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唯一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蹑。别设者一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五十回向。亦名十愿。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是名回向修进妙行。至此备矣。文十。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初证性德。以为齐佛。以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等。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有量。及乎性德圆成。乃灭量见。乃得无量。此总治前位限量情见也。此性圆成。可超三贤。入十圣矣。
△六四加行。三贤位极。当于此际。复加功行。即入圣位。文二。一牒前总标。
前位谓之二同。则已堕数量。见有中边。则强分迷觉。此俱泯灭。而名亦不立。脱世情量。超于三贤。故名世第一。若进十圣。极乎妙觉。乃出世第一也。
△七十地。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也。自十信已还位。皆蹑迹相资。直趋妙觉。于中不无断证。是皆不断而断。不证而证。或说每地断一障二愚修一波罗蜜。名相烦紊。辞义迂阔。故今略之。直取蹑迹相资之义而释。庶修进者焕然易悟耳。文十。一欢喜地。
三增进三渐次也。圣位皆资之以成就也。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并干慧四加等妙。有五十七位。独指五十五为菩提路者。等妙乃菩提之果。由是路以趣证也。或指金刚观察及止观。为三增进。
△四结经分。正宗未终。而遽结经者。自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毕矣。故于此结也。后之二科。戒备失错。深防邪误。特助道而已。故于后别列。乃正助之辩也。文二。一请问经名。
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宝印者。体极含覆。超情离见。即如来藏之心印也。证佛心要。必契于此。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照穷刹海。净绝纤尘。即烁迦罗之法眼也。开佛知见。必资于此。实大事因缘。非小智之法。故以文殊请问。
△二明济度妙力。
△四令除妄本。此证果渐次也。前既令识妄因。此复令除妄本者。知贼所在。即须讨除。使阴仇殄荡性宇晏清。然优游趣证。得无艰险。文二。初牒举本因。