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第六卷
五耳根分二一观音正说二昔佛所记初又四一值佛禀教证真引天台云西音阿那婆娄吉低轮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世音又梵语阿缚卢枳帝滋伐罗此云观自在唐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彼文)今观诸经标名或单云观世音或单云观自在唯大悲心陀罗尼经具云观世音自在而不知梵语有单有具为是译人去取不同未详厥旨。
▲注流通本经者本谓本门示可通指法华为本经。
▲教即世音以初禀教即是耳根所对之境故。
▲闻即耳根者此从能闻边说若约所闻有通有局局取彼佛音教通取一切声尘之境。
▲思修皆能观之观者闻非无观以观行成时正在思修故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故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二初于下依教起修。
▲注旧约三慧次第销之义出沇疏且初闻慧者谓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观闻性返照离缘)如是渐增闻所闻尽(非唯亡境亦乃离闻)二思慧者谓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能觉心思慧为体又观此觉体性亦无)三修慧者谓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思尽唯修既无能觉亦无所觉)证真曰据疏此释但遣前二不遣修慧空觉极圆等即是释思慧尽相令助一解最初七句遣闻慧次二句遣思慧后二句遣修慧谓前闻思二慧俱为所空修慧为能空今能所俱遣故云空所空灭孤山长水大节亦同但释义小异耳。
▲节文为四下须知根尘是所破之境理观是能破之观以三谛之理即三观之体故荆谿云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前二如贼后二如兵虽计贼而发兵要贼除而兵息又此四节说有伦次遣必俱时若不然者非顿亡之智非无作之行注文已显无俟烦辞。
△三生灭下因修获证。
▲注此非属应盖言其机者诸师皆作应解唯兴福云下合有二悲则谦居学地仰乃俯类凡夫又云仰谓敬法处师悲谓伤己拔彼此善经意也若属应者如何销释与之一字。
▲菩萨所证圆通之理下理谓三千三谛之性众生心佛一体无差迷之则事用确分悟之则真精洞彻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此之谓也。
▲感应常冥与拔常显者冥谓冥密显谓显露然感应必与拔与拔必感应冥则俱冥显则俱显盖左右言之耳凖智者释法华普门品以前问答不见形声密荷深祐为冥益(即七难二求等)以后问答观覩色身得闻说法视听彰灼名显益(即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也)约彼申此则三十二应是显益十四无畏是冥益四不思议兼通冥显云云。
四世尊下由证成用为二一广谈应用二总结圆通初又三一三十二应二十四无畏三四不思议初又三一总标。
▲经闻熏闻修者熏谓熏习从喻为名修兼于思三慧备矣起信云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今亦如是观音因中初无净用由闻如幻金刚三昧而熏习故能成三十二应也。
▲入诸国土者若约四土论之应六凡二乘及藏通菩萨但入同居应别圆菩萨则入方便实报感机居同居亦入分段寂光无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饭色喻意可解。
△二世尊下别释分五一应三乘。
△经胜解现圆资中云将登正觉坐道场也今谓胜解即正觉此通分极识如孤山所说而资中云将登者蹑上进修无漏言之秪为进修未登正觉是故现身而为说法令其胜解现前圆满。
▲注臣家之镜下喻分真理能现佛身也王家之镜下喻究竟理现菩萨身也证真云若初住能现妙觉是本下迹高若妙觉现菩萨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天台四句分别(钞文)问经云现佛身者为劣答若在方便实报定是胜身若在同居或胜或劣云云。
▲毱多等者梵云优波毱多此翻近护佛灭度后百年出世得阿罗汉果付法藏传云毱多于摩突罗国说法降魔已语魔王言我不得见如来色身汝首曾覩宜为我现魔曰仁者我现佛身勿为吾礼即入林中变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为比丘前后围遶若鹅王趋从林而出毱多见已说偈赞叹不觉为礼魔言何故如是答曰我知世尊久已灭度见此容仪欢喜内发是故礼耳魔复本形归还天上。
▲资加二位者五停心为资粮四善根为加行。
▲虽有菩萨等者今谓藏通菩萨虽约凡圣位同人天及以二乘而现身说法必须有异若然则应取前诸菩萨文通收四教之机不亦可乎但随教相明胜解现圆于义无咎。
△二若诸下应天道。
▲注四禅皆有王者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上地无此故不别。
▲出初禅之顶者初禅有三天谓梵众梵辅大梵也。
▲经帝释者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此言能作天主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
▲大自在天者智者云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天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又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旧以前自在天为第五大自在天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为夜摩兜率大自在为化乐他化)。
▲注散脂者具云散脂修摩此翻为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此智者之语。
▲虽未可定下是孤山之辞。
▲经四天王者金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咤此云持国南瑠埵王名毗留勒叉此云增长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云杂语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
▲国大子者谷响云亦如世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
△三若诸下应人伦。
▲经人王者普门品谓之小王智者以轮王粟散等解之今亦应尔。
▲长者者净名疏云有长人之德也风俗通曰春秋之末有贤人著长者一篇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以为长者。
▲居士者据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今经之意有似不然谷响引郑康成云居士者道艺处士此义同焉。
▲注三台者亦曰三阶每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阶六符符者星之验也黄帝泰阶六符经云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谓天子中阶谓诸侯公卿大夫下阶谓士庶人也今通云三台正言其中耳。
▲州牧者牧养也谓养于民也尚书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净行者普门疏云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
▲六宫者谷响引郑康成注云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一百二人。
▲妻因夫荣者即夫尊于朝妻荣于室也。
△四应八部。
▲经若有诸天普门疏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举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间者也。
▲诸龙者此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也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及大福人藏也肇师但出三种不出天龙药叉者此有三处海嵨空中天上传传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及说法传唱至天干闼婆在须弥南金刚窟住矣什师云在宝山中住天欲作乐身有异相阿修罗有千头二千手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已上皆普门疏)。
△五若诸下应杂类。
▲注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此取十二类生配之则与孤山所解不同若观下文明神呪功能中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不生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有似不摄色无色界更侯讲者详而辨之。
△三是名下结成。
▲注互有出没者此经有四天王并国太子及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人非人是出也(普门虽有人非人智者以为结八部之数)无长者等归女并迦楼罗及执金刚神是没也普门出没反此可知。
▲或曰下皆古师释普门品意也。
二世尊下十四无畏分三一总标二引释为三一观声得脱。
▲经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资中云由我不观所听音声但观闻性也真际云由我不自观音不循前尘也以观观者用无缘之慈观彼世间观音之者也今谓沇释二句全失节释下句则是上句亦非注文显矣。
▲不旋踵者言其速也犹云不转足之间耳。
▲罔识闻熏者谓无闻慧熏习之力也问若尔散心称名应无感应耶答今顺经文以观观者故须正取观慧为机因此䇿其怠者及遮其谤者故云罔识等也然有散心感应者亦由过去积善或是在至诚之所招致必非浅植轻念者能通圣应传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菩萨利物岂不如之是犹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今借此为譬二远害随求为三一免七难。
▲注准天台下普门疏约观行释火难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乃至劫尽须弥洞然诸天宫殿悉皆都尽初禅已下无免火灾二修因恶业火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烧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三烦恼火若二乘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𦦨俱起乃至菩萨并为五住烦恼之所烧害。
▲他皆倣此者水难三种果报水至二禅余二同上彼罗刹难中以黑风为难由亦有三种果报风至三禅余二同上乃至七难皆有观行三义须者寻之。
▲经入诸鬼国即普门品罗刹难也。
▲则诸幽暗者谷响引乐记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二离三毒。
▲注二乘下即界外三毒之相。
▲菩萨下三句如次配贪瞋痴。
△三满二求。
▲经立大圆镜空如来藏上句立智下句言理智一合无复分张。
▲注地狱指轻系欲天指地居。
△三持名获福。
▲经百亿日月准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苏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说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是则小千界有一千日月中千界有十亿日月大千界有万亿日月故南山云三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等则有万亿之所是也今大千云百亿者恐西天数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
▲修法垂范者修法约自行除耳根外随于何根修习行法也垂范约化他即以自行垂为摸范转化于他也。
▲注法华亦有此之校量彼疏云圆人唯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等一圆菩萨也又别行疏云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实际实际正等是故无异法华论云毕竟决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与观音无别及观今经方晓彼意者孤山意谓今经校量功德与法华是同但智者时此经未至不知观音耳根胜于余根故也尝试议之法华为流通本经故智者二疏约待绝二妙之义互显其文格偏等圆相待义也实际正等绝待义也况复本论以法性释等记可违之今经为对诸圣说圆通本根校量胜劣诚如孤山所解然则两经义趣不可全同傥或一向将此例彼岂唯见智者未晓抑亦覩天亲弗明五品四依便成虗说若擕李所释纯用别疏义销今经文此又与孤山敌体相反过犹不及二师有焉明识之士更请商略三是名下结成。
三世尊下四不思议为二一总标二列释又二一显应化功名二成机感福乐初又二一功用。
▲经妙妙闻心心亦性也此性绝待犹老子曰玄之又玄故云妙妙。
▲首臂目数皆至八万四千者应表八万四千法门以破八万四千尘劳也。
△二名闻。
▲经由我闻思者略于修也下文云由我修习又略闻思盖影互相显耳。
▲如声度垣者闻思如声六尘如垣度犹脱出也。
△二成机感福乐又二一求福二得乐。
▲注有以慈悲等者长水疏也。
二佛问下总结圆通。
二世尊下昔佛所记。
▲经由我观听者约所听言之即世音也。
▲注悲华经彼云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出家成佛号曰宝藏轮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瞬请佛及僧终竟三月奉诸供养太子愿言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佛道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诸众生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菩提时宝藏佛即为授记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乃至云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能及汝于后夜成等正觉号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徧知等二尔时下广现符瑞。
▲经金刚三昧此应通指圆定名为金刚亦首楞严之异名也如下文明位中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孤山别指初住以上能破坚惑盖约多分说之。
▲梵呗咏歌者谷响云具言呗匿或曰婆陟此翻赞叹乃是以梵天之音赞叹咏歌于三宝也。
四于是下文殊简辨为三一如来告敕二文殊说偈三大众获益初又二一会通前说。
▲经彼等修行实无优劣斯即会通诸圣于十八界及以七大修行所证圆通是同故无优劣亦可一往以理融事未论被机难易是则最初方便亦无优劣若约开权说之即法华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
▲前后差别者此据诸圣各各修证久近不同故云差别如诸菩萨于过去劫得圆通者久也诸声闻人于现世中得圆通者近也又于过现各有前后对文可见。
▲注小教者藏通也通教虽是大乘初门今就不得意者同前藏教所证偏真耳。
▲大教者别圆也法华玄义明四教各有四门藏通二教能通之门有八所通之理无二即偏真也别圆二教能通亦八所通唯一即中道也而此下真中是理俗谛是事以理无所存徧在于事故于事达理者唯观十八界等真中而已矣但法华以前真中未会别圆菩萨知中异真以真为权藏通三乘谓真同中以真为实今叙昔既毕还用法华之意开而示之故曰彼等修行实无优劣斯乃真中二二理皆如来藏也前文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此诸声闻说圆通者其定性之明导欤。
▲全分无差者如荆谿明法华开权意云方便诸乘皆悉不知无始藏理一心三法故各于一法少分起计并谓究竟今如来善巧方便种种调熟还示众生本有觉藏使大小咸知昔覆今显名之为开(彼文)是知少分开已无非会通一心三法若以圆位收之即内凡十信也故下文除干慧地从初信以上皆与如来法流水接乃至五十五位同名真菩提路前后符合妙旨昭然问此经开权为秪开声闻亦开菩萨耶答声闻证权理故须开之菩萨证实理不须开已纵有离俗显中因虽用权果必同实然其声闻或于方等般若密入中者亦不须开菩萨叙昔得小果者亦有开义又若据法华开显之后诸声闻人已无执真之见今以权引实所叙小果佛重开之其实开法不开人也。
△二我今下敕令别简。
▲经谁当其根此问阿难等现在之众于诸圣所说谁人与汝根性相当二文殊说偈为三一申敬二正说分二一广前会通二显今别简初又二一略明真妄二会通修证初又二一真本圆妙。
▲注寂而常照者澄湛故寂圆融故照也。
▲照而常寂者经文上句即寂而照故曰澄圆下句即照而寂故曰圆澄更以妙字助显其义若约三谛言之圆即空也澄即假也觉性即中也节疏谓下句牒释上句亦犹将本觉明妙释性觉妙明义必不尔。
△二无明下妄分迷悟又二一迷生诸法。
▲注妄生照用而形所相者照即能见相所即境界相。
▲节公为长者问孤山所释于义何短耶答以生所之义阙能生之妄故虽云由迷本明而起元明其如释经元明照字但言即上本明之性也况复元明已是于照更言照者理似烦重所以短之。
▲经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谓情与无情皆妄想所成如天亲说有分别及无分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今想澄成国土即似尘识也。
▲知觉乃众生即识识也宗唯识者但谓此识不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唯谈八识生起诸法由是与法性宗义同水火若晓今家破四性已随宜而说情通妙契诤计咸失。
▲注世界国土为异者亦可世界是总国土众生是别若尔则唯以国土为异不同第四卷中别无国土之名即以世界为异也。
▲有漏兼有情者以漏谓漏失属烦恼故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是也。
△二沤灭下悟灭诸相。
▲注三有含情器者有因有果故婆沙以苦集二谛为三有体二归无下会通修证此是文殊广前佛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而为颂也人不见之但言文殊显性不推功于佛者失焉。
▲注私谓下两番解逆顺义并以背性为逆了性为顺此如荆谿修性不二门。
二初心下显今别简为三一标简所以。
▲注日劫相倍如第四卷彼又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须知此中简辨即是詶前所许由佛世当机及灭后得益缘在文殊是故奉命代佛宣扬耳。
△二正辨是非分二一简诸圣非二辨观音是初又四一简六尘。
▲经色想结成尘等简优波尼沙陀所悟色尘也讲者当取前说对销此文乃至诸圣圆通各有名相避烦不销。
▲但伊名句味者谷响云伊惟也皆语辞耳字或作依者误也。
▲注名诠自性至为二所依出唯识论。
▲古人以文为味者据慈恩意不许此义故百法疏云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问陈那下孤山疏在说圆通前广有料简已如前记今略注此贵易见耳彼又云前白佛则陈那居先意明声为教体欲扶成于观音也此简辨则陈那居次意显法相不乱贬同非于诸圣也此亦深旨岂得不知经香味触尘皆合中知离则不觉简意大同凭尘必有所谓迦叶修灭尽定时必依法尘为所缘境既有能所斯属作意故非圆通。
△二见性下简五根。
▲经四维者孤山云维即是方如云八方八维也且如来前明六根功德云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请观佛语秪约四方以涉三世不言四隔岂可文殊特违佛语须知译者取其通义以变其文也。
▲亏一半者以不足为半非以中分为半。
▲支离匪涉入者支分也涉入亦交义谓鼻息分离不能同时交相出入故。
▲湛了终无见者沇疏云若湛了时意不可见彼以湛了为不杂乱与今注异义似不然。
△三识见下简六识。
▲经结本称非相此于三和中责其本因元无自相故。
▲注则为非住谓非是妙定之所住也。
▲经说法弄音文说文云弄玩也下句既云名句非无漏是则两句义含四法盖影略互举耳。
▲开悟先成者资中云说法悟道先须修定然后发慧故知说法为先成者也孤山云此约自说悟道古人翻作听法以解先成误矣。
▲注识在其中者以波离持戒从身识悟道故。
▲经神通本宿因六神通中漏尽通是意识内证前五通是意识外用斯由目连宿因成熟从三迦叶边闻法而发且非初心入道轨则是故简之。
▲念缘非离物者谷响云小乘修通天眼则缘障外色修之天耳则缘障外声修之余通皆然今谓身如意通中转变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亦是念缘非离物相。
▲注作意者谓一心秪能作一不同大乘无记化化通也。
△四若以下简七大。
▲经如如非觉观谓如如之理非由水之觉观所能契会观识非常住者初心以识为境则念念流动入道良难故。
▲注古谓者悫疏也彼长吁下又云进[篷-夆+束]逢迍私衔悒怅。
二我今下辨观音是为二一辨根缘。
▲注教体应具等备如说题。
△二良哉下示人法分二一叹能说人。
▲经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上句自行得脱不为三惑所缚也下句利他起用施十四无畏也。
▲梵音海潮音者夫观音之名音属所观本在于境及在于机菩萨既以此为名故就其名假喻而叹云梵音等也此叹菩萨之德非叹音声纂要释海潮音为警告雄音者谬矣。
△二我今下示所说法分二一明闻性二明行相初又二一闻性圆通。
▲经静居者居坐也如礼记燕居闲居。
▲然心念纷无绪说文云绪丝端也言心念纷乱如丝之无端。
▲注用有时方下明常真实来意也孤山长水皆以三真实文分为三科今所不取须知下文说常秪是成今圆通义耳。
△二音声下闻性常住。
△经觉观出思惟证真云觉观即寻伺二法是发语加行觉麤观细也思惟即妄想念虑与觉观体别谓觉观是语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如经云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二今此下明行相为四一斥迷文有八句初二句欲令众生从闻起行故先言此土声论宣明次四句正斥迷妄后二句结妄显真即蹑上文斥阿难意结而显之。
三阿难下警悟。
△注金刚空也者能摧万有故。
▲佛母中也者能生种智故。
△三闻非下示修四一根下显证为三一正明断证。
▲经闻复翳根除者复其本闻也分破无明故名为除。
△尘销觉圆净者销义同前觉圆净即分真智也。
△净极光通达谓真智究竟也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既离见即是光明遍照之义。
△二如世下重喻缚脱又二一喻。
▲经要以一机抽机谓机关虽转动如人无主无宰故智论云佛所说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虽能动作内无有主若观上文云幻作诸男女似非木人恐是幻术使其木人故见诸根机动之相。
▲注一机即耳根者如于木人抽断耳根转动之机则诸根动作一时俱息。
△二六根下合。
▲经休复者谷响云休善也善复其性也。
△三尘垢下结成圆极。
△三大众下总劝修证为二一劝当机。
▲经旋汝倒闻机沇疏云机者根性也今谓亦应帖前抽机之喻故此云耳。
△二此是下示同范初二句总示十方现在诸佛如前观音说圆通后佛与十方微尘如来交光相罗者是也。
▲次过去下别示三世修证之人可见。
△三诚如下诘詶又二一据佛意总结前说。
▲注苟他土下如维摩结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即鼻根利也又佛告阿难或有佛土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衣服卧具而作佛事即身根利也有以饮食而作佛事即舌根利也有以相好而作佛事即眼根利也乃至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即意根利也斯由诸佛转物为己于法自在随诸众生应以何法而入律行用为佛事。
△二顶礼下愿群机皆入此门。
三于是下大众获益。
▲注几乎俦昧几乎声近也左传太史克曰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捣杌杜氏注谓鲧也梼杌顽凶无俦匹之貌今言阿难至此若未有所证则近于梼杌之蒙昧也。
▲住第十地者涅槃云第四依人名阿罗汉断诸烦恼住第十地取果之比辈也春秋音义作必利反。
二阿难下明助行为三一经家总叙二大悲下阿难述请又二一述已发心。
▲注度人为先即众生无边誓愿度。
▲应世为本者璎珞云具足十号名世中尊故知十号皆从应世而立也。
△二世尊下为他请法。
▲经邪师说法者如梁肃止观统例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至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穿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耳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为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今阿难请意谓当尔之时恐诸众生为彼所惑云何令其摄心入定等。
三尔时下如来宣示为三一受请二阿难下奉教三佛告下正说分二一为离魔业教持净戒二为除宿习令诵神呪初又二一通举三学。
▲注毗奈耶此云律谷响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语律者诠也诠量轻重犯不犯等风俗通曰皐陶谟虞造律律训诠训法尚书大传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
△二阿难下别明四重为四一婬戒乃至四妄戒初又三一标戒德孤山云大乘则杀戒居初慈心为本故小乘则婬戒居初人多喜犯故今扶小律以婬为初若尔何故杀居第二答小乘四重唯制杀人犯者既稀故居盗后今制杀畜须居盗先问小乘若定以婬戒居初者五戒何故不然答四重制僧五戒制俗故不同也大论云婬欲难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是以戒律中婬欲为初白衣不杀戒在前为求福故。
△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诫现前。
▲经上品魔王等沇疏云功德深者为上品浅者为中下魔不断欲而修定作福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今谓经文但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何须别以邪定漏福解之应知秪约比丘等修正定者借使得入观行位中若不断婬正翻为邪即同魔业下杀戒文云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其意亦尔但随定力三品分之暂得生天天报若终还堕地狱如第八卷云受魔福尽堕无间狱是也。
▲注且落魔鬼等道此对下文通说。
△二我灭下斥灭后。
▲经落爱见坑者爱义可知见者如为众生说行婬欲非障道法或复销说婬欲是道等。
△二汝教下劝持分三一正劝。
▲经先断心婬长水云此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持彼则事遂缘成轻重随戒今谓先断心婬乃防萌杜渐之意非谓赴心便同初篇一例结罪如大经云言语嘲调壁外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天台菩萨戒疏指此为污定共戒又云称叹摩触等皆是婬戒方便悉犯轻垢当知大经云菩萨持遮制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者盖慎小过如护夷愆璿师之说人多惑此。
△二是故下示损又二一喻二汝以下法。
△三必使下显益。
▲经断性亦无者作犯既息止持亦亡。
△三如我下结邪正。
▲注此翻恶者或言杀者肇师云断人善根故名杀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恶二阿难下杀戒为三一标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诫现前经鬼师所类切将也二我灭下斥灭后又二一总斥二阿难下委示又二一指开。
▲经食五净内孤山云诸律并明鱼肉为食唯楞伽涅槃及以今经悉唱断肉何邪答说法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制对别圆机久断食肉但鹿苑以来毗尼渐制对藏通机故开三净化道将终则收渐归顿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制藏通菩萨此经则兼制三乘故云清净比丘又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等洎至涅槃更独制声闻慇懃告示若不了四教宗旨云何销会一期开制之文云云。
▲注各开正罪及前后方便谷响云于见闻疑中各说三相且见中三者谓见牵畜去时乃至见彼持刀临杀时名前方便见正杀时即根本正罪见杀已欢喜名后方便不见此三名为净肉闻三亦尔疑中三者初瞥尔举心名前方便分别思惟疑为己杀名根本正罪疑已欢喜名后方便无此三疑名为净肉。
▲经地多蒸湿者谷响引汉书张骞传曰身毒国(邓展云毒音笃李奇曰一名天笃则浮屠胡是也颜师古曰即敬佛道者)在大夏东南(大夏国名)可数千里其俗土著(有城郭常居不随畜牧移从也著音直略反)与大夏同而卑滋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西域记所说略同而皆言暑湿。
△二奈何下诃后犯。
△二汝教下劝持为三一正劝二是故下示损又二一喻二清净下法。
▲经不蹋生草者草本无情外计云有佛遮其谤故制坏生。
▲清净戒者尚兢持之况有情之类乎。
△三若诸下显益。
▲经不服东方丝绵绢帛资中云西国指此方为东彼尚不许杂野蚕绵作新卧具况有家蚕律中若有犯者斩剉涂埵终不衣也。
▲酬还宿债不游三界者长水云经语倒也。
▲百糓者珙钞引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糓各二十合六十蔬果之实各二十合为百糓。
△三如我下结邪正。
三阿难下盗戒为三一标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诫现前二我灭下斥灭后又二一总斥。
▲经潜匿奸欺者偷贼之心也。
▲称善知识者诈伪之名也若据各自谓已得业佛时为婆罗门博通典藉教五百童子因王设会请佛及僧有一比丘病不能赴佛及大众食已还时为病比丘请食过梵志出梵志闻食香美便兴嫉妬曰此髠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饵馔之供告诸童子童子曰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佛告舍利弗尔时婆罗门则我身是五童子今五百罗汉是病比丘即弥勒菩萨是以是因缘我与卿等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成道尔时残缘故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也又中本起经明舍卫国随兰郡有婆罗门名阿耆达多请佛与五百比丘三月供养时婆罗门为天魔所惑耽荒五欲退入后宫其邦既饥人不好道佛与比丘各且分卫三日空还时有马师减麦饭佛及比丘等云云。
△二汝教下令断现业。
△二是故下示损。
▲经漏巵者谷响引颜师古注汉书曰巵饮酒圆器也。
△三若诸下显益。
▲经施饿众生宝云经云凡乞食分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与穷乞人一分与诸鬼神一分自食。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者上有人等二句是舍心下身肉等二句是舍身文之间错也亦虽略足以蔽诸而偏损。
▲称善知识者将非如来悬鉴末世其徒寔繁耶持此经者当以自有。
二我教下委示又二一明正行。
▲经不自熟食梵网经自手作食犯轻垢罪律文犯堕。
△二云何下责非法。
▲经裨贩者纂要云裨附也谓附佛法以自活命劫非出家具戒等沇疏引涅槃邪正品云我灭度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像及阿罗汉等形以此有漏之身称是无漏乃至说言无四婆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堕四忏悔法众多学法七灭诤等无偷兰遮亦无五逆等罪及一阐提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无有报如是诸并是魔说云云。
二我灭下劝持为二一正劝又二一劝酬宿债。
▲经烧一指节荆谿释法华药王本事品中云有人问律制烧身得兰烧指得吉此中赞烧其事如何今为答之大小开制教法不同小制结过大制令烧故梵网中若不烧者非出家菩萨岂独令俗而不制道故知顺小行易不烧何难从大诫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则大小俱倾。
▲注兴起行经彼云佛昔于比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明圣不自言二斥言必是妄初又二一正明。
▲经终不言等应以终不二字贯下四句。
▲轻言未学谓终不容易说示于他。
△二唯除下简示。
▲注南岳之言铁轮等谷响云南岳临终谓其徒曰吾一生望入铜轮领徒太早损己利他今但铁轮耳璎珞以六轮喻位铁信铜住银行金向水精地摩尼等南岳六根清净即圆十信位也智者临灭谓智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己益他但居五品。
▲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铠罽宾国王之子宋文帝时来于建康临终作梵语说偈付弟子阿沙罗寄归西土文帝令译乃言于阇婆林邑证得须斯两果至死反屈二指以表之。
▲真观钱唐天竺寺僧当堕文帝时及死反屈三指表证三果各如本传此之四师皆阴有遗付也。
△二云何下斥言必是妄。
△二汝教下劝持为三一正劝二是故下示损。
▲经噬脐者译人取左传文润之鲁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隥邓祁候曰吾甥也(祁谥也姉妹之子曰甥)止而享之骓甥养请杀楚子(皆邓甥仕于舅氏也)邓候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若啮腹脐喻不可及)。
△三若诸下显益。
△三如我下结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