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第二卷
二明性无生灭分三一密请。
▲经愿闻下孤山云阿难但合掌礼佛而默有斯意故至结集得备叙之所以不发言者以屡扣佛慈亟承指诲内惭暗短未识大方欲更兴言未得机便以师严道尊理非容易者也后因匿王疑断灭致问如来以不生灭为答遂承佛语方得陈辞美哉圣人等斯令范。
二时下显示为三一匿王陈疑。
▲注具云下纂要曰迦罗鸠陀此示牛领迦旃延此云翦剃删阇夜此云正胜毗罗胝此云不作。
▲自然得道者如于高山转缕丸缕尽自止。
▲每渡河氷者述征记曰北风劲河氷合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氷下无声然后过河。
▲经证知此心者问前言此身今云此心者何耶答外道谓身死断灭盖由心灭匿王既闻佛斥生灭遗失真性是知若得真性则无生灭故此间心即是问身下文信知身后舍生趣生必亦信知心无断灭斯亦善权助发机教耳。
△二佛告下如来示性又二一示身有迁变二示性无生灭初又二一审肉身变坏二佛言下审颜貌迁移。
▲经孩孺者谷响云孩或作咳礼曰子生三月执右手咳而名之释名云儿始能行曰孺子孺濡也言濡弱也。
▲颓龄谓颓毁之年也注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文出礼记。
▲耄惛忘也者此依礼记注又释名曰耄头发耄耄然也。
▲经刹那至不得停住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注时之极少者准俱舍有三极少颂云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论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为色极少分析诸名及时至一字一刹那为名时极少如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二佛告下示性无生灭为二一示性二斥邪初又二一显身性不灭上文所观刹那不停但是小乘生灭细相尚未及偏真之理况圆中之性乎故佛问不灭而王答不知。
△二佛言下指见精为证又二一审观河无异。
▲经恒河者应法师云或言恒伽或作殑伽旧译为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此河从雪山顶无热恼池东面象口而出流入东海。
▲擕者广雅云提挈也。
▲宛然者荆谿云边高中下边下中高皆名为宛显了可见故也。
△二佛言下显见精无常。
▲注言偏意圆者佛意虽圆机缘未会故匿王所领且存偏解耳。
▲抑语辞也。
△二而犹下斥邪。
▲注具云下珙钞曰末伽棃此云不见道拘赊棃此云魔彼之三者一富兰那迦叶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三尼揵陀若提子。
△三闻下大众得解。
▲注主伴同置犹止也此且约佛与王俱未显谈生灭即不生灭故曰同置应知王若显谈则无由发起阿难后问秪由王解身有生灭性无生灭与阿难云我头自动见性不动其理似同是故下文对前为问。
三阿难下辨惑分二一惑问。
▲经若此见闻者据经现文但应云见又云闻者相带而来以闻性与见性同故。
▲注私谓下明对机之意也。
▲身境者身谓我头境即佛手。
▲破当体之妄者如云云何汝等以动为身以动为境等此斥阿难认物为己名为失真也。
▲显所依之性者夫当体之与所依犹波之与水必不相离由当体既动难为指示故寄见精以显所依也当体故不即谓前破当体犹存不即之义所依故不离谓次显所依欲彰不离之意。
▲应知下明互有得失阿难何甞为失此约性也匿王亦未为得此约解也如云信知身后舍生趣生等。
△二即时下辨示又二一现相略示二兴慈广辨初又二一现相表法二就法问名初又二一以轮手审其倒正。
▲经世间众生下孤山云阿难以前立义屡遭捡责故今答佛正倒不敢言己唯指众生。
△二告下以倒正比于迷悟。
▲经一倍胆视沇疏云此明垂手是正以顺身故竖臂却倒以不顺身故世人以倒为正以正为倒故云一倍今谓不然阿难虽指世人其实己见亦尔岂陈正倒虽此反常耶顺与不顺夫何所据请从孤山释之则知汝身者前文所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正由以动为身故今所示复言汝身也。
△二随汝下就法问名又二一问名二于时下昧旨。
▲经瞪矒至不瞬谷响云此失措之状也瞪直正反定目直视也矒莫宜反目不明也瞬亦作眴目动也。
▲注认悟中迷为身为心者以经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故斯盖阿难虽知见性不动然犹未绝能见之情故今因佛问身颠倒乃与大众俱昧两端由是下文皆约身心广辨真妄。
二佛下兴慈广辨为二一显真心二示倒相初又二一举昔说。
▲注喻以海潮者海有八德潮不过限此其一焉。
▲总有五法下一百法也具如彼论今文所列少不次第节疏云八识心王识心王识自相故五十一心所识相应故十一种色识所变故二十四不应识分位故六无为识自性故摄所归能摄相归性故言唯心所现此依法相宗释也若约山家谛境明之所现之法不出十界百如三千世间俗谛之境也能现之心即三千真中之理也然此文意大同初卷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前记已备学者思之。
△二汝身下显今法。
二云何下示倒相又三一总诃。
▲注示所迷三谛者理具俗性开成三谛性本无相实唯真中珠具众宝喻意可识今既不达名悟中迷者众生不达真心是在诸佛悟中而迷也或指本觉之性名之为悟于觉不觉名悟中迷观其经意当取前义上文云如来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下文云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有异故知迷悟约生佛对论耳。
△二晦昧下正示又二一法。
▲注又空谓下上约理惑相待变起顽空则以无明为因而生细相也下约心境相由变起色等则兼境界为缘而成麤相也。
▲妄想者即四住烦恼验前晦昧即根本无明也。
▲五阴备矣五阴是实法。
▲众生是假名假实相依犹如形影故今言身而不云众生下云众生而不言身也。
▲妄想四心者受等四阴也。
▲是知下荆谿云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性二乘惮教菩萨不行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故所禀未周故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孤山据此故通斥言九界妄心岂信草木等。
△二譬如下喻。
△三汝等下结斥。
▲注迷悟相翻此约一重为倍也迷中更迷即约两重为倍也若观前文首尾相换一倍瞻视诚如孤山所说若销今文迷中倍人如我垂手有似真际之义是故两存傥如资中云垂手是正世人以正为倒何故如来偏用垂手喻迷中倍人耶当知须将垂手为倒以况于迷并通圆节二师所解纵约两重为倍不应更难法喻不齐也。
二阿难下徧历缘尘简非显是分二一略简缘尘之心二广简缘尘之见初又二一疑请。
▲经允所瞻仰允信也所瞻仰即法音也法音由金口而宣故带瞻视而仰听焉。
△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简所缘之法二简能缘之心初又三一法二如人下喻。
▲经以所标指者若依常涂解能所义能犹此也所犹彼也应以指为能标月为所标今言所标即能标耳如云所生父母不可以常义例之。
▲注引圆觉其意亦尔。
△三汝亦下合。
二若以下简能缘之心为二一正破二结斥初又二一破缘声二例缘色初又三一法。
▲注私谓下恐人谓前遗所标之指但遗能诠之教今破分别方破缘心故引阿难所疑以明喻意须知前喻意在今法故上文合法从略而辞见于此耳。
△二譬如下喻。
△三此亦下合。
△二斯则下例缘色。
▲经声分别心谓声上分别之心也若取义便应云分别声心。
▲分别我容者以前阿难言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例破之。
△二如是下结斥又二一结属邪宗。
▲注二十五谛谷响云外道迦毗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故说经有十万偈名僧佉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
▲言二十五者一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之我即第三谛也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麤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能徧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也。
▲数论外道者证真云拘舍离是自然外道今经云昧为冥谛非斯人所谈故长水云是彼类耳。
△二离诸下斥非常义。
▲经各有所还者如下文八种还相。
▲云何为主者复假前喻斥非亭主常住之义也。
二阿难下广简缘尘之见分二一约缘尘正简见性二约见性广破执情初又二一相待简二绝待简初又四一明还不还二明物非物三明徧不徧四明是非是初又二一疑请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总示。
▲注观河之见即见无童耄也。
▲虽异缘尘即分别之性也。
▲而犹是妄者以能见未亡故。
▲真心无朕者朕兆也郭象注庄子云朕迹也。
▲应知此见下问此异孤山所说耶答非异也但其言略故重明之诸家并以三义解之者唯疎疏云如人揑目见有二月一是本月二是假月非是月影者不取水中之月为第二月也疎公虽不用三义然解影字之义误矣。
▲唯配法有异者真际云真月似圆成二月如徧计月影则依他长水云第二月揑目所观全体虗妄堪喻妄见本不可得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通今谓以水月喻妙应虽金光明有之用释此经涂浂远矣。
△二阿难下别简又二一缘尘可还二见性不还初又二一示尘相。
▲经𡋯者𤇆尘之貌或作㶿者非氛孚云切又音焚祥气也。
△二阿难下还本因。
▲经缘还分别者缘是所缘之境分别是能缘之心余七所还俱还前境唯此所还则还自心良以心非境而不存境非心而不立是故缘谢由分别不生故曰缘还分别应知此缘若于明等起于分别明还日时即缘还分别也暗还黑月等莫不皆尔。
△二汝见下见性不还又二一显性二诸可下警悟。
▲经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正示见精元也则知汝心本妙明净例显妙精明心也。
▲注若离业识则无相者因无明故而有业识由业识故乃有转识转识即能见相也是知无明若破业转俱亡。
三汝自下斥迷。
二阿难下明物非物又二一疑请二佛告下简示分三一示缘尘二简见性三破执情初又二一泛明见境广狭。
▲经无漏清净者近谓四果远谓圆真据理而言唯圆无漏得真天眼。
▲阿那律如圆通中解。
▲注旧翻难分别等此依净名疏释纂要云庵摩罗旧译云柰误也此果华多子少其叶似柳而长尺余广三指果形似棃而底钩曲。
▲经诸菩萨等等取缘觉智论明支佛天眼亦见百千世界。
▲不过分寸者沇疏云如隔皮肤不见五藏等孤山云比对圣人言其近也。
△二阿难下正示缘尘留碍。
△二汝应下简见性又二一定自他二阿难下择物见又二一择物。
▲经从日月宫下谷响云日月与四天齐俱在须弥半腹但日月处空耳七金山围绕须弥其山中间各有香水海高下齐四天。
▲草芥者杨雄方言云苏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自关而西或曰草或曰芥。
△二阿难下择见性。
▲注见性似在于内者性实非内以前来所说皆附能见之性而示故云似内也。
▲真性必因于外者华严云法性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肉眼所见者阿难前见初禅虽是天眼盖承佛力今约自力言之故云肉眼。
▲是故下文推而破之者节疏解前文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谓阿难意望世尊指彼真性同诸物象分别显现斯乃执真有相矣寻下破意其理可知今谓节公明执意大早观前文势且无厥由圆师用之予实不韪。
△二若见下破执情又二一破物见。
▲经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资中两释初同孤山次云若同吾见吾见无相名不见之处汝何不见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者资中初释亦同孤山次云若能见吾无相之处能见已成见相自然非吾不见之相已上二节经文沇疏皆作两释彼自判云前解为正证真云前约缘事境而说后约缘真理而谈然其前解甚合经旨自然非物者此且一向作真见离物示之至下明是非是中方显见物非即非离不成安立者约谛言之安立即俗谛也若非安立即真谛也夫俗有差别真无差别今虽欲显无差之性而约差别破之者以阿难能见所见差别未亡将恐认俗为真是故约俗而破。
△二阿难下显真性。
▲经若汝见时是汝非我指见精也见性周徧非汝而谁示真性也前私谓云此寄见性之徧以显真性之徧岂不然乎。
▲云何自疑下此责阿难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三阿难下明徧不徧又二一疑请。
▲经娑婆者谷响云亦言索诃此翻堪忍悲华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娑婆。
▲庑音武说文云堂下周屋也释名云大屋曰庑。
△二佛告下简。
△二譬如下喻。
△三若如下难谷响云挽谓牵挽也续迹或作窦迹之误。
△四一切下斥。
△二若能下示性徧孤山于此约六即明义从名字已上皆能转物是则有名字如来乃至空竟如来云云。
▲注理事双显体用备陈者如来藏唯妙觉明即理体也圆照法界即事用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义例可知。
四阿难下明是非是又二一疑请。
▲注前既难破即体性纷杂不成安立等。
△二佛告下简示又二一如来示性二经家叙相初又二一约见精定其方所二且令下约方所简其是非又二一约离义简物是见二约即义简物非见初又二一历缘审见请二佛告下如来显示为二一示菩提本绝缘见二斥妄想令出是非初又四一法。
▲经十方如来下此约果人所证以示众生所迷上证虽殊见性是一及大菩萨即迷圆住已上也。
▲注见谓下两释当取次释为便以根境识三宛如次第故前文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正是以境为缘也十八界如法界次第。
▲经元是菩提等第四卷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即此中菩提之体焉。
△二明文殊下例又二一问二如是下答。
▲经若有是者则二文殊节疏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相既唯一体终无对待之名此喻真本无妄也乃至长水亦以是非解二文殊请详私谓自见藏否。
△三佛言下合。
▲经此见妙明与诸空尘指阿难所迷之境也亦复如是总合前例。
▲本是妙明下别示真妄应以真合文殊妄合是非二相但文隐略耳。
△四如下喻。
△二是以下斥妄想令出是非。
▲注物为所指者如云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见非可指者如云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二阿难下约见性广破执情分四一破自然二破因缘三破和合四破非和合初又二一疑请二开示初又二一约滥彼邪外故生疑。
▲经投灰等诸外道种纂要云外道苦行宗计有十三种涅槃云有五百外道在恒河边常以灰涂身佛往彼浴亦以灰涂身外道见而喜曰瞿昙亦同于我而不全说无我世尊为说真我具八自在外道因而发心。
△二世尊下约违昔因缘故致请经彼外道等常说自然者如末伽棃计众生苦二随见破执。
△初又二一历缘二若必下审见二阿难下随见破除执又四一正破二汝可下重诘三阿难下申答经有两节初答前正破次世尊下答前重诘如佛所说即披剥万象析出精明等四佛言下印成。
▲二佛复下约即义简物非见又二一牒前复问文有四节初牒前答重诘义二则汝所指下牒前答正破义三今复告汝下总案定两重答意四汝又下正设今问。
△二阿难下据问申答又二一申答二佛言下印成。
▲注则此见性宛如空华者以阿难妄认物象为见性故。
△二于是下经家叙相又二一大众惶悚。
▲经非无学者擕李云非小乘无学孤山云非圆真无学今谓二说并通若依擕李则三果已还通惑尚在迷中既重故有茫然惶悚之状此据多分而言也若顺孤山则别教已还未破别惑俱有此相然应不无轻重优劣之异此约全分而说也。
△二如来安慰。
▲经变慴者变易慴也。
▲如所如说即智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也。
▲注如来有五语下引金刚般若释之彼无不妄此无不异若会通者由不妄故所以不异。
二是时下绝待简为二一文殊发起二如来显示初又二一叙疑。
▲经法王子者荆谿问曰经称文殊为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众首。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者畴语辞也意云大众惊怖乃是宿植深厚闻佛所说将破无明故有是相耳。
△二惟愿下致云一空二根三明四境五作意六种子七分别八染净九根本若加等无间缘则成十也今经云因心即分别缘因眼即根缘也。
△二佛言下随情正破又四一申昔义二破执情又四一定二阿难下难三阿难下并四若复下结。
△三是故下显真性又二一简缘显见。
▲经四义成就长水云四境自属前尘见性未曾生灭虽见四境而非四境成就于见译人巧略故别列而总结也若欲经文当句中具者应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成就等今谓此解非但销文不便抑又释义全疎若当句中须云成就者是则下文亦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成就语既相类何无成就之字耶此销文不便也原夫佛意既破四缘俱非见性欲显真性亦非能见故先牒能见以离四缘即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后约真性以离能见即见之时见非是见若依长水则失两重伦次之美此释义全疎也谷响云四义成就是结上之辞请从斯解。
△二汝复下简见显真。
▲注映色之性者第四卷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今言性者即眼根中能见之性也。
▲性脱于见方名见见者问见见之时为属何位答沇疏谓前离缘尘是相似位即别教三贤圆教十信也引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是住唯识今离能见是见道位即别圆地住已上也引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离二取相故真实住唯识今谓亦应约圆教六即明之从名字即以解为见乃至究竟即以证为见更有异说谓诸疏钞或后人所谈也集解中非揜彼之长衒己之短甞委寻诸说释此文相意所未安然而人情不同取舍各异但恐浅昧未晓其深故云余佛能知也。
△四云何下垂诃诫。
二阿难下破众生颠倒为二一叙迷致请。
▲注中真际长水二解不同左右观之各有其美孤山亦用节公所释惟后贤择之。
△二尔时下兴慈广说又二一总告二阿难下正说又三一标业示见。
▲注不可以常途二业相配者如云别业属前六识同业属第八识或言别业感正报同业感依报等今不取者以下文同别二见皆指现前妄识所见依报之相故。
△二云何下方喻合明为二一引喻二合明初又二一喻别业妄见二喻同分妄见初又四一喻二于意下破又二一定二阿难下难又二一难因缘。
▲经此若灯色下破因生也若是见色下破缘生也又灯色是自生见色是他生若和合义后文自破故此不论。
△二复次下难自然。
△三是故下结。
▲注譬圆初心下此约解论也若沇疏云证真之时了知徧计脱体全空故云见眚非病此约证说也真际长水皆作两释但笔语有殊耳然孤山引大经为证于义似亲故不取他说。
△四如下例又二一指揑月。
▲经第二月非体非影资中云非是月体又非水中月影真际长水等俱同此说前佛释见精明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曾引此文证之谓影即二月也今以向之灯影唯青之观例同月影揑所成示不由因缘自然而然耳。
▲注畏无我句者外道所计不出四句谓有无双亦双非此属无句也。
二佛告下开示又三一斥前疑二阿难下责自体三阿难下破执情。
▲注兴福下先设问辞云庆喜所疑唯约真理者此据前文云觉缘徧十方界湛然常住等。
▲然一体下答也。
▲既兴能计必有所缘者识哉是言也当知阿难言虽涉理心未亡缘况疑自然滥于外道岂无所缘之相乎问前疑觉缘滥于冥谛及以真我如来何故但破自然耶答阿难云我今观此觉性自然即是观前觉缘之性。
▲所言徧者亦是自然徧也故知对他相滥虽有三名自己所疑秪是自然自然若破冥谛真我复何滥欤。
二阿难下破因缘为二一因缘各破二因缘同破初又三一转计重询二佛言下随情正破又二一破因二破缘初又二一定二阿难下难。
△二复次下破缘又二一定二阿难下难。
▲注因亲缘疎者如因明有见则境亲而根疎若缘空有见则根亲而境疎因缘皆对境破不对根破者以境有明暗空塞推捡为易根无此相故不论之又则阿难见性未脱前尘由于前尘而生转计如上文云汝今因见见性现前等是故所破并从境说。
△三当知下示性通诃。
▲经精觉妙明下示性先简非次显是。
▲汝今云何下通诃有法有譬戏论名相总合因缘自然二执。
△二阿难下因缘同破又二一破世间因缘二破众生颠倒初又二一据昔重疑。
▲注唯识明九缘谷响故文甚显着无劳致疑。
△二此亦下例眚灯。
△二云何下喻同分妄见。
▲注孟康下谷响云唐贤颜师古注汉书多引先儒孟康张晏皆师古所引今全取彼注以释经文。
▲皆曰旁气者谓晕适等皆气也如淳曰晕读曰运适如字或引礼记适见于天日为之食乃作讁音者非也今云适自是黑气耳。
▲如玉玦者如环而有缺也。
▲除旧布新者此本左传申须之辞张晏引之也。
▲孛气似惠者释名云言其气孛孛然似扫惠也惠即埽帚妖星之状似之。
▲飞绝迹而去等者此乃星说之文孟康引之耳星说云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升曰飞又云光迹相连曰流绝迹而去曰奔。
▲珥形点黑者以其黑点似珠在耳也。
▲虹蜺者通占曰阴阳之气和则为雨怒则为风雷妖气击作散为虹蜺。
△二阿难下合明又二一总标。
▲注将同例别即进义也以别例同即退义也由前别业光明同分后说故得进退之名。
△二阿难下正明为二一明别业二明同分初又二一法喻对辨二法喻合辨初又二一指喻二例法前私谓目眚见灯之喻正欲引例阿难目观山河等皆是妄见其文在此。
△二见所下法喻合辨又二一正辨。
▲经此实见见者应有二义一约真见简非妄见此则通取解证俱名见见二别约真证而见简非似解而见。
▲注此即重破因缘自然者如破别业妄见中二科是也。
△二是故下结示。
△二阿难下明同分又二一合例同别二喻。
▲经瘴恶者瘴是恶病之气。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者此非邈无萌始即指现前见妄无其始因也。
△二例下别例同分诸法。
△三若能下指迷归悟。
▲经诸和合缘及不和合者问此云和合与上文和合之义同耶答同也但上文虽说和合而未破其计故下文破之问不和合应是自然耶答如注文。
三阿难下破和合为二一结前生后。
▲注中真际长水既于前文两解有异故今销文亦复不同。
△二阿难下牒疑正破又二一牒疑。
▲经前尘者即明暗通塞也汝今下正牒所疑证菩提心证犹悟也。
△二则汝下正破又二一破和二破合初又二一通定二若明下别难又二一难明缘。
▲经若非见者下此由上文云见相可辨杂何形像恐计者于可辨处起即离之见成相杂之义故先破离义次破即义。
▲必见圆满下又因上文作即离而破复恐计云非即非离但是见之与明性皆圆满所以相杂故相对破之。
▲见必异明下若更执云虽各圆满而不妨见异于明共成杂义是故破云杂则失彼性明名字等沇疏云如微尘与水相和但名泥团不名尘水。
△二彼暗下例余境。
△二复次下破合又二一通定二若明下别难又二一难明缘二例余境。
四阿难下破非和合为二一转计。
▲注中论破计者彼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初破自然即无因者亦可属自性次破因缘虽通三性正破于他和合及不和合共成四句若尔则阙无因义应以自然兼之此与注文不同两取无咎然则非和合义亦从自他开出者盖其性中离立其义不同自然唯执理体故也。
△二佛言下正破又二一破非和二破非合初又二一通定文中总举和合别定非和二若非下别难又二一难明缘。
▲经必有边畔者说文云畔田界也左传云如农之有畔。
△二例余境。
二又下破非合又二一通定总别例前二若非下别破又二一难明缘。
▲经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者此对前合义责今非合也。
▲注角谓隅者亦可角谓兽角乖是背义如牛二角生则相背。
△二例余境。
二阿难下会破阴入明法空分二一破四法二破七大初又二一示法本真。
▲经诸幻化相智论云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可见闻。
▲注刹那不相到者一刹那间即生即灭无前无后是不相到故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
▲二乘非不破法者藏通二乘修析体观亦破五阴实法小菩萨义同二乘故不别说。
▲菩萨非无有我者界外人执也无明未尽但有我见故涅槃中迦叶菩萨云我等今日之前悉名邪见是也。
▲一往分配斯亦可然者以古师并云小破人执大破法执盖言二乘未得涅槃法空菩萨已得界内人空耳法执例然谓上界外惑亦不可以二乘思惑为类也。
▲对愚根别乐各有三者谷响引俱舍颂云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愚根乐有三故说蕴处界且愚三者一愚心为说五阴则开心为四合色为一二愚色为说十二处则开色为十处半谓五根五尘及法尘少分合心为一处半谓意根及法尘少分三愚心及色为说十八界则更开心为七界半谓六识意根法尘少分皆言愚者迷也根三谓上中下乐三谓略中广皆如次配三科。
▲果有三身因理含摄者众生心因具三佛性即含摄三身也。
▲无二边相者圆师以去来迷悟生死三双为二边相。
二阿难下依真破妄为四一破五阴二破六入三破十二处四破十八界初又二一总牒二阿难下别破又五一色阴乃至五识阴初又二一以喻显妄二即喻破执初又二一喻。
▲经瞪以发劳埤苍云瞪直视也。
▲狂乱非相者长水云或见毛轮第二月等。
▲注现九界色者且约迷说佛界因果非无色阴以了色唯心故不言之。
△二色阴下法。
▲经亦复如是此须兼带上下文相显之方见其义上文既以狂华喻于色阴下文云是诸狂华非从空来等正喻色阴不从因缘等生也以能喻之文既委故所喻之法甚略说在中间其语巧妙也后四阴例此可知。
△二阿难下即喻破执又二一破。
▲经非从空来破他性从非自出破自性约法言之应以心境而分自他余四阴皆有自他二义盖四性中存略而破也唯行阴中有离自他义似破无因性问经破人法二执何故须破四性于四性中多破自他二性耶答荆谿云四性为诸见本自他复为共无因本所以然也故龙树尊者为被末代人根转钝广作观法造于中论实以推捡四性为本正顺今经最后垂范愿说经者无忽繁文。
▲如是阿难者先指定前义再召而破之余皆放此。
▲翳者广雅云障也奄也。
△二是故下结。
▲注则显色阴本如来藏者以前总牒云何五阴本如来藏故知结意虽则简非正显前义。
△二阿难下受阴乃至识阴科节同前。
▲经譬如有人手足宴等竦疏云且以近事以况远旨亦是法亦是喻譬字即半含喻也今谓若尔岂唯受阴前色阴剩及下想阴等并言譬如皆可云以近况远应知此中虽带事说意在比况耳至六入去虽有譬字正约事相而破也。
▲忽如忘生者有作妄生字之误也证真云忘生犹言忘形也谓百骸调适不与若苦乐忧喜诸受相应恬然静住似无形命然李陵与苏武书云每一念至忽然忘生文选注云忽然不知生之有生今译者盖用此语但改然作如也。
▲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者世说云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日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
▲注二相若殊俱应现在长水云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二俱现在今且不然。
▲经若离空水此似无因也。
▲用饷他国者饷馈也以鉼擎空如器贮食往馈他国也。
▲注犹业持身识而去者中阴生阴皆有色心并由业力之所任持也问真际谓塞其两孔喻六七二识我法二执塞二空理长水云死有至时诸根不通如塞两孔二说然乎答凡立譬喻有全取合法有分取合法今但分取合其大义恐伤曲说吾未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