者指所得之净。所解之障。名凡夫者。以所净解是行边际未尽识阴全住无明非慧圣种故名凡夫。随顺觉性者。一切凡圣断证差别起灭于觉。觉不起灭于一切。觉为主一切为客。任所生灭寂灭皆无能动摇于觉者。是故虽在凡夫乃至如来皆一于随顺。所分随顺之差别。则以人殊不在法殊。凡夫自为凡夫之随顺。乃至如来自为如来之随顺。如五色映珠光。珠光自一。映色自殊。然是色现光中。非光入色内之为随顺。前合标行科共成解碍凡夫科竟。

二觉碍菩萨开二。一标行。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当文四句标行。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虽断云云一句。觉碍云云一句。见解为碍者。见诸净解心属妄想分别不成般若无碍智光。此句照性增明。虽断解碍者。虽能离诸计取无解为碍。犹住见觉者。所见解碍之了觉心强于明照未归圆寂。此句觉未极满。觉碍者。觉之明照。为碍者。有觉明照不无立所。隐伏能心非佛境界。非同异性灭非一切同异所不能至。故觉之碍即为于碍。而不自在者。失乃寂灭无碍顺行。此句殊果解脱。

二结名。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当文一句结名。此者指所断之解所住之觉。名菩萨者。葢断法界净之解碍。即是灭法界量。以佛觉用为心者。故名菩萨。未入地者。世第一地修心迷觉中道无所名目。今尚住觉。故未入地。随顺觉性。释例前。合文标行科共成觉碍菩萨科竟。

二灭碍随顺开二。一寂灭菩萨开二。一标行开二。一总彰寂灭。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当文三句总彰寂灭。善男子一句。有照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有照者。觉明了知。有觉者。觉明明觉。总乃觉未明妙。立于明所。故显现有照觉。俱名障碍者。有觉必明。有明立所。失本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平等随顺。此句出所住觉之障碍。是故者。是此住觉障碍之故。常觉不住者。住觉即不觉成妄觉明。回明向觉。不住明觉。则无不觉。是乃常觉。欲得常觉。其唯不住。如何不住。其唯常觉。指要言之。无于明觉。是为常觉。是为不住。葢翻前之住觉。而有于不住者也。照与照者。照即有照是所法。照者即有觉是能我。同时寂灭者。照灭则照者亦灭。照者灭则照亦灭。本无二能所。故灭妙同时。言寂灭者。觉极圆明。斯无能所。故非生灭之灭。乃寂灭之灭。此翻前之住觉。失觉圆明。而胜进于不住之常觉。以极觉之圆明。故照与照者。有同时之寂灭。功用在常觉不住。能所寂灭。特其効验耳。此句显不住觉之寂灭。

二详示寂灭开二。一心行处灭开二。初喻显。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断故无能断者。

当文二句喻显。譬如云云一句。首云云一句。自断其首者。首喻觉之明照。以明照生所。是迷妄依。如人头首。是身命依。断首喻离于明照。自断喻常觉不住。以觉住即明照立。觉不住即明照寂。此之明照。原本即觉。无别离法。但觉不住。斯能永离。是自离自断也。故以自断为喻。此句立喻。首断故者。由首断之故。无能断者。无自断首之人。此句显喻。以人命寄于首。而命非首。虽命非首。然一断其首。即无更生之人。彰显觉本非明。明照是显。无于明照。即无明觉。如人断首。即无自断之人。

次合明。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断灭无灭碍者。

当文二句合明。则以云云一句。碍云云一句。碍心者。所明照觉。合喻有人之人。自灭诸碍者。觉除明照。合喻自断其首。此句示觉伏元明以能寂灭。碍断灭者。澄元照性永离能所。合喻首断故。无灭碍者。无除照觉。合喻无能断者。此句示觉照冥一全彰寂灭。合文上科共成心行处灭科竟。葢觉明照。是真常流注。灭此明觉。斯入徧圆平等常住不动清净无流逸因。是为于心行处得乃寂灭二言语道断开二。初喻显。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当文二句喻显。修多云云一句。若复见月云云一句。修多罗释准前。教者。称诸契经所有句理。开悟菩萨入自性觉。如标月指者。标月之指。月喻性觉。标指喻说教。此句举喻。若复见月者。见于所指之月。当菩萨入自性觉之时。了知所标者。了识标月之指。当菩萨通达于说教之名句文身。毕竟非月者。月明指暗。所标之指。全非月质。当名句文身属影响声论因缘生法与自性觉之离依他无生起性真妄逈绝。此句显喻。

次合明。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当文一句合明。亦复如是者。言说开示令悟自觉。如指上之月。言说句理非即自觉。如指之毕竟非月。是故悟心菩萨舍离言说法身。合文上科共成言语道断科竟。前合心行处灭科摄属详示寂灭科竟。连合总彰寂灭科管于标行科竟。

二结名。

此名菩萨入地者随顺觉性。

当文一句结名。例释准前。前合标行科共成寂灭菩萨科竟。

二徧满如来开二。一标行开二。一总彰徧满。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当文二句总彰徧满。善男子一句。呼召与语。一切云云一句。圆明法性。无妄可断。一切即觉。觉即一切。究竟不二。

二详列徧满开二。一一界徧满开二。一自觉徧满开二。一三德因果。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

当文六句三德因果。得念云云一句。成法云云一句。智慧云云一句。菩萨云云一句。无明云云一句。诸戒云云一句。得念者。缘念真如。失念者。缘念尘境。无非解脱者。念无自性。念恒生灭。念真如而不能住于真如。念尘境而不能及于尘境。故一因解脱。此句定因。成法者。圆满净觉。破法者。幻灭生死。皆名涅槃者。净觉平等不动。生死虗妄。无生故同果涅槃。此句定果。智慧者。圆照清净。愚痴者。分别能所。通为般若者。圆照分别。无二体性。总一觉明。是故同因般若。此句慧因。菩萨外道所成就法者。菩萨以出离智成就清净。外道以计取见成就染污。同是菩提者。离智朗真空之慧。取见开幻有之光。故偕果菩提。此句慧果。无明者。众生性。真如者。佛性。无异境界者。圆觉境界。此句身因。诸戒定慧者。出缠身业。及婬怒痴者。在缠身业。俱是梵行者。皆无作性。同体清净。此句身果。

二一土因果。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当文二句一土因果。众生云云一句。地狱云云一句。众生者。情世间。国土者。器世间。同一法性者。总觉明所相待劳生。四大成立。无别体性。此句土因言土而及众生者。依报自他共业。不彰众生清净不见一土清净。地狱者十恶报趣。天宫者。十善报趣。皆为净土者。梦境苦乐。幻人忧喜。总虗妄受。无实体性。故全清净此句土果。合文上科共成自觉徧满科竟。

二觉他徧满。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当文二句觉他徧满。有性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有性者。一法界生。无性者。一法界土。齐成佛道者。无一众生不入究竟觉。无一国土不本常寂光。此句圆他觉因。一切烦恼者。圣凡染净知见善恶苦乐报趣。毕竟解脱者。同诸如来之身土因果。此句圆他觉果。前合自觉徧满科共成一界徧满科竟。

二多界徧满。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

当文一句多界徧满。法界海者。大圆觉海。慧者大圆觉慧。圆觉海。法界数量。具见普眼章中。照了诸相者。以圆觉慧照了圆觉海之诸法界相。犹如虗空者。圆觉自相之清净实相。前合一界徧满科文共成详列徧满科竟。连合总彰徧满科摄属标行科竟。

二结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当文一句结名。例释准前。前合标行科共成徧满如来科竟。连合寂灭菩萨科摄属断碍随顺科竟。接合住碍随顺科管于差别顺性科竟。乃答所请重宣之证得差别者。纶合圆满觉性科入总示教殊证科竟。

二示益末世开二。一直指顿证开二。一标行开二。一如心无生。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当文六句如心无生。善男子一句。但诸云云一句。居一云云一句。于诸云云一句。住妄云云一句。于无云云一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常居圆明现量之中。不落明了意知之地。此句绝妄初始。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者。妄心以念念生灭相续成轮。一念无生。断所相续。即全息灭。本无所住。更何有当息灭者。故亦不息灭。若起息灭妄心之心。此之一心转为妄依。心心息灭心心相续。无能息灭。唯知亦不息灭。是乃妙于息灭。正所谓无功之功。功不虗弃者。此句绝妄续终。了斯绝妄始终。直可诸妄永断。成就始觉。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现量对境本无分别。如本无于分别。是曰不加。有此不加。即对境常寂。虽住妄想境。不异居净土矣。此句证真原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对境之现量圆光无了知性。是无住本。同法界海量。无第二头。如眼根。不自见眼。若更求所真实而明辨之。即是迷头狂走。无穷妄惑从此立本矣。故直示之不辨。能安忍于不辨。即彻本觉清净究竟心源具无生忍力。此句彻真究竟。了斯原本究竟。自可一真常即圆明本觉同诸如来入刹那际三昧成等正觉无或异也。

二闻解不疑。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

当文二句闻解不疑。彼诸云云一句。信解云云一句。初句闻法顿证。次句信解顿证。信者不疑修习。解者明了修习。受者担荷修习。持者久远修习。不生惊者。无奇异心生。不生畏者。无艰难念起。是乃宿习大乘行人获闻本法行相。合文上科共成标行科竟。

二结名。

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当文一句结名。此顿证随顺。直同果行。非余修证功用。不落差别位次。故但以随顺觉性名之。前合标行科共成直指顿证科竟。

二彰显劝诱开二。一彰因久植。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当文二句彰因久植。善男子一句。汝等云云一句。如是众生者。指信解受持随顺觉性之众生。曾供养佛菩萨云云者。大圆觉心。是百千万亿恒河沙之诸佛国土。诸大菩萨所共庄严。苟非曾供养于此诸佛菩萨。何能闻斯顿证觉心法门而不生于惊畏。供养者。四威仪内心常清净不生三毒不昧三宝入理事门以慧朗空以定持有徧满圆觉平等庄严。植众德本者。供养无量如来植无量果德。供养无量菩萨植无量因德。因果该彻。故曰众德。

二显果现证。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当文一句显果现证。佛说是人者。唯佛能知能。印成就一切种智者。如来果智。圆觉为法界海慧。是一切种智。今顿证随顺于觉性。故名成就。合文上科共成彰显劝诱科竟。前合直指顿证科摄属示益末世科竟。连合示教殊证科管于次述正答科竟。接合初序赞许科入总长行列示科竟。

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示教殊证开二。一挈旨圆满觉心。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二挈旨差别顺性。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徧随顺

二挈旨示益末世开二。一挈旨直指顿证。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虗妄

二挈旨彰显劝诱。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重颂文竟。前合长行摄属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与问科入总性证如空清净科竟。言性证如空者。根本如来随顺之照相如虗空。葢以当章教理。虽示随顺差别。乃发明差别。有于觉与未觉时。令见圆满觉心之无取无证究竟清净。以不迷于果性。未及显修。故此专科。存合下四章。科属修证。成足性修清净之彻因教理。

二修证无碍清净开二。一圆摄无碍开二。一示圆摄行开二。一序述菩萨与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威德自在菩萨从无差本性多方便成修。不详方便。转碍修途。无以彻无修之性。有所与问希佛教益。令末世众生不迷方便通达无碍成行圆摄。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庆闻现益。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当文四句庆闻现益。大悲世尊一句。广为云云一句。令诸云云一句。承佛云云一句。初句赞佛。二句述闻。三句显理。四句彰益。光明者。清净开显。圆音者。究竟开示。不因修习者。顿证随顺。

二申请后益开二。一请教所行开二。初喻显。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当文二句喻显。世尊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大城喻大圆觉心。四门喻随顺四性。随方来者喻四性顺觉。非止一路者。门门多途。喻性性随顺。各非一法。此句举喻。

次合明。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当文一句合明。菩萨庄严佛国者。因行随顺。合喻四门之随方来者。及成菩提者。果德随顺。合喻大城。非一方便者。种种修学法门。合喻非止一路。合上科文共成请教所行科竟。

二资答结益开二。初资答。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当文三句资答。惟愿世尊一句。广为云云一句。并修云云一句。一切方便渐次者。该指修学法门。此句请说差别方便。修行人有几种者。人以行成得修行之人。总有几种。即知行之会归。此句请说圆摄成就。

次结益。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当文二句结益。令此云云一句。速得云云一句。开悟游戏者。了行圆摄无碍自在也。合上科文共成资答结益科竟。前合喻明方便科摄属申请后益科竟。连合庆闻现益科管于述请教益科竟。接合序问威仪科该在序述仪音科竟。

二序结终始。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问仪音科共成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与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列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

当文三句赞请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余释准前。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摄属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所行开二。一善别法行开二。一推本差别开二。一本觉无二。

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当文四句本觉无二。善男子一句。无上云云一句。出生云云一句。于诸云云一句。无上句。示觉徧满无二。出生如来者。果德本起。与一切法者。因行本起。同体平等者。因果觉行三无差别。此句示觉随顺无二。于诸修行者。彻因该果一切修习。实无有二者。实则无有二。葢以徧满随顺唯一觉故。此句示修成实无二。

二循摄有三。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当文二句循摄有三。方便云云一句。圆摄云云一句。方便无量句。示在摄行。圆摄者。圆摄无量方便。所归者。摄别入圆之行。循性者。随所归摄行性。差别者。摄别立别。当有者。以摄无量顺诸行性之所应有。三种者。三方便门。此句示所摄行。合文上科共成推本差别科竟。

二显行差别开三。一奢摩他定开二。一净觉生定开二。初净觉行。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当文三句明净觉行。善男子一句。若诸云云一句。以净云云一句。悟净圆觉者。悟圆明照。无取舍心。此句根悟圆觉。以净觉心者。离于能所分别妄念。取静为行者。取无能所分别之远离动相为觉定行。此句彰能定行。

次发定相。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当文三句为发定相。由澄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句。便能云云一句。由澄诸念者。即上取静。以取无能所分别之远离动相为行自乃诸念澄寂。言由者。起下觉识烦动之由。觉识云云者。觉了于识之烦动微细生灭。得无随之流转。此非澄念。无能觉了。故云由。静慧发生者。无分别慧。盖识以分别烦动。今觉于识之烦动。不随分别。故乃发生。此句示定由发。身心客尘者。地水火风。见闻觉知。属明所妄能。相待摇立。幻化之法。非常住性。故云客尘。从此者。从于静慧发生之地。永灭者。是识阴尽之超越命浊。此句示定成立。便能者。从灭得能无二体性。内发者。由觉开显。非外取境。寂静者。离于有为动摇。得自圆寂性定。轻安者。平等虗空究竟不动此句云定开显。合文上科共成净觉生定科竟。

二显定结名开二。一显定彰喻。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当文三句显定彰喻。由寂静故一句。十方云云一句。如镜中像一句。初句推原觉定成就。十方世界者。依报全彰。诸如来心者。正报该举。于中者。于寂静中。显现者。依正由显。此句显大圆觉定。圆裹法界一切依正。如镜中像者。镜喻觉定。像喻依正。此句喻显。

二指定结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当文二句指定结名。此方便者句指定。名奢摩他句结名。奢摩他梵语。此翻止。即定之异名。合上科文共成指定结名科竟。前合净觉生定科摄属奢摩他定科竟。

二三摩钵提慧开二。一净觉生慧开二。初净觉行。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当文五句明净觉行。善男子一句。若诸云云一句。以净云云一句。即起云云一句。变化云云一句。若诸句根悟。释准前。知觉心性者。知字从净觉生。即前取静取字同义。犹云知于了觉之心性。此觉心性指内心。根尘指外境。皆因幻化者。以净觉心中本无是诸心境体性。故知今所有相。皆是幻化。此句知幻。即起诸幻者。起离幻之观。以除幻者。离能幻之心。此句离能幻。变化诸幻者。开合根尘。显现身土。而开幻众者。灭度自他众生。此句离所幻。

次发慧相。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当文二句为发慧相。由起幻故一句。便能云云一句。初句推本悲智从发之由。二句悲智开显。大悲者。以圆觉净性本无生佛。何实有悲生之智。故佛所悲生之智。本对幻众生而幻发者。今乃以起幻离幻。智同诸佛。故尔便发。轻安者。幻悲起灭。全无起灭。究竟如空。平等不动。合文上科共成净觉生慧科竟。

二显慧结名开二。一显慧彰喻。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当文四句显慧彰喻。一切云云一句。彼观云云一句。幻相永离一句。是诸云云一句。从此起行者。起离幻行。渐次增进者。渐次得离诸幻。此句示离幻。彼观幻者。能离幻智。非同幻故者。以智属能离。非同所离之幻境。非同幻观者。非同于幻之能观智。皆是幻故者。有能观智。即皆是幻。此句示所离。盖明释上句有渐次之增进。乃增进离于能观智。幻相永离者。幻观未离。幻相犹伏。观智冥寂。幻相永离。此句示幻离。所圆妙行者。幻灭觉显。如土长苗者。土喻离幻功用。苗喻开显觉心。盖觉以离幻成就。如苗以出土增长。此句喻显。

二指慧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当文二句指慧结名。此方便者句指慧。名三摩钵提句结名。三摩钵提梵语。此翻等至。即慧之异名圆觉普照也。合文上科共成指慧结名科竟。前合净觉生慧科摄属三摩钵提慧科竟。

三禅那中道开二。一净觉现中开二。初净觉行。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当文五句明净觉行。善男子一句。若诸云云一句。以净云云一句。了知云云一句。无知云云一句。若诸句根悟。释准前。不取幻化者。遮照幻有。及诸静相者。遮照空寂。此句净觉圆明。了知者。了达之知。身心者。根识区宇。皆为罣碍者。有于根识。不彰寂灭。此句发圆明照。无知觉明者。无立所之知觉明性。不依诸碍者。永离分别能所心性。此句断根本无明。

次中道相。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当文四句为中道相。永得云云一句。受用云云一句。烦恼云云一句。便能云云一句。超过碍者。不住烦恼。超过无碍者。不住涅槃。此句中道成立。受用者。即是超过之义。以得超过。故得受用。相在尘域者。域疆界也。世界身心之相在于尘内。乃不出三界而出三界。正是所超过之碍无碍。如器中锽者喻在尘域之世界身心相。器谓金银铜铁瓦等器凡击而有音者如钟磬之类。锽是击时器中所发锽锽之声。声出于外者。喻显超出于世界身心所以得之受用。此句喻明中道。烦恼句合明不落二边。故乃得于身心世界有其受用。盖留烦恼即碍涅槃。此则轮转生死。非可云于世界身心得乃受用。留涅槃即碍烦恼。此则证灭休寂。不来世界身心有其受用。唯今不留不碍。故得受用。便能句中道开显。寂灭者。诸法平等。无增减相。轻安者。如法平等虗空不动。合文上科共成禅那中道科竟。

二显中结名开二。一法说显中。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当文二句法说显中。妙觉云云一句。自他云云一句。妙觉者。果地觉性。此句示所内发之寂灭。乃如来之随顺寂灭境界以彰中道。自他句示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究竟清净。申明寂灭境界。我人见属相分立故云不能及。众生寿命见属见分立。故云浮想。

二指中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当文二句指中结名。此方便者句指于中道。名为禅那句结名。禅那梵语。此翻静虑。即定即慧之中道义。合文上科共成显中结名科竟。前合净觉现中科摄属禅那中道科竟。连合三摩钵提奢摩他科管于显行差别科竟。接合推本差别科该在差别法行科竟。答所请说之差别方便也。

二圆摄修性。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当文五句圆摄修性。善男子一句。此三云云一句。如来云云一句。菩萨云云一句。若得云云一句。亲近随顺者。是能成就圆觉方便。以三法门本从觉显。是乃觉之自分法行。故云亲近。此句示三法门全依觉起。如来句示三法门是果德因行。菩萨句示三法门成立菩萨万行是因行方便。事业者。即三法门所有行法。圆证者。即一即三不一不三究竟净觉徧满随顺。即成圆觉者。入寂灭大海法身果证。此句极彰三法究竟。通文理趣乃答所请说之圆摄成就也。前合差别法行科摄属示教所行科竟。

二示益劝修。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当文三句示益劝修。善男子一句。假使云云一句成多小果。不如云云一句暂修圆因。所以暂修圆因如此优胜者。以小果迷闷圆觉。此虽暂修亲近圆觉。故此殊胜。前合示教所行科摄属次述正答科竟。连合初序赞许科入总长行列示科竟。

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差别法行开二。一挈旨推本差别。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数

二挈旨显行差别。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二挈旨圆摄修性。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重颂文竟。前合长行摄属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兴问科入总示圆摄行科竟。行言所行者。以当章在显三法名相是所修行法。下章二十五轮修习则是能修顿渐具足圆摄无碍清净修习。

二示圆摄修开二。一序述菩萨与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辨音菩萨从三法门圆摄无量随顺方便如斯无碍在修此三法门。亦必圆摄无碍随顺修习顿渐融通。有所与问希佛教益令末世众生不于无碍行而成执碍修也。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佛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庆闻前法。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当文二句庆闻前法。大悲世尊一句。如是云云一句。如是法门者。指圆摄三法。甚为希有者。三法乃圆觉亲近随顺。故云希有。

二申请后益开二。一请教能修。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当文二句请教能修。世尊一句。此诸云云一句。此诸方便者。三种法门该无量方便。故云诸。于圆觉门者。无碍融通是圆觉之门。显今正请无碍修习。有几修习者。成就圆摄必有互互融入修习法数。此句请教能修圆摄。

二资答结益。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当文二句资答结益。愿为云云句资答。令悟实相句结益。言悟实相者。以得修习圆摄即得三事圆证。成就圆觉住持平等清净之一切实相。合文上科共成申请后益科竟。前合庆闻前法科摄属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管于序迷仪音科竟。

一序结终始。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问仪音科摄属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与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列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

当文三句赞请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余释准前。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摄属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能修开二。一总彰轮数开二。一果觉无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当文三句果觉无修。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本无云云一句。一切句彰显果觉。本无句法我俱空。

二幻修成轮。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当文二句幻修成轮。一切云云一句。尔时云云一句。依于未觉者。未觉即不觉。乃始觉未究竟无明未永断之地幻力修习者。修心能所总属幻有。非无修证之自觉性。此句示修本幻。尔时者。在幻修习之时。便有者。依幻修习。还远离幻。即乃觉显。故成便有。清净定轮者。三种法门本自觉性平等不动随顺净行。今交互修习此三法门顿渐融摄成轮二十五。故云定轮。合文上科。共成总彰轮数科竟。

二列示轮数开二。一示相开二。一别蹑渐轮开二。一别修成就开三。一修定成就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当文四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由静云云一句。究竟成就一句。不起云云一句。唯取极静者。远离生灭。此句行因是所修定。由静力故者。由远离于生灭。永断烦恼者。无明惑净。此句绝妄。究竟成就者。圆明性觉。此句证真。不起于座者。不起法空之座乃常住定相。便入涅槃者。回身寂光。此句行果。是所成就。

二结名。

此菩萨名单修奢摩他。

当文二句结名。此菩萨者句指人。名单云云句指法。有人有法。是故前言依于未觉幻力修习也。单修即别修。合文上科共成修定成就科竟。

二修慧成就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当文四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以佛云云一句。备行云云一句。于陀云云一句。唯观如幻者。起悲照智观诸一切幻化身土。此句行因。是所修慧。以佛力故者。即观幻智。变化世界者。转浊显净。种种作用者。无量庄严引诱有情。此句除染。备行云云者。满足六度无量法门。此句妙净。于陀罗尼者。圆觉总持。不失寂念者。无于明照生所乃中道行相。及诸静慧者。静慧即定行相。此句行果。是所成就。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句释准前。合文上科共成修慧成就科竟。

三中道成就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不取云云一句。烦恼云云一句。唯灭诸幻者。无于身心幻垢。此句行因。是所修中道。不取作用者。无于能所修证。独断烦恼者。顿破无明。此句绝妄。便证实相者。寂灭现前一切平等。此句行果。是所成就。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道成就科竟。连合定慧二科摄属别修成就科竟。言成就者。显三法虽别亦圆无不融摄之义。

二摄修无碍开三。一定修无碍开三。一二法渐次开二。一先定次慧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以静云云一句。便于云云一句。初句先定。二句即定摄慧。是于无生灭心益见于生灭之幻化不异于本无生灭。三句慧显。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定次慧科竟。

二先定次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证至云云一句。永出生死一句。初句先定。二句即定摄中。盖证至静。则安住不动。无真常之流注故能断烦恼。三句中显盖永出于生死。非二乘涅槃是乃中道。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定次中科竟。前合先定次慧科摄属二法渐次科竟。

二三法渐次开二。一定渐慧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定。复现云云一句中慧。后断云云一句后中。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渐慧中科竟。

二定渐中慧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定。断烦恼一句中中。后起云云一句后慧。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渐中慧科竟。前合定渐慧中科摄属三法渐次科竟。

三三法渐齐开三。一定齐慧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定。心断云云一句融即慧中是法齐修。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齐慧中科竟。

二定慧齐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定慧融即。后断烦恼一句得乃入中。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慧齐中科竟。

三定中齐慧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定中融即。后起云云一句得乃发慧。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定中齐慧科竟。前合定慧齐中定齐慧中二科摄属三法渐齐科竟。连合三法二法科管于定修无碍科竟。

二慧修无碍开三。一二法渐次开二。一先慧次定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慧。种种云云一句次定。随顺取静者。幻化之法无有作性。乃随顺性无作故定。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慧次定序竟。

二先慧次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慧。种种云云一句次中。境界取寂灭者。幻化之境。本无生性。无生则非生灭。是乃寂灭故中。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慧次中科竟。前合先慧次定科摄属二法渐次科竟。

二三法渐次开二。一慧渐定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慧。安住寂静一句中定。而断烦恼一句后中。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渐定中科竟。

二慧渐中定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慧。断烦恼故一句中中。此句故字。承上无碍作用为断烦恼之故。又起下安住至静以断烦恼之故。安住至静一句后定。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渐中定科竟。前合慧渐中定科摄属三法渐次科竟。

三三法渐齐开三。一慧齐定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定。至静云云一句融即定中。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齐定中科竟。

二慧定齐中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慧定融即。后断烦恼一句得乃入中。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定齐中科竟。

三慧中齐定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慧中融即。后住云云一句得乃发定。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慧中齐定科竟。前合慧定齐中慧齐定中二科摄属三法渐齐科竟。连合三法二科管于慧修无碍科竟。

三中修无碍开三。一二法渐次开二。一先中次定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即中摄定。住于清净一句定显。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中次定科竟。

二先中次慧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即中摄慧。于一云云一句慧显。

二结名。

此菩萨者。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先中次慧科竟。前合先中次定科摄属二法渐次科竟。

二三法渐次开二。一中渐定慧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中。安于静虑一句次定。而起变化一句后慧。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渐定慧科竟。

二中渐慧定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

当文三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中。起于云云一句中慧。归于静虑一句后定。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渐慧定科竟。前合中渐定慧科摄属三法渐次科竟。

三三法渐齐开三。一中齐定慧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先中。而住云云一句定慧融即。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齐定慧科竟。

二中定齐慧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中定融即。而起变化一句得乃慧发。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定齐慧科竟。

三中慧齐定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中慧融即。而起云云一句得乃定发。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中慧齐定科竟。前合中定齐慧中齐定慧科摄属三法渐齐科竟。连合二法三法科管于中修无碍科竟。接合定修慧修无碍科该在摄修无碍科竟。纶合别修成就科统归别摄渐轮科竟。

二圆合顿轮开二。一标行。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当文二句标行。若诸云云一句。于诸云云一句。以圆觉慧者。法界海慧。圆合一切者。普照法界。此句常寂而照。于诸性相之无离觉性者。常证实相。不明照生所。此句常照而寂。

二结名。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当文二句结名。此菩萨者一句显人殊胜。名为云云一句显法殊胜。三种自性者。全觉全观。即一即三。无二体性。清净随顺者。非依未觉之幻力修习。乃净觉随顺。故云清净。以彰圆修之本无修证也。合文上科共成圆合顿轮科竟。前合别摄渐轮科摄属示相科竟。

二教修。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当文三句教修。善男子一句。是名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是名者。指上所名。此句定名于法。修行如是者。乃的指之辞示不别有于修习。此句定修于人。前合示相科摄属列示轮相科竟。连合总彰轮数科入总示教能修科竟。

二示益方便。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当文七句示益方便。若诸云云一句。当持云云一句。求哀云云一句。于二云云一句。至心云云一句。依结云云一句。一念云云一句。依此轮者。依法修习。此句先标。当持梵行者。摄身清净。寂静思惟者。摄心清净。寂静是息妄。思惟是择法。以无漏静慧。简诸真伪。去伪存真。此句除现行无明。求哀忏悔者。求佛大悲哀悯摄受。除昔愆尤惑业报障。忏悔乃华梵存略。梵语具云忏摩。义当容忍。谓容忍恕我罪。若别释者。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经三七日者。受身初始之三七日是名色前位。是前持业识造立果报期数。故今忏悔往罪还须三七日对期翻转。此句除种子无明。于轮各安标记者。安二十五轮之先后渐次。此句显法。至心求哀者。一心求佛哀授。随手结取者。轮唯三单。余俱具二具三。二十五轮。当二十五结。随手于结而取之。此句泯绝心私。求佛示法。依结开示者。在结之单复齐圆先后渐次。便知顿渐者。别摄渐轮。圆合顿轮。此句明了修法决断心疑。一念疑悔者。失所修因即不成就者。失乃果证。求哀至心即是有诸能入。迷闷净觉故不成就。此句戒起分别。失所修持。以令成就顺觉修习故。前合示教能修科摄属次述正答科竟。连合初序赞许科入总长行列示科竟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示教能修开二。一挈旨总彰轮数。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二挈旨列示轮数开二。一挈旨示相。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二挈旨教修。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唯除顿觉人之并法不随顺。是寄显果觉之无修无证。又以反见因行之必依于此轮修习无有别异。

二挈旨示益方便。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依佛大悲力者。即求哀忏悔求哀开示顿渐修习也。重颂文竟。前合长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与问科摄属示圆摄修科竟。修言能修者。以当章二十五轮行相是能修方便。接合上章所修圆摄入总圆摄无碍科竟。

二十五轮图

定轮之二十五。本以三法顿渐修习成立。先一法单修。次二法渐修。次三法渐修。又次一法齐二法修。二法齐一法修。如斯四加三法俱历。成轮二十四极渐行。后乃三法圆合圆修。成顿证轮。故共有于二十五。是三法本具之圆摄法相。不此彰显。不知三法之渐次即不知三法之顿圆。并昧威德辨音二菩萨兴问之蹑次。一为请总垂教所修。一为请别垂教能修。共手琵琶。所不容紊之节奏者。因为图显。在图一大圆相。大圆觉心也。内三圆相。圆合三法之顿证轮。每圆相中之八圆相。四层列位者。单复三齐之四加渐次也。八圆相有孤一重二重三中浓黑边浓黑之差别者。孤一即一法单轮。重二即二法二轮。重三即三法二轮。浓黑者。二法融摄之相。中浓者。一法齐二法之融摄。边浓者二法齐一法之融摄。本经句理聊为象显云尔。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句释正白卷下之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句释正白卷下之中

二圆离无碍开二。一示圆离心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净诸业障菩萨从修轮顿渐无不成菩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匪唯性具同可修成彻因该果实无不本来成佛之众生。在诸修习迷闷圆觉不究竟证者。由未去所染污故。不入于清净大圆觉海。有所兴问希佛教益。令末世众生断所迷证者。成就夫皆证者。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庆闻现益。

大悲世尊。为我者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覩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当文五句庆闻现益。大悲世尊一句。为我云云一句。令诸云云一句。覩见云云一句。我等云云一句。初句赞佛。二句赞法。以前所闻教法总属如来因地行相故此述赞。三句得益。四句覩见者观见也。调御者。佛十号之一号。调伏众生咸归一乘。如调缰辔御车在道。历恒沙劫者。历恒河之沙数劫数调御众生。勤苦境界者。如来调御众生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境界。一切功用者。大悲幻智成就法行。犹如一念者。悲智幻现无作妙力种种变化总无动于心源故如一念。此句显所得益入大圆觉心乃不隔于今古自他。故得观见如来因行调御众生多劫勤苦总悲智幻起无有异念。深自庆慰者。庆慰见如来之因行则能知所教化众生不离性觉随顺有其无碍方便成就菩萨功用。此句庆得同因如来。葢以前诸菩萨兴问教法。本为示益菩萨。自利利他。该果因行。故此庆益。

二申请后益开二。一请教迷觉。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当文三句请教迷觉。世尊一句。若此云云一句。因何云云一句。若此者如此也。清净者。无于生死涅槃功用修证也。此句本无生佛之觉心。为下问之发端。因何染污者。问何者是众生之所染污。使诸众生者。即所染污为之使。迷闷不入者。不得究竟清净也。此句正问众生迷觉。葢以本无生佛之觉心。且不得有于众生。何更得有迷闷不入之众生。此必有所染污者。使之迷闷知所染污之使迷闷不入者。则可得成就教化。设乃方便令去所染污。证入究竟净觉。是该果因行之所不可不知者。故此继问。

二资答结益。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当文三句资答教益。惟愿世尊一句。广为云云一句。令此云云一句。开悟法性者。示所染污之迷闷即得断乃染污。入本净觉是为开悟。此句资佛答教。作将来眼者。引导群盲。归趋悟刹。此句结益。合文上科共成申请后益科竟。前合庆闻现益科摄属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管于序述仪音科竟。

二序结终始。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述仪音科共成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兴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列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

当文三句赞请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如是方便者。指问迷觉为开悟之方便。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许教益科摄属初序赞许科竟。

二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迷觉开二。一总彰染污开二。一种子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当文二句种子无明。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从无始者。无明业相无有体性本始。来者。无明转现相。妄想者。无明智相执有者。无明相续执取相。我人众生寿者。无明计名字相。计取名我。计舍名人。计取舍不及名众生。计在不及者之有存立名寿者。凡此行相俱属无明含藏种子。此句全彰。

二现行无明开二。一认妄立妄。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虗妄体重执虗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当文三句认妄立妄。认四云云一句。由此云云一句。于虗云云一句。四颠倒者。智相续执取计名之四妄心。此心迷妄失真。故云颠倒。为实我体者。为实之心性。不悟本属缘影。全体虗幻。此句立乃能心。由此便生者。境由心生。憎爱二境者。违顺乐欲一切因缘。此句立乃所境。于虗妄体者四颠倒心。重执虗妄者。所憎爱境。妄境由妄心生。本属虗妄。何有实境。今诸妄心。又执此所生之妄境为于实有。不断憎爱。故云重执。二妄相依者。境生于心心生于境交妄发生。生妄业道者。道路也。由因之谓。由于迷心故憎爱之境不寂。迷境故憎爱之心不断。发挥能所。成立善恶事业因缘。此句能所现行。为轮回因。合文三句。总乃无明造业相。

二轮妄证妄。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当文二句轮妄证妄。有妄云云一句。厌流云云一句。有妄业故者。推本缘因致果。妄见流转者。六趣依正升沉不定。然果报依正。总乃色法。有于苦乐由生心受用。无受用心即无苦乐趣。故云妄见。此句成立凡染。厌流转者。灭集苦谛。妄见涅槃者。证道灭谛。然流转果报。本出妄见。非实有法。但当了本无生。何当起于厌憎。有此厌心。欲成趋避。故乃别立无流转境以为涅槃。是云妄见。此句成立圣净。有圣凡见总乃无明业苦相。合文上科共成现行无明科竟。前合种子无明科摄属总彰染污科竟。答所请问之因何染污也。

一详示不入开二。一指故迷闷。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当文三句指故迷闷。由此云云一句。非觉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由此者。由于执相立见之种现无明。不能入清净觉者。种现染污离自觉性。此句示本无明立所不入。非觉违拒云云者。觉无能所性自平等。遍满随顺。于诸圣凡妄见。本无出离。有诸能入者。六凡之分别思惟二乘之沉空滞寂。非觉入故者。有无俱遣是圆觉境界。今执有计无。总属幻垢。故非觉入。此句推本执所生能不入。是故者。是此有能有所即非觉入之故。动念者。六凡执有。息念者。二乘偏空。皆归迷闷者。究竟迷觉圆离缚脱清净自性。此句显出迷闷。

二发明迷闷开二。一本妄续妄开二。一前示本妄。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当文三句前示本妄。何以故一句。由有云云一句。譬如云云一句。何以故句征问动息皆迷之故。起下发明令见由于无明未断之与相续。无始释准前。本起无明者。根本生相无明。为主宰者。陀那细识含藏种子来先去后为于生死命根。生无慧目者。依无明主宰所生之众生全体非觉。身心等性者。四大和合之身六尘缘影之心。皆是无明者。四大六尘依无明有。故身故心。总属无明。此句示众生身心一切俱妄。所有动息。不离身心。故成迷闷。不自断命者。不自断本无明。此句喻众生执恡身心不能远离。乃不自断无明命根。

二后晓相续。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当文二句后晓相续是故云云一句。为憎云云一句。是故者。以此不自断命之故。当知者应知也。有爱我者。有爱于我之境。我与随顺者。乐欲从事。非随顺者。非我所爱之境。便生憎怨者。起嗔恨心不饶益想。此句令见憎爱之所由立。乃本有不自断之命。为憎爱心者。为由也。养无明故者无明本计取性。今心心憎爱。乃心心计取。总属无明一类体性。故成长养。相续者。无明相续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求道者。求净觉心。皆不成就者。不入净觉。葢由无明相续则乃无明成就。何由成于净觉。此句令见憎爱本相续于无明故迷闷于净觉。合文上科共成本妄续妄科竟。

二迷修迷证开二。一列相觉迷开二。一前列四相开二。一迷识二相开二。一我相开二。一征释。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当文二句征释。善男子一句。云何我相一句征名。谓诸云云一句释相。谓诸众生者。该指圣凡。心所证者。证谓证取。即计取为我之无明心相。无论取妄取真。总是一类无明。真妄有二。取心无二。故此证取之我。该括圣凡佛全标指。

二喻结开二。初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体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当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四肢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百骸调适者。四大守自性。融布无罣碍。地水火风不相陵夺之时。忽忘我身者。不自起于身见。此句喻本无身。四肢弦缓者。弦急缓慢。四肢失调之状。摄养乖方者。方术也。调复无术必求医治。微加针艾者。医治所施痛楚从生。则知有我者。以有其针艾之痛楚。乃现受针艾之心。以受针艾之心。乃认在所针艾之身为是我。此句喻身从证有。句中知字即上心所证之心字。我字即上所证者之者字。是故云云者。是此针艾则知有身之故。谓诸众生我相自证取心现。若无证取心则无我相。如不加针艾时。则不知有我身。故云方现。此句合明前释。

次包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当文四句包结。善男子一句。其心云云一句。毕竟云云一句。皆是我相一句。其心乃至者。包举从凡至圣无量差别一切证心。证于如来者。以果德为边际。方能包举未入果证一切诸心。此句所证法。毕竟了知云云者。终底有其了知于清净涅槃之心。此句能证心。皆是云云者。明结上文乃至之辞包举无尽。此句归结。合文上科共成喻结科竟。前合征释科摄属我相科竟。

二人相开二。一征释。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句释例前。心悟证者。悟于证心之是我相。乃生舍证之心。

二喻结开二。初喻明。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当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悟有云云一句。悟亦如是一句。悟云云一句。悟我之不复认我者。乃舍执心。所悟非我者。乃无执心。此句就众生常情设喻。葢凡悟有我之人则不复起认我之心。唯心心欲同乎人。浑全抱一人相。悟亦如是者。此句合喻。葢悟于证心之为我相。则不复立取证心。直心心趋舍。浑全抱一舍心之人相。与彼众生之悟我者无异。悟超过者。于悟心中超过之也。即乃舍所取证之心。一切证者。包举之辞。从浅至深。凡取证心无不弃舍。悉为人相者。有超过一切证之心。皆是舍心。故皆是人相。此句承亦复如是句。合明心悟证者之为相人。

次包结。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当文四句包结。善男子一句。其心云云一句。心存云云一句。皆名人相一句。其心者。悟心也。乃至圆悟云云者。包举推极究竟明悟证于如来之毕竟了知清净涅槃心。是取证我心此句是悟于证心。心存少悟者。存于悟心。备殚证理者。备悉也。殚尽也。悉尽舍所取证之理。此句是立舍心。皆名人相者。此句归结。以有能舍之心。所舍之境。但离我执。未冥他观。是名人相。合文上科共成喻结科竟。前合征释科摄属人相科竟。连合我相科管于迷识二相科竟。言迷识者。证取心是无明之执取计名字。语证心是无明之智相续。乃无明识境。故云迷识。

二迷智二相开二。一众生相开二。一征释。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句释例前。心自证悟者。心之自证自悟诸法。此出前所立之我人心相。所不及者。离于证悟。无可得取。无可得舍。乃三细之业转现相。未生六麤。属根本无明大总相分。故云众生。

二喻结开二。初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当文五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则知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譬如句正喻了达无其人我之众生相。则知句发明众生相即是了达于无人我之心。云何二句详释了达无我无人之所以是于众生相。我是众生则非是我者。言既见我是于众生则即无于我显从是众生边成立非我之众生相。我是众生非彼我故者。言既见是我是众生则即非人是众生故非彼之我。显从我是边成立非彼之众生相。

次包结。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当文三句包结。善男子一句。但诸云云一句。而我云云一句。了证者。了所证取心。了悟者。了所悟证心。皆为我人者。了去此证悟二心。以此二心之皆为我人相。在证悟文中有乃至之辞属包举一切。今以皆字承显。此句示越前二相之所了心。而我人相所不及者。者字即了于证悟之心。此之了心是明所边立。非同取舍心属妄能边生。故所不及。存有所了者。明照未寂。所相森然。名众生相者。所立则能生。成有为法。此句定相归结。合文上科共成喻结科竟。前合征释科摄属众生相科竟。

二寿命相开二。一征释。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当文四句征释。善男子一句。云何寿命相一句征相。谓诸云云一句释相。犹如命根一句喻明。心照清净者。了于证悟之为我人。得我人相所不及之清净。此时存所了心。为照清净之心。觉所了者。觉照于清净之心为所了心。者字即觉字。乃觉所了之觉。此觉字是于觉明有明明觉之觉。是八识精性。一切业智者。业是无明初分是众生相。智是无明中分是人我相。所不自见者。识精是觉明了知。业智因之迷立。如眼光因眼有。不能回光见眼。此句指明八识精性为众生生死轮回深隐根本。犹如命根者。以众生一期寿命。实有为之修短者。而人于修短中多不能自见。如一切业智所不自见之觉明。理事无异。

二喻结开二。初喻明。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氷无别有氷知氷消者。

当文四句喻明。善男子一句。若心云云一句。觉所云云一句。如汤云云一句。若者设语辞。照见一切者。照于前之证悟了三心。觉者。即心所立之照觉。以于心有照见一切之觉。此觉非本有。立照则生。不立照则无。故云若。以见出乃分外。皆为尘垢者。皆字是合觉于照见之一切。同一体性。同为尘垢。此句发明明了觉心。所以称为命根。指属轮回根本者。以是尘垢故。觉所觉者。上觉字照见心。所觉者。照见之一切不离尘故者。觉无能所。能所皆尘。今有于觉所觉之能所。故未离尘。此句乃释明觉者之皆为尘垢。如汤消氷者。喻圆照觉相永断无明。无别有氷知氷消者。喻觉心成就寂灭无二。无于能证所证。此句喻显觉心成就究竟清净。反显有觉之未清净。为未离尘。

次包结。

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当文三句包结。存我一句。觉我一句。亦复如是一句。存我者。无明人我。此我挟境计取方现。必有所存。斯有其我。觉我者。觉明法我。此我根心智照为体。但有所觉。即有其我。此兼举二我者。影照上文觉所觉者。以所觉是我人众生三相是照生之所是为存我。觉是寿者相。是明起之照。是觉为我。总汤所消之氷相。亦复如是者。如于汤之消氷。当无别有氷以知消者。若其别有氷。知于氷消。即是未消之氷。此正承喻顺合。反见有觉之未离尘。合文上科共成喻结科竟。前合征释科摄属寿命相科竟。连合众生相科管于迷智二相科竟。言迷智者。了悟心。是根本无明。觉了心。是觉明立照。立照失明。无明失照乃迷觉而有于不觉。故云迷智。接合迷识二相科该在前列四相科竟。

二后责迷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当文五句后责迷修。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虽经云云一句。终不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不了四相者。未能如汤之消氷远离证悟了觉四心。此句不断无明。虽经多劫者。远历僧祇。勤苦修道者。失乃随顺。但名有为者。未忘能所。此句相续无明。终不能成云云者。未获本不生灭因地觉心。无以成常住寂灭果地觉证。一切圣果者。圆觉为大陀罗尼门。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诸佛果德从之流出。此句失觉成就。是故者。是此本妄续妄迷闷净觉之故。正法末世者。诸佛法化。于时教理行证。修学具足。名为正法。时存教理人少行证。则名末世。今此圆净觉心本一切众生所皆证者属乃正法。以勤苦违修。于皆证者。远劫无证。为之末世。此句申明失成圣果。失自本证之果。前合前列四相科。共成列相觉迷科竟。

二指行乖证开二。一修染污行开二。一显迷认我开二。一非法非行开二。一违涅槃法开二。一彰故迷认开二。一示迷。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当文三句示迷。何以故一句。认一云云一句。有证云云一句。何以故者。以何故为不了于四相。此句征问。一切我者。证取心为我相之大总。又乃兼该人相。为涅槃故者。以了知之清净。为涅槃之清净。故字应起句征问。示乃迷认。此句迷所。有证者。我相心。有悟者。人相心。名成就故者。以失为得。此句迷能。

二喻失。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当文一句喻失。认贼喻迷我人之证悟心。为子喻名为涅槃成就。其家喻圆觉。财宝喻一切圣果。终不成就喻不入净觉。合文上科共成彰故迷认科竟。

二推显迷认。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当文四句推显迷认。何以故一句。有我云云一句。有憎云云一句。名不解脱一句。何以故者。以何故知所为涅槃成就者是认我人相。此句征问。有我爱者。有我斯有爱。亦爱涅槃者。故乃爱于涅槃。伏我爱根者。爱于涅槃之心。根本我相。即潜生我相。故曰伏。为涅槃相者。指乃迷认。葢涅槃本自觉相。非有为性。今以我出妄认。故于涅槃亦有为相。此句本有爱心示知迷认。有憎我者。有憎心之我。亦憎生死者。故乃憎于生死。不知爱者。不知于爱涅槃之心。以有爱涅槃之心。乃因生憎生死之念。故此推原。真生死者。爱为轮回根本。有爱即有生死。故者。推由迷此。故乃憎彼。别憎生死者。不务断于根本爱心。乃愿绝于虗幻果报。此句本有憎心示知迷认。名不解脱者。缠缚爱憎非觉随顺。此句结名有为。前合彰故迷认科共成违涅槃法科竟。

二背解脱行开二。一征相。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当文一句征相。此以缠缚爱憎之非解脱。在当人自心。深隐难知。何以明辨。所宜征问。

二标行。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当文五句标行。善男子一句。彼末云云一句。若复云云一句。若复云云一句。则知云云一句。习菩提者。求净觉心。以微证者。一念证心。若有若无。甚为微细。为自清净者。于微证心不自知有认为清净。犹未能尽者。未得无证。我相根本者。微证之心正是我根。此句示有证取我根未尽则有爱憎现行不除。若复者。或有不定之辞。赞叹彼法者。称誉彼所证法。即生欢喜者。因赞生悦。便欲济度者。乐以法教彼人。此句示有爱心现行。诽谤彼所得者。讥呵彼证。便生嗔恨者。怨憎前人毁法化。此句示有憎心现行。则知者。于爱憎现行以知之也。我相坚固执持者。忘我不爱。忘我不憎。今之爱憎两炽。皆乃坚固执持于我。斯现行所爱憎以防护之潜伏藏识者。含藏种子于无明八识。游戏诸根者。发业润生于见闻觉知。曾不间断者。倐憎倐爱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无由断妄。此句示乃缠缚不成解脱。合文上科共成背解脱行科竟。前合违涅槃法科摄属非法非行科竟。

二明结乖证。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当文三句明结乖证。善男子一句。彼修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是故者。是此我相不除爱憎现行长养无明之故。前合非法非行科共成显迷认我科竟。

二例迷余三开二。初例。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当文四句初例。善男子一句。若知云云一句。有我云云一句。众生云云一句。若者设比之辞。知我空者。悟身无体。悟心无相。无毁我者。毁我之人。葢以人从我立。既空于我。何见毁之人。此句示无我无人。以令知有人还归有我。有我说法者。因法爱憎。于人之赞谤。是见有我说之法。故乃有其毁我之人。我未断故者。以我未断之故。故乃见有我说之法。此句申明有人由于有我。以例迷我即乃迷人。众生寿命之亦复如是者。如人之从我断从我伏。以例迷我人即乃迷众生寿命。一相迷而四相全迷也。此句尽例。

次结。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当文五句次结。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虽勤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说病为法者。四相全无明染污。认之为涅槃成就。此句执妄。是故者。是此说病为法之故。名为可怜愍者。无有开悟之因。此句轮妄。增益诸病者。长养无明。此句续妄。是故者。是此续妄之故。此句迷觉。合文上科共成例迷余三科竟。前合显迷我相科摄属修染污行科竟。

二失随顺行开二。一违拒自他开二。一无自利行。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当文三句无自利行。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以如云云一句。不了四相者。未断无明。此句住妄。以如来解者。般若智照。及所行处者。解脱行业。为自修行者。求悟入。终不成就者。究竟迷闷。此句失真。

二无利他行。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妬。

当文二句无利他行。或有云云一句。见胜云云一句。未得谓得者。迷因修习。未证谓证者。迷果成就此句立我能所。见胜进者。成就顺觉无碍修习。心生嫉妬者。嗔彼化行人轻法。此句于人怨憎。合文上科共成违拒自他科竟。

二明结乖证。

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当文二句明结乖证。由彼云云一句。是故云云一句。未断我爱者。润生无明故四相不了于他嫉妬。前合违拒自他科共成失随顺行科竟。连合修染污行科摄属指行乖证科竟。接合列相觉迷科管于迷修迷证科竟。纶合本妄续妄科该在发明迷闷科竟。贯合指故迷闷科统归详示不入科竟。答所请问之迷闷不入也。并合总彰染污科入总示教迷觉科竟。

二示益末世开二。一教修与记开二。一唯断成修开二。一求悟增病。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当文三句求悟增病。善男子一句。末世云云一句。无令云云一句。希望成道者。希冀也。成道成就圆满清净觉心。此句显欲。无令求悟者。本成佛觉无可证悟。有证悟心皆人我相。故令无求。唯益多闻者。凡立悟境。皆出名言戏论。故唯益于多闻。增长我见者。计名字相。本无明迷妄出生我见因缘令日滋益名言。长养无明计取。故成我见增长。此句显病。

二断妄圆寂。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妬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当文四句断妄圆寂。但当云云一句。起大云云一句。贪嗔云云一句。彼我云云一句。但当者。唯可如此也。语气与上文无令相呼应。降伏烦恼者。伏断根本无明。此句是初因修习般若。起大勇猛者。永断根本无明。须如人奋断命相似。非有所激发一切不顾。舍身舍命如何可得故䇿之令起。未得令得者。未得慧目了明四相直须令得。未断令断者。未断证心尽除四相直须令断。此句是后行满足菩提。贪嗔爱慢者。贪嗔是心。爱慢由境。谄曲嫉妬者。谄曲从爱流。嫉妬从慢滋。对境不生者。对可贪境而不生爱边一切心。对可嗔境而不生慢边一切心。此句是现行无明伏断成就解脱。彼我恩爱者。自他境中可贪欲事。一切寂灭者。无自无他。何恩何爱。此句是现行无明永断一路涅槃。合文上科共成唯断成修科竟。

二显佛印记。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当文二句显佛印记。佛说云云一句。求善云云一句。佛说是人者。佛语真实。如所如说。不诳不异。是人修习。得无迷惑。渐次成就者。无明本末。伏断永断。渐次功圆。此句记修习功毕。求善知识者。求大圆觉法界海慧如来导师。不堕邪见者。无于证取能所明照。此句记开悟圆觉。前合唯断成修科共成教修与记科竟。

二诫迷失觉。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当文二句诫迷失觉。若于云云一句。则不云云一句。若者。设悟防迷。所求者。清净觉心。别生憎爱者。起证取心。憎生死而爱涅槃。此句乖因。则不能入者本成佛觉。无能证所证。起证取爱憎。即是有于能入之非觉。入清净觉海者。无上法王圆满觉心。此句违果。前合教修与记科共成示益末世科竟。连合示教迷觉科摄属次述正答科竟。接合初序赞许科管于长行列示科竟。

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示教迷觉开二。一挈旨总彰染污。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二挈旨详示不入。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二挈旨示益末世开二。一旨教修与记。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二挈旨诫迷失觉。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重颂文竟。前合长行摄属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兴问科入总示圆离心科竟。言心者。以证悟了觉。根本于心。贪嗔爱慢。现行于心。言圆离者。以所示教益。总乃令断此诸无明心相。成就究竟修证之平等清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句释正白卷下之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句释正白卷下之下

二该果净观方便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圆觉菩萨从因行断证净觉方便。菩萨世尊。兴问承答。广说尽。末世众生直可依教修行成就圆觉。唯道场安居修观首初方便未闻圣旨。恐末世众生因之迷闷不获饶益。于此法会。所彰了义法门。有所兴问希佛教益。令末世众生。知前修方便。得能成修究竟。该果彻因于自性觉海。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庆闻现益。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当文三句庆闻现益。大悲世尊一句。为我云云一句令末云云一句。种种方便者。该前答问十菩萨所示教理。此句赞教。大增益者。成就大乘修习方便。此句彰益。

二申请后益开二。一请初方便。

世尊。我等今者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当文五句请初方便。世尊一句。我等云云一句。若佛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此圆云云一句。我等句彰在久习。若佛句悲念初修。云何句问安居方便。此圆句问修观方便。此二方便之所须问者。以修圆觉。在离我人诸相。及不著缘觉声闻境界。故须佛示安居之不系徒众。与请十方如来诸大菩萨之为伴侣。以圆觉三观。本圆摄法。无有终始。恐末世众生迷所从入。故须佛示三观前修方便。以为轨则。

二资答结益。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当文一句资答结益。合文上科共成申请后益科竟。前合庆闻现益科摄属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管于序述仪音科竟。

二序结终始。

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含序述仪音科摄属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兴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列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

当文四句赞请教益。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以大云云一句。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摄属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方便开二。一安居方便开二。一修自性觉开二。一例见常修。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说。

当文七句例见常修。善男子一句。一切众生一句。若佛云云一句。有诸云云一句。若在云云一句。有缘云云一句。如我云云一句。若佛住世者。化缘未毕。若佛灭后者。双林唱寂。若法末时者。二千岁后。此句一时齐修。有诸句简性乐修。若在句静无系属。伽蓝梵语。此翻众园。有缘句动不脱离。如我句例指前示。

二详示限修开二。一标法开二。一立期安居开二。一修期念佛开二。一修期日数。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安置净居。

当文三句修期日数。若复云云一句。若立云云一句。安置净居一句。他事因缘者。菩萨利他之事。即建道场者。无缘利他。即行自利。建于道场。为转秽土成净土之因。当立期限者。克时精进。破除亿劫颠倒之想。此句圆觉世界因果。长期百二十日云云者。乃初中后三番修证之期。初期多中期二十日。中期多后期二十日。以初期有前三七日忏悔。求示定轮顿渐修习。后乃正入道场忏悔求哀得遇善境。中期唯正忏悔之三七日。不更有求定轮之忏悔。故少二十日。后期则前经两番忏悔除事理遮障唯直摄念。不更有忏悔之三七日故又少二十日。大都三期正修俱八十日。当三八二十四之渐轮数。十日一轮者。一轮具十方法界。一日一方法界。故一轮具修十日。此句圆觉定轮期数。安置者。安住不离。净居者。即所建之道场。此句示不离道场宴坐摄念。

二念佛正观。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当住之日悬诸旛华。

当文三句念佛正观。若佛云云一句。若佛云云一句。还同云云一句。当正思惟者。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而于声于色求之也。此句诫于佛在无起常想。施设形像者。彰佛仪容。心存者。心王回向。目想者。心所回向。以目即心。故不言见而言想。当正思惟者。不以寂灭相见如来而沉空滞寂求之也。此句诫于佛灭无生断想。还同如来常住之日者。达像性等虗空同于生佛。悬诸旛华者。旛以却尘。华以发觉。表遮照二用成就庄严。此句冥除断见如法供养。合文上科共成修期念佛科竟。

二忏悔摄念开二。一忏悔清净。

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当文二句忏悔清净。经三云云一句。遇善云云一句。经三七日。释准前。稽首者。以头至地迟留徐起。十方者。圆觉法界。诸佛名字者。称名如覩摄念净觉。求哀忏悔。释准前。此句除染。遇善境界者。解脱征应。得心轻安者。烦恼心伏。此句获净。

二摄念无生。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当文三句摄念无生。过三七日者。在正修之八十日。一向摄念者。摄念攀缘远离幻妄成净觉心之前方便。此句示圆成性觉之清净心。建三观之无碍行。乃道场之正修习。合文上科共成忏悔摄念科竟。前合修期念佛科摄属立期安居科竟。

二经夏安居开二。一示远二乘。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当文二句示远二乘。若经云云一句。当为云云一句。若经者。设遇也。夏首者。僧例安居在于初夏之月。三月者。九旬禁足之期。此句标指二乘安居时月。以菩萨行虽不同事必共制。故齐夏月。当为云云者。示知别行。心离声闻者离声闻所期之证心。入理无碍之法界。不假徒众者。假借也。声闻安居假他作法。故须徒众。菩萨不尔。为修无上妙觉。入事无碍法界。故于佛前作法。以大圆觉为伽蓝。是乃所为菩萨之清净者。此句示无滥同二乘所作失菩萨事理无碍之止住。

二显修妙觉开二。一彰辞显法。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当文八句彰辞显法。至安居日一句。即于云云一句。踞菩萨乘一句。修寂灭行一句。同入云云一句。以大云云一句。身心云云一句。涅槃云云一句。至安居日者。四月十六日。此句标时同禁。即于佛前者。直资果证。别异二乘从僧依止。作如是言者。在下之言。比丘者梵语。此含三义。一破恶。受戒三羯磨成发善律仪破恶律仪。二怖魔。以能破恶。魔罗惊怖出界域化眷属空宫殿。三乞士。乞财资身成自清德为世福田。乞法修心成自慧行为世导师。比丘尼者。尼女也。受具戒之女。优婆塞优婆夷者梵语。此翻近事男近事女。谓受三归五戒之男女堪近比丘比丘尼为承事故。某甲者。各自称名。行异二乘。故兼俗众。此句因果圆即。踞菩萨乘者。入觉因行别异二乘迷觉果证。修寂灭行者。圆觉普照别异二乘不觉无明。此二句修习觉心。同入者。无于立所炽然之异。清净实相者。根尘徧满无坏杂性。住持者。圆照净光总持不动。以大云云者。实相住持之所从建。此二句乃转五八识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以该果海身心安居者。行想阴尽。生基清扰。性入元澄。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平等性智者。七转识名。涅槃自性者。无分别智。无系属故者。以无分别故绝攀缘。此二句乃转六七识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以彻因原。通合四句乃成就觉心。

二彰辞请友。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当文三句。彰辞请友。不依声闻者。不共二乘同因。此句简小。当与者。决定与也。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云云者。平等法会同居主伴因果自他一道感应。此句显大。修菩萨云云者。圆满果德。大因缘故者。修证妙觉。乃究竟净觉因缘令尽虗空法界众生同入大寂灭海。是莫大之因缘。不系徒众者。徒众称谓乃声闻法众。圆觉法会一切众生皆本成佛平等住持。虽因果双彰。还因果圆即。冥情圣凡。谁为徒众。在今不系者。即不依声闻也。故以无上妙觉大因缘故发明之。此句释明所以不依声闻之故。合文上科共成经夏安居科竟。前合立期安居科摄属标法科竟。

二结名。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当文三句结名。善男子一句。此名云云一句。过三云云一句。此者。指上所标之法。示现安居者。菩萨因行无非度生。故云示现。此句彰菩萨秘果行因。过三期日者。初中后期修习毕。随往无碍者。徧满随顺。此句彰修习成就无碍。前合释相科共成详示限修科竟。连合例见常修科摄属修自性觉科竟。

二离名言境。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当文三句离名言境。善男子一句。若彼云云一句非彼云云一句。若彼句标指大乘修人。非彼所闻者。圆觉境界言语道断。有何所闻。一切境界者。戏论诸法。终不可取者免生妄惑。乃令晓于异因以绝非果。此句示断无明烦恼。前合修自性觉科共成安居方便科竟。以答云何安居修觉之问。

二修观方便开二。一示修开三。一修奢摩他开二。一修自性觉开二。初顺觉行。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当文六句初顺觉行。善男子一句。若诸云云一句。先取云云一句。静极便觉一句。如是云云一句。觉亦如是一句。若诸句。标所修。先取至静者。依不生灭心。不起思念者。依湛旋于虗妄分别。此句依觉生定。静极者。永离分别。念寂无生。便觉者。得圆明觉。此句定成觉显。如是初静者。成定之初。从于一身者。无自身相。至一世界者。无世界相。此句示相定成。觉亦如是者。觉显一身以至显一世界。葢所谓静者。乃照寂义。所谓觉者。即寂照义。故有云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此句合觉随定显。

次显觉相。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当文三句次显觉相。善男子一句。若觉云云一句。百千云云一句。若觉句示觉徧满相。世界中众生起念之能知者。即如镜中像之显现于诸世界如来心一义。百千句示定成就量。亦复如是者。如能知于一世界之一众生起念也。合文上科共成修自性觉科竟。

二离名言境。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当文一句离名言境。释准前。前合修自性觉科共成修奢摩他科竟。

二修三摩钵提科开二。一修自性觉开二。一依觉观幻。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

当文四句依觉观幻。善男子一句。若诸云云一句。先当云云一句。依种云云一句。若诸句标所修。先当忆想者。起观幻之心。十方如来者。遍满觉心。十方世界者。遍满觉相。一切菩萨者。徧满觉行。此句示从觉之体相用三法。非即非离以观幻本。依种种门者。起诸幻法。渐次修行者。成就幻化。勤苦者。度生功用。三昧者。堪忍不动。此句示从体相用出生诸幻。以观幻用。

二发愿起幻。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当文一句发愿起幻。广发大愿者。菩萨度生之清净大愿。自熏成种者。由悲生智。现幻利生。合文上科共成修自性觉科竟。

二离名言境。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句释例前。前合修自性觉科共成修三摩钵提科竟。

三修禅那开二。一修自性觉开二。一身心识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当文四句身心识观。善男子一句。若诸云云一句。先取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若诸句标所修。先取数门者。取数息门了唯识境心王心所生起之数。心中了知者。净觉照心元明了知。生住灭念者。八识见分之三细无明。业相属生。转现相属住。六麤无明智相属异。智言异者。异业转现之明了故。相续相属灭。相续言灭者。以有灭斯相续故。文中略异字者。摄灭字中。以先异后灭故。此生住异灭乃无明妄心。故云念。分剂者。生住灭念之边际。头数者。生住灭念之显出。然必分剂不混。而后头数彰显。是则为于明了。此句是知心识数。如是周徧云云者。如是生住灭念之了知。周徧了知于身之四威仪所有分别念数。分别念数者。从身相出生之执取计名字。造业业苦俱妄心识。乃八识相分所有无明心数。无不了知者。分剂头数之了了明知也。此句知身识数。

二世界识观。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覩所受用物。

当文二句世界识观。渐次增进一句。乃至云云一句。渐次增进者。从知身心渐知世界。从知一世界渐知多世界。此句示知心识数量。乃至得知云云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因何建立。诸法何家生灭。虽积百千世界滴雨头数。无不是无明心念头数。故得了知。犹如云云者。以近况远。发明于所得知。非妄想测度之知。乃圆明现量之知。此句示知心识数相。合文上科共成修自性觉科竟。

二离名言境。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句释例前。前合修自性觉科共成修禅那科竟。连合修三摩钵提奢摩他科摄属示修科竟。

二结名。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当文一句结名。三言观者定成照寂。慧成观幻中成觉识。皆顺圆觉普照。净性成行。初首者。修观之初。方便者。从于取静忆想取数成修三观觉行。前合示修科共成修观方便科竟。以答三观以何为首之问。连合安居方便科入总示教方便科竟。

二示益修习开二。一圆修顿证。

若诸众生徧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当文二句圆修顿证。若诸云云一句。即名云云一句。徧修者。圆修也。勤行者。心心圆照。精进者。念念圆寂。此句示圆修习。即名如来云云者。三观圆修得同如来之寂灭。随顺清净觉行。故即是于如来出现世间。非以三十二相为如来也。此句示成顿证。

二随修渐证开二。先断妄业。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

当文四句先断妄业。若后云云一句。心欲云云一句。当勤云云一句。先断云云一句。初句标根。二句示障。三句示忏。常起希望者。希望障断道成也。有此希望益勤忏悔。故令常起。四句断业。求胜上心者。增上慢心。合憎爱等。乃六根本无明。

次随修习。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当文三句次随修习。三种云云一句。此观云云一句。心不云云一句。初句单修。二句复修。不得者。不得入觉成就也。三句轮修。渐次求证者渐次修观求证净觉也。合文上科共成示益修习科竟。前合示教方便科摄属次述正答科竟。连合初序赞许科入总长行列示科竟。

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示教方便开二。一挈旨安居方便。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二挈旨修观方便。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二挈旨示益修习开二。一挈旨圆修顿证。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二挈旨随修渐证。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重颂文竟。前合长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兴问科摄属该果净观方便科竟。接合彻因断证清净科入总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开二。一别详问答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句释正白卷下之下(终)

No. 262-D 圆觉经句释正白䟦语

余往执橐[革*健]开幕浈韶获拜罗峰和尚。于日亲山。蒙师悲愍惑溺接引多方。一语当机。顿开心径。自是以来。轮刀上阵。恍如有见。皆师慈诲妙力也。曾几何时。而师般涅槃。豁未谢尘缘。属有楼船之役。扫塔末由。嗟夫慈云远逝。法雨潜滋。浮根四尘。依然垢障。偶于穗城晤师上足宗符首座。询师遗法。座曰。和尚笺注盈笥。其未流传者。有圆觉句释。此吾师独出手眼。拈提脉络。觌面示人。如从十二菩萨会上亲承旨授。葢翻圭峰之案。而别得未曾有者。余受而读之。手迹宛然。逢师面谕。披卷未终。根尘廓清。不觉踊身投地。曰善哉此正师所以阐扬曹洞宗风者也。何啻初祖。以楞伽而显佛心宗哉。祖庭秋晚。教法陵夷。人多迷指。况复得月。今师于晴空中霹雳。欲人豁然苏醒。亟宜广传之。以惠来学。会有西来尊者在犙禅师。于师为至友。葢同源合派。心目一如此经奥旨。曾面相参证者。静虑之余。细加较订。诚为共手琵琶音玄绝调。欲获玄音要得圆闻。一落意窝剑去久矣。既卒业。予捐金购梨。将三百片付剞劂俾印布焉。使大地人人奉持。各证如来因地法行。以满师悲愿。此一举也。佛言之。吾师诠之。在师较之。其上足宗师守之。通豁梓而行之。法界众得而持之。同归大圆觉中矣。敬为䟦。

新安归戒弟子通豁江起龙和南谨识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